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茶产业调研报告

时间:2023-09-29 07:46:13 其他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茶产业调研报告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茶产业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茶产业调研报告

茶产业调研报告1

  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安排,我局及时抽调业务工作人员开展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汇报于后:

  一、俄色茶发展情况和效益

  我县从20xx年开始建设和推广俄色茶产业,到20xx年共发展俄色茶3000亩,其中20xx年发展20xx亩,20xx年发展1000亩,都属于州级财政林业产业项目,还未产生效益。

  二、政策支持和帮助

  俄色茶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区、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顺利的'进行了各项工序。

  三、今后的建设和产业发展打算

  俄色茶是一项增加农区农户收入,提高农户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改变农户思想观念的项目工程。我局要抓住上级部门重视的大好机会,做好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争取在5年内再发展5000亩以上的基地,并争取资金建造1-2个原料加工厂。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俄色茶在我县属新造树种,从验收结果可以看出保存率不太理想。俄色茶推广工作难度大:州级财政资金只对苗木、肥料和围栏给予补助资金,没有栽植补贴,老百姓积极性低、思想保守不愿做;工作人员能力水平低,缺乏专业培训;受地形条件限制,项目方案上作业设计难度大。

  五、需上级支持和帮助

  希望上级部门给予更大的支持,并在州内搞业务培训。

茶产业调研报告2

  一、基本情况

  内乡县位于南阳盆地西缘,伏牛山南麓,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年无霜期225天,日照时数小时,10℃以上活动积温4863℃,日平均气温15℃,降雨量800㎜左右,岗坡丘陵区土壤PH值在5—之间,适宜茶树生长。上世纪六十年代未在南茶北移的影响下,内乡曾经荣获全国1000个植茶大县荣誉称号,“内乡毛尖”也因含锌元素而备受人们青睐。

  因此,近几年,内乡县农业局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市、县茶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理清思路,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基地建设、茶叶加工与销售、企业及产业宣传推介等方面全方位服务好茶产业发展工作。

  到20xx年12月,我县已建成茶园面积亩,主要分布在南阳琴溪湖农业有限公司、民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南阳龙山茶业有限公司、南阳佳名茶叶有限公司、内乡华慧茶业有限公司、河南菊潭茶业有限公司、内乡县宛西农综开发有限公司、南阳市天隆茶业科技有限公司、内乡县浩林果业有限公司、河南葫芦山农业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

  二、生产和销售情况

  目前全县拥有自动化生产线6条,标准化车间5000余平方米。其中南阳琴溪湖农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完全按照QS标准建设,在产品包装、销售模式、经营理念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提升,20xx年内乡产茶达到吨,实现年产值500多万元。

  三、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是请宣传部、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记者到茶园、到车间、到茶叶直营店进行现场采访,然后分别以专题片、电视新闻、通讯报道的形式对我县茶产业建设成效多次进行宣传报道,以此宣传内乡的茶文化,挖掘县衙文化,提高内乡茶叶知名度。二是积极申报产品产地认证和商标品牌认证。目前,己注册“天曼古衙”、“浩林”“菊潭浩林”“琴溪”“县衙玉叶”“云露山”“琴溪湖”商标和“丹顶一品”“天曼绿芽”“琴溪翠眉”“伏牛剑毫”“天曼驼峰”“浩林绿茶”“内乡红”“云露山野茶”等品牌。生产的茶叶在省、市组织的茶叶评估活动中,多次荣获金奖、银奖和优质奖。内乡县宛西农综开发有限公司、内乡县王氏绿色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分别被河南省农业厅认定为河南省无公害茶叶基地。生产的茶叶分别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为无公害产品三是组织企业相关人员先后到信阳、桐柏、淅川等市县参观培训与专家零距离探讨交流加工技术和销售经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实力。

  四、茶叶发展建议

  1、茶叶生产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基地面积已初具规模,而实际情况表现为管理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在:①中耕除草施肥不及时②节水浇灌面积小,仅占总面积的1/3,因此茶叶企业应把工作重点由不断扩大面积转移到已建茶园的水利配套、田间管理上,确保已建茶园快速提高产量和质量,从而产生经济效益。

  2、目前茶叶企业的队伍机构建设与企业发展的规模态势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日渐突显。表现在企业团队要么是单兵独干,要么是临时拼揍,更谈不上企业机构建设,特别是已面临或马上面临的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这个关键环节,企业几乎没有自己的人才队伍。因此,企业应逐步建立健全机构,配备、培养专业人才队伍,确保企业长足发展。

  3、加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科研、技术推广机构;引进培养人才,加强茶企业和茶农培训。

  4、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完善茶叶生产、加工标准及技术规程,配套完善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及行业标准。以毛尖和扁形茶为主,改进加工工艺,工厂化加工。

  5、加工体系建设。加快现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升级,改造,综合利用夏、秋叶原料资源,促进茶类结构由单一绿茶向绿茶、红茶深加工类茶等多茶类发展。

  6、实施品牌战略。挖掘历史名茶资源,开发新的名优茶,建立健全名优茶生产、加工、包装、贮运技术规程,确保产品质量,注重运用品牌塑造,维护品牌形象。

  7、产业化经营。加快茶叶龙头企业建设,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户”的生产加工模式,鼓励引导茶叶企业和茶农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组织。

  8、营销体系建设。建立茶叶产地和批发市场,精心培育内乡茶叶品牌,举办各类茶叶评比,茶文化研究等大型节会,扩大市场宣传。

  9、茶文化体系建设。普及茶文化,进行茶旅游综合开发。

  10、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通过县质量监测中心,建立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初级产品准出,市场准入,质量可追塑等制度。

  11、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内乡建立一个良种母种场。

  12、生产基地建设。抓好示范性标准茶园建设,创建优质、安全、高效茶叶生产基地。

  五、存在的问题

  1、投入不足。在政策、经费、科技等方面投入不足,扶持力度不够。

  2、品牌知名度不高。全县没有共用品牌,品牌宣传力度小,影响力不大,茶叶优质不优价。

  3、茶园低产低效。地方群体占比30%,老化严重,无性茶园面积少,部分茶园单产不足20公斤。

  4、组织化程度低。茶叶龙头企业少、小弱、企业、茶农参与合作组织不足20%。

茶产业调研报告3

  根据县委政府的安排,近日,XX县县委副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杨永发,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安乐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柏顺文、XX县农业局局长黄蓉、XX镇副镇长彭昌鸿、XX县翠贡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清、云雾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吕忠荣等茶产业调研组一行深入XX镇安乐村,实地对安乐村茶园的现状、长势、面积等情况进行考察、调研。

