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苏格拉底有感

时间:2022-04-29 10:35: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苏格拉底有感(通用11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苏格拉底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苏格拉底有感 篇1

  今天我读了《智慧背囊》中的《苏格拉底的两道考题》。

  一天,苏格拉底让学生们完成一件很容易也很简单的事——每天甩臂300下。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道:“每天甩臂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以上的学生骄傲的举起了手。

  两个月后,当他再次提到这个问题时,坚持下来的学生只有80%。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问道:“请你们告诉我,最简单的甩臂运动,还有那些同学坚持每天做?”这时候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

  他就是柏拉图。

  第二个考题,是他让学生们沿着一陇麦田向前走去,不能回头,看看能不能摘到一穗完美的麦穗。结果,学生们总想着前面还有更好的,最后空手而归。

  这两题给我们很大启示,第一题告诉我们,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否则前功尽弃;第二题告诉我们,别总挑挑拣拣,只需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穗就好了,不然,也是一无所获。这也是人生的考题啊,只有做对了这两道考题,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读苏格拉底有感 篇2

  今天,我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漫不经心的翻阅着,不经意间,我被一则故事吸引,这则故事的题目是《苏格拉底的苹果》。

  故事讲的是苏格拉底拿了一个蜡做的苹果问他的学徒们:“你们闻到了什么特别的味道?”他的学徒们基本上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只有柏拉图说没有闻到任何味道。这时苏格拉底把苹果交给学徒们传看,并说道:“永远不要用你们的成见下结论,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更不要人云亦云。”

  看到这个故事,我突然想起在一次数学课上,我发现数学老师讲错了,可又不敢指出来,因为我觉得老师怎么可能讲错呢,而且其他同学都没有提出来,于是我抱着这种心理把这个问题一直放在我的心里,直到学期末总复习时我才大着胆子去问老师,当时去问老师时我已经想好了结局:大不了让老师反驳回来。可结果却大大的出乎我的意料,我的想法竟然是对的。

  是的,在很多时候人们常常凭借着经验、凭借着成见下结论,可是有时经验就如同枷锁,让墨守成规的人一败涂地,让人云亦云的人固步自封,放弃思想的权利。其实,生活的滋味万千,需要以自信为依托,亲自品尝过,才能得来真味道。

  读苏格拉底有感 篇3

  哲学家苏格拉底还单身时,和朋友们挤在一个极小的房子,朋友们都愁眉苦脸,他却觉得这样可以和朋友们增加感情。朋友搬走后,他还是笑呵呵,他觉得至少他还有书。

  读完后,我不禁想起了明朝人胡九韶。他家境很贫苦,靠耕作为生。他每天有一个习惯,就是在门前焚香,感谢上苍又赐给他一天的清福。他的妻子因此数落道:“一日三餐都吃青菜白粥,算什么清福?”胡九韶说:“我们有幸生活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乱。一家大小有吃有穿,也没有挨饿受冻。家中无人生病,也无人被关在监狱。如果这些都不算清福,又算什么呢?”

  当再读起他们时,我感到愧疚。疫情期间,家中无盐,做的菜清淡无味,不下饭也不好吃。

  在吃无盐饭菜第三天时,我受不了了。扔下筷子,冲回卧室,把门锁了。大声叫:“我太可怜、太不幸福了!天天吃这么不下饭、无味的东西。下次再没有盐,我就自己去超市买,管他什么有没有病毒,哼!”

  在妈妈和爸爸大约半小时的劝说下,我还是逼着自己,将米饭和无味的菜吃了下去。

  有段话如此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的确,人生没有不幸福,只有不知足。

  读苏格拉底有感 篇4

  《苏格拉底》是一部涉及生物发展的科学幻想小说。文中的苏格拉底是一只经变异而懂人类语言的狗。

  小说对“苏格拉底”的描写似乎有些夸大其辞,但如果我们仔细品读,则不难发现作者在夸张狗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些狗的本色、特征,这样一来,作品便又合情合理了。

  文章中,作者无不痛心地写到那些无知、贪婪的人们对科学的探索与发展的阻碍和扼杀。文中的看狗人詹宁斯便是如此。在他的眼里,这条会讲人话、听人话的狗成了一棵摇钱树,他根本不知道苏格拉底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正因为他的无知,葬送了一个会对人类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天才,使人们失去了一次进行科学探索的机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学家们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无论他们再怎么努力,再怎么用心研究,面对那些不懂科学的人来说,根本毫无用处。无知无识的人们对于科学研究的破坏性是毁灭性的。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个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他的智慧和思想在全世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但苏格拉底本人却被当时的当政者惨害了,他死之后,人们才发现了他存在的意义。

  但真理永与我们同行!

