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项羽》有感

时间:2021-10-02 09:43: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项羽》有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项羽》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项羽》有感1

  四面楚歌垓下起,正是天绝项王时,三尺剑上美人血,千丈涛中英雄尸。

  剑折沙尽血洗风,七载成败转头空,荡恨笑饮苍天泪,段韧傲刻夕阳红。

  ——题记

  最初韩信对项羽的评价“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到后来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有人曾这样点评项羽,“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喑呜叱咤,千人皆废,为什么身死东城,为天下人之笑?他的失败原因‘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两句话包括尽了。当其败北之时,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而项羽向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何面见之?纵不言,籍独无愧于心?’英雄一世却没能战胜自己的自尊心!放弃了一线生机。”最后,只落得乌江边喊“天亡我”,恨恨自刎。

  历史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从而上我深深感到,项羽可悲,可敬,思绪感慨万千啊!

  如果让我在刘邦与项羽之间做出取舍的话,那么我也会义无返顾的选择项羽。,项羽是有些优柔寡断,妇人之仁,可只有这样的男人才会上我佩服,佩说成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是男人是要恩怨分明:在伦理道德上他是堂堂的大丈夫,而刘邦则是个连自己父亲的肉汤都要尝尝的东西。是男人也更需要儿女情长:弹剑做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使之男人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出《霸王别姬》,唱断了多少人的柔肠?

  我感慨人性奇特。说的很对一个不为小狗小猫的死伤心的人,却可能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

读《项羽》有感2

  《项羽不肯竟学》这篇短文,反映了少年项羽之所以都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对待学习没有耐心,没有专一的目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好高骛远,终于一事无成。这不正警告我们:不管做什么做事情,都要脚踏实地的去勤勉努力,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还清楚的记得期末考试复习阶段真是糟糕透了,我想复习数学,可是看着看着数学书,心里又觉得英语似乎没有复习好,于是就丢下数学书去看英语。还没看两页又觉得语文也没复习好,于是就又丢开英语书拿起语文书。就这样翻来覆去,心神不宁,最终什么也没复习好,考试也没考好,都考的不理想,数学更差。这不和那个“不肯竟学”的项羽很相像吗?王欢,山东乐陵人。他家贫如洗,备受饥寒之苦,在艰难的环境里,王欢却安贫乐道;在钻研学问,刻苦学习上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王欢家无斗储,经常揭不开锅。他就一边讨饭,一边读书、诵诗,而且从中得到很大的安慰和乐趣。他妻子愁苦焦急,经常责怪王欢不事生产,不管家业,对他说:“靠读书是读不饱肚子的,还是想办法去弄点吃的吧。”有时不顺心了还要骂上几句。王欢却不以为然,专心攻读不止。有一天,他妻子见劝说没用,骂也没用,一气之下烧掉了王欢的书籍。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动摇不了王欢学习上进的意志。他的妻子看烧书也不能改变王欢的脾性,就提出改嫁。王欢理解妻子的心情,妻子跟着他艰难困苦,自己心里也感到很不好受。但是想起自己的学业未就,大志未酬,如果中断学业,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因此,他不改初衷,努力规劝妻子,患难同济。

  王欢不怕艰苦,不怕妻子离婚,不怕旁人的讥笑,持之以恒坚持学习,后来终于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慕容晞称帝时,封王欢为国子博士,并亲自听王欢讲经。以后,王欢被任命为国子祭酒,成了当时最高学府的负责人王欢被任命为国子博士,成了当时最高学府的负责人还有很多人像王欢一样,如:司马迁用了18年写《史记》,李时珍用了20年写《本草纲目》,马克思用了40年写《资本论》,歌德用了整整60年写《浮士德》。

  这篇文章虽篇幅短小但意味深长,使我受益匪浅。

读《项羽》有感3

  我从五年级的课本里读到《破釜沉舟》的故事,于是对项羽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便在老师的指导下,找来了《楚汉争霸》《史记》《三国志》等书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对项羽,刘邦,韩信三个人物进行了反复的琢磨。于是三个人物时常清晰地活跃在我的脑海里。

  眼中的项羽

  粗读《破釜沉舟》,《夏日绝句》,项羽可堪称一代英雄。但细细一读就不对劲了。

  项羽,自江东带了三千子弟兵,开始南征北战,可惜功亏一篑,终天败在刘邦手中,死在乌江边上。

  人们说起这段历史,常言,项羽为人厚道耿直,性子有些暴烈,不懂用人,只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匹夫。而我以为,说他是“匹夫”实在是抬举了他,依我之见,此人简直是个大笨蛋。

  败走乌江有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大不了东山再起。再与别人一决雌雄吧。看到江边蚂蚁排成“项羽死于此地”的字样,便以为是天命,雄心尽丧,自刎此地。他哪知道,蚂蚁们是在舔食地上的糖水,而糖水又是他的对手们抺在地上的。即便是天意,凭他的暴烈性格,应该是不怕天命,不会安于现状,坐以等毙的,却竟然如斯,令人哀叹。再说,回江东又有什么?亲不亲故乡人嘛,回到那里,不久,你又可以组成新的子弟兵,何必因小小的失败而无颜见江东父老呢?你应该回归故里,再次逐鹿中原,将刘邦打败。

  唉,总之,项羽此人,令我失望太多。常念起李清照之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心中独问,项羽死后,会不会大彻大悟,率领子弟们的魂灵,叱咤于地府之中,终成为一代鬼雄呢?

