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2-09-20 16:24: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3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3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第二十七和第二十八条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和《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

  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责任呢?你的心情平静吗?除了每天面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

  一是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对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学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就出自这一条建议。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市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

  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我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一小部分,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那么一点点,所以我会认真的把这本著作读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有人说:“幼儿教师是高级保姆,低人一等”,也有人说:“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子王”。其实,幼儿教师“站起来是老师,蹲下来是妈妈,玩起来是朋友,严起来像法官”。每天超负荷的工作,练就了超强的工作效率,但其精神也高度紧张。初任幼儿教师我一度迷茫,究竟是来当老师的还是来当清洁工的?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细细读过之后终于认识到幼师这个职业。

  幼儿园工作的核心是“爱”,幼师要学会热爱。赞科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因此,教师要做到热爱每一个幼儿,主动接近幼儿,用教师广博而无私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幼儿,使他们感受来自老师的母亲般的温暖。课上,应用亲切的态度、夸张的表情吸引幼儿的注意,课下,应和幼儿一起玩耍,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努力让每一位幼儿在快乐中得到感知、获得进步。

  幼儿教师,繁忙与琐碎兼容,责任与压力并重,忙碌于疲倦同行这正是幼儿教师工作的真正含义。为此,我们怀着一颗平常心并充满自信,坦然地面对挫折,用一份爱、一颗心,获得孩子的爱,赢得家长的心。这种被需要、被尊重和支持的体验是幸福的。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给我们指出教师在整个国民群体中,应该是一个阅读率比较高的群体,因为这个群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更应该读书,这与幼儿教育的特点密切相关,幼儿教育的特点是基础而全面的,幼儿的特点是好奇、好问,这些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常读书,不充实自己,便无以做好这项工作。所以,要在专业上取得成绩,就非读书不可。我们反思一下,是否正在读书?是否在意读书?在以前我还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现在才惊觉:自己实际上是不怎么读专业书的,往往我们总在抱怨整天工作的辛劳,总在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是有的”,我们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挤出时间用于读书。在书中,我找到了适合幼儿教师的读书方法:1、要读专业的期刊。好的期刊有哪些呢?例如《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等。2、要读经典的专业书籍。如蒙台梭利的《童年的密秘》,陈鹤琴的《家庭教育》等。3、要阅读通俗易懂、与幼教职业有实际联系的书籍。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坚信要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专业书籍有利于成长和发展,无论如何繁忙、劳累,我们要挤出一点时间来读书,力求在有限的读书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让我读懂了教育,也读懂了人生。也许我们教师这个角色太小不起眼,擂不动那惊天大鼓,但我们可以时刻准备着,以智慧守望理想、以真情坚定信念,去追逐生命的完满、去求索教育的真谛。(高米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寒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究问其原因,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这本书还给了我们教师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教师的时间要多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让我明白给孩子时间,给自己时间, 和孩子一起读书,和学生一起进步,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要知道,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的时候,不是简单地照搬挪用,而是在多观察多思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学生情况,采用“拿来主义”,在吸收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渗透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

  一、在听课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升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工龄的长短并不一定决定经验的丰富与否,只有不断地进修提高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而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所以听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成长、丰富经验的重要学习方式。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课都有他的成功之处和不足,我们听课的目的就是要多发现长处,加以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风格,或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巧,或推广交流,促进专业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它不仅是以知识的内容来教育学生,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作用。”这也在提醒我们,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要进行反复的琢磨。在分析总结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在反思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师日记。他说:“教师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看到这里让我想到了许多年前学校要求我们手写个人自修笔记,倡议老师们写写自己的随笔,一直到现在的电子博客,我们学校的教师大多都在坚持写随笔,这和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的教师日记可以说异曲同工。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其用意在教育我们要重视反思。作为教师,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将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今天把种子播种到修整得极好的土壤里去,却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的。”我们的学生是种子,他们不会一躇而就,立即变成参天大树,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浇水、施肥、修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想让学生成为心中理想的“大树”,我们自己也要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为学生的成长“浇水、施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5

  “为师当学魏书生,从教当学魏书生”这是对当代名师魏书生一生忠于教育事业的赞美。崇高而无私的爱心,是魏书生身上熠熠闪光的灯塔,照亮了学生内心深处颓废、阴暗的角落。他爱自己的事业,更爱自己的学生,他用满腔的爱,来谱写着人生光辉灿烂的篇章。他以丰厚的人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折服了我,更以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爱深深感染启迪着我,促使我不断地去学习,去探索。

  魏书生先生在《给青年教师的建议》中提到:

  1、“不怕失败,就怕一蹶不振”

  有的青年教师工作没干好,学生管不好,就怨天尤人,抱怨自己。没有苦中苦,哪来甜中甜?不要像玻璃那样脆弱,而应像水晶一样透明,像太阳一样辉煌,像腊梅一样坚强。青年教师只有经过磨练、经过失败、经历风雨,才能走向成熟。不怕工作失误,不怕做事失败,就怕一蹶不振,跌倒了爬不起来。

  2、抓住给你的机会,别让它丢失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不要凡事在天,守株待兔,更不要寄希望于“机会”。机会只不过是相对于充分准备而又善于创造机会的人而言。也许,你正为失去一个机会而懊恼、埋怨的时候,机会却被你的同事给抓住了。作为青年教师,要创造机会、争取机会、千方百计地抓住机会,别让它丢失。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非常赞同魏书生老师的这些话。曾经,骄傲的我们都怀抱着崇高的理想,奔走在陌生的城市,只为寻找内心深处最真的梦想;曾经,就算生活再艰难,我们也会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但是当我们反复努力之后,依然收效甚微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懊恼、会放弃。但是我们自己平常也常常会鼓励学生要有经受失败、打击、挫折、逆境的心理准备,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自己首先必须争取做到。青年教师只有经过磨练、经过失败、经历风雨,才能走向成熟。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要拼搏,年轻不怕失败,即使失败一千次,也要坚信下一次的努力是走向成功。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青年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有道是:泰然处之实不足取,博学多识应为上策。抓住新课改的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学习综合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以适应新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关注前沿性、创新性知识,以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形势需求;改善技能性、默会性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机智和联系社会生活的能力。用自己一眼汩汩流淌的清泉,浇灌学生的智慧之花;以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动,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在课改实践中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趁年轻多学习名师名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吸取他们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总结和归纳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学的艺术,用自己的智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6

  读万卷书,就要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定能读到万卷书。当我又一次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第60条建议中写到:“我们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阅读、书写、推论、观察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如果这些能力在少年时期没有得到发展和提高,那么学生的学习就要感到困难了。”

  联系我的教学工作:我经常能发现有些孩子,阅读能力差,导致理解能力差,遇到解决问题往往认栽。有的题孩子解答不出时,只要教师将题目再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原因就出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上。

  分析一下原因:很多学生在读题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学生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就动手解答;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误了,题做错也就不足为怪了。其实,这些都与习惯有关。习惯就是对成功产生持续影响的力量,而习惯是由重复形成的。