  读苏格拉底有感 篇5

  2021年以这本书结束。31日,用了一下午和晚上的一点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期间使用快速阅读法,屏蔽默读的声音,练习提高阅读速度。果然很快完成一本书,并且留下印象,比花好多天慢慢读的收获感觉差不多。目前没有回读,凭印象谈谈第一遍读后的收获。

  书中的我是一名运动员,虽荣誉加身,也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心里暗藏了不安和忧虑,而当遇见苏格拉底时,他并不愿意承认,不愿意面对。或者是说,难以接受剖开生活真相的带来的恐惧和焦虑。以旁观者眼光,他已经是顺风顺水、未来可期,但事实上他也是个人,和你我一样,何况我的生活还没有他的未来可期。但我们是不是也和他一样,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子,按照既定的路走下去,尽管在某些时候,比如深夜、挫败时、一年之末等等时候,一下子很着急、很焦虑,心跳地蹦蹦响,甚至失眠了,怎么也睡不着。反正我是。

  可有人有勇气改变吗?

  我想可能很多人动过这个念头,很多人做了尝试,但真正像他一样改造到底的人,不多,也因此很多人彷徨、沮丧、麻木、躺平,边抱怨,边生活。

  当然,很多人还在自己骗自己,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我也会这样,书中说,我们都是傻子,只是有人意识到了,有人没有意识到,所以不要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想想,当我觉得自己聪明的时候,我的样子太他妈傻了。

  不彻底认清自己是傻子,就难以下决心改变。可是这个决心不容易下,就如书中的我,反反复复,试图改变,又回到日常,试图改变,又回到日常,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样子。作者在改变心智之初,有些不太喜欢,是因为恐惧吗?我想是的,因为我也不敢触及因改变带来的不确定引发的恐惧。

  改变从遵守门规开始。

  怎么面对自己的情绪?愤怒、嫉妒、不甘心等一系列让我们不舒服的情绪,日常牵制着我们的行为,甚至让我们说出来很多不该说的话,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情。从书中,我似乎看到的情绪的来源。我们有这些负面情绪,是因为环境和别人没有顺从我们的意愿,苏格拉底说,没什么事情是非怎么样不可的,只有一件事例外,那就是,你不能再抱着“我要这个、我要那个”的观点来看世界。你的心智如波涛汹涌,因为一有计划之外或不受欢迎的事情发生,你就会产生分裂感,而且觉得备受威胁。你的心智就像刚被人投入一块大石头的水塘。

  不是这样吗?哇,简直太形象了!感同身受!

  怎么办呢?从静心开始,“随它去吧”就是这四个字,随他去吧。苏格拉底没有说要控制情绪,他鼓励发泄,在遇见一些变化时,可以发怒,但发怒以后,就随他去吧,我们该干啥干啥,即使是约瑟夫的房子着火,书中的我骑摩托摔断腿,事情过后,就随他去吧。

  那是不是代表这本书是消极面对生活呢?不是,恰恰相反,这本书的特点并不是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生活的糟心,心安理得的躺平。随他去吧,是一种面对昨天的态度。我们通常有两种情绪,忧伤和恐惧。忧伤是对昨天的懊恼和不甘,恐惧是对明天的担忧和期许,这两种情绪困扰了很多人,消耗了很多人,我也是其中之一,你呢?是不是也是其中之一,那何不试试“随他去吧”呢!

  “恐惧和忧伤会抑制行动,怒气则会激发行动。一旦你学会善用怒气,就可化恐惧和忧伤为怒气,接着化怒气为行动。这正是内在魔法里的身体秘密”,“情绪并不是问题所在,关键在于如何将情绪的能量转化给积极的行动”。

  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按照苏格拉底的门规,书中的我开始了欲望控制,克服自己对食物、社交等的欲望,他失败过,之后再次成功,然后就开始沾沾自喜,自以为高人一等,但其实只是初步。当他学会呼吸之法后,他感觉真是一个很好的体验,苏格拉底告诉他,不要把他当做考验,因为体验来了又去。

  是的,欲望的力量很强,在改变自己的经历中,我往往愿意跟欲望站在一起,对抗改变,因为这更容易,更舒适。而偶尔克服欲望,有一点点成功,我真的会沾沾自喜,有一些优越感,并把这个当作探险,没想把它变成常态,特别容易满足于阶段性成就带来的新鲜感、自豪感,甚至开始畅想未来。

