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财政部审计报告

时间:2024-05-21 07:21:17 其他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财政部审计报告

  在现实生活中,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财政部审计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财政部审计报告

财政部审计报告1

  一、厅党组的高度重视给了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新动力

  江西省审计厅党组高度重视对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每年都将其列为头等大事来抓,并专门成立了“同级审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工作。近年来,省审计厅紧紧围绕经济工作中心,根据全国、全省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和省人大、省政府的具体要求,结合江西实际,从每年的12月份开始,厅党组一把手和分管厅长等领导就着手研究布置下年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全厅各有关处室共同参与、积极配合制定审计工作方案,以做到未雨绸缪。

  近年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做到了在思路和重点上既有一定的连续性,又有不断创新和深化,使省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方案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如20xx年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打破了传统的就预算执行审预算执行的固有模式和思维,省审计厅提出了要在常规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上实现“两个突破”、“三项深化”,即积极探索将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向财政预算执行的两头延伸(向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两头延伸突破),向预算内外收支和预(决)算管理等三个方面深化。20xx年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又进一步提出了“要以部门预算审计为龙头,预算执行审计为基础,资金账户审计为主线,对部门预算、执行、决算全过程进行监督”的审计思路和目标。20xx年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则更在审计目标、重点和要求等方面均较往年有大的突破和变化,进一步拓宽了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做到四个重点关注、三项重点审计、七个进一步突出和重点揭露,真正体现突出重点,抓住焦点,把握难点。

  二、审计工作报告的结构调整赋予了报告新内容

  今年7月27日,伍自尧厅长受省政府委托向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作了《关于20xx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报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20xx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的基本情况”。第一,报告充分肯定了20xx年审计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通过审计监督,维护了财政预算的严肃性,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为国家挽回了大量经济损失,对预防和惩治腐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二,报告指出根据黄智权省长关于审计要“着眼于发挥财政职能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预算执行审计”的要求,今年的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关注了部门预决算编制管理、部门预决算级次管理、非税收入筹集分配及支出使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报告对20xx年度省级预算执行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评价,并充分肯定了各部门单位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第四,总括反映了各部门、单位对去年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第二部分为“20xx年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存在的主要问题”。报告分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在预算执行审计、部门预决算编制审计、税收征管审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建设项目审计、国有企业财务活动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核心内容一是通过揭示省级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有关部门、单位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管理,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二是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切实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是重点揭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单位采取有力措施,规范管理,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审计的帮促作用。

  第三部分为“加强省级预算管理的意见”。针对20xx年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存在的主要问题,报告共提出了三条切实可行的加强省级预算管理的意见,一是进一步提高部门预决算编制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约束性。二是进一步加强对部门二、三级单位预算执行的管理、指导和监督。三是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跟踪问效,促进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三、审计工作的深化和发展产生出报告的新特点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在结构和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特色十分突出,体现了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1、重点突出

  今年的预算执行审计以加强预算管理,规范财政性资金分配和部门预算管理,揭露和纠正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做到了“四个重点关注”,即重点关注部门预决算级次管理、部门预决算约束管理、部门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和项目预算管理、非税收入筹集分配及支出使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20xx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工作报告应当重点报告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和20xx年7月1日起施行的《江西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中对审计工作报告主要内容的规定,省审计厅今年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打破了原有报告格局,分预算执行审计方面、部门预决算编制审计方面、税收征管审计方面三个部分重点报告了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2、预算执行总体情况言简意赅

  审计工作报告在基本情况部分用“从审计结果看,20xx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总体情况是好的……省级地方财政收入40.8亿元,完成年初省人代会批准预算的101.6%……省级财政支出完成81.8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97%,支农、教育、科技支出增长达到法定要求”对20xx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高度概括,并充分肯定“特别是经过近几年不断加大审计力度和连续有效的审计监督,……省级财税管理、依法理财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省直各部门、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措施,重视和加强部门预算管理,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推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客观实在,点名披露更公允

