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俗世奇人读后感

时间:2021-12-24 11:28: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俗世奇人读后感6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俗世奇人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俗世奇人读后感6篇

俗世奇人读后感1

  暑假里,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一本书——《俗世奇人》,我觉得书名很有意思,于是便买了一本进行阅读。《俗世奇人》这本书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也是冯骥才的第一篇小说,讲述了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迹。

  小说里的人,不奇传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全是真人真事。“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认钱不认人”的苏七块;技艺高超的刷子李;力大无穷的张大力;足智多谋的杨巴;以牙记人的华大夫;钓鱼很好的大回……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这么多俗世奇人当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刷子李,刷子李那高超的刷墙技术,使我赞叹不已,还有他那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还有一个规矩是: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一下墙。有一天,刷子李收了一个徒弟——曹小三,曹小三当然也听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要亲眼瞧瞧。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那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的时候,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曹小三以为师傅蘸浆了,不敢说也不敢看。可最后,那个白点竟是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刷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我看了这个故事,对刷子李那高超技术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本书中有许多篇文章,每篇文章都不长,都配有一幅图画,但寥寥数笔,冯骥才先生就把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爱好凸现出来,短短的一个小故事就被冯骥才先生写的如此精彩,仿佛那高超的技术就展示在自己的眼前,让人记忆深刻,看了赞不绝口!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喜欢冯骥才先生这样的文学体裁,还喜欢书中一篇篇精彩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里面所表达的意思和一些做人的道理。读了《俗世奇人》这本书,我还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想要学成本领,就要脚踏实地的去干,不能总想着走近道,其次便是要坚持,不可以半途而废,做到了这两点,我想我们就可以成功。

  《俗世奇人》读后感二

  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民间也能出奇人,天津卫的奇人更是多!刷子李、快手刘、泥人张,派头十足,酒婆、张大力,性格豪爽,他们身怀绝技,个个都有自己的绝招!

  刷子李是我最崇拜的奇人!他的绝招是穿上一身黑衣服,刷完墙后身上没有一个白点,若有,白刷不要钱。而且,他刷的墙,一道道白杠衔接得天衣无缝,不宽,不窄,恰到好处。现在科技发达了,这样的人才却没有了。现在的每个粉刷匠,都是个个身上脏兮兮的,豆大的白点还算小,身上的白点太多,乍一看,衣服都是白的!再说那酒婆,如今能喝酒的多的是,可是,哪一个女人能像她这样豪爽——一壶酒一饮而尽的?还有那张大力,想必他的力气,能够与楚霸王项羽、现代举重运动员的第一名相比!我真想见见他!

  这本书,让我认识了许多人外人,让我长了不少见识。

俗世奇人读后感2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这本书由独立的故事组成,以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市井生活为背景,讲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奇人”在天津卫发生的各种轶事。该书文字精简,半白半文,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人物无奇不有,内容宽广地道,语言功底深厚,还以境写人,来描述当时社会背景之下的人生百态。

  天津卫多能人,也多趣事,更多的是生活气。正如冯骥才在文中所对比的,同样是卖药糖这件事,在北京卖药糖的,谁骂官骂得好,就卖的多,因此“大兵黄”从段祺瑞骂到袁世凯,药糖也骂得最好。可到了天津卫就不同了,这里最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市井。天津人民心里头是生活,但凡和吃喝玩乐有关的都喜欢,还必须得有绝活。

  因此才有了《俗世奇人》,冯骥才描述了在天津卫中各行各业的奇人们。就像他在序言里写的:天津这块地里边,有碱有盐还有硝,因而生出各色性格的人,又热又辣又爽又嘎又不好惹。天津卫的孩子也是听着一群群乡土怪客和民间英雄的故事长大的,在冯骥才的眼中,如果没有这些奇人,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天津卫了。所以,初看《俗世奇人》,大多关注的都是一个“奇”字,关注那一个个写的生龙活虎的奇人,却很少思考这些“奇”为何单单集中在天津卫。

