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时间:2022-08-01 09:40: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精选22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礼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精选22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

  玉器梁家60年里,在玉的相守与月的笼罩中,世代沉浮,悲喜交织。梁亦清,一个朴实的回回,世代雕玉撑起整个奇珍斋。为了三保太监郑和,为了回回,他毅然接受蒲绶昌的交易,用那双饱经风霜的粗糙的手琢刻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这个视玉为命的男人,最终倒在了血色的宝船上。

  易卜拉欣,梁亦清之徒,用他宽厚的肩膀挑起了玉器梁家千斤重担,顶起奇珍斋的大梁,迎娶梁家小姐君璧。梁君璧冷漠、迂腐、爱钱如命,与丈夫生下韩天星,宠爱有加。而韩君璧的妹妹冰玉胆大、执着,与韩子奇在英国逃避战乱时产下韩新月。

  回国后,韩新月留在奇珍斋,可梁冰玉却在姐姐的羞辱下离开了家。韩新月从小便遭到梁君璧的冷漠。他并没有得到属于自己母爱的关怀。直到她升大学,韩子奇夫妻俩也为升学的事纠缠争吵。梁君璧认为新月应该外出打工,为家里多一份收入,而韩子奇只能忍心让妻子卖去自己珍贵的乾隆玉璧,才说通妻子让新月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在学校里,韩新月认识了年轻的老师楚雁潮。楚雁潮给予了新月极大的信心与肯定,也让新月敬佩又爱慕。然而好景不长,韩新月在心脏病威胁下住进了医院。

  梁君璧拆散儿子与容桂花芳的爱情,又阻止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她是我的亲妈妈?”这让新月感慨道,韩子奇才透露新月的身世。韩新月顿时不省人事。

  梁亦清的坚贞,韩子奇的坚韧,韩新月的坚强,一个穆斯林家庭,三代人的兴衰沉浮,伴着玉的光泽和月的柔美,演绎着纯真的梦想,悲剧的爱情。

  巍巍西山上,后世天园里,在一轮新月下,那个母亲来回轻轻穿梭着,泪眼婆娑的她洒落点点泪珠。那个老师一动不动,久久伫立在那片土地上,沉默地回忆着。小提琴《梁祝》的曲声轻柔徐缓地飘荡着,似乎正寄托着思念,又似乎正诉说着无限忧伤。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2

  穆斯林的葬礼架构倒很宏大宏大,一个穆斯林玉器世家三代人六十年来的坎坷浮沉,穿插五四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还算是是一部波澜壮阔。但是我感觉里边关于人物的描写不是特别丰满——韩子奇如何靠智商和情商发家写的并不多,还有就是韩天星他小时候是一个爱骑大马的孩子,长大后变成那个样子的……也并没有太多交代。还有就是楚雁潮在新月临死前的那些话我感觉有点不真实啊……可能太纯情了吧

  我个人感觉里边构造最丰满的人物是韩太太,她虽然算是一个反面人物,但是我认为她不是一个坏人。她的行为,语言心理之类的挺符合逻辑的。对于韩子奇和韩冰玉结合我只能说应该合情理吧,毕竟他们经历了战争。

  当然也有好的,例如玉的知识,还有里边体现的很少的穆斯林的文化,他里边写了三场葬礼。但是我感觉这本书可惜了这么宏大的背景和这么有气势的书名了,和我之前看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单薄了一些。

  书里一直强调穆斯林回族的规矩习俗,但是感觉这不是主线,好像若有若无。我觉得这书主要是讲穆斯林背景下的矛盾与冲突,冲突最多。新月和楚、冰玉和君璧、冰玉和洋人的儿子、韩子奇和冰玉君璧、蒲寿昌和博雅斋……

  讽刺更多吧,穆斯林的规矩那么多,他们都是虔诚的信徒。虽然不想打破规矩还是让规矩面目全非。这里面有无奈和心酸,也有动荡的背景的束缚。反过来一想也说得通,如果不是在穆斯林背景下,好多事情顺理成章。

  我想不通最后冰玉为什么要回来,带着希望见自己想见的人还是终于要勇敢面对还是始终放不下亲人?到最后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还是什么?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3

  月,皎白明亮,纯洁明净。玉,光滑圆润,令人富贵。一对恋人的生死之恋……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本由回族女作家霍达写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庭近六十年三代人的命运两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爱情。

  第一个爱情是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生死之恋。

  韩子奇因为国家局面动荡,内忧外患,随着沙蒙?亨特远走他乡,来到英国避难。没想到梁冰玉也跟着来了,在英国,却仍动荡不安,从此他们演绎了一场生死之恋。

  第二个爱情是楚燕潮和韩新月之间那超越生死、超越世间世俗的爱。

  楚燕潮是韩新月的老师。韩新月是楚燕潮班上最出色的学生。韩新月因为偶尔一次晕倒被发现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几次住院,楚燕潮都去看望她,从而,良好的师生之情渐渐变为了淡淡的爱情。在最后一次住院时,新月在弥留之际也要等到他的到来,但最终,她没能等到她的恋人,就先去了。而楚燕潮,他也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他对新月那永远也不便的爱。在他即将告别新月,把最后一块砖放好的那一刻,他的心碎了,我的心也碎了。恋人的爱是纯真的,恋人的心是脆弱的,恋人的情是永远不会变的,恋人的……

  楚燕潮和韩新月的悲凉挚爱,何尝不似《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呢?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何况这只是一人之爱!这种爱,在我们看来似乎不值得,但对他们来说,却意义深重。

  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只对恋人有爱,对社会中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是真正需要爱的人。或许,我们也不用爱的深沉,因为只要人人都播撒爱的种子,就能长成爱的森林!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4

  昏暗的灯光下,我伏在桌上轻轻地抽泣着。手里却还紧握着它——《穆斯林的葬礼》。她——韩新月,是一位优雅、学习刻苦,十分擅长于喜爱英语的学生,就读于原燕京大学,身处于充满危机与矛盾的家庭,有着凄凉的身世。他——楚雁潮,刚毕业于原来的燕京大学,却又被在此代课,成为了韩新同的班主任,热爱英文翻译工作,于韩新月有着共同的爱好,两人后来成为了一对恋人。不过,“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韩新月竟然被查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最终还是不行的去世了。最令我难忘的就是,当楚雁潮千辛万苦地一大早奔到医院时,却发现韩新月的床铺已空,人已不知所踪。我的心咯噔了一下,期望着不要看到自己最不想见得事,可最终还是瞟到了。“她已经走了。”当医生遗憾的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如刀绞一般,泪水夺眶而出。殁的,眼前突然浮现出了楚雁潮的面孔。

  苍白、遗憾、失望、自责全部都集中到了他的脸上。她一直撑着,却未能和他见上最后一面,说出最后一句话,在她的守护下安心地离开。她们就这样充满遗憾地分开。在病魔的面前,许多人根本无能为力。我痛苦并为他们感到十分的惋惜,感叹着他是否能见到他的“最后”一面。

  口试,他是汉人,而她是穆斯林,汉人是不能随便闯入穆斯林的葬礼的。很快,就有人过来把他给赶了出去,她拼尽了全身的力气想要抗拒这一切,用那已声嘶力竭的声音哭喊着……我愤怒,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宗教信仰,为什么他不能和她结婚,为什么连她的葬礼他都不能参加。为什么这些人不懂得他对她的爱,为什么要留给他太多太多的遗憾。为什么,为什么?他已无法控制自己的理智。他害怕,害怕自己与她的距离越来越远,可是无论他怎么努力,事实也已摆在了眼前——她死了。

