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育研究报告

时间:2023-01-26 15:10:51 其他报告 我要投稿

教育研究报告(1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研究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研究报告(15篇)

教育研究报告1

  一、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分析

  (一)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自1998年始,我国国务院学位办就组建设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专家论证组,展开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前期论证工作。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并从20xx年8月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我国开展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试点工作,20xx年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开设,全国24所高等院校第一次招收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20xx年将试点高等院校扩大到47所。现在又增加了23所承办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

  (二)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公共管理教育强调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研讨式教学、实习式教学等方法。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对案例教学虽然重视,也将案例教学融入课程中,然而总体来说,没有建立起高质量、规范化的案例库,缺乏对公共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深刻理解,没有建立案例开发与研究的激励机制。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情景教学、社会实践不足,导致课程教学过于理论化,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仍不成熟,难以达到mpa教育的目标。

  2.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根据各高校招生简章显示,在全国100所有招生资格的试点院校中,绝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所开设的课程数量有限,各院校课程设置基本雷同。由于课程丰富性的相对欠缺,也就是选择空间小,使学生无法行使选择权。为了适应加强专业之间这种趋势,课程设置也逐渐拓宽思路,一些跨专业课程被开发出来。然而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高校的这种作为力度不够满意,课程设计中跨学科思想不足,加之跨专业课程资源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意识,对于专攻于学术的普通硕士来说,会导致其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可能会越走越窄。

  3. 学位授予制度不够严密

  首先,我国对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内容没有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步伐,并且对于学科的实践性和复合性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其次,在学位论文答辩的环节,有些承办院校流于形式,没有使论文答辩真正起到作为整个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总结验收的`作用。从答辩审议专家组的组成,到学位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mpa学员对于专家所提问题的回答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二、改进和加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设置

  高校要精选或采用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开发高质课程。要培育高质又高效的课程,必须拥有优质的资源,除了依赖优质的师资以外,还要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笔者认为有必要和可能将部分学科、专业必修的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培育,这样既有利于稳定课程体系,更有文章由北京白癜风医院提供

  利于通过这些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专业基础。以充分了解学生需要和教师教学能力的作为基础规范课程开发。把好课程开发关,对新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以科学论证是规范课程开发、加强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

  (二)加强学位授予环节的管理

  首先是正确把握专业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专业学位的论文形式可灵活多样;论文选题应有现实针对性、应用性、创新性;论文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论文要综合反映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调查研究的能力。其次要严格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使学位论文的答辩环节能够顺利进行,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位在公共管理方面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在学位论文答辩环节,应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加以正确合理的评价。只有课程考试合格和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者才可以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三)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成功经验

  从国际上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较为成熟和完善。尽管我国与这些国家在社会体制、政治制度以及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仅从公共管理硕士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形式着眼,借鉴其相对成熟的经验和思路对我们现阶段发展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来说,不无裨益。因此,应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各个角度,展开国际比较与交流,取其精华,以之为我们提供启示。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上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专门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促进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积极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加强研究探索,广泛交流、合作。

教育研究报告2

  分析论述法是在多次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为只有经过多次反复实践,才能从成功解决某项重大教育教学问题中概括出独特有效的符合一定规律的原则、方法,才能对深入研究的某一重大教育现象产生深刻系统的看法或认识,因此也才能使之升华,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完全摆脱具体实践环境与条件的局限,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和推广运用的价值。

  此外,根据教育经验总结的性质,可以有以下两种写法。

  (1)“实践性总结”法:指具体地描述某一教学改革活动及其管理,指出经验取得的成果,揭示经验的优越性和应用的前景等。写作时是先写引言(或前言),后写正文,再写体会。引言有教改活动设计的指导思想,教改活动的设计、形式等:正文是写教改活动的开展和所取得的结果;体会则是归纳总结经验,写出推广意见。

  (2)“科学性总结”法:这一类文章是对教改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材料进行理论性分析,用以揭示其实质和内在联系;探讨其经验在教改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其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写作可先写前言,后写经验,再写结语。前言主要写教改活动的设计(包括指导思想、活动形式),写教改活动的开展;经验主要是分点叙述,夹叙夹议,可采取某种序列来展开内容,也可分为并列的几点经验,按大块来写;结语主要是用总结性的语言肯定该教改活动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以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二、语文教育经验总结常见的结构方式其实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经验总结的结构方式虽然可有一些变化,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简明扼要地表明经验总结的主要内容,如“……的研究对策”、“……的几点做法”、“我是怎样……的”、“……的初步探索”,或者以此为副标题,以能概括全部经验的表述为正标题。

  2、前言可以概括工作的时间、背景和目的、意义。

  3、主体着重介绍若干条基本经验,具体写明成功的做法,也可以在这里写取得的效果。“做法”包括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让人明白你是怎样教的,学生是怎样学的。这部分的写法有:①按照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顺序分阶段介绍经验;②将总结的经验归纳起来,分成若干条目,由主到次或按并列的方式逐条介绍。

  4、小结简单说明取得效果,并对取得的经验进行升华和深化,阐述理性的认识。

  除了以上的结构方式,教育经验总结的写作也可以按照做法、效果、体会三部分来确定文章结构。“做法”可以分步骤或分条目去说明,每一条做法就是经验的描述。“效果”是“做法”的直接反映,往往表现在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智力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效果的好坏,可以采用数字说明法,即运用数学来说明效果:也可以采用事例说明法,即通过一两个反映发展、提高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还可以采用归纳说明法,即把教学效果归纳成几点,逐点加以说明。“体会”是在介绍做法和说明效果的基础上理性思考,是对材料的意义和价值的高度概括。写体会可以运用归纳推理法,即从许多具体整体事例中推出一般性的结论;或运用演绎推断。即一般原理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从而推导出一种新的认识。

教育研究报告3

  一、探讨幼儿教育与生活融合的教育意义

  (一)儿童生活的本质特征

  就幼儿生活的本质而言,所谓幼儿生活指的是幼儿通过内化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发展并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动过程。首先,对幼儿的生活而言,文化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简化的东西,既有以符号形式再现的文化,又有以实物形式反映的文化;其次,幼儿生活不同于制度化生活,既是文化活动,又是人化活动,具有自在性特征;第三,幼儿生活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是幼儿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幼儿的生活必须是要有童心、童趣的。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幼儿生活的主要特征:幼儿生活的方式具有游戏的性质;幼儿的生活具有生长性或发展性的目的;幼儿生活的内容涉及整个生活世界,且具有整体性。

  (二)幼儿教育和生活的关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具体来说生活可以包括工作学习、社会交际、娱乐休闲、日常活动等方面。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更新与丰富生活经验的过程,就是不断获得进一步生活能力的过程。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因此,幼儿教育与生活是不能分离的。在幼儿园教育中,教育并不是强制孩子在课堂上静坐听讲和死记硬背,教育就是成长、生活和经验的改造。幼儿园应该成为幼儿真正体验生活的地方,幼儿应当从幼儿园获得感兴趣的知识以及有意义的生活经验。只有将幼儿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才能得到自由而真实的表现,才能使幼儿学到切实可用的实践经验。

  (三)幼儿教育与生活融合的意义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是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而核心的理念。受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往往依赖他们的生活经验,因此幼儿学习数学,应从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入手,逐渐开始数学的抽象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贯彻这一核心的理念,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数学教育内容,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活动还原为生命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以及生活状态,并将学习工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融为一体,将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之中,从而使每个幼儿都处在一种的主动状态,增强了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习因而变的更有乐趣。

  二、现阶段幼儿教育与生活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人思维制约幼儿生活

  长期以来,在“智力开发”理论的与升学率指挥棒的双重指挥下,越来越多的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风”,希望将更多的知识以最快速度地装进幼儿的脑子里,重视知识、技能等应试能力的培养已经在部分家长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幼儿从学前阶段就开始肩负着父母的期望以及学习学科知识的重大使命。

  幼儿应有的游戏时间被过多的被占用,取而代之的是,外语、电脑、各种考级以及所谓的音乐技能的培养。幼儿生活的自然节律逐渐被家长与老师的意志所取代。这种比较狭隘的人才观现阶段十分普遍,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才的多层次、多样化发展。幼儿本来的轻松、自在的生活因此而带有紧张感与压力感,幼儿也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童话世界。

  (二)幼儿游戏的时间被限制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对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绝大多数的幼儿园老师对此都十分熟悉。然而实际教学中,幼儿的游戏的权利却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例如,幼儿的`活动范围受到班级界限的约束,幼儿的游戏被限制在某一个班级里。班级课堂不再是保障幼儿自由自在进行游戏活动的空间,反而成了阻碍儿童生活活动的隔墙。部分教师甚至以户外活动不好管理学生,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为理由,大幅度减少幼儿在户外游戏的机会和范围。以往我们经常玩的春天打柳哨、编花圈,夏天粘知了、月夜踩影子、冬天项牛、堆雪人等游戏,已经很难再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活动范围更小,安全性更高的玩积木和过家家。

  三、进一步促进幼儿教育与生活融合的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施生活教育

  幼儿的生活应该是完整与连续的。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意识到幼儿生活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关键是实现自身全方位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打破自身对幼儿园教学和幼儿生活的模式化认识,更深刻地领会课程的价值与功能,真正把渗透式的教育落到实处。

  所以,我们不能只关注幼儿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时间段内的生活,更应该关注幼儿整个生命全程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应当转变教育观念,将完整的、真实的生活意义和价值展示给幼儿,将教育成果扩展到幼儿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去。

  例如,像起床后穿衣服、饭前便后洗手、过马路注意红绿灯等生活中简单却又必需的生活常识,我在实际教学中改变以往那种诉诸课程教学的观念与形式,通过引导幼儿亲身体会的方式,自然而随机地渗透这些生活常识,幼儿反而学得比常规的课堂教学更快,同时也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以幼儿为本,关注幼儿实际需要

  在幼儿的眼中,生活是充满生动的、充满情感的万花筒。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和理解世界。一切东西都与人一样,有嘴、有眼、会说话。因此,幼儿会跟他的布娃娃诉说,会因为他的小狗病了而哭鼻子。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无论是预设主题还是生成主题都应该考虑我们的学生究竟喜不喜欢、需不需要,应当围绕孩子们的兴趣点去寻找合适他们的生活教学素材,而绝不是以我们的课程需要为中心去预设主题。

  例如,我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幼儿的心理需要设计了一堂 “飞机博览会”的情景教学课。

  在课前指导孩子们一起收集资料,一起探讨,然后等孩子们收集好相关资料后,我开展了一系列有关飞机的主题活动。由于这是切合孩子们实际兴趣需要设计的活动,孩子们的兴趣很浓,注意力也十分集中,就连几个平日不爱说话的孩子也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跟随着孩子的兴趣点,我再进行关于飞机品牌、飞机种类、飞机结构、如何乘坐飞机等系列主题活动。

  在这个情景教学中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资料的收集,同时相互间一起交流、一起讨论,他们的交流与沟通技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增长了知识、获得了进步,对幼儿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以至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整合多种生活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对幼儿来讲。在熟悉的有意义的、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情境中活动,特别是参与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真实的活动。作为蕴涵一定教育意图的生活情境,教师应广泛挖掘其中的多种教育因素,并且使教育资源的各个方面在生活情境中朝着有利于幼儿素质全面发展的方向实现融合贯通,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例如,我在教孩子们玩救护病人的游戏中,根据生活情境,引导孩子们自主选择自己的担当的角色。有的孩子选择当医生,有的选择当救护车的司机,有的选择当病人,有的选择当维护秩序的警察,有的选择当护士。为了游戏的顺利进行,我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讲解,让幼儿明白自己角色的重要性,如果缺少一方的参与支持,游戏就不能够顺利进行。