  省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历来注重披露问题,始终做到该肯定的要肯定,该点名的要点名,该暴露的要暴露,这也充分体现了省审计厅预算执行审计报告所一贯遵循的客观实在和适度披露原则。由于审计工作报告的篇幅有限,不可能把审计查出的所有重要问题一一列举,这就可能带来点名披露是否公允的问题。因此,今年审计工作报告着重反映了部门及所属单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包括部分收入未及时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无预算、超预算范围、串换预算项目支出,执行政府采购制度不严,财务管理不规范,往来款项清理不及时、违规收费、账外收支等现象。而且特别指明了有多少部门及所属单位存在这些问题。这样从总体上集中反映问题,有利于引起重视,促进更好地研究和解决这些共性问题,提高部门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

  4、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审计工作报告高度重视百姓民生问题,紧随预算执行审计问题之后,在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中重点反映了退耕还林、工伤保险基金审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计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和管理中存在粮食发放不实,差价收入被侵占;种苗采购供应未按规定公开竞价、违规指定种苗供应商和虚列支出;以各种名目套取、骗取退耕还林补助资金;挤占挪用、截留、克扣退耕还林资金等问题。工伤保险基金审计发现存在基金征缴覆盖面窄,受益率低;基金被挪用、违规提取费用;基金监管缺位等问题。

  审计发现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通过审计督促整改,上述问题大部分已得到纠正,其余问题也正在纠正中。审计真正做到了切实维护百姓的利益。

  5、一分为二,实事求是

  与往年的审计工作报告相比,今年的报告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审计对象。

  审计工作报告在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既如实揭露问题,又充分肯定成绩。如在税收征管审计方面,地税部门以深化征管改革为主线,以规范化管理为重点,突出抓好信息化建设、基层建设、纳税服务体系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有力推进了全省地税事业的全面发展;在建设项目审计中,高校新校区建设增加了高等教育资源,拓展了我省高等教育的办学空间,将为我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各设区市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城市道路建设的投入,有效缓解了各地交通压力,改善了居住和投资环境,带动了交通运输、房地产开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刺激了各地财政收入的增长等审计工作报告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6、整改工作成绩斐然

  近年来省政府高度重视就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工作,黄智权省长多次强调,要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纠正和改进存在的问题,对违法违纪人员要严肃处理。因此,今年的报告加大了审计整改方面的内容和份量,在基本情况部分增加了“各部门、单位在做好20xx年度预算执行的同时,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的要求,对去年审计查出的.问题认真抓了整改落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各部门、单位还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完善制度规定38项”等内容。在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增加了“对20xx年省级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省审计厅依法依规出具了审计报告,下达了审计决定……对需要整改的问题和事项,提出了纠正和改进意见。对以上专项审计中的情况、问题上报省政府后,黄智权省长、吴新雄常务副省长及分管副省长非常重视,分别做出批示,要求各有关部门、地方严肃认真对待,逐一检查纠正,认真整改……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审计发现的许多问题正在得到积极整改……关于今年审计查出问题的全面整改情况,年底将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专题报告”。整改工作成绩斐然。

  四、审计工作结果令人满意,委员们给予了高度的新评价

  与会委员、省人大财经委、省人大常委会对审计工作报告都给与了充分肯定,并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省人大财经委在关于20xx年省级决算的审查报告中指出:省审计厅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依法对20xx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了审计,做了大量工作。审计结果表明:20xx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总体上是好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关于加强省级预算管理的意见是切实可行的,应当认真加以落实。审查报告同时指出:从审计情况看,20xx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预算编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专项资金使用效果不够理想等,对这些问题应高度重视,着力解决。对审计工作报告反映出的问题,建议省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分析原因,切实进行整改,并在20xx年底前将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讨论时认为,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客观实在,实事求是地反映了20xx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的基本情况,肯定了成绩,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报告是令人满意的,比往年的报告好。与会委员对省审计厅认真负责的工作,切实有效的监督表示满意,并提出对这次全省审计查出的问题和案件,要引起高度重视,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按照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规范管理的要求,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纠正和改进存在的问题,对违法违纪人员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尤其要从制度上解决屡查屡犯的问题,并将整改结果和查处结果向省人大常委会汇报。