  看到这里,我已泣不成声了,我被楚雁潮那种对爱的执着深深地感动着,他们的结局是悲惨的,有情人终未成眷属,却也造就了一段辛酸、伤感的往事。泪水在脸上肆意地流淌着,嗒嗒地落到了书页上,书页已被浸湿,心中却像被堵塞了一半,久久不能释怀,是个人、宗教。还是命运,导致了悲剧。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5

  虽然我已不像以前那么激进,当我看到韩子奇竟然和梁冰玉在一起时,那一刻我心里气急了,怎么可以这样没有责任心,或许是因为我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在异国他乡流浪10年,想不清楚那应该是怎么样的心理历程,又怎么样的文化程度和态度观点才能让他们做出这么为世人所唾弃,起码是比较传统的人们是不能接受的,这也许就是儒家思想在大多数人心里的根深蒂固吧。

  梁冰玉说:“因为我爱他,他爱我,所以我们就结合了。”说的那么理直气壮,一点不像是第三者。不过她的敢爱敢恨也让我佩服。韩子奇终究还是比较传统的,他扔不下他儿子和妻子和玉和名誉。他口口声声说:“我离不开你”,可是照样过得好好的,或许有点苦,可是没死,有点犀利吧。所以我也佩服梁冰玉说:“你的人生应该由你来做决定”,后来就是她失望的走了。带走了这个人的爱,却带不走这个人的人。这也是一个女人的失败。她姐姐梁君璧也失败,留住人留不住心。

  还有一失败,她有意冤枉老侯,却最终败了自己的家。这个小说里还有个有点意思的角色:郑晓京。好多次因为她我竟然哈哈大笑。楚老师性格稳重有文艺范儿,而这个郑晓京却是十足的政治革命家,起码样子是挺足的,两个人有好多个碰撞那种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的人的谈话着实让我觉得好笑,这里其实体现着当人文人墨客在政治面前的尴尬与无奈。悲伤的事总是会发生,而且发生的太突然,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新月要死,可是当我看着新月在叫着:“楚……”,楚老师还没有来那会儿,我觉得她不会死,一定会等着她的恋人到来再缓缓离世,可是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样发展,她就真死了,真没有睁着眼睛对自己的恋人说一句:珍重。

  没有见到自己的亲生妈妈,没有见到最爱的爸爸,就这么走了。那时我觉得作者肯定和我开玩笑,一定会有楚来了之后的回光返照,可是没有,故事结束了……

  《穆斯林的葬礼》不仅语言精辟,四字成语非常多,每一句都是斟词酌句,而且情感细腻真挚。祝福天下拥有这样纯真爱情的人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6

  掩卷长叹,仍萦绕在心头的悲伤,挥之不去。

  我听到一声深深的叹息,来自九天之上。来自九泉之下,来自天地之间,其实只来自于书中,几乎一口气读完《穆斯林的敬礼》的我,在掩上最后一页的时候,心中的复杂情感,说不清,道不明,只隐约感到一丝悲凉。记得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在这本书中,我似乎明白了那么一点。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远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深情回望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提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整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整本书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荡气回肠。

  读完这本书,我只能用“震撼”两个字形容自己的感触,也就难怪冰心称“这是一本奇书”,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难释手,书中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以及他们的下一辈韩新月,楚雁潮的爱情悲剧、牵扯着我的情思、不忍、同情,到最后却只能悲叹。我钦佩韩新月与楚雁潮的敢爱敢恨,追求自由,我喜欢他们的坦荡与执著,欣赏他们的才华,感叹他们的不幸。这样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呢?梁君璧?还是梁冰玉?还是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许谁也无所谓对错,无所谓幸与不幸,毕竟时代是无法改变的。

  记得刘白羽先生这样评价梁君璧:“也许因为我是北京人,我生长在曾经富极一时而终又凄凉零落的大家庭中,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使我懂得梁君璧,她表面上显露着压人的威势,其实内心隐藏着一腔悲痛。”也许时代不同,也许是我们看问题的深度不同,也许是他有一般这样的经历,而我只是一个听故事的人,所以我是探不到梁君璧的那一腔悲痛的,我觉得她对梁冰玉的爱极恨极,很是不应该地用在了无辜的韩新月身上,拆散了她与?b雁潮这对苦命的情人,也断送了她本就不长的生命。我无法理解梁君璧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韩新月感到着凉。

  从书中,再折射到现在,又会有多少这样以悲剧收场的爱情呢?还有多少人这追求灵魂自由的呢?

  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倾听,用心去审视,我眼中的《穆斯林的敬礼》,是一个家庭不幸的命运,一个时代悲剧的收场。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7

  这个星期,好不容易在一个月明风清的晚上看完了《穆斯林的葬礼》,信中既沉重又感到几分清美。想写下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下笔.那个弥散着淡淡的忧伤的月与玉的意境让我不忍下笔,似乎稍不留意就会打碎这个绝美的意境。

  玉,是财富,是身份,是地位,虽然美得耀眼,却是易碎的。

  月,纯洁,善良,明净,悠悠的挂在深邃的天空,静静的聆听着人世间的爱恨情愁。

  韩新月,韩子奇,楚雁潮,梁君璧,梁冰玉,他们每个人都想追求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却都有各自不同的悲剧命运。

  记得在我把这本书看了差不多一半的时候,我曾经想到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本书的书名要叫做《穆斯林的葬礼》,穆斯林的葬礼,葬去的究竟是什么呢?

  无疑,梁君璧她是不幸的,时代的原因使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的她永远不会明白那种炽烈的爱情,所以,当她面对自己的妹妹冰玉和自己的丈夫相爱,并生下一个女儿时,她想不到,也无法理解,她想的更多的是对社会伦理的背叛,是对自己所虔诚信仰的宗教的亵渎!

  梁冰玉与她女儿韩新月的生活是在交织中展开的,交替的话语把爱情悲剧表现得更真实相似,给我们带来的是畅快淋漓的感受。

  梁冰玉大胆的爱和独立的人格令我敬佩,而她的女儿韩新月更是秉承了母亲的个性,只不过表现的更为含蓄一些。

  她对自己所喜爱的外语事业充满了向往,却因为身体的疾患永远的失去了为事业而奋斗的机会。幸运的是,她还拥有着最真诚的爱情,她的老师楚雁潮无时不刻的关怀着她,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了她爱情的滋润。而就是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在韩太太看来却因宗教的信仰而悲剧拒之门外!

  宗教,信仰,竟成了阻挡爱情的一道坚不可摧的高墙!

  但韩太太不会想到,她一心一意阻止回回与汉人的婚姻,而她自己的丈夫就是一个汉人!