  游戏刚刚进行时,有的孩子经常忘了自己的职责,“司机”开车经常乱跑,“警察”在这个时候还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病人”找不到“医生”。经过多次训练后,孩子们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在活动中担当的角色的作用,开始主动与其他孩子交流并寻求合作。等到我第3次开展这项活动时,孩子们已经能很好的扮演自己担当的角色了,活动效果也令人满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幼儿的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面向幼儿生活世界进行教学安排,是实现幼儿园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根据幼儿的身体特点、心理特点以及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为幼儿学习与生活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是新时期幼儿教育与生活融合的客观要求。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善于观察、探索与总结,尽快转变与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同时,根据幼儿成长的实际需要,选取更具典型意义的教学资源,使生活情境资源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资源,帮助幼儿在适应当前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更美好的生括。有利于实现培养“完整的儿童”的幼儿教育目标,更有效地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教育研究报告4

  价值分析:

  一、课题的提出

  政策依据国家“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方针”对开展体育工作均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

  新中国第一次提出教育方针是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95年3月1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中,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的如下要求:“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

  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20xx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以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

  二、研究报告研究的措施

  (一)、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相关政策法规和教学理论。

  1、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方针”中关于体育工作的政策法律规定,重点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通过学习提高了实验教师对体育工作和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工作的方向目标和相关的具体要求。

  2、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教育学、体育心理学中有关习惯、行为习惯、以及如何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相关理论,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认真学习了《论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论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影响体育习惯形成的因素探析》、

  《试论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等理论。

  3、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主要学习了《学校教育科研》(柳斌主编),研究方案的撰写要求、实验对象的个案撰写方法,调查法、行动研究的策略等科研理论和方法。4、加强培训工作,对实验教师定期进行体育观念和体育知识培训,先后两次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内江市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培训和体育优质课比赛。还多次对体育委员和骨干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组织能力进行专题培训。

  5、向教育专家咨询课题研究的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明确了课题研究如何展开,研究人员的各自分工和职责任务,每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如何根据实际调整研究计划和实施策略等具体问题。

  通过学习和咨询,使课题组成员从理论到实际操作都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做到实施之前就心中有数,避免了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和宏扬体育精神,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1、结合社会实际、教师实际、教育发展实际及学校体育活动实际进行校园体育文化系列讲座:体育课题简介、体育现状简介、体育知识技能培训活动等,提高师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2、加强体育舆论宣传,举办体育黑板报专刊、体育知识手抄报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图片展览等3、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我们主要组织了三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观看:一种是观看校内外学生间进行的体育比赛,如校动会、镇运会、县运会、市运会的各种比赛;

  二是校内外学校教师之间、教师与友好单位之间的友谊赛、练习赛、和正式比赛;

  三是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台直播、录播的各种体育比赛。感受体育

  比赛的精彩刺激,欣赏运动之美、力量之美,在力与美的熏陶中激发体育锻炼的激情与冲动。

  4、大力表彰体育锻炼先进个人。一是对每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队和运动员在师生大会上进行大力表彰;

  二是在校园公示栏上张贴喜报大力表彰;

  三是评选校园“体育之星”,并在校园网站和“明日之星”栏上登出来,向社会大力宣传;

  四是为体尖队员所在班级加业绩分,并为班科教师发奖金。以此来大力宏扬体育精神。

  通过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和宏扬体育精神,使我校体育锻炼的氛围空前浓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也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创设了很好情景。

  (三)、加大资金投入,添置必要的设施设备,为实验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我校树立品牌意识,站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高度重视艺体工作,确立“一体两翼”的办学思路,即: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体,以教育科研和艺体工作为两个翅膀,带动学校素质教育的腾飞。近年来,进一步加大经费的投入,为体育工作共投资八万多元资金,一是用于加强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二是投入大量经费保证体育活动的活动经费;

  三是投入资金用于教练员训练学生体育特长队的补助。

  (四)、开展“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标志”的研究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首先必须弄清其主要标志是什么。为此,课题组采用文献法研究法,通过查阅资料,再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儿童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标志是:1、主观上有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愿望;

  2、每天能坚持体育锻炼60分钟以上;有一项及以上体育特长运动项目;

  4、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

  (五)、开展“影响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的研究课题组在明确了“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标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研究“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体育态度、锻炼习惯、兴趣项目及负面因素。获取了大量的原始资料,然后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归纳整理,从而得出:1、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人才观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根深蒂固。体育不是统考科目,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以学为主,就是以统考科目的学习为主,因此,首先要充分保证统考科目的学习时间,如果有一点空余时间就稍微玩一会儿,但事实上多数时候就连起码的休息时间都被学习时间挤占,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五)、开展“影响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的研究课题组在明确了“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标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研究“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体育态度、锻炼习惯、兴趣项目及负面因素。获取了大量的原始资料,然后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归纳整理,从而得出:1、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人才观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根深蒂固。体育不是统考科目,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以学为主,就是以统考科目的学习为主,因此,首先要充分保证统考科目的学习时间,如果有一点空余时间就稍微玩一会儿,但事实上多数时候就连起码的休息时间都被学

  习时间挤占,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2、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缺少科学性,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多数家长走入误区,认为孩子只要吃好睡好营养好就是健康,导致只顾饮食营养,忽视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日趋下降,营养过剩而体质差、运动机能差的孩子越来越多;

  3、学生想锻炼,但体育场地、器材却严重缺乏;

  4、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锻炼方法的指导,更缺乏有效的督促,以形成习惯。

  根据得出的结论,我们研究采取了以下一些应对策略:

  1、利用校会、家长会、校园内各种宣传栏向全体师生及社会家长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提高大家的共同认识,转变大家的教育观念;

  2、利用室内体育课学生介绍体育保健知识,纠正“只顾饮食营养,忽视体育锻炼”的错误观念。同时,体育老师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介绍“体育锻炼比饮食营养更重要”的理念,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交流“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具体做法,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3、针对缺乏体育场地、器材的问题,体育组开展了“在小场地下、缺乏体育器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体育锻炼”的专题研究,指导教师和学生因地制宜,自制器材进行体育锻炼,例如:原地跳绳、原地踢毽、原地俯卧伸、垫上运动、乒乓球、篮球赛、小场地往返跑、短距离接力赛、拔河赛、原地徒手操练习、队列广播操比赛、跳梯间练习、跑楼道等;

  4、学校办学思路明确提出重视学生体育工作,并对体育课堂教学、学生两操一课、体育特长队训练、体育活动的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项目的训练测试建档、体育传统项

  目学校的建设、体育工作的指导督促考核等方面的管理,以严格的制度规定加以保证,确保体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果分析实践效果1、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逐步形成。

  (1)、从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观愿望看,我们统计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项目中的“学生体育锻炼出勤率”,数据显示:全校98%的学生,实验班级有99%的学生出满勤,主观上有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愿望;

  实验中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该课题实验积极投入,参与配合,而且变化较大。表现在:学生从被动变主动参与,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从前,学生锻炼处于被动锻炼的状态较多,现在,学生对自主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自主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自主锻炼。

  典型案例:学校篮球队为了形成梯队,在一队(主要是六年级的队员)参加完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萌芽杯”的比赛,况且已临近小学毕业的情况下,学校决定解散一队,重点训练二队。可就在一队解散了两个星期后的一天,一个二队的队员气呼呼地跑来“告状”道:“李主任,他们一队的队员都解散了那么久了,还天天来打球,影响我们训练,请你去管一管吧!”。这一状告得让我又喜又忧,说忧吧,他们地干扰的确影响了二队的训练,可喜的是一队队员终于形成了体育锻炼习惯,这是多么不易啊!要知道,他们当中的好几个队员是我当初向家长和他们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劝来打球的。这一告还着实让我很为难,不知如何处理,只好淡化不了了之......

  (2)、多数学生每天能坚持体育锻炼60分钟以上;

  通过20xx年5月对实验班级204名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校内体育课上是否坚持锻炼”答“是”的人有204人,占100%;

  “校内课余锻炼是否每天坚持”答“是”的204人,占100%;

  锻炼项目有乒乓、运动跑、篮球、足球、跳远、跳绳、羽毛球、跳高等。校内课余锻炼的“锻炼时间”30分钟以下的有32人,约占15.69%,“30__60分钟”的有149人约占73.4%,“60分钟以上”的有23人,约占11.27%.

  (3)、有一项及以上体育特长运动项目;

  通过对实验班级学生长期稳固的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的调查来看,回收的调查表中调查了230个实验对象,100%的学生均有2——3项喜爱的并长期坚持锻炼的体育锻炼项目,在他们喜爱的项目中,90%的学生有1——2项的运动技能特别纯熟,运动水平相对较高,在各级运动会上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这说明了他们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体育特长。

  (4)、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

  课题组要求体育教师利用室内课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的介绍,并且我校每期都要对学生进行体育测试,包括平时和期末测试,在测试内容上我们都要求测试学生的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收集统计学生的测试卷可知,95%的学生对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掌握得很好。

教育研究报告5

  一、留守学生教育的现状与原因

  前不久,**县关工委对全县各中小学校的学生再一次作了调查。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大部分班级的留守学生超过3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学生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不爱学习,不务正业,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厌学情绪比较严重;不思进取,没有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普遍不守纪律,不遵守法规,常常惹是生非;行为习惯普遍比较差,不讲文明礼貌,好吃懒做;是非观念淡薄,心理发展畸形。

  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监护管理存在“盲区”。由于父母不在家,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表现、变化;在家年迈的祖辈大多是文盲,既无精力和体力,也无教育能力,再加上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导致后来管不住、管不了,以致放任自流。

  第二,家庭对“留守生”教育存在“误区”。有的父母认为自己一辈子没文化照样过,子女没多少文化照样挣钱,因此对孩子的学习关心很少。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长,在孩子用钱方面十分慷慨,使一部分“留守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坏习惯增多。

  第三,学校对“留守生”教育存在“困区”。学校有理、有序、有度的教育与家长的溺爱或放纵产生强烈碰撞,致使学校教育难。很多学生“打不得、骂不得”,部分学生还有逆反心理。如果老师稍有过激行为,少数家长就会以此为难学校和教师。

  第四,社会环境成了“留守生”教育的“雷区”。部分学生受外界各种思想的影响,常常会出现穿着打扮怪异、早恋、、酗酒、抽烟、盗窃、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

  二、“留守生”的教育对策

  第一,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亲情教育观。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儿童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规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赚钱是我的事,孩子读书、成不成才是孩子的事”的`思想。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对错、好坏、是非等判断能力差,家长要尽可能地多关注孩子成长。

  第二,关工委、教育部门、学校要高度重视对“留守学生”进行各种教育。

  1、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信息卡,制订“留守学生”教学工作计划,把“留守学生”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留守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专项教育活动。

  2、学校教师要增强责任心和爱心。既传授知识又要当好留守子女的“严父”和“慈母”,对其缺点和错误不姑息迁就,对其生活、思想、感情多加关心、理解和帮助。

  3、关工委要加强对留守子女的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和学会关爱他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解决留守子女问题的关键。

