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农村贫困报告

时间:2022-11-05 10:12:40 其他报告 我要投稿

农村贫困报告

  在现实生活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村贫困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贫困报告

农村贫困报告1

  按照省、市妇联工作安排,区妇联对近年来我区资助贫困女童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帮扶贫困女童情况

  我区经济的发展,为儿童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但仍有一部分家庭的子女因天灾、疾病等各种原因成为特困儿童。1998年,区妇联与区关工委联合对特困儿童生活学习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走村串户,历时一个多月,共摸排出特困儿童235人。这些特困学生,有的父母双亡,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有的父母残疾没有劳动能力,有的因生病或其它意外事故经济窘迫,很多儿童面临失学。为此,区妇联与关工委在全区倡导了“用你的情,我的爱,托起明天的太阳”献爱心活动,得到区机关和各乡镇干部的响应,共收到捐款3.4万元,衣物2593件,108名特困儿童收到了捐助,每人收到捐款400元,解决了当年特困学生的学习经费和穿衣问题。

  为彻底帮助困难学生走出困境,完成学业,区妇联和区关工委专题向区委常委会提出并汇报了“关于百名领导干部联系百名特困儿童的请示报告和方案”,建议百名正科级干部联系帮扶百名特困儿童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一提议得到区委区政府的肯定,区委〔1998〕45号文件正式下发了“关于百名领导干部联系帮扶百名特困儿童的实施意见”。首批落实131名领导与131名特困儿童结成帮扶对子,这一活动被称为“双百德政工程”。1999年区妇联、关工委对“双百德政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向各帮扶领导发了一封感谢信,感谢他们情系儿童、关心未来,向特困儿童伸出爱的双手,让他们沐浴着爱的阳光雨露健康成长。每年,我区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对帮扶对象情况进行调整。20xx年将这一活动扩大到副科级以上干部,100名副科级领导与100名特困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再次将“双百德政工程”推向纵深,全区共有231名领导干部阶段帮扶231名特困儿童。区委及时转发《关于“双百德政工程”实施情况的报告》中的通知,并将继续开展“百名领导干部联系百名特困学生”活动写入了《关于区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若干意见》中,对这项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20xx年初,鉴于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联系帮扶特困学生工作发生变化的情况,区妇联及时对全区5个乡镇、3个街道及区属企业中的特困居民职工家庭学生进行重新摸底,共摸排出特困家庭学生123名,他们在新学期开学时又得到区领导、区直49个部门干部职工的救助。20xx年,区关工委对“双百德政工程”活动实施以来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如何推进等进行了一次调查,摸底登记特困家庭学生288名,并向区委常委会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实施“双百德政工程”的意见》。新《意见》经区委常委会研究讨论一致通过,由区委、区政府“两办”转发执行。

  目前,我区“双百德政工程”已历时9年,15个学期,期间区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区直机关、单位部门的领导已为2378名特困儿童帮扶合计资费捐助金额95.7万元。

  随着“双百德政工程”的不断深入开展,我区历来捐资助学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从区级领导到区直机关领导干部,从企业家到退休教师,从乡镇到学校,全区各级各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及个人,纷纷通过“济贫思廉”、结对帮扶、建立基金会、捐款助学、减免学费、以奖促学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帮扶特困学生工作中来。

  区级领导和区直部门、单位领导高度重视,率先垂范,联系帮扶任务到位率较高。区四大班子领导在帮扶人数、资助金额、联系帮扶特困家庭脱贫致富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区直部门及其领导多数都能积极主动地实施联系帮扶,分别给予每名特困学生每学期200-500元不等的资助,多数街道、乡镇在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一帮一”结对帮扶.。今年以来,全区各级领导领导干部和区直各部转自:http://www.21ks.net门单位共计出资15.7万元帮扶特困生378人。

  街道、乡镇基金会帮扶成效显著。20xx年以来,常青、骆岗、义兴、宁国路等街道、乡镇相继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募集资金20万元,重点帮扶特困学生,实际效果非常明显,仅20xx年上半年一学期就解决了115名特困学生近8万元学杂费。

  社会帮扶有了新进展。社会各界齐献爱心,捐资捐物帮扶特困学生,使联系帮扶工作增添了新的力量。省、市妇联,团市委,常青房地产公司等多单位、个人对我区特困学生进行捐款帮扶;二中、四中、九中、屯小、外国语学院等多家院校为特困学生减免学费。据初步统计,近年来共有24家社会单位及个人资助我区特困学生86名,资助现金实物价值近3万元。

  以奖促学取得成效。我区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居)非常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以奖促学,取得很好的效果。常青街道曙光社区设立“金榜题名奖”以奖促学,对辖区出国留学和考取研究生、大学本科生、专科生的学生分别给予1.5万元、1万元、0.5万元等奖励,并敲锣打鼓送上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xx年6月底,我区共有2678名特困学生得到联系帮扶,到位帮扶资金(含实物折现)95.7多万元。

  二、成效显著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受助女童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方面较受助前均有明显进步,在性别平等意识和公共意识方面也有明显提高。骆岗街道分路口社区的吴国翠父亲病故,母亲残疾,家庭贫困,该社区累计资助7万元,供吴国翠兄妹读书。目前,哥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已就业,吴国翠本人为中医学院研究生在读。兄妹二人对社居委的帮助十分感激,吴国翠本人在大学期间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庭负担,并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活动,以回报社会对她的一片爱心和无私帮助。义兴镇卫乡村女童庞兰兰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家庭贫困,本来没有心思好好学习,成绩平平。在接受帮扶后,她振作了精神,树立了信心,成绩跃居优秀生行列。她的爷爷奶奶也转变了“女孩子少读点书没关系”的想法,认真培养她成才。

  三、贫困女童继续教育与新农村建设

  在对各乡镇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留守家中的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因此,农村女童受教育程度越高,在其成年后可能对新农村建设做出的贡献越大。同时,女童受教育程度提高、收入提高后,对于其自身男女平等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将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基本国策的真正落实。

  四、建议

  1、因地制宜,拓展资助面。“春蕾计划”建立之初,是为了救助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传统习俗的原因而失学的女童,帮助她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在我区,符合这样条件的失学女童是不存在的,因此,对贫困女童的救助存在偶然性、一次性,没有形成制度。所以,建议“春蕾计划”的对象应扩大到城市贫困女童,并从资助义务教育阶段的春蕾女童延伸到资助高中、大学的贫困女生。

  2、建立监督、激励机制,确保助学资金用在刀刃上。“春蕾计划”的健康持久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即监督受助女童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对用功读书、奋发向上的受助女童,要继续支持,并采取激励措施,加大帮扶力度;对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受助女童,要马上停止资助。同时通过学校、社区进行定期回访,如果有些女童家庭经济条件好转,达到一定标准后,应停止助学款的资助。此项监督工作建议由妇联组织实施。

农村贫困报告2

  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的福利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贫困现象却依然存在,进一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而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深入了解我市农村贫困人口情况及存在问题,市政协法制委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民政局、统计局、扶贫办,在王世英副主席的带领下,赴定边、靖边、吴堡、XX县等几个县区,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及政府扶贫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8个,省级贫困县1个,其中7个县列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吕梁山片区,另外定边、靖边被列入省级白于山区片区县。陕西省的扶贫开发标准提高到2500元后,全市有贫困人口88.02万人,经过两年的扶持,截止20xx年底,全市仍有贫困人口71.9万人。据调查数据统计,20xx年我市农业总产值只有69.06亿元,仅占全市总产值的2.5%,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381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2%左右,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在生产条件较差的农村常住人口中,贫困人口收入构成中转移性收入约占63%,家庭经营性收入约占23%。收入低而不稳,极易返贫,此外,诸如孩子上学、婚嫁,大灾、大病等情况,返贫问题非常突出。

  20xx年-20xx年,全市扶贫开发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5.45亿元,较上一个五年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3.54亿元增长7倍多。其中:市级财政扶贫资金11.7亿元,较上一个五年市级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36亿元,增长近9倍。20xx年以来,启动实施大规模移民搬迁工程。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移民搬迁共投入省市财政扶贫资金14.2亿元。实施搬迁项目84个,搬迁24881户、101977人。全市共投放扶贫贴息小额到户贷款5.7522亿元,扶持贫困户6.6103万户;投放项目贷款3.013亿元,扶持企业37个;建立村级互助协会260个,扶持农户1.8万户;实施产业项目扶持企业 181个。全市完成贫困人口农民实用技术培训76.6万人次,实施“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3.01万人。20xx年开始实施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项目,两年共资助3377人。近五年来,实现了46.56万人脱贫,农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收入也有了一定增长,由20xx年底的780 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2381元。

  二、导致农村贫困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市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贫困问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困扰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一)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我市水资源匮乏,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十年九旱;水利设施老化,人畜饮水困难,尤其是白于山区腹地,无地表水利用或地表水流量小,水质苦碱不能饮用,地下水埋藏深,开采利用难度大,无法利用。群众靠打窖收集雨雪水饮用,受干旱气候影响,经常是窖空无水,群众只有买水或饮用苦碱水,人畜饮水很困难。扩大生产发展用水更是极度困难。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过多,交通设施建设滞后,县乡公路等级低,农电供应不足,制约着农村发展生产。因农业生产条件和水平较差,抗灾能力低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和丘陵沟壑区。这三大区域是全市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集中、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

  (二)因病致贫现象突出。一是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年完善,各级政府配套资金不断增加,但是目前还存在补偿水平较低的问题,不能完全解决部分大病患者的就诊费用。目前全市除XX县住院封顶线每人每年在30 万元外,其他县区仅为3 万元/户。二是政府虽然对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加大,农村医院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基本健全,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专业卫生人才短缺的问题。部分患病群众必须到医疗条件较好的省级医院或者北京才能得到较好的治疗,但按照新农合规定,报销的比例反而有所降低。XX县王家渠村村民李利顺因患病花费20多万元,报销不足6万元,就是因为相当一部分花费是在省上或北京的医院治疗时产生的。三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健康观念逐渐增强,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但是部分病人一味追求名院、名科、名医,小病也往大医院跑。以前挂号时挂普通门诊,现在要挂专家门诊;以前到医院看了病就走,现在还要求提供特需医疗服务和良好的就医环境,“小病大治、小病大养”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四是遗传疾病导致部分群众几代贫困。如XX县王渠则镇闫米洼村俞子付,本人肢体残疾,妻子蒋士兰也是身有残疾。儿媳智力残疾,孙子先天智障及唇腭裂,现年7岁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一家人生活极度困难。XX县姬塬镇孙崾岘村村民孙德志,妻子先天性哑巴,其所生的三个孩子均不能讲话,全家只能靠种家里和租来的60多亩地维持生活。

  (三)高校学费普遍较高,家中有的大学生的农村家庭负担较重。一是高校每生每学年的学费和住宿费在6000 元左右,三类本科院校及艺术类、软件开发专业的学费更高。一个农民家庭供一名大学生有一定的困难,供两名以上大学生就十分困难;二是大学生生活成本高。由于物价上涨的原因,供一个四年制大学生至少得花费6 万元左右,沿海地区的高校和部分热门专业毕业生的花费甚至超过10 万元;三是大学生就业难,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好多家庭希望学生一毕业马上就业,以便摆脱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多数学生毕业后依然要靠父母资助来维持生计。

  (四)扶贫帮困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近10年来,我市在中、省的支持下,集中财力针对农村贫困状况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项目和社会救助,提高了贫困乡村发展的潜力,使全市贫困人口逐年下降,但与此同时,也显现出一些问题。一是资金投入分散,使用效益不高。资金投入与效益产出不对称,扶贫资金分散在多个部门,既增加了管理运行成本,又降低了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率;二是一些扶贫项目由于设计上的原因或者在基层出现了政策走形,形成投资浪费。如移民搬迁,在很多乡村出现了沟底搬至山上、沟里迁至路边等意义不大的“整村移民”,没有达到“搬出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部分村民为了贪图享受移民搬迁款项,却使自己增加了自筹资金的沉重负担。县政府一些部门和乡镇,出于某些特殊的目的,为一两户村民修柏油路或架设电网,造成极大的浪费。

  (五)部分群众思想意识落后,发展经济的主动性较低。贫困村的村干部群众经济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存在“以粮为本”的观念,仍然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耕作方式,发展支柱产业、致富奔小康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只等着国家的补助,缺乏依靠科技、依靠支柱产业大幅提升收入的市场经济意识,安于现状,小富即安,重眼前轻长远。

  (六)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当前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在生产条件较差的农村常住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员收入相对较高。而这部分低收入群体由于农产品生产数量和商品化率较低,农产品价格增长空间有限,需要投入的农资和人工的成本在逐年上涨,致使农业增收空间较小。而非农业农民收入与农业农民收入差距随着社会工资的上涨,逐年呈拉大趋势。

  三、对策与建议

  (一)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放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精神,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扭转重工业、轻农业,重财政收入、轻农民增收的倾向,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把工业经济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经营理念,移植和导入农业领域。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抓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走出一条统筹城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道路,推动榆林城乡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大和整合财政投入,为发展农村经济解决贫困问题提供资金支持。首先,要加强财政投入。坚持落实好中央关于“三个高于”、“三个加强”、“三个主要用于”的财政支农政策。逐步建立起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其次,要探索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方式。以县为主统筹安排进行整合。就是以县委县政府组成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以县城经济发展的重点为龙头,对来自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进行整合,项目的实施,由各部门、各单位负责,财政部门负责协调和资金的监督管理、报账拨*,切实做到资金的有效使用。