  小说的结尾是悲惨而凄美的,新月死了,把爱情也带进了坟墓。

  或许,穆斯林的葬礼,葬去的就是爱情,而爱情恰恰是应该不分种族、信仰与国界的!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8

  这本书总共写了三场葬礼和一场婚礼,第一场是梁亦清的葬礼,这个一生都献给了玉的手艺人,临终也还没有完成他最后的作品,或者也可以说就是这件为期三年的作品把他最后的精力给打磨掉了。

  葬礼的描写在下一章出现,非常详细的向读者介绍了穆斯林的葬礼。从这部小说里,我了解到了许许多多关于穆斯林这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葬礼是在高中时听同桌马勋旺说过,我这个高中同学就是一个地道的穆斯林兄弟,记得当时从他哪儿也简单的了解到了一些关于他们民族的知识。梁亦清带着毕生的遗憾和操劳走了,留下孤儿寡母和一个小徒弟-韩子奇,这本书的重要角色之一,开始了另外一段充满辛酸,幸福,甚至有些传奇味道的故事。接着到了一场婚礼,一场隆重的韩子奇的儿子天星的婚礼,这场婚礼在60-70年代办得相当的“体面”,沉寂多年的韩家再次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向他们证明玉器世家的家底殷实。而就在韩家的长子新婚大喜之际,他们家的女儿新月的病情却加重了。

  自始至终,新月都是一个悲剧的角色,这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承受了太多的不幸,自小亲生母亲的离去(而对此她却毫不知情,直到最后的那些日子),考上了北京大学却由于父亲的意外而发现了她更严重的心脏病,与她的老师楚雁潮没有结果的爱情等等等等...这个纯洁善良的女孩做错了什么,上天要这样对待她,要给她安排这样的命运,而对于她来讲,她做出的想要改变她自己命运的努力都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

  只有楚雁潮,这个以老师身份出现的学者在她最后的日子让她感受了爱情的甜蜜,让她在漫长的冬季看到了丝丝绿意,诚然,他们的爱情是没有结果的,但正是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黯然泪下。接着写了姑妈的葬礼和新月的葬礼。我觉得全书的精华所在就是新月的葬礼,对于这个承受了太多不幸的女孩,也许魂归天国是她最好的解脱,但这个世界上从此也多了一个孤单的灵魂......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9

  第一次听说《穆斯林的葬礼》是从我的小学语文老师那里,她说是读了这本小说,让她爱上了文学,从而选择了中文系的专业。第一次读起这本书,是上初二的时候,翘了几节课,坐在学校的操场边,清凉的风吹过发梢和书页,一个下午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多少次在深夜里辗转反侧,直到夜近拂晓也无法入睡。

  女作家笔下的故事总是柔肠百转的,是离不开爱情的主题的。书里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女性角色,青年时艰难撑起家业,中年后充满市井气息的壁儿;在战火中失去丈夫和儿子,一生老实勤恳的姑妈;纯洁无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韩新月;以及,追求爱的权利和人性自由的玉儿。

  全书以回族家庭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玉器世家几代人在战乱中的变迁徐徐展开,讲述了一些即使在现今的时代也带有巨大争议的冲突:玉儿和姐夫韩子奇在英国相爱,并生下女儿;这个女儿韩新月又在燕京大学与自己的老师楚雁潮相爱;壁儿亲手养大自己的丈夫和妹妹所生的孩子,充满疼惜与矛盾;玉儿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小女儿,成全姐姐姐夫一家的平静,在年老时又返回北京,寻找到的只有女儿早已无常的消息。

  有篇写金庸的文章说,金庸的书,只写了三个字,就是求不得。这三个字,用给这本书也是极为合适的,战乱的突袭,人生的错位,让故国、故园、故土都已面目全非,人生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漂若浮萍。人沉沦在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巨大悲恸中,被烽烟裹挟着向前奔走。即便独立坚强如玉儿、新月这样的新时代女性,个人的意志也在时代、爱情和生命面前显得无力;即使精明聪慧如韩子奇,因玉而成为响当当的人物,也因玉而成懦弱不堪的人物,守不住他一生的挚爱。人生百年匆匆而逝,恍如云烟,被生离死别折磨的痛彻心扉;只有那些古玉,代代相传,灼灼其华,或许这就是霍达想要传递给我们的吧。

  无论是如玉儿一般为爱义无反顾,还是如壁儿般为现实磨砺成世俗的样子,结局都是那三个字求不得。或许也正是人生的无常,让真主的庇佑和精神力量显得更为可贵。这种与生俱来的信仰不仅仅是葬礼上的形式,是带着白帽子的男子,也是婚姻上无法逾越的束缚。它同命运一样,不经选择的降临,让个体在它面前显得短暂又渺小。信仰终究是什么又带给了他们什么这些问题已无从辩驳,因为人间本就是无法逃离的剧场。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0

  曲终掩卷,荡气回肠。读完《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楚雁潮那一曲悠扬而又婉约的《梁祝》还回荡在我的耳边,它诠释着多少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我们这样懵懂而天真的年纪,还不能理解真正的爱情,但作为一个旁观者,并不影响我对书中梁、韩家族六十多年的兴衰以及书中人物之间摩擦出来的暖流和火花发出由衷的感叹。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故事线索,却是同样的结局—相爱的人们最终都没有象海子说的那终成眷属。梁冰玉和韩子奇,因为伦理道德的原因分居三十三年;韩天星和容桂芳则因为父母的“智阻”而变的冷若冰霜;韩新月和楚雁潮,由于双方家长的阻挠,爱情也最终随着新月的离去而葬送。相爱的人总是分开,而不相爱的人却在一起,貌合神离,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剧!由于时代观念的限制,对于韩子奇的妻子梁君璧所做的决择并没有错,她也无法摆脱和冲破时代的桎梏。

  二十五岁的倔小伙韩天星,不论家庭背景,无所谓“门当户对”,执着地爱着他所爱的人,在我们现在的社会还能接受,而在当时那样做简直是无法无天。桂老师,一位温文尔雅、才学甚高的年青教授,爱上一个比自己小近十岁,且患有心脏病,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的人。他不顾外界压力,毅然要爱她,这执着的追求正是爱情的真谛,是值得赞扬和理解的。而梁玉冰的思想过于偏激,她认为:我爱他,他也爱我,我们就结合了,事情就这么简单。至于是否触及别人的家庭,影响别人的生活与我无关。无论是当时的还是现在,她的爱情观是要受到指责和唾弃的。

  随着主人公们陆续离世,书中多次写到穆斯林的葬礼,这是作者对生命的夭折所发出的叹息,也是一种对黑暗社会爱情悲剧结束的注解。

  哀乐长鸣,这是所有人发出的至深感叹!曲终掩卷,荡气回肠,那琴声又萦绕在我的耳旁……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1

  未名湖上,晚霞满天。沿岸的垂柳、国槐、银杏,一片金黄,湖心岛上的那一丛枫林,红得艳紫,略显出秋的悲凉。

  世世代代与玉相濡以沫华美而又凄凉的诗篇从此揭开帷幕。如果可以,请让我预支一段如玉的时光,哪怕将来玉殇玉别玉殒,我亦无悔。只让时光告诉你,曾几何时,它是那样的璀璨。

  伦敦——一个虚幻的,缥缈的雾都,每个到达那里的人都会有一段缠绵悱恻的往事,梁冰玉自然也不会逃脱。国内战争爆发,出于对玉执着的喜爱,韩子奇携玉前往英国避难。两人共同躲避战争的硝烟,朝夕相处,互生情愫,邂逅于雾都之中,于是有了他们爱情的结晶——新月。

  一轮新月独挂夜空,在它耀眼的光芒下,一轮新明月降临到了穆斯林的怀抱中。我们无法从一个婴孩脸上读出任何故事,她死前抹去了前世所有的记忆,出生时,又带来了极具神秘色彩的表演。韩新月的出生既给这个回族家庭增添了喜悦,也预示着一场悲欢离合。

