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时间:2021-07-18 10:01: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游褒禅山记》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1

  通过读同学们有关《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与改革关系的一些看法,我发现他们更加侧重于对人物活动的描写,由此,我想通过改革者与改革的关系来表达一些智者对事物的思维方式所产生的意义。

  不妨可以假设这是一场失败的改革,对于改革者,我想用二个阶段来表示他们的活动。

  首先,作为改革者,不容置疑,对改革是努力促成,信念能够产生动力,于是他不断想在改革的过程中一步步完善改革的进度。但是,在改革之中,如果反对的人是一些有权或有势力的人物,改革最终是否成功,过程定会让改革者付出血的代价,甚至顽固不朽而权势横行的人物还会令改革者有被杀的危险,这是何等可怕!因为他们的反对,会是改革最终失败的可能性的主要原因。这时,倡导改革的人面对困境,他必须做出选择:放弃与否。我可以将论据投入到改革者的内心世界,这一时期他对改革是否还要继续进行的思考更多是联想到:不敢经历过程的障碍,又如何取得成功!古人创业何其艰难,然而他们靠心中有追求的目标而执着去奋斗,最终才能有成功的机会。

  如果改革者是一位自信、面对困难而表现出一种我要征服困难的积极人生观,那么,积极的因素是促成事物进行的一大动因,所以,改革者在经过思考后会决定:继续改革。但是,人生之路本来就是一波三折,何况在四面伏敌的情况下还要继续坚持着改革。并不是改革者重新收拾整理一下内心的.矛盾,得出一个要勇敢直前的信念,改革就会因为他有着积极的信念而成功。看看周围的形势,在改革过程中得利的人与利益被侵犯的人,他们都各有什么反应,改革最终是否成功要看这一股主流是被谁所操纵。如果最终改革成功了,说明有志者事竟成,改革者把握了改革的力量。无论做出怎样的决定,事实上改革便是中止了,或是失败了。改革者在这一场失败的变革中,尤其是做出第二阶段的选择时,我相信他们更多是从自身思考,尽管他们不是完人,他们做出的选择也许并不明智,但是,我们可以把他们看作智者,因为他们在这一生中,有了对自己生命进行审视的时期,他们在联系自身所包含的一种或是有政治家的色彩,或是有文学家浪漫主义或幻想主义的色彩,或是有哲学家的冷静分析事物的能力。他们的决定隐约透露出不同人不同的特点,尽管从他们的决定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自身的一些不足,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的知道“学会认识自己”。

  我认为不论是平民小卒,还是大人物,他们内心世界往往更能反应他们的生活态度,特别是一些这样的人物:苏轼、屈原、王安石、拿破仑、希特勒、袁世凯、鲁迅……,他们当中有好人和坏人,但这种区分只是对于人类发展起不同作用的表现,带给后人的影响,但是更多地我们可以探求一个问题:各是什么力量支持他们一步步向布满荆棘的道路行进?这是我的一些感想和观点,我也相信人们应该思考生活,许多生命本质的东西常常被一些人总结出来,所得的结果并不新奇,只不过这结论人们难以去把握和认识。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2

  最近刚学习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读后第一感想是哪个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为大家解释一下:怠,懈怠之意也。这懈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松懈懒惰。

  或许那位先辈是胆小了一些,松懈了一些,懒惰了一些,但他一人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就灭了。结果一起游玩的人都出来了。而出来的人又有人责备这位先辈。连作者王安石也感觉后悔听了这位先辈的话。但这一切都应让这位先辈来承担吗?

  非也,非也。这位先辈只是一句意见性、提示性的话,又没让其他人非得跟着出来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着出来嘛。是担心他一人出来有危险吗?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余二人继续自己的游玩嘛。是因为给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绝而跟着出来嘛?本人估计其他三位也有些担心也有些怠,只是因为面子不好意思说罢了。有敢说的了,也就有了个台阶下了。但最后敢说出心里想法的人却因为火未灭未发生危险而成了被责备的对象了,成了背黑锅的人了。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3

  生命每个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只有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才能经得起风雨人生不懈进取便有"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人如此且事物亦如此。郑板桥曾说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源于断岩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正是青松的高贵的品质。

  立志坚定的人才能做出超凡的贡献。达尔文22年写成《物种起源》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苏武羁留匈奴19年的遭遇中不为威胁所屈不为利诱所动坚持民族气节忠于祖国的爱国志士最后"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蒲松龄屡试不第便引诗自励:"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便写成《聊斋志异》留名青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古今中外不知成就了多少人。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追溯以住历史也并非人人能至"险远之地""壮志难酬"之人也并不是没有"长使英雄泪沾襟"之人更不在少数。然而"尽吾志者可以无悔矣"。

  人生治学"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险也罢难也罢。有志之人定将"上下而求索"而至险远之地便可无悔矣。谭嗣同一代烈士从小便立志救亡图存救民于水火但他一心主持的变法最后也以失败告终而被捕于狱题一诗于狱壁说:"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虽然变法失败了但是他甘愿为变法牺牲希望以自己的鲜血报答皇上警醒世人。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4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家对此深信不疑,因为身边有很多例子都是如此,但这个规律真的就一成不变?近墨者就真的只能变黑吗?我认为,近墨者有时会更赤。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想必大家都读过,有同学认为从王安石游历山洞不得,可以看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其实如果抓住进洞、出洞这也许可证实此观点,但从全文看,其实不然。

  我认为此篇折射出另一道理,近墨者更赤。王安石去游览华山洞,不料有人半路就坚持不住,要返回,王安石一行随之而出,出去之后,大家很是扫兴,有人责怪之,王安石更后悔之。于是,王安石就有了很深的感慨,得到“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深思而慎取”这样的心得。难道这不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吗?王安石为何出洞?因为同伴害怕找借口要出,既然一起来了,就相互帮助。于是,出洞。但是出洞之后,非常懊悔所以才会有之后的感慨。经过这次游历,一番思考,王安石如饮醍醐,才会有这般深邃的思想。如果没有这意志不坚定的同伴,王安石会有如此彻悟吗?

  近墨者更赤,我想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就像王安石,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有一番事业,失败之后定会汲取教训,使自己更优秀。然而对于常人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首先要烂熟于心的。所以做人首先要择善从之,见贤思齐焉,练就一番真本事,才会近墨者更赤。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相关文章: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译文03-26

读《翻过那座山》有感2篇04-02

读《万水千山》有感(4篇)04-03

读《万水千山》有感4篇04-03

读《小老虎历险记》有感03-19

读鲁宾逊漂流记有感【热】04-03

【热门】读鲁宾逊漂流记有感04-03

读鲁宾逊漂流记有感【精】04-03

【热】读鲁宾逊漂流记有感04-03

【荐】读鲁宾逊漂流记有感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