  (三)加大移民搬迁力度。 移民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移民搬迁的目的不仅是解决居住安全问题,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变二元结构和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政府有关部门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从市到县都要统筹考虑移民搬迁与城镇体系规划,做到协调统一;二是重点解决好集中安置率较低的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落实集中安置率80%以上和每个集中安置点必须在30户以上的硬指标;三是建设资金要优先用于群众住房建设,除必须的基础设施外,其他要按规划逐年建设,市县配套资金要确保足额到位;四是要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在全市和各县范围内统筹考虑安置点的布局和选址,把移民搬迁工作更好地向前推进。

  (四)完善社保体系,建立健全与扶贫政策相衔接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方式,扶贫则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保障措施。要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目的,不能忽视社会保障的扶贫功能。应根据农村新的贫困特征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调整扶贫战略,致力于完善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政府要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上发挥投资主体的作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二是科学划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合理选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对象,逐步将低收入家庭纳入救助范围,实施预防和应急救助相结合的分类救助策略;三是加大教育和医疗救助的力度,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贫困人口中病、残、老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从根本上预防和消除农村贫困;四是建立以县为单位的三级救助实施系统,并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监控和评估体系。

  (五)强化教育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就“三农”问题而言,政府的扶持引导是外因,农民的创业发展能力是内因,千百万农民群众才是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的主体。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着力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懂科学、有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一代新型农民,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六)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要认真落实中央“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要求,以工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富裕农民。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要采取工程、生物、科技等强力措施,全方位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同时,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即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原料生产基地,再由基地联结和带动农户。XX县寇家塬镇慕家塬村办有多家红枣加工企业,其中党支部书记经营着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年用工量80余人,从事最基础工作的农民每月可有1500元的收入,村民既能照顾家里,也可不出村子即获得较为可观的收入。因此,大力扶植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本地优势农产品进行各个层次加工,是一种提升村民收入的有效方式。二是要跳出“三农”抓增收,广辟农业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非农产业,积极引导农民工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继续实施 “百万农民大培训工程”和“人人技能工程”,综合运用农民工培训补贴、“阳光工程”补贴、“扶贫雨露计划”等政策,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水平。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大转移”工程,促进劳务输出由劳力型向技能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要进一步扩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规模和范围,加大补贴力度。

  (七)强化基层政府职能,落实好计划生育各项政策。要强化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计生法规、优生优育等宣传教育,大力倡导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增强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主动性、自觉性。要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加强经常性管理与服务工作,完善三查服务制度,严格二孩生育证申请、审批制度,从源头上遏制违法生育现象发生。对违法生育的家庭,严格按照《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按规定足额征收社会抚养费。“十二五”期间,要实施市县乡计生服务站建设项目,建立功能完备的县乡计生服务体系。实施“母亲健康工程”和“优生促进工程”。建立以“两网一库四级平台”为基本框架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应用体系。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实施意见》中明确的各项优惠政策,依据标准,足额兑现到位,不断深化利益导向机制,切实解除计划生育家庭的后顾之忧。

农村贫困报告3

  一、调查背景与方法

  贫困山区农民普遍面临“看病难”的问题。一方面医疗卫生资源愈来愈集中于城市,地处偏远的农民看病(主要指大病或疑难病)不方便;更主要的,贫困农民普遍无力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往往有病不看,小病拖大,“大病等死”;与此同时,由于贫困,也由于缺乏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他们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陷入恶性循环。医疗保障的缺失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发展的严重阻碍。在此背景下,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要求,要“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为探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究竟如何建构,受福特基金会资助,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课题组,对陕西南部秦巴山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合作医疗试点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商洛市镇安县位于秦岭南麓中段,全县总面积3477平方公里,“九山半水半分田”。总人口29.3万,其中农业人口25万。至今农民人均年收入仅1426元。全县有25个乡镇,421个行政村。除县医院、县中医院、县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等5个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外,有镇中心卫生院11个,乡镇卫生院14个。全县有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265人,其中村级卫生技术人员457人。镇安县是陕西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首批三个试点县之一,另两县分别为延安市洛川县和咸阳市彬县。我们的调查点选择在镇安县的结子乡和回龙镇,后期又增加了距离县城更偏远的余师乡

  课题组分别于10月、3月、8月、11月、1月、3月共6次赴该县展开深入的实地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村民、村干部、乡村医生、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等部门和县卫生局干部。课题组在县、乡、村召开专题座谈会共11次。共入户230余户,访问近千人次,其中对83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并作了详细口述记录。除围绕合作医疗展开调查外,我们还就贫困山区农民基本健康需求及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在项目村进行了参与式需求评估(pra)。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应

  调查表明,由政府主导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到农民审慎的欢迎,产生了积极效应。

  ⑴首先,从中央到省、市、县都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表明了政府的态度,即政府应当对公共卫生和农民健康承担责任。而这一点在以前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不够明确的。卫生健康服务被称为“公共产品”,然而实际上农村居民的医疗费用一直主要是由个人自己负担。有学者指出,“1979年以后,政府就基本上放弃了对农民医疗保健的责任”(张德元,)。那么,以10月中央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并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为标志,意味着这种状况开始有了根本的转变。

  ⑵突破了资金来源的“瓶颈”。农村医疗卫生和健康保障受到制约最根本的还是资金不足问题。根据1月国家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镇安县实行的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来源为“三个十”,即中央财政为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补助10元,地方财政也补助10元,其中省、市、县政府分别拿出4元、3元、3元,农民自己交纳10元。在这“三个十”的政策中,政府补贴毕竟占了大头。除农民交纳和县财政配套资金外,镇安县每年可从中央、省市财政得到391万元左右的合作医疗专项资金。对于这个全县地方财政年总收入仅3895万元的贫困县而言,这笔钱无疑是雪中送炭。

  ⑶部分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后的上半年,镇安县医院农民住院人数比往年同期成倍增加,其中1—3月份收住入院的农村癌症患者人数比—三年住院癌症病人总数还多5人,仅由此就可以看出贫困山区农民对医疗保障需求的迫切性。至6月底该县70000余农民第一次享受“报销”了医疗费用,其中住院患者余人,合作医疗开始运行的前三个月统计,735名住院患者人均报销医药费用949.8元,个人最高报销金额达近8000元。部分农民从合作医疗中开始受益,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⑷摸索出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管理经验,如“单病种定额包干补助”办法以及就诊审核报销程序等。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式实施之前,镇安县卫生局抽调20余人历时两个多月,深入全县30多个乡镇以上的医疗卫生单位,对从起的三年来县乡两级医疗机构6500余人次的农民住院情况逐一进行了摸排统计和汇总分析,包括住院病种,人次,用药,最高最低和平均费用等。得出的全县农民疾病谱以及平均住院费用等基础资料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今后的农村医疗卫生体制进一步改革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在管理上,他们实行大病统筹基金与家庭医疗账户相结合。家庭医疗账户基金以乡镇为单位管理,每月报账一次,每户花完自己的家庭医疗账户资金为止;大病统筹基金实行以县为单位的封闭式管理,“筹钱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用钱,用钱的不见钱”,千方百计堵塞漏洞保障资金安全。他们重点推行了“单病种定额包干补助”办法,力求“农民自控、医院自律、基本无审批”的“直通车”报销方式。相继出台了《镇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管理办法》、《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农村合作医疗住院病种目录及单病种定额包干补助标准》、《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细则》、《农村合作医疗家庭医疗账户基金管理细则》、《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单病种入、出院标准》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操作系统。不仅使该县的合作医疗有章可循,公开透明,也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参考。

  ⑸农村县乡一级医疗卫生机构有望得到加强。在镇安县我们看到,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际上医疗卫生部门的积极性远高于农民的积极性。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和县、乡镇医院都把新型合作医疗的推行看作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一“发展机遇”意味着政府所属医疗卫生部门可能是新型合作医疗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农村公办医疗卫生部门的受益与农民受益并不冲突。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构成覆盖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然而三级网络的基础部分十分薄弱。长期以来,无论硬件软件建设,乡镇一级卫生院实在欠账太多。籍合作医疗试点适当强化县乡医疗机构尤其乡镇卫生院建设,是完全应当的,也是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严重不均的现象向合理化方向的一点纠正。

  三、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⑴农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处于被动地位,“参与率”高而“参与度”低。

  镇安县全县总人口2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万人。据统计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达23万多人,参保比率超过90%。然而我们在入户访问和小组座谈中感到,不少农民对待合作医疗实际持怀疑和观望态度。

  作为一项“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行是自上而下的。这里,政府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理所当然是运作主体,县乡两级公立医疗机构也是积极主动的,农民则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被宣传、被动员、被要求……始终被动的农民似乎不知道自己应当是合作医疗的主人和受益者。尽管通过行政手段获得较高甚至很高的“参与率”,(且不说有无“水分”),但实际上农民的“参与度”并不高,即内心的认可程度、信任和信心不足,热情不高。

  ⑵资金仍然不足,实际覆盖面偏小。

  资金仍然不足、覆盖面过小也是影响农民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每人每年30元的医疗费用,的确不够一次感冒的花费。而总共30元医疗费中,农民能够自己支配(乡卫生院定点支配)的门诊费用只有8元,实际作用可想而知。合作医疗定位于“大病统筹”,即主要用于保大病。假定一次“大病”住院治疗的费用为3000元,就需要花去100个人全年的所有医药费,也就是说覆盖率仅为1/100左右。这种以保险业的原理和运作方式展开的合作医疗,对于仍处在贫困之中的农民吸引力十分有限。如果完全遵循“自愿”原则,往往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实际在调查中我们常常看到,一种情况是家中没有病人就不愿参保,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交的那部分钱都用不回来”,更不用说享受国家补贴;另一种情况是家中有病人希望参保但没有钱参保,尽管每人只交十元似乎不多,但在农村家有常年病人的户往往是家徒四壁的特困户。

  ⑶仍是“富人看病”,穷人反而被排斥。

  对于那些尚处在温饱线边缘徘徊的农民,不仅仅是无钱参加合作医疗的问题。即使已经参保,具体看病时还得先自己垫资然后部分报销。报销有“封顶线”,自己支付“门槛费”,还有“好药不能报”的限制,或者“分段按比例报销”,或者享受“单病种定额补助”。七算八算,患者自己需要承担的数额仍然不小。真正的穷人依然看不起病,能够享受到合作医疗优越性即享受政府补贴的还是农村中相对较富裕的群体。这就形成了实际上的“扶富不扶穷”,这种结果显失公平,也有悖于合作医疗的初衷。

  ⑷“大病”“小病”难以兼顾,“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合作医疗模式缺乏可持续性。

  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是优先用于“大病统筹”还是“预防为主”?这是一个两难选择。政府推行的合作医疗选择了前者,可能着眼于抓关键,急于打破贫——病恶性循环,希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样做一定程度上起到鼓励“大病”的作用。由于覆盖面过低,实际结果很可能“大病”保不住,“小病”又没顾上,发展成更多的“大病”。从镇安的情况看,“大病”都是由“小病”——常见病、多发病未能得到及时治疗拖出来的。因此我们认为,“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合作医疗模式缺乏可持续性。

  ⑸组织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偏高。

  调查中了解到,不少人对药价偏高、报销目录的限制表示不满,还有一些农民因担心报销手续繁琐对合作医疗望而却步。尽管镇安县有关部门在简化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审批手续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推行了“直通车”式报销方式。但从保障资金安全的角度,仍有许多监督管理环节必不可少。像“分段按比例报销”或者“单病种定额补助”的操作流程都不可能太简单,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前面提到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实际上该县将合作医疗政策汇编成册的“工具书”就达四、五本之多。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这些政策精神也属不易,县乡两级经办人员组织了多次培训。县成立“镇安县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和“镇安县农村合作医疗经办中心”,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副科级建制,正式编制6人,全额预算。可见在管理上付出了极大精力。

  宣传动员、组织管理都需要付出成本,而较高的成本必然会影响到合作医疗的效率和持久性。问题还在于,如果政府部门的“成本意识”不强,甚至完全不计成本,则可持续性和长期后果堪忧。

  四、政策反思与建议

  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在政府职能、市场机制与公民权利之间寻求平衡

  镇安县提出合作医疗试点的初期目标被概括成“农民得实惠,政府增威信,试点出经验,卫生事业得发展机遇。”这就表明,不同的利益群体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构过程中其关注点不一样,至少是有差异的。当然,从理论上、总体上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根本目标,就是为广大农民提供健康保障,解决弱势群体贫困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政府、医疗机构和农民在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但具体分析起来,农民最关注的是“实惠”,是要尽量少掏钱看好病;政府需要“政绩”,“增威信”和“出经验”生动地表达了政府的.诉求;“卫生事业得发展机遇”则反映了医疗机构的呼声,“发展机遇”意味着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而这些都来自于“新型合作医疗”。既然不同主体的目标有差异,也就是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构过程中存在着政府、医疗机构和农民的三方博弈。

