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寒夜》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寒夜》读后感1
《寒夜》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在思想主题上和“激流三部曲”相比显得更加的深沉,反映的生活视角更加的深入,他所描绘的不再是大家庭里轰轰烈烈的的重大变故,而集中的反映了几个普通“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生老病死。
男主人公汪文宣在小说里从头到尾我都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彷徨与不安,他明知道周主任和吴科长可恨,却不能反抗。他看见妻子和陌生男子在一起,心里虽疑惑,但他却没有勇气去询问妻子。
汪文宣的悲剧命运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第一是社会的黑暗,权力者和资本家们对普通大众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压迫,第二是汪文宣妻子和自己母亲不能调和的矛盾以及无止尽的争吵所带给他的痛苦。在公司里他要遭受周主任和吴科长的白眼与压迫,遭受同事的嘲笑与冷落。在家里他要尽力调和妻子与母亲的矛盾,当这种矛盾变成不可调的时候,她的内心充满着恐惧与无奈,他感受到他只能在妻子和母亲之间选择一个,但这两个女人都是她这一生之中最爱的人,他无法抉择,内心更加的自责,在重重的压力下他最终患上肺病,当妻子选择去兰州离他而去时,他更加没有了活下的勇气,他认为自己已经被这个世界宣判了死刑,最终他在抗战胜利的那个夜晚悲惨的死去。社会的压迫和家庭的压力使他患病,社会的不平等是宣判他死亡的根本原因,他不仅有才,也有抱负,其实他的理想很简单只是想与妻子合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但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他连这一点小小的愿望都不能实现。在压迫下他变成了一个忍耐者,在精神上也出现了病态,甚至连他主任随意的一个咳嗽,他都以为这是不怀好意的,而充满着恐惧。他用责备,委屈自己来换取妻子和母亲的同情与安慰。正是他的软弱可欺,成为了上司和同事欺负他冷落他的根源,他在工作上和家庭上都软弱到了极点,但在小说中从树生的信中可以了解到汪文宣原来不是这样怯弱的人,在结婚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文宣的性格和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宣是生不逢时,他是在这个黑暗社会下的压迫,而不自觉变成的可怜的“弱者”。
但文宣对母亲与妻子的爱是伟大的,我被这爱深深的感动着。他为了给妻子买蛋糕,他拖着病也要去上班赚钱,给她过生日。他对母亲的孝顺和遵从,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尊重的。但偏偏他最爱的两个人水火不容,在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母亲和妻子的水火不容实质是新思想与旧思想,新道德与旧道德的水火不容。树生爱美,爱打扮,这对一个女人而言她没有错,她追求自由与独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她也没有错。但文宣的母亲却一直用传统道德思想来要求树生,显然像树生这样的新女性,是不符合文宣母亲的思想价值观的,因此她在内心上认为树生抛头露面,伤风败俗,并从内心上讨厌树生。但我们可以从小说中看到树生从始至终都没有背叛过文宣,她和陈主任去兰州只是把他当做了一根救命稻草,如果她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可能文宣一家早就只能去要饭了,这并不夸张。文宣的同学柏青,一个文学硕士。最终不也沦为乞丐,最终被车子碾死,悲惨的死去吗?虽然文宣不愿相信这个事实,但这是读书人在那个时代的悲惨宿命,文宣也不能够逃脱。因此树生的经济独立是之所以可以维持这个家不用讨饭的支柱点。但文宣的母亲依然不理解她,还误认为她傲慢和轻浮。但她们两个人的矛盾是新旧时代必然要经历恶阵痛,并没有谁对谁错,大家只是持着自己的价值观生活罢了,我们从小说看到旧的思想和道德观是很难一下就被肃清恶,人们的封建思想也是很难再短时间改变的。
树生是爱文宣才跟他结婚的,但这种爱到最后变成了同情,可能女人真的不会爱上一个她们认为懦弱和无经济能力的男人吧。或者说我们脱离物质去讲爱情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巴金《寒夜》让我感到深沉与刺骨,这种感觉久久回荡在我的心里,不能褪去。
《寒夜》读后感2
每个时代都凝聚着历史的一段故事,而在每个故事里,都会有不一样的光景,发生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群的故事。《寒夜》中树生与文宣的爱情,便是发生在那段并不美好的光景里的悲伤故事。
初读《寒夜》,我觉得文宣实在太软弱,“老好人”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褒义词。首先在工作上,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拖着病体在办公室里那么卑微地做着小职员的工作,对于所有的不公平待遇却从来不敢说一个“不”字,最初伟大的理想也任它在心底蒙了尘埃。而在家庭中,面对妻子树生和母亲之间的矛盾,他既不能扮演好丈夫的角色,也不能尽好儿子的职责。然而后来,当小说渐渐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开始想,如果我是文宣的话,我又会怎么做呢,或者说,我能怎么做呢?