  一、 茶园现状

  (一)种植品种。安乐村茶树主要以福顶大白茶为主,还有少量的当地品种、野生种,面积约400亩。

  (二)种植面积。茶园以自然村为单位相对连片,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

  (三)茶园管理。茶园已多年疏于管理,进入茶园就像走入森林一样,长势好的茶树约有5米高。部分茶园因失去经济收入,茶树已被农户清理改种庄家。

  (四)种植时间。该茶园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种植后多数管理了4年,因没有专业的加工,经济收入低,农户放弃了茶园的持续管理,多年来,茶园自然生长。

  总体情况:面积相对连片,茶园种植时间长,部分已失去经济价值,部分茶园具有改造价值,茶树生长旺盛。

  二、茶园改造的思考

  (一)改造方法

  1清理茶园。将茶园内的杂草、丛林清理干净,保证茶树的生长环境。

  2.树体改造。一是树冠改造。茶园因多年没有管理,茶树高大,芽眼少,通过对茶树树冠的修剪,改善茶树枝干顶端生长优势,矮化茶树,诱导新芽的生长。二是根系改造。茶树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育关系,即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当地上部分枝向上或周围增长时,地下部分枝也向下引伸并向四周扩展。吸收根系愈发达,茶叶产量也随之逐步增高,根系改造立足通过深耕,切断部分老根,诱发新根的生长。

  3.园土改造。茶园土壤是茶树生长所需水分和矿物质营养的源泉。因多年茶园没有管理,茶园土壤表现为土层浅薄、肥力低下、土性不良。园土改造要加强深耕,增施有机肥或农家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4.清除老茶树改种新茶苗。茶园种植时间长,茶树老化。调研组技术人员建议可以选择改种新苗。

  (二)改造价值。

  1.改造老茶树。老茶园通过改造,可很快实现茶叶的采摘,能快速的实现经济收益。面对曾经茶园建成后,经济效益低让农民失去种茶信心的状况,能让农民快速具有经济收入,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加快茶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调研组技术组介绍茶园的丰产期是种植后5到20年,而安乐村茶园种植时间都超过了茶树丰产生理年限,通过改造后,茶园的产量依然低,收益不及新植茶园。

  2.种植新茶苗。栽种新茶苗,要三年后进入丰产,才有经济收入。但从长远角度考虑,栽种新茶苗,农民的收益会更佳,也存在农民接受程度低,宣传工作难度大,茶产业的推进工作困难。

  三、安乐村茶产业的思考

  (一)茶树的适宜性。安乐村现有多个茶园,气候条件好,以赵家芸茶园(海拔1370m)最适宜茶树的生长生理,具有较强的茶产业发展潜力。

  (二)立足专业合作社发展茶叶产业。以“云雾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把茶农发展成合作社社员,由合作社负责管理和指导种植户,统一管理模式及种植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

  (三)品牌建设。以XX县翠贡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企业,牵头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开发研究,打造优质、安全、特色的高端茶叶品牌。

  (四)基地建设。以自然村为单位,农户自愿原则,发展相对连片茶园。在一定面积片区建设初加工厂,对采摘的新鲜茶叶进行初加工,保证产品质量。

茶产业调研报告4

  20xx年,新昌县人大工作研究会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村和茶叶、茶机生产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并在形成调研报告初稿后进行专题研讨,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兴一方茶业 富一方百姓》送县领导参阅。新昌县委书记楼建明、县长马永良(现任平阳县委书记)、副县长柴理明作了批示,对调研报告给予充分肯定。

  20xx年3月,新昌县人大工作研究会组织会员以“兴一方茶业,富一方百姓”为主题,对回山、双彩茶叶产业的发展情况开展了先期调研,然后完善了调研方案,4—5月,7个组分别到其余的13个乡镇(街道)(新林乡没作实地调研)和中国茶市开展调研,召开了23个有乡镇(街道)领导,相关村主职干部,茶叶、茶苗生产大户,茶叶生产合作社、茶商、茶叶企业代表,茶叶专家等共158人次参加的座谈会,走访了部分茶场、茶叶及茶机生产企业。各乡镇(街道)提供了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介绍材料。调研结束后,各组分别写出了调研报告。形成总的调研报告初稿后,新昌县人大工作研究会召开理事会进行专题讨论研究,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新昌县茶叶产业发展历史

  茶叶,一片古老而神奇的树叶,人们将其视为沟通天地的生命。

  新昌,东汉时已开始种茶制茶,六朝时高僧名人纷纷入剡,饮茶已成风尚,唐朝时越茶、剡茶等名茶声誉雀起……从古至今,新昌人的命运已经与茶叶连接在一起,融会在一起。新昌的农民,因茶叶而殷实;新昌的文化,因茶叶而丰富;新昌的形象,因茶叶而增色。