  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新月已长大成人。徘徊在枫林的小道上,手捧一本外国名著《简.爱》,眼神如月光般倾泄出来。耳边回荡的是母亲的厉声斥责与父亲的抱头叹息。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总是得不到母亲的关爱和支持,在这个风平浪静的表面究竟隐藏着多少未知的往事。在现在看来,一切都如雾里探月。笼罩着一层看不透、摸不着的轻纱。

  她所喜爱,所盼望的琴声在耳边响起,琴身在舒展,丝弦在震颤,扣人心扉的节奏和旋律如诉、如泣、如诗、如画。新月的心被楚雁潮的琴声俘虏了,懵懂的少女浅尝了爱情的果实。一个风华正茂,一个才情横溢,本是鱼儿和水,花儿和蝶,却被父母无情地拆散,新月并不畏惧病痛的折磨,只想静静地谛听着,琴声在她耳畔回旋。

  就这样,新月在临死之际才得知真相。她在新月升起时来,又在新月升起时离开,悄无声息地完成了降落人间的使命。

  琴声在坟前回荡,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出现了,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2

  “暮色悄悄地降临了墓地,婆挲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园温馨的清香。

  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升起来了,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

  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亲吻着琴弦,述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的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冰玉在琴声中久久地位立,她的心被琴声征服了,揉碎了,像点点泪珠,在这片土地上洒落。

  天上,新月朦胧;

  地上,琴声缥缈;

  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这就是我所喜欢的《穆斯林的葬礼》的结尾。

  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但一直很遗憾没有真正认真拜读过,这次“偶然”的机会,终于使我有幸一睹它的风采,想写下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下笔.那个弥散着淡淡的忧伤的月与玉的意境让我不忍下笔,似乎稍不留意就会打碎这个绝美的意境。

  这是一部反映穆斯林生活的圣洁诗篇;一部映射普通大众生活的历史之剧;一部折射平凡却辛酸的爱情故事的缩写;一部展现奇异而又古老的民族风情的真实画卷。这部长达50万字的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对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习惯、婚丧嫁娶习俗做了全面、彻底的描绘。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作品中人物活动的时间,上迄二十世纪初,下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活动的范围从亚洲到西欧,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的沉重灾难,还有鲜为人知的穆斯林的生活习俗、玉器行的历史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它不仅是穆斯林的葬礼,也是爱情的葬礼,围绕着几代人的似乎“扭曲”的爱情书写穆斯林人的生活。

  读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被书中美丽的言语和措辞深深的吸引了,不管是对于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于环境的衬托,作者运用的词语都那么的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就不以为怪了。读完这本书,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心中的悲痛与遗憾久久不能释怀,我甚至抱怨作者为什么如此残忍,要赋予一位完美的妙龄少女如此苦难并短暂的一生,要拆散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死了的人解脱了,而活着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3

  对于这本最有生命力的矛盾文学奖经典作品,我也记不清翻阅多少遍了,每次都为其陷入深深的沉思。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它以其独特的情节和行文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代回族人之间的家庭故事。关于回民我所知甚少,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觉得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诗篇,充满悲剧的美感。过去的生活过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这本书场面十分宏大,头绪那样纷繁,通过一个玉器世家几代盛衰,唱出一曲人生的惊叹。

  我想这是玉的长河,不,是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到新月之死,我实在无法抑制,不能不流下眼泪。如果不是把人生的真谛写得如此深邃,如此动情,能有如此摧肝裂胆的艺术魅力吗?

  的确,一页一页读下来,我进入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世界。读到《玉殇》梁亦清之死,这是一个大斧铿锵的雕塑,悲壮淋漓,令人震撼;读到《玉王》,韩子奇青云得意,勾心斗角,用笔如此老练,千万世态,游刃有余,我深为这种艺术动力而赞叹。围绕着这一条清澈而晶莹的玉的长河,梁军璧,韩子奇,各有鲜明的性格,各有独特的内心世界。但在这庞条的人生之林中,却响起一支幽幽的乐曲,它由小而大,由轻而重,由弱而强,一个形象而轻盈而出这就是新月,正是这一纯洁、幽静、美丽的灵魂。

  本来是一道活泼的小溪,却一下跌入人生的劫难,由梁启璧之拒绝楚雁潮波澜乍起,掀起可怕的命运的巨变… …似的,正如作者所言,她是为人心作传无论是优美的还是残酷的,人的心灵,压倒一切,镇住一切。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绝。新月之死,是祝英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人们的心志正是从这悲剧之美中得到净化的。

  我的室友说这本小说的结局太悲惨了,但是在尾声部分,梁冰玉看到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出现在门边,洁白的皮肤,俊秀的脸庞,黑色的眼睛,长长的睫毛,正吃惊地看着她。新月!新月!… …她一把抱住了少女,默默苍天,沉沉大地,过去的过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梁冰玉抱着的人不是新月,而是梁家的三代人,她抱住的不是一个新的新月,是一个关于未来的梦,一个希望。

  梁冰玉轻轻地走过去,心里只想着自己的女儿。和那个人一样。

  暮色悄悄的降临,婆娑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目温馨的清香。

  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出现了,淡淡的,朦胧的,若有如无。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4

  “暮色悄悄地降临了墓地,婆娑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园温馨的清香”琴声缥缈,寻寻觅觅,一心只想着自己的亲人。天地之久间,久久地回荡着这一琴声……

  外面天色已经大亮,金黄色的晨曦透过窗户洒进来,在木质地板上洒了一层朦胧的光晕,难得清闲的双休,我手捧《穆斯林的葬礼》,去追寻那一方净土。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年代,却有着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又何尝不牵动着你我的心?一个玉器世家,他们几代人对玉的痴迷、对玉的执着。这是玉的长河,亦是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

  怀着对回回民族的自豪感,梁亦清决定要用三年的时间来雕刻这一象征着回回民族最高荣誉的宝船。三年,一次多么艰苦卓绝的航行,这期间,他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懈怠。眼看就要完工,突然,这一切都在霎那间停住了,滚热的鲜血把琢玉人与碎玉连成了一体。他,僵卧在耗尽了生命的水凳儿前,无声无息地告别了他为之奋斗的事业。三年,废寝忘食的三年,到头来还搭上了自己的生命!真主啊!一股锥心的疼痛从内心深处传来。

  从小,她缺少了梦寐以求的母爱,每次只能看着那张亲生母亲的照片在独自落泪。她幼小的心,载着这些超重的负荷,却无法找到倾诉的对象。知道遇到了他,她的生命为之改变。她幻想着毕业以后所有美好的事情,她沉醉在与楚雁潮的爱恋之中。却不知,这一切的幻想,都像阳光下的泡沫,一触就破。“心脏病”,这个简单又不简单的词,正在一步步吞噬着这妙龄少女的生命。直到,最亲的姑妈在她身边倒下,这一切也到了尾声。她一直等到天明,盼望着太阳快点出来,只为了和楚雁潮的约定,可终究没等到他。带着遗憾、带着痛苦,永远地离开了这繁华的人世间。一滴液体滑落到书上,很轻,很轻……