财政部审计报告2

  推行政务公开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今年4月4日,《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也提出: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审计机关是政府的组成部门,要切实贯彻政务公开的要求。

  一、审计机关政务公开的意义

  审计机关贯彻落实政务公开,既把自身的审计监督行为公开,又把被审计部门和单位的部分政务公之于众,起着双重作用。即审计机关不仅要公开自身的审计报告、审计信息,还要监督被审计单位公告其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被审计后的整改情况等等;或者说,审计机关的政务公开承担双重职责:自身公开和监督公开。这是审计机关政务公开与其他政府部门政务公开的最主要区别。

  审计机关通过政务公开将有效地约束和监督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权力,促进政府及其部门的工作公开透明,促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从近几年的审计情况看,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分配和财务管理有所加强和改进,但是仍然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很多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权力被滥用,一些预算资金分配量大、下属单位多的部门多发腐败问题,表明这些部门和财政资金都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而审计工作政务公开、财政资金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公之于众,有利于审计机关和全社会共同强化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或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约束监督,有利于遏制腐败问题滋生蔓延。

  审计工作政务公开,还是建立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政府的重要举措和条件之一。审计公告不仅是实施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对政府权力监督制约的重要环节,是防止、遏制和惩治腐败的重要前提,是建立惩防腐败体系的有效方式和重要的战略措施,是将行政监督与法律监督、人大政协监督、舆论监督紧密结合的重要形式,是推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的有效工具。

  审计机关的政务公开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促进内部工作规范化,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机关政务公开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但将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或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公之于众,同时也将审计机关自身的工作情况公之于众。在被审计单位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的同时,审计行政权力的行使也受到了监督。审计机关依法审计、恪守独立、客观公正原则的情况,甚至审计项目实施的质量水平、以及审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和审计廉政制度的情况,都公告于社会、公告于同行。审计机关实施政务公开,实际上主动将审计工作置于各级人大、政协、被审计单位、社会公众、新闻舆论的监督之下。因此,政务公开对审计机关、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必须全面提高审计质量,完善审计法规体系建设,消除审计工作中的随意性,依法审计和依法处理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建立健全审计复核和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审计准则体系、审计评价体系、审计业务管理体系和审计技术方法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研究开发有关准则、办法的《操作指南》,为审计人员提供尽可能完备的、可操作性强的'有关法规指南。

  概括来说,审计机关的政务公开对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政务公开,审计工作的透明度不断提高,审计机关与群众沟通的渠道更加畅通,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民利得到切实保障。

  二、审计公告是审计机关政务公开的主要方式

  审计公告是指审计机关向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和有关部门或单位,公布其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情况及其结果的活动。审计公告不仅指审计项目结束后的审计报告公告,还包括审前公告,这是审计公告的两个主要内容。

  审前公告是指重要的、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涉及广泛的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审计项目计划的公告。审计公告要特别关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审计项目计划以及审计实施情况。对于这类重大审计项目,不仅要公告审计结果(审计报告),还要在项目实施前、在送达审计通知书的同时,向社会进行公告。这类审计项目涉及范围广、影响范围大,进行审前公告,有利于引起社会公众、人大和政协机关及审计机关共同对其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也有利于人民群众对其知晓的事项进行举报,有利于这类审计项目实施,有利于更深入地查证,收到更显著的效果、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审计公告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其一,召开新闻会。公告的内容一般都要通过新闻会,因此审计机关要完善新闻会制度,定期审计信息,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沟通审计信息。其二,免费印发《审计报告》,或设立审计公告栏、窗,或在审计机关外部网上设立专门的“审计公告”栏目等,审计信息。其三,向有关部门通报审计报告,例如被审计单位及其监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人事部门、检察院等。其四,积极探索专家咨询、审计论证、听证、以及特约审计员等形式,公开审计工作过程和审计结果等。

