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走红

时间:2021-02-17 19:25:32 BBS论坛 我要投稿

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走红

  为什么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会走红?大家敬请阅读下文内容:

  “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我很庆幸我有故乡,可以随时回去,尤其可以回家乡过年。因为我的根在那里,我的亲人在那里,我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在那里……”这个春节,很多人读了《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

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走红

  其中对农村青年婚姻经济压力、亲情疏淡的描写,以及“知识的无力感”,引来褒贬不一:“感同身受”、“真够酸的”、“想说很多又说不出”……饱受热议之际,文章作者、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王磊光,正在大别山区王家的家里安心过年。

  近年,为何情更怯?许多人读完后依然想追问,昨天中午记者连线王磊光寻求答案。

  “新的还没完善起来”

  很少有人知道,这篇文章原本是一篇发言稿,原标题就是《近年情更怯》。2月1日,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的“我们的城市”论坛上,王磊光受邀做了15分钟演讲,讲完后,在一旁的师兄告诉他,有个女听众哭了,一直在擦眼泪。“大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互相走动,馈赠礼物,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为死者守丧和送葬,在农村反而成了村里人团聚和交流的一个契机。这也是我在家乡看到的唯一能够让大家团聚的方式”,“没有来得及为父母养老送终,成为许多人终身的悔恨”……

  与那天的女听众一样,许多人读到文章后被这样的文字和内容打动。王磊光觉得,那是因为记录的东西引起了人心中的'共鸣,“中国说到底还是乡土社会,即使城市越来越多,即使许多农民变成了市民,或者来到城市学习、工作,乡土情结依然在,我想,说‘感同身受’的人,或许与我有着类似的见闻和感触”。

  自从开始文化研究领域的学习,受导师王晓明教授的影响,他习惯于用笔随时记录,这篇引起热议的文章,包含着几年的积累。“这几年,村里的自然环境不断改善,但我对家乡确实有一点失望”,王磊光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变,乡村旧的文化、社会秩序似乎已经被破坏了,与此同时,新的秩序还没来得及完善。

  “无法理性言说”的乡愁

  近年情更怯,究竟怯什么?电话那头,王磊光沉默了很久,“我无法用理性来言说、表达”。

  “过年了,在外的人,能回来的都回来了,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状况……”他说,每一年回乡,眼看着家里的长辈一年比一年衰老,是一种怕。更令他难受的,是看到村里孤寡老人、女儿远嫁或子女打工的老者无助的样子、在风中摇摇欲坠的样子,那是另一种怕。“平时看不到这些、听不到这些,还可以不想,可回来了,这些就会毫无阻挡地出现在面前,躲不了也逃不开。这时候,心里就难受得很”。他很想呼吁,中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农村许多地方,进一步完善老人保障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文章见诸媒体的第一天,王磊光就看到许多由此引发的尖锐讨论,而此后就再没关注过爆发式增长的争鸣,“有些我觉得是断章取义,曲解了本意,有点委屈,但我也没有办法,不想回应什么,因为不管写什么,传播后都会有各种声音出现”。

  “希望家乡能变得更好”

  腊月十八乘上绿皮车回到大别山中的家,骑着摩托车去镇上采买年货,四处走亲戚拜年,王磊光的这个新年,与过去一样,又不一样。除夕开始,他就不断接到朋友、以前当老师时学生的电话,他才知道自己的文章在网上、在微信中火了,而身边的长辈子侄,至今无人知晓。

  这几天,有媒体因为版权原因删除了文章链接,朋友专门打电话来问,“怎么点不开了?”而他对农村社会的一些“白描”,更令友人为他担忧,被“父母官”看到了,要紧吗?

  “我不担心”,王磊光觉得,自己记录的并不是个例。对于引发的“爆红”和争议,他也并不在意。在王磊光看来,自己只是记录了一部分人同样看到、听到、想到的事。至于“出名”,只不过是因为“撞进了一次媒体事件”。

  电话那头,这位“80后”博士生的声音始终有些颤抖,甚至采访一开始,他还提出,怕自己太紧张,能不能用书面形式。面对网上“不认同家乡”的质疑,他有些难过,“怎么会?我的根在这里。将所有这些付诸文字,只是希望家乡能变得更好,我也相信,这个期待一定会实现”。

http://jianlimoban.c321.cn/

【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走红】相关文章:

博士生的毕业感言范文04-03

博士生写好开题报告的要点03-17

最新的博士生的毕业感言范文05-11

博士生求职信02-28

博士生论文致谢范文05-24

小伙返乡创业成养蚕的故事04-13

内江返乡创业扶持政策01-30

农民返乡种植生姜致富的创业故事04-06

女学生返乡养豪猪的致富之路09-29

博士生面试英语口语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