  在茶叶培育上。建国初期,全县共有茶地1.23万亩,多为丛植,零星分散,粮茶间作。1953年,原遁山乡大枫树村首建20亩条播密植专用茶园,推广后,茶叶培育由丛植变成了条植,间作茶地变成了专业茶园。1958年,毛主席号召“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新昌县新茶园连年新增,1974年达到4.4万亩,并逐步推广新品种,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引入“福鼎大白”等品种,到80年代末,引进“乌牛早”、“龙井43”等无性系茶树良种,良种茶园覆盖率明显提高。1999年开始实施首轮茶业扶持政策,县政府每年拨出100万元以上的专项基金,大力支持推广无性系良种茶。镜岭镇1999年建立的浙东良种茶树繁育基地,引进培育、自繁自育优良品种,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全县无性系良种率达66.4%。茶叶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为确保茶叶品质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茶类变化上。清代前期,以烘青为主,道光后,盛行外销,改制珠茶。1984年,新昌县珠茶质量达到了顶级水平,被誉为“绿色珍珠”,生产的“天坛牌”3505特级珠茶荣获第23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奖,成为全国三大珠茶出口基地县之一。随着茶叶市场的放开,出口竞争加剧,传统珠茶生产跌入低谷,茶农们纷纷尝试寻找新的出路。1982年,全县第一只卷曲型名茶“望海云雾”诞生;1986年,中国茶科所炒茶工人王长根师傅到红旗茶场、雪溪村传授龙井茶炒制技术,同年夏,杭州西湖区人事局干部丁明松邀请西湖区农业局领导和两名茶叶科技人员,来到自己的家乡安山村指导龙井茶的炒制。1987年安山村丁良法买了茶锅,将炒制成功的茶叶带至省农业厅评鉴,得到肯定。至此,茶叶成品完成了从圆到扁质的飞跃。当时,新昌炒制的龙井茶在杭州可卖100元左右1斤,而同期珠茶2元多1斤,价格翻了几十倍。炒扁形龙井能卖高价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县,茶农纷纷效仿。县政府顺应形势,果断决策,提出了“圆改扁”的战略举措。从1991年起,全县大力推广龙井茶炒制技术,多次有组织、有计划安排炒制龙井茶的技术培训和“茶王赛”,为“大佛龙井”的发展打下了技术基础。针对消费群体的多层次需求,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绿加红”的发展战略。20xx年县农业局组织雪溪茶场、红旗茶业等企业赴江苏宜兴、福建武夷山学习工夫红茶制作技术,并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研发方案,试制成功了名优红茶——天姥红。20xx年7家红茶厂投入批量生产。

  在茶叶销售上。1992年,回山镇雅里村建立了茶叶交易市场,随后,回山、镜岭安山等5个茶叶交易市场相继建立,方便了茶农就近投售,畅通了茶叶销售渠道。然由于受地域、交通、设施等条件制约,辐射功能较小,无法适应茶叶产业的迅猛发展。1995年,浙东名茶市场应运而生,市场设有200多间营业房、200余个交易摊位。市场一开张,客商纷至沓来。20xx年,浙东名茶市场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全国最大的龙井茶交易市场。20xx年,交易量达6500多吨,交易额7亿多元,成为全国著名的龙井茶集散地。随着交易量的不断攀升,原有市场已难以容纳,县委、县政府决策新建茶叶市场。20xx年3 月,浙东名茶市场搬迁到中国茶市,第二期也在20xx年10月开业,一、二期有营业面积10万平方米,商铺800间,交易摊位500个,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管理服务等设施比较完备,功能较为齐全。20xx年交易额达到35.3亿元。20xx年9月中国茶市电子商务平台开通,网上交易额达到8000万元。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实现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同步推进。随着生产形势的变化,青叶交易量逐年增加,儒岙儒一村、王渡口村及其它乡镇的一些地方青叶交易点已自发形成。

  在茶叶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一大批茶商在成长、成熟,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出350多个直销网点,有的已走出了国门。

  在品牌创建上。珠茶时期,品牌单一。圆改扁后,镜岭、回山、大市聚等地相继创建了“安山碧玉”、“回山峰芽”、“西山碧芽”、“十九峰”等名茶品牌。因区域局限性较大,难以形成强大的影响力。随着龙井茶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没有统一的、响亮的品牌,弊端开始显现,市场竞争显得势单力薄。县委、县政府决心通过运营区域品牌对全县的茶叶产业进行管理经营。鉴于新昌境内有历史悠久的“江南第一大佛”、茶与佛因缘深长,1995年,新昌名茶协会注册了“大佛玉龙”商标,推出了具有文化内涵的“大佛龙井”作为全县扁型绿茶的公用品牌,20xx年,“大佛”证明商标成功注册,进入原产地域保护时代,20xx年开始入围全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十强之列,20xx年,品牌价值达到27.9亿元。20xx年,红茶打出了“天姥红”品牌。

  在茶机开发上。茶叶制作历来靠手工,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70年代中后期,全县珠茶炒制基本实现机械化,并逐步改用电能制茶。圆改扁后,珠茶机械束之高阁。手工炒制一斤龙井干茶要4 个多小时。随着龙井茶的迅速发展,炒制矛盾突出。在春茶采摘季节,茶农们采茶、炒茶、卖茶,几乎24小时连轴转。1996年,回山镇柘前村木匠师傅丁水芳,动起了制造龙井炒茶机的脑筋,经过3年时间艰苦研发,1999年第一台龙井炒茶机成功问世。20xx年,“天峰茶机”在此基础上略有改进后正式投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因受产品需求的刺激,全县茶机企业迅速发展到200多家,质量鱼龙混杂,经过三年整治和规范,目前有农机推广鉴定证书企业14家。一些茶机企业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在提高,产能在扩大,市场在拓展。如澄潭镇的恒峰茶机厂研发智能流水线茶机,可年产8000台炒干机;南明街道的德力凯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远东牌”自动茶机,除国内市场外,还销往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国家。茶机的发明与发展,在解放劳动力,提高茶叶生产标准化水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宣传推介上。“大佛龙井”是新昌区域内的共享品牌,仅靠茶商单枪匹马宣传推介,很难形成气候。为此,县委、县政府策划了一系列重大公关宣传推介活动。1995年9月,回山镇在北京海淀区开设“绿茶世界”窗口,县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领导赴京参加开业仪式,多家媒体对“县长带领茶农进京城”作了宣传报道,影响力很大。随后,相继组织了连战主席在北京“老舍茶馆”的“品大佛龙井”、礼赠俄罗斯总统普京等十多个国家元首、“大佛龙井”慰问北京鸟巢建设者、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济南、兰州、香港组织举办或参与了上百次的“大佛龙井”展示展销或“万人品茶”等活动。凡是在外举办的重大活动,县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亲临现场,鼓劲造势。1996年,举办了新昌首届国际茶文化节,并先后举办了8届茶文化节或茶叶大会,广邀各地茶商考察了解新昌,品尝认知大佛龙井,并邀请茶叶专家考察新昌,推介新昌,邀请新闻媒体采访、采风,制作专题片,宣传推介新昌的茶叶产业与茶文化。与世界茶王“天福集团”、北京“老舍茶馆”、吴裕泰公司、霍氏茶业建立合作关系,提高知名度。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大佛龙井”品牌的影响力在传播,在扩散,在渗透。

