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出版调研报告

时间:2024-06-21 08:50:01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出版调研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版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版调研报告

  出版调研报告 篇1

  一、简介

  中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二十年来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教材建设与出版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稳定的发展与长足的进步,为出版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中国各高校设立的编辑出版学专业,侧重点不同,有的侧重于出版发行学,有的侧重于编辑学,有的侧重于编辑出版学,因此,中国的编辑出版学课程体系可分为图书出版发行学型、编辑学型、编辑出版学型三类。

  二、课程体系

  1、图书出版发行学型

  图书出版发行学专业直接产生于图书发行业对专门人才的现实需要。随着书业行业的分工日益细密,印刷工艺、出版技术、营销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知识的迅速更新,都需要具有专门能力的人才支持。

  1983年,武汉大学和新华书店总店密切联系和相互合作,由国家教委批准,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设立了图书发行学专业,专门为新华书店系统培养高层次人才。1987年该专业改名为出版发行学专业,不再局限于为新华书店系统培养人才,培养对象拓宽为出版发行行业培养高层次人才,毕业生多分配到各出版社、出版物发行单位从事营销策划和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1998年,华中师范大学编辑学研究中心(出版科学研究中心)成立[1],从事编辑出版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在教育部1998年公布《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后,1999年武汉大学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编辑学专业与出版发行学专业合并,改称编辑出版学专业。但在课程设置和学科体系方面仍强调突出书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特色,注重学生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在武汉大学设立图书发行学专业后,安徽大学也在图书馆学系设立了图书发行专业(曾经停办,后恢复招生)。

  这一类型专业的课程体系,以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编辑出版学专业为代表,其核心课程有出版发行学基础、书业营销学、书业经济学、编辑理论、编辑实务、电子出版概论、书业企业管理学、书业财务管理、书业计算机应用、书业法律基础、图书学、期刊学、出版物市场管理、对外图书贸易、世界书业导论、中国出版史等。

  为适应国家文化产业数字信息化的需要,20xx年,武汉大学报请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电子与网络出版学专业,培养并输送数字出版方向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挂靠在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招生对象为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全日制网络生和部分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系统的编辑出版学理论基础,掌握熟练的电子与网络出版技能,能在书报刊、音像、电子与网络出版发行单位从事出版策划、编辑制作、出版物营销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政治、外语、高等数学、现代汉语与写作、出版学基础、编辑理论与实务、出版物市场营销、读者学、出版企业管理、出版企业财务管理、出版经济学、出版对外贸易、出版法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外语、国外出版导论、中国出版史、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电子出版导论、电子商务导论、编校软件应用、网络知识产权、操作系统原理、c语言、数据库及其应用、程序设计方法、图象信息处理、多媒体信息合成、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 网络资源的组织与利用、网络信息安全、书业计算机应用、 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2、编辑学型

  编辑学型专业的发展是适应编辑理论与业务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1984年在胡乔木倡导下,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几所高校开始试办编辑学本科专业。此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河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相继招收编辑学专业的本科生、第二学士生或者硕士生。据统计,在教育部1998年公布《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后,虽然有些高校的编辑学专业与出版发行学专业进行了 1

  合并,有些高校的编辑学专业调整为编辑出版学专业,但以编辑学为主或者培养编辑学第二学士学位学生或硕士研究生的高校仍有十多所。

  这一类型的专业培养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侧重文学、编辑,很多学校的编辑专业不仅包括图书编辑,还包括报纸编辑、广播电视编辑和多媒体编辑。学生的文学功底比较扎实,毕业后主要从事各类媒体的采编工作和与文学相关的其他工作。

  编辑学型的课程体系,以创办于1984年的南开大学中文系编辑出版学专业为代表,其核心课程主要有中国文学、传播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编辑出版学概论、网络技术基础、专门编辑学、外国文学、编辑写作、传播政策与法规、新闻采访与写作、图书与文献学、社会语言学、编辑出版史、传播产业经营与管理、外国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传播原理、外国出版概论、广播电视编辑专题研究、报刊编辑专题研究、应用编辑与多媒体节目制作等。