  4、学校要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辅导,这是解决留守子女问题的重要途径。老师要学会洞察留守子女的心理,激活他们情感交流的欲望,教给他们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的常识和经验。

  5、教育部门、学校还要进行内部体制改革。如建立留守子女寄宿制,改变教育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愿学、乐学,使学校真正成为他们的乐园。这是解决留守子女问题的有效形式。

  6、注重对留守子女的监护人进行培训也是解决留守子女问题的重要一环。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老干部等,使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及习惯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转变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水平。

  另外,各级共青团、妇联、公安、文化、要在党委和政府的统筹协同下,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彻底扫除各种不健康的书籍、音像对青少年精神的误导。

教育研究报告6

  我很荣幸的有机会在晋煤集团王台矿小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实习,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学的教育实习,二是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语文这门课而言的。为了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费了一番心思,最终的调查结果对我将来的从业有很大的帮助。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同学所在的实习学校调查。重要的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对小学语文教与学的一些看法,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已经叙述的或者是老师们常谈论到的,但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以前从理论上的认识。希望我的认识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效果。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下语文教学的情况。我调查发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以便上课时交给学生小组讨论,

  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调查中有的语文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好学,对学习非常重视,尤其是语文这门课,课上课下都认真钻研,也不会得分很低,和其他同学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因而,你让他们回家预习课文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都会通过查阅资料进行预习。因此上课时便于交流,也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问个“为什么”,这一方面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 我自己在实习的教学中也采用了此方法,成绩果然不错。

  在我所实习的学校每个年级每个班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他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起到有意注意不能起到的作用,从而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教学中,还可以凭借多媒体课件的声像手段创造教学意境,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开发思维。我们应根据课程特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有选择

  性地加以使用,切实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将声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与课堂教学科学合理的结合,是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途径。这种途径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它能打破时间、空间和资源限制,实现共享网络资源,学习者能快捷获得最新的知识信息,有利于培养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多媒体教学”能照顾个性差异,为个性化教学创造物质条件,在

  单位时间内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根据自身基础,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形式。计算机的交互性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每个人在自身基础上的发展。另外,“多媒体教学”的动态画面、逼真的声响效果、丰富的色彩对学生不同感官产生有效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强化学习动机,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保持和有效运用。

  老师们认为一个班里的学生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等。一个老师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语文学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一些老师就采取了放弃的态度,他们认为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差而牺牲了大家的利益,那样是不值得的,而且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有一个高考的指挥棒在无形中束缚着他们。老师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这一点老师们能很坦诚地同我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对文言文教学工作要认真、仔细的多,因为考试时有一道大题是文言文,而且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也不是能够很准确地把握。调查中,大 部分的教师采用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读课本,反复地读,以致于达到背诵,然后疏通字词,讲解一些文言文常用的句法,句式等。在文言文的授课中,很少有老师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手法,多是以讲解为主,这样更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记忆。而现代文的教学则相对薄弱,只注重课堂分析,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把握不太注重。。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认为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提高兴趣了他们才有可能很快地提高成绩。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语文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意识到学语文的重要性。上课时老师可以多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枯燥理解。对课文的解析要深入浅出,例子最好能贴近生活,最好是当下发生的,人们关注的事情,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而使学生兴趣更进一步。

  二、正确对待现代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应用到现在的教学中去确实的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它的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对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我认为在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要把握一个度,过度地使用多媒体可能回引起学生的反感,这一点从上面的调查不难发现。对一些枯燥的课文,我建议最好能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多制作一些图画、flash,这样会让学生一下子对图片产生兴趣,

  从而带着好奇心去学习课文,枯燥的文本就会容易让学生接受。而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而言,最好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多与学生互动,多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同时希望教育部门能更多关注山区的教育,为山区边远学校增加教育设备。

  三、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赏识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的成绩好与差,老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也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现在我们讲尊重,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尊重老师,而且还要求老师尊重学生,作为一个老师要知道,你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地尊重你。另外,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也要积极地鼓励他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只要一有进步,就应该及时表扬,表扬是促使差生进步的一种好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少批评学生,以鼓励为主,即使是批评学生时,也要注意方法,语言最好不要尖锐刻薄,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批评错的地方也应该向学生道歉,这一点恐怕老师们很难做到,其实学生的宽容之心并不比老师差,真心地向学生承认错误的老师可能会更加受学生尊重的,我在实 和调查的过程中就有这样的感受。

  四、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我认为语文老师最好能多参加学生们组织的一些活动。在参与小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学生的组织成果给予肯定,这样能和学生更好地融合。多主动同学生谈心,做学生的好朋友,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鸿沟,促进教育、教学 更好地展开。

教育研究报告7

  论文摘要:在对合肥工业大学在校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完善大学生生态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模式,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和层次,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教育;调查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多年来,在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形成了具有工科学校特点的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和运行模式。为全面了解我校大学生创业现实状况,本课题组开展了有关创业的专项调查,为学校下一步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调查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20xx年5月前在校的大二至大四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涵盖全校16个学院,涉及文、理、工、法、经、管等学科,66个本科专业和15个研究生专业。

  本次调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被调查者个人基本信息;二是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三是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看法以及对学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的评价和要求;四是前期创业准备和创业意向;五是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障碍和需要;六是创业期望和创业打算。

  二、当前工科高校大学生创业状况分析

  1.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识 (2)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普遍表示认同。在被问及“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时,78.6%的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持肯定态度,认为创业是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12.2%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7.4%的大学生认为创业需要理性对待;而只有1.8%的大学生不赞成在校生创业。

  (3)大学生自主创业动机呈现多元化。对“创业最吸引您的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38.4%的学生认为创业能使个人获得不断地成长和发展;26.3%的学生选择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17.6%的学生选择提升自己的能力;8.8%的'学生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只有3.3%的学生选择了对金钱和自由的渴望;5.6%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个人获得成长和发展、自我价值实现、提升挑战自我、解决就业问题、赚钱是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主要原因,说明大多数学生创业并不是因为就业压力或就业竞争激烈而选择被迫创业,而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在创业中的体现。 2.我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对学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的评价 (2)大学生获取创业知识和信息来源特点鲜明。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把握创业政策、获取创业信息的来源主要是通过互联网,选择的比例达到了68.9%;选择大众传媒和社会宣传的为43.6%;选择通过同学和朋友获知的占37.4%;而选择课堂授课和实践训练的比例较前几项略低,分别为21.5%和17.3%。综上可见,学校应当进一步完善我校大学生创业网,并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将创业知识、创业政策和创业信息通过网络传达给学生,另外,学生获取的创业知识仍停留在感性认知阶段,选择创业实践训练的学生比例不高,说明应当进一步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创业模拟竞赛和创业实践,扩大覆盖面和参与度。 " (4)大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有更高的期待。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现有的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创业的要求,比例达到了76.5%;表示不清楚的占到了16.4%;而选择基本可以满足的学生比例仅为7.1%。在被问及“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方式,您更倾向于哪几种”时,67.6%的学生选择由创业者或企业家提供定期讲座和指导;72.7%的大学生选择以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作为创业指导课程的主体;而选择专家讲授创业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比例只有33.4%。在关于“创业指导课程内容应更注重哪些方面”的调查时,78.3%的大学生选择了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69.5%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64%的大学生认为更注重创业案例分析;选择个性化辅导比例的占到了73.7%;而选择创业营销、财务税收、法律等内容的大学生也有55.4%的比例。可见,当前大学生已充分认识到自身创业知识和技能远不能满足创业需要,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创业知识的方式也受到了挑战,学生希望能有更多的创业者来分享创业体会和经验教训,而对于创业课程的内容学生也有更高的要求,希望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活动。

  3.大学生对创业准备和创业选择的认识 (2)大学生创业领域选择多样。在被问及“您会选择什么领域或行业创业”时,发现学生选择自主创业领域和行业务实、理性。作为工科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专业优势体现明显,36.5%的学生选择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领域或行业,可以缩短创业准备期;由于资金有限,28.4%的学生选择了启动资金少,风险较低的领域或行业;而作为身处科技发展前沿的大学生,13.8%的人选择当今热门的高科技行业或领域;同时还有21.3%的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或领域。可见,专业、资金、兴趣是影响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行业或领域的主要因素。

  (3)大学生创业地点选择合理。在创业地点的选择上,考虑家庭支持因素,22.7%的学生选择毕业回家乡创业;考虑创业市场熟悉程度,32.5%的学生选择留在安徽创业;受创业资讯、创业机会和我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影响,38.6%的学生选择到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创业;而仅有6.2%的学生选择到西部地区创业。综上分析,大学生自主创业地点的选择合理、理性,综合考虑了自身优劣势和外部环境因素,另外学校需要加大力度引导更多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到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建功立业。

  (4)大学生自主创业时机选择理性。如上所述,将近87%的受访者有创业的意愿,在被问及“您会选择什么时间开始创业”时,6.3%的学生选择在校期间创业;4.5%的学生选择毕业当年;3.7%的没有打算;其余85.5%的学生认为应当毕业后到社会锻炼一段时间,积累足够的资金和创业经验能力以后再进行创业。可见大学生创业意愿虽然强烈,但不盲目,创业时机的选择比较理性,可以避免首次创业的失败。

  4.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障碍和问题 (2)更多机会和选择成为主要干扰因素。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科高校大学生,只要有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都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同时国家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扩招,为大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根据我校近几年的毕业生去向来看,出国深造的比例越来越高,机会越来越多,所以大学生不会再为缓解就业压力而选择创业。综上所述,大学生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成为大学生坚持创业的干扰因素。"

  三、结论和建议

  高校是大学生创业的主阵地,调查结果显示,虽然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但要实现成功创业,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加强,国家和政府创业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细化和落实,社会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高校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1.政府应当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

  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并相继制定和出台了许多优惠措施和扶持政策,但很多政策具有较强的原则性,具体操作性不强,程序复杂繁琐,所以政府应当出台一些配套政策,增强政策的操作性,比如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扶持手段、改善创业环境、强化创业培训、提供创业培训补贴、申办小额创业贷款、税收减免、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

  2.强化创业教育和培训,着力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校首先应当转变创业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和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助推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其次,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出适合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模式,形成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完整的课程体系;第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兼具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在整合学校现有创业师资的基础上,从企业、政府聘请一批企业家、成功创业者、就业指导师等兼任创业指导师;第四,创新创业教育形式,通过举办创业讲座、校友创业报告会、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模拟训练、创业素质拓展、企业实习、职业规划大赛等卓有成效的形式,做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3.构建科学有效的创业融资机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创业融资渠道不畅是制约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首要因素,应当构建一个由政府牵头、高校、企业、社会团体、风险投资和个人等参与的科学有效地创业融资机制,破解大学生创业资金瓶颈。政府应当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并出台更加优惠的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政策,比如安徽省出台的“你贷款,我贴息”政策,得到了创业大学生的欢迎;高校应当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投入,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同时高校可以引入社会资金,与企业合作,以创业项目立项合作的资源共享方式筹措大学生创业资金,比如合肥工业大学自20xx年3月以来开展的“百千百”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已经与上海杰事杰、工大高科、安徽巨一自动化、合肥中兴继远等十几家企业建立合作,筹措大学生创业资金30多万元;大学生创业初期,希望能够得到风险基金的投入,但目前这项工作进展缓慢,政府应当出台政策引导风险基金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