  畅想未来带给大多数人的是焦虑而不是勇气。梦想更多是白日做梦,在我们的梦里按照自己的规划我们发财致富、加官进爵、拥有了情投意合的爱情、过上了随心所欲的生活。可是我们毕竟活在当下,所以对未来的期许给大多数人带来了痛苦,甚至恐惧。所以对我们对重要的,决定我们命运的是当下。书中的我是一名竞技运动员,因为对“当下”更有体会。当他站到赛场,成为队伍决胜关键的时候,在比赛的几分钟里,如果想得是怎么取胜,胜利了会怎么样,失败了会怎么样,我想赛场上很难不出现失误,即使不出现失误,也难以取得高分,因为欲望和恐惧会让动作变形。很多人说,关键时刻要抱着必胜的信念,错了,这也是杂念,管他胜利和失败,我只管当下,不管观众、裁判、队友,专注做好每一个动作,就是胜利!

  就像我们制定了计划,不要总是遥望最终目标,分步骤,专注做就好了,屏蔽周边和内心的杂音,专注当下,专注当下,专注当下。

  孩子该写作业了,写到这里,如果以后再读有新的体会,再记下来。

  读苏格拉底有感 篇6

  看完《苏格拉底之死》一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两个问题:虔诚是什么?死亡是永恒的吗?

  虔诚是什么?苏格拉底的朋友尤息弗罗给虔诚的定义是:神喜欢的东西就是虔诚的。苏格拉底告诉他,神喜欢只是虔诚的结果,是表征,而不是虔诚的东西的共性,毕竟那么多神,也会有分歧的时候。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就好像在职场中马屁精都会把“领导说的都是对的”,在夫妻关系中懦弱的丈夫把“老婆说的都是对的”奉为圭臬一样。一件事情对不对,不是因为出自领导或老婆之口,而是因为它们具备了正确的性质,符合了正道、正义,也就是普世的价值观。虔诚是什么?到文章最后,苏格拉底也没有给出答案,但通过他与尤息弗罗的一问一答之间,尤息弗罗的答案显然是错误的。可见追问事情的本质,是一种非常启迪智慧的思考方式。

  死亡是永恒的吗?苏格拉底在赴死之前与他的朋友们有一番长谈。他的答案是:死亡即是重生,灵魂是不死的。辩论的过程很长,也很绕,读起来也有些令人费解。所以我对这个答案是存疑的。简单来说,苏格拉底的论据是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就好比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大与小、强与弱,还有生与死。这两个对立的东西间存在着互相产生的过程,正如较弱的东西一定来自较强的东西,较快的来自较慢的……并且由于它们是互相产生的,所以存在的过程有两个,所以活的对立面是死,死的对立面是生。活着的人,以及活着的其他事物都来自于死亡,而灵魂会在另一个世界中存在。这真是一个让人无法反驳的“诡辩”。在我看来,这更像一个面临死亡的人给自己的一个精神安慰。因为他在辩论的最后还提到了善的灵魂将达至天庭,而恶的灵魂将在炼狱徘徊,这个就很宿命论了。

  回答完这个问题后,苏格拉底留下一句“现在已经到了要离开的时候了。我将要去死,而你们会继续活着,哪一个更好呢?只有神知道。”随后便欣然饮鸠而亡。是啊,都说人生就是道场,活着就是修行,哪一个更好?谁也给不出答案,毕竟谁都没有死过。

  读苏格拉底有感 篇7

  近日选修课《西方哲学史专题》的课后读书任务要求我们读《苏格拉底的申辩》,闲暇之余我也就浅略的读了一遍,读完之后让我对苏格拉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不禁有了一番感慨,不吐不快。我本对古希腊的文化、哲学、政治,甚至对苏格拉底本人谈不上有很深的了解,在此发表感言,纯属管中窥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理解。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无知之知。