  3、编辑出版学型

  编辑出版学型是在1980年代建立的编辑学和出版学基础上交叉融合发展起来的。1998年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公布“编辑出版学”作为本科专业后,原先开办了编辑专业、出版管理专业、印刷专业、图书发行专业的学校纷纷按照教育部公布的目录统一定位为编辑出版学专业,而且在教育部的这一目录公布之后,近几年开办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校也迅速增加,仅20xx年开始招生的就有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湘潭大学、汕头大学、湖北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据网上调查(通过google搜索),开办了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校有近50所。在这些高校中,编辑出版学专业有的设在人文学院或者中文系,有的设在信息管理学院或者图书馆学系,有的设在新闻传播学院或者新闻系、传播系,还有的`设在文法学院、商学院,也有的独立为出版学系,所开课程往往根据学校或者院系的师资力量设置。

  总体上看,各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主要有编辑学、出版学、发行学、编辑出版史、编辑应用写作、图书学、出版法规、出版经营与管理、中外出版比较、工具书与文献检索、现代化的编辑出版手段等。

  经过二十年来的发展及实践的检验,应该说这一课程体系既包含了编、印、发过程的应用类知识,也包括史、论等基础性理论知识,还有技术性的和相关辅助类的学科知识,是一个比较切合实际,既严谨又科学的体系。

  三、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完备的、多层次的教育体系的形成,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增设编辑出版学专业,未来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亟须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有所侧重,以便为中国出版业培养更多适应实际需要的高层次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培养目标――根据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宽口径人才,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

  现有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以本科生培养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为拓展的层次分明和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随着出版产业的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教学机构应制定更加具体、更为明确的多层次的培养目标。

  1、本科教育

  本科生教育应按“大出版”观念宽口径地培养复合型人才。随着通识教育、宽口径教育成为世界大学教育的潮流,中国教育部对高等教育的改革精神是要求压缩专业,强化素质教育、通才教育。根据教育部的精神,中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首先应进行专业整合,对分得太细的本科专业如编辑专业、出版管理专业、印刷专业、图书发行专业等,按照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编辑出版学”专业进行整合,以便明确

  教学重心,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是明确培养目标,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以及wto规则框架下,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符合出版物编印发一体化的宽口径要求,注重培养系统掌握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具备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精神,能从事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2、研究生教育

  硕士学位在中国学位体系中是一级独立学位。华中师范大学早在20xx年就在文学院设立编辑出版学方向招收研究生,现在则在新闻传播学院的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硕士点招生。在设有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中,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和河南大学文学院招收的是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发行,学生毕业后的学位是传播学硕士学位;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招收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也是编辑、出版、发行,但授予的学位却是管理学硕士学位。其他高校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因其专业挂靠的学科不同而被授予不同的学位。这种状况在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是难免的。关键要明确编辑出版学专业是应用型学科,应当按照应用型专业硕士学位的要求,强调其实践性取向,紧密结合出版发行单位的现实需求,按宽口径培养硕士生,增强其适应能力,使编辑出版学专业的硕士学位(不论是传播学硕士学位,还是管理学硕士学位)具有面向实践单位的业务导向作用。

  尽管编辑出版学专业目前只有本科招生目录是统一的,研究生专业学科目录中的一级学科是“新闻传播学”,相当多的实际办学单位尚未理顺硕士学位的归属关系,但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已在“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立编辑出版学博士点;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已在“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下,获得出版发行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北京广播学院、复旦大学也在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了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博士点,这是中国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标志。华中师范大学则在文化传播学博士点专门开设“出版文化”方向,招收博士生[2]。博士学位属于学术型学位,编辑出版学专业博士生教育的核心要求应是掌握编辑出版学学术前沿的理论和实践,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具备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的观念和能力。

  四、专业设置

  1、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

  2、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将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出版物市场营销技能的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传播学及市场营销学基本理论;全面系统地把握编辑、出版、发行学的基本原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了解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外出版发行历史与现状等;还应具备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掌握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