  读书能使人积蓄内涵、增长知识。无论什么书,只要乐于去读,多多少少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积累一些各方面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在小学各年级,我们应该要十分注意学生的阅读、书写、推论、观察和表达思想能力的培养。如果这些能力在少年时期没有得到发展和提高,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更感到困难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密切注意,让引导学生善于阅读,善于思维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呢?经过多方查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1)养成默读习惯。要求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把注意力只停留在文字符号上,避免嘴唇的嚅动或低声朗读,以免分散注意力,减慢阅读速度。

  (2) 为提高效率,要培养学生从整个句子去理解,迅速地从前一个句子扫视到第二个句子,以避免频频回视、重读等不良现象。

  (3)限定阅读时间。为提高阅读速度,还需限定文章阅读的时间,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快阅读节奏。

  (4)阅读时要做到尽量少查词典。遇到生词可以利用上下文等来猜测、判断它的词义。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

  人是需要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科学知识;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千里眼"。读书可以让我们励志。读书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能使我们改正作文中的一些不足,从而提高了我们的习作水平。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是学生喜爱读书,让学生明白: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7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了解到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也就会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 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兴趣。 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的不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即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智力兴趣关系密切,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热爱学习与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

  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求知识的钥匙,可以增添学习兴趣。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8

  读《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很有感触。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一句话一针见血的概括了后进生产生的原因。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这条建议里,就建议老师们"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准备好的作业题。" 想想从教的这些年里,每学期开学初,通常用不了几节课就可以发现班里的学困生,无论是听课习惯还是听课效果都很差,这直接导致他们掌握知识困难。一开始,我总是雄心勃勃的要逐一辅导他们,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因为时间的关系、精力跟不上等等最终放弃了个别辅导。就这样每天每节课哪怕只拉下一点点,到了最后复习就是一塌糊涂。新知识都没掌握好,何况是系统复习呢?就如同跑步一样,起步都不稳当,又怎么能在接下来的赛程中夺冠呢?说起跑步,我想起了世界百米飞人博尔特,他的教练格伦.米尔斯曾告诉他,"只要起步好了,之后就是一马平川"。由此可见起步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就能掌握好,不至于掉队,书中教给了我们很多方法。

  学习较差的学生的脑力劳动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他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当堂能否正常、有系统的工作。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我们总是在埋怨班里人数太多顾不过来,总是怪学生课堂懒得动脑筋,其实如何关注这些学困生的学习效果呢?关键是要在第一次学习新知识时让他们参与进来,学会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哪怕只解决一个小的问题,学到一个小小的知识,取得一点点进步。总之让他们感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长此以往,他们会在这点滴的进步中改变,最终赶上大部队。我们应该对学生寄予希望,也许他们的能力很一般,也许他们并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但是我们应该坚信,没有天生的差生,没有不想进步的学生,只要我们能够时刻关注他们,在必要时给他们帮助,给他们进步的信心,让他们在起步时就不至于拉下太远。

  同时,我们还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上就不许在自己的书面练习中有错误。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苏大师的分析也的确在理。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够成为读写无误的人,只有在能够做到在课堂上没有错误,才能做到在家庭作业中没有错误。仔细思索,这大概就是"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的道理吧。尽管苏大师一再以语文教学为例来谈教师如何进行新教材的教学,但是学科之间都是相通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明白知识之间的系统性,基础知识学不好,后续教材会更吃力;计算能力有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就会更加困难,低年级的基础打不好,中高年级就明显比别人逊色很多。可见,每次学习新教材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我就要求自己,每一次教学新知识,每一节教学新内容,不让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让一个学生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题,因为,起步很重要。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9

  当我看到周成平教授的《给教师一生的建议》中第一个建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时,就被它深深吸引。此书结合优秀教师的经典案例分别作了深度反思,给予我们深刻的教育启示,可以说处处让我感动,处处令我深思。"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教学,更需要教师的耐心","别让后进生成为教育的遗憾","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个阅读教师"……读此书,让我感觉仿佛与一位身边的教育工作者畅谈日常教育感悟,没有板着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说教,有的是一个个教育生活中的真实、鲜活的"故事",这些故事中蕴蓄着丰富的教学智慧;有的是时而会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满口余香,受益匪浅。尤其是第一条建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我感触最深。

  "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学生的关键就在于爱,表扬也好,批评也罢,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爱的本质是没有差别的。""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给予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寻找一切机会教育学生,把学生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做到的。

  我也是一名小学教师。小学教师的工作是平凡而又琐碎的,每天我们都会累的疲惫不堪,每天我们又都会忙得不亦乐乎。是什么使我们教师甘为人梯,勤勤恳恳呢?我想那一定是我们教师们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是这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大作家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教育的基本准则。教师是红烛也好,是园丁也罢,总之不热爱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不热爱教育的老师更不配为人师表。

  自从踏上这个岗位,我是努力这样去做的,我努力去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在工作和学习中也有了较为深入的体会。

  有付出就有收获,当我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我感到了无限的欣慰和满足。教师节时,看到孩子们那朴实烂漫的字迹映在一张张美丽的卡片上:"老师,祝您节日快乐!""老师,你辛苦了!"我被深深感动,有了这么多的信赖和支持,也更加坚定了我"一辈子做一名好老师"的坚定信念。

  《给教师一生的建议》是一份精神大餐。读完这本书,让我重新理解教师这个职业,让我重新去思考,它将让我真正体会教师职业的价值,从而更深爱她。师爱是教育领域里一向坚持的基本准则,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成功的桥梁。"爱"是启迪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可以激励学生的成长,润泽学生的心田,照亮学生的人生。我将和千千万万的教师一起,把领悟到的教育理论的真谛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在教育中实践"爱",在教育中挥洒"爱",把爱进行到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0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面对我们的学生,我觉得他们都是智力正常的学生,只是学习成绩略有所不同罢了。就连一个白痴都可以培养成才,难道我们连正常智商的孩子都感到无能为力了吗?退一步讲,即使有少数学生文化课成绩是差点,但在他们身上肯定会有他独特的长处的,我们老师发现了吗?多数的教师恐怕都在分数的“近视眼”下忽视了!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说,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要多一些,而相反的责备和训斥要少一些。

  要使得学生能在各方面都协调统一的发展,需要真正意义地实施素质教育。而我们目前好象还只是在口头上喊得多,而实际做的还有相当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春游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沉重的。由此使我想到,现在学校的某些举措,比如体育课要求老师不要做有危险倾向的动作,要保证绝对安全,等等。连最基本的身体素质都可以弃之不顾了,还奢谈什么“素质教育”!

  我们似乎忘了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了,苏霍姆林斯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讶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这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真正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1

  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多,可以说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通过阅读,我懂得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歌德说:“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履行责任的标准越高,其人生价值就可能越大。一名教师,只有尽到对学生的责任,才能是好教师。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从“责任”两字做起。对自己应尽的责任认识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长,越能在履行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责任呢?

  一、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我认为要从课堂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先要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为人师,身正为范。我一直就是这样来要求勉励自己的。

  在低年级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终生的,尤其是教师不良的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是无法挽回的。如果一个教师上课迟到早退,或不认真备课、随便应付,或对学生不管不问,那么这样的教师怎么能让学生有好的学习榜样?怎么能教书育人?