  正在推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完全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拨款或“财政转移支付”构成合作医疗资金的大部分,可以说资金来源主要是“计划经济”方式。但另一部分面向农民的筹款方式却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上类同于商业保险模式,“谁投资、谁受益”。这种“计划”与“市场”的矛盾、“政府”与“市场”的矛盾无法回避。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设计中,县上的“管委会”是由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代表组成,“三方博弈”中最重要的一方——农民则在管理、监督中缺位。负责具体实施的“农村合作医疗技术委员会”和“管委会报销办”更直接设在县医院。某种意义上,县级医疗机构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里又面临着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的矛盾。理所当然,保障农民健康是政府的责任,救死扶伤是医疗机构的本职。然而,在贫困地区,在“财政包干”、自负盈亏的背景下,医院要生存要发展实属不易。医疗机构面向的是市场,市场机制就要追求利润。难怪合作医疗伊始医疗机构都争相要成为“定点医院”,而有群众则怀疑“定点医院”看病的药费比“外边”要贵。镇安县提出了“农民自控、医疗机构自律、人大政协监督、社会反馈监督”的思路,但农民如何做到“自控”?医疗机构如何能够有效“自律”?如何防止新的“垄断”现象?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三方博弈”中两方联合、一方缺位,合作医疗的主人——农民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样的制度设计不能说是合理的。基本思路是,应当在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和公民权利(农民健康)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⑵几点政策建议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构和制度设计本文不拟作深入讨论。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当十分注重农民的参与,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变“高”的参与率为“深”的参与度。包括从政策设计、具体实施、筹资与监督管理各个环节都应当体现参与性和公开性。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模式的农村合作医疗。不宜搞“一刀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点应当及时由“保大病”调整为“预防保健为主”。一方面国家加大对农村卫生防疫、健康教育,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的投资力度。另方面合作医疗资金使用方向着重放在社区能够治疗、不需住院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杜绝“小病拖大”、“大病等死”。

  ——变“大病统筹”为在贫困山区农村实行普遍的“大病救助”。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负责,并可吸收民间捐赠。管理上须与“合作医疗”完全分开。“大病救助”不同于目前已经实行的“农村特困医疗救助”,覆盖面应当更广些。建议由政府扶贫开发部门或民政部门负责,另设专项基金。

  ——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当与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同步进行,重点在农村现有医疗资源的重新整合。体制上强化村级卫生室和社区医生的功能,相应弱化乡镇卫生院。可考虑将乡镇卫生院医生全部转为包村的社区医生,农民对社区医生有选择权,同时鼓励有资质的民间医生私人医生参与社区医疗保健市场竞争。

  ——采取措施进一步平抑农村药价。在县一级医院推行医药分开,扶持建设平价药房。鼓励发掘和发展中草药、针灸等民间医疗方法,大幅降低医疗成本。

  核心是: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健康的投资,投资方向应直接投资于人。

农村贫困报告4

  县委、县政府提出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的奋斗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使远安县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城乡建设、生态文明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为全县人民奔向美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难点是残疾人。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相对来说、农村贫困人口不断下降,农村残疾人贫困问题逐年减少,解决民生问题已是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日益重视的问题。

  一、残疾人的基本情况

  我县地处西山区,是一个山区小县,有各类残疾人17000人,占总人口的8、6%,平均每四个家庭有一个残疾人,全县残疾人按类别划分具体情况为:视力残疾2876人,占16.92%;听力残疾3716人,占21.85%;言语残疾269人,占1.58%;智力残疾1541人,占9.07%;肢体残疾4736人,占27.86%;精神残疾1361人,占8.01%;多重残疾2501人,占14.71%。其中农村残疾人15300人,约占残疾人总数90%。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大部分残疾人分布在边远山区,越是交通闭塞的边远地区残疾人比例越大。从经济收入上来看全县残疾人大致可划分为三部分,一是达到小康和正在向小康发展的。这部分残疾人素质较高,有职业、有技术、有自己的产业,多集中在城镇,生活富裕接近小康。在县残疾人中约占20%;二是基本脱离贫困解决温饱问题的。他们残疾程度较轻,辛勤劳动,从事庭院种植养殖、或是手工业修理服务、或是在外打工,能够维持温饱但仍徘徊在贫困线边缘。他们约占50%;三是长期贫困残疾人约占30%。多是重残人或是一户多残或老养残,他们或是看不见、或是不能行走、或是智力障碍,丧失了劳动能力,多年积贫,常年靠救济。

  从数据显示、自然分布、自身条件分析,不难看出农村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与一般健全人相比,差距比较大。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贫困数量大。据统计纳入农村低保5001人,其中残疾人1726人,占30%。随着小康进程的加快,残疾人与健全人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相对贫困的人逐渐增多,残疾人受自身综合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返贫都会加大贫困残疾人数量。二是贫困程度深。全县1000元收入以下的家庭可以说全部为残疾人家庭。尽管各级逐年加大贫困残疾人的救助、帮扶力度,但对一些无任何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只能维持基本生存。

  二、存在的问题

  1、残疾人生活生存质量差。首先最直观的是住房质量差,农村住房有三种类型,一是预制楼房,二是土木结构的新房,三是多年的老土房。残疾人大都是居住在旧土坯房里了,“危、破、陋”是其特点。近几年来、在全县残疾人危房改造中,已解决了近200户,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改造。其次是生活质量差。按我国贫困线标准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来测算,我县十分之一的残疾人处于极度贫困,十分之二的残疾人处于一般贫困,此外,还有生活虽然有了改善,但脱离了外界的帮助无法实现自我发展仍然徘徊在贫困边缘。走进残疾人家庭,多数是空空的什么也没有,电视、电话、家庭影院这些当代已普及的文化生活家常电器,对残疾人来说是奢侈品,因为温饱尚未解决的他们,最有吸引力的是柴米油盐。它们所考虑的是不挨饿,不受冻,如何能吃饱穿暖的问题。其三是看病难。残疾人是不能得病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余钱看病吃药。得了病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这残疾人是家庭主劳,那么又病又残的他们就只能等着救济了。

  2、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差。1.7万残疾人中文盲占三分之一,大多是老年残疾人及重度残疾人;在中青年残疾人中完成九年义务制教育的人还占不到半数;适龄的残疾少年儿童我县统计约250人,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只有230人,入学率占92%,但辍学率高,能接受大中专教育的,15300人中约有大中专学历的也就是近百人,大多是自学成才,而且其中有些是健全人转为残疾人的。真正能够考上高中接受大中专教育的残疾人寥寥无几。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普遍封闭、保守、落后,整体素质低下造成精神贫困。这样因物质贫困造成了精神贫困,又由精神贫困反过来加深了物质贫困。恶性循环的锁链束缚了残疾人,长期不能挣脱贫困。

  3、残疾人社会就业难、且面窄。首先是因为残疾人素质低下,又有身体功能缺陷的企业技术残疾人中,实现就业的不足60人,且以自谋职业为主。其次是社会存在偏见,不少单位宁可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安排残疾人就业,有的单位既不安排残疾人就业又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将法定责任和义务置之不理,因此,残疾人就业率和就业保障金收缴率都低。

  三、消除贫困的途径及对策

  要消除残疾人的贫困状态,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残疾人扶贫纳入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来统筹规划,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残联组织、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体制。探索切实可行的办法,化解各种难点,带领残疾人共同致富。途径及对策如下:

  1、强化残疾人基层工作。发挥残联的组织作用,作为“代表、管理、服务”的基层组织,要强调“理念人性化、职责规范化、工作制度化”。必须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好务,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操作性强,职责明确,工作体系完备,网络健全,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努力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目标。

  2、加强投入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着力改善残疾人身体状况。改善残疾人身体状况是改善其生存生活状况的重要前提。一个人如果看不见,不能行走,你能叫他做什么?要解放他们的生产力必须首先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康复,恢复一定的身体功能让他们自食其力。而康复是有时效性的,是一项抢救性的工程,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康复,那么就会成为国家和社会永久的负担。按照“十五”计划纲要,康复经费应按人口总数0.5%预算,我县只有0.1%,比例偏低。政府应加大投入,培养康复技术人员,建立基层康复网络,逐步使康复社区化,实现人人享有康复的目标。

  3、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力度。就业是解决残疾人贫困的根本出路。一要坚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巩固已就业的残疾人的岗位,适当调节一些公益性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让有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建立社区残疾人就业基地,鼓励和扶持残疾人积极自主创业、个体开业。二要加强残疾人保障金的征收和管理,拿出部分资金奖励和扶持安残单位和自强残疾人典型。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残疾人职业培训网络,每年有计划,定期培训服装缝纫、家电修理、计算机、盲人按摩和各类种、养殖业的技能,不断提高残疾人的劳动技能。三是以收促安,对部分单位或企业既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证金又拒不安置残疾人就业的,要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征收残保金,达到以收促安的目的。

  4、要加强残疾人文化教育。治穷必先治愚,残疾人文化素质低,必须加强教育提高其文化层次。现代社会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没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在竞争中只能处于弱势。必须从青少年残疾人抓起,一要努力提高义务教育入学率,做好随班就读工作,加强对特困残疾学生的救助和生活补贴,对考入高中和大中专的残疾生实施奖励。二要加强特教工作。扶持扩展特教项目,发展手语教学、语言培训、智力培训、家长培训,扩大就学面,让更多的残疾儿童能进学校接受教育。

  5、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以及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缺乏基本生存的残疾人家庭应当采取纳入低保救济。一方面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如二级以上的重度残疾人)需要家庭成员护理的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和城镇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另一方面,探索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志愿者、社会各界合力扶残。再次,积极探索对精神病患者、智力残疾及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服务,以解除残疾人家庭负担,减少社会危害性。

  总之,改变残疾人贫困落后的现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单靠那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同心协力才会做得更好。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下,我县残疾人一定会摆脱贫困和全县人民一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农村贫困报告5

  在上级领导和村内干部的帮助和支持下我在这里已经工作了5个月,5个月以来我对我村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也接触了村内80%村民,特别是对村内的困难户进行了挨户走访,以下是我走访的现实情况、贫困分析和几点建议:

  一、走访两户困难户的现实情况。

  在欢喜庄村干部的引领下,我们先走访了欢喜庄村的低保户高艳玲。高艳玲,女,45岁,其丈夫因病去世,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一个在上大学,一个在上高中。每年的收入就靠几亩稻地,每年还要为她上大学和高中的的孩子交纳大笔学习费用(每年8000余元),使本已十分拮据的家庭,生活更是难以为继。离开高艳玲家后,我们又到了低保户马宝凤的家中,这个三口之家主要以务农维持生计。马宝凤,女,59岁,身体不好,不能干重体力活。两个孩子都已出嫁到外地,身边无人照顾,在其家里我们看到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屋子特别小。

  二、困难户的贫困原因分析。

  根据我同本镇的同志进行走访困难户所见的现实情况分析,我认为,首先病、残是导致我区大部分困难户贫困的主要原因。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的困难户在农村比较常见。虽然我区农民享受到了“新农村”等医疗保健待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区农民看病治病的负担,但是遇到病情稍重一点,由于医疗费用高昂,一般农民家庭无法承担,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农民收入本来就很低,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了重病,就会令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另外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来源,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其次,贫困户家庭仍以种养业为主,收入水平低、家底薄、非劳动人数多等因素,制约了贫困户开展多种经营和多渠道就业。在日常生活中,贫困家庭劳动力一方面要照顾其家庭成员中的老弱病残,牵扯很大精力;另一方面由于其本人文化素质较低,限制了外出务工,要经营二、三产业也困难重重。因此,大多数劳动力只能在家从事传统的种养业维持生计。

  三、目前困难户家庭存在的几大问题

  1、孤寡老人今后的生活问题;

  2、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困难家庭如何改变现状脱离贫困状态;

  3、有患重病病人的困难家庭的治疗如何进一步保障;

  4、智力障碍、残疾困难户的生活如何改善。

  四、我区帮扶困难户、低保户的政策落实情况及几点建议。

  宝坻区委、区政府按照中央及市委的有关要求,在近几年把我区农村的惠民政策、医疗保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农业税费的减免,到“新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从为贫困家庭新建住房,到始终开展的扶贫帮困走访慰问制度等,都实实在在地得到了认真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解决了我区部分困难户的家庭住房、患病就医、基本生活保障等实际生活困难。

  但是扶贫帮困是一项细致的、艰苦的、长远的工作,仍需我们继续做出巨大努力。 为此提出如何做好困难户帮扶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落实,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困家庭的就医负担。借助“新农村” 医疗保障制度的力量,争取区卫生部门的支持。

  2、日常生活用品的捐助。动员全区各个阶层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帮扶困难户的社会公益活动中来。春节前,我将再次组织和发动全局同志到帮扶对象家中进行走访,为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和春联等节日用品,让他们温暖过冬,高兴过年。

  3、建立动态帮扶档案,进一步完善我区社会保障制度。每逢重大节日和换季时,我将组织全局为帮扶的贫困对象进行捐款,并定期走访探望,发现问题及时为其解决。

  4、借助文化下乡对困难户家庭给予救助。发挥本局优势,不定期组织文化干部和文艺骨干深入到乡村特别是帮扶对象中间,开展文化下乡,为他们送去精神食粮,让其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5、为困难户提供相应的就业优惠政策,改善困难户家庭就业状况。从根本上解决困难户没有经济来源的问题,就要为他们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优惠政策,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才能使他们逐步脱离贫困。

  6、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拓展经营渠道,提高困难户农业产品的经营效益。

  五、走访困难户体会

  通过这次走访困难户工作,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对这些困难家庭的帮助要具有经常性、制度性。要建立起一整套社会保障机制,决不能一阵风刮过,要时刻关心这些弱势群体,不仅要在物质上给予帮助,更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广大党员干部要根据困难群众的具体情况,力所能及地、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让困难群体真真切切地得到帮助,使全区人民都能过上幸福、健康、美满地生活。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部署的扶

  贫帮困工作,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不断拓宽扶贫帮困的渠道,为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和繁荣我区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农村贫困报告6

尊敬的领导、老师:

  你们好!