  穆斯林的葬礼是圣洁的、隆重、庄严而简朴,没有丝毫的浮华。楚雁潮站在新月的墓前。他的瞳孔是涣散的。眸子是没有焦距的。他毅然地跳下墓穴,为新月试坑,这个被痛苦粉碎了的少年,仔细地抚摩地面,把所有的土块和石子都捡走,不留一丝的坎坷给新月。所有的思恋都融入了这黄土之中,所有的回忆都埋在了这墓穴之中……

  午后没有一丝风,唯有鸣蝉不遗余力地鸣叫着,合上这本厚重的书,心中的坚冰一寸一寸地融化成泪水。仿佛在一个清冷的冬夜,仰望天空飘下的雪花,站在新月的墓碑前,眼泪蓄满了眼眶。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5

  一个穆斯林的传奇事典,三代人的沉浮与共,爱苦纠织的凄美恋情,画出一道由: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塑造的完美长篇巨作。主人公们在政治、宗教中挣扎,人们在思想感情和爱情的熏陶中沉浮,缥缈,被作者独特的视角带入了一个从来没有见过可爱又可恨的世界。

  如诉如泣的呐喊,冰如刀搅的界世,爱恨情仇的交汇。死去的人往复在地狱与天界的罅隙,活着的人却在现实与浪漫的墙缝中重生。几个世纪的轮回,人们逝去的、重来的,能够永无忘记的只有七情六欲。红颜的薄命,男子的痴情,都在这一界如地狱般的天堂中展开交战。

  社会的无形的条件下成形,人们却又在成形的条件下痛不欲生。

  在宗教中对人生以及来未的困惑,这之间的流传,只会如浮命般吧。渴望死去的心爱的人再次诞生,那诞生之后又会是怎么样的一段家庭故事呢?争吵,或是平静地度过下半辈子?只是渴望着这一切稍纵即逝的虚拟给自己的生活添加着无形的色彩,爱情就只是被人类无疑当作是精神养料的东西么,那是在现实社会中不允许存在的。

  宗教的纯统,政治的锋交。

  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的幽斋音乐,始终在读者耳边回荡着,想抹也抹不去。

  最终只是存在又不存在现实中值得人回忆的美好的“事物”吧,这一切想要变为真正的享受,只有唯二的原则:一、享受开始的美好。就让生命顺运。二、一路坎坷,却始终有美好的回忆不是么?

  人生即使如此,只能有付出,或者是有付出又有回报,没有第三者。这样凄美的爱情故事,我想,在现代是不容生存的吧。只能有热情与奔放,开放的外国人又一次对保守的中国人的冲击,必将会留下永远的漩涡吧。只能够就任它发展下去,强大起来,以外人的话说:“就是在发展了。”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6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一部长篇文学小说。这本小说主要写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几十年的兴亡盛衰,几代人的命运以及悲惨的爱情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被霍达女士的写作水平而惊叹,被书中人物的命运而不由自主的感到悲哀。

  《穆斯林的葬礼》生动形象的塑造了视玉如命的梁亦清、韩子奇;小气吝啬的梁君璧;大胆追爱的梁冰玉;纯洁朴实的韩新月;内向文静的韩天星以及一身正气的楚雁潮……这么多人物形象中,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纯洁善良的韩新月。

  当别人污蔑、嘲笑韩新月时,韩新月没有受到外界影响,也没有以毒攻毒、以牙还牙,她只是依旧做好自己,也就做一个纯洁,而不被世俗所侵染的人。

  韩新月在得知自己心脏有病时,她没有对生活抱怨,没有向死神低头。她也没有埋怨家人,反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想着家人的安危。她的心灵是那么纯洁,那么一尘不染。

  而现在正值大好年华的我呢?我被虚荣的外表所迷惑,我忘记了内心的美好,更是有时羡慕别人可爱的装饰,和韩新月相比,我是如此的不堪一击。从此以后,我也要像韩新月一样,做一个纯洁、善良、富有朝气的小学生。

  《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教会了我做人的真理与人生的真谛!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7

  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安拉,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他死在信仰之中。——葬礼悼词

  让我们缓缓拉开故事的帷幕:八十年代的一天,北京,一个古老沧桑的城市,一座颓旧的四合院门前,伫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夕阳的余辉已经无力再现这座城市,这座记忆之城,一扇门,两重天,老人无可避免进入悲剧的记忆

  时光,断层。让我们重温那些很久以前的爱和恨,幸福和苦难,放任和坚守。

  梁亦清,一个本分低调的琢玉人,终日默默无为的劳作,将自己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低价卖给玉器行,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一辈子都在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盘剥,他象征中国广大的任劳任怨的人民,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但却在社会的底层挣扎。视玉为命的梁亦清,再玉作坊里苦心经营自己的生计,自己的梦想,但有一天,倾注他大量心血的宝船玉雕却不幸碎了,玉碎,也即他命运的碎,在终身劳作的作坊里,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韩子奇,一个孤独漂泊的孩子,无父无母。但他从穆斯林中得到了庇护,吐罗耶定收养了他,从此他们辗转流浪,朝者圣地麦加行进。这是饱经沧桑的人们在寻找精神的皈依。有一天,他们来到梁亦清家,受到很好的接待,因为他们都是回回,都信仰安拉。韩子奇与玉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他留下来了,放弃了朝圣。作为一个在玉器行打拼的人,子奇明显比师父强很多,凭着对玉的苦心经营,创建了一番基业,但这一切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显得多么脆弱。韩子奇为保护玉器,远渡英国,但命运终究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不久德对英发动猛烈攻势,异乡的硝烟刺痛游子漂泊的心,满世界都是战乱,而家国在滚滚硝烟中愈发凄迷,美玉也在异国毁坏,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在执拗的个人坚守也会在瞬间崩溃。漂泊无依的灵魂还在寻找皈依,无法重圆的结局却早已埋下漂泊无依的宿命。那些痛彻心扉的失去,那些刻骨铭心的流浪,那些扭曲却又真实的爱情,全部要汇流成一个人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民族的悲剧!

  梁冰月,正如名字的释义,冷冷的月儿,凄清孤独,蕴着隔世的光芒,这是她的个性。战乱的年代,她考上了北京大学,并很快融入了时代的大潮,时代动荡,青年人思想更加动荡,她有着那个时代青年人特有的迷茫与冲动。她最深爱的人,却背叛了她的信仰,她陷入了绝望,最后选择了离开,离开这个带给她痛苦的地方,跋涉万里,与子奇共赴英国。但命运并不因为她曾经的不幸而垂青于她,外国人疯狂的追求,昨日梦魇的重现,一切都另她更加难受,记忆是七月的大水,气势汹汹找她来复仇,她站在原地,泪流满面。追求者的猝然离去,让她的心灵蒙上了更深的阴影,近乎崩溃的灵魂再也无法倔强的支撑,而同样的子奇也在异乡寻找慰藉,他们走到了一起,因为混乱的年代,谁也不知道谁还活着,谁也看不到希望。子奇后来回国,冰月依旧在异乡生活,即使回去有能怎样,‘’物是人非事事休”,她曾经勇敢的冲破世俗,这是她一个人的化蝶,没有人能够理解,也不需要理解。那些人,那些事,永远不会在那样进行了。

  韩新月,这个天真善良的女孩子,从小在复杂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母亲对她有些冷淡,而父亲却总有些难言的苦衷。18岁时,新月考上了北京大学,和她生母一个学校,命运的轨迹惊人的重合。当美丽的新月跨入这个学校,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中展开,她学着自己忠爱的英语,遇见了另她心仪的楚老师,新月苦练英语,成绩越来越好。同时,她和楚老师的感情也越来越深,这一切都在向美好的结局方向发展,但人间终究没有童话,一切都潜伏着危机,新月的养母强烈的反对他们的结合,而新月也在生命中最灿烂的年华猝然凋谢。当那些美好的东西被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点一点毁灭,就是悲剧。楚老师为死去的新月试坑,生离死别,何等悲伤。穆斯林的葬礼,埋葬着几代人的悲剧。当棺门关闭,世界在亡灵面前冷得干净,那时他们曾经来过的世界,但终究不能停留太久,一切都将成为一段再也没有当事人的往事,让忧郁的远天,落寞的季节来诠释葬礼的背景吧!