  二、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对所教课程的内容要非常熟悉,从教材、体系到知识点等都必须了解、掌握;上课能够做到驾轻就熟,深入浅出,难易恰当,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回答能及时做出明确的判断,不能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其次,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来讲,怎么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启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学习。相反,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缺乏活力的。因此,能否掌握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体现。尤其是我们现在参加的二期课程,在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同时,必须兼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第三,要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反思能力。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就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也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业务水平的提高要靠不断学习、反思和探索,而这背后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责任心。

  三、要关爱学生

  一是关心学生的思想。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二是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地,耐心细致地辅导,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书,处处渗透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爱生之情,以及他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这部书将成为我教师生涯的指路名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2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暑假里,我再次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完后,不禁感叹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他仿佛正在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一样,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书中共写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作为教师的神圣职责。授业,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苏霍林姆斯基就提出“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他给我们的建议是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是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他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生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过程中活起来。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真正地获得这笔终生受用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位老师,我非常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们能对语文更感兴趣一些,学习更积极主动一些,学习热情更高涨一些,我想这是我追求的目标,但如何才能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更吸引人呢?兴趣的源泉在哪儿呢?这是从教一年以来一直让我倍感困惑之处,但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兴趣的秘密何在”,我们“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实施和现象的‘权利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的任务就是要不断的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帮助他们实现这种愿望。

  此时不觉有些底气不足,自己读过的教育专著可谓是凤毛麟角,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没有正确教育教学理念的支撑又怎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更科学、更有效、更游刃有余呢?怎样才能使自己不局限于一桶水,而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呢?书中又给了我及时的提示:“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时间总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还有担任班主任的琐碎工作以及生活琐事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似乎时间已经被完全用光了,其实不然。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书中给了我最真诚的答案: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读书能使人变得睿智,当读书真正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时,那么我想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3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著作写得真好。有太多的需要借鉴之处。有一点对我影响最大。学生学习具有差异性。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重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缘故。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水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水,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身体,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呢!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与从事体力劳动是一样的,也是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得很快,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得就完全不同:对教材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这是很常见的事情),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上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得多的成就。学习上的成就,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教学与教育的技巧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中的乐趣。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要求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达到目标。

  作者写得这些内容就是阐述了,在教学中学生学习是有差异性的,不能一刀切下去。尤其是小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立的人,不可能一样的,有快有慢也是非常正常的。这对我启发很大,我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能把学生看做一个模型的产品,我们也不是生产一种型号的产品。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看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用不一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每一个学习内容,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水平,比如对认知快的学生,就要求既要掌握好,又要在知识的横向与纵向上达到发展。对一些认知慢的学生要求他掌握好基本知识就好了,设定一定的步骤来逐步发展。通过学习的阶梯性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我看到了有的学生后来的发展也是非常不错的,如果有的优秀的学生在非智力因素上出现问题,也会导致学习水平的直线下降的。

  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用科学的眼光与方法去工作,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收到丰硕的成果,我确信这一点。也希望我们教育同行,能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为追求与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4

  最近我看了《给老师的建议》这本书,作者是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翻译得很好,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我们不得不佩服大师的伟大,他怎有如此多的思想,他怎有如此妙的建议,他怎有如此深的见地?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想。

  首先,我觉得我们的思想好落后,苏联在一九四几年就有那么好的教育理念,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我记得自己上学时,对老师必恭必敬,对老师说的话也是惟命是从,不敢有半点不敬和怀疑。可现在的学生却不同,他们和老师有说有笑,有时,老师不对的地方他们敢当面挑刺,和老师说话也总以一种同辈人的语气,似乎老师在他们眼里算不了什么。一开始有点接受不了学生的这种态度,但读了此书,受到启发:虽然学生是未成年人,认识问题有不可克服的局限,但发扬民主却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凡事多与学生商量,多与学生沟通,在商量中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在商量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需要特别注意对话的平等,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和基本追求。

  再次,从此书中我发现自己作为班主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育转化的一些错误态度和做法。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前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后一样东西就该要学了;刚学完这一样,另一样又忘记了。我认为要减轻这些孩子的学习负担,只要把教材上的基本内容掌握好就可以了,不要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但当我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后,就深深感到这种意见是错误的,这种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学习越感到困难,他的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读中提出问题,读中感悟。学习的问题不仅在阅读中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与借助了阅读发展了孩子的智力。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跃。这也是教师对后进生个别因材施教的重要实践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同时,我深深体会到: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读书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多读书、勤思考,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吸取营养,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才能充实我们的大脑,提高我们的素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

  总之,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教育丰碑。他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把!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5

  《教师的101条建议》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对我们年轻老师来说,很多的建议还是非常有用的,比如说教学的规划、职业精神、优秀教师的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我们很多年轻教师在教学的规划方面做得不够好,所以会导致备课不到位、上课效果不好。另外,刚刚工作的我们对于教师的职业精神也没有特别好的理解,所以会出现自己情绪控制不好、与家长沟通不好、不能够很好地随机应变等情况。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在很多案例的分析上获得相应的知识和经验,让我们在遇到与之类似的情况时,能够以很好的方法去处理解决。

  下面我就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书上说如果你不做计划,那你就是在计划失败,这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就初三的体育教学来说,在初三体育教学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首先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很大,其次,学生准备考试的积极性不高。

  所以每堂课之前我都是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既能够让成绩好的同学积极参与,又能够让成绩较差的同学得到较好的提高。以跳远为例,有部分同学能够轻松的跳过2米3满分线,所以他们在进行立定跳远练习的时候就会积极性很差,不愿意参与到练习中,如果放任他们的话,就会让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心里有干扰,不能够很好的参与到练习当中。出现这样的问题之后,我思考了很多,也看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和材料,不断的摸索,在课上我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最后找到一个效果很好的练习方法:我让同学们玩包剪锤的游戏,赢一次的同学向前立定跳远一次,然后再进行第二次包剪锤,赢的同学再跳一次,这样看谁先到终点,先到为赢,输的同学蛙跳到终点之后,再把赢的同学背回起点,这样的游戏,让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同学在玩了一次之后还要再玩第二次,有的不仅上课玩,下课了他们也会自己玩玩这样的小游戏。在这样的练习之后,再把成绩较差的同学留下来单独进行辅导。而前面的游戏效果就是我们平时备课需要的,通过一两个有趣的游戏或者实验,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

  对于部分积极性不是很高的同学,我通过摸底考试逐个进行谈心,必要的时候通过和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也参与到教育当中来,逐步的让他们的积极性能够提高起来,特别是到了第二学期,离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我们整个初三的体育备课组,给成绩有待提高的同学家长都发了通知书,然后每个周的五天给他们选择哪一天来进行补课,我们四位体育老师轮流值班,进行单独的辅导。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最终在中考当中考出了很理想的成绩,学生口碑也很好。