  我是xx工程学院xx工程xx班的学生xx,xxx年出生于xx省、xx市、xx矿区、xx镇的一户农民家庭,家里有四口人,爸爸、妈妈、我和弟弟,我们四口和爷爷、奶奶住在同一个家里。爸爸妈妈都没有工作,只能靠着家里的两亩来地勉强的维持生活,收入十分的微薄,为了我和弟弟能够好好的学习,家里一年省吃俭用的钱都供给我和弟弟上学读书用了。家里也欠了不少钱,所以从小我和弟弟俩个人就知道不乱花钱。

  在我六岁的时候,爸爸在我们村附近的一个小煤矿上班,刚开始家里还挺好的,有爸爸在煤矿上班,家里还有剩余,结果好景不长,毕竟小煤矿的安全不好,在一次夜晚,小煤矿发生了瓦斯爆炸,那一次事故死了好多的人,爸爸也被引起的火灾烧成了重伤,整半个身子都被烧伤了。许多人都被送到了医院里治疗,医生要把烧毁的皮肤全部都剥下来,那时候妈妈整天在医院里照顾爸爸,我和弟弟只好被姥姥照顾,经过几个月的治疗,爸爸恢复了一点,也能下床走路了。出院后又修养了几个月,终于恢复的差不多了,但一直没有敢干重体力活。

  爸爸、妈妈没有文化知识,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从小他们就严格要求我们兄弟两要好好的学习,将来要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不要像他们一样在农村没工作。我们兄弟两也很争气,在学校学习一直名列前茅,在我们看来只有以优异的成绩才能使爸妈高兴,才能回报他们的苦心。直到12年的高考,我终于考上了一所好大学-xx理工大学。当时家里一片欢腾。

  12年是高兴的一年也是家里爷爷奶奶不幸的一年,他们年过七旬,身体又不是太好,经常生病吃药。我知道我们兄弟两的费用增加了家里的负担,但是更不幸的是爷爷在六月份的时候摔倒在地,被家里人送到了医院,医生检查结果是爷爷偏瘫,这一结果很让人意外,爷爷也哭喊着让医生帮忙治疗,医生用针灸的方法给他治疗,效果挺好,好点后考虑到家里的情况,还是决定出院慢慢锻炼治疗,锻炼了一段时间爷爷可以下地拿着拐棍走路了。可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奶奶的心脏病犯了,又被送到了医院,家里又比得安宁,又得忙着去医院照顾奶奶,还得照顾爷爷,等他们的病都好点了后,家里也花了不少的钱。我知道爸爸犯愁了,他开始四处奔走到处借钱,在我开学的时候爸爸把钱借够了,我拿着钱来到了学校。上大学一年来,我深知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我一直很刻苦,一有时间就去图书馆学习,看自己喜欢的专业知识,我认为这是对家人对自己最大的回报。我也是一个非常节俭的同学,从来不乱花一分钱,我省吃简用化压力为动力,化爱为能量,无时无刻不再努力着,各门功课均达到优良水平,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热情帮助同学,在班里名列前茅。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我的家人宽慰,用良好的成绩来回报帮助过我的亲人和朋友,来回报国家和社会。

  现如今,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让我这样的学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满怀热血感谢党和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关心,当然,我也知道还有不少同学的家境更困难些,无论我是否申请到了这笔助学金,我都要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的培养,也衷心的祝愿各位领导、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但我相信

  如果我能申请到这笔贫困生助学金,我将作出一定的成绩以无愧于这贫困助学金。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农村贫困报告7

  在__区的贫困人口中,有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贫困母亲。她们中不少人还生活在极度的贫困状态:口粮不足、缺乏收入来源、身患绝症无钱医治……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她们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困苦和劳累,做出的牺牲更多,付出的代价更高,承受的压力更大。可以说,在贫困人口中,贫困母亲的生活境遇最为艰辛。为了唤起社会各界对贫困母亲的关注和支持,20__年10至12月,区妇联组织全区各级妇联开展了“关于贫困母亲家庭生活现状”的专题调研活动。几个月来,__区各级妇联干部走村串户,通过采取统计、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入户访谈等方式,重点对九个镇(办)场的贫困母亲家庭进行了调查分析,基本掌握了这些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具体调查情况综合如下:

  一、家庭现状

  “贫困母亲家庭”特指因丧偶、离异、身患重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妇女家庭。在这些家庭中贫困母亲不仅经济负担重,而且精神压力也很大,是弱势人群中最需要关心的特殊困难群体。

  (一)基本状况

  据初步调查,目前,全区共有贫困母亲家庭393户,总人口为1238人,平均每个家庭3人,2口人家庭72个,占18%。3口人以上的家庭321个,占82%。主要经济来源呈现五个特点:一是完全靠政府低保维持生活的70户,占17.8%;二是靠政府低保、下岗退休生活费、遗属抚恤金和打零工维持生活的63户,占16.2%;三是靠从事家政服务等非稳定就业收入维持生活的51户,占12.9%;四是靠种口粮田维持生活的173户,占44%;五是靠亲戚、朋友帮助接济的36户,占9.1%。

  (二)主要困难

  调查显示,贫困母亲家庭普遍存在子女求学、患病就医、无创业技能、无住房或住房拥挤等“四大困难”。在393个贫困母亲家庭中,有49个家庭将“子女求学难”作为最需要解决的困难,占12.5%;有102个家庭将“本人创业难”作为最需要得到解决的困难,占26%;有194个家庭将“疾病诊治难”作为最需要解决的困难,占49.4%;有6个家庭将“住房困难”作为最需要得到解决的困难,占1.5%;有42个家庭将“其他困难”(注明:救助米、油、教育孩子、子女就业等)作为最需要得到解决的困难,占10.6%。

  1、供孩子读书难。393个贫困母亲家庭中,约55个家庭的孩子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占总数的14%;107个家庭的孩子正在读高中(或中专、职高),占总数的27%;约56个家庭的孩子上大学或待业,占总数的14%。这些贫困母亲为了供她们的孩子上学承受着极大的经济压力。调查情况显示,孩子处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55个家庭中,有36个家庭的孩子上小学,19个家庭的孩子上初中,分别65%、35%。就读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孩子家庭,每学年支出孩子教育费用最高的一般为1000元左右,最低500元左右;四至六年级最高1200元左右,最低800元左右;初中一年级最高2100元,最低1600元左右;初中二年级最高2900元左右,最低1900元左右;初中三年级最高一般3000元左右,最低2900元左右。虽然教育管理部门规定有些费用是否交纳由家庭选择,但贫困家庭的母亲们为了使孩子与其他家庭孩子一样,宁可节衣缩食,一般都是选择交纳,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家庭鱼肉基本不进门,常年青菜、土豆、豆腐干子加咸菜,偶尔蒸个鸡蛋改善伙食,生活十分艰苦。孩子学习费用的沉重压力,使得她们几近窒息。

  2、本人创业难。贫困母亲大多数是中老年妇女,年龄相对集中在40岁以上,其中25—35岁年龄段约占14%,35岁以上的约占86%,在393个贫困母亲家庭中,体弱多病、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没有资金、没有创业能力的共占50.8%;36%的贫困母亲即使找到工作,由于技能单一,加之为了照顾孩子,她们只能在离家较近的镇、村、社区或辖区单位,从事保洁、护绿、照顾病人、替人做饭等收入低、不稳定的家政服务的工作。

  3、疾病诊治难。据调查显示,由于贫困,39个家庭贫困母亲的丈夫身患绝症,无钱医治离世;有相当数量的贫困母亲有病不能及时就诊;还有的自我保健意识差,又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个人卫生保健,加之基本营养补充不足,教育孩子成人成才压力大,贫困母亲常常带病劳作,恶性循环,健康状况普遍很差。调查显示,有病不上医院就诊的母亲达到82%;18%的母亲患有各种疑难杂病无钱医治。她们普遍不做定期妇检;患各种妇科疾病的比例高。调查结果使我们对贫困母亲的健康状况十分担忧。

  4、教育子女难。在393个贫困母亲中,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89%,高中以上占11%,独自教育子女往往力不从心,对如何教育孩子成人普遍感到茫然。她们担心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自卑;担心孩子因失去父爱而自闭;担心孩子过早尝到生活的艰辛而厌世。归结到一点是担心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社会正常轨道。据与贫困母亲座谈调查,相当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有的虽然学习较用功,但不愿与同学交流;有的害怕别人歧视,过分敏感,情绪和行为上容易冲动,形成与同学的对立。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由于家庭贫困,他们大多具有自卑心理,害怕被别人瞧不起,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

  5、住房困难。据调查分析,在393个贫困母亲家庭中有6个家庭把住房困难作为最需要解决的困难。她们有的没有自己的住房,或借住亲戚朋友的房子,或挤住娘家,或租住社区居委会的房子,即使有住房的家庭房子也很小,多数是50年代建造的,有的已经成危房,生存环境恶劣。

  (三)贫困母亲身处困境仍自强不息

  调查发现,贫困母亲家庭生活普遍困难,作为一家之主的贫困母亲虽身处逆境,困难重重,却仍然体

  现了中国妇女特有的勤劳善良,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393个贫困母亲家庭中,有224个家庭的贫困母亲依靠种田、做家政服务或打零工维持家庭生活,其中完全依靠种田维持家庭生活及其他开支的有173人,她们历经风雨与坎坷,没有退缩,没有怨言,默默肩负起家庭的重担,生命不息,劳作不止。

  二、贫困原因

  (一)收入水平达不到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统计资料反映,我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月消费支出,20__年为300元左右,其中食品消费180元,衣着20元,家庭设备用品30元,医疗保健10元,交通通讯10元,文化教育娱乐服务30元(其中教育20元),居住30元。调查结果显示,贫困母亲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元以下的占大多数,按平均消费水平只能填饱肚子。至于穿衣、看病、子女教育等基本消费则没有经济收入支持。

  (二)家庭解体,收入锐减。离异、丧偶使家庭结构残缺。在393个贫困母亲家庭中,因夫妻离异造成家庭结构残缺的有11户,占2﹒8%,因丧偶使家庭结构残缺的有38户,占9﹒7%。离婚的主要原因,一是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夫妻矛盾而分道扬镳的占31%,离异后对方缺乏责任心,借口没有钱养孩子,将抚养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母亲。二是夫妻积怨深厚,离异后一般双方很难见面,或者对方无正当职业,应给孩子的抚养费很难到位。在丧偶家庭中,90%以上是因丈夫生前患重大疾病或不治之症,治病期间用光了家里的储蓄,甚至债台高筑,使得家庭经济陷于困境。

  (三)缺少谋生技能,自救相对困难。贫困母亲大部分处于中老年,她们文化程度较低,谋生技能差,有的体弱多病,没有谋生能力。她们的孩子正处于教育、生长发育阶段,为减少家庭开支,照顾孩子一日三餐都在家吃饭,即使有一技之长,可以谋到较高收入的工作,但又离家较远,左右权衡,只好就近从事低收入且不稳定的体力劳动,因而影响了家庭收入,使之陷于贫困。

  三、对策和建议

  贫困母亲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家庭不仅面临物质生活贫困,有相当多的还面临精神生活贫困。这些家庭成员都是妇联工作的对象,关注、关心、帮助她们,妇联组织责无旁贷。今年以来,区妇联组织全区各级妇联对贫困母亲生活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各级妇联还针对贫困母亲生活现状开展了帮扶活动。虽然各级妇联组织尽心尽力为她们中的一部分人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但这只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她们的生存生活状况。要从根本解决贫困母亲家庭实际困难,还需要党和政府的支持,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和帮助。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以期从整体上改善贫困母亲家庭状况。

  (一)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环境。帮助贫困母亲家庭,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贫困母亲家庭面临的困境,让社会了解她们的生存状况、主要需求,使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明确各自应该怎样给予援助等;要宣传贫困母亲自强不息,宣传她们的孩子在困境中求上进的典型,鼓励贫困母亲家庭成员提高自我的信心和能力;要宣传社会各界帮扶典型,树立“人间自有真情在”的社会公德,给予贫困母亲精神动力。

  (二)真情关爱帮助解决就业。帮助贫困母亲就业,提高经济收入是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根本途径。一是要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的能力。针对贫困母亲普遍存在的文化偏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的实际情况,要帮助她们提高职业技能作为重点,根据市场需求和她们的就业愿望,开展多种形式的免费技能培训,丰富培训内容,保证质量,提高她们的就业创业的竞争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和帮助她们转变观念,树立信心,奋发图强,摆脱困境,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二是要提供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政府设置的公益性岗位,要向贫困母亲倾斜;社区的便民服务项目和灵活就业岗位,也应注意安排贫困母亲;各用人单位凡有适合贫困母亲就业的岗位,应尽可能吸纳她们就业。