诚然,文宣性格中的软弱无法忽视。然而,在那个知识分子不受重视的时代,他无力改变自己地位低下的境况。为了不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像一头任人抽打的病牛一样小心翼翼地努力工作,尽管换来的只是少的可怜的薪水。而在家庭中,母亲和树生并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两个人他都不能失去,这并非是贪心。所以他夹在两个人中间,默默承受着两个他最爱的人赋予他的痛苦。
他爱他的母亲,所有的.爱只需“母亲”两个字便足以解释;他同样深爱他的而妻子,而这种爱,并不同于对母亲的爱。所以想到自己残破的躯体以及树生在这个穷困的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宁愿放手给她自由,让她离开自己去过更好的生活。而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日子里,他依然坚持给树生寄信,跟她说自己身体很好,不用担心,哪怕他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树生不能回来陪他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他也依然执着。
树生是一位比较典型的新女性,她受过好的教育,有知识有思想有追求。对于生活,她依然抱有一丝美好的憧憬。
然而在那个穷困的家庭里,她却过得并不幸福,儿子的冷漠,丈夫的懦弱,最使她受不了的是婆婆的刁难。所以她问自己——“这种生活究竟给了我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满足么?”回答是——“没有!不论是精神上,物质上,我没有得到一点满足。”继续问自己——“那么我牺牲了我的理想,换到什么代价呢?”“那么以后呢?以后,还能有什么希望么?”——没有答案。
她的婆婆,同时也是文宣的母亲,她不愿同别的女人分享自己儿子的爱,文宣越是爱树生,她便越是恨树生。对于树生,她从未真正地把她当做一家人来看待。而那个阴暗而没有温情的家,对于树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牢笼。所以树生在犹豫再三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她在给文宣的信中说:“可是我只能怜悯你,我不能再爱你。你从前并不是这种软弱的人!”“我还年轻,我的生命力还很旺盛。我不能跟着你们过刻板似的单调日子,我不能在那种单调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我的生命。我爱动,我爱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我不能在你那古庙是的家中枯死。”可其实她的自由又能是什么呢,在那样的年代,不过虚妄罢了,不过寂寞罢了。她或许有苦衷,但也不过是自私本性的驾驭罢了,她确实苦,但她却忘了那个爱她爱的卑微的男人,她可以去享乐,去交际,却没时间陪陪那个可怜的男人,甚至连那最后一夜的时间都不愿留给他,所以我不喜欢她,很不喜欢。
“胜利是他们胜利,不是我们胜利。我们没有发过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日日夜夜盼望着战争结束,可是当这一天终于到来时,生活在底层的大众人民却发现他们没有享受到战争胜利带来的任何实惠。树生回来了,可是一切都已不是从前的模样。
我想,倘若文宣和树生不是生活在那个知识分子饱受冷眼的时代,他们故事的结局就会完全不同了吧。然而,飘渺的生命,看不到远方的人群,未来,谁又能知道究竟是什么模样?
《寒夜》读后感3
小说以“我”的家庭生活为主要线索,缓慢展开,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语的方式叙述,表达“我”即“汪文宣”在抗战即将胜利的前夕的生活状态。以此揭示当时大多数生活在底层的人物的命运。
矛盾的主线来自于这个读书人家,包括母亲在内的一家三口都读过书。这种氛围下的诸多矛盾更显得不可思议,甚至无法理解。因此“宣”无论如何都弄不明白“为什么她们老是争吵?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家庭,这么单纯的关系中间都不能有着和谐的合作呢?为什么这两个他所爱而又爱他的女人必须象仇敌似的永远互相攻击呢?……”让“我”夹在其中倍受熬煎。
我的卑微懦弱,我的无计可施,我的良善悲悯,我的老好隐忍,我病魔缠身等等,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细微而逼真。不由得读者不对这个人物产生强烈的同情感,甚至会有一点点的善意的怨恨。“树生”的塑造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个爱家爱先生爱孩子的传统女人,然而,却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是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虽然她百般的不舍。母亲的形象是一个尤其令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轻守寡,守着孤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她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
这三位主人公就这样在那个充满了苦难的岁月里生活着,没能够等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没能够得到他们自己向往的普通而平常的幸福生活的开始。
小说借“宣”的嘴巴反复说过“我做过什么错事呢?我一个安分的老好人!为什么我该接受这惩罚?”“宣”最终以无声的呐喊“要求公平,他能够在哪里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够喊出他的悲愤,他必须沉默的死去。“宣”怀着一个模糊的渴望,想找一个使他忘记一切的地方,或者干脆毁灭自己。痛苦的担子太重了,他的肩头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没有终止的煎熬。他宁愿来一个痛痛快快的了结。
在描写“树生”的矛盾心理的时候这样写到,树生心想,“她(母亲)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于这种生活,为什么我就不可以?为什么我总是感到不满足?我为什么就不能牺牲自己?”“难道我就应该这样争吵、痛苦地过完我这一辈子?。他们把寂寞留给我一个人,难道我就这样枯死了么?”可是当有一条路可以选择的时候,“树生”即兴奋又痛苦,而且还有一种惶惑的感觉,她仿佛站在十字路口,打不定主意要往什么地方去。她反复的说,我不走,要走大家一起走。”虽然她的决定并没有给她带来快乐。