  奸雄刘邦

  对于刘邦,很多人为他歌功颂德,比如,他建立汉朝,是莫大的功劳,他的《大风歌》写得很好……但在我的眼里,他的过大于功,甚至有些功,其实是过。

  建立汉朝,统一中原,这是项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方才换来的。楚汉相争,多少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多少青壮年成为帝王争霸的牺牲品。从这点上来说,这个莫大的“功劳”是建立在无数人的血肉之上的呀!而刘邦正是导演这一大惨案的主谋,却能逃脱罪责,反而成为世人口中的英雄,实在令人齿寒。

  刘邦志得意满后,曾发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豪言,真是何等雄壮,何等威风。然而,口是心非,由于害怕别人篡夺政权,他先后将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英布等人一一除去。这就是他所说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吗?简直是厚颜无耻之极!

  总之,我认为刘邦是个心黑,脸厚的大奸雄。

  说韩信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我是从这句歇后语中记得韩信这个名字的。现在,在我眼里,他饱读兵书,能率千军万马,能忍辱负重,堪称一代将才。但为何后来又冤死在他的主子刘邦手里呢?归于一个“傲”字,这应该是他的致命弱点。

  韩信自恃有才,能忍胯下之辱,却忍不得了不被人重用,而空谈自己一身无能。

  早在项羽帐下,他因傲成恨,最终离开项羽,投奔刘邦。

  但投奔刘邦,也并非仕途顺畅,因而骄傲的本性也就一次次暴露出来。比如,初投刘邦时,却也得不到重用,于是演出了一幕“萧何月下追韩信”的闹剧。后来刘邦让他统兵南征北战,由于屡战屡胜,他又不时露出骄傲的本性来。特别有一次,刘邦找他交谈,问他:“你能带多少兵?”他回答:“一万人。”刘邦脸色微变,好在韩信能察言观色,忙改口说:“大王不善带兵,却善带将,我自然比不上您呀!”虽暂免一劫,但让刘邦感到他的不可一世,难以驾驭。因此中原统一后,刘邦还是封他为一字并肩王后,可韩信仍没吸取教训,更加居功自傲,沾沾自喜。刘邦害怕他造反,最终找了借口,将他灭了。恰恰是应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个道理。

  大家都会为韩信而惋惜,如此一个有才之人,却因骄傲成性招来杀身之祸。但他的经历,也正给后人们敲响警钟,骄傲是最大的敌人!切记切记。

读《项羽》有感4

  “报——汉军离我们还有五十里!”一个士兵跑过来,对我说。

  “报——汉军离我们还有三十里!”

  “报——汉军离我们还有十里!”

  “报——汉军离我们还有五里!将军,我们还有时间!将军,走吧。我们去江东,再组一支更强的部队再来打,一定会东山再起的!”

  “是呀,将军,请下令吧!”所有的文臣武将都不得跪倒在我面前。“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嘀,嘀,嘀......”眼泪不争气的流了下来。

  我项羽,为了天下太平,在乌江上分了“楚河汉界”,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本以为天下会太平,实现我的梦想。结果呢?天下大乱,我的梦想化为泡影。谋士们曾说我回江东,会东山再起,但我不能回去,不想让百姓们再受苦难,也许我的死能化解战争......

  夕阳下,一把银光闪闪的战刀砍向了主人,还有一声大喊:“吾无颜见江东父老!”.......

读《项羽》有感5

  你是你,破落的贵族,莽撞的英雄,吴中子弟莫能及的勇士;几千年前的战役,几千年后依旧传颂,因为你是你,西楚霸王——项羽。

  “项燕,楚国之将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春秋战国,群雄割据,秦起一时,覆灭六合。你那楚国也随之而亡了。然而即使身为前朝遗民,你那身上却有着楚国贵族,名将后代的任谁也湮灭不了的王者气度。君临天下之霸气,是你。

  “书足以记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口出狂言,那是你有实力。才谋远略,力能扛鼎,凡夫俗子望尘莫及。少年鸿鹄之大志,是你。

  “彼可取而代之以。”始皇游会稽,庄严肃穆,你却不服其威仪;浊世之下,酷吏之中,你却敢高言:取而代之。敢做敢言之担当,是你。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营赵歇,诛宋义,仅留三日之口粮,却使“当是时,楚兵冠诸侯。”矩鹿之役,历九战,凭五万楚兵破章邯二十万大军。运筹帷幄之头脑,是你。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客,意在沛公;绝佳机会,你却不齿;箭在弦上,你却犹豫放弃;跑了他,毁了你。唉!为人处世之大度,是你。

  “骓不逝兮奈何兮,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之兵四围,楚国之歌骤起,连你也没了主意。乌骓宝马,虞姬爱妻,十万大军,如何舍弃。儿女情长之侠骨,是你。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乌江水畔,渡者生,留着死。而你却因“无颜”将“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这是糊涂还是明白?舍生取义之浩气,是你。