  新昌茶叶产业的发展历史,是奋斗的历史,它融进了茶人的辛劳,流进了茶人的汗水,凝结了茶人的心血;是创新的历史,它摒弃了落后,刷新了传统,挑战了权威,挖掘了文化,注入了科技,顺应了潮流;是富民的历史,它激活了农民致富的传统思维,搭建了农民致富的绿色通道,践行了党和政府富民的根本宗旨。

  历史积淀经验,经验启迪未来。

  二、新昌县茶叶产业的优势与问题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2万亩,20xx年茶叶总产量4490吨,总产值6.78亿元,其中名茶产量4055吨,产值6.73亿元,珠茶产量435吨,产值500万元。从调研情况来看,新昌县茶叶产业优势明显,问题凸现。

  优势明显:

  独特的地理环境。新昌地处天台、四明、会稽山脉的环抱之中,这些连绵在新昌县境内的山峰,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其他也以200—400米的丘陵台地为主,形成了特有的地质条件。新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壤成分好,山区云雾多。好山好水长好茶。天姥山、安顶山、罗坑山、大湖山、望海岗、拨云尖、山雪岗、鳌峰等及周围裙地都是茶叶的好产地。

  自然馈赠的是其它地方无法复制的,谓之得天独厚。

  强劲的服务扶持。县委、县政府适时地确定发展战略,作出重大决策,加强硬件投入,创造发展环境。尤其是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与导向作用,从20xx年出台《关于加快茶园良种化建设的通知》开始,先后出台了六轮茶叶产业政策,产业扶持资金从最初的每年10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每年600万元,扶持的项目从最初的茶园良种化改造、茶叶面积扩展到品牌建设、市场建设与开拓、质量管理、规模经营、标准化建设、新茶类开发等茶叶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相关部门各司其职,乡镇街道各尽其责,在创新经营模式,增进组织化程度,推进统防统治,设立茶园农药专柜,规范茶园用药,降低茶农的农药、化肥支出,在提高茶叶质量和安全等方面加强指导,重视服务,创造条件,提供方便。这些措施和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茶农、茶商的积极性,有力地推进了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届届有好政策,年年有新举措,这是茶人们的一致反映。

  敬业的茶人队伍。新昌县有一大批茶人在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出智出力,辛勤耕耘。程兆敏、凌光汉、孙利育等一批茶叶专家,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茶业的发展上;石梦千集茶农、茶商、茶叶专家于一身,终身结缘茶园,研究茶叶,奉献茶业,功不可没。林金仁带领村民,咬住以茶富农目标不放松,使外婆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村。丁新桂在广州,赵中槐在北京各成为销售“大佛龙井”的大户,以“南丁北赵”为代表的一大批茶商走南闯北,把“大佛龙井”专卖店开到了全国各地。回山镇西岭村赵品球为了安顶山这个茶场,镜岭镇安山村周财源为了山雪岗这片茶园,将肥料挑上山,把茶叶挑下山,不怕孤独,与茶为伴,执着地坚守大山几十年,这就是茶农辛勤劳作的缩影;俞晓刚长期坚持生产砖茶,供应新疆、西藏、内蒙等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效应在放大;历届茶王赛夺魁者,标杆作用明显;还有第一个炒制龙井茶,第一家开办茶叶市场……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意味着一次次的突破,一次次的跨越。

  敬业的茶人队伍支撑着茶业的兴旺。

  成熟的产业体系。全县形成了绿茶以“大佛龙井”、红茶以“天姥红”为主打品牌,其它品牌众星捧月的母子品牌体系;以中国茶市为龙头,其它茶叶市场优势互补,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融为一体,全国各地销售网点为窗口的市场体系;以成品茶为主业,茶苗、茶花、茶籽、茶末加工,茶机、保鲜,包装、运输等为副的产业链体系;以农业、工商、质监等主管部门检测、监督为主体,乡镇、街道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质量监督体系;以“大佛龙井”为引领的龙井茶,“望海云雾”为特色的勾青,“天姥红”为代表的红茶及传统珠茶并存的多茶类体系;以炒茶机为主,中耕机为辅,其它茶叶机械相互配套的茶叶机械体系;以每年的茶叶大会为宣传推介的主要平台,其它各种宣传推介手段各显神通的宣传营销体系;以茶佛结缘的文化为主流,茶诗文化为亮色,民间茶文化为根基,赏茶、品茶,茶道、茶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休闲旅游文化为特色的.茶文化体系。

  成熟的茶叶产业体系是实践磨砺,智慧凝聚而形成的,它蕴藏着发展的潜能和后劲。

  深厚的文化底蕴。茶佛结缘。高僧支遁,晚年在石城山建立了栖光寺。松林月夜,他常邀友煎茶品茗,畅谈佛理,成为“佛茶”史上佳话;大佛寺开山祖师昙光,坐禅苦修,以茶证菩提,终成正果;智者大师,“尝以茶供佛,参透茶禅一味”,誉称茶为“佛天雨露,帝苑仙浆”。诗茶为伴。茶与诗同土而栽,同根而生。新昌是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温庭筠等著名诗人多数到过新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茶诗。李白在《淮海对雪赠孟浩然》诗中,对剡茶有“瑶草生阶墀,玉尘散庭阙”的描写;杜甫《重过何氏》中“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诗句,表达了得意时喝茶的心态。白居易的“尽日一餐茶两碗”,“不可一日无此君”,足见爱茶似命。元稹《一至七言诗》:“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金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如醉前岂堪夸”为茶诗典范;温庭筠《宿一精舍》诗中“茶炉天姥客,棋席剡溪僧”更是将茶叶与僧佛融为一体……茶与文人为友。“茶圣”陆羽多次入剡,采茶觅泉,评茶品水,以茶为友,品茶吟诗;朱熹也是一位茶人,曾四次来新昌,他认为“……苦者,吃过却甘”。苦尽甘来,即是对茶的诠释。当代“茶圣”吴觉农,1936年、1961年两次到新昌考察指导茶叶。《采茶舞曲》作家周大风,早年任新昌中学音乐老师,经常深入农村,体验茶农生活,为此曲创作奠定了基础。茶文化节还在民间持续地传承,广泛地扩散,不断地丰富。