  五、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编辑与出版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2、掌握市场分析、选题策划、文字加工、宣传促销的知识与方法;

  3、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4、了解我国有关编辑与出版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法规;

  5、能在互联网上从事信息组织与发布,适应高新技术条件下、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编辑与发布的高层次人才和较强的英语能力。

  6、了解汉语言文学、传播学的基础知识。

  7、了解有关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基本知识。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

  主要课程:编辑学概论、传播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基础写作、出版发行学基础、中国编辑出版史、图书发行学、出版美学(含装帧设计)、书业法律基础、报刊编辑学、出版现代技术、网络出版发行、知识产权法、广告信息学、市场调查与分析、世界书业概论、选题策划与编辑实务、出版经营管理、出版经济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图书编辑实践、期刊编辑实践、出版印刷实习、选题策划文案写作、图书市场调研、办公自动化等,一般安排20周(因学校而异)。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考研方向:传播学

  相近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图书馆学媒体创意广播电视编导、国际文化交流。

  出版调研报告 篇2

  1.“按需印刷”概述

  1.1按需印刷概念研究

  按需印刷,英文名称PublishingOnDemand,简称POD,是在数字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出版模式。按需印刷即采用先进的印刷技术,根据客户需要将储存在计算机中的数字化内容随时随地印刷成书,满足了客户个性定制的需求,同时也减小了出版社的库存压力,节省了印刷流程,真正做到了“一册起印,即需即印”。按需印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按需印刷的出版物,不仅是指纸质出版物也包括音像制品和其它电子出版物。而狭义上的按需印刷特指纸质印刷物品。本文所提到的按需印刷是指狭义上的按需印刷。

  1.2“按需印刷模式”特性分析

  1.2.1出版具有针对性

  按需印刷的出版对象是针对“短板,断板和绝版”图书进行出版,国内每年有一半的图书产量几乎退出流通领域,沦为出版社的库存成为断版图书。这些断版图书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研究价值,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按需印刷将能够防止断版和绝版图书的产生。另外受到印刷成本的限制,部分小众出版物例如:个人画集、专业性较强的教材等,难以做到大量出版,阻碍了文化的传播交流。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按需印刷做到了“一册即印,即需即印”真正满足了小众印刷的需求和促进文化的传播交流。

  1.2.2出版具有即时性

  “按需印刷”是将出版内容在计算机内实现数字化储存,省去了出版环节中的排版、制片等环节。读者如果想要购买某种图书,即使远在异国他乡也可以及时获取纸质图书。运用互联网技术,出版社可以将数字图书进行实时传递,读者只要是在有互联网的情况下,就能获取电子图书进行自行印刷,解决了出版社的图书库存问题和因距离产生的无法获取图书的情况。相比与网购纸质图书的方法,省去了图书的配送环节,真正做到了高效环保。

  1.2.3真正实现个性定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众市场逐渐崛起,小到衣服上的一粒纽扣,大到汽车和其它设备,个性化定制越来越成为人们钟爱的消费方式。图书出版领域也不例外,读者购买一本图书,除了对书中的内容的钟爱,书中的字体、书中的插图和图书封皮也将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传统出版模式受制于成本压力,根本无法实现“按需定制”,而按需印刷这种模式采用将电子图书进行数字化储存,甚至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对图书的排版、书中的字体、书中的插图以及书本的封皮进行个性化定制。完全实现了图书的“个性化定制”,满足小众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

  2.按需印刷国内外发展状况研究

  2.1按需印刷国外发展状况

  按需印刷是在数字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得益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先进,国外发达国家拥有完备的出版行业,按需印刷在国外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是最早实现按需印刷研究和应用的国家之一。在1997年美国的大型图书批发商英格拉姆集团创立了闪电印刷公司,专门研究和开展按需印刷业务。时至今日,按需印刷在美国已经相当普遍,这种印刷方式节省了资源,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印刷效率,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技术手段也得到了不断升级,为美国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全球出版强国的德国,按需印刷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出版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德国博利集团的带领下,几乎所有德国出版行业都开展了按需印刷业务,创造了许多按需印刷的成功案例。另外,按需印刷业务在英国和日本的出版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