  在天津卫的三岔口,走江湖卖艺的都跑到这里赚钱吃饭,为了生存练就一身精湛的绝活,所以但凡高人能人奇人都要在这里露一手。这里是商埠,南来北往的船只停留在这里,正是这样一个大杂烩交汇之地,多元、有趣,通过了解此时此地的人物故事,也能窥见那个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百态。正像书中所言:“如果没有这些人物,就不知道嘛是天津卫”。

  三十六行,大家都想方设法招揽生意,这里凭本事说话。就像《俗世奇人》中所说的“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身上穿一身黑,干完活没有一个白点的刷子李;用舌头画画的的唐四爷在被别人暗算,导致冲着画纸打了个喷嚏,却借势画了一幅梅花图,化腐朽为神奇;捏谁像谁的泥人张……正是因为这些手艺人的绝活,才让他们在天津卫站稳脚跟,也被天津人将他们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到一起了称呼,久而久之,名字反倒没人知道,只有这么一个绰号。

  天津卫多能人奇人,也多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今天这字画招人喜欢,就一时间卖得洛阳纸贵,明天又有什么吃的突然就红遍整个天津卫。天津吃的有三大样: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用朴素的语言来解释,就是一点面、一点糖、一点肉。玩的也有三样:泥人张、风筝魏和杨柳青年画,也就是一块泥、一张纸、一点颜色。在这里,哪怕是最普通无奇的东西,因为一双巧手,也可以成为天底下最珍贵的宝贝。

  天津卫之所以在那个时代繁华热闹,在冯骥才心中认为是因为它的包容。它宽容地为各阶层的人提供了容身之地,劫富济贫的燕子李三,因在渔船上为躲雨的皇上做了一碗面鱼而扬名的龙袍郑,酒量惊人的酒婆,力大如牛精通医术的苏七块,善于认画然偶有失误的蓝眼,把青石大锁像摇竹篮那样甩的张大力……有些人正气凛然,有些人却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有些人在显耀之层,更多人却在市井之间。可天津卫就像个宽厚的老人,欢迎着三教九流。

  合上书,我不禁想:一个地方因为奇人奇才奇事出名,只是一时,必须不断要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才能够持续这种奇。天津卫有水陆码头,洋人带来各种新奇有趣的东西,国内各地的能人也闻风来到天津卫大显神通,五方杂居,才能让天津卫成为群英荟萃之地吧。

俗世奇人读后感3

  翻开《俗世奇人2》,那古朴独特的封面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便迫不及待地翻开,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天津的冯骥才,有名的作家,还擅长国画和书法,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他著有《雕花烟斗》《神鞭》《俗世奇人》等文学作品,新颖的视角、多变的艺术手法、深入细致的描写使他的作品独具特色、充满魅力。

  《俗世奇人2》中有忠犬黑头、神医王十二、狡猾的黄金指、神秘的燕子李三等形象,如果没有走近这些人物,你就不知道嘛叫做天津卫。其中有一篇小说《一阵风》,读完三遍仍让我意犹未尽。说的是天津卫有个三岔河口,群英荟萃,能人如云,大家都想在这个地方站稳脚跟子,一代代风云人物被后来者取代。端缸小子、黑汉子、长袖子小老头……大家各有所长,不分伯仲。最后却是一个船夫凭借细心观察和灵活自如战胜了那小老头。人们都以为船夫“一阵风”会在三岔口称雄,可“一阵风”,觉得在哪都不如在船上站得踏实,又回去干老本行了。不管是《一阵风》,还是《龙袍郑》,又或是《燕子李三》,故事中的人物皆是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读着眼前便出现了一群群乡土怪客与民间英雄的形象,更令我对此书爱不释手。