  这本书,有着大量的宗教礼仪的描写,透漏着浓厚的宗教气息,为故事的背景蒙上了莫可名状的诡异,也许宗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是一群孤苦无依的灵魂的彼此慰藉与温暖,以提供活下去的勇气与动力,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信仰,而命运的残酷,人性的脆弱,使人们甘于自欺,那是一种对未来天真的自信,而面对悲惨的现实,却只能通过信仰疗伤。宗教笼罩下的人物命运都有一种宿命的忧伤,在生命的路上,渐行渐远,愈发凄迷。这人间,每天都要上演太多的悲欢离合,那些忠贞不渝的爱情,有时也难逃毁灭,但愿爱能在灿烂中死去,在灰烬中重生,但这只是惯于喜剧思维的我们对悲剧的美好幻想。

  而悲剧的力量,究竟再哪里?穆斯林的葬礼,向世人展现了难以愈合的疼痛,当面对宏大的社会悲剧时,当事人再悲痛的眼泪,再虔诚的忏悔,都无济于事。悲剧,作为一种力量,让我们对人性有着更深的了解,启示后来的人,后来的事,少一点遗憾,少一点悲伤。

  那些往事,让我学会回忆,那些悲剧,让我学会流泪。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更加敢于去憎恨,去热爱,去尝试,去体验!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8

  这是我第一次读不同于汉族文化,有着如此厚重的民族色彩的一本书。

  由玉而起,由玉而灭。小说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韩子奇为主人公、以玉为线索,讲述人如何传承玉以及玉如何改变人的故事;另一条是以韩新月为主人公,讲述她短暂一生的起起落落。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一章讲“玉”,一章讲“月”,这样不断交替,完整的讲述两代人的人生,直至葬礼。

  书中非常感人的片段是《月落》,在寒冬中的某个夜晚,看到这一章节时身为一名成年人也不禁潸然泪下。每个人都不想新月死,我也不想,她是一颗朝阳,正是处于青春活力喷薄而发的时候,她刚离开那个被自己“妈妈”冷落了十八年的家庭,她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北大英文系,她冰雪聪明又善良纯真。她刚遇上那个她命中注定的灵魂伴侣。她与楚雁潮的相爱是不顾一切的,冲开了回汉两族不能联姻的世俗约定,冲破了道德礼教。楚雁潮是新月心中的涓涓而流的清泉,洗涤了她内心一直以来的烦恼,在那个文革前期的年代,师生恋是个不可言谈的禁忌话题,家长的反对,世俗的约束,社会的不认可都没有让他们退步。像童话般的故事在现实中却又几时有童话般的结局,命运之神没有眷顾他们。娇艳的鲜花还未绽放便戛然而止,心脏病带走了新月的生命,也带走了楚雁潮的灵魂。二十年后楚雁潮在新月墓边拉着他们曾经最爱的《梁祝》将天上地下的两颗心在缥缈的琴声中连在了一起。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

  天星和陈淑彦是这个家的幸存者,也是这个家受害者,一个强行被打压了爱情却在发现真相后有苦不能言,一个殷殷期盼着枕边人能多些温柔却再也体会不到想象中的爱情。他们又做错了什么呢?是不是时间的车轮一直转,我们就可以减少这种不幸的概率,是不是我们擦亮自己的眼睛就能看清哪一份是真情实意?

  整本书,梁亦清,韩子奇,梁壁玉,梁冰玉,新月,天星,姑妈,淑彦……还有楚雁潮。每个人,都各有各的特点,令人感动,令人理解,我完全感受到了人生在世,谁都不容易,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之前只是知道这个大道理,但这一次,让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引人深思的地方是韩子奇曲折的一生,原本是一个随着吐罗耶定巴巴一起追随朝圣,一心向着圣地麦加的虔诚的汉人,因为路上遇到了更让自己痴迷的玉,而停下朝圣的脚步,书写出另一种不一样的人生,成为一代玉王。都是为了艺术放弃了一切啊。可是为什么对克兰德没有太多的谴责,对韩子奇却有点看不起呢?我不知道自己是看不起他和梁冰玉的爱情还是看不起他在梁冰玉走时候对玉的难舍难弃,大概是后者更多。

  《穆斯林葬礼》就和这本书名一样,透视着民族的兴亡和个人一生的困苦,诉说着对生的渴望,又必须面对着死的无奈和绝望,生得自然,死是解脱。(周锦平)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9

  现在,我答应了别人,必须要做一个记录,那就简单写写吧!

  对于我这种看到大部头的书就头疼的人来说,能把这么厚的一本书看完,说明它有很吸引人的地方,可是它好在哪儿,我又不能说清楚,这也是我迟迟没有动笔的原因。

  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本的小说的基调是忧伤的,可是正是这种忧伤,读来让人觉得有一种凄凉的美。第一遍我是为了故事情节而看的,所以没有记住太多的细节,只有一个整体印象,我想用一个字来形容这篇小说就是:美。或许小说的结局有一些遗憾,让一个妙龄少女离开了我们,但是残缺不也是一种美吗?

  小说中人物的心灵是美的:朴实的梁亦清,执着的韩子奇,善良的姑妈,纯洁的新月......一个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让人觉得这个人物就站在眼前,就是从生活中走出来的,他们的性情都是那么真实。

  玉是美的。

  博雅宅,燕园是美的。

  民族的信仰是美的。

  爱情是美的。

  看完之后我还陷入淡淡的忧伤中不能自拔,为作者没有给我们一个好的结局而叹息,但仿佛这又是最好的结局。

  为什么这篇小说给人的感觉这样震撼?我想,是作者倾入了感情,作者是用心在写作,就像她在后记中说:“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我为他们的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我的稿纸常常被眼泪打湿,有时甚至不得不停下来痛哭一场”。这是作者泪水的结晶啊!怪不得满含深情。正是这种至始至终蕴藏其中的感情,触到了我们心灵深处的东西,让我们共鸣,感动......但具体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

  作者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是充满爱的,就像新月,在我看来,她不过是一个长得漂亮、成绩优秀,心地善良的普通姑娘,但是他却得到了很多的爱,父亲的爱、朋友的爱、同学的爱,老师的爱,唯独没有母爱,就因为这一点,她总是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为以后的命运做铺垫。作者字里行间对她倾注了太多的同情,这点我不是很理解,其实我觉得最幸福的还是新月,短短的`生命中遇到了那么纯、那么热烈的爱;有那么一个人,为了她,如痴如醉,如癫如狂。爱情是什么?“爱情,就是奉献,就是给予”,这句话放在现代,我是不相信的,可是,从新月和楚雁潮身上,我信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是那么纯洁,那么无私,那么让人感动,让我这种不相信爱情的人都要改观了。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20