  (三)部门联动实行医疗救助。妇联组织要联合卫生部门开展关爱贫困母亲身心键康活动。如:通过发放“爱心体检卡”的形式对贫困母亲实行医疗救助,贫困母亲可持“爱心体检卡”免费进行乳腺和妇科病的常规检查服务,对特别困难、患病的贫困母亲持“爱心绿卡”到指定医院进行治疗可享受折扣优惠;与相关医疗机构联合开展妇女保健知识服务,帮助贫困母亲了解生殖保健知识,增强身心健康意识,提高健康水平。

  (四)政府设立专项救助基金。关心、帮助贫困母亲家庭除了需要妇联和社会各界继续加大帮扶工作力度,提供就业帮助,更需要各级财政和相关部门在特定阶段给予特殊的经济扶助。建议民政部门将未纳入低保的贫困母亲纳入低保,同时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贫困母亲家庭实行生活困难救助。

  (五)、积极开展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活动。社区、妇联、学校发挥各自优势,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增进与贫困母亲家庭的沟通,改变悲观、自怜思想,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信心面对各种困难;帮助贫困母亲学习科学教子方法和与子女沟通的技巧,提供母亲与子女沟通的机会,改善亲子关系,建立和谐家庭关系;发挥巾帼志愿者队伍的作用,组织志愿者走进贫困母亲家庭,开展情感交流和心理抚慰,为她们提供法律帮助、心理咨询、家庭教育等服务,帮助她们树立自信心,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高度重视和关心困难群众。追求社会公平的任务已经摆上了党和国家的显著位置,缩小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贫困母亲家庭的存在,影响着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援助贫困母亲家庭是一项社会化工程,单靠妇联的力量非常有限。需要政府关心和支持,需要有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帮助。给贫困母亲精神上多一份慰籍,经济上多一点支持,给她们的孩子多一份关爱,让困境中的母亲和孩子不再愁苦。总之,帮助贫困母亲家庭摆脱困境是一项民心工程、实事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工作,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农村贫困报告8

  历时三个多月,跨越5个省,一份全景式反映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厨房和学生营养状况的调查报告日前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正式对外公布。这份报告共调查了新疆、青海、内蒙、云南、甘肃、山东五省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近5万人,共对5100多名学生进行了营养状况调研,对3853学生进行了体检。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亟待改善,43.2%的学生上课时感到饥饿,近半数受访学生营养不良,受访地区学生身高比北京同龄学生低6厘米。

  20xx年6月15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九阳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了“希望工程营养健康计划——九阳希望厨房20xx公益行动”活动,该活动深入到云南、青海、内蒙、山东、新疆5省实地调研了100所学校。考察团有全国知名的营养专家解放军309医院营养科主任张晔、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教授李铎,有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千龙网、中华网、凤凰网、人人网、第一视频、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公益时报、健康时报、贝太厨房、GOOD好主妇、都市主妇、时尚好管家、齐鲁晚报等的编辑、记者,还包括闫妮、高亚麟、陈晓东、邬君梅、刘之冰、茹萍等演艺界明星。

  所有考察队员返京后,20xx年九阳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九阳希望基金,将利用10年时间,募集和捐助5000万元,专项用于为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建设“希望厨房”,改善贫困地区正处在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营养不良的现状。

  调查报告指出:受访学生中17.7%的孩子们经常喝生水;接近半数受访学生体型偏瘦,营养不良,其中,两成的学生属严重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现象在6-8岁学生身上表现最为明显,营养不良率超过八成;受访地区学生身高低于北京同龄学生6厘米,低于上海学生3.5厘米;儿童身高和体重与城市儿童相比要低1-2个年龄段。而且,从调查可以看出,农村学生饮食习惯受到城市文化的诱导,58.1%的学生最喜欢喝的饮料是可乐,54.9%的学生最喜欢和“果汁”(汽水),孩子们喜欢吃在他们看来比较“稀罕”食物:比如面包、牛奶、巧克力等。

  此次还对上述5省的100所贫困地区学校的厨房进行了全面考察,调查报告显示,贫困地区厨房的三个突出问题是:厨房设施严重缺乏、老化严重,卫生条件差;厨房工作人员营养膳食观念落后;学校食堂功能缺失,学生就餐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报道还对希望工程全新公益项目“希望厨房”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它认为,希望厨房的建立能够改善学生用餐环境;提升学生餐饮质量;保障学生饮食卫生;为学生营养餐的实施提供可靠的硬件支持;普及营养知识,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为贫困地区学生营养改善之路进行有效的探索。

  解放军309医院张晔认为,这份调查报告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营养现状。她认为,解决贫困地区孩子的营养不良问题,必须因地制宜,要根据各个省份的不同情况,让营养专家为孩子们制定膳食营养食谱。在小学阶段,就要让孩子们了解必要的营养健康知识十分必要。这就要对教师、食堂从业人员加强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管,让学校的厨房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成长加油站。

  浙江大学李铎教授明确指出,贫穷地区孩子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发展,如果我国有几百万的营养不良儿童,贫富差距将会进一步的拉大,我国将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发达的、文明的、现代化的世界强国。

农村贫困报告9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应家坞村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已过上了基本小康的生活,但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还有一部分农户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延缓农村的全面小康进程,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也是引发社会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关注农村低收入户的增收问题,对农村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现实意义。

  为了摸清新的时期贫困产生的原因,为下一步农村开展扶贫工作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决策,驻村以来,对应家坞村部分贫困住户进行了调查,在分析低收入农民的现状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具体措施。

  一、被调查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在扶贫调查收取的17户资料中,人均收入少于1500元(浙江省20__年的贫困标准)的绝对贫困户占有12户。12户贫困户共有人口34人,劳力9人,外出打工5人,人均收入502.5元,其中劳务收入123.2元,占24.5%,种植业收入254.6元,占50.5%,养殖业收入87.8元,占17.4%,其它38.4元,占7.6%。人均拥有耕地0.89亩,人均占有林地0.64亩,人均拥有口粮239.5公斤。住土草房2户,占16.7%,住土瓦房5户,占41.7%,住砖瓦房及板房2户,占16.7%,住危房1户,住楼房1户,无房户1户。

  二,贫困原因分析

  从收入支出角度来说,贫困是收入少,而正常必需的支出相对收入又较多的情况下产生的,导致不能解决起码的温饱问题。对贫困原因调查主要采取对农户个别访谈和通过村两干部座谈的方式进行,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调查农民的贫困原因的。根据整调查情况,贫困原因有:

  1、缺文化致贫。

  文化程度低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根据调查统计结果,12个贫困户中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和初识的有2户,占16.7%,小学文化程度的有5户,占41.7%,初中文化程度的3户,占2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户,占16.7%,高中与初中文化程度之和只占41.7%,比例非常少。家庭主要劳力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户家庭,人均收入为532.94元,而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和初识的2户家庭,人均收入仅为417.00元。人均收入在500~826元的家庭中,有10.5%的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而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家庭中,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的竟达36.6%。

  缺文化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观念落后是贫困的根源。贫困地区不少农民对商品经济至今还很不习惯,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昌险出外经营工商业;许多农民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依靠国家支援,救济的“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

  2、自然灾害致贫。

  因自然灾害导致贫困的,也有2户,占16.7%的几率。因灾贫困是目前绝对贫困最根本的原因,对这种贫困,脱贫速度慢,是比较难以改变的一种贫困。在应家坞村调查中的有两户村民。因灾贫困也是返贫的根本原因,由于国情所决定,上世纪我国的脱贫标准低,有些农户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又加入贫困的行列。

  3、因病、残致贫。

  因病、残导致贫困的原因,在所有贫困原因中占第一位,共有4户,占33.3%的概率。这可能是收入太少的农民,用在治病上的支出更少的原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不管不问的贫困户在农村比较常见。由于我国农民还没有享受医疗保健待遇,农民看病治病,都是自己负担,一年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病稍大一点,一般农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在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本来就少,农民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大一点的病,就会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如果是大病,只有听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残疾,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

  4、缺耕地致贫。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要是没有耕地,也就无法生存。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扶贫已有近20年了,农村不少家庭摆脱了贫困,现在剩下的一些贫困户基本是比较难以脱贫的贫困户,大都是分布在库区和偏远的山区,有些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耕地、水资源少或耕地质量差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调查中发现,由于缺耕地导致贫困也有1户,由于应家坞村人均人均耕地仅有0.1亩。这么少的耕地,加上贫困地区农民文化素质差,不能适时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从种植业获得的收入自然就少。

  5、缺劳动力致贫。

  贫困原因中,越是缺劳力,越是贫困的占2户。家庭劳力与人口比小于0.3的人均收入为437.7元,而家庭劳力与人口比在0.8~1时,人均收入为610.4元,是前者的1.4倍。这种贫困原因以前表现不明显,也只是在90年代后期才突出,是一种新的贫困原因。贫困地区大都是人多地少,劳动力严重过剩,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就是有了劳动力也没有出路,劳动力的多少并不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原因。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困地区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贫困地区劳力纷纷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多于农业收入,也许一个家庭有劳力外出打工,就能摆脱一个家庭的贫困。当然外出打工与外出劳动力的素质有关,素质越高,获得的劳务收入越多。

  6、因上学致贫。

  因上学致贫也是一种新的贫困原因,也是90年代末才出现的的。虽说我们国家的小学、中学都是义务

  教育,但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少,用在学校上开支也比其它地区少,为了维持学校正常开支,有的学校采取增加收费来保证学经费缺口,于是教育乱收费在贫困地区比较常见,有的地方一个小学生学杂费一年要7~8百元,一个中学生的学杂费一年要1千多元。如果贫困地区一个家庭中几个孩子都上学,对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会导致家庭的贫困。如果贫困地区的孩子考上大学,在教育体制实行改革的今天,一个大学生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至少要一万元左右,对一个贫困家庭更是无法承受的,要想上大学,只有依靠借债,那么,这些家庭的生活肯定是走入贫困的境地。

  二、结论

  在所有贫困原因中,因缺文化、因灾、因病残、缺劳力是形成贫困的重要原因。其中缺乏文化、自然灾害和环境恶劣是致贫的最首要的原因;其次是因病、残致贫。缺劳力和因上学致贫是新的时期下的两种贫困原因,这两种原因计划经济年代比较少见,即使有,也不明显,只有到了九十年代后期这两种贫困原因才变得突出。也许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两种贫困原因还会有所突出。

  三、促进贫困农户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

  面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何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多渠道增加低收入户的收入,达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1.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业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一是要在低收入农户中,改变广种薄收的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度,通过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增加就业,实现增收。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是一项低投入、高回报、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适宜贫困地区发展的富民产业。在畜牧业发展上,要实现新的突破,多发展“食草型”动物,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同时要加快畜牧业的市场建设、防疫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为畜牧业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延长农业产业链,让从事农产品种植和加工的农民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2.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

  从战略高度认识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低收入户增加收入的长远基础。一是努力普及初中教育。必须把发展教育的重点放在普及初中教育上,努力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解决部分少年儿童不上学和中途辍学的问题,防止新一代文盲人口的产生。二是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对一些上过小学、初中或高中的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传授给他们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争取几年内使每个低收入家庭都有一个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和经营特长的劳动力,这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又有长远的作用;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中等专业学校、农民职业中学,培养一批中级层次的人才,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3.加大扶持力度,转变扶贫方式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二、三产业,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贫困农户由于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维持简单再生产都比较困难,要想扩大再生产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的。对于贫困户,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拨款。同时,改变面面俱到的救济式的扶贫形式,“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4.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劳动力转移是低收入农户快速增加收入的首要措施。低收入农民家庭一般有较多剩余劳动力,但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比较差,转移的劳动力较少,所以,转移劳动力是快速提高收入的首要途径,也是一条捷径。

  5.逐步建立完善、高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搞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基本生产权益的迫切需要。低收入群体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救助和有力扶持,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相关政策,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体系,保证低收入农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农村贫困报告10

  四月12日上午,还地桥镇小学“三万”工作组在支部书记叶育祥同志的带领下,带着慰问品,一行人来到所结对共建的屏山村,进村入户进行调查、了解、慰问了6位贫困户,了解了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和当前的困难。其中对重点贫困户胡耀明同志进行了调查、访谈。了解了他个人、家庭当前的困难和今后的打算。

  访谈人员:叶育祥(还地桥镇小学党支部书记,驻屏山村三万工作组组长,电话0714-3163240)

  访谈对象:胡耀明(屏山村17组村民,电话:无)

  记录人员:黄汉章(13872134773

  访谈内容:

  屏山村的情况介绍: 屏山村位于还地桥镇以东,东部是铁山区,南连秀山村,西接红光村,北靠木楠村。

  亩,其中水田619亩,旱地487亩。十六个村民小组。屏山村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这里的农民主要是依赖本村的私人企业的打工收入。主要从事采掘业,运输业,打零工,第三产业等。

  贫困户的个人和家庭背景介绍:胡耀明,男,

  山下人,初中文化程度,下肢瘫痪,常年卧床不起,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还需要别人的照料。家里有五口人,大女儿已经出嫁,小女儿初中毕业后在黄石一家酒店打工,月收入一千元左右。

