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丁·伊登》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马丁·伊登》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马丁·伊登》有感1
无疑,《马丁·伊登》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杰克·伦敦通过主人公的坎坷一生反映了有才华的年轻人在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悲惨遭遇。不难看出,马丁·伊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牺牲品,同时也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牺牲品。
首先,那个社会本身是他奋斗的最大障碍。当马丁·伊登写出一篇篇真实生动的小说、诗歌后,即遭到当时社会的冷落和不理解(包括曾鼓励他读书学习的恋人露丝);在那些不学无术的出版商及其掌握作者命运的编辑、批评家眼里,他只是个不符合资产阶级口味的无名之辈。马丁因为偶然的机会成名后,出版商接二连三地发表他过去被退回的作品这个细节,辛辣而又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
但是,最使马丁伤心的,正是他心目中的“天使”露丝。这位从小养尊处优的富家闺秀所以对马丁投以青睐,只是因为出于好奇和求新的心理。她发现马丁与她结识的那些上流社会的纵挎子弟不一样,富有朝气和毅力,诚实可爱。但她根本不能理解和赏识马丁出类拔萃的才华。她反对马丁写作,企图按资产者的模式改造马丁,把他塑造成像她父亲那样的人。当她周围的人开始大肆攻击、中伤马丁时,她便无情地抛弃了他。在这里,自私自利和市侩的偏见远远超过了她对马丁的爱情。如果说,是她开始激发起马丁奋斗的信心的话,那么,也正是她扼杀了马丁的创作才华,最终毁了他。
马丁原是工人阶级的后代,通过个人奋斗闯进文坛,踏人了上层社会。但他毕竟不属于那个社会。在那个社会里他尝到的无非是孤寂和空虚。他爬上社会“顶峰”之后便悲哀地看到了它的虚伪和腐朽。本来,他可以退回去,退到生他养他的阶级中去,但他这时已和劳动人民离得太远,他不愿也没有勇气回到人民中来。就这样,在个人主义哲学的引导下,马丁的思想陷于全面崩溃,以至最后跳海自杀。
《马丁·伊登》这部小说,从根本上说,是写了失望和幻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以及个人理想的幻灭。马丁以渴望和追求开始,最终以自杀了生;他蜚声文坛,但只是在他看透了文艺界的平庸无知之后;他赢得了优雅高贵的露丝的爱,但又发现她跟她父亲一样是个庸俗不堪、追逐名利的市侩,他最后平步青云,跻身名流,却开始鄙视这个阶级,怀念他曾一度拼命要挣脱的劳苦群众……人生就是这样充满矛盾,充满悲剧。
杰克·伦敦写作的一大特点就是以人物的行动来说明作品的主题。在《马丁·伊登》里,杰克·伦敦正是以马丁的一生遭遇来表现他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和认识。他在小说中基本上否定了马丁·伊登的个人主义思想,抨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阴暗面。这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马丁·伊登》一直被视为美国文坛上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名作。
读《马丁·伊登》有感2
“一个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他的环境。”马丁·伊登的这句名言,就像一粒种子播撒在我的心田上。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马丁·伊登》,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正直、诚实而又坚韧的穷小伙为实现他的梦想不断奋斗的事。尽管后来的马丁·伊登梦想破灭,但他那超人的意志力令人折服。
马丁·伊登的故事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当我读到马丁·伊登发奋读书,用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时,我的眼里满是欣赏;“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了写作,马丁·伊登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争分夺秒地学习,我的心中写满了敬佩;看他饥一顿,饱一顿,有时一连几天吃不上饭,饿得他头发晕,眼发花,甭说买邮票了,我的心在痛;马丁·伊登用房东借给他的五元金币,买了邮票,把一篇篇的稿子寄给杂志社,我的心中充满了希望;可杂志社的一次次退稿,就像锋利的刀片,割着我的`心;终于,有一天他时来运转,他的作品《太阳的耻辱》被一家出版社接受了,成功的大门为他打开了。马丁·伊登笑了,我也笑了,因为出版社的编辑不停地跟他约稿,他成了一个当红的作家。
