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2-10-13 09:44:4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精选10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回归真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精选10篇)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篇1

  假期当中,领导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读几本教育书籍,我找到了《回归真教育》这本书,一听这本书的名字就叫人有很亲切的感觉,决定要好好看一看。

  《回归真教育》这本书,其实第一眼吸引我的就一个字“真”。工作12年了,我的教育是不是“真”的,多少次拜读名人文章,书籍,多少次领悟反思,多少次远赴千里学习先进经验,我究竟在做什么样的教育。

  “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真的是这样,并且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或早或晚,这是自然规律。家庭条件,生活环境,成长氛围,个性特点,众多因素造就感受力,接受力,感悟力不同,怎么定统一标准。作为一名教师我愿意等,我不着急,但是,我却不能尽所有能力让一个不会发芽的种子和所有不在一个花期的种子种一起发芽,相互难为着,为难着。什么样的种子?适合什么时候发芽?抛之九霄云外,或许某日想起,叹息。

  后进生,潜能生,待优生,课改之后似乎看不见“差”了,几百年了,把“差”去掉了,改革了,是这样吗?教育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是必须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发展。现在让学生看到的考试结果,都不再是分数,而是变成A、B、C、D几个等级,希望通过等级的划分,来抚慰幼小的心灵。但是到了小升初,他们不还要面对分数,到了中学之后,分数更是淋漓尽致铺开在学生们的面前。学习,到底为了什么,有人说那是父母的期望,有人说找个好工作,让生活更惬意,我个人倾向与后者,生活。可是又一想不学习或学习不好就扛不起生活了吗?为什么有些孩子分数很低,在生活上确比分别高的还更惬意呢?和好多老师谈过后明白了,学习的目的是:增长智慧,历练自我,修生养性,仅此而已,唉,我这么多年毁了多少李嘉诚。左右不了的就别去左右,但是作为教师却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尽管前路艰难。

  考试的意义是一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意义是自我审视,自我调整,自我改进,而现实恰恰只注重分数。教育部?小学减负十条规定?面向社会征订,第五条“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语数英每期一次全校统一考试,每门每学期测试不超过2次,考试内容不超课标。”希望教育部的条例就像中石油调价一样,快一点吧!而且要说到做到,真正的孩子们感受到学习只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回归真教育》这本书语言朴实,切合当前的教育形势,读完之后,就好像和一个教育大师面对面交谈一般,心里对教育问题更透彻了,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更清楚了。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自己能“回归真教育”,成为一个“真教育”者。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篇2

  当我去选书的时候,我一眼看中了“回归真教育”这一本书,其实第一眼吸引我的就一个字“真”,什么是“真”教育,我的教育是“真”的吗,我究竟在做什么样的教育?心中不免有种种疑惑,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马上签字领下这本书,这个假期就读它了。

  回到家,就急迫的想知道,到底什么是“真”教育?马上翻开书看起来,看着看着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到半夜一点多,已经一半了,第二天起来就爱不释手的接着一口气读完,读后收获颇多,感触很深。

  感悟一:静待种子发芽

  在书中,作者梁好一直反复强调虽然不同的学生家庭条件不一样,个体素质能力不一样,性格爱好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体,拥有着不可轻视的人格尊严,我们绝不能用同一标准要求他们,而要允许他们的差距,允许他们的不同,在我们为其种下的种子没有在他们的心中及时生根发芽之时,我们不用着急,我们需要等待,也许他们的芽发的慢一些,发的晚一些吧。“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真的是这样,并且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或早或晚,这是自然规律。作为一名教师我愿意等,我不着急,但是,但是,但是,我却得不尽所有能力让一个不会发芽的种子和所有不在一个花期的种子种一起发芽,相互难为着,为难着。我们应当反思自己:我们种下的这颗种子是否适合这块土地?我们如何找到适合他们的种子?正如作者提到,每一个苹果里面都隐藏着一颗美丽的五角星,然而,教师常常关注“苹果”的形状,却很少能走进“苹果”的内心,去欣赏那美丽缤纷的“五角星”。正如,很多老师看似与学生很亲近,从早到晚,一直与孩子们在一起,似乎跟孩子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但熟悉不等于了解,只有心灵的沟通,才能彼此相融,达到美好的境界。