  有产业的文化,雅俗共赏;有文化的产业,内慧外秀。

  问题凸现:

  产业分散,运作传统。新昌县茶叶产业的体系比较成熟,可是茶叶产业现代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尚不完善,低、小、散的生产、经营模式尚未突破,生产、经营体制的基本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家一户种茶、制茶、卖茶仍是主流,有业内人士称之为“砂粒化状态”。因分散生产、经营,对茶叶产量的增长、品质的提升、安全的保障、品牌的创建、市场的拓展、品种的优化,效益的增加等,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新政发〔20xx〕28号、〔20xx〕19号文件分别提出:在期间建成10个核心基地面积500亩以上、辐射带动3000亩以上的现代茶叶园区。从进展情况看,存在差距。虽然也有一批茶业企业、合作社、茶场,但多数规模不大,带动力欠强,龙头作用发挥欠明显。对具有示范价值的先进典型总结、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与现代化生产、经营体系已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产量下降,效益不高。20xx年,全县茶叶面积11.65万亩,产量5700吨,之后,面积在上升,产量却下降。20xx年,面积达12万亩,产量4490吨。20xx年春茶减产7.6%。中国茶市20xx年2月份至5月22日,交易额与交易量分别下降17.31%与15.44%。除了遇到倒春寒、夏季高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影响造成减产外,主要原因是:分散经营,管理粗放,多数茶园不中耕,土地结成板块,而技术辅导跟不上。全县仅儒岙、城南、双彩、羽林少数乡镇、街道还有茶科员,且这些茶科员也是以兼职为主。茶园道路、水渠、喷滴灌等基础设施配套难,茶叶基本处于“靠天收”状态。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力价格每年轮番上涨,今年春茶采摘期间,雇佣一个妇女劳动力,一般是包吃包住120元一天,还很难雇到。如果干茶低于150元一斤,雇人采摘茶农无利可图,宁愿让茶叶疯长。一台全自动茶机扣除政府补贴,茶农自己掏钱5000元左右,使用三年后多数需要更换,对于茶叶总量不多的家庭而言,其支出占比不低,加之肥料农药投入,炒制电费等,茶叶获利的空间在缩小。茶农感叹:养猪的不如卖肉的。为此,茶叶荒芜面积增加,砍茶、毁茶改种花木、水果、蔬菜的现象已经出现。由于劳动力等诸多原因,一些地方采摘了春茶就让其摇风。夏秋茶产值是春茶的40%左右,产量高于春茶,其资源浪费既影响产量,也影响效益。从效益看,20xx年,全县按10.5万亩生产茶园计算,亩产值6400多元。除大市聚、镜岭、城南亩产值8000元以上,其中大市聚超万元外,多数乡镇、街道在5000元—6000元左右徘徊,最低的乡只有2900元。

  产量下降与效益不高,释放的是茶农积极性消减的信号。

  提质护牌,步履艰难。品牌是信誉的凝结。目前影响新昌县茶叶质量的因素不可低估。外地茶源源不断进入,一些茶农收购青叶炒制,一些茶商收购干茶,这些茶叶与“大佛龙井”产地不一,质量差异较大,应加大原产地保护。由于分散生产、经营为主,茶叶品种多种多样,加工标准不统一,炒制风格五花八门,品质良莠不齐,加之少数茶农在炒制时偷减工序,干度不足,存放不久,就会霉变,存在隐患。值得关注的还有夏秋茶的质量安全问题,应加大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如果在销售环节中,有一件茶叶被检测出农药残留超标被媒体曝光,“大佛龙井”就会砸牌,砸牌子就是砸饭碗。保护品牌很重要,创建品牌更重要。回山镇安顶山茶场至今已20xx年没有使用过农药,成品茶不使用化肥,其自然品质上乘,因为没有品牌,春茶均价每斤130元—150元。而建在官塘村的东辰药用植物有限公司,20xx年建立了岭头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当年春茶,注册的“天盏金露”每斤3000元,“岭头绿雾”每斤2000元,“念塘清雨”每斤1000元。相比之下,价格天壤之别。“西山碧芽”、“望海云雾”、“拨云尖”等为何能持续高价,20xx年外婆坑茶叶每斤均价为何会达到280元,靠的就是品牌。至今,儒岙、城南、东茗等一些产茶的大乡镇,除享用“大佛龙井”的公共品牌外,自己无区域品牌,明显影响经济效益。而创建品牌不容易,制约因素较多。

  没好品质,辛辛苦苦赚不了多少钱;没好品牌,好茶叶卖不了好价钱。

  三、对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茶叶是新昌县农业的主导产业,90%行政村产茶,18万人从业,产业的兴衰,涉及千家万户,与农民的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需要县委、县政府一如既往地重视和支持。

  动态研判形势。茶叶很平常,凡人能享用,茶叶很珍贵,高人更喜爱。中国人喝茶成为习惯,亚洲人喝茶成为常态,欧美人喝茶群体也在增加。世界很大,茶叶市场很大,尽管政府采购缩水,高端消费减少,只要有品质,不愁没市场。茶叶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省内松阳、武义、磐安等县市及云南、四川、贵州等省茶叶产业迅速扩张,20xx年,全国新增了一个浙江省的茶叶面积。然而有专家分析,20xx—20xx年这30年,是茶叶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新昌只要借势提振,必能抓住机遇,再创辉煌。如等闲视之,则潜伏着出局危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叶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更为重视,茶叶产品安全责重如山,一刻也不能放松。出去的不愿回乡,留守的逐渐老去,谁来种茶、采茶、制茶的问题已经出现,并将日益突出,农业后继乏人问题严重,必须认真应对。经济建设是中心,发展是硬道理。要防止因具体任务艰巨,社会工作繁重而出现小中心挤压大中心倾向,强化中心意识再教育,使基层干部聚精会神抓经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新昌县不仅要毫不动摇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也要坚定不移地实施“茶叶富民”战略,才能实现“美丽新昌,美好生活”的目标。针对新昌县茶叶产业现状,稳定茶叶面积,加快转型升级,确保质量安全,推进提质增效,达到亩产万元,实现“二次飞跃”,是亟待研究突破的重大问题。形势在瞬息万变,决策能与时俱进。