  故事看得过瘾,看后细细回味,逐渐悟出了其中的深意。故事的主人公们之所以能成为奇人异士,被写进小说,皆是因为他们的特长,尤其是那令人叹为观止的“熟练”。因为熟练,《四十八样》的主人公才能将药糖做得美味,才有机会将事业做大;《神医王十二》主人公因为熟练,医术愈加精湛,因此又能想到更多救人的法子来……

  正所谓“熟能生巧”,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事例。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我国十四的跳水小将全红婵以骄人的成绩夺冠,小小年纪就为祖国争得荣誉,得到全国人民的盛赞和全世界的瞩目。当我了解到她的故事,知道了她是一个特别坚强的人,每天坚持训练跳水400次以上,我的内心产生了一份深深的敬佩。还有俄罗斯有一个小女孩,从四岁开始练习拳击,经过长久的练习,九岁的她30秒便打出了221拳,打破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像她们一样,许多人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中付出辛勤的汗水,最终才能大展身手,闻名于世。

  反观我们的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记得我上四年级以前,数学总是考100分,可是后来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知识的难度越来越大,成绩便慢慢下降,有时考出的分数简直惨不忍睹。我虽然心里很着急,但是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总是安慰自己说这是由于粗心,只要细心一点就好了。老师帮我分析了情况,指出了问题:方法掌握不牢固,公式运用不熟练,又不太愿意多花时间去练习,因此每次考试总是在计算上摔跟头。老师告诉我,一定要多练习,计算是能够通过练习提高速度的,正所谓熟能生巧。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坚持每天练习几道基础计算题和解决问题题目。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计算公式、口诀的运用都熟练了不少,我在考试中计算出错的时候就越来越少,成绩也逐渐提升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天津这码头能人多,奇士多,你不亲眼瞧瞧,哪知道嘛是天津味?你不好好品品,哪懂得这为人处世的奥妙。

俗世奇人读后感4

  《俗世奇人》讲的是天津的一个小码头的奇人妙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在这个码头上流传。码头上的人都有一个绰号: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刷子李则是我最敬佩的一个。刷子李专门干粉刷这一行,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墙时总穿一身黑衣服,干完活,身上一个白点都没有。他还给自己立了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一天,刷子李收了个徒弟,叫曹小三,曹小三当然听说过师傅的绝活,一直半信半疑。所以想要亲眼看看。

  这天,刷子李戴着曹小三去刷一座洋房。一间屋子,一个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刷子李可厉害了!一拍在屋顶,一滴不沾。曹小三看傻了。师傅刚刷完一面墙,就得喝茶,吸烟,曹小三意外地发现师傅的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刷子李看着曹小三,于是,他把黑裤子往上一提,白点就没了。曹小三一看才知道,原来师傅里面穿着白裤子,刚才抽烟时把黑裤子烫了。师傅说:“你以为别人的名誉都是假的?那是你自己骗自己,好好学吧!”曹小三第一次学的可能别人一生都没学过。

  《俗世奇人》中,有许多让我敬佩的人物:“认钱不认人”的苏七块;技艺高超的刷子李;力大无穷的张大力;足智多谋的杨巴;以牙记人的华大夫;还有钓鱼很好的大回等,都让人无比佩服。书中也有很多令人发笑的“奇人”:明明是女的,却留男人才留的背头的杨家二小姐;原本精通辨画,却让人忽悠的蓝眼;因为想看看人死了会怎么样,所以没死装死的刘道元;还有让八哥说“漏嘴”而气得半死的死鸟等,让人一看捧腹。这些人物各有各的特点,经过作家冯骥才画龙点睛之笔的勾勒和渲染,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跃然眼前,令我赞叹不已。作家的描写太精彩,令人不忍释手。