  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的收获很多,在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和家长沟通等方面都有了很多的收获,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会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际方法来解决问题。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6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35条,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记忆力,家长、老师、学校都十分的关注。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记忆力超出一般,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记忆良好。但是,良好的记忆力除了遗传基因之外,就是后天培养。建议中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这一点为我们提出了,在我们记忆的时候需要靠自身的努力和意志去掌握知识,获取知识。在掌握和获取的过程中思维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记忆过程。

  学前期和小学学习期,是为牢固的记忆力打下基础的最佳时期。这也足以说明,我们小学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尤其注意记忆力的培养。应当注意的是,那些关于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的重要原理,不要让儿童通过专门的背诵和识记去掌握,而应当让他们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去掌握。这一点说明在学生记忆的时候,我们要培养学生在认真观察、认真思索的过程中发想规律和方法。就目前来说,大多数老师要求学生理解的去背诵课文或概念。但很少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践。因为很多学校没有时间,或者根本就没有学生观察或操作的材料或场地。

  在小学里,大多数学生都是瞬时记忆,因为这个发展阶段形象思维非常活跃。为了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小应引导学生去观察、探索,使学生真正的体验过程,获取新知。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有意识记将被不随意识记所取代。建议中指出: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则尤其不可容忍。在这些年龄期,死记硬背会造成一种幼稚病——它会使成年人停留在幼稚阶段,使他们智力迟钝,阻碍才能和爱好的形成。为了促使孩子记忆力的不断发展,要建立不随意识记和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这件事首先取决于教师。老师在平时布置任务的时候就应该加以引导、分析、观察使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步过渡到无意识记,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在平时进行大量的阅读,只有增长了自己的知识,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问题、去分析问题,记忆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合理的发展。

  在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想此观点与建议并不相违背,从侧面也鼓励我们去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正是通过‘熟读’才真正的去体会古诗的真正含义;正是通过‘熟读’才在头脑中留下一种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就是建议中所说的不随意记忆。正是这种不随意记忆与熟读的融合才真正的发展了学生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7

  从景范学校的崇文书院拿到厚厚的一摞书,整理拆封,到翻开这本大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让我这位刚刚进入教师岗位的新教师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这本书要慢慢读,细细品,为不辜负这次书海之行,我为此做了小小的读书和写作计划。

  翻开这本教育家给我的教育教学的建议,看着100条建议,光是目录我就看了三四遍,一开始本想寻找出对自己现阶段的教学建议,比如第31建议《给准备教一年级教师的建议》,第33条建议《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学校建议》,第38条建议《怎样训练儿童流利的书写》等等。这些先是粗略的翻翻看看,后来不知不觉,每天都要翻开看看这本难啃的书。这些建议开始改变我的教学思想,原来教一年级语文,也不是我所想的那么困难,写字课也不是那难教,它都有法可循,每一个建议背后都有令人反思和学习之处。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第38条建议《怎样训练儿童的流利书写》中,作者提到“培养快速的书写技能,首先要求对手的小肌肉进行一定的数量的操练性练习。”当然,这里所提到的仅仅是三、四年级的孩子。读到这里,我开始思考:我们一年级的孩子怎样做到认真的书写呢?在写字课上,一年级的孩子可以说出这个字结构,但很难发现每一笔的具体位置,当我讲完这个字在田字格里该怎样书写时,我们的班孩子总是快速的描红和书写,并没有做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帖,并他们的写字姿势都不对,每一次书写,他们很快就把后面田字格写完了。我都不能用“好”这个字来形容他们的完成书后的写字作业。这个问题从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之后,我就发现了他们这个不好的习惯,在这一建议中,读到这句话时,我想到了一个词叫“刻意练习”,我想到为什么他们书写习惯不好,在上学期才开始学习学拼音字母时,并没有做到长时间对他们的手部肌肉的训练与纠正。

  想到这里我思考怎样训练孩子们有目的,有规律的练习他们书写“双姿”。一年级的孩子正在培养书写习惯的关键期,我决定每天在写字课上刻意练习他们握笔和写字姿势。关于双姿练习,特别是握笔姿势,我是通过小组之间相互检查的方式,小组长带头握好铅笔,并且检查其他同学握笔姿势。坐姿的练习,我请一位已经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的小同学喊口令:“小腰”,全班一起:“挺直”,这是坐姿训练。虽然如今才练习了一个星期左右,但是我逐渐发现有部分孩子已经有了一些进步。这让我感到欣慰与高兴。

  虽然在这部书里,我还有许多建议没有看完,这已经让我受益匪浅,我们经常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对话,的确,不仅让我和大教育家促膝长谈,更让我在教学路上继续前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8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我深受启发。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后进生的几条建议。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

  对这些儿童来说,我们首先是要改变我们的看法了,对“后进生” 的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转变"后进生"就是为其补课,提高成绩。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们应该知道,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们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那么该如何做呢?

  对于学生我们应更多的是要发现他们的的优点,哪怕是肯定平常学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一种莫大的鼓舞。小学生年龄小,易受暗示,喜欢被肯定。例如,在一次的数学课堂中,我发现一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手,并在大家的鼓励下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当场我就让全班同学表扬了他,课后,我又单独以进步奖奖励了他。从此,他上课的积极性高涨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其次,精心地为所谓的“后进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耐心地因材施教。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症下药,各个击破。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弱势也是不同的。对于这些后进生们,应当经常注意平时作业错误的地方,总结归纳弱势所在。然后进行有针对的练习,加强巩固。

  再次,借助集体的力感染后进生 ,这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操作起来也是有很多难度的。首先要把学生按照成绩分成小组,要以好带差;让学生养成互助互学的良好风气,让好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自然他们就愿意交了。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大家庭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整个班级的学期氛围也会越来越高涨,后进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帮助。

  当然,最重要的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不要妄想速成,短时间见成效,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9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书中谈到:我们办的家长学校已经活动了15年多。它的任务是不断地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讲清楚儿童是怎样受到家长影响的,这也可以促进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知道了儿童的摹仿能力很强,就会经常检点自己,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他们不再把儿童的教育看成是采取一连串的“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种不断的、非常细心的劳动,看成是使自身的行为完美起来。

  巴金先生也说过“孩子们变好或变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有句话叫‘先入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个老师,不能把一切推给学校。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所谓培养、所谓教育,不过是这样一句话。我们希望子女成龙,首先就要尽父母的职责。”这也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许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是 教育不一定是在学校里的教室里进行的,社会上处处是学校,生活中到处有老师。但是,对孩子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经常的,而且是十分深刻而又牢固的。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

  孩子在父母的关怀抚爱中逐渐认识世界,在父母的行为中潜移默化,接受人格和行为的陶冶,孩子对父母是信赖和尊敬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家长都应该牢记这句话。

  我国谚语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接触就是对孩子进行无声的教育。所以,家长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言行要一致,不能说是一样,而做是另一样,否则孩子会茫然,不知该如何做。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能够胜任“第一任老师”这一光荣任务。

  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孩子不断地从你身上吸取知识、吸取营养,父母也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俗话说: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对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