  我的将军,我的霸王,我的项羽,你有你的虞姬,你有你的乌骓,生陪你,死为你;人生短短数十载,得一红颜,有一知己,足矣。霸王,你的死不是悲剧,是个传奇。

读《项羽》有感6

  项羽,是一个多么具有神奇色彩的英雄人物,能以一敌百,能从以前的非有尺寸,三年中率领诸侯灭秦,号称“霸王”,在历史中也是很少有的,然而没有坐上皇位,就在自己的渺小错误中死去了。

  项羽,我仰慕他。

  他有着雄心壮志,能对秦始皇的王位说出“取而代之”的话语,确实有着过人的胆识。在三年之中,从一个小民变成率领诸候的“霸王”也能看出他是很有能力的,这与他的勇敢与大胆是分不开的。在战场上他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将军,在家中又有着柔情的一面,面对着乌江,背对着敌军,他将虞姬杀了,当时他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呢?有着万般的不舍,有着千般的无奈,但是面对着不舍与无耐他只能做的也只有忍痛割爱,亲手杀死了心爱的女人,这种心痛,似乎比亡国更甚,过了江东又奈何,时间和成功又怎样扶平他的心伤!于是他的思绪开始混乱,他找不到自己错在了哪里,只能用“天亡我也”四个大字来结束自己的一生。

  项羽,我憎恨他。

  当机不断,优柔寡断,这怎么是成大事者的行为呢?人无完人,但每个人又有自己的非常之处,古之成大事者,无不有能人相助,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懂,妄为“西楚霸王”!也注定了他的夺天下的道路会因此中断,骄兵必败,他就输在这了,而且输得幼稚,输得可惜,就如同一锅的汤,被一只区区不值一提的苍蝇污染得令人作呕。

  项羽,我同情他。

  似乎他的辉煌从小注定,但他的失败也从小注定,从小就养成了目无一切的自高自大的恶习,却没有人去提醒他,没有人批评他,没有人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实在是可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又无人能让其改之,过之不改,又如何能成为圣贤。作为一个男人,在外他闯出过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内,又能怜爱他的妻子,这样的男人也是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一个潇潇洒洒走过一生的男人,试问古今又有多少能做到他这样的人,他,虽败犹荣!

  项羽,我珍藏他。

  穿越好历史的风尘,借着司马迁的《史记》,我看清了他;他高大勇猛,有着关羽、张飞般的气慨;他为人坦荡,有着周瑜般的执着去打正义之战;他柔情似水,有着林觉民般的怜子丈夫。他的鸿门宴告诉我,有些事不能去做,即使你做了会称帝称王;他的破釜沉舟告诉我,有些事你必须有胆量去做,纵使做了以后会毫无退路;他的乌江自刎告诉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项羽,已在我心底,作为我穿越红尘的朋友,已被我收藏,无法遗忘。

读《项羽》有感7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和久必分。商汤讨伐夏桀,并入商;商纣暴虐无道,周武王伐之,并入周;周末七国纷争,并入秦;秦王子婴即位后,楚国崛起,为报被平之仇,伐秦也。伐者,楚汉也。楚王违背诺言,由此,楚汉之争开始。

  项羽,是楚国的帝王,因太过傲气,导致了楚国的灭亡。虽然他失败了,但却给后人留下无限的教训,使我们受用终生。

  项羽其实名籍,应叫项籍。他随项梁四处战斗,已是当时名将。杀了宋义后,更是威震中原,名闻诸侯。这时的他,没怎么注意刘邦的崛起。待项羽发觉后,又不把他放在眼里。等到刘邦的军队继续发展壮大,项羽才与之交锋。项羽也是名不虚传,将刘邦打的节节败退,重新霸占中原。刘邦趁此时招兵买马,深得民心,收了韩信、萧何、张良、陈平后,大败项羽。紧接着又是雪上加霜,刘邦离间了项王和范增,项羽实力大减。最终被逼至乌江边上,同时又看到蚂蚁爬出的“项羽必败”四个大字,项羽认为是天意,便慨然自刎。后来证实,那是刘邦一军用糖浆写出的字,蚂蚁闻到味道,自然就爬上去了。

  细细地读,你会发现:每当项羽打仗,他总是亲自上阵,冲在最前面;国家中的大小事务,也是他披星戴月,亲自处理,楚国好不容易才被治理好。而刘邦每天悠然自得,没见他很忙过,大汉帝国却被治理得井然有序。这难道是项羽不够努力吗?那是他不会用人啊。刘邦手中握着4员大将,而项羽有一位范增却不懂得利用,还把他赶跑了。而且,项王喜好礼仪,所以那些文人大都归附他;汉王喜好武功,且敢于封官,所以那些武将和唯利是图的人喜欢跟他做事。同时也召集了一些文人。文人是治国的,武官是打天下的,两者缺一不可。项王虽有数十万大军,但却只有一些无谋之将,打天下的都不足,治天下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人与人的差别就在这里啊。这些因素,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当然,不止这两条。