  其中我比较喜欢的是“好嘴杨巴”,其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津门胜地,能人如林,此间出了两位卖茶汤的高手:杨七杨八。他俩有一次被派去给李中堂大人做点心。结果李中堂大人把碎芝麻当成了脏土,顿时非常生气。此时就体现出杨巴的聪明了——只见杨巴脑袋撞地,一边叩头,一边说:“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碎芝麻,故此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李中堂大人这才明白过来,顿时非常高兴,便赏了杨巴银子一百两。你看脑子灵活,善用嘴巴救了他。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体会到原来嘴也可以帮人!不过读者它让我也想起了我们班的一个同学。他很喜欢说话,每天说的话,绝对下不了两千字。上课也非常喜欢“咬文嚼字”,就是这张嘴课上惹得老师们对此嫉恶如仇,课下惹得同学们一片声讨。仔细一琢磨,原来他讲得几乎都是废话,该讲时不讲,不该讲时乱讲,导致他的人缘也极差。把他的话和扬巴比一下,就能看出来:他说话没有条理,没有顺序,往往是想起什么说什么;而杨巴呢,说话合情合理,充分地通过嘴“演”出了那种冒犯皇上的样子,再加上惟妙惟肖的动作,让人看不出任何的猫腻。所以说——其实只要合理用嘴,把话说到天衣无缝,顺序清楚,恰到好处,就可以成事的。岂止是学生,我们身边不也有好多这样的人因为会说成名,因为不会说败事吗?

俗世奇人读后感5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为了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从他九岁开始,我们以“每人读半本”的亲子阅读方式,共同读了不少中外名著。这些书籍不再是只有三言两语的绘本,而是几乎全是文字的“砖头”。

  “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在我们的家里数量最多的东西,或许不是袋子里的大米,而是在每个房间的书架上“立正站好”的书籍。袋子中的大米只能果腹,且越吃越少。但书本里的知识却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灵魂,带给人的感悟也越来越多!在这众多的书籍之中,我问孩子最喜欢哪一本,他竟然脱口而出:《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共有17篇作品,是作家冯骥才的文化小说的最后一个系列。文章用天津话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并由日本画家作了精美的插图。旧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而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这些人物空前绝后,然而都是俗世里的俗人;这些事情匪夷所思,却都是真人真事——在冯老独具的眼里、幽默的笔下,这些俗世奇人个个显得生动有趣,活灵活现。这本书中的故事短小精悍,在每一篇文章中,作者用精练的文字描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以及他们之所以奇特的地方。有的用正面描写,有的用反面衬托,或者以物讽人,或者先抑后扬。俗世之人固然技艺高深莫测,而作者的写作手法更是让爱学习的我们从中受益匪浅。每读一篇故事,我们不仅从写作的角度去学习,更是从其他方面汲取营养。

  首先,学习做人的品质。刷子李的粉刷技术精湛,却做人低调。大回的钓鱼技术不同凡响,但是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结局悲惨。小杨月楼和李金鏊,他们的情义看似平淡如水,却又是情深义厚,是很值得我们在交友过程中借鉴学习的。其次,学习说话的艺术。在《死鸟》这个故事中,贺道台“真人不露相,能耐暗中藏”,最终却在一只八哥面前输得一败涂地。好话与坏话,稍不留神就被八哥听了去,成也八哥,败也八哥。故事于讽刺中寓意深刻!好嘴杨巴特别擅长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和左右逢源。天津城威名大震。那“杨家茶汤”也被人们改称做“杨巴茶汤”了。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

  可见,再好的产品,也要有好的营销方法,才能真正长久生存下去。说话的艺术真是变化莫测,正如古时候的纵横家一样,凭一张嘴能退千军万马,也可招来杀身之祸。最后,故事中关于做人的规矩也是让人感悟颇深。比如,“背头杨”这个人物,明明是一个女人,却偏要以一个男人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好在最终她改回了她本该有的样子。看到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发生在我们当下生活中的故事。有的`人偏要在动物园的猛兽区下车,还不加防范,以至于酿成惨剧。另外,政府立法不允许酒驾,但是仍有那么多的“醉猫”上路,害人害已。