  1 3025人。 47岁,是本村胡家儿子胡奇,1106岁, ) 总人口耕地面积19

  在大冶一中就读高三。妻子黄翠能,43岁,在本村的腾达石料厂上班,月收入近一千元。家里有田地0.5亩,现在已经被私人开办的工厂所占用。有一套一连三的砖瓦平房,现在已经闲置。现在居住在屏峰山下的一个废弃的厂房里。家里还有一个同胞弟弟,早已分家,各自生活。经常得到弟弟的帮助和扶持。

  家庭贫困的原因:在

  杆去修改家用电线线路,不小心从六米多高的电线杆上摔下来,造成颈椎断裂,经过抢救保住了性命,

  全部瘫痪,右手失去了知觉,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长期卧病在床。还需要长期治疗。因而家庭的主要劳力缺失,全落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孩子都小,一个读小学,两个女儿读初中。家庭收入减少,导致了家庭贫困。

  近几年来主要是靠大女儿、小女儿和妻子打工赚钱来维持家庭的一切开支。在刚摔伤的那几年经过村领导的反映,得到过政府民政部门的救助,定为低保户、特困家庭,享受过政策的扶持、政府、民政部门的救助。后来由于两个女儿渐渐长大、读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没有资金继续读下去,只有外出打工赚钱,村根据政策取消了他的低保资格,不再享受政策性的救助。他的家庭是还地桥镇派出所定点的长期救助对象。同时也得到村、村办企业老板、街坊的零星赞助,以及孩子在学校享受国家救助部分,即“两免一补”政策的扶持,读完义务教育阶段,两个女儿就外出打工,过早地为家庭分忧解难。从20xx年到现在没有取得任何的政策性的救助扶持。

  20xx年春季,在现在居住的地方,攀上电线但导致了大腿部以下部分失去知觉, 2

  由于物价的上涨和家庭收入的偏低,胡耀明为了下半年儿子就读大学所需要的报名费,生活费而着急。期望村、工作组领导、亲戚朋友提供力所能及工作,分担一下家庭的困难。但大都数企业不能够招收他,企业没有设立这样残疾人工作的车间,再说到企业的路不好走,不适合轮椅的行走。附近又没有这样的适合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另外妻子要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也不能够走到远地方收入高的企业上班,在村领导的多方面交涉之下,妻子才得以在居住地附近找到了一份工作,工作和家庭的照顾都可以兼顾。导致无法改变贫困状况。

  当前最期望镇政府、民政、村一级的单位部门帮助他解决孩子读书需要的资金帮助;由于儿子胡奇在大冶一中读书期间没有向学校、老师反映家庭困难,申请贫困学生资格,因而没有享受到学校的救助。以及今后身体需要进行康复而缺少的资金问题;希望今后有机会找到适合残疾人工作的企业,找到力所能及的一些工作,为家庭多增加收入。

  20xx

  3 4月15日 年

农村贫困报告11

  最近,市统计局联合有关部门在市开展了农村贫困状况专项调查。调查采用对称等距抽样方法,在每个县区抽选10个行政村,进行村级基本情况调查,重点在每个村抽选1个村民小组进行农民收入调查,市分别对县区抽选1-2个村进行复查。通过调查,较为全面地了解掌握了巴中农村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针对现实状况,提出了一些脱贫致富的思路和对策,以期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一、发展现状

  自1993年建地设市以来,XX市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中心,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创造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精神,特别是20xx 年以来连续8个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各项惠农政策密集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基础条件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

  (一)调查村基本情况。调查的40个村共240个村民小组,其中:通电的238个,通固定电话的150个,通公路的176个,通有线电视的125个,通自来水的43个,分别占村民小组总数99.2%、62.5%、73.3%、52.1%和17.9%。农户总数 12266户、46955人,其中:举家外出户分别占总户数、总人口的28.0%和25.2%。共有整半劳动力28128个,当年转移输出到乡外的劳动力 15727个,占总劳动力的55.9%,其中输出省外的劳动力11955个,占转移输出劳动力的76.0%。20xx年,平均每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3.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15.3万元,占总投资的46.1%。平均每村拥有办公用房110平方米,有52.5%的村建了卫生室, 30.0%的村建了幼儿园。平均每村集体收入0.8万元,资产总额9.1万元,负债总额31.9万元。20xx年末调查村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电、电话、电脑、摩托车分别为97台、90部、1台和8.2辆;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45501人、农村养老保险6628人、享受农村低保3606人,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96.9%、14.1%和7.7%。

  (二)调查户收入状况。调查的40个社有农村常住户1247户、5389人。 20xx年常住户农民人均纯收入3799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325元、家庭经营纯收入1293元、财产性收入13元、转移性收入167元,分别占 61.2%、34.0%、和0.4%和4.4%,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来源。从农民收入分组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274元以下的182户、 738人,1275―1500元的89户、349人,1500元以上的976户、4302人。

  (三)调查户贫困程度。国家统计局对贫困标准的定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即维持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存的标准。1986年国家确定的最低生活标准是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04元,1995年调整为530元,20xx年调整为1196元,20xx年调整为 1274元,今年拟实行1500元的新标准。按照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74元的贫困标准计算,调查户的贫困发生率为13.7%,线下贫困户的人均收入为1068元,仅为总平均收入3799元的28.1%。按照今年国家拟实行的1500元新标准计算,调查户的贫困发生率为20.2%,线下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218元,为总平均收入3799元的32.1%,这也反映出巴中作为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贫困面宽、贫困程度深的现实市情。

  (四)贫困户类型特点。一是劳力缺乏负担过重型。如XX区青木镇平桥村朱祥程全家4人,1个劳力,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XX县凤仪乡檬树村詹远义,全家7人有两个老人和三个孩子,为照顾老人和孩子上学,夫妇俩无法外出打工,导致收入单一生活困难。二是疾病折磨债台高筑型。如XX县新场乡刘明通,家中3人,其中2人长期多病,大多时间不能正常劳动创收。XX县南风乡云盘村唐瑞高,由于去年妻子患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他只好放弃在广东务工,回家照料家人,积蓄用尽债台高筑。三是缺乏文化不善经营型。一些家庭有劳力,也很勤劳,但由于缺文化、缺技术、不善经营,劳动成果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难于有所突破;还有因智力低下致贫的,如XX县沙河五郎村沈勇全家3人,本人智弱,妻子有精神病,既没种地也没打工,仅靠政策补贴和低保收入生活。四是天灾人祸致贫返贫型。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特大旱灾、暴雨洪灾、山地灾害等,如XX县镇龙镇真武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零星、十年九旱,去年大春就出现严重干旱导致水稻大幅减产。还有工伤、交通事故等都可能导致一个家庭深陷贫困之中。

  二、致贫因素

  (一)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20xx年,XX市人均gdp为8168元,仅相当于全省、全国的46.8%和 30.3%;三次产业结构为29.1:33.8:37.1,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比全省、全国高14.4个和18.9个百分点,仍然处于低层次的农业经济阶段。二是以城带乡能力弱。由于巴中远离大中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位优势缺乏,城市化水平低,不能形成汇集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的高地,城市都还处于较为落后的发展阶段,对农村扶贫开发的带动力更显缺乏。20xx年XX市城镇化率为29.3%,比全省40.2%、全国49.7%分别低 10.9和20.4个百分点。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无力。由于企业自身实力不够、资金紧缺,难以扩大生产规模,消化更多的农产品。另一方面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合同定单的履约率低,导致企业对其失去信任。致使农业产业链条难以有效延伸,以工促农的作用难以发挥。

  (二)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现代农业发展缓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部分水库、河堤、渠系存在病险隐患;多数塘堰已拍卖给个人,抗旱救灾用水得不到保障,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乡村道路建设滞后,不少行政村虽然修通了公路,但毛坯路多、路况差,通而不畅、晴通雨阻的现象仍然存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0.38千瓦,比全省低20.0%以上;农村电网改造不彻底,一些地方存在变压器老旧、电压不稳、电杆歪斜、入户线路老化等隐患。二是传统农业根深蒂固,加之受山区自然条件的限制,难以大范围使用先进生产工具,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化经营难以与大市场接轨,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市场风险频发,比较效益低下,现代农业发展缓慢。

  (三)农村青壮劳力短缺,生产投入增长缓慢。一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据20xx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XX市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2.6%,初中占45.2%,小学占31.2%,文盲半文盲占11.0%,其中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仅占19.4%。二是农村青壮劳力大量外出,留守劳力年龄结构老化,从事农业生产和公益建设等均存在劳力短缺的问题。目前农村本地雇工工资高达每天80―100元,技术工人在120元以上,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业粗放经营。三是乡村债务沉重,化解艰难。据20xx年乡镇信息资料显示:XX市乡镇债务余额达9.7亿元,村级债务余额5.8亿元。

  (四)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涉农服务绩效不高。一是基层农技力量薄弱,乡镇农技推广多与农资销售相结合,兽防人员一般只负责打预防针,立足生产一线开展农技专业服务的较少;还有基层农技单位事业经费不足,面向农村服务收费困难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科技兴农”职能的发挥。二是农村融资渠道不畅,信用社贷款额度低、期限短,一般最高额度2万,最长期限1年,难以解决规模发展的需要,且银行、信用社限于行业利益,往往贷富不贷穷,对贫困户的资金支持不够到位。三是多数乡镇没有信息中介组织,乡镇政府主要依靠广播、板报等发布少量信息,造成农民对市场信息反应不灵,用订单指导生产更是稀少。四是农业保险的险种、险期设置不科学,理赔手续繁琐,农民的自觉接受程度较差,农业保险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五)政策刺激效应递减,自主脱贫意识不强。一是政策刺激效应递减。改革开放以来,政策效应无疑是刺激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但从刺激效果看却是呈递减趋势的。二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输出,农民家庭非农收入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农民增收的重心已离开农业。三是农村生活条件改善缓慢,村道公路覆盖率低,路面硬化率低;农村办学条件虽有改善,但教学质量仍然不高;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达标率低,自来水通村率仅为35.3%;农村卫生状况和医疗保障较差,一些农民反映新农合报销手续烦琐,报销标准低。由于农村“四难”问题未得到根本缓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感。四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弱,且部分农民存在 “等、靠、要”思想,缺乏增加投入和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财政投入强度偏低,扶贫成效巩固较难。一是国家扶贫项目覆盖面偏小。XX市有2374个行政村,如按XX市每年安排扶贫重点村的数量计算,20xx年为72个,期限为每年轮换一次,每个村要全部得到国家扶持,其期限也是十分漫长的;如按整村推进“修路治水、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社会事业”等项目来安排,按每村需500万元计算,共需扶贫资金118.7亿元,相当于过去**年财政性扶贫资金的14.9倍,这不仅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而且每村500万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二是一些乡村反映项目争取程序繁锁,资金到位迟缓,而且难以整合部门之间的扶贫资金,形不成资金的集聚效应。如:XX县泥溪乡柏垭口村是去年的重点扶贫村,也是该乡7年来唯一享受了5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的村,但该村系距乡政府7.8公里的高山村,本身基础条件极差,50万元扶贫款加上人平投劳80个,也只解决了4个社的饮水和毛坯路建设问题,一年的扶贫结束了,扶贫成效并不明显,一旦没有了国家的支持,现有的成果将很快恢复原状,更难以巩固提高。

  三、对策建议

  搞好巴中扶贫开发工作,应认真落实市委“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决策部署,抓住国家扶持革命老区发展、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和西部大开发的黄金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以新村建设为载体,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农户能力提升和公共服务完善等重点,进一步完善村级扶贫规划,搞好规划的纵横对接,扩大开放合作,创新扶贫机制,抓两头带中间,拓展点、线、面,扎实打好整村、全域、可持续扶贫开发大会战,力争“十二五”打基础,“十三五”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

  (一)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是严格执行政策。继续完善农村双层经营承包责任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全面兑现各项惠农政策;高度重视城乡二元结构的解决问题,从政策上营造统筹城乡发展的良好氛围;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扶贫开发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农民的主体积极性。二是突出规划建设重点。以解决农村“四难”为重点,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情况、不同群体特点,实行差异化的扶持措施,确立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三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克服单纯以国家项目为支撑的狭隘观念,广泛采用“一事一议”和引进业主等措施增加扶贫投入;对项目确定、资金使用等要以村为单位引入竞争机制,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政府综合目标管理;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办好农村公益事业,推进农村乡风文明,为搞好农村扶贫开发保驾护航。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一是重点抓好巴中大环境建设。加快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加快市内干线公路建设,做到交通对外要畅、对内要通;加快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做到既能抗旱也能防洪。二是将新村、产业、劳务、移民和社会投入的扶贫资金进行很好地整合,提高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加强道路、饮水、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继续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按照统一规划、整合项目、群众主体、因地制宜的原则,有序推进新村聚居点建设,集中解决道路硬化、生活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配套等问题,有效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把集中建房农民的原有宅基地整理还耕,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

