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三国志》有感

时间:2024-05-18 10:55:53 丽华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三国志》有感(通用16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三国志》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三国志》有感 1

  “我命格无双,一统江山,破城之后,我却微笑绝不恋战。”听到这首“无双”,总能把人们的思绪引回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个时代烽火连天,三个国家为了利益而你争我夺,三足鼎立,它,就是三国。

  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三国志》正是记述这段历史的书,它的作者是西晋人陈寿。陈寿48岁的时候,开始撰写《三国志》,此书直到现在,仍然是一本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同样璀璨的史学巨著,虽然没有《三国演义》那种种虚构出来的情节,但是史学家的语言同样可以厚重得如同千年的`铜钟震撼着我们内心的三国情怀。

  人们素常为“三国”这个话题所津津乐道。其中的人物也为人们所称赞,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人物,而我喜欢的人物是名扬天下的曹操。

  曹操是个英雄,年少时,就有理想、有抱负、有雄心,并且喜欢交朋友,后来,天下战乱,他能招来军队,征讨四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诚心也打动了各方贤明,相继投奔于他。最后,他能与孙、刘三分天下,雄踞一方,实在有大将之风范,令人钦佩不已。

  当然,这段历史是残酷的,在我们欣赏人物的同时,不能忘了百姓们遭受的涂炭之苦。

  读过此书,我获益匪浅,其中有许多道理值得我们去学习,读过“蜀书”,我懂得了为人处世之道。张飞就是个反例,他虽敬重贤士,却小看那些地位卑贱的人,就是这个弱点,是自己惨死于小人刀下,多么令人惋惜。魏国的一等谋士贾诩,时人称之为“鬼才”,当曹操有难题的时候他总能给曹操指点迷津,贾诩晚年时,不攀名贵,深居简出,在当朝的文官武将当中,他的结局是最好的,他谦恭的精神令后人学以致用。

  这个时代,群雄割据;这本史册,经典永存。三国,有那么多的谋士与武将,他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终生,他们的毅力、意志与信念着实令我们学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转眼间千年已过,但是当时的英雄们永远为后人的精神楷模。

  读《三国志》有感 2

  前几天,我读了《三国志》“华歆篇”,不禁有感而发。三国时期,华歆与管宁是好朋友。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做事,但是这对好友最后却不得已分道扬镳。因为管宁认为华歆贪图权贵,贪婪爱财。后来华歆选择出仕,管宁闭门读书。华歆先侍奉孙权,后投靠曹魏,最后更是靠着帮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得到了三公的封赏。于是人们纷纷赞赏管宁的高洁,华歆的无耻。三国演义更是有诗云:“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

  可是事实呢,却并非如此。华歆为豫章太守时,从不骚扰百姓,官吏军民对他爱戴有加。当刺史去世时,整个扬州民众推举华歆接任,并在太守府外等了几个月。可是华歆认为没有朝廷旨意,不能擅自做主,他一直在不断的拒绝。你能说华歆贪恋权位吗?其实,华歆在前往许都赴任时,亲朋好友赠送了他数百金。他表面上来者不拒,却暗地里做下记号。在临行时,朋友们前来相送,他当场将这些金银还给了朋友,显得非常的清廉。华歆历来清廉,历任曹魏丞相,司徒,太尉等高官,可所得禄米及皇帝赏赐都振济了亲戚熟人,家中没有百金,更不可能会拥有十斗粮食的储存。青年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不收留,而是将她们一一嫁个好人家。

  笔者不否认华歆有名利之心,可是假如有才之士全都没有名利之心,全部隐居读书。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还能有效运转吗?几年前就看到一篇文章,上面是两份名单。一份是历朝历代的大诗人,却都科举不中。另一份是和他们同期的状元。很多人都认为这些诗人伟大,这些所谓的状元无用。可是正是华歆和这些出仕的.官员们,才能稳定一代代的天下,让黎民百姓安居乐业不是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每个人做事情都不同。只要问心无愧,那么都是伟人。本人就是认为做官的有才之士绝对不比隐居的君子们差。因为他们的行为比较标准。虽然社会,世人对他们的考核内容完全不同,看待他们的眼光也更加苛刻。笔者要为他们受到的不公叫一声冤,并道一句:“没有你们的默默无闻,哪有社会环境给大多数诗人写诗啊。”