  强化发展措施。根据新情况,推出新举措。

  完善扶持政策。对已出台的扶持茶叶产业发展的政策作一次疏理总结,分析政策效应,扬长避短,兴利除弊。对力求突破的,加大扶持分量。以突破“低小散”问题为着力点,扶持茶叶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与经营,对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现代茶叶园区和龙头企业重点倾斜;合理规划、支持、指导建设青叶市场;鼓励炒茶能手收购青叶,规模化炒制;鼓励红茶企业扩张升级,充分利用夏秋茶资源;对有一定规模的连片茶园,除县政府的专项资金外,协调交通、水利、林业等部门,支持其加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茶产品深加工,扩大茶品系列;加大对品牌创建的鼓励力度,提高茶叶的附加值等。同时,加强政策宣传,使之公开透明;加强指导服务,使之落地生根;加强执行监督,使之合理使用。

  推广先进典型。省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基地繁育推广新品种,实施覆盖周边5个村1000多户茶农的标准化管理、标准化采摘、标准化炒制,其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显而易见。双彩乡大安村丁国统,1991年背着茶锅走出大山到临安等地闯荡,经多年打拼,现在宁波开设了茶叶销售部和茶楼,建立了批发市场。20xx年,在乡党委、政府重视下回老家创办国昊茶厂,注册了“国昊”、“烟山红”商标。当年投产,春季以生产绿茶为主,产量达1.2万斤,夏秋季以生产红茶为主,产量为3000多斤。茶商回归,兴办茶业,一举多得,须予倡导。20xx年,东茗乡东岩头、下岩贝村率先成立无公害管理销售协会,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喷药、统一采摘”,引起了茶叶界的关注。各地还有不少好的做法。对好的经验和典型,能实事求是认真总结,因地制宜大力推广。

  关切茶叶质量。抓好茶叶品质提升工作。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指导茶叶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名优良种茶的比重,扩展有机茶基地;加强对茶叶产品包装业的管理,抑制“大佛龙井”品牌的滥用,坚决打击侵权行为;做深做透茶文化与茶产业融合的文章,增添新昌茶叶的神韵;加强市场监管,防止以次充好,以劣充优,损害声誉。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鼓励茶机企业创造发明采茶机,注重创新,改进工艺,升级茶叶加工设备,提高茶叶加工的科技含量。抓好茶叶质量安全工作。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大力推广诱虫灯、色板、植(矿)物源农药等新型茶园安全生产技术;严格茶叶质量标准认证制度,推行QS标准认证;加强农药使用的宣传、教育和管理,提倡统防统治,严格质量检测体系,配套检测检验设备,扩大农药残留检测范围等。多管齐下,使安全网疏而不漏。

  推进规划实施。抓紧实施《新昌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xx—20xx)》,抓紧调研,为制定新一轮发展规划打好基础。要加强领导,重视协调,整合力量,集聚要素,明确具体任务,细化操作规程,以现代茶叶园区建设为重点,一项一项抓落实。如通过努力,达到重点乡镇至少有一个现代茶叶园区,有一家龙头企业,新昌县的茶叶产业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解决具体问题。在调研中,茶农、茶商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建议:如茶机补贴,现实情况是茶机企业、税收及费用、茶农各得三分之一,认为改作家电下乡补贴方式,茶农才真正得实惠;茶农认为在本县销售茶叶,无论数量多少,质量好差,全部打九折的潜规则不合理,希望政府干预引导,促进公平交易;每年划出一定的用地指标,支持茶业重点企业和现代茶叶园区生产用房建设;电力部门服务茶农认可度高,然对茶农刚性实行“一户一表”制,认为需要改进,因为民用电与制茶用电价格有区别,茶农有需求的,一户能安装两表,对茶叶炒制大户,更能提供方便;中国茶市停车难矛盾突出,虽然规划有1000只停车位,但大部分在三期,离一期较远,一、二期的停车位有的功能已作变更,茶叶交易高峰期间,外地茶商只能把车停在茶市周边的道路上,因违章停车又要处罚,长此以往,对茶市交易将带来较大冲击,希望完善功能配套,促进持续繁荣;乡镇的茶叶市场多数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设施设备差,交易摊位少,停车场地小,安全隐患多,对升级改造的,能予补助;镜岭镇安山片是茶叶的重要产区,现肥料、农药要到澄潭镇棠村购买,非常不方便,能增设肥料、农药销售网点;在茶叶产业的重点乡镇配备专业茶科员、建立茶叶行业协会;在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茶技专业班,为新昌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培养新一代茶人等。对上述意见建议,能加强协调,及时解决或创造条件逐步解决。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兴一方茶业,富一方百姓,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茶产业调研报告5

  一、基本情况

  (一)本县茶产业情况

  1、茶园分布:全县现在茶园面积3.1万亩。主要分布在4个乡镇:止马0.82万亩,李坊0.56万亩,华桥0.4万亩,司前1.32万亩(干坑一带面积0.4万亩左右,陈家排、崩山、官塘、莲花际等村有成片较大面积,岱坪村的高山茶近0.2万亩,西口、清溪、墩上、云际、长庭等村均有零星的茶树部落分布),其它乡镇 0.6万亩左右。

  2、茶叶品种:我县茶叶品种以菜茶(小种)为主,有1.4万亩,占总面积的36.8%,;上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种植的“福云6号”“福云7号”有0.8万亩,占21.1%。干坑小种有1.2万亩,占31.58%。九龙大白、龙井43、乌牛早、肉桂、大红袍等品种合计约0.4万亩,占10.53%。