  其次,项羽心态不好。项羽将失败归为天意,他大喊“天亡我!”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如果项羽这时能回到江东,养精蓄锐,也许还能东山再起。他局势好时便过分乐观,局势差时便过分悲观。腾讯开发过一款游戏,叫《王者荣耀》,非常考验心态。如果一个人心态不好,那他所在的队伍就很可能会输。而与此款游戏不同的是,楚汉之争要是哪队心态崩,那遭遇的就是灭顶之灾,而不仅仅是一个“defeat(失败)”的标志了。项羽也可以说是死在了自己手里。

  最后,项羽轻敌。民心都向刘邦那边倒了,项羽还仗着自己的几十万大军,打这打那。在他眼中,刘邦充其量也不过是个没有什么实力的小小的诸侯王,等到楚汉鼎立之时,才与之对决。结果最后倒败于刘邦。

  不会用人,傲气盖世,敌强我心崩。可怜项羽,死得悲壮,死得凄凉。

读《项羽》有感8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的这首诗赞扬了项羽宁死也不苟活的精神,但我读了《史记》中关于项羽的部分后,对项羽就有了新的看法。

  项羽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他可以冲锋陷阵,转眼之间能杀敌百人,他用兵大胆,一点儿也不优柔寡断,非常大气。我佩服他的勇猛和胆略,因为他曾说过,可以代替秦始皇,要知道秦国是多么强大的国家呀!他竟要取而代之,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位英雄,但是他却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首先,我认为他不重视文化学习,甚至还认为读书竟然没用,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可是,他从没想过,不读书学习,那是有缺陷的,无论是用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都少不了文化。无知难道不是他脚下的一块块绊脚石吗?他这一点就不如诸葛亮了,诸葛亮满肚子的墨水,却不是纸上谈兵,他只要观其大略,就马上可以想出好计某,可真是神通广大。

  其次,我觉得他不会合作,不能把握好良机。张良、韩信都曾投奔于他,可他竟不能与他们好好合作,打下这一片江山,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贤士都被刘邦所用,使自己被打得一塌糊涂。项羽认为只要由他一个人就足够了,可是,人的一生中,总少不了别人的帮助。就如孙悟空,他虽然能上天入地,武艺高强,但还是常常需要得到各路神仙的拔刀相助啊,项羽这区区凡人,怎比得过孙悟空呢?

  再者,项羽还是一个不会总结自己失败的人,项羽在临死前曾说:“天要亡我”,却不找找自己的原因,执意将自己一切的失败全都归于天。想到这,我不禁感到惭愧,每当我找不到某样东西时,都会怪妈妈把东西拿走了,却不想想是不是自己忘了放在哪儿了。

  项羽英雄盖世无人能敌,却是会呈逞匹夫之勇,不能善用天下的英雄,到死也认识不到自身的缺点。要知道,单有一身武功是不行的,只有真正聪明有胆识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读《项羽》有感9

  《史记》读至此,我就知道该停下来写点什么了,或许,不单单是为了我心目中英雄——他,还有他的她吧!他是项羽,他唤他的她为“虞姬”。

  于是我穿越这千年蹉跎岁月的层层阻挡,走进与司马迁一起尘封的那一册汗青,走进只属于他与她的那个夜晚,走近他与她于乱世之中的那段并不仓促的对白。

  我来的那个夜晚,垓下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好月色。只是,无论是垓下还是天下,楚霸王的夜晚都来得太早了。

  月色初上,寂静了这一片狼藉的战场。项王的乌骓马静静地立在帐外,与旷野里的风一起陷入伸手可触的落寞之中。身经百战的项王转身进帐的那一刻,留给身后的明月一个过于落寞的背影,一如他的沉默无言。他累了,是的,他太累了,以至于可以暂时忘记这还是楚汉争雄的一片杀场。

  “王,你回来了!”

  虞姬迎了上去,却心疼的一眼看穿了他眼中一望无际的孤独。

  项王笑了笑,没有解下战甲,就径直上了床。帐里的灯越发亮了,是了,夜又深了。

  不久,项王就睡着了,不知梦中他又回到了他昔日的战场,独挡着千军万马,还是回又到了他与她的初见,碧月映西楼,总之他笑了,并且用一个充满孩子气的声音轻唤:“虞姬!虞姬!”

  坐在他身边的虞姬征了一下,一滴泪不经意落到了她的王的脸上,睡梦中的项王并没有被惊醒。虞姬充满爱怜地轻轻地为她的王拭去。

  “王,我在啊!王,我怎会离你而去?”

  帐外歌声骤起,楚韵独有的相思与缠绵似一味温柔的毒药,喂给每一个站在帐外的士兵。虞姬站起,于仓皇的夜色中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或许,这一仗真的不用再打了,胜负之数,任何一个人都已了然于胸,她又凭什么不知道。

  项王醒了,他明白这歌声意味着什么,他自己尚且无法抵御,又凭什么要求他的士兵。在那一片交织的楚歌声中项王为自己默默地置了酒。连眼神的交流都不需要了,虞姬则拔出项王的佩剑舞动起来,舞出这个英雄末路的旷世悲凉。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王击案缓歌,把每一个字都敲进了虞姬的心里。

  虞姬啊!我该拿你怎么办啊?她的王落泪了,面对着千军万马这红尘的战场,他可以称王,面对着他最心爱的女人,他却落泪了。

  而虞姬,这个处于乱世的女子,此刻却出奇的清醒了,因为她可以允许她的王失败,却不允许她的王绝望。他是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神,所以她不愿给他倒下的机会。

  这一支舞所拥有的决绝和悲壮已远远凌驾于她的西楚霸王之上,因为这是一支死亡之舞。舞的尽头,灯灭了,虞姬倒下来,带着对这个世界,对这个男人的最后的一丝牵挂。

  “虞姬!”他抱着她,泪如雨下。

  他忽然明白,原来这场战争一被开始就不再只属于他,也属于她。

  “王,你的剑。”她说,“突围吧!”