  4.加强大学生创业载体建设,强化大学生创业服务功能

  政府和高校应当构建多种层次和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载体,实现大学生创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应当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创业指导、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场所、创业实战、校企对接等服务。另外,大学生获取创业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创业网络建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网络服务平台,如合肥工业大学创业网于20xx年5月正式开通。大学生创业能力来源于创业实践,政府和高校应当建设能满足大学生创业所需的创业孵化和实习基地,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城市创业园、创业街、企业创业实习基地进行项目孵化,实现创业扶持资源的共享。政府应当建立功能完善的公共创业服务指导中心,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办公场所、创业融资、开业指导、后续跟踪服务等“一条龙”、“一站式”创业服务,形成政府主导、高校支持、社会参与的大学生创业服务机制。

  5.大学生应强化自身素质,提升创业能力

  大学生是创业的主体。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自身主观因素对成功创业影响较大,所以创业教育中应当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不断提高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一是坚定创业信念,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大学生应当增强创业的自觉性、坚韧性、自制力和自我挑战的精神,克服畏难情绪,鼓足勇气,逾越资金、项目、管理等障碍。当遇到挫折时,要吸取经验教训,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而不能一蹶不振。

  二是提升创业素质能力。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的创业素质,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财务税收法律知识、人际交往知识等,并着力提升自身团队写作意识、组织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实践实训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三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具有创业者所必需的冒险精神、抗挫能力、自信心、团队意识、独立性、果断性等,大学生创业者只要通过适合的方式和途径去磨练自己,就一定能拥有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和心智品格。

教育研究报告8

  一、行动研究实施的背景。

  (一)目前的形势:目前的形势并不令人乐观,尽管高中语文新课程全面推开已多年,由于受习惯特别是高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大行其道。具体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媒体、训练等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教材及其相关资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虽然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把课堂搞得丰富多彩,诸如多媒体的运用、提问、讨论等等,但学生作为受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及知识的灌输对象之本质并未真正得到改变,只不过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手段、方法有所变化而已。因此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来看,还未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新课程的期待: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全面推开,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那么,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到底是什么呢?高中语文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基本理念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在教学中就要尽力给学生施予积极影响,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活跃的状态,努力激发其学习动机,从而引起其求知的欲望。不过要特别注意,要努力创设成功的机会并提供参与机会,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关注掌握知识结论并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因而我们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活动性,特别是活动互动性,尤其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因为生生互动中,不受任何拘束,完全放得开,更能体现其真实的思想行为过程。因此,高中语文新课程特别期待着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实现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新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

  那么,当前应如何实施由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模式向高中语文新课程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呢?

  二、行动研究的实施——积极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传承文化仅仅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对于教育而言,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创新。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研究性学习,就是为了很好的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问题,通过学生实践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可见,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自主研究活动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而学生的自主研究活动也就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为这不是单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在强烈的自我意识驱动下,积极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对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予以分析、判断、思考加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是一种难得的收获;同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这是一种更重要的收获。

  显然,创新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毫无疑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创新,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所在。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是创新

  强调研究性学习是当今国际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因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不竭的创造能力,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所以研究性学习自然受到当今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可以说,高中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大势所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求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标准》中的“探究”就是探索、研究的意思。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是《标准》的课程目标之一。《标准》要求学生,“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带着任务(问题)去主动探求,以研究的方式,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去阅读、欣赏,去获取知识,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并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会产生阅读与写作的冲动与激情,其智慧火花将被点燃,其主动探索的精神将被激发。

  显然,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创新,创新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灵魂。

  (二)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适应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同,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教师创设一种近似科研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一种启人心智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其立足点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适应这一要求。

  首先,要转变观念与行为,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师生的角色地位的转变。

  为适应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我们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成为关键,包括我们的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都要予以更新。《标准》强调,“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与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实现了教育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才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改变由围绕教师照本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依赖权威的唯书唯上的方式,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开发,不唯书不唯上,大胆质疑,提出、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交流,和谐互动,共同探索,共同发展,。

  为适应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导致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师生角色地位也必然发生相应的转变——学生角色由被动接受式学习的被动者向主动探究式学习的主动者转变,教师角色由传授知识给学生的传授者向指导学生探究式的指导者转变,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在课堂教学上的中心地位。师生角色的转变势必要打破传统的课堂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亦必将从四十五分钟的课堂这一狭小的时空延伸至课堂之外的时空,从而形成真正的大语文教学;过去单一呆板的传道、授业、解惑式的传统语文教学形式亦将被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转变,使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而悟道、探究、创新。

  其次,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既然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而且还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就提出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也好,学生也罢,必须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及时更新已有的知识,不能局限于课堂及课本,要驰骋于课堂内外及课本内外的广阔时空,否则想面对并要真正做到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但教师感到力不从心,不知所措,而且学生也难以适应,感觉茫然。

  只有教师做到了游刃有余,才能针对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只有学生做到了努力学习,掌握了较丰富的知识信息,勤于思考,才能在教师指导下去自主探索、独立研究。

  由此可知,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是机遇与挑战的并存,它将极大地改变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带来无限广阔的天地,为我们语文教师和广大学生都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广阔舞台。只要善于把握机会,勇敢地迎接挑战,有为者将会脱颖而出。

  总之,要适应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就要淡化教师讲授,强化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学会体验、感悟。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启迪与引导,通过设置情境氛围,]启迪学生心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我们的思想观念适应了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做到了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师生角色地位的根本性转变,接下来的任务便是研究性学习的实践,通过具体的研究过程实现既定的目标。那么,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首先,要培养正确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特别是感兴趣的'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需要发现并提出一个什么样问题呢?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好高鹜远,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不会取得理想效果的。必须做到力所能及,要针对具体的感兴趣的小问题进行研究,切忌大而空的问题。对大问题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一个个具体的小的问题的研究之上。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做到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只要选题新颖,有深刻独到的见解,是会所收获的。可见,学会发现问题、善于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是高中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想培养正确的问题意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心,做有心人,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之中处处有问题,语文学习过程中会时时有问题。《标准》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学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其次,要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深入思考问题,开展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这要求我们围绕发现的并确定为深入研究的问题,进一步去深入广泛的阅读,去收集大量的相关信息,做到充分的占有资料;并对搜集而来的材料与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惟有广泛阅读方可深入研究。《标准》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

  度。”为了不因袭别人的成见,避免空泛不着边际的议论甚至是东扯西拉,使我们的研究有所创新,具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大胆思维的勇气,更需要我们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惟其如此,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方才可以达到,此亦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所在。

  第三,要树立过程即结果的意识,即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达到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的实现。

  并非每个学生对于所研究的问题都会有一个理想的结果、做出象样的研究成果。但是,这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是否做到了在教师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这么做。要树立过程即结果的意识,任何事物都是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姚明的篮球是打出来的,刘翔的成绩是跑出来的。同样,学生经过几年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做研究工作,甚至或多或少能弄出一些成果来。因此,高中阶段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务必要突出这一过程,而不要一味刻意追求获取研究成果。也就是说,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结果就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这一过程本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特别是学会了发现、学会了创新,培养了其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

  这就够了,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行动研究的收获与反思

  几份耕耘几份收获,通过扎扎实实的研究,我深刻的认识到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在此基础上,我更认识到,高中语文新课程特别强调并关注动态的过程,而远远超过关注静态的结果(结论),这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之处。新课程教学模式即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比如,首先可以由教师帮助学生确立一个具体目标——目标当然应该是开放的,让学生进行各种探索与尝试——教师应时刻关注引发情境的各种可能性——不过教师可能对探索的方向有相当大的影响,因为期间,教师先还是应该有所为,做一些指导,诸如启发引导、做些示范、反馈信息等等;但是教师务必要懂得适可而止,千万不可包办到底,所以老师接着就要逐渐走向无为——逐步增加问题的探索性,逐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索——这种教师的不作为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有所为,教师通过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探索的方向及选择的问题,寻找切合实际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思考与判断,通过这样的探索,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去探索,逐步认识、理解并掌握相应知识的发生过程及其知识的内在联系。

  显然,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自主和创新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前提,没有自主当然就谈不上创新;然而,没有创新就谈不上自主的展现。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其创造潜能是完全可以发掘和培养出来的,这当然需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思想意识及其自主行为过程才能做到。为此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寻求和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这种宽松而和谐的教学环境,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心情舒畅地接受知识,也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思维也处于极其活跃状态,这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很容易挖掘出来。因此,只有做到了自主和创新的和谐统一,才能充分展现符合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的新理念。

  可见,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模式中,既突出我们广大教师的指导作用,但同时又强调教师指导成分的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能够独立探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就是说,教师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比如,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介绍文章写作背景,使学生在阅读时认真揣摩作者当时所要表达的写作情感,使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文章的意境、情调与美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针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求他读出某种意境、情调与美感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这类学生做一些引导、多多鼓励,让学生大胆地去读、去领悟。可见,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在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主体性教学中,这一点非常关键。

  由上观之,实现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新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就是由关注静态的结果(结论)到关注动态的过程的转变。我们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只有努力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新课程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尽力按照“主体—探索—发展”的教学思路,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就一定能够培养出符合21世纪要求的具有自立、自信、自强、自创人格精神的新型人才。

教育研究报告9

  “双十一”大战刚刚结束,电商之间较量也随之落幕,但竞争依然在“暗影”下进行,事实证明天猫才是最大的赢家。而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在线教育机构也参与了“购物节”,各大教育机构也想蹭一蹭热点,打开自己的课程销售的大门。

  据了解,20xx年“双十一”的在线教育机构不再像过往一样以导流为主,各机构平台纷纷祭出杀招,“低价”“折扣”“满额返利”等招数层出不穷,在营销手段上更加丰富多彩,让互联网教育营销模式更具观赏性,但这也仅仅在线教育市场营销的“小白鼠”。

  互联网教育市场盈利点

  自20xx年以来,在线教育火爆的虚火止于20xx年底,两年的时间让很多人看到在线教育的发展前进。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足不出户接受高质量知识的渗入。当资本市场开始将大把的金钱投入市场的时候,互联网教育又遇到一个最大的瓶颈——盈利。

  传统教育模式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教育模式是最初的盈利点,而在线教育在20xx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192亿,K12教育作为最重要的增长驱动力,依然逃不过市场盈利的障碍。据数据分析,有70%的K12教育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能够盈利的仅有5%。其中以6月份“流血上市”的51talk为例,从20xx年至今,每年Q1季度虽然是处于稳定增长,但是亏损的缺口也越来越大,20xx年第一季度亏损达9930万元。

  目前来看,2B和2C依旧行业的主流模式,新东方和好未来作为行业大佬还是以2C模式盈利。数据统计,20xx年融资在线教育机构38家,20xx年1月至8月仅有125家。在线教育的盈利点的下降也让资本市场收手,这让在线教育市场有点措手不及,开始专研新的盈利点,期望资本市场的回暖。

  科技推动下的在线教育

  虽然资本市场遇冷,但是行业发展并没有停止脚步,反而促进了各个教育机构的`迅速发展。“直播+教育”模式的出现可能成为在线教育的风口,同时VR技术的日渐成熟,也逐渐渗透在线教育,新的转折点可能因此出现,当然不能肯定的说这将会改变在线教育的发展,但一定会有推动作用。