  3、发展条件:我县种茶、制茶的历史较为久远,早在清代乾隆之前就有栽茶制茶,乾隆24年(1759)XX县志卷物产篇有记载。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在武夷红茶和司前红茶畅销的促动下,茶商对茶产业的投资热情逐年高涨,一些被荒废的茶园被重新开发。我县高海拔适合种茶的山地资源丰富,现有茶园都在海拔300-1600米之间,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为茶叶向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发展奠定基础。随着从事茶产业的人群不断增多,省内外对我县茶叶的认知度也不断提高,销售渠道逐渐拓展。20xx年成立了县茶业协会后,主推“光泽红茶”与“光泽天源”品牌,加强对野生优质茶种的保护、挖掘开发,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我县茶产业的发展。

  4、茶企加工与流通:近年来红茶畅销,市场前景趋好,许多小茶企逐渐走出家庭作坊生产模式,更新改进生产设备,引进了茶叶生产加工线,新建或改(扩)建厂房,提高生产技术,建立生态茶园茶地,积极谋求组建各种形式的茶企合作组织。截止20xx年11月,全县有茶企16家,其中工商注册的茶企有限公司8家,茶叶合作社8家,获得qs认证的茶企4家,已申报待批4家,未注册的茶厂10多家,城区茶叶销售门店40多家。在第七届茶博会民间斗茶赛上,我县觉农干坑红茶、华韵武夷红茶获金奖,歧缘红茶获优质奖。

  5、产量效益:长期以来我县以生产绿茶为主,红茶生产仅局限于司前干坑一带,生产产品“正山小种”历史相当悠久。近年来红茶的市场看好,现茶叶开始以红茶为主,绿茶为辅。20xx年全县年产毛茶3000多担,茶叶总产值5000多万元,销售收入3600多万元。干坑红茶价格每公斤在300-600元左右,其它产区普通红茶每公斤150-300元不等,少量精选特级、优质、高档茶价格每公斤在2000元左右,绿茶价格每公斤120元以上。

  (二)全市茶产业情况

  闽北是福建省的主要茶产区,茶类繁多,有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花茶五大茶类,其树种有野茶、占梅、小种、福云6号、福云7号、大红袍、福安大白、九龙大白、白牡丹、水仙、肉桂等,是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平全市茶叶种植面积59万亩,其中:延平1.1万亩,邵武5.1万亩、武夷山14.8万亩,政和10万亩,建欧10万亩,建阳7万亩,浦城0.6万亩,光泽3.1万亩,松溪7万亩,顺昌0.3万亩。其中绿茶12.64万亩,红茶16.10万亩,青茶21.18万亩,白茶9.28万亩,其它茶0.5万亩。茶叶总产量55852吨,其中红茶8878吨,绿茶 20xx吨,青茶21869吨,白茶3557吨,其它茶721吨。

  (三)江西毗邻县(市)茶产业情况

  (1)XX县:该县茶产业以生产绿茶为主,近几年市场需求,生产一些白茶、红茶、乌龙茶。茶叶种植面积4万多亩,年产毛茶在700吨左右,产值约1.1亿元。绿茶价格在每公斤200元左右,高档包装绿茶、白茶每公斤2000元左右。

  (2)贵溪县:该县以产白茶、红茶、绿茶为主,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5万亩。其中:白茶10000亩,红茶20xx亩,绿茶3000亩,年产量在380吨,产值9100万元左右。年均毛茶价格每公斤120元左右。

  (3)XX县:该县生产绿茶、红茶两大类茶叶,以高档精品包装茶为主。全县茶叶面积2.9万亩,年产量385吨,产值约8900万元。

  (4)XX县:该县近几年来以种植白茶为主,白茶面积约6000多亩,绿茶面积20xx多亩,20xx年已引进浙江合作商投资种植以红茶为主,面积约1万亩,年产毛茶约6万斤,毛茶价格在每公斤80-120元左右,高档精品白茶价格每公斤在2000元左右。

  (5)XX县:该县以生产白茶为主,全县茶叶面积3.2万亩,产量10万公斤,产值1.2亿元,优质白茶面积占总面积80%,有标准示范基地3个。

  二、我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小、效益低。全县实际茶叶种植面积约3.1万亩,茶园分布相对较分散,面积较大较集中连片茶园较少,除个别品牌外,大部分茶企生产规模小,品牌知名度、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缺乏市场认可度,单体实力普遍不强,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多数茶企产品结构类同,效益低。

  2、品种杂、树种老、更新慢。品种以有性繁殖的本地品种为主,在发展过程中陆续引进了一些品种,品种较杂,有的一块茶园有多个品种,近几年来虽然引进“金观音”“乌牛早”等品种,老品种没有彻底的更新与改良,品种更新慢,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3、茶技低、管理乱。茶园生产管理相对落后,标准不高,茶农生产理念较封闭落后,对生态茶园建设的认识不到位,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的意识不强,制茶技术人员少,茶叶品质五花八门,没有基本的标准,茶企缺乏强大的资本实力,导致茶企自身实施更新改造时显得捉襟见肘,投入严重不足。

  4、品牌缺、宣传少。企业品牌意识薄弱,宣传不到位,与外界沟通交流相对少,各种新兴媒体的宣传少,硬性广告和软文宣传欠缺,企业的各种营销活动贫泛,品牌建设严重滞后,缺乏整体的品牌和企业的自主品牌,宣传投入不到位。

  5、营销网络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受自身能力所限,除部分茶企在本县范围内有营销网点外,大多数茶企还是以“人情茶”“礼品茶”“扶贫茶”为主,解决茶叶销售问题,基本拘于本地市场,少有销往周边地区,难以辐射到全国各大消费市场,品牌对销售的带动效应不明显。

  6、资金紧、科技含量低,发展后劲不足。茶叶属于第一产业,其生产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不高等情况,符合银行授信条件的'企业为数很少,且授信规格明显偏小。由于现金支付份额大,且贷款回笼通过个人账户比例大,银行监控较难,因此省中行未将该行业授信列入小企业行列。同时,由于茶叶专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少,工作经费缺乏,茶农渴望指导而得不到技术的及时支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