  2.2按需印刷国内发展状况

  与国外按需印刷的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情况相比,国内的按需印刷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国内按需印刷行业缺少龙头企业的带领,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按需印刷早在20xx年就已经引入中国,但是一直到今天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在国内最先开展按需印刷业务的是先行者知识产权出版,并在20xx年引进了富士施乐的数字印20xx.2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编辑出版刷系统。另外在20xx年的书展上,上海同昆数码图文有限公司将《F1狂飙》印刷成册,第一次在国内开展了按需印刷的实际尝试工作。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国内的按需印刷行业依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整体商业氛围依然没有形成。

  3.数字出版模式下国内按需印刷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受制与技术手段,无法降低短期印刷的投入成本

  按需印刷与传统的印刷行业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从设备上来说,传统印刷行业采用平板印刷技术,这种技术如果是在大批量印刷的前提下,利润非常可观,但是如果进行小规模印刷将无利润可谈,所以传统的平板印刷技术不适合按需印刷业务的开展。出版行业如果想要开展按需印刷业务需要引进专业的数码印刷设备和技术人员,受制于国内无法供应完善的数码印刷设备,这些设备都需要依赖进口。设备成本高,造成的印刷产品成本是普通印刷品成本的130%-140%,企业如果想要引进一套例如Indigo、富士施乐等数码印刷设备,少则几百万元多则上千万,投入成本巨大。而且即便成功引进了先进的印刷设备,我国的按需印刷市场也比较小,成本回收缓慢,企业想要实现营利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周期。另外,受制于技术限制,国内的出版行业无法实现出版物的真正个性化定制,这些阻碍了按需印刷业务的普及。

  3.2受到书号制度的影响

  受到我国出版体制的影响,国家对出版发行物有着严格的管控。在中国对出版图书采取的是书号制度,如果一本出版图书没有书号将会被列入违法出版物行列。相比于国外,国内的审查制度手续复杂,流程繁琐,出版社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转而投向大宗出版物而放弃按需印刷出版物的出版。在我国,印刷和出版还属于两个概念,按需印刷如果不受制度的影响,非常有利于按需印刷业务的开展。但是印刷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出版发行,如果不能实现销售营利,按需印刷将失去存在的价值。体制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要实现出版业务的开放管理,促进按需印刷的业务开展,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3.3出版业数字化进程较慢

  受制于我国市场环境的影响,国内图书出版市场长期受侵权行为的困扰。国内消费者的版权保护意识非常淡薄,部分商家也只看重眼前利益,对盗版印刷物品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虽然国家年年都在开展打击侵权盗版出版物的活动,但是国内现在依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消费市场氛围。传统出版行业都是从作者手中购买版权进行印刷出版。而按需印刷是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单独的某一章甚至某一篇的印刷,受到国内出版行业的侵权活动的困扰,大部分作者都不敢将自己的作品转化为数字化图书进行储存,出版行业也缺少积极的引导机制。导致现在我国出版行业数字化进程缓慢,数字化图书作品数量稀少,种类不够健全。

  4.解决我国出版行业按需印刷存在问题的机制研究

  4.1积极推进出版行业技术升级

  按需印刷在我国无法得到大规模普及,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受到印刷设备的困扰。及时引进先进的印刷设备,也需要引进一批专业人才,对企业来说将是一个漫长的生产周期。首先,国内应积极加大数字印刷设备的研究力度,制造出一批具有高性价比,且性能可靠维修保养费用较少的印刷设备。通过国产设备的引进,促进印刷行业的变革,降低印刷生产成本。另外,通过技术手段的升级,印刷行业可以实现按需印刷的真正个性化定制,打开市场局面,缓解目前按需印刷市场不温不火的局面,实现按需印刷业务的高效发展。