  被称之为直播元年,跟在线教育可以说是同步出现,早几年,某平台就开始在直播平台实现了一对多的在线教育,免费课程和简单课程引导客户进一步消费。现在很多直播平台开设了教育类栏目,专门招收优秀教师进行视频讲解。大部分在线教育机构试水直播,效果显著,可以说“直播+教育”在初期取得了较好成果。

  直播一直以娱乐消遣为主,游戏、户外、唱歌、聊天……形式多种多样,全民娱乐时代,直播平台80、90后年轻人所占比例较多,也有很多95后的在校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客户群体。51Talk、VIPKID早几年已经发展直播平台,但效果一般,前几年人们对直播平台认知不足,纯娱乐平台的误解在这几年不断有传统行业入住也在慢慢改变人们观念。在线教育在这个时候发力,将成分行业的风口。

  的主要教学手段是视频教学、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都是以视频方式完成,VR技术的出现让在线教育的视频教学模式更近一步发展,有个全新的真实体验。例如现在的很多危险职业教学,可以通过VR技术实现无危险实际操作。另外VR直播也被认定未来新技术的方向。

  在遇冷资本市场的状态下,在线教育仍然被仍定在未来有充分的盈利能力,在未来的2年内科技的力量将会进一步改变在线教育。以70、80后对教育的认识,成为最大的消费群体,他们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他们的孩子作为信息时代的新人,具有先天的互联网优势,这些孩子将在信息时代中成长。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在线教育出现是响应了国家对教育发展的号召,“小白鼠”的铺垫终将成就未来教育。

教育研究报告10

  调查时间:

  20xx年9月—20xx年1月

  调查地点:

  长沙市望城区东城镇中心小学

  调查对象:

  长沙市望城区东城镇中心小学学生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

  一、学校简介

  东城镇中心小学位于长沙市望城区最北端,与岳阳市湘阴县相邻,是一所创办于1973年的公办小学,学校现有教学班级9个,有近400名学生,现有教职工25人,其中教师有20名,具有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48%,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90%,学校教师大多数都是年纪在35岁以下的青年女教师。学校布局合理,设备完善,每个教室都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还拥有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图书室、会议室、阅览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科学仪器室、电脑室、心理健康咨询室、远程教育室、多功能报告厅等多种功能室。

  学校坚持以“办人民满意学校”为宗旨,以“文明、勤奋、务实、创新”为校训,确定了“教育高质、管理高效、素质全面、特色显著”的办学目标。学校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力争将学校打造成“花园式”校园,学校还提出“像家一样”的构想,力争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像是在家里一样,让学生在学校体会到温暖,让学生了解到学校其实就是一个大家庭。

  二、调查结果

  我从20xx年9月开始,在东城镇中心小学任教至今,在任教过程中,我主要教授一年级和四年级的体育课程。在教学的这段过程中,我对东城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做了深入的调查,主要从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与学校教师的关系和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这几个方面进行的调查分析。

  1、学生的家庭情况

  经过调查结果显示,东城镇中心小学有一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代为照顾,因此与父母的接触较少,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了性格内向的现象。

  2、学生与学校教师的关系

  在东城镇中心小学,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就不仅仅是师生关系,更多的还是第二父母的关系,学生每天的学习、吃饭、候车,都离不开班主任老师的照料。在学校,每天学生吃中饭都是由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去食堂就餐,老师组织学生排好队伍,整齐有秩序地慢慢走进食堂就餐,培养学生平时养成守秩序的良好习惯。

  3、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纪律性较差。许多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但有些学生不受爷爷奶奶管制,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在家里缺乏家庭教育,在学校不受教师管制,造成部分学生纪律性较差。尤以四年级2班的姚威、姚子轩同学为例,上课时经常不顾教师的提醒,下位玩耍,尤其是在非班主任的课堂上,更是变本加厉,没有一点课堂秩序,完全不顾其他同学的感受。

  (2)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父母的外出,导致学生缺乏家庭教育,在家里没有人监督他们学习,从而学生经常出现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的情况,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每个班的学生较多,教师不能全面的对每个学生进行深度教育,有些学生可能上课时没有听懂,而教师又没有对其进行单独的教育,在家里也没有人对其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对学习渐渐缺乏热情,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渐渐降低,从而致使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就上个学期期末统考的成绩而言,东城镇总共有三所小学,从统考的成绩看,另外两所小学的成绩都要比中心小学的成绩好,中心小学不管是哪一个学科都要落后于其他两所小学。然而,其他两所小学的学生都没有中心小学的学生多,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长冲小学的二年级,一个班中只有11名学生,学生少,教师就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甚至能对每个学生进行单独的辅导。我想这应该也是为什么我们学校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一个原因了。

  (3)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可能因为还是小学生的缘故,学生的自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好,主要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乱花钱。有些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尊重老师,总是我行我素,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老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与同桌讲话。以六年级的谭鑫宇同学为例,在一次信息课的课堂中,不但不听老师讲课,还与同桌一起在班上大吵大闹,在教师里随意走动,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老师的提醒视若未闻,多次与信息老师发生口角。

  (4)学生出现心理偏差。东城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大多年龄在6—12岁之间,正是情感、品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还有极个别的学生从小就失去父亲或母亲,一直只有父母双方的一方带领,更是缺乏亲情的关爱。然而这些学生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则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以四年级2班的危伟同学为例,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平时极为缺少来自家庭的关心,在心理上得不到家长认同,在学校里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经常性的做一些出格的动作、或者是引起一些笑料来吸引学生老师的注意,为此得到老师的批评也毫不为意。

  4、学生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然而就导致了一大批的未成年儿童被留守在家中,这就使得孩子从小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乏家庭教育,因而严重影响的未成年儿童的心理发展。

  (2)学校老师的影响

  有人认为,学校教育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相交往的过程,凭借着交往活动,教师完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同时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一观点。然而,在东城镇中心小学,学校的教师没有固定,每个学期都会有旧的老师离去,新的老师过来,每当学生了解到一位老师的性格、教学特点的时候,然而,这个老师又要离开这里,又会有新的老师来到这里,学生又要开始适应、配合新的一位老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

  三、调查体会

  在东城镇中心小学实习的这一个学期期间,虽然在生活上、办公上都比较幸苦,但同时在这段期间我也收获了许多,我了解到学校每个教师的不易,尤其是校长,很多事都是自己亲力亲为。然而,我也体会到学校还有不足的地方:

  1、学校场地、器材缺乏。

  例如,学校的体育场地,中心小学只有一个200米的环形跑道田径场,有时候三个班一起教学感觉场地太小,许多教学活动不能正常开展。还有学校的体育器材也严重缺乏,只有几个已变形的篮球,断了线的羽毛球拍,几根跳绳,没有排球,没有足球,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我建议学校可以适当的采购一些足球、排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于学生心理偏差,我建议学校可以聘请一位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校可以建立一条与家长沟通的热线,经常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要求学生放学回家后与家长积极的进行沟通,向家长汇报今天在校的情况。教师在平时的生活方面,要给予学生帮助,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予他们鼓励与肯定,让学生从中感到温暖,从而摆脱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情绪。总之,以上就是我在东城镇中心小学实习半年所调查的有关情况,虽然有些观点也许不尽正确,但毕竟这是我认真调查的结果,我会从中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水平应用到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去。我想只要我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坚持下去,以更加认真的态度谦虚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执教水平,在不久的将来,我必定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育研究报告11

  当前农村音乐教育发展情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硬件条件滞后,近几年,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农村学校硬件条件较以往有了明显改观,尤其是国家将九年义务教育制纳入法令性条文之后, 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和办学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二是音乐师资水平普遍偏低,直接影响农村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制约农村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熏陶。 由此可见,师资水平的提高,是目前农村学校的首要任务。 国家也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 西部国培计划就是为提高欠发达地区教师整体素质的重大专题培训项目。

  一、甘肃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现状

  自 20xx 年 12 月以来, 笔者有幸多次承担甘肃省农村音乐骨干教师培训任务, 在培训中了解到目前甘肃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些现状,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专职音乐教师缺乏

  农村学校教师流动性大,师资不固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论什么专业, 刚进校首先要满足主课任教, 音乐专业的教师往往被任为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其专业在今后的几年当中白白荒废了, 这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音乐课往往由老弱病残的教师兼任,学科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二)音乐学科硬件条件缺乏

  农村部分学校目前还没有配齐专门音乐教室,包括钢琴、投影仪、音箱、打击乐器、合唱台、电子琴、手风琴、教材配套光盘等等,大大地影响了音乐教师教学的正常开展, 影响了音乐教学的质量。

  (三)音乐教育教学新理念的认识缺乏

  农村音乐教师很少接受高层次培训、研修,对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缺乏认识,很难突破旧的思想束缚, 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方法陈旧,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音乐教师待遇较低

  由于受多年形成的老观念影响, 音乐学科得不到足够重视,在评优选先、工资晋级、提拔干部时农村音乐教师位处弱势, 所以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教师个体发展。

  二、改善农村音乐教师现状的建议

  如何改善农村音乐教师现状? 我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提出来与各位同行商榷。

  1.强 化教师专业培训 , 定期组织进行不同层次音乐教师培训。 如音乐教师上岗培训、音乐骨干教师培训、音乐优秀教师培训、音乐名师培训。 正如全国开展的“国培行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远程培训长远作用。

  2.提 高管理水平 , 提高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加强对音乐教师、音乐教学的管理,制定和采取有利于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制度和举措,促进农村音乐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3.加 大音乐教学设备投入 , 按国家标准配备音乐教室、音乐器材,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配套光盘等等。 切实改善农村音乐教学硬件基础, 以此来推动农村音乐教学与音乐教师的发展。

  4. 农村音乐教师要树立自主研修的意识,不能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我们的学生等不起,可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相关音乐教育的书籍、音乐教材的.挖掘、音乐教参的阅读、自身的艺术素养、音乐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校际间同行的教学研讨等方式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5. 充分利用地方音乐文化资源。 相信每一位农村音乐教师刚从学校毕业时都是踌躇满志,信心百倍,但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不能实现自己的教学设想,乃至教育理想,久而久之,埋怨、无奈、惰性接踵而来。 记得首都师大音乐专业博士生导师郑莉教授在与西部地区一线音乐教师通过网络互动时谈到:“音乐课重点是教会学生鉴赏感受音乐, 要让学生多听,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比如,网络、电视,央视音乐频道每周都有“名曲赏析”可以让学生按时收看,在音乐课上进行讨论、交流”,试想,如果持之以恒的照此方法坚持下去, 相信农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同时,也可利用、开发、普及本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比如,甘肃地区有兰州鼓子、陇东的道情、临夏的花儿等等,还可用民族乐器进行教学如:笛子、琵琶、二胡和一些少数民族乐器等等,做一个积极的、智慧的农村音乐教师。

  俗语说得好:“说着容易做着难。 ”如果我们的农村音乐教师在自己的天地排除万难悉心耕耘,相信农村音乐教育之花将开遍大地,也将会惠泽每一个农村的学生!