  他哽咽着,接过剑,不去看她的眼睛,却终究点了点头。

  突围?没有你,我的突围又在哪里?

  帐外,敌人的号角已然响起,他的对手是谁,再也不重要了。失去牵挂的项王变得无比强悍,又变得无比绝望。而他留给她的那个点头,是男人给女人的一个永远无法兑现的诺言。

  项王又跨上了他的乌骓马,一如他的第一次出征,战马还在嘶鸣,而手中的剑却早已折断了。他将走近了他历史的最后一个篇章,带着一个王者的所有未卜和必然。

  我知道,我只是一个多情的旁观者,我可以穿越千年的历史,却无力改变这个故事应有的结局。

  王的她死了,她的王也会死,纵然上天还会给他一次机会。

  好想看看乌江,看看乌江上那个如血的残阳,看看那个最后一刻仍然固执于“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的男人的脸上的最后一份坚毅。

  他注定是英雄,却注定得不到天下,但他与她却曾经拥有唯一的彼此,这就够了。

  我叹了一口气,知道逃不出历史的黑字白纸,只好重重地合上了翻开的汗青。

读《项羽》有感10

  项羽,一代英雄豪杰,曾指挥千军万马,却与在刘邦的战斗中失利而未能取得天下,最终在乌江含泪自刎。项羽为贵族之后,依仗叔父的栽培发家,直到使得天下诸侯归顺,证明了他非凡的一面。那么,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样在后来的战斗中,又出于什么原因使得他众叛亲离,走向失败的呢?这真是一个很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首先,项羽作为楚国贵族的后代,具有先天性优势,在项羽本纪中范增对项梁说道:“当初楚怀王受骗入秦国,楚人无不同情楚怀王。秦灭了六国,只有楚国最为无辜,项君世代为楚将,所以大家都来投靠项君,以兴复楚国。”由此可以看到,项羽和项梁利用人们的心理而顺利起家,又因为项梁善于用人,年长有谋略而得到了众人的推崇与信服,项羽通过自己的家室和叔父,取得了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项羽天生气度不凡。有人说他刚愎自用也好,暴虐也罢,但是它具有的勇敢与开创精神,是众人无法比拟的。巨鹿一战中,项羽能够杀掉上将军宋义,劝说众人和他一起破釜沉舟,就已经充分证明了他的胆识与谋略。宋义也非等闲之辈,在项梁和章邯对战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项梁必败,并劝说使者高陵君做好了防范的准备,深得楚怀王的赏识,尽管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失掉民心犯了错误,但如此轻易被推翻,也能看出项羽的才华。破釜沉舟,本是正常人不敢做之事,但确实符合孙子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绝地而后存”的说法,“破釜沉舟”使得兵士的士气高涨,取得了大捷。项羽本纪中提到过项羽年少时叔父教他学习,最初是写文章,项羽不学,使用兵器,项羽依然对此表示蔑视,他说:“我要学的是敌万人的学问。”但后来又没有认真学习兵法。但通过这一次对兵法的使用来看,项羽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与军事家。他的气度与开创精神也是的诸侯对他顶礼膜拜,成为了首领。

  项籍身长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铁鼎,力气超过常人。有着显赫的家世和叔父的栽培,而刘邦只是一介草民,自身武功实际中没有相应提及,但据本人推测应该顶多是一般水平,反正肯定是远远不及项羽。从自身的各方面条件来看项羽显然占据了很大优势,但是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为什么刘邦会将项羽逼入绝境而取得最后的胜利呢?这也得从项羽自身分析。

  首先,项羽对于天下局面的判断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有些盲目自大,低估了刘邦的实力。而刘邦恰巧又是装孙子的能手。估计项羽开始真正注意重视是在楚怀王指令“先入关者先为王”,刘邦占了便宜去攻击秦军然后入关这件事情发生之后,脾气暴躁的项羽哪能容得刘邦称王这种事发生,所以立誓除掉刘邦。而刘邦又是老奸巨猾之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又向项羽认错又说好话,最终使项羽放松了戒心,趁着项羽摇摆不定之时溜之大吉。多年的明争暗斗中,项羽始终是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但刘邦却低调的不断积蓄实力,赢得民心直到实力相当才与项羽叫板,一叫板便把项羽拍在了沙滩上。项羽对于对手实力的认识存在缺陷,使得他没有把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最终酿成了苦果。