  4.2加强政策引导,重视版权保护

  政府应积极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对图书管理进行适当的放开,改革现有的书号机制,简化图书出版的审批流程。这一点,可以参考国外的经验,例如国外采取的是书号登记制。中国也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另外,书号的数量有限,国内各个出版社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将有限的书号投入到回报较高的出版物上,这一点就与按需印刷的小众出版模式产生矛盾。因此,政府更应减少一些束缚机制,真正将出版行业重视起来,发展与信息化时代相吻合的图书出版管理机制。此外,国内应继续加大对版权的保护力度,强化公众的版权意识。对侵权盗版行为采取真正有效的打击措施,坚决维护正规出版发行商的合法利益。相关部门要对打击盗版行为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使打击盗版行为拥有更有力的法律武器。

  4.3培养数字出版人才

  按需印刷的最终目的就是按需出版,这一点毋庸置疑。在数字出版模式下,印刷技术也得到了质的提升。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影响下,高新技术越来越渗透到印刷行业,为此企业有必要建立一套数字印刷、出版人才的有效保证机制。企业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促进高校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为企业建立人才资源后备基地,以此更好地促进整个印刷行业的技术升级。从国外成功的发展案例中可以看到,规模化、数字化的图书资源储存为企业的出版发行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国目前的数字化图书储存量还非常小,因此数字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于提高出版行业的蓬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按需印刷和按需出版互为表里,缺一不可。按需印刷离开按需出版将失去价值,按需出版离开按需印刷将失去实质支持。现阶段,我国的按需印刷与国外相比,市场还不成熟,技术还比较落后,也缺少相关成功的案例和成熟经验的提供。因此,只有积极推动我国体制的改革,促进出版行业的技术升级,提高我国民众的版权保护意识,按需印刷在技术上才能得到实现,按需出版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化。

  出版调研报告 篇3

  一、数字出版市场

  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1]。数字出版市场则是指促成买卖双方就数字出版产品或服务进行交易的相关力量和因素的集合,包括数字出版企业、数字出版服务运营商、数字出版产品分销商、中介服务商、交易平台、数字出版产品购买者、消费者等。

  二、我国数字出版市场现状

  1.市场规模扩大,市场结构不合理

  2.市场参与者增多,但明星企业少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数字出版产业,数字出版市场的供给者不断增加;同时,数字出版市场中为买卖双方提供服务的商业中介也开始出现,如经纪人、代理商等。但数字出版企业规模明显偏小,实力较弱,行业中的明星企业或领头企业较少,我国的数字出版市场还处在市场的初级阶段,市场还不成熟,仍处在垄断竞争阶段,还未进入寡头垄断时期,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数字出版市场。

  3.市场合作增多,但形式单一

  随着数字出版市场的参与者越来越多,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加剧,同时企业之间的合作也不断加深,企业之间出现了竞合现象。如传统出版企业与技术公司合作,使原有的内容资料数字化;数字出版企业与渠道商合作,如亚马逊、当当等电商合作,开拓数字出版市场;也有与阅读终端提供商合作,如与苹果公司合作等。但这些合作的形式也相对单一,致使数字出版企业盈利模式也很单一,获利水平较低。

  4.供给者不放心,需求者不成熟

  由于数字出版作品易复制、易传播,使用面宽,著作权人和作品专有使用者难以维权,使得传统出版社不敢轻易将纸质资源数字化;另外传统出版社将纸质资源数字化后,也会影响传统出版产品的销售和业绩;加之国有新闻出版企业面临着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企业领导的绩效考核、企业领导的任期制等体制机制问题,也字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投资数字出版产业的积极性,影响到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3]。同时,中国的网民多年养成了免费阅览习惯,往往拒绝收费数字出版产品,只接受免费数字出版物,无论其质量好坏,所以数字出版产品的需求者还存在不成熟现象,需要慢慢培育。