教育研究报告12

  【摘要】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比较研究,促使幼儿教师教育培养院校重视这一能力的训练,以“教育活动设计”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幼儿园新入职教师顺利渡过“适应期”的最佳选择。同时,增强师范院校与幼儿园之间的“校园共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研究报告

  一个幼儿教师的职前、职中、职后都需要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用“行动”“实践”为平台,将书本的、外显的、公共性的知识通过实践性反思转化为内在的、高度个性化、经验化的个人知识,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种自主的、情境化的、具有个性特征的智慧经验的体现。由此看来,把好实践能力培养关,才能确保学生在未来的准入、考核、工作等方面能持续发展。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几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xx年,以下简称《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xx年,以下简称《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20xx年,以下简称《规程》)等新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出台,对幼儿园的教学产生了新的挑战,与幼儿园课程实施密切相关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更是成为师范院校教师们备加关注和探究的课题。《专业标准》把“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作为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之一,其中就包括“教育活动的设计”能力,全国不少省市的幼儿教师国家编制招考更把“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不仅幼儿教师教育培养院校重视这一能力的训练,幼儿园更加重视,因为以“教育活动设计”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幼儿园新入职教师顺利渡过“适应期”的最佳选择。

  如何以学生为本,参加实践,教学研讨,系统引领,全程体验,在有限时间内、最有效地引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积淀丰富的教学经验,缩短其就业后的适应期,为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石,这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活动设计”课程是各个层次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承担了传递3~6岁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任务。这门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挺高,教师不仅要有关于活动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对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学非常熟悉。

  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提升是幼儿园师资建设的核心任务。纵观历年来的各种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发现,对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比较研究甚少。一直以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教育规律不是“知识模式”,就是“技能模式”,而且都是坐在教室里上课或者讲座的形式居多。从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职前培养)以及幼儿园教师参与的各种职后培训就可见一斑。因此,该课题研究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二、研究假设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比较研究,旨在从教育全实践的角度探寻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客观规律。有如下两方面的假设:

  (1)职前幼儿教师(师范院校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可能会超越职后幼儿教师(幼儿园在职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2)同一名幼儿教师,在职前与职后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高,不一定就要成长在公办园中。

  (二)现状调查

  我国幼教师资质量不高,幼儿园教师职前学历层次普遍比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要低,培养职前幼儿教师的师资力量也比较弱,很多都是非专业师资力量改行来任教。职后培训虽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培”和“省培”,但多人集体听讲座的形式,只能是扩展视野还可以,真正有效提高每一位职后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恐怕还要打个问号。实际工作中,职后幼儿教师依赖现成的《教师指导用书》中设计好的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居多。不管是职前还是职后幼儿教师,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均堪忧。

  职前幼儿教师一般采用“理论阐述+案例分析+方法提炼+演练实践”的模式,借助案例,来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特点,在每个内容的.教学中,穿插渗透展示相应专业技能技巧小环节,如讲故事、朗诵儿歌(儿童诗)、情境表演、弹琴、唱歌、跳舞、拍节奏、喊口令、学做模仿操等专业技能,并根据教育活动设计内容进行穿插渗透展示。

  大多数师范院校在培养职前幼儿教师时,会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注意与一线幼儿园紧密联系,增加学生去幼儿园见习的频率及时间,突出学以致用,跟踪指导。关注见习后学生设计的教育活动方案,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汇报、研讨,及时提升学生教育活动的设计能力。在学生的顶岗实习中明确授课要求,即以不同类型活动课程的形式设计并完成每一节课。

  职后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也不容乐观。从最近一次的幼儿园特级教师评选现场来看,在规定的45分钟内进行教育活动设计并展开说课,几乎没有出彩的教学设计内容,整体水平偏低,作为特级教师在教学方面还要起引领作用,令人堪忧。但是,在全省幼儿园教学能手比赛的现场,能看到高质量的教育活动设计,看来给的时间充裕,教师集体研究,领导重视,教研共同体多次磨课,还是有利于职后幼儿教师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高的。

  职后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升,从国培情况看,主要有这么一些方式:

  1.观摩交流、集中研讨

  安排职后幼儿教师置换到示范园跟岗学习,或由示范园的优秀教师以讲授的方式传授教学经验,建立城乡幼儿教师交流制度。

  在加强实践能力培训的同时,着眼于观念转变和理念更新,实现示范课—听课—评课相结合的园本教研机制,以此方式提升职后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2.学术报告、专题讲座

  听取专家讲座和优秀一线教师主题报告、讲座等方式的理论,与专家交流、案例分析(主题式视频切片)、主题研讨、设计教案、撰写教学论文、模拟上课等方式获得参与式体验和实际问题操作与解答,以此帮助职后幼儿教师拓展视野、提高教育活动设计的技能和素质。

  3.课例研究、能力发展

  两个以上的学员为一个小组,确定教学内容、备课、授课、评课和反思、修改教案,用修改了的教案在另一班授课、进一步评价和反思、分享结果。课例研究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思考与体验,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它以行动研究为首选方法,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这种实践性强、重互动、成本低、易操作的特点恰好能够适应幼儿园教学和教研的特点,通过将课例研究引入幼儿园,可快速解决当前职后幼儿教师教育活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4.实践教学、现场诊断

  为每位职后幼儿教师提供三种形式的真实课堂实践教学:第一,对每位职后幼儿教师进行课堂话语表达、教师反馈、学习策略指导、启发式教学、课堂导入、教师提问等教学技能的微格训练。第二,每位职后幼儿教师必须参与由“设计、试讲、评课、再讲、再评”等环节构成的“一课三反思”教学实践活动。第三,每位职后幼儿教师须参与现场说课一次,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现场诊断和评选优秀教学设计。

  5.脱产研修、顶岗实习

  “幼教国培计划”中,“农村幼儿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是培训的重点之一,其模式是组织支教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到农村幼儿园支教、顶岗实习,置换出农村幼儿骨干教师到培训院校进行为期3~6个月的脱产研修,提高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示范引领学前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

  但是,以上这些方式大都是短期的多,开阔视野还可以,回到原位后基本上就抛之脑后了,没有一个长期机制来保证职后幼儿教师教学活动设计能力的提升。“置换脱产研修”也并没有给职前幼儿教师带来多大的收获,有的偏远农村一所幼儿园就1名园长和1名幼儿教师,在职幼儿教师来学习了,留职前幼儿教师1人顶岗,没人指点,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可想而知。

  (三)课题研究之背景与目的

  1.课题研究之背景

  前期在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课题20xx年度项目子课题《以分享阅读为载体促进教师成长研究》时,就已经对幼儿园在职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进行过研究,该课题研究主要从成长途径、园本教研、指导作用三个层面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提出5条专家引领的策略:专题讲座,让理论引领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教学现场指导,让实践引领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反思实践,让磨课引领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分层引领,促进不同职场生涯阶段的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网络教研,让交流引领分享阅读教师专业成长。这些研究结果都对本课题研究有借鉴作用。

  除此之外,师范院校的在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幼儿园活动设计”、“游戏理论”、“学前教育学”等专业课程也尝试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设计,研究者都对此进行了追踪研究。1995年师范院校为职前幼儿教师开设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的课程,本课题的研究者中有一直任教此课程的教师,发现单凭关于“教育活动设计”的上课拿学分,是不足以培养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而且在学习中,“方法”和“内容”的学习往往是分开的,理论的学习无法跟实践结合,学生无法就此建立起教育活动设计的基础。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从教育全实践的角度(比如“走园活动”,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的联合研究活动)探寻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客观规律,做好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一体化、连续性培养。通过工作现场的实践反思,统领知识与能力,在有限时间内、最有效地引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积淀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适应期,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同时,增强师范院校与幼儿园之间的“校园共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升。

  三、理论基础

  (一)“全实践”理念

  在教师专业发展大背景下,实践能力无疑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能力。在“全实践”理念指引下,将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各个实践环节有机整合,通过工作现场的实践反思,统领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适应期,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比较研究,就是要在这种“全实践”理念的理论基础上进行。

  (二)教育生态理论

  本课题研究以生态学的视角,以教育生态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运用联系的原理、共生的原理,直面教育热点问题,对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比较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增强师范院校与幼儿园之间的“校园共育”的合力,共同探究。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深入活动现场观察,同时与职前幼儿教师、职后幼儿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她们进行教育活动设计的思路。研究者亲临现场,在自然情境下,采用现场观摩教学活动、拍摄、拍照、查阅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实验、访问等多种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汲取有启发意义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尽可能地深入了解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并进行意义建构。主要两种研究方法如下:

  (一)行动研究法

教育研究报告13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除去语文、数学等主修科目之外, 音乐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音乐是一门关乎于情感艺术的课程,对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效果。 小学音乐课程开展的主要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 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带给学生心灵上的愉悦, 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的人,同其他课程一道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这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所以,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教材来实现音乐在教化方面的积极作用,重视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音乐教师, 我结合自身的多年的教学经验, 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开展小学音乐教学,保证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

  一、重视音乐教学素材的选择

  小学音乐教材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要适合小学生的要求,能够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具体的在内容方面:由过去更多的红色经典歌曲到现在适当增加新时代的儿歌的内容。 当然,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音乐教材的选择不再单单局限于上课时所使用的教材,互联网、电视、广播等新媒体也可以为音乐的教育所使用,音乐课堂也可以说不在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教学。 在通过这些音乐媒体选择小学生音乐素材时,一定要符合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宏观上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和由熟悉到生疏的原则。 通过在教材上的合理选择,做到音乐教材的`选择发挥应有的功效, 使教学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发展,为提高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视音乐教材的选择时开展小学音乐教学的切入点。

  二、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习的兴趣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做到 “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是新课程改革的新的要求,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发挥充分的积极主动性,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开拓思维,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这样必定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氛围。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 但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欣赏水平和理解能力水平是差不多的, 特别突出和特别低的也是极少数, 教师应该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依据来制定教学计划, 从而选定相应的教学方式。 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增强教学内容故事性

  对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 故事往往是具有很的吸引性的。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多将一些和教学中音乐作品相关的故事结合到音乐教学过程中, 比如在音乐中与小动物有关的内容进行教学时, 可以编一个与教材中相关的小故事, 这样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能够使得学生的兴趣的到提高,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加深小学生对这些音乐作品的理解。

  (二)适当的适合可以游戏教学

  音乐的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兴趣所无的过程,恰恰相反却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因此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它的互动性,使小学生参与其中。 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任务与游戏模式相结合, 让学生能够在玩游戏的状态中进行学习, 在学习中又得到了玩游戏带来的乐趣,必定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效率也能够显着提高。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学习,设置相应的问题,回答对问题则加相应的分数,分数最高的可以获得一些小奖品,通过这种协同学习的模式, 学生的积极性就有的保证。 使学生有更多参与的模式,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音乐教学, 将学习音乐变成一个获得快乐的过程, 保证小学生音乐课堂的效率。

  三、鼓励学生表演

  小学生都是活泼爱动的,不受拘束,热爱生活,喜欢朗读、唱歌甚至于表演的方式。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多多利用小学生的这些特点,运用到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感受节奏、记忆旋律的能力。 表演的形式可以使各种各样的, 可以随着音乐来进行伴舞,也可以独立地完成一首歌曲的演奏,甚至与扮演各种音乐作品中的小角色, 通过这种表演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强烈意识。

  比如在进行 《蜗牛与黄鹂鸟》 的主题曲教学中,该作品相关的角色有蜗牛和黄鹂鸟,蜗牛在葡萄树刚发芽的时候就背着重重的壳往上爬, 而黄鹂鸟在一旁讥笑它。 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来扮演不同的角色。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生动,通过实际的参与感受到音乐节奏的变化, 领略到歌曲中歌颂蜗牛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会更加生动,学生留下的印象也会更深刻。 通过在类似适合的教材进行编排, 让小学生通过表演活动、 唱歌等多种艺术形式展开教学活动,理解并感受音乐作品的内在魅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 体验不同音乐带给人们的不同情绪。