  项羽自身性格的缺陷也是失利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其两面性,项羽霸气,勇猛,自信,敢作敢当,具有领导者的风范,但同时性格也存在着易意气用事,缺乏深度思考,残暴的弊病。历史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件事“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项羽破襄城将守城军民活埋,擅自废掉义帝自立为王等事情也一步步使他失掉民心。当初周厉王时,用各种严苛刑法堵住国人的嘴,以为这样天下就得到了大治。但实际上就像进谏的臣子所说:“百姓就像那洪水,一味的堵塞只能使积怨更深;而只有疏通才能治理根本。”同样的道理,项羽的种种作为只能让诸侯畏惧,而并不能像刘邦那样通过宽厚仁义而使得诸侯从内心归顺。这也可以说是项羽的浅陋之处吧。看完项羽本纪又联想到秦始皇,因为这两者在性格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为什么两者的结果截然相反呢?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讲,秦始皇之前有穆公、孝公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秦国政权当时传到嬴政时已经非常强盛,统一的时机已经成熟,天下没有能与秦国相抗衡的,秦始皇虽然为人也暴虐阴险,但是他能很好的认清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能隐忍,“我即使对这个人的某些做法很不满,对这件事情很反感,但只要有助于我取得天下的,就会去采纳。“这不得不说是秦始皇的高明之处了。至于项羽,天下有刘邦这个强劲的对手,又缺乏对于自身的修养与反省,最后只得发出类似“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褒也罢,贬也罢,一点毋庸置疑的是,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项羽必定是最澎湃的那一朵浪花。世人不会遗忘,那个曾经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万马的英雄豪杰。

读《项羽》有感11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项羽虽然失了天下,但却得到了后世人的肯定。而我们今人活在当下,有的人为了金钱忙忙碌碌,有的人为了名利尔虞我诈,有的人为了美色朝秦暮楚,有的人为了一时安逸玩物丧志。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像项王一样活出自己最最真实的一面,即使历经沧海桑田,如今回首仍然让人感觉到如此的鲜活如此的呼之欲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放下书本,拾起心情,却又感觉是如此的感慨良多。每天都要把自己藏在面具与外衣之下,在很多人的价值观的压迫下生活。虽然能得到上级的肯定,得到朋友的羡慕,却在这日复一日的庸庸碌碌中失去了自我。到头来也许我们的墓志铭上会有华丽的语句来形容我们短暂的一生,但是这是否就是我们想要的呢?人人生而不同,但是很多人都走上了同样的路,重复了同样的事,人的个性在社会的`砂轮不断的砥砺下变的暗淡。

  项羽的一生可能比我们很多人都短暂,但是他活的是如此的本色。虽然他会因为久攻不下而把别人的父亲妻子架在油锅上要挟;虽然他会因为一个官职,把已经刻好了的官印拿在手上反复把玩却不舍得给;虽然他会因为一句“沐猴而冠”而暴跳如雷;虽然他会为了一个歌姬而愁肠百转。但是谁又能说他不是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毫无顾忌的展现了出来呢,比起那些在乎“众口铄金”而畏首畏尾,首鼠两端,总把自己藏在迷彩下的人项羽的这些缺点反而更让他显得亲切与真实。

  往事越千年,在品读《项羽本纪》的时候或许才真正能体会李清照发出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慨。在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后,细心去捡拾,会发现原来项羽带给我们的率真与不羁是如此的珍贵,如同一颗夜明珠在冥迷的夜中照亮了前进的路。

读《项羽》有感12

  《史记·项羽本纪》(后文均称“羽纪”)历来是《史记》名篇。太史公可以说是非常用心而写的。历代学者、文人对羽纪推崇备至。我也曾几次读过羽纪,几年之前我讲过《项羽之死》,都觉得既然项羽并未称帝而却能位列本纪,实在是太史公对项羽“青睐”有加。

  最近再读《史记》,最开始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而来,本想吃老本,却忽然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曾一次性的系统的读过全书。从读过全书的角度再来读羽纪,忽然发现和原来的感觉大不一样了。

  再读羽纪,忽然觉得之前自己对太史公的“秉笔直书”少了一份真挚的虔敬,多了一丝从众的“阿谀”。

  项羽能入本纪,我们必须要从《史记》全书来读,断章取义去读,则辜负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精神”。

  如果位列本纪就是推崇喜爱,那么太史公的历史观也太个人化了?如果位列本纪就是表明历史功绩卓著,那么《秦始皇本纪》里的秦二世如何解释?如果位列本纪就是“敢为天下先”,那么《五帝本纪》中为何“神农尝百草”一笔带过?