  感悟二:学习为了什么

  在书中,作者反思了如今教育当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学校中“个个争第一”的口号,让学生陷入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应试”教育模式,让教师与学生都为教育所累。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学习到底为了什么?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学习源于内心的渴望,源于对知识的崇拜,源于个人修炼的需要,学习的目的是:增长智慧,历练自我,修生养性,仅此而已,唉,我这么多年毁了多少李嘉诚。左右不了的就别去左右,但是作为教师却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尽管前路艰难。而指向高考的学习,指向功利的学习,只会让学生身累、心累,而这样的学习终究是学生内心排斥的。那么,如何回归真教育呢?

  我在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成人与孩子的对话,需要走进孩子的世界,采用孩子的方式。正如书中的故事:对“雷声”的解释,爸爸用科学方式的解释不如奶奶用童话的形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2、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而要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正如书中的故事:葫芦要留下一定的空间,才能让盐巴更迅速的吸收。

  3、学生需要更快乐,更有探索性的作业。因为,对孩子的人生而言,留在孩子记忆中的不是枯燥乏味的书面作业,而是诸如找叶子似的快乐探索。

  4、教育要给学生努力去够的机会,正如书中的故事:养育河马,食物总在他够不到的地方,它十分懂得珍惜,每天拼命的够着吃,才能长大。教师只有给予学生努力去够的机会,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才是鲜活的、生动的、印象深刻的。

  感悟三: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书中,作者针对一名教师如何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如何认识自我的价值,体验到职业的尊严,收获到教育的幸福,为我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我的体会有:

  1、专业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教师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努力钻研,踏踏实实的打牢自己的根基。

  2、每位教师都要学会“见缝插针”,充分把握生活中的一分一秒,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3、发现自己的优势,找自己的特长,让优势更优,特长更长,在优势特长上狠下功夫,达到一定的深度,自己便会比别人高出很多。

  4、固步自封、墨守陈规、抱残守缺,只能让自己被时代抛弃,而具备发展的意识,敏锐的眼光,主动反思的能力,顺应时代发展,紧跟时代的潮流,才能成为一名立于不败之地的教师。

  5、别人的成功经验,不是不能借鉴学习,而是要辩证的学习,客观的对待,深刻的研究,而不能盲目追求形式上的雷同。

  6、专家的引导对教师专业成长十分重要,专家站得高看得远,专家的引领可以让教师少走一些弯路,尽快的成长起来。然而,教师应当清楚专业成长是自己的事,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需要在自主的阅读中构建,自己的教育模式需要在自己的实践中探索,自己的教育思想需要在自己的思考中凝结,

  7、走出“毛毛虫”效应,走出“跟随着”的怪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坐起,从突破自我做起,不走老路,不盲从大众。唯此,才能让我们的教育大步向前,而非原地踏步。

  8、一条小鱼,虽然不能选择鱼缸的大小,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成长,只要自己不断的成长,当鱼缸容不下自己之时,自然会有新的鱼缸等着你,即使没有人替你更换新的鱼缸,自己也可以打碎鱼缸,冲向更广阔的大海。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篇3

  这学期根据校领导的推荐,阅读了《回归真教育》这本书。《回归真教育》总共五辑。首先第一辑,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收录了梁老师的十四篇教育随笔。这些随笔,似乎应该与梁老师近十年的特殊教育经历有关,记录的是他对那些微弱的、容易受伤的孩子的一种悲悯情怀。悲悯,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份情感,这种普遍关注人性的人道主义情怀,也应该是教师职业的本能,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情怀已经在功利教育的挤压下,一点点地离开了我们。梁老师正是在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一点点地感悟到了今天的教育缺少的这份情感,并在有意无意中告诉我们:悲天悯人其实是师爱的本源,一个对学生没有悲悯情怀的老师,永远不可能找到真正的爱。