  四、运用多媒体

  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让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让音乐的表现变得立体起来。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来加深学生对这些歌词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学生感知力,体验音乐美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生活态度。 因为多媒体能够播放出这些画面和视频, 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接受知识,课堂的良好气氛也能够保持住,通过音画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作为小学音乐教师,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改善传统教学方式,用多种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提高课堂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激发, 才能有效地保证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

  五、对作品进行分析,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时, 也应该更多地解析音乐的内在含义, 让音乐散发出音乐的魅力, 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主动体会音乐含有的魅力。 在对自然景色歌唱的歌曲进行教学时,多介绍一下我国的美好河山,帮助学生建立热爱祖国的情怀; 在对辛勤的劳动歌颂的曲目教学的时候, 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不易,建立对劳动者崇高的敬意之情。 在学习不同的歌曲的时候对于作品进行恰当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真实的含义。 通过长期的积累, 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就能够得到提高,音乐水平也会达到一定的水平,理解水平和欣赏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

  通过这些措施积极地开展小学的音乐课程,可以显着提高音乐课堂效率,提升对音乐的理解力, 从而为提高他们对音乐欣赏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就有了保障。 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必须明白,音乐的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还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做出相应的调整。 每一名小学音乐教师都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积极探索,寻找出更加优良的教学方法。

教育研究报告14

  一、调研概况

  20xx年10月8日至11月16日,我很荣幸有机会在茂名市电白县第四中学(又名电白四中)度过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涯。实习期间,我积极认真工作,虚心向办公室里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各方面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与此同时,我还在这个月期间内开展了一项关于教育方面的调查。

  电白四中由初中部和高中部组成,学校共有教职工200多人,学生3500多人,共分新旧两个校区。实习期间,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但又不得不引人反思的问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怨声载道。没有多少人是心甘情愿当班主任的,都是上级直接强制性安排,班主任有苦难诉,不敢反抗,经常在一起发牢骚。根据校有关实习要求,再结合所在实习学校师生实际情况,经过反复斟酌、认真实地调查,我选定了“关于班主任工作积极性提高的对策研究”这一课题。

  二、调研意义

  任何一项调查研究都须有它存在的意义(包括理论指导和现实实践意义),同样的,教育调查研究报告必须得符合当前教育实际,并对教育过程中出现或存在的问题具有某方面的指导性意义。

  “关于班主任工作积极性提高的对策研究”这一课题具有的调研意义有:

  1、从教师角度出发,结合教师工作性质和心里特性,探究教师厌倦当班主任的主观原因,从而了解班主任工作的苦处。

  2、从学校客观实际出发,探究班主任工作量待遇的匹配状况,在减轻班主任工作量和提高班主任待遇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3、以小见大,从一个学校、一个年级、甚至一个小集体可以看出当前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某些代表性问题,从而为当前解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意义。

  三、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与课题有关的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各年级班主任代表、学生代表和领导代表)

  2、采访法(在高中部和初中部各选取些班主任进行采访,采访内容包括个人情况、班主任工作量和待遇;采访主管班主任领导,采访内容包括学校师资力量、上级领导及学校相关政策等)

  四、调研结果(结论)

  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以及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和对采访结果的研究,以电白四中为例,我初步找到了班主任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班主任自身定位不准确。很多老师在没有当上班主任前,其实普遍对班主任工作缺乏一个全面科学的理解。他们更多觉得,班主任是一个苦差,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还要面对很多工作量和无数学生问题的烦扰,起早贪黑的,整天围着一帮小屁孩转,根本就没有自己个人的空间。不容置疑,这些都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正确解读,但是,这只是片面的解读,还不够全面科学。说到底,更多班主任只是看到这份工作的弊端多一点,似乎很少看到班主任工作对教师个人成长的各种锻炼。凡事经常往坏处想,怎能没有抱怨?

  2、班主任自身抗挫能力不强。所谓抗挫能力,即面对困难挫折的抵抗能力。很多教师不想当班主任、不敢当班主任,很多程度上是之前当怕了,心生恐惧之感。面对困难挫折,他们更多的是想到自己的利益,经常出现迟疑甚至后退。在困难来临之时,他们并没有想着如何去面对和解决、如何去高效完成,只是采取一种消极低效的敷衍手段来完事,他们甚至懒得去想。久而久之,由于心理抗挫能力不行,逐渐对班主任工作产生恐惧和厌倦,何来积极性?

  3、班主任自身责任感不强。为什么有些班主任老抱怨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说到底,这体现出了个人的素养低的问题,即责任感不强。班主任工作本来就要求很高的责任感,由不得半点马虎,因为班主任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学校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将会带来巨大损失。如果班主任本身是个责任感很强的人,他根本就不会计较太多的个人利益,而会更多想到的是自己的学生,以及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这份工作。

  4、班主任自身不够敬业。作为一位教师,特别是作为一名班主任,身上还肩负着一份育人的工作,即及时了解学生实际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和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思想教育以帮助学生及时改正。所谓敬业,无疑就是要爱好职业并为之不断付出。班主任工作繁琐谁都知道,但是你既然做了,就得想办法去把它做好,这才是真正的敬业。反之,如果经常对工作有抱怨甚至有抵触情绪的,我们可以说他本身是不够敬业的,因为敬业的人不会这样做的。

  (二)客观原因

  1、班主任工作量过多,安排不科学。在采访中,我听取了部分班主任抱怨更多的是指向班主任的工作量。在电白四中,师资力量本来就不太理想,所以上级的很多工作任务都得由班主任直接负责,其中很多工作并不属于班主任工作范畴,班主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上级领导的跑腿。上级根本就不管班主任死活,反正有任务,班主任必须得按时按量完成。就比如说期中考试吧,鉴于老师不是很多以及学生纪律较差原因,很多科目的监考都把本班的班主任安排进去,拿高中部来说,总共考9课,班主任得监考6、7科。这样的安排说句实话,真的不太科学,真得把班主任累垮。如此多的工作量,班主任有抱怨心理也是情有可原的。

  2、班主任待遇过低,与工作量不成正比。虽说班主任工作待遇每个学校有所不同,但在电白四中,班主任每个月只有可怜的200多块的确与工作量不成正比。在很多师资较好的学校,班主任工作量与待遇是较为成正比的。除了有基本的班主任费之外,其他的各项工作做好还有累加金额,每一样工作都有相对应的补贴。想想在电白四中,无论你做多少工作,最终的班主任待遇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差别,试问谁的积极性能高?所以很多班主任干脆忽悠学校,消极工作。

  3、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不理解。其实,班主任处理的问题更多的是与学生有关,很多班主任抱怨发脾气也很多是因为学生。现在很多学生都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经常给班主任找麻烦,经常要班主任操心。学生一个不听话,班主任就得多做一项工作,本来班主任应付学校的工作应经够多了,如果学生还不自觉和不听话,想必班主任想死的心都有了。

  4、学校资金周转不理想。电白四中属于县级中等中学,师资力量一般,其他可支配的收入也不是太多,校财政向来支出比较紧,所以教师班主任待遇显然比不过一些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根据校领导的反映,电白四中也曾想提高教师班主任的相关待遇,但目前财政的确存在着问题,再加上最近几年新旧校区合并以及建宿舍楼问题,就更难上加难了,根本没有资金周转。

  5、学校发展前景停滞不前。电白四中是一间合并的学校,无论是师资还是生源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状况,很难整合。这混乱之中,难免存在着影响学校发展的消极因素。加上上级主管学校部门对学校建设的扶持力度有所减弱,甚至不如以前,学校开展工作更是面临重重困难。可以说,在学校发展面临困境的时候,老师是得陪着吃苦的,更不用提自身的待遇提高问题了。

  五、调研对策

  针对以上班主任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分析,对症下药,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问题。

  (一)班主任方面

  1、正确定位班主任工作。对待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班主任必须辩证的看待。除了看到它的繁琐,更应该看到它的好处。必须克服常人眼中班主任是件“吃苦不讨好”的活,而应该懂得班主任是件很能锻炼人的活,没有它,教师生涯就不完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2、加强自身素质培养。这些素质的培养当然包括抗挫能力的提升、责任意识的养成以及爱岗敬业精神的磨练等。当然,这些素质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个长期的坚持过程,需要恒心与毅力。简单来说,作为班主任,必须得越挫越勇,敢于担当,爱护学生,关心集体,少索取、多奉献。

  (二)学生方面

  1、体谅班主任工作。学生不要以为班主任做的工作是多余的,要知道,班主任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好。班主任日常管理班务已经够忙,学生要懂得体谅班主任工作,尽量做好自己,不要给班主任添麻烦。

  2、分担班主任工作。作为学生,特别是作为班委成员的学生,除了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外,还得帮班主任管好自己的班集体。要知道,班集体的建设仅仅依靠班主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动员全班学生的力量。学生帮忙管理班务,无疑是替班主任的工作减压。

  (三)学校方面

  1、营造条件,科学安排班主任工作量,建立奖惩制度。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必须得有相应的工作回报,得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要建立起一种奖惩制度,让班主任觉得,多付出是有多回报的,少付出是有惩罚的。通过多种奖惩措施,让班主任间形成明显差异,在他们之间制造激烈的竞争,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工作不胜任者,必须进行惩罚,比如扣奖金。

  2、实行学校大整顿,争取更多的运转基金。其实,学校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浪费现象,通过监控财政的胡乱开支,可以节省下来一大笔经费。同时,在建设学校设施的时候,必须精打细算,用好每一笔钱。在学校自力更生的同时,还必须得创造条件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更多扶持,比如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还可以向社会慈善人士进行募捐,能争取一点流动资金算一点。当然,这些节省和争取下来的资金并不是给某些人中饱私囊的,而是真正用到学校建设、提高教师待遇上面来的。

  六、调研小结

  “关于班主任工作积极性提高的对策研究”是一个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的研究课题,虽然它研究的是班主任这个群体,但它的解决无疑是与学生个人、学校甚至是整个社会教育体系息息相关的。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触而就的,它需要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见证,它的解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这个问题也将是我国目前教育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育研究报告15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城市化建设,是国家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消费、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的实际步骤。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工业化速度。我国工业产值比重已达到57%,但是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只有36%1),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60%,更低于发达国家的80%,说明工业化并没有带动城市化。根据经济学分析,农村城市化要比农村小城镇建设更有实效,是更为科学的实施方案。通过改革劳动就业、户口制度,以及城关镇建设,大中小城市向特大、大、中城市发展,到20xx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45%。

  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限制农民合理流动和进城的政策、文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进城就业,非农收入难以提高,国家城市化进程缓慢。在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下,有关涉农的政策主要表现为限制、集中管理,主要维护涉农主管部门及其相关单位的利益。农业政策的目标本是针对农业生产者的,但农民得不到的好处消耗到中间环节,保护的是农业的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利益,造成巨大的政策损失2)。有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行业、部门的封闭性,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农民收入的增长缓慢,需要重新思考和调整。从全局考虑,全国一盘棋;从全球考虑,农业国际化,摆脱就农业而农业,就教育而教育的狭隘思路,可从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得到更为开阔、清晰和准确的答案,这也是入世对我国农业提出的警示。