  其实说本纪是记录帝王一说,并不够严谨。前有《秦本纪》洋洋洒洒记录大秦帝国的崛起的漫漫历程,后有《吕太后本纪》细致传奇记录一位握有实权而没有帝号的女枭雄。羽纪的位置,前面是秦始皇,后面是汉高祖。项羽正在其中,恰恰说明,太史公只是把项羽看成是一个时期内的全国号令发出者,执政当家第一人。

  夜深至此,戛然而止,改天再续。

读《项羽》有感13

  之所以称之为粗读,主要是时间不足,又患于文言文功底的浅薄,几乎只是草草浏览,若要说读懂,则还是靠了译文。虽说如此,凭借这次的阅读和已往对项羽这个人的认识,还是产生了一些想法与见解,借此表述一下而已。

  他是狗熊,亦或是一代枭雄?读罢掩卷,这个问题却始终挥之不去。也许,项羽真就是两者的统一吧。若是客观的评价历史,单方面的不满,单方面的崇敬都是不可以的。虽说《史记》中掺杂了许多司马迁的观点,字里行间溢出的是他的感情,他的思想,但是,却仍旧有许多地方,他的情感与我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我不是历史学家,我不指望着什么还原历史真相,我更渴望从人性,从项羽的本质上来阅读《史记》,从中发掘我想要的。

  他是熊。在书的开头就草草地为项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竞学”。少时的项羽,几乎可以说成是一事无成,他没有毅力,不用心钻研,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浮躁之气。由此联想,20余岁的他,血气方刚,头脑发热,又怎能敌过能屈能伸,老奸俱滑,沉着稳重的50余岁的刘邦呢?

  他是雄。他是贵族出身。“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在封建社会初期,贵族出身,加之秦王暴政,项羽不知凭此笼络了多少民心。又加之“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更是说明了项羽先天条件好,有着成为一代豪杰的各种条件,枭雄之相!

  他是熊。本已接近“天下无敌”的他,在鸿门宴上坦言“此沛公左司王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如此出卖了为他报信的曹无伤,可见做人之无心机;又“君王为人不忍”,不杀刘邦,错失良机,可见之优柔寡断;又“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显示其人目中无人,骄傲自大,不够低调。

  他是雄。汉二年春,“项王乃西从大萧,晨击汉军而来,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体现了他的作战才能,英勇善战,为人们所敬佩,感慨。

  他是熊,碍于面子与那层虚荣与羞耻之情,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亡我,我可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失去了最为宝贵的东西——勇气与希望。过了江东,发生了什么事情,又有谁会知道呢?历史也许就在项羽的一念之间而被颠覆,为什么不勇于尝试呢?逃避的人是胆小的人,胆小的人绝不是勇士!

  他是雄。司马迁曰:“夫秦失政,陈涉难守,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王诸侯来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他是熊。司马迁又曰:“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为征经营下下,五年卒之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由引观之,项羽的确是“熊”与“雄”的统一。既然没有绝对,没有所谓的尽善尽美,那么我将尽力学习项羽的“雄”的一面,摒弃项羽“熊”的一面,“博古以为通今”,就让项羽的故事永远尘封在历史的卷轴之中,让我的故事在明天更加精彩!

读《项羽》有感14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这本书是根据王立群在“百家论坛”讲述《项羽》时的文案整理而成的。作者说项羽失败的故事不是九集电视讲座所能讲清楚的,因此,又把自己多年对项羽失败的思考作为《附录》收在这本书的后面,便于读者深入了解历史真相。

  一、演绎故事,评说史实

  本书用故事演义的形式,分九个部分讲述了项羽的一生。在叙述方式上,作者恰当地把《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历史记载插入其中;并对一些文言词语作了解释;同时对故事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用黑体字做出提示或评价,从而为读者阅读本书,甚至进一步阅读《史记?项羽本纪》提供了方便。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解释和评价文言古籍的方法和故事演义衔接的很自然,整篇文字阅读起来流畅无碍,丝毫不因文白夹杂,字体不一使读者产生厌烦。由此可见作者文学教授的文字功力,像这样的著作,深入不易,浅出也难,作者却使二者得到相得益彰的协调。一方面把历史真相用故事演义方式讲述给大家;另一方面又为人们的深入阅读提供了方法。

  二、综合分析,臧否人物

  本书的主人公项羽是一位理想性的历史英雄;也是唯一的一位因事业失败,身首异处后,倍受后人称赞的历史英雄;更是的一位红颜知己为其献身的历史英雄。在这位历史英雄无奈离世后,一代奇才司马迁为之树立本纪,更有无数的文人骚客为之挥洒笔墨。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样一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文化氛围中,战胜他的人——刘邦、韩信、张良等人在人格方面说却没有他有英雄的光彩。对这样一位的历史人物,要做出公允的评价是有难度的。本书的作者却在演义故事的过程中,结合历史事件的发展,从政治表现、人物性格、军事策略上对项羽做了分析后评价道:“项羽是人臣之才,却错居人主之位。是可用之才,而不是用人之人。”这是他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三、深入阅读,走近历史

  项羽失败的主要责任是自己,作为项羽团队中的其他人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呢?在本书的《附录一谁还该为项羽的败亡负责》中,作者分析了作为项羽谋士的范增;作为项羽集团重要将领的龙且;作为项羽骨鲠之臣的周殷等人在关键时刻没有尽到个人应负的责任,致使项羽的事业处于被动。特别是周殷在垓下之战的紧要关头,举兵投降刘邦,使项羽的陷入重围之中,以致兵败丧身。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作为刘邦阵营中的韩信的态度,也是项羽败亡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历史真相,在本书的《附录二影响项羽败亡的因素还有那些》中,作者指出,历史上的偶然性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提出了政治幼稚、军事被动使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本书的《附录三咏项羽》中,作者指出项羽作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传统诗歌、绘画、戏剧、散文等领域中,这位失败的英雄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是一段激荡人心的历史,这是一个令人回味的时代,这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英雄。作者成功的把枯燥地历史演绎成通俗易懂得故事,使人们了解这段历史,认识了项羽这位历史英雄;并且从文化角度阐述了项羽留下的历史影响。为人们继承和发展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提供了借鉴。