  父母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家庭人文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健康、文明、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从而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独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习惯,树立关爱、合作、宽容、创新、感恩的现代意识。这才是培养孩子良好人文素质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家庭教育淹没学校教育的成果。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0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一本好书就像一股清泉,清澈纯净,沁人心脾。为了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著名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以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撰写了著名的《给教师的建议》。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让人耳目一新的形式和读者倾心地交谈,共提出了一百条建议。其中许多建议都是作者教育和教学的实例,这些建议听起来毫无刻板说教的感觉。尤其是书中那些深刻的理论分析,对教师开阔视野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揭示了关于阅读的真理,即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他的阅读能力,这是他30年的教学经验的感受。如果学生学习有困难,成为差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死读教科书,只是在拼命记住教科书的内容。正是因为学生只阅读教科书,一点儿都没有课外阅读,他的教科书才会读不好。如果你想让学生真正减少脑力劳动,你必须让他们去图书馆,读更多的书。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最好的教育自己的方式就是读好书,这也是提高自己的方式。他说他坚信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应该从读一本好书开始。只有当你诉诸内心,自己与自己对话,你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提升自己。如果一个人想达到思想道德的崇高境界,他应该在书中找到自己的榜样,并吸收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还建议我们引导并激励每一位学生去走近他爱好的发源地——也就是他特别喜欢的学科。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和这门学科相关联的各种活动,并思考和这门学科相关的各种问题,以此来确立自己的爱好。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是否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了呢?好像并没有。更多的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而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唤醒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相信充分尊重学生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他认为道德教育是人生的一个小细节,是一种体贴的语言,一种眼中的微笑。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布道或大声的口号。我们教育孩子去体验和珍惜他们的情感,去爱,而不是寻找语言去表达或者谈论那些不存在的感受。

  当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好像有一个睿智的人站在我面前,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帮我解决问题,引导我走出迷宫。苏霍姆林斯基就像一个善良、博学的老人,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反思更满怀期待。

  今天,整个社会都在强烈倡导人人阅读,让我们多读书,多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我们职业素养的一部分,让读书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剂,让读书成为孩子成才的阶梯。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是真正的王道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1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第一章中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他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

  所以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个别对待,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读了这一条,我们每个教师所想的最多的应该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的教学原则,“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教”是教育、教诲;合起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这条建议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而我们教师得到的启发是:

  第一,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要深入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

  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分层进行教育。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备课时要周密地考虑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要尽可能地设想到不同类学生可能出现的发言;设计作业时,则应该尽量给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思维度的作业,使每个学生在作业中有所收获和提高。例如,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智力、思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由于行为习惯、学习很差,导致学习后进,成绩不理想,我就要先花比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从培养习惯着手,每天、每课关注这类学生,勤督促、勤纠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尽管许多孩子自控力较差,进步不明显,但是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也是教育所取得的成功。而还有个别学生是因为家庭教育中过于放任导致的任性、散漫、学习不独立,我们教师就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多交流沟通,让孩子逐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在集体中生活和学习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这样才能让学生融入集体,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只有谨记“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们才能个每个学生有所收获,得到提高和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2

  烈日炎炎的六月,每当在捧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就会让我很快被书中一条条看似普通实际上却反映着教育本质的建议所吸引,心也随着慢慢沉静,身体也就慢慢感觉不到周围炙热的空气了。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儿童学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这是使所有的正常儿童都变得聪明、机敏、勤学、好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读着这一个个反映着教育教学本质的观点,真的很佩服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育的潜心研究。特别是对于“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感触较深。

  在教学中,曾遇到过这样的题目:一块正方形桌布,铺在一个边长10分米的正方形桌面上之后,四周下垂的一样长,并且题目中画出了桌子的一边下垂了2分米,问题是求这个正方形桌布的面积。学生一开始独立解答时,很少有能解答对的。因为在学生的眼里,他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立体的铺着桌布的桌面,根本想像不出实际生活中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不可能解答对。于是,我找来一块同样大小的桌布,在教室里用米尺搭建了一个边长是10分米的桌面,先让学生观察桌布在没铺到桌面上之前的样子,就是一个正方形,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把桌布铺在桌面上,当四周下垂一样长时,再观察现在桌布的样子,从而找出桌布的边长就是桌面的边长再加上两边分别下垂的2分米,所以这个正方形桌布的边长是14分米,然后把桌布拿起来再还原到原来的正方形,这样反复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正是“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慢慢了解了题目的本质,便能找到了正方形桌布的边长,它的面积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没有这种实际事物的反复演示,学生是抽象不出正方形桌布的边长是14分米的。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有什么东西不能理解,如果学生的思维像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豪无用处地折腾时,我们应该设法把学生意识里干涸的小湖泊跟自然界、各种事物和周围的海洋接通,活生生的思想的泉水就会喷薄而出了,很多的教学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简介

  王付美,是山东省临沂第三实验小学的一名普通老师。她热爱大自然,喜欢读书、运动和旅游。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很荣幸加入了叙事者团队。在这个团队里,领略各位老师才华的同时,团队成员的无私奉献精神也让我十分感动,相信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有了大家的陪伴,我会走得更远!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3

  这个假期拜读了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既有教学中的实际案例,又有理论分析,语言文字通顺流畅,便于阅读。其实不止是老师,这本书也值得做父母的一读。读完之后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到,阅读对学生的学习特别重要。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尤其是后进生,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是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二、与阅读相配合的书写,这是儿童的借以掌握知识的工具。

  学生如果没有流利地、快速地、有理解地阅读和流利地、快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的技能,他就像半盲目的人一样。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教会孩子熟练的读和写。为了培养儿童快速书写,所以要对他的手的小肌肉进行一定数量的操作性练习,如果儿童完成过足够数量的精细的劳动动作,那么他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做好了流利书写的准备。

  三、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但有些思维品质是只有在双手从事细心的、精巧的劳动的条件下,才能发展的。而一些缺乏动脑的劳动,也跟随便让人去搞一点什么体力劳动(以免他无所事事)一样,都是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害的。

  四、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极大。

  儿童摹仿能力很强,家长或长辈的某一个特点,好像是不知不觉地、在新的条件下“膨胀”开来,变成了儿童的一定的性格特征。为了孩子,家长要经常检查自己的行为,做更好的自己。家长的教育修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书籍在他们的生活里占有何种地位,如果家长尊重和热爱书籍,儿童也就会热爱他们。

  五、让学生爱上你的学科

  如果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没有调动起来,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他们就会对学习和知识无动于衷。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没有为自己找到任何感兴趣的事情的学生越多,那么我们就越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就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的心里。所以我们要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鼓舞起他的精神,把它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

  总之,读了这本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方法,还有面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做法都有很大的帮助,可能永远做不到苏霍姆林斯基那样,但是自己会努力做得更好。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4

  近期,我拜读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作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阔论,但却说的很真诚实在,可以说是条条经典,用来指导我们实际的教学,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对我感触很深,对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细心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通过读他的作品,让我获益匪浅,特别是在如何批评和表扬学生方面。

  批评和表扬是我们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经常用到的教育手段,大家并不陌生,可如何使批评和表扬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却是我以前没有思考过的,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实践了。而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却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大师的智慧和慈爱并且也看到自己的无知与短视。