  公元前399年,由于一个叫阿内图斯的人控告苏格拉底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神,并且败坏青年,最终导致他被判处死刑。而在被送上法庭,面临审判团的宣判时,苏格拉底仍然坚持自己的哲学,运用自己的逻辑及辩术和原告进行了最后的申辩,表明了他对于真知的坚持。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辩词,是其哲学思想的体现,在他的学生柏拉图整理出来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格拉底的申辩》,既是文学著作,也是古希腊哲学的精髓,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仅其言谈,就留给后人无尽的哲思,拜读此作后,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无知之知,最坦诚的谦虚;二、对真理的执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申辩》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在正式的申辩之前的一点声明。在第一部分里,苏格拉底在申辩之前强调了他在将要进行的申辩之中所运用的言辞是不同于那些控告或者诬陷于他的人的言辞的,他所说的将都是真话。我们知道苏格拉底不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在当时的雅典城邦不知道将多少人辩驳的哑口无言,正如他在后面申辩中所说的,他寻求当时雅典所有自认为聪明的人与他们辩论,最终却都只能证明他们的无知和自以为是。这样的苏格拉底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吗?他之所以这样强调他的说话方式是为了表明他对哲学的热爱和真理的追求之执着。哲学带给了他哲学的尊严与坚持,他坚持说真话,因为他想要让雅典的人们信服他的申辩。由于他的真话触及了听者们的自尊,所以得到了陪审团多数人的报复,最终被判死刑,但是他却仍然坚持了自己姿态,正如原文所说“任何一个有一点价值的人不应该总是计较生死,他做一件事的时候应该考虑的是他自己做得对还是错,是作为一个正直的人还是邪恶的人。”这正是哲学的苏格拉底面对政治的申辩时始终不予放弃的立场,也是他对真理的追求与坚持的表现。

  第二部分是苏格拉底为自己展开的申辩的正文。首先针对那些最初的虚假控告和那些最初的控告者做申辩;其次,针对后面的控告和后面的控告者申辩;最后,苏格拉底对他为哲学而死的理由进行了说明。在这一部分苏格拉底提到了神谕,苏格拉底对于神谕也很困惑,他也一直在寻思神谕的真意。因此,他尝试通过寻找一个有智慧的人,拜访他,审视他,与他对话,然后证明“这个人比我更智慧”,并以

  此来回应神谕。于是他去拜访政治家、诗人、匠人等等众多人们,但是无一例外的,他全都失败了,那些据说具有智慧的人们无不是自以为是的无知者。最后,苏格拉底得出结论:“无数的人他们自以为知道一些,其实知道的很少,甚至什么也不知道”。他说这些是为了向人们表明自己的哲学使命,对无知之知的证明和追求以及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知。德尔斐神庙进门处铭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或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认识自己的人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的人。苏格拉底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因此而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他的“无知”因此是一种“无知之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不少,但是像苏格拉底这样不仅知道自己的无知,也知道自己的有知,更将这种无知之知作为一种智慧的态度,以此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由此而知道什么才不是真正的智慧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正因如此,苏格拉底才是伟大的,值得尊重的。

  对于被判死刑苏格拉底认为这是神的旨意,他说“我更要听神的话,而不是你们的。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能够做,我就根本不能停止爱知。”苏格拉底最终选择了爱知,而不是放弃智慧的追求。他还指责法官:“现在我将走向自己的路途,承受你们判给我的死刑,而他们也会被真理判决,承受他们犯下的罪恶和不义。我必须接受他们对我的惩罚,也让他们接受他们的惩罚吧。我认为这一切好像是命中注定的,而且安排得很不错!”并且他还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什么坏事会危及一个正直的人,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他和他所有的一切

  都不会被神所抛弃。”他就是这样坚持着对真理的执着,正如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申辩中最后的一句话:“分别的时刻来到了,我们会各走各的路,我去死,而你们继续活着,哪一条路更好,只有神才知道。”这就是苏格拉底,一个哲学的生活了一生,并为哲学献出了生命的苏格拉底。

  读苏格拉底有感 篇8

  在那样一个嘈杂的环境里,智慧与思考能让人心平气和。我打开随身携带的书,在满大街低头族里像个异类。

  《苏格拉底之死》分为尤息费罗篇,申辩篇,克利托篇和斐多篇,而斐多篇讲述苏格拉底临刑之前关于灵魂的讨论,尤其动人。费多感叹:那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经历。见证了一个朋友的死亡,却并没有为题难过的感受。之所以称之为惊奇,是因为苏格拉底说服了在场所有人,让他们相信即使他是去了死后的世界,他也会过得非常好。我对苏格拉底关于死后遇到更好的主人,灵魂存在的论证感到震惊,并简单理清了整个论证过程。

  A如果灵魂在人死后不继续存在,就不可能重生为人。b重生是存在的。所以c灵魂在人死后继续存在。对b的证明:1任何一对相互对立的事物,都存在着互相产生的过程。2和死亡是一对相互对立物。所以b2生命产生了死亡。并且b3死亡产生了生命。由b2和b3可得b重生是存在的。