  第二辑中“个个争第一”让教育走向何处,共21篇随笔。这些随笔,更多地注入了梁老师对教育的深入思考:从一所课改名校的宣传口号,他感受到了当今教育的拥挤与倾轧,冷静地告诫我们“真正的教育应该追求‘学生第一’,而非让学生追求‘第一’,在教育者的眼里,‘第一’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所谓的分数”;从工作群的一次交流,他发出了“教育之累何时不再有”的感叹;从一次监考,他发出了“学习到底为了什么”的质疑;从到一所学校参观,他发出了“别让统一抹杀了学生个性”的.谏言;从观看一档电视节目,他断言“起跑决定不了胜负”……他是一个思考着的老师,身边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会引发他对教育的思考。这份思考,让他站在高处审视教育,并不断触摸教育的真实。

  第三辑,打破关住自己的门,21篇关于教师成长的随笔。他对教育的理解从他文章中的那些贴切的故事来看,他应该有着极其深厚的阅读。这些阅读,在不知不觉中滋养了他的教育灵魂,帮助他在借鉴与反思中完成了一种回归,而这种回归,本身就是教师成长的最好注解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篇4

  暑期的时候学校给每位发了本书,以便对老师们有所提高,我拿到了一本《回归真教育》,封面上一个大大的“真”字吸引了我。何为真教育?这是看到这个书名最大的疑问。看到书中篇篇的教育随笔,文章中作者对各种教育现象的感悟真的是真知灼见、感悟颇深,这才注意到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做梁好的作者,一个挺年轻的教育工作者。

  “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就是说并不是每块地都适合同一粒种子,即使种子颗粒再饱满,胚芽再茁壮,也并不见得在每一块土地上都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理,学生个性不一,智力不一,因而,他们对于教育的感受力、接受力、感悟力也是迥然不同的。我们绝不能用同一标准要求他们,而要允许他们的差距,允许他们的不同。”

  书中的第一部分给我们展示了14篇短小精悍的教育随笔,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每棵小树都有存在的价值,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幸福,一个也不能少,每一棵小草都有露珠滋润。在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很多富有哲理、充满着人性温暖的言语。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让班集体中的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书中的第二部分:个个争第一,让教育走向何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而唯一的,他们的发展注定不可能整齐划一,用同一把尺子去丈量孩子的成长,为孩子贴上看似平等的标签,其实却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公。教育应当最大可能地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他自己。在我们教育者的眼中,“第一”的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所谓的分数,这点至关重要!如不然,教育必将误入歧途。对此,这所“名校”是否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而我们也应当理性的对待学生的成绩。

  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只唯专业的良知,教师要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精神。也只有具有这种专业的自主的意识,教师才能充分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体验到职业的尊严,收获到教育的幸福。书中的第三部分作者给我们老师指出了老师们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自己提高的各种方法,很实际、很贴近我们的实际收获良多。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篇5

  “教育过程是很漫长的。所谓百年树人,需要静待花开,没有耐心最好远离教育。教育需要磨砺学生,更需要磨砺自己。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不能急”

  作为一个老师,我觉得我是辛苦并快乐着。教育需要磨砺学生,更是在磨砺自己。我是一个性格很急的人,这么多年下来,我发现我没有以前那么性急了,教育孩子必须要有耐心,因为工作需要,自己也在不知不觉间变得心平静气。作为一个教师,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学生都会放在眼里,我要求孩子做端正,我自己首先也要端正,所以我很感谢我的学生们,我的腰现在还是直的。教师每天的情绪也是永远要保持在最好的状态,才能去感染学生,所以,我也要感谢我的学生让我习惯性面带笑容。

  “教育者的天职是‘让玫瑰成为玫瑰,让莲花成为莲花’,让花草树木各归自然,相互成就生态的.完美。老师所需要的是有一颗感悟美的心,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擅长于细微处见精神。如果非得努力将小草改造成参天大树,其结果是劳而无功的”