  5.数字出版产品不断增多,但缺少技术标准

  数字出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各自为政,根据自己拥有技术开发产品,形成了不同的产品制式和标准,不利于市场流通。以电子书为例,仅数字化格式就有XML、方正排版小样、PDF、CEB、CEBX等,不仅让人眼花缭乱,不利于交流,还给出版社的存储和转化带来麻烦,给多方业务的开展带来障碍。同时,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只有在数字出版的设计、内容、创作、内容出版、服务平台和终端生产等各个环节中统一标准,产业链上的各方转换成本越低,才越能提高各环节的盈利水平,推动整个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数字出版市场培育的实现路径

  1.构建交易平台,打造品牌市场

  由于数字出版产品自身数字化的特点,现有数字出版产品的交易往往通过互联网进行,加之网络支付的普及,特别是移动支付的便捷,将进一步推动数字出版产品网上交易。如大家比较熟悉的亚马逊、当当、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消费者能便捷的购买到需要的电子书;另外也有做F2C模式,如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小说阅读网、红袖添香等专业网站,给作者和读者搭建交易平台,作者直接在网上发布作品,读者通过平台购买,实现了F2C的商业模式,甚至未来也可以发展到C2F的模式,提高作者创作水平和质量。

  同时打造线下交易市场。线下市场可以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但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数字出版产品交易会,。将其打造成为行业的品牌交易盛会,引用买卖双方,繁荣数字出版市场。

  2.完善数字出版市场政策法律,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在数字出版市场规范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如可以就降低企业进入和退出数字出版行业的政策壁垒,打破传统出版企业对书号稀缺资源的占有,特别是针对民营出版企业,让其数字出版产品不受过多传统出版限制,能相对自由地进入数字出版市场,形成与大出版社或国有出版集团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数字出版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丰富高质的精神食粮,同时也可以通过供给来刺激需求,引导消费,推动数字出版产品市场的繁荣。

  由于数字出版产品自身容易被复制、传播,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应加强对知识产品的保护,加大打击盗版、非法转载等行为,严格执法,净化数字出版市场。数字出版产品的内容供得到保障了,创作人才会有创作的积极性,市场的供给才不会萎缩。

  3.制定行业标准,推进技术发展

  为了更好的促进数字出版产品在市场的流通,应制定相应行业标准,只有统一标准,才能更好的将产品进行转化、升级,便于二次开发,对接新的平台,有利于数字出版产品市场价值的挖掘。同时需要推动技术发展,如有效的防止盗版技术有利于保障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先进的检索技术有利于消费者快速便捷找到需要的数字出版产品,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对应的数字出版产品主动推送给我们的潜在消费者,提高产品在潜在消费者眼前的曝光度,增加售卖机会。

  4.丰富市场参与者,鼓励专业化分工

  市场的繁荣离不开市场的参与者,市场的.参与者越多,市场的效率往往越高。市场中除了大家熟悉的产品供给者、需求者以外,还需要有高质量的服务中介,这些服务中介包括进行转卖的中间商,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和财务公司,提供市场调研策划的营销公司等,专业分工使得各自熟悉自己所在领域,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支持,更有利于数字出版产品在市场中的流通,所以我们应该鼓励专业化分工,丰富市场参与者,提高数字出版市场效率。另外在数字出版市场中,鲜有行业的领头羊企业出现,可以适当培育一些明星企业,他们可以成为行业的标杆,成为市场领导者,引领市场的未来发展。

  5.抓住机会,快速推动数字出版市场发展

  繁荣市场,最根本的策略在于受到最终消费者的认可,数字出版市场的发展最终也体现数字出版产品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近几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以手机阅读为代表的移动阅读率增幅甚至超过了两位数,说明消费者越来越习惯屏幕阅读,这为数字出版带来巨大市场空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看到这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应该及时抓住机会,将数字出版市场蛋糕快速做大。

【出版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村委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10-22

支教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5-15

关于乡镇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1-06

调研的报告02-07

调研报告05-19

调研报告[精选]06-20

教育调研报告的个人教育调研报告04-07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12-18

学校调研报告学校调研报告怎么写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