  因为陌生,所以好奇;因为好奇,所以神秘;因为神秘,所以圣洁;因为圣洁,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所以写作。穆斯林,因为你,所以而写。

  不清楚看了多少天,不清楚流了多少泪,五十余万字的《穆斯林的葬礼》被我啃完了。最后的最后,我居然没有哭。这注定是一部悲剧,却留给我无尽的思考。

  玉非玉,月非月;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雷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玉魔、玉殇、玉缘、玉王、玉游、玉劫、玉归、玉别,玉的长河流入我的心海。

  我不懂玉,却被玉所俘虏,我成了玉魔老人、梁亦清、韩子奇,在玉的长河里挣扎。我有信仰,却逃不出命运的魔掌;我有希望,却跳不出绝望的深渊。当我醒来,玉已不见,人已不存,我还是我。

  独彷徨,仰望苍穹,又见新月一轮。月冷、月清、月明、月晦、月情、月恋、月落顿浮于脑海。最是月儿多情,月,你让我想到了新月。我记得,她年轻貌美、才华横溢,可在命运面前就不值一提。命运是爱丝美拉达,还是伽西魔多?信仰抵不过命运,穆斯林失去了明月。玉是玉,月是月,两相结合,融入了穆斯林。

  我看到了信仰,看到了信仰里的爱情。一场二战,拉近了韩子奇梁冰玉;一曲《梁祝》,成就了楚雁潮韩新月。葬礼无情,月老有情,玉与月的碰撞,是社会的新生……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21

  早就在一些文章中看到,也有朋友推荐《穆斯林的葬礼》一书,可惜一直没有机会阅读,借此次放寒假,终于得以阅读完毕。

  未读前一直以为这本书是纪实性的,是介绍穆斯林习俗的,读过后才知,一半是人物原型的真实经历,一半是作者的即兴发挥与虚构,是写爱情的。虽有一半虚构,读到伤心处,仍不免抽泣出声,伤感的泪水长流。掩卷后不忍再读,不愿再伤心第二次。

  小说以“玉”和“月”两条线展开,写了一个家庭几十年的兴衰荣辱,写了两代人悲剧的爱情故事。两条线在韩子奇的身上汇合,因为他琢玉、藏玉、爱玉,视玉为生命,因为他是韩新月的生身父亲,他爱韩新月,视韩新月为生命。两条线又在韩新月的身上聚焦,因为她联系着两代人,是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情结晶。

  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梁亦清,一个憨厚的,与世无争的穷苦的琢玉艺人,手艺精湛,最后倒在了水凳上,倒在了辛苦三年即将完工的“郑和航海图”玉雕前,耗尽了心血,人玉俱毁;韩子奇,从一个乞讨的孤儿到琢玉大师到收藏大师鉴赏大师,聪明勤奋有思想有心机,因战争流落英国10年,错爱上自己的妻妹并生下了女儿韩新月,为自己的后半生为女儿的一生为妻子的后半生埋下了悲剧的种子;璧儿(梁君璧)、玉儿(梁冰玉)姐妹,因受教育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观;韩新月,一个新时代的聪慧的温婉的沉静的女性,热爱英语却不幸身患心脏病而青春早夭;楚雁潮,一个从未见过父亲但却受父亲牵连迟迟不能晋升为讲师的青年人,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生韩新月;还有奥立佛,一个开朗的热爱生活的对梁冰玉一见钟情的中英混血青年;姑妈,一个在文中没有名字苦苦盼望儿子和丈夫能够突然平安归来在韩家辛苦操劳了三十多年的穷苦女人。

  写奥立佛的笔墨虽然不多,他的死却最让我痛心。奥立佛从见到梁冰玉的第一眼就爱上了她,爱得是那么执着那么热烈那么真诚。梁冰玉床头永远有一束盛开的鲜花(无论她在或不在),那是奥立佛爱的花朵。虽然爱的表白遭梁冰玉断然拒绝,虽然由于战争他们只能一整天缩在地下室里,奥立佛却因能与梁冰玉整天近距离呆在一起而感到欣喜。当亨特太太在被炸的稀烂的街上推开拂着脸的倒伏的枞树枝时,她看到了彻夜未归的奥立佛:手里还紧紧握着带给家里的圣诞树,握着一束含苞待放的红玫瑰,臂弯里一个倾倒的纸袋里撒落了一片栗子……看到此我的心是如此之痛,为亨特、为亨特太太,更为梁冰玉、为奥立佛!如果不是那场差不多燃遍全球的二战之火,奥立佛怎会死于非命!也许他永远得不到梁冰玉的爱,但他会快乐地生活,带着爱带着希望幸福地生活下去!小说虽然不是写战争的,但奥立佛之死却完全是因为战争。还有韩子奇十年的漂泊生活,韩子奇与梁冰玉的错爱,姑妈儿子和丈夫的丢失(死亡),都是因为战争!我不禁思考自己的人生,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能够与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能够尽情地享受生活,更应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读到楚雁潮对韩新月进行爱的表白,我是不理解的(正如刘白羽在序中所说,可能是因为铺垫不足)。但随着作者的描述,我也慢慢接受了他们的爱,感受到了他们爱的深、爱的真。当韩太太横加干涉,硬要阻止楚的到访,致使新月心脏病加重,进而怀疑韩太太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从而导致老姑妈的猝然离世,而新月得知自己的身世真相而致心碎。才知相框中那个慈爱的母亲是自己的亲妈妈。当新月要被安葬在墓穴需要亲人为她试坑时,她的哥哥天星和她的恋人楚雁潮同时跳了进去!恋人楚雁潮用手掌抹平穹顶和三面墙壁,仔细抚摩地面把土块和石子都捡走,不让任何一点儿坎坷影响新月的安息……读到此,我的泪水长流,抽泣出声。活着的人都知道,人死后实际上没有了任何的感觉,哪里还会感觉到身下的土地是否平整?!但那是爱的表达,虽然死去的人没有感觉,活着的人却是有感觉的……

  掩卷深思,韩家(梁家)两代人的爱情、婚姻生活都是不幸的(虽然也曾有过幸福的时候)。梁君璧与韩子奇从两小无猜的璧儿奇哥哥、到相亲相爱的患难夫妻,再到后半生的冰冷分居;璧儿玉儿从两个相依为命的亲姐妹到玉儿远走他乡孤独漂泊,再回乡时已与姐姐阴阳两隔;天星因母亲的私下干涉而莫名与自己爱的小容子分手;还有新月与楚雁潮,虽然情趣相投却不能相伴终生……与书中人物相比,我们能与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能够相伴终生,而且生活在和平年代,更应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22

  按理说人一旦步入中年,对于情爱之类的小说很难于心尖泛起很大的涟漪,可是在我或听、或读、或赏完这本《穆斯林的葬礼》,我觉得这个概论是完全不成立的。

  也许是母亲的葬礼让我衍生了殇痛;也许是主人公的感情让我嗟叹、惋惜;亦或许是被朗诵者那声情并茂的演绎给深深的感染了,使得我一次又一次的流下了悲情的泪水。

  早在十多年前就曾翻阅过这本好书,但不知何故只看了个序,即与它失之交臂,直到去年听毕飞宇教师谈小说的创作等话题,才勾起必须要好好读一读对这部冰心眼中的奇书。

  今日最终掩卷,亦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小说最终一段的文字似乎亦随着梁祝那凄美的乐调于脑海间久久的盘旋,氤氲不散......静静的聆听,静静的感受,静静的回味着回回人民的穆斯林文化。