  读《三国志》有感 3

  语文,是我们从小到大都一直密切接触的学科,不光因为素质教育时的课程设置,更因为它与我们生活中的交流、表达和思考都密切相关。因此,在我看来,语文素养,既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可以在分数上得以体现;又指人们对语言这一载体所传达的思想及内涵的理解与领悟,能够在精神上得以反映。

  而如何提升语文素养,或许是每个老师、家长和同学都思考过的问题。课堂有效教学这一途径不错,因为相对于知识体系和认知能力都不完善的学生们来说,老师们经过了多年语文素养的积淀和教育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引导与启发,也带动了学生们的思考与知识架构;社会生活实践这一途径亦有可取之处。因为培养语文素养的目的,绝非用以空然的“纸上谈兵”,而应在语用上有所实践。在实践中,语文因沟通而愈发精炼,因表达而愈发准确。语文的学习与语文的实践可以和谐统一,可以相互促进。

  因此,课堂有效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都是提升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但是我认为,相较于前两者,课外大量阅读对于提升语文素养有着更重要的意义。首先,从三者的比较来看。课堂教学如若有效,大抵不会只拘泥于条条框框的被动背诵,应该涵盖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对同学们思考的引导,而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课外大量阅读中得以延伸,只有经过了自己在阅读中的思考与感悟这一环节,才能真正的参透文本与其背后的内涵,才可以达到语文素养进一步提升的目的。课本的`篇目只是一个指引,深度与广度,都需要在课外的大量阅读中获得。

  正如《三国志》所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大量阅读甚至可以对同学们形成思考力起到直接且根本的作用。课外大量阅读绝不仅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补充,它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归宿。于闹市中读书,博闻强记,文学素养令人赞叹;杨绛先生每日阅读量达数万字,饱读诗书,成为人人敬仰的文学大师。

  就课外生活实践来说,人是需要群体生活的社会动物,我们几乎时时处在与人沟通和交流的之中,课外实践不缺时间也不缺机会。反观当下人们的阅读生态——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在时有时无的惰性中,又有多少人能以阅读为习惯、为己任呢?更何况,在浩荡的信息大潮的冲击下,碎片化阅读挤占了大多时间,大量阅读面对着各种注意力分散和挤占的考验。因此,在当下,为课外大量阅读正名,更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

  况且,课外大量阅读本身,就是一件足够美好和足以提升语文素养的事。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遇见”,这种遇见,是以文字为桥梁的惺惺相惜,是以纸张为媒介的心灵接触,更是以阅读为契机的思考共鸣。而这些,都让语文素养的提升变得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育人、求识的目的也恰在于此。

  是的,对于语文素养还仍待提升的我们来说,亦需要大量的阅读,通过细致阅读来体会文字的质感,通过潜心阅读来锤炼思考的深度,通过阅读,体会真正的“诗意栖居”与切实的素养提升!

  读《三国志》有感 4

  作为一个游戏玩家,自然不会缺席日厂光荣的大作《三国志》以及《三国无双》然而玩的过程中常常有一种疑惑,那就是日本人做游戏的历史原型塑造,与我国国内流传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均相差很远。与电视剧也大相径庭。后来才知道日本人看的三国志压根不是我国流行的版本。而是一个演义大家吉川英治所自己再写一遍的《日版三国志》。其内容和你能找到的任何一本《三国志》、《后汉书》和《三国演义》都相差甚远。

  正好有幸收到了一份宝贵的读书券,便想着拿来看看日本作家吉川英治所写的日版三国志,到底和我国流行的《三国志》、《后汉书》和《三国演义》到底差别在哪。

  其实从演义的角度来说,原本有自我的修改和艺术加工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历史实录性质更多一些的《后汉书》和《三国志》来说,角色性格抽象不符合历史故事,那一定是角色的性格抽象有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者的眼里来说那就是角色的性格记载并非真实角色,或者读者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总之历史的已确定事件具有不可辩性,而人物如果记载有违事件,那一定是人物记载的问题。比如不管后世有多少篇软文给多次屠城的曹操军队洗白,在当时曹操这个角色以及曹操军事集团一定是草菅人命的,所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不过是猫哭耗子假慈悲的吟诗罢了。