  我们班上的张森同学很喜欢画画,那就应该让他多画画,因为只有画画才能真正让他静下来,他平时太好动,感觉根本就静不下来的感觉,但他竟然可以在很多同学的吵闹声中静心的画画,让我不由得感叹,不是他静不下来,而是我们找不到可以让他静下来的方法。作为一名教育者,观察能力很重要。所以我以后一定多多鼓励张森画画。比如我上英语课用的一些简笔画,让他帮忙画画,应该会一举两得呢!想到这我都开始兴奋了。

  “教育本来就是很轻松的,当让轻松之前必然历经磨难,所谓先苦后甜”

  这句话我是很赞同的,现在我是在历经磨难阶段。每天都辛苦并快乐着,(感觉辛苦的时候会更多些)我相信我的方向是对的,我的初心都是为孩子好,把每位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我的每个点滴付出,孩子都能感受得到。比如,中午午休时,我和孩子们说“大家好好休息不要讲话,你们休息好了下午上课就会精神饱满,下午老师还要给你们上课,也想好好休息一下,你们可以让老师好好的休息一下吗?”这样说后他们都很自觉地安静下来。得到同学们的理解,我心里也是暖暖的。但是力不从心的时候也会有,用阳老师的话讲“尽力了就满分”我觉得我每天都在尽力。

  最后我还要鼓励自己一下:“不忘初心,加油!”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篇6

  假期里,一本好书《回归真教育》与我相识相伴,让我拥有了诗意的假期,身体得以静谧,灵魂得以安顿,很惬意很享受。

  这本书如若教育的“心灵鸡汤”,用一个个通俗的故事、鲜活的案例阐释一个个教育哲理,娓娓道来,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让我的思想时时激起涟漪:教育究竟是什么?答案愈发明晰。

  这本书用五个章节,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作者对教育的理解。

  第一辑“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与我的“相信每个生命个体都有他存在的别样价值”的教育理念非常吻合。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学生的个性不一,智力不一,那么他们对于教育的感受力、接受力、感悟力也是迥然不同的。我们绝不能用同一标准要求他们,而要允许他们的差异,允许他们的不同。

  第二辑“个个争第一让教育走向何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而唯一的,他们的发展注定不可能整齐划一,用同一把尺子去丈量孩子的成长,为孩子贴上看似平等的标签,其实却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公。教育应当最大可能地促进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让每一位孩子成为他自己。这辑内容的确给应试教育当头一棒,给“唯分论”当头一棒,观点明确,让人深思。

  第三辑“打破关住自己的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自主性提出了要求,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只唯专业的良知,教师要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精神。也只有具有这种专业自主的意识,教师才能充分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体验到职业的尊严,收获到教育的幸福。

  第四辑“寻找高效管理的‘标牌’”,高效的管理,应当“以人为本”,站在人的角度,激发人的积极主动性。学校管理者要通过一定的手段与技巧,对师生多一分赏识激励,少一些硬性压迫,多一些方向性引导,少一些硬性的要求。

  第五辑“向上的种子成就魅力教师”。一颗种子之所以能够破土而出、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靠的并不是阳光、雨露与温度,而是其积极向上的力量。如不然,即使阳光再温暖,雨水再充沛,温度再适合,种子也终究会沉默,永久地尘封于土壤之中。教师工作的内驱力,积极主动性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如何让老师拥有自主发展的意愿和空间?的确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思考。

  细细品读,这本书的味道愈发醇厚,让我时时联想到自己的工作,审视着,反思着,或谋划着。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篇7

  当看完了梁好老师的《回归真教育》后,脑海中蹦跳出许多问题。我试问了下自己:我认为教育是什么?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我现在做的是对的么?我的任务就是教完这册书?就是教完一篇篇课文?就是让学生会写生字?很明显,教育不只是这些。

  教育作为完善人的重要途径,自古就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能够挖掘个体的潜能,实现个体的个性发展。学校教育目的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机会,为今后的美好生活做准备,那么回归真教育就是对学生、对老师、对学校都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如果你细细品读书中的故事,你会发现故事背后都蕴含着一语中的真理。