读《项羽》有感15

  成王败寇转头空,

  红颜乌江拔剑刎。

  佳影香销楚歌声,

  我怜霸王失佳人。

  不忍江东三户亡,

  离殇自留冲敌阵。

  不愿吴楚付战火,

  弃剑赠马死城东。

  暗流穷尽,红颜梦,一世情殇

  时光的尘埃,抹不去相思的涟漪。就象一个回眸,一个眼神,就定格在爱的十字架上。一生的纠缠,是那么的此起彼伏,谁能忘记那天涯路,人生漫漫,其乐融欢。真爱,就象一个爱的锁链,把痛苦的相思锁紧。那菩提树下的爱和婆罗印上的镌刻,都是那么的铭刻,烟雨迷蒙的樵头,是否能看到恋人的影,在徘徊。

  一种无言的痛,永远的埋在心间。半夜透凉的心境,唯有自己独饮。不想在去扯开薄薄的纱,揭开那伤心事,只有玉枕纱幔,在梦里情牵。

  就象昨夜的雨疏雨骤,无法忘记那绝情的画面。你的脸似冰霜,嘴吐寒冰,把我对你的爱定格在那空茫场上。似利剑穿心,我象一只东倒西歪的帆,没有了着力点,那痛苦的船不知飘摇到何处,才是我爱的彼岸。

  也许,应验了那句话:“爱得越深恨就越深的道理。”此时就象被绑在痛苦的十字架上,任凭你在我的身上抽打刮割,我都无所谓,因为我早已属于你,即使你把我粉身碎骨,我都愿意,谁让我是你的,一生一世都无法券改的允诺。

  你的暗香盈秀,似把我醉在黄花酒中。我醉,我晕,我象被你驾驭在云顶上。那美,那幸福,那回味的滋味叫我魂牵梦绕,似爱的卷帘风,把我的美梦盈牵。我象在惊涛骇浪里执箫抒怀,在波澜壮阔里吹笛奏爱,就象你美丽的曼妙,在我心海里荡漾,我象牵着红鹦鹉的脚在飞,在荡。那美若仙境的抵触,总是徘徊在我的心间,是那样的抹不去,似藤藤的丝连,叫我心碎的缠绵。

  爱呀?怎么这么难!爱你时是那么的惊涛骇浪,不爱你时就象冷若冰霜。是现实的无奈,还是爱得不够深浅。总而言之,爱难道真的是捧场做戏。爱就爱了,不爱就一拍既散。很现实,也很残酷。倘若你要去捡回爱的肥和瘦,到死你也不会明白。不真心,永远得不到爱,只有空徘徊,才是你的无奈。

  我们谁都想过风花雪夜的日子,我们谁都想天长地久,地老天荒。可是现实又是怎样呢?你想人家不想,你爱人家不爱,那不就是空徘徊,又无奈的结局吗?你此时想放下,又放下不了,你爱她是那么的至深,甚至说已经到了顶峰。但人家对你的爱,只是涉取,根本一点也没有打动人家的心,或者说只是和你玩玩而已,不值得一提。是你的不够诚心没有打动她,还是你的千般疼爱叫她生厌,纵然一句话,她归根结底就不爱你,只是你的一相情愿罢了,这不就是所谓的单相思吗?女人苦,男人更苦,特别是被这样女人抛弃的男人,还那样的痴爱人家,更是苦不堪言。

  都说拨开云雾见晴天,到现在还是那样呢?我就象在你的一团迷雾中生活着和痴恋着,那单相思的苦,只有我独自忍受。锁楼不住空留走,人去楼空万捷径。枯草,小径空徘徊,冷落寒秋独自忍。

  暮霭凌空,画楼捷径。我就象一只寒鸦在凄怆的寒夜里飞奔,折腾。屋里洒落遗弃的银川瀑布,早已被你的嫚纱莲影卷走,我象惆怅的庐户,象僧侣在孤庙里踌躇。

  极目远眺,芳草天涯,那些参差的烟树,找不到栖息的处所,就象在云雾里飘楚,在晚霁的烟波里野渡,独影摇红,一片凄清苦雨,那般爱里词穷。

  别愁纷絮,一切都在空茫中。想催年更景,一切都是烟云。想找回云雾里的烂漫,可老天不肯着眼。只有肝肠寸断,在爱的云雾里飘游,苦了天,苦了地,苦了爱的自己。

  天涯海角谁知我心愁,唯有我独自令。

【读《项羽》有感15篇】相关文章:

读《冬天》有感04-01

读赞美有感03-29

读《爱》有感03-28

读《金翅雀》有感03-27

读中庸有感03-27

读《狗》有感03-20

读《囚歌》有感03-19

读散文有感03-19

读《长城》有感03-15

读《墨子》有感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