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的国学素养》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教师的国学素养》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教师的国学素养》有感1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孔子,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与诱导式教学以及他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并在课本中都学到的知识。
自认为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已经很透彻了,只要在工作中实行就行。说说容易,做做难。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我却对自己满怀信心,觉得自己努力这些都不是问题。
一定会碰到难以“驯服”的学生,以及会遇到叛逆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会视而不见,完全忽视。对待不同的叛逆期学生能够因材施教。可真正遇见的时候自己就开始茫然失措。
当现在的我翻开这本书时,让我对孔子的观点有了新的认识。因材施教,并不是说根据学生的缺点或不足进行解决学生的问题,而是发现学生的'各种品格优点。尽管要根据学生的专长来培养放在现代是不可能的,现代社会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可是并不是所有科目只有规定的范围,所有科目之间都有所联系。本册书中的说明文就与科学息息相关,如果科学好,或对科学兴趣浓厚的学生就可以抓他本单元的学习,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对启发与诱导式教学也存在一系列认识的偏差。曾经的我以为启发与诱导式是一种教学的方法,其实并非只是如此。反而想告诉人们不要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的叛逆无非只是不愿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觉得作业太难。
然而大部分问题都是上课时已经分析完成的问题,由此可见孩子们的听课效率并不高,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也因此失去了积极性。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好导入新课的任务,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学习课文。
温故而知新,古人的话能流传至今自然有他的道理。一开始学课文的时候并没有很好的理解这些话,看完这本书后不仅学到了更多的东西,还掌握了教育学生的小技巧。
读《教师的国学素养》有感2
国学经典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论语》、《孟子》、《诗经》……那传承千年的文字记载了古圣先贤的智慧,还蕴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寒假期间,我重温了《教师的国学素养》一书。这本书主要是介绍经典、解读经典,让教师具备国学素养,从而在生活和教学实际中熟练运用国学经典的智慧。透过张振鹏教授对国学的参悟,我明白了不仅要读经典、学经典,更要用经典,并从中受益,这才是学习经典的正确态度。教师学国学,一定要学以致用,一定要知行合一,一定要解行相应,这样,才能真正体悟到国学的妙处。下面我就来谈谈读完这本书之后的一点拙见。
透过《大学》看人生
朱子认为,四书之中一定要先读《大学》。程子亦言只有《大学》读好了,才可以读其他三书。可以说,宋明理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大学》这部书。而在宋以后的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志士仁人都把《大学》作为其人生价值取向的座右铭,用生命去实践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追求自己理想中的人格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句话就道出了大学之道--整个《大学》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这九个字:"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后边的一切,都是对它的解释和展开。首先我们要"明德",老子叫作"道",我们要看到自己身上的自性之德,这是修行的第一步。指示自身具有自性之德是不够的,就需要我们"亲民",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从而"止于至善",达到至善圆满的境界。
透过《论语》看教育
《论语》内容丰富,"主张孝悌等家族伦理,又强调仁义忠信等社会道德,坚持以正名整顿社会秩序,实行德政,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既重人的内在忠信之质,又重外在的礼义的修饰。"此外,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他独特的教育哲学也在《论语》中得
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有一下亮点:一是培养君子。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二是内贤外王的教育思想。"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也就是说,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
透过经典看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担负起传承经典的责任。国学经典有助于感染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如利用低年级学生记忆黄金周,利用碎片化时间大量积累古诗词。上学期,我班学生利用晨诵时间记忆了除《经典诵读》之外的其他故事,《观沧海》、《月下独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古诗大部分学生已经倒背如流。个别学生还通过理解诗意,在晨读课上展示感情朗读。除此之外,我还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简单的国学经典名句:引导学生复习时要知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向别人学习时要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潜移默化的渗透,相信会对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读《教师的国学素养》有感】相关文章:
读《教师成长》有感15篇03-31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精选15篇)04-17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汇编15篇04-17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精选15篇04-17
读《自信》有感04-07
读《鲁滨逊》有感04-06
读《鲸》有感04-03
读《冬天》有感04-01
读《自立》有感04-16
读牺牲有感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