  而演义版本既然历朝历代养活了无数的说书先生、绘本画家、印刷书馆和唱戏的戏子,那么其形象一定是更符合大众的认知和理解,角色越鲜明越好,反而是具体历史事件可以稍微扭曲变动,创造出一些无中生有之事更是寻常。既然薛平贵可以去追王宝钏,关公可以战秦琼,那么张飞也可以去鞭督邮,诸葛亮也可以像个睿智一样的七擒孟获,观众欢迎就好,为了恰饭嘛,不丢人。

  果不其然在这本让我看的瞠目结舌的《三国》里,除了让我还能大概看出历史的轨迹之外,一切的一切都变成为角色塑造服务。所有的内容变得非常极端的“演义化”,比如一开始,花了非常大的篇幅去描述年轻的刘备挣了点钱之后去给母亲买茶叶,还认识了身为黄巾小兵的张飞,桃园结义这种在三国演义第一章回的内容直接被扔到了第八章。

  更过分的是当他需要突出个人武力的时候,吕布的个人形象从三国志里有勇无谋的将军变成三国演义里一个先是单挑连砍几员大将,再一个按着刘关张三个打的绝世猛男就已经很过分,极度违反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认知,结果到了日版三国志更加夸张了。带着极少数的部队硬冲袁绍讨董大军的阵地,连着阵斩方悦、吓跑王匡,从一个军营突破到另一个军营,万军之中砍死一大票敌军将领。直接冲到袁绍的大帐。才被刘关张三个拦下来开始三英战吕布,这已经是T800级别的战斗能力了。

  也是因为演义的`角度来说,比起累牍地描述一个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起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谁得利谁死了。不如以这种英雄志的型式去述说一个个英雄故事。日版的三国演义把诸如美人计、过五关斩六将、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但凡是大家会觉得脍炙人口引发读者喜爱的英雄故事,都被完好的保留了下来,但凡是比如李郭二人平推吕布这种有违人物塑造的故事都被解释为游击战或者一笔带过。日版三国演义加重了个人英雄主义,将整个三国的历史进程解释为了个人的表演秀。也无怪日厂可以做出《三国无双》这种割草向的游戏了。因为他们看得三国演义真的是这么写的。一个绝世猛将不光是可以斩将夺旗单挑致胜,还能以一己之力杀进军营七进七出硬冲结阵自保的军队正面打赢千人万人的军队。也难怪诸如公孙瓒李郭袁术刘表这样的诸侯,愣是在三国无双等游戏里做成了各种各样的大众脸,人在日本的三国演义里基本上就属于背景板角色或者传檄而定的戏份。

  到了诸葛亮北伐,更是把这种个人英雄主义演化到了极致。几乎没有提及原本荆州北伐计划因为东吴背刺而破产,改为自蜀道北伐之后的艰难,而是将前几次北伐归咎于猪队友拖后腿和司马懿过于强大,再之后诸葛亮五丈原身故后,整本日版三国演义就完结了。可怜魏灭蜀之战邓艾钟会,甚至是在外传中写的。诸如黄巾起义这类对于后汉非常重要的历史故事,所费笔墨甚至比不上七擒孟获。反而大概是舌战群儒借东风气周瑜乃至七擒孟获这类的故事实在是太有噱头,反而在正文中大书特书。

  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很遗憾越是畅销、流通的书籍越是逃脱不开个人英雄主义和故事受欢迎程度的桎梏,也难怪日厂做游戏几十年下来还是围着个人英雄主义的三国志和三国无双系列打转。反而是CA这样的欧美厂家会做出全面战争三国这样围绕着历史背景和全局展开的战略游戏。将历史回归到历史上,而非个人的勇猛或者智谋。