  这些故事让我回想起这几年的'工作,有迷茫,有困惑,不过我很庆幸自己的育人之旅也有一个个幸福的故事。

  那一年,我任教六年级语文。全班共有56人,因为是毕业班,学生浮躁心理明显。班上几位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完成作业,考试不及格,整天上课吵吵闹闹,给我惹下过许多的麻烦。

  其中王顺利最让我头疼。比如:把同学的书撕破了;跟老师犟嘴;和同学打架了等等……而最令我头疼不已的是:无论我是在班上公开批评,还是把他叫到办公室单独谈话,甚至找来家长配合教育,他总是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不会说出一句像样的话。我声色俱厉也好,苦口婆心也罢,只能是自己浪费精神而已,过不了几天,他照样我行我素,没把学习纪律放心上,甚至不把老师当回事。

  眼看小学时光就快结束了,就在我打算放弃他的时候,一件事情发生了:那是临近期末考试复习阶段的一节早读课,我正在巡视学生的读书情况,看到了一个玩东西的身影,我已经很熟悉这一幕了,又是他,我强忍着怒气说了说他:“坐好”,那是一副什么表情啊!本想又是平日那种不屑,不满的表情,竟然两眼圆溜溜的,一副很无助的神情。我当时就纳闷了:平日的混世魔王是不是又耍什么诡计,让我去同情他而不批评他。谁知他看看我,又低下头去,摆弄着一个脏兮兮的点心式钥匙扣。顿时,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满脑子都是问号。这时,前排的同学扭过来,小声地对我说:“不知道谁把他的奖品踩脏了。”我想:奖品,什么奖品,不曾听说有哪个老师发过什么啊?这时,我把目光落在那个脏兮兮的不起眼钥匙扣上,难不成这就是那个奖品。我突然想起来,前段时间,有个特色导师为他们上了一节风趣幽默的英语课。这个好像是抢答争取得来的奖品。

  我又看了看他那张漠然的脸,心里顿时涌动起一种别样的感觉。不知说什么好,过了一会,我轻声问道:“可能是谁不小心踩脏的。”他不吭声,只是摇摇头,我蹲在他耳边小声的说:“顺利,其实老师同学们很喜欢你!”他似乎受了什么震动,身体渐渐放松,头也稍抬起了一点。他抬起头看着我说:“我很喜欢您,可同学们不喜欢我,说我这个奖品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碰大运得来的。”我心里一下子笑了,这个混世魔王也会在乎这个呀?

  我的手轻轻轻轻地拍了拍他的头。对他说:“没关系的,同学们曾经私下告诉过我,挺喜欢你的。”他听后感到很惊讶,随后说:“真的么?我不相信。”我立即说:“不信你问哪个哪个老师。”这句话其实是瞎话,说得时候我还紧张了一下,不过善意的谎言能让他振作,我想何乐而不为呢?

  后来经过调查,原来他的父母都是文化水平不高,不懂与小孩交流只会用打骂来解决问题,对孩子有着很大的不信任。王顺利原来是一个缺少与大人交流,需要关怀的孩子啊!看着一双快要哭出来的小眼睛,我的心突然间疼了起来,忍不住紧紧搂住他。我擦干了他的眼泪还告诉他要努力学习,证明自己是真才实学,这样,在事实面前,同学们爸爸妈妈都会为你感到骄傲的。

  也就从那天开始,我决定今后要给予他更多的关爱。他也愿意回答我的一些问题,潜意识里也开始采纳我的一些建议,也时常向我说说心里话。这个学期他明显的进步了,而且期末测试,取得语文67分的好成绩。打破了以往的不及格定律。真的发自内心地替他高兴。

  他毕业了,今后可能再也见不着了,不过看着他健康的成长,我内心无比的骄傲自豪。就如书中说的那样,是爱,让孩子绽开了甜美笑颜,是爱让孩子从内心到外表的每一点转变。

  这件事,让我有了做教师的幸福感,爱学生,把他们看做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个性,他们需要我们去浇灌。读了《回归真教育》让我更加坚信,教育要有广阔的视野,要有发展的眼光,自我反思的能力,如此才能让自己站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列,获得专业发展与提升,最终成为一名幸福的教师。