  如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谴责性的语言只有针对具体的学生时才会发生效力,要避免因个别学生的错误而对学生集体进行责备。他认为这是一种教育的无知。通过拜读这本书,我认为应该对学生做到温馨批评。

  每一个孩子都有渴望被老师表扬的愿望,同时,也有不愿被老师批评的自尊心,老师要把每一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让学生们感到温暖,用心去说服、教育学生,学生才会理解老师,愿意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批评,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差异,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对性格内向、敏感度强的学生,我们可以用不满的表情或是不满的体态语来教育批评。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我们可以面对面的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心平气和的和学生们谈心,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他们。

  另外,教师还要学会赞美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对教师来讲,真正的教育技巧是使人们做好事而不指望表扬,应该教育学生把做美好的事情看做应该的。如果只有表扬才能够给儿童带来快乐,那就潜伏着一种危险,这危险就是:引发学生的虚荣心,让他只是为了得到表扬才去做好事。而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他就会完全表现出另外一种面貌:自私自利,虚伪。我认为应该对学生做到适时表扬。

  在课堂上,要抓住时机恰如其分的对学生进行表扬,因此,老师对学生的优点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尤其对学困生来说,要抓住亮点及时鼓励,让学生们知道自己每一次的进步老师都会看在眼里,老师一直关注着他们,每一次表扬都要有强化下一次进步的作用,老师的表扬要机智,要适度,不能让学生们因受到表扬而变得洋洋自得,做到高质量的表扬。

  总之,表扬要适度,及时,机智;批评要温馨,充满爱,表扬要激发学生们要求进步的心,批评要让学生们明白道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5

  当拿到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每晚睡前会翻看几页。虽不够多,却也能坚持下来,因为每个标题的短小能满足我们随时阅读的愿望。

  他说,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要把读书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教师只有懂得一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是啊,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浪费每时每刻。

  不仅教师需要阅读,学生也时时离不开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怎样靠阅读给学生扩充知识,怎样教会学生阅读,怎样利用阅读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等等等等,无一不是引人深思的话题。读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我的学生。他们由我带了四年,从一年级起我就带领着他们读书,扩大阅读量。还记得一年级时,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当老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后来,仅仅靠老师讲故事,学生听是远远不够。学生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讲述者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爱阅读;听的人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你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在现在的学习状态下,阅读似乎成了一种奢望。考试、习题、各类辅导班的出现,再加上电脑电视的影响,可想而知,如此忙碌疲惫的童年又谈什么愉快的阅读呢?恰恰在这一点上,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你看,不管什么难题,你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所以,读书吧!

  老师们,当你手捧一本飘着墨香的著作,认真听取着《给教师的建议》,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6

  想必大家还记得之前的章节中有一章名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而今天的这两章其核心内容也是关于阅读的,重点讲述的是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的阅读。

  当今社会确实是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而学习教材却不能同步将新的概念和规律补充进去。这时,课外阅读中科普读物的阅读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这让我想到了这个假期里“少年读书会”最后一次活动的主题,便是“从稚气小孩到科学巨人”。为了准备这个主题,我翻阅了《从稚气小孩到科学巨人》这套科学家故事系列丛书,还浏览了《DK酷物》、《万物》等科普前沿期刊图书,从中寻找代表科技前沿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并向孩子们推荐延伸阅读《DK科学历史百科全书》。科学是严谨的,所以普及科学也应该是谨慎的。

  教学上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如果想要在教学中使课外阅读更有针对性,教师们就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去做准备工作。这一过程应该是“经过周密考虑的、有预见的、有组织的”。而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帮助,作者提出“不是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一过程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他们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家庭书架

  随着信息互通的便捷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普读物进入我们的视野。选什么样的科普书籍孩子喜欢看呢?我觉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神奇校车》系列还是很好的选择,读书笔记m里面有百变的卷毛老师,还有超级热爱探险的孩子和超级不热爱探险的孩子,他们都具有代表性,而风趣的语言也让孩子们更易于接受。遗憾的是,“卷毛老师”的创作者乔安娜·柯尔已于今年7月去世。如果可以,再读经典也是一种纪念。

  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可怕的科学》系列不啻为一种好的选择。全套72册,分为多个主题系列,可以不必全部收入,也可以让孩子在自己的兴趣范围内读得畅快。

  今,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比较成熟的科普读物大多都出自外国作者,有时候读起来还是会有些不方便,所以如果有热心于为中国孩子撰写自己的科普读物或者在译著时考虑到国情的作者,还是很值得称赞和肯定的。相比较而言,我们自己的作者好像缺少了一些能让科学变得亲近的魔力,也少了一些对待科学的乐观,即能让孩子们更易接受的幽默感。

  很庆幸,我家的书架上有一些这样的书籍,而更庆幸的是,女儿也很有兴趣拿来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7

  苏霍姆林斯基,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将自己的一生倾之于教育,通过亲身教育实践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给教师的建议》更为教师的们所追捧。早些年,我也曾将这本五百多页的书籍放在自己的书架,立志研读,可终将被各种各样的忙碌所搁置了。今又在工作室的“共读”下重拾这本书,再读来,多了几分回味,几分思考。

  教师观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质,就决定了教师的忙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再加上课外的工作等等,充斥了教师一天的生活,以至于老师们经常抱怨没有时间。这也是我们常以“辛勤”“奉献”来形容老师。

  针对老师的时间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是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而滋养它的小溪流便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与书为友,不以应付上课而读书,而是“出自于内心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求”。如书中“用一辈子来备课”的历史老师,用自己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来改变死扣教科书的备课。

  知识观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他在著作中提到,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的做到让“知识活起来”,让它成为工具,充斥在学生们的脑力劳动中、集体的精神生活中、相互交流中。在有学生脑力活动的参与中,他们才不会为知识的枯燥而反感无味,知识便不再是目的,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手段和工具。而想要让知识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工具,必须要将基础性的知识在他们应该掌握的阶段牢牢掌握,稳固的地基方能盖起大厦千倾。

  在我们的教学中似乎更倾向于将知识作为目的,强迫孩子们识记、理解,知识永远在牵制着孩子们,搞得孩子们叫苦不迭,老师们焦头烂额。越是如此,收效越甚微,孩子们本应该作为工具的基础性知识都未能达标,以至于到中高年级后,老师们举步维艰,不得不重拾基础知识,费心劳力还收效甚微。

  学生观

  在著作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提到“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不仅如此,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多处反复强调这一点,“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在教学中我们有着“课程标准”,但这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却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

  在我们的班中,总有一部分孩子没能到达我们的要求,甚至于我们倾尽心思单独辅导也无济于事,这便是我们所面临的对象。我们应改变自己的想法,另辟蹊径,为这些孩子寻找适合于他们的知识目标,让他们也能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捧着《给教师的建议》,面对班中活生生的学生,从书中不仅获得了具体可施的法宝,还从中受到了莫大的启迪。教师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8