  这大概也是日本作者的一种通病。当他们考虑到大局的时候,总是会对经济、人口、组织度、训练度、内部政治和总体对外外交态度这种实际决定因素考量相对较少,反而对个人能力和所谓的勇猛智略考量过多。缺乏宏观的战略意识以及实际社会情况对于战争的影响的考量。也难怪但凡是个日本作家写的书籍,强如田中芳树写出来的也是充满浪漫情环的英雄传。也是让人惋惜啊。

  读《三国志》有感 5

  假期生活真是丰富多彩,除了可口的美食和愉快的游戏,最有趣的当属读书啦,假期漫长的时间我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书名是《三国志》,这本书有别于《三国演义》,它真实地记录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其中对于诸葛亮的描写更具特色。

  诸葛亮是我国智慧的化身,一生充满了神奇,他躬耕于南阳,长啸《梁父吟》,隐居于隆中,自号卧龙先生。他的故事广为流传,是我们民间文化的主题,他一生鞠躬尽瘁,一个忠字贯穿他的一生,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从隆中对策到六出祁山,从火烧新野到赤壁鏖战,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都为他传奇的一生增添了无限的色彩。

  其实诸葛亮之所以被人记住,并加以传扬,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就是,忠君之事,可以说刘备是为伟大的帝王,他慧眼识英雄,以诚意打动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受命于败军之际,奔走于驱驰之间。”他诸葛亮一生都奉献给了蜀汉王朝,为了刘备的霸业,他兢兢业业事必亲躬。辅佐弱不禁风的阿斗,成就了三十年蜀汉中的兴旺,以至于54岁卒于五丈原,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二就是,聪明才智。诸葛亮可谓是千年不遇的一位奇才,他洞悉实事,未出山之前便已预见了三分天下之格局,联吴抗曹更是英雄大略。他虽无张飞之猛,关羽之忠,可是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四把大火在历史上熊熊而立,七擒孟获更是脍炙人口,他灵活运用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空城计,三气周瑜,舌战群儒,骂死王朗,都成了后世之人顶礼膜拜的典例。

  其三,就是治军严明。失街亭,就是他一生抹不去的的痛,但是他果断斩马谡,并上表后主加以自责,这与曹操挥剑割须许有一拼,他所率大军尽管连年征战,但却秋毫不犯,为减轻运输的困难,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为了不用活人祭祀,他还发明了馒头,他精炼武器,注意耕织,据说当时蜀锦是当时万人抢购的俏物。

  但是他也有人不可逾越的错误,计杀李严,就造成了他内部的极大的不稳定,所以他一死魏然就反了,后继者姜维只能算是一良将,难成大任,已至于蜀灭晋兴。

  掩卷而思,心潮起伏,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白发渔樵江渚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感谢诸葛亮,感谢历史,让我们空白的内心有了蔚蓝的风。

  读《三国志》有感 6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炎热的午后,心情有些烦躁,坐在书桌前胡乱翻腾着,随手抓了一本书,翻开,映入眼帘的一行字,深深吸引了我“当先一人,资质风流,仪容秀丽。”我知晓,这便是你——公瑾。

  论起三国,无人不知那“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般潇洒的诸葛亮;无人不晓那“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般威武的关羽:无人不怨那“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般疑心的曹操,却认你是嫉妒小人,我不以为然,而今,在《三国志》中便看到了真正的你。

  谢承《后汉书》中曾曰道;景字仲向,少以廉能见称,以明学察孝廉,辟公府。试问这般孝顺廉洁的你怎么会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嫉妒他人之事?

  孙策死后,东吴风雨飘摇之际,你第一个站出来,尊孙权为主上,帮其稳定人心,巩固江山。如若你有私心,大可以自己登上那个宝座,携兵符以令诸侯,但是你没有。因为你心中有那凛然的朋友义气,即使一方已亡。

  在曹操大胜之时,你大可以庇荫于曹家这棵大树,但是你却没有,你深知,你与小乔之间的情谊远远超过了自身的生命价值。你宁可在沙场上死得重于泰山,轰轰烈烈,也不愿靠卖妻子活的轻于鸿毛,更何况你心爱的.人呢?