  我同样坚信,试着去善待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一定可以让他成为心灵明亮的人!有了他们的茁壮成长,才会有教师的幸福春天。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篇8

  假期中,我认真拜读了梁好的《回归真教育》一书,作者通过百余篇鲜活的小案例一事一议的为我们道破了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什么,如此犀利的文章让我看的有些爱不释手。特别是他提醒教育同人的那句话:真正的`职业幸福源于教师教育行为本身的快乐。现将自己看完本书的一些小想法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关于好好学习

  很多老师喜欢用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就要下苦力,就过不上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来督促孩子们好好学习,可是又一想学习不好就真的扛不起生活了吗?为什么有些分数低的孩子进入社会后却比分数高的孩子生活的更惬意呢?其实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增长智慧,更重要的是历练自我,修生养性!而我之前的教育却只注重了前者,今后我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让更多的孩子今后在社会上活得更惬意。

  二、关于考试

  考试的意义是一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意义是自我审视,自我调整,自我改进,而现实恰恰只注重分数。考试一个多么不想提起的话题,小时候上学一直到毕业成为一名老师,考了无数次,想着做老师了终于不用考试了,谁曾想考学生就是考老师,如果不考核,不评比,谁又会费心费力去教一个家长都已经放弃了的后进生呢?面对绩效考核,评优评先想要高人一等除了将应试教育进行到底,别无他法。这种功利的教育行为不知何时才能从大家的脑海中抹去呢?

  最后,我想说: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育人的艺术,教学生做一个“真人”。只有在教育中引领学生“求真务实”地做“真人”,才是“真教育”,才是活生生的教育,才是最具生命力的教育。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篇9

  暑期,我看了《回归真教育》这本书,其中第一辑里有一篇文章——一个也不能少。它讲述了作者女儿在幼儿园不被教师重视,没有被选上去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一次教学观摩活动,孩子很失落,及孩子在幼儿园做一些家长认为微乎其微的小事的时候那种兴奋的心情,阐述了教师不能放弃任何学生,一个也不能少的观点。

  有教师这样说过:不要用医生的眼光看学生,那只会让你看到毛病。一个学生,对教师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放弃他对学校来说或许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对家长、对孩子自身来说他们确实唯一,是百分之百。教师应要始终不渝地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我,要用“欣赏、认同”的态度去努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加以引导,从而使每个同学都能彰显属于他自己的独特个性。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以一颗公正、真诚且慎重的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既不对那些出色的学生过分关注及过多溢美之词,又用爱心和耐心引导那些有问题的学困生,更不能忽略那些出于我们视觉盲点的学生,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反思我们在这些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真正能做到有教无类的有多少。问题学生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每个老师都遇到过。很多学生被很早地下结论、很早地被鄙视、很早地被放弃,多么可怕、可怜、可恨的现实啊!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们不要等到坐为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到他们是你当年的学生!”

  后进生是教师工作的难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及时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就可以挖掘出埋藏在学生心里头的大金砖,也就是每次批评学生之前先列举他的优点,然后再批评他所犯的错误,使他乐于接受;第二步寻找“突破口”,根据学生的闪光点,找到学生所感兴趣的方面,在正确的引导下,和他一起探讨;第三步就是“提高”,在和后进生交朋友的基础上,帮助他提高自己,同时定期对后进生进步大的进行表扬加分,这样后进生就有了不断进步的动力,激励效果非常好。

  我不敢说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如何,但我的确认为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担起这份责任,为社会扫除一个负担,为家庭争得一分希望。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材、可琢之玉,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尊重和关爱,相信我们的爱心都会唤起学生们心里的缕缕真情。

  老师们,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篇10

  一段有关教育的视频在微信圈里引起转发,这是给广大教师们看的,让我们再次反思做教师的根本职责,再次审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行为。看了视频,我心潮起伏、颇有感慨。