  当我意识到自己存活在这么一个科学发达的世界时,对于苏格拉底的论证的彻底信服让我感到惊讶,并深深折服于他的智慧与思考!我知道一个普通人并没有想要追求灵魂与肉体脱离的自由的思想觉悟。安于满足并不是他们的错,但若能解决心中的疑惑,追寻智慧之路何其艰苦又何其令人着迷!我为自己能得以窥探先知的智慧而热泪盈眶,为自己的存在以及可以自由思考的能力而感激上帝。《苏格拉底之死》留给后人的是至上的智慧,也留给我们一个思考之道,让我们更好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感激,存在即有意义。

  读苏格拉底有感 篇9

  虽然看起来《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述得是苏格拉底为他的清白所做的申辩,其申辩对象是雅典的五百人陪审团,但其实本篇对话录是柏拉图在借苏格拉底之口为哲学所做的申辩,其申辩的对象乃是政治。贯穿于整个《申辩》的线索便是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张力。

  柏拉图几乎所有的对话篇的主人公都是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苏格拉底和他的对话者们探讨着各种问题,与其说苏格拉底所探讨的“是什么”的问题是他的哲学,倒不如说苏格拉底的哲学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是他对善的追寻。在苏格拉底这里,哲学的目的便是要实现一种善的生活。所谓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种审慎的、不断追问的生活。在《申辩》中,当有人提出流放苏格拉底,条件是让苏格拉底放弃爱知,苏格拉底对此断然拒绝,说道:“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正因为此,苏格拉底整天在市场上和别人对话,省察那些自以为知的人,通过一个个的诘难指出他们的无知。也正因为这样,苏格拉底才得罪了雅典公民,最终导致了苏格拉底之死。

  虽然苏格拉底反复提到自己拒绝从政,但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因为政治的目的也是要实现一种善的生活,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政治与哲学一样都是以善为目的的。但是,政治与哲学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是原始性的,而政治则是次生的。哲学作为一种对善的追问是直接指向善的,而政治虽然也以善为目标,但已经退化为一种手段。在哲学那里,手段与目的是不分的,人们既是通过哲学追问进而向善进发,并且哲学追问本身也就是一种善的生活。而在政治那里,手段与目的完全分离,政治只是一种为了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因而在政治生活中,人们看起来似乎已经完全忘却了对善的追寻。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对立,在这一意义上就可以说是一种面向上对立,前者直接面向善本身,后者只面向有益于实现善的事物。正是哲学与政治这一点对立才进一步衍生出其它方面的对立。对于哲学而言,由于其直接面向善,因而她力求以真理取代意见;而对于政治而言,由于它仅仅作为一种以实现善为目的次生性的手段,它需要以意见为基础,最终由意见逐步上述到对真理的探寻,因此,它才需要一些“高贵的'谎言”作为政治生活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尽管哲学与政治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政治作为一种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却又是必要的,因为城邦中每个人的禀赋有所不同,他们对真理的接近程度也因而有所不同。我们不能奢望城邦中每个人都像苏格拉底一样过着一种哲学的生活,对于这些暂时不能达到真正爱知境界的人,其生活的根基只能建立在正确的意见之上。所以就这一点而言,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既然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那么他为什么又要倾其一生去省察和烦扰那些雅典城邦中的“政治人”,甚至还为此付出了生命呢这看似是一种悖谬,实则并非如此。苏格拉底反对的并非是政治,政治作为一种在城邦之中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苏格拉底真正反对的是政治作为一种手段的目的化,也就是政治忘却了它原本真正的目的,而把手段本身目的化了。在苏格拉底看来,政治是实现善的手段,虽然它会因此形成种种具体的制度,这种制度可能看上去十分具体和琐碎,但是这些作为手段的政治始终都一如既往地以实现善的生活为其目的。但是,在当时的雅典城邦之中,种种不正义的制度戕害着人们的善生,这使得苏格拉底意识到当时的政治已经偏离了它本来的轨道,已经忘却了它本然的目的,信以为政治的目的就是权力或者权术。所以,苏格拉底才自诩为牛虻,不停地叮咬这雅典城邦这匹大马,不断地警醒雅典公民要把善作为其政治生活的真正目标。