  曹操灭袁绍后,责令孙权送子为质称臣。孙权众臣犹豫不决,唯有你为主抗曹,并建议孙权占据江南,佣兵观变。你志向高远,一席于情于理的话。虽然不长,却将敌我双方形式及后果精简而又全面的分析了出来,如此见地,也惟有出于你口中。

  你是一坛自酿出来就散发着浓郁芳香的美酒,愈饮愈美,愈放愈烈!《三国演义》中将你述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只有在《三国志》中为你澄明,当年程普认为自己资格老,不服你管辖。事后惊讶于你的才华而去谢罪,程普曾言:跟周瑜相同,如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这句话不正是赞扬了你的人格魅力吗?先不满于你后懂你的人,都不禁上门谢罪?何况那些原先便仰慕与你的人呢?你有一颗开怀的心,面对一切的不满与质疑。我敬佩,仰慕你的一切一切。可惜,英年早逝的悲剧却发生在了你的身上,也许,是你太过于完美了。

  谈笑间破曹军八十万的你,挥洒自如;闲暇之余放弹一曲的你,儒雅潇洒;重伤巡视击败曹仁的你,令人骇然。

  这才是真正的你啊,公瑾!合上书,闭着眼,脑海中依然浮现你那潇洒威武的身影。

  读《三国志》有感 7

  《三国》有别,英雄亦有不同。作为一部国别体书籍。《三国志》以其简洁的语言,严肃的用词使得历史的严肃又添几分,历史的肃穆可谓在这体现得非常全面。相较于《三国演义》的.话这篇文章就现得骨感了。《三国演义》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和阅读性。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肯定有其过人之处。

  读了《三国演义》后就发现其内容非常丰富,构思也犹为巧妙,人物编排,情节设计,遣词造句都很考究。特别是与《三国志》相比较后就更凸显这些优势了。例如“三顾茅庐”这一情节:《三国志》中“凡三往,乃见”如此寥寥几字就带过了,表现极为枯燥。而《三国演义》则就不同了。在此情节作者洋洋洒洒写了近五千字,文章就被充实得丰富了,增添了文章的可观赏性、可阅读性,带给读者极为深刻的印象。人物描写颇为细腻:如此章节中对诸葛亮此人的描写:“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带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一外貌描写让诸葛亮的形象跃然于纸上,和《三国志》枯燥、骨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真实性方面有区别。《三国演义》是七分真实,三分虚假的,虽然丰富了情节内容但同时对历史的真实性还是差些准确又如人物方面,《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丑化了,显然不符历史,诸葛亮的形象被神化了,这显然有失历史真实性,给后人误导,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与评价。

  《三国演义》其实是一副连环画或者说是一部电影,那生动的场面犹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那硝烟的战火弥漫在这书中,这不是一部电影又是什么呢? 三国,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三国,那庄严肃穆的历史;三国,那充满韵味的读本。真可谓是三国有别,英雄不同!

  读《三国志》有感 8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东晋(汉晋春秋)则以刘备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总的概述

  《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也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本来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一些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现在。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

  读《三国志》有感 9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有人说过:“你我他,无论喧嚣与寂寞,一切都将成为历史。”泱泱华夏二千多年的传承,在我看来,没有任何国家的历史能与他相提并论。史学家把整个中国演变的菁华,立著于书,流传至今。其中,《三国志》是史书中的经典之作。

  我有幸阅读这本苦涩,严谨,简练,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史书。说它苦涩,是因其简练。在《曹操本纪》中,陈寿写赤壁之战寥寥几笔带过,你根本无法读出那帆船蔽日,飞火漫天的恢弘场面。后来的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大概也是出于简练的原因吧。陈寿能恪守史书不虚美,不隐恶的特点,勾勒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历史形象:统兵能力强却又刚愎自用的关羽,富国强、御兵弱的诸葛亮,具有完美高尚品格却受“忠汉”局限的士大夫代表荀!桓龈隼史人物在他的笔下显现的不只是人物的生平,连内心的活动与政治思想都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其笔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抓住要害,切入实际。但受各方面的影响,也会有曲笔,甚至张冠李戴。