  王老师教的是五年级,在开学第一天曾经承诺过说“会平等地爱班上每一个孩子”。话是撂出去了,可王老师是否完全兑现了诺言呢?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也许王老师做到了,但对坐在前排的小男孩小毅来说,他并没有得到王老师真正的关爱。为什么呢?因为小毅当时给人的印象是衣服邋遢、身上不整洁,同学们不愿意和他交往,他就是这样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王老师当时也没怎么放在心上,只是把他当做一名很不怎么样的落后生而已,并喜欢在小毅作业上打上一个个红叉叉。小毅成绩为什么不好,他目前的状况是怎样造成的,他是否还有进步的空间?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王老师的思虑和探究,当初的王老师似乎还缺了点什么。后来她才意识到她所许下的诺言“平等地爱每一个孩子”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或者说,她主观上是想“平等地去爱”,但事实上并没有做到,这种缺失在小毅身上很快得到了证实。

  学校进行学生档案记录审阅活动。在审阅过程中,王老师把这个她并不看重的小毅的档案放在最后查阅;但当她打开档案,把小毅的经历从一年级阅览到现在之后,她的心灵突然地震颤了!原来,小毅并非是现在这样的令同学老师都不喜欢的后进生。他也有过闪光的历程。一年级老师写到:小毅是个聪明的孩子,永远面带笑容,作业很整洁,待人很有礼貌,周围的人因他而倍感欢乐。二年级老师写道:小毅是个优秀的学生,也很受学生喜欢,但是他很苦恼,因为妈妈的病已到了晚期,由此引起了生活困难。三年级老师写道:母亲去世对小毅是个沉重的打击,而父亲责任感不强;如果不采取措施就将对他产生不利影响。四年老师写道:小毅性格孤僻,对学习不感兴趣,没什么朋友,有时会在课堂上睡觉。现在五年级的状况就不用说了,王老师很清楚。从小毅的生活和学习轨迹看,我们明白这不是孩子的错,性格的变异是生活造成的,也是有环境因素的。真实的小毅经历让王老师深深陷入了沉思,一个曾经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是怎样一步步沦落到如今地步的?亲人的离世、家庭的窘迫再加上学校的无人同情、理解和关爱,才使小毅萎靡不振,成绩自然跟着下滑;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一个原本优秀的孩子很可能会继续沉沦,对他今后的发展也将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此时王老师的教育使命和责任感被重新唤醒了,她意识到了自己并没有真正地去做到“平等之爱”。小毅现在需要的是爱抚和温暖,需要一种精神力量去抹平他心灵的创伤。正是这深深的反思让王老师幡然悔悟。从此她改变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再是一味地钻研算术、阅读等着重于提高成绩的教法,而是把重心转移到教育学上来。她要尽力弥补曾经遗失了的教育本质。

  这一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她认识到了小毅这样的学生最需要的是心灵哺育,虽然也需要成绩,但如何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如果心理有障碍,心态不健全,学习效率低下,甚至连学习的兴趣和劲头都荡然无存了,还奢谈什么学习进步呢?王老师虽然有过对小毅的教育失误,但她贵在能够知错就改并采取了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教育措施。是她让小毅那憔悴不堪、委顿不振的心灵得以复苏,重新恢复了先前的优秀可爱、积极乐观令人喜欢了,成绩也跟着大幅度提高,在班上名列前茅!倘若王老师属于刚愎自用型的、或者自以为是,一直执迷不悟,或者只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职业道德和责任良知,那小毅就难有日后的转变和优秀。没有人为小毅点燃希望之火和新生之灯,损失的就是一个可造之材,这当然是有悖教育的目的和初衷,是广大的人民教师所不取的。像王老师那样的一时迷误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悔悟,在教育之路上陷入庸俗的泥潭而我行我素,对学生的灵魂成长视而不见,这是要坚决反对的。我们常说要做有灵魂的教师,要培育有灵魂的学生,其本质就是着眼于育人这一教育的本质。舍此而只是单方面地去追求所谓的高分成绩,那就是舍本逐末的行为。当然我们并不是不要成绩,而所要的成绩必须以学生的健全发展、心灵健康和内在素质优良等为基础。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就会出现“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的状况,任是多么优质的苗子,都有可能遭到人为的“扼杀”。如果学生心智不成熟、心理不健康,甚至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精神伤痛,那又怎能希冀他们获取好成绩呢?