  农村贫困状况调查报告各类报告

  (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培育农村特色产业。一是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的目标要求,认真研究、深入考察成渝和关天两大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从资源优势、现实基础和发展条件出发,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围绕培育壮大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特色林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突出重点产业、重点基地、重点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自己培育等方式,上一批大项目,建几个大企业,通过他们的资金优势,特别是先进的技术优势,对传统农业、传统农民进行革命性的改造,大力提升区域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二是实行“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的方式,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以名优特新农产品品牌创建为依托,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循环农业和立体农业,建设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三是建设和改造各类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不断完善城乡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推行新型营销方式,发展会展促销、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多渠道推动特色农产品的顺畅流通。四是注重加工配套,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既培育引进带动区域产业长远发展的龙头企业,又对农产品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只有符合标准的产品,才能与现代化的龙头企业对接,进行精深加工,从而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区域重点产业。

  (四)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一是涉农部门主动为农民搞好技术服务,大力抓好农技培训,针对目前农村留守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等现实状况,培训工作也应因材施教,培训更多的农村科技明白人,与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专业协会联合推广农业新技术。二是全力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庄稼医院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实现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专项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的有机结合。三是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方式建立健全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专业协会的市场信息优势,尽力把握市场行情,有效指导生产,推动“订单”农业有序发展。四是金融部门立足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实惠的金融服务,重点解决农贷中长期存在的贷富不贷贫的问题,让贫困户能优先得到一些低息贷款,搞一些低成本的新项目,增强贫困农户的造血功能。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切实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巩固“两基”成果,提高基础教育水平,抓好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科学合理进行学校布局,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善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中心,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深入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抓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合理选择保障救助对象,逐步扩大救助范围;落实优抚政策,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开展农村养老试点,建设农村养老敬老院,确保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大力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减轻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脱贫致富的压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困难群体救助体系,逐步扩大各类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困难群众因病因灾返贫的问题。

  (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自主脱贫能力。一是积极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广辟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渠道,切实降低农业人口比重。二是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整合各种培训项目和资源,继续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重点解决外出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能缺乏等问题,力争通过培训使外出务工农民更容易找到工作,要靠知识和技能来增加就业收入,改变个人及家庭贫困状况。三是培养农民自主脱贫意识。教育农民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主脱贫的意识,鼓励贫困农民不等不靠、自强不息、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坚决克服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在项目实施中高度重视贫困群众的参与,维护村民的民主权利,真正体现贫困农户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四是努力提高贫困农民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对重点贫困户、贫困人口实行台账式管理,因人因户制定增收措施,采取项目扶持、个别帮助等多种措施,促进贫困农户全面增收,夯实脱贫致富基础。

农村贫困报告12

  一、调研区域基本情况

  湖南省xx县位于湖南西北部,沅水中下游,素有湘西门户之称。总面积5852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万人,占总人口的80%;全县共有劳动力35.5万人,其中女劳动力15.98万人,占总劳动力的45%;少数民族人口近37万人,占总人口的56%。xx县从1994年开始被国家明确为“八七”扶贫攻坚重点县,也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xx年,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1595元,有贫困人口12.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5%。

  二、调研实施情况

  xx县版图面积大,交通又十分落后,考虑到县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笔者分类选取了样本点:一是处于全县最高水平的县城所在镇xx镇农村女性;二是319国道边乡镇马底驿乡,代表xx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中等水平的地方;三是该县边远的贫困乡,也是少数民族乡火场土家族乡,代表该县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较低的水平;四是在该县其他乡镇再专题抽样调查部分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情况。一共发放农户调查问卷200份(含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200份),专题发放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问卷100份。

  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家庭调查问卷共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家庭基本情况;二是家庭对教育的评价;三是家庭获得收入的方式、方法。关于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共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个人基本情况;二是个人主要经历;三是从事职业、收入来源及生活方式调查。

  在此次调查中,共发放农户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42份(其中包含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132份),发放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

  三、调查结论

  通过调查看出,湖南省xx县作为贫困地区,其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提高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还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需要各级各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教育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先天不足。首先是贫困地区农村女性自身素质状况偏低,而低层次的教育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她们自身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让贫困地区众多女性走不出低层次教育——低收入——低层次教育的循环往复。其次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影响很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作为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农村女性是首当其冲的受益者,反之亦然。

  二是经济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不足。作为贫困地区政府的财政,只能够在保工资、保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还有剩余资金都投入到民生关注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中去。而其中对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保障义务制教育所需经费,对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经费投入,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若上级财政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此项工作,人力资源开发只能依靠社会力量和人力资源自身,而这些力量,和政府这种强有力的推手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现阶段,贫困地区各级政府还不能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更加充分的物质保障基础。

  三是政治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不足。女性参与权力是女性人权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女性参政的比例较小,参与权力的层次低,直接影响到女性人力资源从自身生存和发展出发对社会资源支配权限的实现。

  四是社会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动力不足。在贫困地区,“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传统思想依然存在,农村女性大部分缺乏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同时,社会上对女性的成就期望值不高,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更缺乏社会上、心理上的动力,出现中国的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人力资源分布不均,结构性矛盾突出。

  五是法律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保障不足。从美、日、韩等国人力资源开发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其人力资源的开发用法律来促进、保障它的实施和推进。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保障有些滞后和缺失,在人力资源开发上还需要通过超前的法律给于促进和保障。

  四、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开发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能办好的事情,需要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重视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为此,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1、是政府加大投入来规范

  作为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这一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政治全面发展的工作,在现阶段,只有各级政府将其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在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才能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才能对此项工作有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各级应按照分类指导、按实际所需、分层次培训和以实践为中心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原则来规范,明确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农林、卫生、科技、信息等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为工作主体,形成联席会议制度,促使

  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格局下有大发展。

  2、是建立健全法律来保障

  在法治社会下,用法律来保障需要全社会引起高度重视的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要建立健全以下几种法律法规:第一种是关于全民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等方面的法律。我国在国民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可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关于终身教育、男女平等教育、科技振兴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第二种是关于完善男女平等相关国策方面的法律法规。西方国家已有将家务劳动有偿化作为基本国策的先例,还有关于男女同工不同酬、就业歧视等多方面存在的男女实际不平等问题,应以法律完善。第三是增设相关部门来确保法律实施。德国承认家务劳动的价值并支付报酬,还成立“汉堡经济法庭”来管理此类案件。在我国建议在法院效仿德国建立专门法庭,来管理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

  3、是优化社会环境来促进

  首先是在全国要营造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氛围。形成政府重视、部门主导、企业支持、行业行动的全社会关注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氛围,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宣传引导力度、强化各项措施、明确开发目标,促使全社会积极参与这一利国利民的事业。其次是加大女性参政议政的力度。女性参政议政力度的加大,第一要从数量上逐步提升;第二要从层次予以提升;第三要从内涵上赋予更多;第四要从外向度上着力。以女性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来加大女性对社会资源支配权限的实现,增强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向引导、政策支持力度。

  4、是突出农村女性特点来设计。

  在我国农村,男女不平等、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一定程度占据主导地位,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让众多农村女性难以跨出冲出家庭重要角色的一步。同时,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也不能忽视。针对贫困地区农村女性的特点,我们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如照顾生理周期的用工形式、可以兼顾家庭的开发方式都可以探索和扩大。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否则,操之过急,方式、方法不当,如伤害了她们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则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

  5、是第三部门充分介入来完善。

  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发生了范围广泛的“第三部门”运动,政府退出了很多微观领域,把大量的公共服务交由第三部门来提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各国纷纷向第三部门转移社会服务领域的事权。这些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在政府部门和营利性组织之间发挥着协调、辅助和补充功能。在我国现阶段,对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这一系统工程,也存在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的不协调现象,而第三部门等非营利组织在吸纳善款、扶贫济困、招募志愿者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更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实质性、强化性发展。对这一领域,交由第三部门来做,可以弥补、完善市场和政府的不足。

  6、是强化自我开发意识来提升。

  人力资源开发最大的原动力就是自我开发意识的增强,我们要广大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从“要她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全社会行动来唤起这支庞大的力量:首先是不断提高女性文化素质,增强进取意识。在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义务制教育完成的基础上,分类别、分层次的通过学校或其他培训机构,进一步完善提高她们的学习能力,成为学习型、技能型、职业型的各类人才,增强她们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意识。其次是破除各类陈规陋习,增强自信意识。不要让传统的旧思维、旧观念束缚住贫困地区农村女性的头脑,让她们真正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不断成为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农村新女性。

农村贫困报告13

  前言

  女人能顶半边天,在现在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已经大大得到提高。但是在广西贫困山区的农村中,存在着那么一种现象,家庭中的大多数男性都作为劳务输出,奔走全国各地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那么,家里缺少了男人这部分主要力量,农活由谁来干?这个家由谁来当?女性的地位如何?这部分人力资源如何开发?都成为了我们的疑问。为此,水电学院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让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暑期社会实践队组织了农村妇女生存状况调查活动,为我们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的目的地是广西河池市马山县,通过出发前的调查,我们得知:马山县是劳务输出之乡,目前劳务输出人数达12万人次以上,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从邮局汇回的劳务资金达1亿元以上,劳务输出不仅带回资金、技术,也促进了群众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更新,是全县各乡镇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品牌。我们共有15名队员参与到此项调查中,成立了3个调查小组,奔赴广西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农村进行实地调查。

  调查时间

  20xx年7月16日——20xx年7月19日

  调查地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记村、本立村。

  调查情况

  调查前,马山县妇联和当地村委会取得沟通,县妇联潘玉富主任为我们介绍了当地情况:古寨瑶族乡位于马山县东部,距离县城23公里。全乡下辖9个行政村,311个村民小组,260个自然屯5289户,总人口为21710人,其中瑶族人口6230人,占总人口的29.5%,是南宁市三个瑶族乡之一。全乡总面积1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050亩,是典型的“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国家重点扶贫山区乡。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红薯等,林业以竹子、任豆树、金银花等为主,养殖业主要是生猪、土鸡、黑山羊等。XX年年国民生产总值6618万元,农业总产值5030万元,粮食总产量4334吨,人均有粮205公斤,财政收入7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79元。古寨瑶族乡妇女基本情况:全乡女性有10486人,女干部有55人,女党员有88人,XX年女性出生有410人。瑶族妇女3023人,乡妇女劳动力5138人,占妇女总数的49%。

  乡妇女工作指导思想:围绕全乡党政工作大局,在“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上找准定位,坚持“一手抓维权、一手抓发展”的工作方针,充分调动妇联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实施《两纲》、《两法》;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全乡妇女儿童整体素质,全面加强妇联自身建设,努力创建学习型妇联组织。遵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提高全乡妇女综合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和谐古寨中发挥积极作用。

  县妇联和当地村委会取得沟通,在县妇联潘玉富主任的带领下对农民进行访谈,了解农村妇女生活情况及家庭情况。另外还发放了51份问卷,并及时收回,做了相应登记,问卷回收率100%。队员们还给农民带去了《妇女保健知识》、《关爱今天的女孩关注中华民族的未来》的宣传资料。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妇女的文化程度偏低,小学文化的占到了50%大专文化的才2.5%。没有上过学的占15%之多。她们的专长有87.5%的妇女是一般性农活,像诸如养鱼、养蚕、编织、文艺方面的都非常少人会的。家庭人口有85%的家里是2到5个人,67.5%的家里有2个小孩,但是还有5%的家里还没有小孩。有65%的小孩读书。家里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丈夫,而收入主要由妻子支配。家里的事情,20%是小事自己大事丈夫,25%是大小事情都由丈夫决定,50%是一块商量的。一天的娱乐时间较少,有60%的妇女没有娱乐时间。而主要的娱乐方式也非常简单,60%的妇女是看电视和聊天。打牌的有17.5%。给自己买的女性用品65%是衣服,2.5%买了化妆品,2.5%买了补品,还有30%买了其它的。身体健康状况,70%的妇女身体良好,有12.5%的妇女生病,剩下的17.5%是其它情况。生病后有谁来照顾是否有人照顾,25%的妇女生病后是由丈夫照顾,7.5%的妇女生病后是由自己的孩子照顾,12.5%的妇女生病后是由老人照顾,还有35%的妇女生病后是其他情况,20%的妇女生病后没人有照顾。在身体检查方面,40%的妇女是一年一次的身体检查,2.5%的妇女是一年两次的身体检查,竟有57.5的妇女没有去做过身体检查。家庭收入情况,全年家庭收入情况,20%的家庭年收入为1~XX元,15%的家庭年收入为3~4000元,25%的家庭年收入为5~6000元,10%的家庭年收入为7~8000元,20%的家庭年收入为万元以上,10%的家庭年收入为其它情况。外出打工情况,45%的妇女出去打过工,还有55%的妇女没有出去打过工。而打工的地方,有22.5%的是去南宁打工,5%的是去广东打的工,2.5%的是选择去中山打的工,还有17.5的是去其它地方打的工。在外面打工一年能挣到的钱,一年能挣到1~3000的占12.5%,一年能挣到4~5000的占到15%,一年能挣到6~8000的占到12.5%,其它情况的占到60%。丈夫是否在外面打工,有65%丈夫是去到外面打工的。丈夫在外打工对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有变化,无变化占35%的比例,其它对家庭经济状况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12贫困山区农村妇女生存现状与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调查报告