  研究表明,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非农收入,加快实现农村城市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更为有效之举。近几年,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浙江省却一花独放的原因就是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20xx年浙江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为4253.67元,其中非农收入达2964.62元,比1999年增长12.1%,占农民收入的70%。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9年增长7.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准。农民人均农业收入为953.82元,比1999年下降3.5%,增长率连年下降幅度也大大缓和3)。当然,浙江省的区域经济和个体经济发达,带动建筑、运输、服务业等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农村城市化建设,成为解决我国农业就业人口长期大量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世纪性难题的一项国策和对策。原创:目前,我国有4.2万个小城镇和1.82万个村庄正在发育成为小城镇,居住人口达2亿,平均每一小城镇的人口达1.63万,面积为1.76平方公里。农村城市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离不开农民的转岗培训、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农村城市化也不是简单的工业化,农村环境保护、居民生活、文化、教育建设同样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因此,农村教育又涉及到农村社区教育和社会化教育,以及终身教育。农村教育的诸多内涵归结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做好农村城市化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关键是正确把握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趋势、特点,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社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一、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趋势、特点和问题

  (一)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1)全国小城镇平均面积是1.76平方公里,人均占用耕地面积是108平方米,与大中城市比较没有差别。小城镇具备城市基本设施和职能,有幼儿园、中小学、广播电视台、电影院、图书馆、医院、邮局、压滤机滤布车站、自来水等设施。(2)就业人口比重比城市高,非农人口占大多数。根据有关统计,在小城镇中就业人口占71.6%,比城市的48.6%高得多。农业人口占37%,非农人口占63%。(3)第三产业发展快,从事三产的就业人口多。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17%,从事第二产业人口占44.4%,从事第三产业人口占38.6%,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多达83%。第三产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31%,第三产业的企业占总企业数的72.2%。(4)企业中非国有企业占多数。在国有企业就业的人口占22%,集体企业占28%,个体企业占25%,非国有企业数和就业人口都比全国平均高是小城镇的特点。(5)工商业发达。小城镇的工商业发达,占全镇财政预算内总收入的63%,商品交易活跃,市场经济十分发达。在商品交易中,生产资料占34%,生活用品占66%。(6)根据1996年统计,小城镇人均纯收入为3100元,比全镇人均纯收入高900元,高出农村人口纯收入1倍4)。

  (二)农村城市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落后,难以适应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农村城市化要求。一是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缓慢,2/3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每年有500多万名中小学辍学生,且有上升的趋势;二是农村职业教育落后,现实中的农村教育违背了农村智力和资源“双开发”和“不可分离性”规律5),农村青年初高中毕业后难以适应农村经济活动,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更是难以入门,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门”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巨大障碍;三是农村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落后,阻碍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效益农业和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此外,目前的户籍制度不合理,不利于农村人口的快速转移。“离土不离乡”的制度和观念,农村人口难以转移和集中,小城镇产业规模小,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低、发展慢,城市化率低。城市化最低标准要达到10万人口、10平方公里的规模。因此,小城镇建设从理论上就有不少缺陷,不如农村城市化建设更为科学。土地、企业等所有制和使用、经营产权不明,经营权脆弱,小城镇的财政管理职能衰减。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短期行为多,耕地占用率提高,环境恶化,城市化建设的成本逐步提高。短期信贷资金不足,城市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6)。乡镇企业发展受阻,城市企业向农村扩散也受地区、行业、部门垄断的阻碍,都已成为加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很大障碍。

  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城市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农村城市化建设涉及到户籍制度、土地经营制度和相关投入等条件,但关键问题是对大量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如何有序、合理转移,农业劳动力如何通过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优化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民收入。这里涉及到转移农民的转岗培训、农业劳动力的`继续教育以及农村社区教育。

  革命老区河南省新县积极培训农村青年加强老务输出,每年老务输出6万人以上,其中涉外务工人员常年稳定在2100人,年均老务收入3亿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县已建成县乡科技培训站17个、成人学校17所、文化夜校197所,主要从事外语、机械加工、木工、电工等业务培训。农村职业教育于是增添了新的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老务输出培训成为农民培训的新亮点。近几年,新县先后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训农村青年,仅在册的培训人员就达2万多人,仅20xx年就向国外输出人员800人,年创收入5000万元7)。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有效途径。

  (1)大力开展农民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今后20-30年,农村劳动力转岗转移职业继续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解决农村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城市化问题,其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核心问题。今后20-30年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也正是如何将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转变成人力资源优势。按人口转移角度预测:每年通过升学转出400--500万,通过职业培训转出400万已从业的青年农民进城,使现有的3、2亿农民在20-30年内自然减员1亿,转出1亿,新增1亿,农业人口(城乡二元户口制度改革后,以农业人口为准)减到全国人口的50%(农村8亿/全国16亿);通过进一步发展在50--60年内减到30%(4、8亿/16亿)人口,实现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目标。按建国后城市化率发展过程预测(审慎乐观预测):1982--20xx年,城市化率增长15、51%8),平均每年增长0、86%,要达到70%,需39.5年。1953--20xx年,城市化率增长22、83%,平均每年增长0、486%,要达到70%,需70年。按“九五”期间的城镇化年平均提高速度0、46%计算则需要74年。改革开放20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加上外资企业吸纳了近2亿农民工,今后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也不会达到这一速度,可能略低于1978--20xx年的城市化率发展速度,根据审慎乐观预测,约需要40-50年,快则20xx年实现,如果出现不可预测的情况,可能推迟到20xx--20xx年,需要60--70年时间。按照这一农村人口转移进程,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委实任重而道远。农村人口转岗、转移就业培训将成为各级政府教育、农业部门近20-30年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应给予高度重视。

  根据中长期农业发展规划和农村城市化建设规划,明确发展适合当地资源、气候、人文条件的二三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优化思路与对策,制定劳动力转移转岗培训计划,配备师资,选择教材,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农业劳动力转岗培训。经过转岗培训就业后的从业者也要定期开展以更新、补充和提高为目标和内容的继续教育。发展二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是目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最有效途径,然而,劳务国际输出在一些沿海地区也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与之相适应的水产、远洋捕捞、建筑、装修、财会、汽车驾驶、家政、刺绣、传统工艺等技术培训也是深受欢迎的职业教育。

  (2)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通过劳动力转移和土地规模经营,农村将涌现大量专业农户和先导农户,他们是支撑和繁荣社区农业发展的中坚农民,他们不会只满足于一亩三分地的小规模经营和效益,而是想成为发展经营十几亩甚至几十亩、几百亩的种养业和加工业,以及农产品的贮藏、保险、包装、运输业经营大户、农业经纪人,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农场主、农业企业家。对这些农民要分层次、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继续教育。通过绿色证书的分级培训,将现在的农民职业教育按对象分成大众化的农民技术入门培训、骨干农民的职业教育和专业农民、先导农民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上我国面临加入wto,对农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规模经营和提高附加值的能力,还要具备根据市场变化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能自觉创新的农民,他们有能力不断引进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效益农业、提高附加值,在社区农业发展中起到先进、先导、示范、辐射和扩散作用。

  (3)做好青年后继农民培养工作。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是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村妇女在一些地区已占农村劳动力的60--70%。农业劳动力素质不仅难以提高,紧接着又出现了工业化初期的问题,即农业后继乏人和老龄化、弱质化。因此,有计划地培养青年后继农民在沿海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已成为农民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农村普通初高中教育中加入一些农业以及二三产业的职业教育内容。对毕业后自愿继承和从事家业、农业的青年农民系统传授农业经营知识和技术,使他们努力成为专业农民和先导农民,这是提高我国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4)大力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是整体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渠道。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都要在基础、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开展,我们难以想象在不断产生新文盲的条件下能够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在不断向后推迟,为的是让国民在掌握更深更宽厚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职业教育高层次化,提高劳动力的创新能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在于其创新能力上。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发展农村高中。没有任何理由农村的学生只有到了城市才能读高中、读大学。城郊、沿海发达地区已在农村建起了高质量的高中和大学。积极发展农村高中,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积极面向农村,是适应社会、经济、教育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5)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使农村劳动力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农村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这对于实施科教兴农,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缓解农村青年就业压力,稳定农村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现在,接受初中教育后的农村青年大多返乡务农,但由于农村普通初中教育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劳动技能课解决不了很多农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农业生产建设和产业化经营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滤布因此,绿色证书教育与农村初中教育的结合势在必行,这是在农村普通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农村普通教育,培养和确保较高素质的农村后备劳动力,确保农村稳定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在农村初中引进绿色证书教育。具体做法是:在保证执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3+1”、“2+1”(还有2.5+1)教育,原创:即在二、三年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安排一年的绿色证书培训。相比之下,初中全程渗透式职业教育是比较有效的做法1)。根据教育部、农业部文件要求,通过进一步完善绿色证书教育,在初中阶段有效实施,学生就有了更为全面学习和系统掌握农村产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既奠定学生升学基础,又为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创造了必要条件。随着我国社区经济的发展和高中教育在广大地区的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在城郊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向高中后推迟;中部地区逐步向高中后过度;西部地区仍在初中阶段实施一个阶段。职业教育的内容也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向二三产业发展。

  外语职业教育在黑龙江省东宁县三岔口镇三岔口村成为老务输出、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法宝。通过外语培训,农民自如掌握俄语、韩国语、日语、英语等外语,全村1700人有1000人出国经商、留学或打工,人均收入达到4万元9)。国家一类口岸东宁口岸、中俄东波户市贸易区坐落在村所在地。随着绥芬河边贸增温,村民从“倒包”发展到与国内外公司合作,到俄罗斯打工、种地,村民年人均收入上万元,学俄语的村民急剧增加,已有400人掌握了俄语的日常用语。村民与韩国的民间交流日趋频繁,活跃了县域经济。农民出外打工、老务输出,不仅积蓄了农民的经济实力,还激活了农村职业教育,子女们看好了受职业教育的好处,学习情趣高涨,不仅上好高中,还积极考入大学,出国留学。20xx年,有20多个孩子到日本留学。凭借外语优势,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孩子们到青岛、烟台、大连、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沿海合资企业就业。教育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又促进了农村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20xx年,村里投资240万元建设了4层楼的校舍,改善了教学条件,更加激发了农村孩子们学习掌握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6)积极开展农村社区社会化教育。考虑到我国区域差别,先进文化、信息从城郊、沿海发达地区逐步向中部、西部农村地区辐射,但农村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人文情节也会影响城市。社区教育作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象征和构建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将遵循这一发展规律和程序。在农村发达地区率先实施社区教育是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新亮点。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内涵的农村社区教育为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业环保、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成为农业教育的新内容,农村家政等农村生活、文化、环境建设也提到议事日程,日益被广大农村居民所关注。对农村居民,男女老少皆宜的电脑、家政、礼仪、插花、园林、茶道、烹饪、书法、绘画、摄影、外语、医疗、保健、太极拳、健美、美容、环保、金融、保险等社区、社会化教育日益受居民的欢迎。各种市民讲座、老年大学、新娘培训班将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发展社区教育,要进行试点,经实验后逐步推广。有条件的城郊、沿海地区县镇、乡镇可以通过政府牵引型、学校组织型、社会联合型等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和评价制度,不断深化、不断改进,努力提高综合效益。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先导性和辐射性。

【教育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教育研究报告01-26

教育研究报告15篇01-26

农村教育研究报告01-26

农村教育研究报告6篇01-26

教育实习调查研究报告(精选10篇)06-29

高中研究报告11-14

近视研究报告11-13

姓氏的研究报告03-27

姓氏研究报告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