“一个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他的环境。”我合上书,情不自禁地默诵着马丁·伊登的名言,深切地体会到:只有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人,才能摘下皇冠上的明珠;怕苦怕累的人永远也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我想起自己的脆弱,自己的怕苦怕累,心中隐隐作痛。20xx年的春天来到了,新的学期也开始了,我被选入校田径队,走路腰板挺得直直的,脸上挂着甜甜的笑,心中很得意:这一次,我一定为学校争光。可是,第一天的训练就把我打趴下了,几圈路跑下来,我就头晕,恶心,呕吐。两天训练下来我的腿站也站不稳,腰背酸疼得直不起来,这也疼,那也痛,浑身像被人打伤了似的,连跨楼梯都很难。“一定要坚持下来”。我对自己说。但是训练的强度超过了我的估计,我的意志在动摇。我想退出,可我又开不了口。于是我就在训练时偷工减料,别人跑十圈。我跑八圈,别人练十遍,我练六七遍,训练强度减少了,劳累的程度也降低了。但是,我怎么也没想到我的能力也在削弱。教练来测试时,我的成绩平平,最终我被田径队辞退了。那个时候的我内心很复杂,表面上看来,我用不着吃苦头了,但是,“淘汰者”三个字压得我抬不起头。我认识到自己缺少的就是马丁·伊登那样超强的意志力。要是我当初能不怕苦,咬紧牙关坚持训练,就不会被脆弱俘虏,就算不获奖,只要我努力了,也对得起自己啊。虽然,这件事已成为过去,但是,漫漫人生路,我能不引以为戒吗?我必须从小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只有它,才能帮我搬掉前进道路上的一块块大石头。
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马丁、伊登的“一个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他的环境。”在我心田播下了顽强的种子,这种子已经萌芽。它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去抗击人生道路上的狂风暴雨。
读《马丁·伊登》有感3
杰克·伦敦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之父”。美国人把他尊崇为“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他出身于劳动人民中,为人民写作,为人民请命,尽管他存在始终无法解决的世界观矛盾,
但这就是他,这也是他作为一个英雄的缺憾。但无论如何,杰克都为历史添加了光辉的一笔。
他的故事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啊!不错,你可能毁了我的事业和我的写作。我是天生必须走现实主义道路的,可是资产阶级精神和现实主义是敌对的。资产阶级全是胆小鬼。他们害怕生活。而你呢,却千方百计地要我也害怕生活。你希望把我也弄得循规蹈矩。你希望把我塞进一个两英尺宽、四英尺长的生活的框里,在那里,生活里的种种价值全是架空,虚伪而庸俗的。资产阶级的教养和文化是建筑在庸俗的基础上的—我得承认,庸俗得无以复加。我刚才说过,你希望把我弄得循规蹈矩,用你的阶级理想,阶级价值和阶级偏见来把我改造为你们阶级的一员。”这是马丁发自内心的独白,也是作者当时内心的写照,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当时的资产阶级社会垄断了一切,因此它是迫害群众的。当时的资产阶级者大多是庸俗的、自私的和虚伪的。
作者有意把马丁刻画成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人们都认为作者是在为个人主义作辩护,而恰恰相反的是,作者写这本书正是为了抨击个人主义,他深知自己被个人主义的病毒不断侵蚀,而他却无法控制自己,马丁最后的结局也是作者的写照。
马丁是一个青年水手,他身体壮实、长相出众,在工人阶级很受欢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阿瑟,并且对阿瑟的妹妹萝丝一见钟情。她也被马丁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所吸引。
他是工人阶级出身,而萝丝是富有的资产阶级,马丁为了配得上萝丝,开始每天读书。人们都认为他在浪费时间,劝他去找份工作。后来,他与萝丝私定终身,萝丝也劝他去找份工作,但他始终不听。
因为一场误会,马丁被记者说成是一个社会主义者,这使身边的人都疏远他。但好运降临,他之前卖不出去的书现在都被刊出来了,他成了当红作家。以前疏远的人都来讨好他,萝丝也愿意与他重修旧情。使他不明白的是——“我还是那个马丁,很久以前我就开始写作品,并且还读给部分人听过,但那时他们都劝我找份工作,如今我可没有变,我还是那个马丁,但为什么他们的态度变了?”
马丁终于想通了,人们看中的不是马丁这个人或他的作品,而是他成名后身上所附带的钱和名誉。认识到这一点后,马丁开始对整个世界失望,他的思想变得空洞,整个人都变得颓废。最终,他投身于海洋的怀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人的思想在开疆拓土时要格外小心,有时看得太明白,反而害了自己,该糊涂是就得糊涂。在探索思想的道路上,应以思想的价值为目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对社会和个人是有益的。思想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都是思想的载体,当思想超负荷时,就会毁了载体。马丁就是这样毁了自己。
【读《马丁·伊登》有感】相关文章:
读魔戒有感04-27
读《曹操》有感04-25
读《基地》有感04-24
读《一九八四》有感04-24
读推敲有感04-23
读《自立》有感04-16
读牺牲有感04-15
马丁·路德·金传记11-27
马丁·路德传记推荐09-13
读《邻居之间》有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