  穆斯林文化是我从未曾涉及过的,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甚至不明白回族人民还有个别称叫做“回回”。

  小说围绕着月、玉两条主线以交错的形式慢慢推进,单数章节写玉,双数章节写月。“玉”写的是主人公韩子奇从一个流浪儿逐渐成长为一代“玉王”的艰难历程,也道出了他憋屈而又深感无力的内心世界。“月”写的是新月和楚雁潮凄美的感情故事,也描述了一个少女在专制形家长的阴影下万念俱灰的悲切。两条主线不时的穿插,犹如在时光的隧道里穿梭,直到隧道的节点完全的吻合。这种巧妙的构思,这类别致的描述让人很是惊奇,也让人很有一种新鲜感,大概这也是毕飞宇教师异常提到它的另类视觉吧!作者就是以这类方式将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徐徐的拉开大幕,不一样时代背景下两代人的感情杯具也慢慢的跃然于眼帘。

  玉匠梁玉清是个本分的手艺人,他宽厚、善良。在韩子奇打破了玉碗的同时不责骂,不计较,反而还收留他当了儿子,成为了毕生衣钵的继承人。但就是这样一个靠手艺持家吃饭的本分人最终也毁在了他毕生的心血“郑和航海”的玉雕前。作为梁师傅的徒弟兼儿子,韩子奇义无反顾的挑起了师傅未了的事业。也许是为了报答师傅的养育之恩,也许是作为继承人本所应当的想法,韩子奇与梁君璧他们结合了,其间的恩怨也所以而纠纠缠缠的展开了......

  韩子奇无疑是个经商奇才:凭着细微的观察,刻苦的学习,向上的那份精神于汇远斋卧薪尝胆了三年,最终在十年后名冠京城,成为一代“玉王”,又有了托梦而生的天星。多舛的命运似乎被洋溢的幸福所替代了,然而这类美满的日子并未维系多久,侵华战争的爆发迫使韩子奇带着他的“玉”逃到了英国。与之随行的还有的还有他的妻妹:梁冰玉。

  侵华战争,沦陷的并不是仅有中国,伴随着二战的爆发,伦敦也是满目苍夷。在冰玉的爱慕者奥利佛被炸死的那会儿,冰玉的情感似乎也跌倒了冰点。也许人在脆弱的时候感情也异常的脆弱,又或者她骨子里一向深爱的就是她的奇哥哥,又或者是战争的不确定性致使两个沦落国外的人成了彼此间相互的依托,总之他们是有意无意的结合了,并深深的体会到什么才是“感情”。并且也有了感情的结晶,也是故事的另一主人公:韩新月。

  战后,奇、玉带着他们的那弯新月回到了久违的博雅斋。因为道德的不允许,也因为韩子奇对妻儿的愧疚,致使冰月只留下了一张照片而远走他乡,新月也在这看似和睦实则各怀心思的家庭中,在毫无母爱的环境下逐渐的成长,进而衍生了逃离的意愿。她发奋学习,最终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远离了那个让她深感压抑的家。可是她羽翼未丰,病魔又向她伸来了魔爪,幸而感情的火焰促使她一次次的挺过了一道道坎,然而最终因母亲的那句“他不是回回”给深深的扼杀了。红颜薄命,一个年轻的生命也所以而凋零。

  我不明白人的情感何以如此的脆弱。当看到在楚教师对新月说“我扶着你,背着你,拖着你也要朝前走,走出“阿拉斯加”,我们有会有完美的明天”。我落泪了,颤抖了,是他燃起了新月那生命的火苗,她勇敢的与他一齐与病魔抗争着,因为他,她才对未来依然充满了憧憬。看到这几句话的同时让我想到了我与妈妈一齐抗争病魔的情景:“妈妈,一向以来您都说您想做的事没人能够阻拦,只要用心去做,就必须能够完成,小小的病魔怎能阻拦您?”您一向以来的信念,您一向以来的坚强不就像楚教师拉着新月的那份憧憬吗?有了憧憬人也就有了期望,可病魔还是无情的抹灭了那一簇燃烧的火苗。我没有留住妈妈的生命,作者也残忍的将新月因妈妈的阻拦而推向死亡的深渊。

  读到这儿,我有点恨故事的主人公韩子奇:恨他为什么在有妻子的情景下还要沾染妻妹,恨他在极尽物质的同时为什么不关心一下女儿的内心世界,恨他的寡断,恨他的懦弱,更恨他为什么不让冰玉把她带走。但我也可怜他,可怜这个他视若珍宝的女儿先他而去,体会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那份悲切。我也恨他的妻子韩太太,是她扼杀了新月与楚教师之间的感情,当然也扼杀了新月的那份憧憬,抹灭了那份延续生命的期望。他不仅仅冤死了老猴,还横埂了冰玉的感情,也扼杀了儿子的情缘,最终更是断送的女儿的性命。这样一个刻薄、冷漠、无情的可恨之人想想她也是相当的可怜:他深爱的男人出轨深爱的妹妹,她视若的珍宝在红卫兵的倒腾下劫洗一空,封建的思想更是牢牢的绑缚着这可怜的女人。当然我也恨另一个悲情人物梁冰玉:一个有着高知,高颜的新时代女性何以插足自我的姐夫?不管感情多么的伟大,在中国伦理也还是需要信守的。这个可怜的女人也所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骨肉分离。那个以往在燕大,牛津被人追捧的娇女最终沦落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孤单的独自漂泊他乡。因为思女心切在多年后踏上故土,然而一切都已物是人非:博雅宅仍在,可她渴望见到的和不愿见到的却都已被岁月带走。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啊!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恐怕仅有真正体验过的人方能明了其间的生离死别。

  故事中的恨让人叹息,故事的爱却是让人震撼的。楚教师有一句话,“爱就是爱,它是人类自发的完美情感,我因为爱你才爱你,此外没有任何的目的!不要用‘自我牺牲’这样的词藻来贬低我,我们双方都不是祭坛上的羔羊,我们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爱得深沉,爱得强烈,爱得长久,这就是一切。在与郑晓京的谈话也说到了“我期望你是带着爱去看她,而不是怜悯”那种炽热的感情使我感动,令我震撼。爱不是自我牺牲,爱不是怜悯,因为爱所以爱,不含任何的动机或者其他。多么纯粹啊!犹如公墓旷野中想起的那首《梁祝》,委婉、悠扬,不带丝毫的杂质。

  三代人的命运,两代人的感情在悠扬的琴声中拉下了谢幕的帷幔。这一切的一切让人思索的同时也深为感叹。一场葬礼令人痛心,使人落泪,但那种于病榻还不忘学习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愿我们不断的学习,学习其间的精髓:因为人生本就是个不断进取的过程。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相关文章: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04-28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05-01

《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12-31

《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精选04-02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02-25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07-14

穆斯林的葬礼简介05-20

《穆斯林的葬礼》简单读后感06-16

《穆斯林的葬礼》名著的读后感05-10

穆斯林的葬礼小说读后感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