  三、进一步规范审计公告制度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进一步规范审计政务公开制度,不仅要明确审计公告的内容和形式,而且要保障审计公告规范运行,严格按制度办事,逐步把政务公开纳入法制化轨道;要克服政务公开工作的随意性,提高规范性,努力建立推行政务公开的长效机制。目前这方面主要应当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审计报告公告的内容要完整。

  《意见》明确要求:“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对各类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之外,都要如实公开。”因此,审计公告规范化,不仅要明确公告的内容,还要保证公告的完整性;审计报告公告不能只公告一部分内容,而要公告全部审计报告。正如李审计长所说,全部审计报告都公告,这也是一种公平,我们给人大的报告,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点了,点谁不点谁,本身就不那么公平。唯一公平的做法就是不管什么问题都要对外公开,这就叫公开公平。这是深化审计改革、增强审计行为公开透明的一个重要途径。

  根据质量控制100条规范的审计报告,应当包括6项内容(审计意见建议不是必列内容),审计结果只是审计报告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对“审计结果”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理解为审计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有的理解为对这些违规行为的处理处罚决定或有关移送处理决定,有的理解为审计事项评价意见,等等。按照审计报告规范,这些都只是审计报告中的一部分内容。如果只选择审计报告的部分内容公告而隐瞒一部分内容,则有违公告的目的和《意见》的要求,也会引起社会以及被审计单位的猜疑;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如果审计报告的内容都是真实的、有充分审计依据的,为什么要隐瞒一部分内容呢?因此,审计公告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是不完整的,都不符合《意见》的要求;审计报告公告,必须是完整的审计报告公告。

  第二,由被审计单位自己公告整改情况。

  审计公告不规范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将不应当在审计公告范围内的内容公告了,就是被审计单位对于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首先,整改工作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而不是审计机关的责任;审计机关的责任是监督被审计单位自己公告其整改情况。由审计机关公告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则混淆了审计主体与审计对象各自的责任,是不妥当的做法。审计机关只能按照自己的职责,对政务公开工作实行专门的监督,监督被审计单位自己向社会公告整改情况。第二,由审计机关公告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也严重影响了审计公告的时效。一般地说,被审计单位能在短期内整改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严重问题。相反,大问题、严重问题的整改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如果审计报告要等待被审计单位的整改结束后才公告,就会严重影响审计项目的时效,甚至使审计公告成为“昨日黄花”,其社会经济影响和作用严重受损,也降低了审计机关的公信力。

  第三,解除财政预算及收支保密。

  审计机关政务公开,或者审计报告公告还需要解决预算保密的问题。对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以后,如果这些预算及收支保密的话,按照有关保密的规定,则审计机关就不能公告对其审计报告。

  对此,《意见》已经明确规定:乡镇政务公开的重点之一是财政财务收支、各类专项资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情况;市县和省级政务公开的重点之一是财政预决算报告。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各有关部门也应当积极落实中央政务公开的精神,除极个别情况外,都要解除财政预决算及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保密规定。本来财政预算就是公开的,西方的财政预算发白皮书,很详细,是法律;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怎么样当然也得公开,这不能含糊。只有这样,审计机关才能全面公告财政预决算及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

财政部审计报告3

  一、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政府会计体系是以财政预算为核心,以核算、反映、监督政府各项财政资金预算执行情况为主要任务的预算会计,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其他相关部门会计。这种会计制度对于反映预算资金的收支情况,加强我国公共财政资金的管理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20世纪以来,我国开展了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以及收支两条线等多项改革措施,进一步规范了财政的支出管理。在这种大环境下,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显示诸多问题和不适应性。政府急需对现有的会计政策进行变革,从而更为精确地核算行政成本、衡量政府绩效,提高运行效率。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转变也是推动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发展的要求,采用多种融资方式进行公共基A建设,在形成许多优质的公共资产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政府性债务,引发各界对政府偿债能力的担忧。