  以上是两个村的有效样本:40个妇女的调查结果统计,从数字中可以看出:在当地,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偏低,受到的教育机会少,很早就辍学了。她们都没有什么专长,除了平时的一般农活,很少有会其它技能的,诸如养鱼、养蚕、编织还有其它生产以及文艺方面特长的非常少,也许是平时农活太多,还有照顾家人,她们的生活都过得很朴实。每个家里的人口还不算太多,基本上是2到5口人,家里的小孩也不是很多,拥有两个小孩的家庭所占所有家庭的比例最多。而小孩上学的,到了上学年龄的基本上都上学了,初等教育普及率较高。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丈夫,村里的男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只有在农忙时才会回来,他们是家庭收入的来源。收入纯粹靠农作物的不多。而家庭收入主要支配者是自己,也有很多是夫妻共同支配的。家里的事情小事情基本上是自己做决定,大事情由丈夫或者是一起决定。可能是农活较多,娱乐活动少,她们的娱乐时间非常少,甚至还有没有娱乐时间的情况。她们的娱乐方式也非常贫乏,看电视聊天,很少有打牌的,精神生活过得较单一。女性用品的购买,基本上都是买衣服,很少有买化妆品和补品之类的。这也是农村妇女与城镇妇女的不同之处。身体状况都还不错,有很少一部分是得病的。生病后照顾她们的大多是丈夫和家里的老人。也有的是没人照顾的。大多数的妇女每年都会去一年进行身体检查,不过仍有一部分是得病了才去做检查。不去检查的大多是年级稍大点的妇女。至于家庭收入情况,总体上是收支平衡的,能剩下的也不会很多。如果有小孩上学的家庭,经济较拮据,交了小孩的学费,一年的收入就剩下得更少了,甚至还会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欠钱。

  调查结果

  我们发现马山县的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抗灾能力弱,基本上仍处于“望天收成”状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够明显,特色农业规模不大,农产品缺乏深层次加工,包装、宣传、品牌打造等工作跟不上。高新农业、生态农业等发展滞后,农民增收途径单一,增收幅度小、速度慢。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看到并从中了解到了,本立村是马山生态扶贫示范村,有一个初具规模的养猪场,由富德公司和村里的会计负责运作,主要生产种猪并联系外销,形成“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猪场有新品种种猪50头,母猪400头。对村里的贫困户,每隔一段时间提供给贫困户猪苗,让农户养成肉猪后出售,或者母猪生出小猪后,还养猪场猪苗的钱或者直接还猪苗。还有瘦肉型猪,有50%以上销往外地,。养猪场虽然由村里的的会计负责,但不属于村里共同的经济财产,但受到村里的监督。还为村里的贫困户提供种猪,贫困户不用先付钱,等猪养大后再付种猪钱。本立村村长还强调说村里非常重视村里的妇女工作。村里已经拉有宽带网,就等着买电脑了。我们的领队周书记对村长提出建议,可以免费为村里提供技术支持,免费进行电脑技术相关的培训。值得村长骄傲的是村里的路是村里人出钱修的,不用靠政府扶持。这个村让我们想到了先富带后富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模式,算是一个挺不错的村了。

  而我们调查的第二个村——古记村,各户房屋之间距离较远,楼房不形成群居式坐落。移动电话在当地信号很差,而感到好奇的是古记村的妇女相对本立村的显得较年轻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政府为了两户人家6口人竟花100万修了一条路。不知这样子做是否明知。有人说,还不如给他们100万的钱,让他们住城里还要好的多。与我们原先了解到的“城镇化发展滞后,交通条件差。目前全县城镇化水平仅20%左右,远低于全国39%和广西31%的平均水平。目前全县14个乡镇只有3个乡镇通油,145个行政村中尚有73个行政村没有通四级路,其中有29个村未能实现晴雨通车,1586个自然屯不通路,交通闭塞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情况不符,说明政府对当地交通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在古记村,有个现象我很惊讶,他们都存在日不闭户的习惯,我们调查过程中能随意进入民宅,不知道是不是他们这里的风气很好。有说法是,家里没什么东西值得别人偷的,当我们几个人在一家小卖部歇脚时,店铺老板,很放心的骑着自行车外出办事了,留着我们这些陌生人在店里,过了一会老板才回来,此事令我们很是异常惊讶。

  两个村都是群山环绕,房子也大都依山而建。村里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甘蔗,还有很少的稻田,这里水资源不是很充足。耕地面积也不多。他们还在山上种有竹子,每棵竹子还有承包商给的三块钱的补助。调查过程中,还看到一家养蚕户,因为养蚕,收入较别人富足。虽然很多农户都盖有楼房,但是房子里基本上都没有装修过。很多家里都堆有收获的玉米。当地人都很友好、和善,我们的造访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接待,见得最多的是他们那朴实的笑容。让人看着舒坦,很容易相处,减少了我们调查的困难。

农村贫困报告14

  尊敬的上级领导:

  我名刘红日,女,45岁,家住湖南省宁乡县道林镇奇石村下岐组,本人于20xx年9月20日在湖南省中南大学湘雅附三医院经多名专家会诊不幸身患湿疹样的皮肤癌,目前住院打针、服药都无法治愈,只有采取多次激光敷药治疗才能治愈,每治疗一次医药费用就达九千元之多,现在已经治疗了六次,病情基本痊愈,但是因为不需要住院治疗,因此农村合作医疗也不能报销,所有医药费用全部自费。现在我家庭因病而债台高筑,加之儿子在读大学,丈夫无一技之长,一家人靠种田维持生计,恳请上级领导酌情考虑,给予我适当生活补贴为盼!

  申请人:xx

  20xx/1/3

农村贫困报告15

  为了准确掌握农村贫困户的状况,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在我担任桃峪村村主任助理期间,通过平时走访和对村情的了解,我掌握了一些关于本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根据桃峪村住户调查资料,20xx年桃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较为富裕的家庭有近10户,占全村户数比重的12%;农民纯收入低于15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将近有25户,所占比重为31.3%。

  一、桃峪村基本情况

  贾豁乡桃峪村位于贾豁乡北部,与贾豁、王家垴、水泉三个村交界,交通比较便利。全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80户、296人,劳力150人(其中男86人、女45),现有党员17名,拥有土地734亩,其中粮食作物714亩。20xx年粮食总产量176吨,经济收入84万元,人均收入2665元。村 “两委”班子健全,结构较为合理。全村既无学校也无卫生所、商店等基础设施。

  我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这25户贫困家庭的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现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二、贫困户的基本特点:

  1、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缺乏科学技术,没有“一技之长”。如:近年来桃峪村种植旱地西红柿以调整产业结构,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不能及时掌握种植知识,致使西红柿只有产量而没有质量,一直没有个好的销路。

  2、家庭人口“两多一缺”——人口数量多,病号多,患病者缺医少药。

  3、依赖性强,对政府的期望值过高。如:有个别农民整天想着政府给发补助,给办理低保、五保、特困户等。

  三、20xx年贫困户的生产,收入和消费状况分析。

  (一)、贫困户生产生活状况

  1、经营规模小,生产能力较低。

  2、科学种植、养殖技术较低。桃峪村是一个纯农业村,一直以来农业都是全村的主导产业,近年来随着科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严重阻碍全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较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

  3、思想认识、生活水平较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村民对一些新思想、新技术不能接受,这也成为村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贫困户的收入变动情况

  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贫困家庭的收入来源狭窄,现金收入比重低。20xx年的收入和贫困变化情况,主要有如下五个特征:

  1、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

  2、干水果种植业占27%。

  3、劳务输出占45%。

  4、不少贫困户即将走出贫困,但仍然有许多户原地不动。

  5、贫困农民开始觉醒,努力脱贫。近两年来,桃峪村农民认识到仅靠原始的、传统的种植模式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部分农民主动种植旱地西红柿以增加收入,今年响应乡党委政府的号召,全村种植旱地西红柿近50亩,目前西红柿即将全面上市。

  (三)、贫困户的生活消费支出状况

  1、家庭开支入不敷出。

  2、有的家庭勉强能够维持生活。

  3、一部分家庭消费水平极低。

  (四)、农村贫困的变化情况

  1、不少家庭逐渐走向脱贫道路。

  2、脱贫户比例略高于返贫户。

  3、农村整体摆脱贫困状态。

  三、贫困户对政府的期望

  贫困人口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正在努力摆脱贫困,更希望政府给予较多的帮助和支持。在调查过程中100%的贫困户对国家免除农业税和在种粮上的各种补贴感到十

  分高兴。在问及“你们最希望政府为你们做些什么”时,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15%的农民表示希望政府能够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发展生产(包括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占90%);提供就业机会(45%);解决生活困难(40%)。具体来说,主要反映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提供生产资金,扶持发展农业生产。

  (二)、提供科学技术,提高农村人民的整体素质。

  (三)、下拔扶贫资金、扶持发展特色农业生产。

  (四)、依据本村地实际,引进高技术人才发展壮大干果产业。

  (五)、提高村“两委”干部的文化水平,使他们能够成为市场经济的闯路人。

  四、主要结论和见意

  (一)、多数贫困家庭处于基本状态。

  (二)、农村贫困户要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还需要一段曲折的路要走。

  (三)、希望农民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政府给予多方的观注和支持。

  从长远来说,政府的扶贫工作不仅要作好短期的经济、技术扶持,还要作好长期的制度安排。

  二OO九年八月二十九日关于贾豁乡桃峪村农民贫困户的

  调 查 报 告

  贾豁乡桃峪村主任助理:刘玲玲

  为了准确掌握农村贫困户的状况,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在我担任桃峪村村主任助理期间,通过平时走访和对村情的了解,我掌握了一些关于本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根据桃峪村住户调查资料,20xx年桃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较为富裕的家庭有近10户,占全村户数比重的12%;农民纯收入低于15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将近有25户,所占比重为31.3%。

  一、桃峪村基本情况

  贾豁乡桃峪村位于贾豁乡北部,与贾豁、王家垴、水泉三个村交界,交通比较便利。全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80户、296人,劳力150人(其中男86人、女45),现有党员17名,拥有土地734亩,其中粮食作物714亩。20xx年粮食总产量176吨,经济收入84万元,人均收入2665元。村 “两委”班子健全,结构较为合理。全村既无学校也无卫生所、商店等基础设施。

  我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这25户贫困家庭的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现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二、贫困户的基本特点:

  1、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缺乏科学技术,没有“一技之长”。如:近年来桃峪村种植旱地西红柿以调整产业结构,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不能及时掌握种植知识,致使西红柿只有产量而没有质量,一直没有个好的销路。

  2、家庭人口“两多一缺”——人口数量多,病号多,患病者缺医少药。

  3、依赖性强,对政府的期望值过高。如:有个别农民整天想着政府给发补助,给办理低保、五保、特困户等。

  三、20xx年贫困户的生产,收入和消费状况分析。

  (一)、贫困户生产生活状况

  1、经营规模小,生产能力较低。

  2、科学种植、养殖技术较低。桃峪村是一个纯农业村,一直以来农业都是全村的主导产业,近年来随着科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严重阻碍全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较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

  3、思想认识、生活水平较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村民对一些新思想、新技术不能接受,这也成为村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贫困户的收入变动情况

  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贫困家庭的收入来源狭窄,现金收入比重低。20xx年的收入和贫困变化情况,主要有如下五个特征:

  1、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

  2、干水果种植业占27%。

  3、劳务输出占45%。

  4、不少贫困户即将走出贫困,但仍然有许多户原地不动。

  5、贫困农民开始觉醒,努力脱贫。近两年来,桃峪村农民认识到仅靠原始的、传统的种植模式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部分农民主动种植旱地西红柿以增加收入,今年响应乡党委政府的号召,全村种植旱地西红柿近50亩,目前西红柿即将全面上市。

  (三)、贫困户的生活消费支出状况

  1、家庭开支入不敷出。

  2、有的家庭勉强能够维持生活。

  3、一部分家庭消费水平极低。

  (四)、农村贫困的变化情况

  1、不少家庭逐渐走向脱贫道路。

  2、脱贫户比例略高于返贫户。

  3、农村整体摆脱贫困状态。

  三、贫困户对政府的期望

  贫困人口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正在努力摆脱贫困,更希望政府给予较多的帮助和支持。在调查过程中100%的贫困户对国家免除农业税和在种粮上的各种补贴感到十

  分高兴。在问及“你们最希望政府为你们做些什么”时,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15%的农民表示希望政府能够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发展生产(包括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占90%);提供就业机会(45%);解决生活困难(40%)。具体来说,主要反映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提供生产资金,扶持发展农业生产。

  (二)、提供科学技术,提高农村人民的整体素质。

  (三)、下拔扶贫资金、扶持发展特色农业生产。

  (四)、依据本村地实际,引进高技术人才发展壮大干果产业。

  (五)、提高村“两委”干部的文化水平,使他们能够成为市场经济的闯路人。

  四、主要结论和见意

  (一)、多数贫困家庭处于基本状态。

  (二)、农村贫困户要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还需要一段曲折的路要走。

  (三)、希望农民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政府给予多方的观注和支持。

  从长远来说,政府的扶贫工作不仅要作好短期的经济、技术扶持,还要作好长期的制度安排。

  二Oxx年八月二十九日

【农村贫困报告】相关文章:

农村贫困村扶贫调研报告02-27

农村学生贫困证明10-06

农村贫困母亲生活现状调研报告05-09

农村学生贫困证明范本01-05

农村大学生贫困证明01-10

农村学生贫困证明范文06-17

农村家庭贫困的证明书01-02

有关中国贫困农村现状调查报告范文01-18

农村家庭贫困证明书范本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