  近日,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是啊!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这人世间的。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而教育更应该没有“放弃”,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宝贵的,都能“闪光”。赏识,成了优点放大镜,个性聚焦镜,让我们的眼里,看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看到了还没教好的学生。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将赏识进行到底,根据思考和实践我认为:

  一、专找学生的优点

  使庄稼满意的养料是最好的养料,使顾客满意的商品是最好的商品,使学生最乐意接受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专找学生的优点,然后让这些优点通过老师的“小题大作”,使星星之火顿成燎原之势。

  二、坚信学生“行”

  美国教育家把成功教育学生的奥秘概括为“信任学生”四个字。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相信儿童,解放儿童“,也是把相信学生放在首位。曾有一位对超常儿童有研究的外国专家到我国一所学校考察,一位老师说:“您能否帮我把班里智力超常的学生挑出来?”专家爽快地答应了,然后自信地用手随意指点起来:“你、你、你……”此后,老师、家长、同学都对他们另眼相看,一年后,专家再次光临学校并询问:“那几个孩子情况怎样?”老师道:“好极了,我感到很惊讶,您来之前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可经您一点,全都变了,请问您有什么诀窍,判断如此准确?”专家微笑道:“没什么诀窍,随便指指而已。”老师顿时目瞪口呆。这个故事给我们很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当大家都坚信一个人“行”的时候,他就真的能行。

  三、不要吝啬你的“赏识”

  古人道“士为知己者死”。说的是为绝对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可见被人赏识后的无穷动力。从领导干部到平民百姓,莫不需要他人赏识,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因此,应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

  总之,让我们牢记: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在自己的教学中多赏识,少抱怨,从赏识起步,并将赏识进行到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9

  第一次听到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是因为他的一个故事——苏霍姆林斯基和两朵玫瑰花。有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正在花园里散步,看到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把玫瑰花摘下来拿在手里,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那朵玫瑰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摘那朵玫瑰花呢?”小女孩很认真地回答:“我奶奶病了,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开了这么大的玫瑰花,她不相信,我摘下来拿回去让她看看,看完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震憾了,他牵着小女孩到花房里又摘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小女孩说:“这两朵玫瑰花一朵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她养育了一个你这样好的孩子。”

  当我们看到有孩子摘花时,我们又会怎样做呢?不闻不问、又或者是批评教育。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一个温暖,能让孩子感受到真、善、美的苏霍姆林斯基。

  当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更是被苏霍姆林斯基深深的感动了。他是真的爱教育、爱孩子;爱思考,爱研究;爱阅读,爱自然;是一个智者,也是一个有着无穷想象力的孩子。

  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也是在不断反思,在我大一,刚刚接触关于教育的课程时,我很相信,只要够耐心,每一个孩子都有花开的时刻,可是我自己以及身边同学做兼职的经历,我发现我们似乎自然地就会对那些聪明认真的孩子有一种偏爱,而那些现在看来学习有困难,态度也不好的学生,我们好像很难走进他们心里,我越来越认同边界问题,有的孩子的问题以老师的专业确实没办法,可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给了我新的认识,不是没有办法,而是要去研究、去尝试。

  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去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家庭;有没有用错方法,孩子不应该只埋头在练习题、教科书中,这样只会让他们越来越厌恶学习,要走进自然去观察、感悟,走进有趣的书籍去拓宽视野;有没有总是代替孩子思考,本来需要他自己去独立思考克服困难,却让他重复自己的步骤,并对他说不懂就把它记下来,我小时候老师就经常这么说,可能我永远也不懂,也可能在某一天我突然理解了,但我不会喜欢这门课,因为我想像一个大侠一样,冲破难关,孩子们也喜欢在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收获的喜悦与自信,教师可以适当地点拨,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问题的难度,最重要的是教会儿童如何思考、如何学习。

  我喜欢苏霍姆林斯基为孩子们精心创设的校园,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心爱的角落,在劳动中创作,这解放了孩子们的双手,也解放了孩子们的思维,同时也需要教师也有着一颗童心,愿意去想象、去尝试。

  这是一本值得放在手边,不断回味的经典。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0

  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作为一名父亲,这个问题一直是我研究的对象。书中提到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恼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

  虽然我们接触的不是儿童,是青少年了,但道理是一样的。一个心地善良、关心别人的孩子,他能够在那种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恶劣行为的地方感觉出不好的事来。他们的乐观精神、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 为了保持这种乐观主义的火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母亲和父亲也能参与对孩子的教学,跟他一起为他的进步而高兴,关心他的成功和忧愁。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

  我们在面对个别总是学不好的学生,只要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就要对他们的付出给予肯定,即使他们的成绩为C(及格)或者是D,我们仍然要看到他们的付出,肯定他们的努力。我们不应该用同一个标准一量到底,处处总是拿他们和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相比。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得个A并不很难,学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甚至是一种乐趣。然而对于某些后进生来说,不要说B,就是C,都让他们可望而不可及,尽管他们内心也十分希望自己也能考出优异的成绩。而且也有学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结果总是事与愿违。

  但如果我们能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能多加鼓励,用简单的习题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通过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评定学生的成绩,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学生,相信他们也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而不仅仅只是试卷上的不及格。对于这些孩子我们需要耐心,更需要细心,能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寻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能从众多的错题中看出漂亮的书写,从值日时看出对劳动的热爱,从体育比赛中看到他们独有的长处,从自己的内心多一份对他们欣赏。

  我们要努力做到让他们始终对自己充满自信,经常体验到努力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用成就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他们产生低落情绪,丧失信心。并且善于从他们的优点入手,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动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超过自己的前一名,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让自己学有所获。一旦他们真正从内心产生了学习的渴望,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1

  当今社会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幼儿教师是孩子的启蒙教师,更需要不断的学习充电才能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社会发展。

  今年寒假在工作室读书活动倡议下,我选择并阅读了《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这是一本用爱和经验写出的书,读了之后让我感到既亲切又实用,它为我们幼儿教师指引了方向,让我深深领悟到如何才能当好一名好的幼儿教师。书中有很多教育案例,像一盏盏明灯,为幼教育工作者指导航向。

  经常听人说:“幼儿教师就是高级保姆。”也有人说:“幼儿教师就是孩子王”。其实幼儿教师“站起来是老师,蹲下来是妈妈”。每天超负荷的工作,练就了超强的工作效率,但其精神也高度紧张。幼儿园工作的核心是“爱”,老师们要学会热爱。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因此,教师要做到热爱每一个幼儿,主动接近幼儿,用教师广博而无私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幼儿,使他们感受来自老师妈妈般的爱和温暖。教学活动时用亲切的态度、夸张的表情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教学活动外和幼儿一起玩耍,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努力让每一位幼儿在快乐中得到感知、获得进步。

  幼儿教师,繁忙与琐碎兼容,责任与压力并重,忙碌于疲倦同行,这正是幼儿教师工作的真正含义。为此,我们常怀一颗平常心并充满自信,坦然地面对挫折,用一份爱、一颗心,获得孩子的爱,赢得家长的心。这种被需要、被尊重和支持的体验是幸福的。