  好在王老师及时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她明白小毅的学习退步、生活邋遢、孤僻离群、不受喜欢、家庭境遇和心灵伤痛正是妨碍他正常学习和进步成长的障碍;这时老师的教育作用就被迫切地凸显了出来。她从此改变了自己对小毅的态度和做法,对小毅关爱有加,对他倾注了深切的关怀。行动见真情,春风能化雨。王老师和小毅师生之间经过了一系列戏剧性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失落的灵魂是怎样重新复苏并茁壮成长的,王老师的关爱和温暖是怎样成了小毅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的。我们看后都颇感欣慰,也备受启发,我的同事竟被视频中的师生故事感动得留下了眼泪!正是王老师的责任和爱心,才有了她在教育中的细心发现和对小毅的精心呵护;而这些又不是耳提面命式的正言说教,而是用着教育的艺术在生活中慢慢滋润,让小毅逐渐对王老师产生了情感,他由亲近、信赖王老师而终于从阴霾中走了出来,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和学习的动力,生活态度积极多了,学习劲头增大了,脑瓜也变得和以前一样灵活了,生活中又充满了阳光,他又实现了优秀的自我。这正应了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那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王老师以自身的默默付出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助推他成人成功最终成了社会的有用人才,尽到了教师的职责,实现了教育目的。这样的老师也得到了学生的终生感激,最后把她当做妈妈看待!

  王老师只是小毅小学段的五年级老师,但小毅却从王老师那里得到了令其一生都受益无穷的精神支撑!他怀着感恩之心和赤子情感把王老师铭记在了心中的重要地位!在他以后的中学、大学乃至工作中,每当取得了成就时,他都没有忘记王老师当初的栽培。从小纸条、书信等联络内容看,小毅不仅把王老师当做了恩师,更当成了亲爱的妈妈!他邀请王老师参加自己的婚礼,并坐在新郎母亲的位置上接受恭贺!在婚礼中间,小毅再次感谢王老师的教育,说没有王老师就没有小毅的今天。王老师在惊喜之余,却说是小毅让她知道了怎样做教师。

  是啊!在现实教育中,类似小毅的问题生是不一而足的,他们由于家庭、社会或者自身等主客观原因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自我迷失,下滑落后。这类学生是否也像小毅那样引起了我们的足够关注,我们是否会像王老师那样真正地去爱那类孩子,让那些幼苗们健康成长?这就是视频给予我们的思索点。王老师并没有为挽救了一个孩子而自得,也没有为自己能够改变小毅的人生走向渡他成功而骄傲,而是在小毅的感激声中依然对自己多加反思。她是一个真心付出的有良知和责任感的教师典范,也早已由经师而变为了令我们敬仰的人师,她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王老师的教育故事对于教师们来讲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教师是个良心活,身为人师,就应义无返顾地自觉担负起育人的责任,而不仅仅是教书。不能为名利所驱,更不能误人子弟,而要不停地围绕教育、钻研教育,用爱和责任去拥抱每个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全方位地陪伴他们成长;关注个体,不让每个孩子遗失掉队,这才是对真教育的回归。而现实中,还有多少类似于小毅这样的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解救?还有多少老师没有像王老师那样回归真教育呢?而当我们执着于对教育的探寻,用爱心和付出为孩子们奠定了坚实的路基,让他们风雨无阻、向阳花开,那将会令人多么开怀啊!

  视频末尾呼吁我们动动手指进行转发,我们不仅要动动手指,更要动动脑子,反思一下如何对待我们所有的学生,如何搞好自己的教育事业!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淘宝回评语10-29

回南天的说说04-30

回南天的句子02-12

《群山回唱》读后感11-29

群山回唱读后感11-29

《群山回唱》读后感03-17

回不到从前的说说05-11

从娘家回婆家的说说06-14

回农村老家的说说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