  二、政府会计的改革进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指出了政府会计改革和政府控制财政债务风险的必然联系,并将“权责发生制”会计改革写入国家的重大规划,开启了政府会计改革的大门。《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提出要“推进政府会计改革,进一步健全会计制度,准确核算机关运行经费,全面反映行政成本”,明确提出了政府会计改革的成本核算目标。2014年修订的《预算法》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呼应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从法律层面为政府会计改革提供支撑。

  到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分成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一是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架构科学、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和财务报告制度,从而实现摸清政府家底、控制财政债务风险、核算行政成本等改革目标;二是继续完善相关的配套工作,为政府会计改革打好基石。在宏观上,2014年国务院批准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对全面推进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做出部署,标志着我国政府会计重大改革正式启动。2015年11月,财政部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提出了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概念框架,确立了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界定了预算会计要素、财务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标准,构建了政府财务报告体系,为制定各项具体的准则提供了指导。2016年7月,财政部依据《基本准则》制定并了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投资四项具体准则,对上述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进行规范。

  在微观操作层面,2015年财政部修订并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重新定位总会计核算目标,不仅要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也要反映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为下一步推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设提供了基础性制度保障。12月,财政部《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试行)》和《政府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试行)》,基本搭建了政府财务报告编制的制度框架。2016年,财政部下发《财政部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全面启动全国性资产信息采集工作,摸清国有资产的家底,为将来政府会计的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三、政府会计改革对国家审计的影响与对策

  (一)对国家审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影响与对策。随着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审计对象和审计技术规范等也相应的发生变化,为适应政府会计改革的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应以政府会计改革为导向,重新构建与政府会计体系相适应的审计法律法规和准则体系,研究修订当前适用的《国家审计准则》,从审计计划安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等多方面考虑,增强与现有的政府会计准则的衔接性,增加政府财务报表审计的相关内容,研究制定相应的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指南和政府财务报表审计实务手册,为政府财务审计提供相关业务操作依据,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法定审计职责提供行为规范,为执行审计业务提供职业标准。

  (二)对审计目标的影响及对策。我国《国家审计准则》明确规定国家审计主要就预算收支方面的信息进行真实、合法和效益性进行审查。随着权责发生制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的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出台,国家审计将不仅要提供预算执行的信息,还提供财务状况的信息,要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这要求审计机关调整思路,将审计目标的设定不仅局限于揭露查处违法违纪问题,更要有全局的观点,可以公允地体现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行政运行成果,体现预算、受托责任和内部控制等的要求,从而监督政府及相关部门高效廉洁行政,提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

  (三)对审计对象和内容的影响及对策。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之前,国家审计更多地依照收付实现制对财务收入和支出进行审计。根据新出台的《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我国将建立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适度分离的二元核算体系,未来可能建立“双分录”的核算方式,即对同一项经济业务,既要通过收付实现制记录预算信息,也要通过权责发生制记录会计信息,从而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情况。在这种体系下,国家审计要更侧重资产和负债的审计,关注政府资产的核算和使用情况,监督地方政府债务的举借和管理情况,更好的服务于财政风险的管控和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审计也将更多的立足于财务会计的收入和费用要素,合理分析政府的运行成本和绩效,从而更加科学的评价政府的运行效率。

财政部审计报告4

  大家知道,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报告和工作报告反映的问题一般分为三个大部分:一是财政部门组织本级政府预算收支的审计情况;二是本级政府各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三是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而作为对预算执行审计的计划管理,针对上述三种审计内容,主要也是三种方式。一是本级政府的财政部门、地方税务机关以及经收本级政府收支的国库。是每年必审的部门,只要将其列入当年的预算执行审计计划则可。二是本级政府的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单位,审多少,审哪些则一般由各业务处室提出全年审计计划建议,综合处室汇总,再由组织预算执行审计的相关部门在上述计划中根据项目或单位完成时间和当年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要求,挑选出当年预算执行审计的部门单位报局办公会审定。三是其他财政收支计划的确定。一般来说,其他财政收支所反映的问题,主要是根据上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确定的一些财政专项资金审计项目,结合报告反映年度的工作重点,加以选择在报告中反映。确切地说,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计划,在当年预算执行审计计划和当年审计工作计划中没有得到体现。