  读苏格拉底有感 篇10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他怎么施教呢?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因此苏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贫。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在他的奴隶主教育学体系中,体育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对妇女体育也很重视。他认为:“做女孩的应该练习各种跳舞和角力;结婚以后,便要参加战斗演习、行营布阵和使用武器……因为一旦当所有的军队出动去打敌人的时候,她们就能保卫儿童和城市”。在柏拉图的论述中,几乎涉及到当时体育的各个方面。他认为,体育应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术。他对当时雅典出现的竞技主义和竞技职业化倾向曾给予猛烈的抨击,同时也批评市民轻视体育的思想和态度。他主张心身和谐发展,强调“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柏拉图丰富的体育思想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读苏格拉底有感 篇11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是描述一趟考验着勇士的毅力、勇气、情感,甚至是面对痛苦、挫折和危险的路程,丹米尔曼在一天夜晚、一间普通的加油站遇到一位怪老头,他否决了丹所有的自以为是,神秘的他让丹想到古时候的苏格拉底。从此,丹每晚走进加油站、每晚像爱莉丝一样走入梦游仙境,踏上超脱世俗的勇士之道。

  以前每当我低落情绪过了,心头总还是感觉沉重,看书、看影片也只不过是暂时逃离现实生活,并无法完全摆脱压力。这是第一次,当我看完这本书时,竟然觉得自己重生了!我突然觉得从前的自己,就像是书中的主角一样是个傻子,一味地追求成绩和名利,忘了这个世界是多么明亮及美好。现在,我好像重新活了过来一样!看看周遭的景色,我嗅到了花香;也触到赤脚踩在大地的感觉;更听见风在低语。

  故事就像人生一样: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细节,都融入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让我有似曾相识、再熟悉不过的亲切感,《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就是如此深受我的喜爱。

  犹记起初阅读时,它的内容并不是那么令我着迷,但越到后头,越发现它是本与众不同的励志书。其中的精彩不在于浩大的场面,而是建立在万事万物的简单面之下。它让我明白:人生没有平凡无奇的时刻,我们其实都忘记了最初的自己。拿婴儿做比喻,诞生在这个世上的头一回冒险,既充满好奇又保有最自然的一面,从我们开始把生活上的一切灌上名词、学习限定事物为何,便把自己局限在心智所造的洞穴内,而无法自拔。只有少数勇士看见光明、挣脱束缚,然后笑着走向永恒。放下一切吧!我们终归属于天地之间,我们是树、是云、是鸟、是风,死亡也只不过是走回一开始我们走这一遭的源头罢了!

  我们在哪里?现在是什么时间?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就在这里、在当下这一刻。我们总是太执着于过去和未来,我们做到了什么,还有将来要成就什么,却忘记了自己活在现在。醒过来吧!别让人生只是一场大梦;醒过来吧!别再执着于没有意义的坚持上。哭泣和愤怒都蕴含威力无比的强大力量,如果我们能够把这股力量化为平静,其转变将带给我们莫大的快乐。

  勇士会莫名其妙、毫无理由地感到快乐,因为快乐并不是我们感觉到的一种事物,快乐就是自己,就是自己本身。我们会愤世嫉俗是因为我们看得不够深入,所以才看不出他人或自己内在的光芒。当我和书中那原先摆脱不了顽固心智的主角一同净化了身心、使生活变清净,我彷佛感受得到丹静坐时的宁静,看到那一个又一个故事、生死交替的情景。

  放下书本,我竟没有留恋、没有悬在心上放不下的石头。原来我把生活的肩担都幻想得太沉重了!原先认定那一场又一场的竞赛、输赢全成了清风、微风、徐风、狂风、暴风或飓风,随它去吧!放开它、随它去吧!如果我们哪天走不出自己筑起的心情围墙、掉进世人愚昧的陷阱时,请起身像个勇士般行动,活在这一刻并努力表现,只要尽力做到最好,就能找到自己。明白整个宇宙是一体的,包括埋藏在心中的苏格拉底,不过就是最初与最终的自己。

  这本书改变了我,不只是一个观读、一个决定,而是如何看待我所拥有的、所遇到的,愿它也能改变更多的人。我们都应该做个勇士,勇敢地动身前往自在又快乐的世界大门,只因为我们是勇士,每个人都是。改变就从现在开始,别再做梦了,让真实的自己醒过来吧!

【读苏格拉底有感(通用11篇)】相关文章:

读养花有感 (通用15篇)04-19

读《秘密》有感(通用15篇)04-20

读《风筝》有感通用15篇04-28

读目送有感通用15篇04-14

读《匆匆》有感 通用15篇04-13

读《灯光》有感通用15篇04-12

读《自信》有感(通用15篇)04-07

读《明日歌》有感(通用6篇)04-20

读《感动中国》有感(通用15篇)04-28

读假文盲有感(通用15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