  三、茶产业发展壮大的几点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推进茶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茶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快组织机构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和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争取项目支持。据了解江西毗邻县对茶产业发展,投入较大。XX县每年财政拿出300万元支持茶产业发展,重点用于新植茶园建设,新品种品牌创建、市场拓展、茶叶参展、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等方面。我县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推动我县茶产业稳步发展。同时,要加大茶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项目。要吃透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做好产业项目的对接,积极向上申报茶产业建设项目。要加强对外合作,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进入茶叶加工领域,进一步深化茶产业的深精加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3、广泛宣传推介,发挥品牌带动作用。根据我县茶产业的特点,积极做好光泽茶产业的宣传,由政府引导、茶企参与、部门支持、市场运作,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围绕“好山好水出好茶”为主题,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推介,以茶会友、以茶引资,积极组织茶企参加各种茶博会、展销会。加强在对外交流,扩大知名度,精心打造“中国食品城有好茶”、“光泽红茶”,使之成为一个著名品牌,带动全县茶产业发展。

  4加快流通体系建设,提高茶产业化、市场化程度鼓励茶企、经销商到全国各地开设销售网点,布设销售我县“光泽红茶”品牌的专卖店、直营店、加盟店。在条件成熟时,在我县建设茶叶交易市场,将专业市场、营销队伍、驻外窗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销售整体。要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引导鼓励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茶园经营权流转、组建合作社等形式,组建龙头企业或经营集团,发挥龙头企业联系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使茶叶生产经营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努力营造“特色在茶、优势在茶、希望在茶”的发展氛围,形成一个品牌、一家企业、一个集团运作的局面,实现“建好一个基地,扶强龙头企业,打响一个品牌,建设一个市场,形成一大产业”目标。分页阅读第1页:一、基本情况第2页:三、茶产业发展壮大的几点建议

茶产业调研报告6

  一、茶叶基地建设现状

  茶叶在我县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发展茶叶经济在我县具有生态立县的独特自然优势。目前茶叶基地在我县已初具规模。全县8个乡镇,104个村,有88个村产茶,种茶农户达3.5万户,从事茶叶生产人员12万人。年来,茶园面积达到17.8万亩,年茶叶产量达到1587吨,其中名优茶占42%,实现茶叶产值4亿元。茶叶是我县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与1975年比较。种植面积增加118353亩,增长2.7倍,产量增加12769吨,增长23.3倍。农民收入增加16000万元,增长16倍,茶叶产值增加30617万元,增长10.2倍。

  二是科技含量提升,促进了品牌优势形成。通过多年来茶叶科技人员、企业、茶农的努力培育创新,以“采茶毛尖”为代表的一大批名优茶出炉,创品牌竞争拼搏。xx年“采茶毛尖”荣获名茶第一品牌。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成为名茶的知名品牌。

  三是茶叶龙头企业产业化逐步提升。采花茶业有限公司现已提升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投资3亿元建设采花毛尖科技园。

  四是茶农生产方式的转变。主产茶区茶园管理由传统手工向半机械化转变,茶树修剪机、鲜味采摘机、茶园耕作机、名优茶制作机械化得到广泛应用,茶叶加工环境改善,设备更新配套,符合国家食品标准。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茶叶基地发展速度和质量的矛盾,近年来,我县每年新建茶园都在万亩以上,年和年在2万亩以上,由于农民投工投肥能力有限,建园质量无法达到技术标准,加上后期管理不到位,难达到高标准建园的预期经济目标,5-7年后,必将形成未老先衰的低产茶园。

  二是科技兴茶与科技推广体系的矛盾。从年以来,乡、村农业科技网络遭重创。对茶叶基地建设和加工初制研究推广人员减少和从事推广人员的生活保障等问题。造成指导服务人员不能及时准确到位,难以深入田间、车间,严重制约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资源深度开发。

  三是基地规模和农村劳动力的矛盾。全县规划基地规模达到20万亩,按农村人口人平拥有1亩多茶园。因土壤、海拔等自然因素限制,部分地区不宜种茶,主产区每人茶园面积在2亩以上,多达4亩左右。加之大量年青人外出务工,在家都是老弱病残,茶园荒废严重,老茶现象多,资源浪费。

  四是茶叶初制厂布局与茶农卖茶的矛盾。茶叶纳入食品管理,对加工条件和经营资质提高了要求,在整顿工作中,取缔关闭了一批小茶厂,边缘地区茶农卖茶难。

  三、对策的研究

  根据县委、县政府茶叶发展总体思路,提出生态立县。精制茶叶旅游“两张”名片,坚持打民族牌,走特色路,靠绿色富,以茶叶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实施“三大一特”发展战略。即建设大基地,打造大品牌,发展大企业,弘扬土家特色茶文化。

  一是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的标准,提升茶叶基地质量,坚持建园质量标准,加强管理所有茶园达到无公害标准。无公害、有机茶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符合有机茶、绿色食品标准的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茶树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无性系良种面积达到50%以上。

  二是培育壮大茶叶加工企业,合理布局。加大企业资本运营力度,加速企业扩张步伐,建设服务好采花茶业科技园,对外联接好市场,对内联接好茶农和中小茶厂,实现茶树良种引进推广良种茶园种植与示范,现代茶叶初、精加工,茶叶深度加工开发等多功能于体,技术含量高,能耗少,污染小的茶叶生态园区。成为集生产、科研、销售于一体,融包装、质检、储运、旅游观光于一身,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茶业初、深加工企业。

  三是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建全茶叶技术县、乡、村网络推广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引进科技人才,提高技术服务功能,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基础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向培养一批,高薪聘请一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加大茶园机械化的推广力度,改善茶园的硬件设施,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茶叶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茶农收入。

  五是用现代的营销理念和手段,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组建营销公司,提高营销决策应变能力,建成同行业一流的企业形象设计,一流的产品形象设计。

  六是融入文化旅游内涵,丰富历史文化底蕴。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广邀文人加工挖掘整理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旅游活动。把人文茶尽快推出去,实现茶业的新跨越!

【茶产业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产业调研报告02-02

农村产业调研报告10-15

肉羊产业调研报告12-24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01-03

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08-09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2-28

产业调研报告范文03-06

产业调研报告15篇02-06

产业调研报告(15篇)02-06

(必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