但是母亲的话永远是那么刺耳“只要你(宣)肯答应我,只要不再看到那个女人(树生)我什么苦都可以吃,什么日子我都能过得去了!”“这种生活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满足么?”她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挣扎了许久,才找到一条出路“没有!无论精神上,物质上,我都没有得到一点满足”“生命就这样平平淡淡一点一滴地消耗。“树生”的忍耐到了极限。这里不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监牢?她应该飞,必须飞,趁她还有翅膀的时候。她要先救出自己。”“树生”最后选择了离开。
虽然她离开家但是她依然按月寄给“宣”生活费用,嘱咐“宣”及时看病。而且最终回来,当得知“宣”的离世,儿子的不明下落时,她觉得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冷了,她需要温暖。
当一切即将结束的时候,萦绕于脑海的三个主人公清晰的站在面前。我怀着一腔的悲愤看着历史中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我因此看到我生长在这个时代是多么值得庆幸。但是我依然感到了很深的寒冷,甚至是浸骨的冷。直至周身颤抖,和文字一起。
《寒夜》读后感4
《寒夜》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小说仅仅通过数人及一个简单的家庭故事便向我们生动完整地再现了当时大多数生活在底层人们的画面。初读《寒夜》,一种凄凉阴郁的感觉便弥漫了我的整个身心。此后,这种心情便愈加浓烈,随着故事的结束,沉重的心情也达到了极点。每每阅读一段时间,便需长嘘一口气,否则好像整个人再也承受不了那番沉重。
小说《寒夜》是巴金写于抗战末期的作品,小说以汪文宣的家庭生活为主要线索。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职员。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手法上,不得不说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在我看来造成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的汪母,她年轻时期便守了寡,仅有的爱全都给了她儿子,她不允许别人分享他,甚至是儿媳。她的爱无微不至却显得自私霸道。她的爱虽让文宣感受到了无比温暖,却也给文宣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在文中,汪母是封建的代表,她总以旧社会的思想和礼教来束缚新派的媳妇,总觉得媳妇不懂规矩,动不动就拿自己当年做比较,虽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但未免做法太过偏激。
树生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时期女性,她爱家爱先生爱孩子,却忍受不了母亲对她的约束与轻蔑,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即使百般不舍。她的离去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巴金想要通过她表现追求自由的新思想。
汪文宣是《寒夜》最大成就之一。我相信凡是读过《寒夜》的人,都不能不对他留有深刻的印象。曾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的年青人。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自由恋爱而结婚,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怀着满腔“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和宏伟志向走向社会,想创办“乡村家庭化的学堂”,报效祖国。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败的社会制度,贫穷、疾病的折磨,使理想和热情付之东流“让那一大段时期的现实生活毁掉了”。成为软弱者的典型。忍耐和妥协成为汪文宣的主导方面,懦弱无能、与世无争,逆来顺受,不敢抗争,奉行“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处世哲学。他怕见上级注视的目光,怕上级不满的话语,甚至连上级轻声地咳嗽,也要疑心是否有对自己的意见,总之他整天工作在担惊受怕环境里,严重地摧残了他身心的健康。对妻子也是如此。他带着强烈的念头去找她,可看到妻子同和别的男人有说有笑,只觉得心里发冷,却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最终“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在家庭婆媳争吵中,他不敢批评谁,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只能以自虐企图获得她们的同情,从而平息纷争。为了生活,他不顾身体健康,拼命工作,病痛自己忍受,从不告诉其他人。
在思想上,巴金写《寒夜》是为“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揭露了这个寒冷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国统区人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人们渴望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生活的愿望。
小说始终将这个家庭的悲剧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展开。战争的威胁,时局的混乱,官僚的腐败与自私,贫富的悬殊,失业与逃难的恐惧,成为这个家庭所无法承担的压力。作者以汪文宣的家庭为中心,适当地将笔墨延伸到这个家庭之外,写出了另外一些普通人的悲剧。如:汪文宣的同学唐柏青、同事老钟。这些悲剧进一步证明,汪家的悲剧不是偶然的,它不过是整个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寒夜》读后感】相关文章:
幸福读后感04-18
感恩读后感04-18
《IT治理》读后感04-16
《态度》读后感04-15
兄弟读后感04-12
《魔戒》读后感04-12
《早》读后感04-12
《青春》读后感04-09
《鲸》读后感04-22
燕子读后感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