  而在”苏七块”的故事中,主人公是一个看起来脾气格色,其实内心却非常善良的杏林高人。哪怕他的规矩不能破,也依然得到了别人的理解和钦佩!“读书而不回想,犹如食物而不消化。”每一本书都能在不同的时期给人以不同的启示,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今天重读此书,终于理解了孩子为何如此喜欢这本书。《俗世奇人》中看似平凡的人和事,背后是深刻的人生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俗世奇人读后感6

  今天特别感激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崭新的平台,让我们大家共同来分享阅读名著的感悟,欣赏名著的魅力,品尝名著给我们精神上带来的甘甜。

  我读过一些文学名著,如国外的《海底两万里》,《高老头》,《百万英镑》,《童年》。还有我国的古代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当然还少不了《伊索寓言》《格林童话》《豪夫童话》等等很多书籍。但从书中使我感悟至深的还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本书,我只是翻看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一是我被书中动人的故事情节所深深的吸引,再是更被那负有魅力的语言文字所感染。我一口气连续看了三遍,每一次都让我有不同的感悟。

  在《俗世奇人》中,有许多让我敬佩的人物:技艺高超的刷子李,力大无穷的张大力,足智多谋的杨巴,蔑视,挑战邪恶的泥人张等。书中也有很多令人捧腹的奇人:明明是女的,却留男人背头的杨家二小姐,原本精通辨画,却让人忽悠的蓝眼等。这些各具特点的人物,经过作家画龙点睛之笔的勾勒和渲染,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跃然纸上,我被作者驾驭文字的超人功底所陶醉,只要仔细品味,透过字里行间仿佛就闻到一股淡淡地清香。在这里我真正领略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与精深。

  津门胜地,能人如林。好嘴杨巴也就靠自己的一张嘴在这里撑起了一片蓝天,杨巴的说话艺术的确精妙绝伦,当他遭人误解,大难临头时,他用巧妙的话语不仅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没有使对方难看,并还得到了对方的奖赏,这着实令我情不自禁的在心中一次又一次的为他喝彩。说到这里我难免又想起了小学的一个同学,他的一张嘴也很能说会道,然而也正是因为这张能说会道的嘴,课堂上所有的老师都对其深恶痛绝,下课了惹得同学们一片声讨!同样是一张会说话的嘴,为什么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因为他不顾场合,没有分寸,不计后果的说话,那也就成了胡言乱语,说到这里我想大家也一定会得到一点启示,那就是上帝虽然给了我们每个人一张嘴,生来就是要说话的,但同时他又告诫我们:对于捕风捉影,没有根据,望加猜测的话最好少说,尽量不说。要明白祸从口出道理。是啊,语言是一门艺术,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说好话呢?就让精妙的语言陪伴着我们学习与生活吧!

  刷子李是一个技术极其高超的刷漆艺人。在他刷过的房间里,单坐着就如升天一般美。一间房子五面墙中,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蘸浆。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我觉得刷子李的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他是经过千锤百炼才成就了行这手绝招,所有的奇人也都是如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然而没有哪一个状元不是经过千辛万苦,努力奋斗得到。,因此对我感触最深的是:要想取得成功,无论你的智商有多高,不付出艰辛是不会达到顶峰的。

  同学们,利用我们的业余时间,去多读书,尤其是一些名著。因为我们是在和智者对话,,他不仅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而且还能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

【俗世奇人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俗世奇人》读后感(汇编15篇)03-23

《俗世奇人》小学生读书笔记03-26

《俗世奇人》读书笔记(集合15篇)04-13

出家弃俗成语解释11-30

澳门文化哪吒信俗01-21

澳门传统妈祖信俗01-21

《查理九世》读后感(集合15篇)03-09

七夕杂俗有哪些?07-31

带有世字的成语11-17

舒马赫:F1王者的传奇人生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