  在幼儿园老师想上好课也是不容易的,首先要备课,备课之前先要研读教材,把教材吃透才能上好一节课。尹紫昕老师用一个实际案例指出研读教材对于一个教学活动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适用于语言活动,在数学、科学、社会等教学活动中也是非常必要的。上好一节课,不仅要备好课,还要多准备教玩具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课后,还需要老师多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长则一二百字,短则寥寥数语,一个有用的活动反思将会对以后的教育活动有着指导意义。

  这本书,让我读懂了教育,也读懂了人生。也许我们幼儿教师这个角色太小不起眼,擂不动那惊天大鼓,但我们可以时刻准备着,以智慧守望理想、以真情坚定信念,去追逐生命的完满、去求索教育的真谛。

  我自豪,我奉献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骄傲我是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的工作固然繁琐和辛苦,但是,付出总有回报,给予本身不仅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且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我们给孩子真诚的爱,孩子也会给我们纯真的爱,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最好的回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2

  读了《给青年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很多青年教师在从教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句话:要学会原谅他人,不生自己的气。在我看来,真的是这样。在刚开学的时候,我感觉多数学生学习的态度很好,只有个别学生喜欢在课上开小差。这个时候,我就会生闷气,但是有一次,我在和同事交谈的时候,同事给了我好的解压方法,让我豁然开朗。从此,我对待顽皮的孩子也能多鼓励他们,而不是跟自己较真,生闷气。读完全书,我简单的说下我的体会:

  一、不要谈论别人,更不要谈论自己。

  有的人喜欢说别人的是非,这点在家里或者小区里比较常见。当然,在学校里更是如此。我们要想做一位合格的教师,首先,不能在人身后谈论其是非,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这往往能反应一个人的优良品行。教师要有良好的德行,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作为一位青年教师,我们更应该起到表率的作用,做学生的榜样和楷模。

  二、学会控制自己,不将情绪带进课堂。

  只要是人都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在不同的场合,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有的时候,我们会遇到比较棘手的事情,但是一定要以平常心对待,不然就会变成“冲动的魔鬼”。等事情过后,常常又会懊恼不已。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需要我们真心去浇灌。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不能将我们教师的情绪带到课堂,这样,时间久了,学生会变的焦躁不安。这显然不是我愿意看到的。教师一定要有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既能教好学,也能有一个好的生理体质。

  还有一点我感觉说的很正确,这句话是这样说的:尊重老教师,不能太张扬。

  我们作为一位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作为老教师,经验丰富,懂得也比我们多。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虚心的请教,特别是礼貌一定要做到。不止在教学上,老教师的各个方面,往往懂得都比我们青年教师要多。这和他们的自身阅历有关。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位年轻的教师,我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我能做的是上好每节课,正确的对待学生,尊重学生。踏踏实实的工作,对学生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学生在学校,我就是他们的父母,把每位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我相信,这样下去,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也会真心的喜欢上我这个老师。教师这个行业,是我一生的事业,我会认真的对待这个行业,付出自己的真心和恒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能看到我的学生变的越来越优秀,而我,也变的越来越好!风雨同舟,愿我们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3

  现在我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教学中应该怎么做: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而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他们,关怀他们,赞美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和成绩。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想如此做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学生怎么还不会呀"这种情况了。因为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有时会忽略学生能过理解什么、应该理解什么。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以此发现学生存在的阻力与困难,引导学生客服困难并解决问题。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真正的掌握的牢固,真正成为他们的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在学习过程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生不在少数,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建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尽量选择生动活泼、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等等。

  以上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时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我要努力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升我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带领学生们共同进步与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4

  有幸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这本书的一部分后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读他的文章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确是受益匪浅,读了这本书,就好像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困惑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有找到了方向。

  最先吸引我的是《从哪儿找时间,一天只有24小时》、《关于做困难学生的工作》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数学专业跨语文教学对于我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学校发的练习册又多,改个作业都要两节课,甚至第一次的作文我竟然改了两天,刚开学那段时间每天忙得跟陀螺一样,不是备课就是改作业,总感觉完成这些工作时间都不够用。哪还有时间去关注学生生活方面、写简书呢?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困难很困难。希望大家不要让成绩中上游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

  我还了解到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积极思考中教师在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后,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问题,我以为他可以说出一个所以然,以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我让学生复述刚讲述的内容的时候,他们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

  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我们班的孩子的表现欲望都很强,每次搞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说和举办故事大会、辩论赛等等,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切为了学生!让我们多学习、多积累,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青椒这个大家庭里总能收获满满,主讲的老师都是各地优秀的教师竭尽所能,努力吧!让自己和她们一样优秀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5

  编者在序言里写到,现在出版的学前教育类书籍中,真正适合一线幼儿教师阅读的偏少,而所有的书大体都会分为两种,一种是理论性的,让我们只能是望而兴叹;另一种是实用类的,像环境创设呀、活动方案呀,虽然实用,但是这样我们就是“拿来主义”,不去再动脑筋,局限了我们的创新和反思能力。而《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没有大篇的理论,书里几乎都是些幼儿园有经验的一线教师写出来的他们对日常工作的经验,涉及到了我们工作中的各个方面,看这本书真的能让我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思考和反思。

  在《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就对于幼儿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最头痛的家长工作,一些教师说出了她们的想法和在实践中的做法,我看了也感想颇深。

  家长工作在是幼儿园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也是幼儿园工作的一个难点,在工作中,常常能听到老师们关于家长的不满,的确现在几乎都是六个大人对一个孩子,家长的溺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如果家长工作做不好,对于教师以后的工作都会有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我们要理解家长们的想法,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家长,不能高高在上,自以为是,要尊重他们正确的观点,也要耐心、虚心、诚心的听取家长的一些合理的建议,这样营造出来的环境,才会让家长乐意听你说话,愿意与你交流。

  第二、要及时的将孩子的优点、点滴的进步及时的告诉家长,不要吝惜自己对幼儿的赞美。教师对孩子的一句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家长感到高兴。这种奖赏性的行为不仅让孩子们乐于去努力,也让家长更加轻松、自信、愉快的面对老师,更能主动地与教师交流孩子目前存在的不足或者困惑,以期待得到教室的指点与帮助。

  第三、因为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不尽相同,这也需要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家长,以便能有针对性的与家长沟通,针对家长的个性问题帮助其想对策、想方法。

  第四、教师要经常的换位思考,要体谅家长,因为在家长眼中,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哪怕是孩子们犯了错,也会认为孩子们年龄小等等,所以这就容易跟老师产生矛盾,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多站在家长的角度去理解家长,让家长感受到教师是真心喜爱、关心他们的孩子,家长就会变得更容易接受教师的一件和建议。

  第五、教师要以一颗真诚、善良、理解的心去表现对孩子的关爱之情,从而换来家长的心爱。

  在书中的最后写了这么一句话:因为理解,所以支持;因为支持,所以爱;因为爱,所以家园的教育才会更和谐。的确只有家园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孩子,如果我们都爱孩子,都互相理解、支持,那么家长工作还有什么可难的呢?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4-13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23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1-0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28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精选02-1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18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20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范文02-13

《给年轻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4-30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