  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主要是方便简单、与各业务部门不产生矛盾。但是这种管理办法也有其不科学和不完善的地方:

  1、片面追求审计覆盖面,忽略了财政资金的内在联系和资金流动过程的连续性。审计本级政府的预算执行部门单位,一般说来除了发展改革委员会、交通部门、教育部门等少数重点部门单位,为了保证审计覆盖面,其他预算执行部门单位很少安排连续两年或多年进行审计。但是,作为地方政府预算安排的财政资金,为了体现政府的工作,资金分配在各个年度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大多数审计部门在预算执行审计计划管理上一般对一个部门是不会按照财政资金的分配情况连续多年安排进行审计,忽视上述财政资金流动的连续性和财政资金安排的内在联系,选择的预算执行审计部门单位,不能够反映财政资金的内在联系。

  2、没有协调好年度审计重点与长期审计重点的关系。预算执行审计既有长期的重点,又有年度重点。有一些问题应该连续审计,连续披露,锲而不舍,体现长期重点;而每一年的预算执行审计应该各有侧重,体现出年度重点,而且重点应该有机结合起来。从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两者之间缺乏有机结合。特别是当预算执行审计年度重点要反映的问题而在年度计划中不能体现时表现尤为突出。

  3、预算执行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的衔接不够,存在脱节的现象。预算执行审计是龙头,财政审计、投资审计等其他审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预算执行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的衔接上缺少“预算执行”这个衔接点,没有用“预算执行”这个纽带来串联其他专业审计,从形式到内容缺乏必然联系,显得比较松散,形成了“预算执行审计是个筐,其它专业审计都可装”的现象。

  4、其他财政收支反映的问题不够及时。由于当年计划安排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企业审计、投资项目审计等,一般要在第四季度才能出结果,而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报告和工作报告一般在第三季度向政府和人大报告,所以当年的审计结果报告和工作报告只能将上个年度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企业审计、投资项目等审计情况进行反映,所反映的其他财政收支问题则一般是前个年度情况。这些问题由于时间间隔较长,一方面冲淡了审计结果报告和工作报告的时效性,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审计机关效能的负面影响。

  多年来的`审计实践表明。预算执行审计是一项总揽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将财政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建设项目审计等列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范围,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审计整体。尤其是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后,审计范围更广、直接审计对象更多,这就需要调整审计计划管理方式,建立由综合部门牵头、以财政审计为主体、各专业审计共同参与,既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的审计组织体系,即建立预算执行审计与各项专项审计有机结合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运行机制,通盘考虑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按照整合财政审计资源的要求,预算执行审计要坚持“统一审计计划,统一审计方案,统一审计实施,统一审计报告,统一审计处理”的原则,做到全局一盘棋,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工作。

  加强立项前的调查研究工作。预算执行审计计划中部门单位的确定是计划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确立审计的部门单位前,加强调查研究,保证计划的科学性,是完成预算执行审计任务的前提条件。因此,在编制审计计划前,可以通过搜集、研究宏观经济信息和决策动态,走访人大、财政等有关机构和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网上征求意见等方式,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同时,对审计的必要性、项目的风险、审计的难度、可能的结果等进行充分的评估,切实保证审计项目的重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财政部审计报告】相关文章:

事业审计报告01-26

酒店审计报告09-28

内部审计报告11-18

审计报告最新09-05

财政部门绩效自评报告09-11

财政部长楼继伟清华演讲(节选)12-30

企业审计报告类型02-06

学校审计报告范文03-07

能源审计报告范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