  《三国志》的另一特点是对正义、善良、忠君、坚韧等一系列优秀品质的赞扬与向往。陈寿父亲获罪被诸葛亮处死,而陈寿却能在《三国志》为其单独立传,并给予诸葛亮高度评价。可见,有“良史之才”的陈寿,在写《三国志》是秉承公正、正义的态度下笔的。而且在传记结尾处,陈寿会写出自己对人物的评价与看法。这些语段,使陈寿自己也化身成一个读者,叙说自己的见解与读者交流。

  古人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三国志》是本精炼却又冗长的史诗。我所理解的仅仅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这部文化瑰宝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

  读《三国志》有感 10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著,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操、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平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操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习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生。

  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在三国志中你可以体会到战马奔腾与士兵奋战之声。感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壮怀激烈,你还可以聆听到刘关张他们桃园三结义的誓言。

  人们憧憬的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渴望了解那些血溅山河的英杰们,而人们也应知道,三国时代不单单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舞台,豪杰角逐也并不是这段历史的全貌。当你想探寻三国历史真面目的时候,三国志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

  三国第一英雄曹操。《三国演义》把曹操写的那么奸,我实在为他不平。在中学时期,我学了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负深深打动。《观沧海》,《龟虽寿》这两篇千古绝唱,我就感觉到,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要给结束分裂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安定生活的大英雄。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觉《三国演义》把这些扩大化了。

  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紧接着,我想说说荀彧。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许很多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是,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奇谋的作用。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多次纠正曹操的错误的战略决策。简单的说,荀彧就是为曹操研究,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我军应该先进攻谁,先跟谁停战议和,先得那一块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样。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这是我的理解。

  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国真实个群英荟萃,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当生前事,何计生后评。”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谈起三国,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我原来也非常崇拜诸葛亮,认为曹操是坏人,可是在看了陈寿写的《三国志》后,我却开始成了曹操的超级粉丝。

  因为他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还是一个很好的喜剧演员。他可称得上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全才。

  说到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属。早期董卓作乱,是曹操先起义讨伐,各地纷纷响应,后组成了一支盟军,可大家谁也不愿当先锋,怕打战会损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势力。各官僚整天沉迷于声色,甚至还在内部内讧,发生火并的丑事。此时,只有曹操胆识过人,带着自己微弱的部队追击董卓,虽然因寡不敌众而败,但也不失大将风度。并使他由本“名微而众寡”而逐渐“名扬诸侯”。

  曹操还具有远见卓识。在其他军阀都忙着打战时,只有曹操采用谋士的建议开始命令军队屯田。因而后来袁绍军在吃桑葚,袁术军在吃河蚌,而更惨的是还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时,只有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我想:那些挨饿的士兵正想着怎么逃出去,投奔曹操的大军吧。这也是曹操军能不灭的原因。

  曹操的远见卓识,还体现在:汉献帝出逃,狼狈之极,袁绍等拒绝迎接时,只有曹操去救皇帝,抓住这个好机会逢迎来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名义行事,不断扩充地盘,壮大实力。后来,当袁绍等悟出了迎奉天子的好处,想与曹操共享这张王牌,你说袁绍天不天真,曹操怎么可能答应呢?

  曹操本人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凡是谋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这是没谋士时,他还能胜的原因。在延津,得胜的曹军返回途中突然遇见文丑军,部下都认为应抛弃辎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敌军抢辎重时出击,把辎重当诱饵,结果袁军败,文丑阵亡。

  据记载,就连赤壁大战,功劳也不全归周瑜、诸葛亮。主要还是曹操军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损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烧了撤退。

  曹操还是伟大的文学家,有许多诗作大气磅礴,流传千古。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激励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呀!

  曹操在生活是个很好的戏剧演员,他有一个招牌——“笑”!不管遇到什么难事,都大笑面对,不管悲伤还是高兴,可见他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也是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的地方。

  读《三国志》有感 11

  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作为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

  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三国志》,仿佛借着那一篇篇传记亲历了那个风云变幻,英杰辈出时代,那五千多年中最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蜀汉征战四方,成就一番霸业;孙吴据江东而虎视天下;曹_一统北方,但兵败于赤壁。自此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最终,三国同归于晋。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而驱使他的是却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三国志》中,我最为敬佩的,是同样秉持着对汉室的忠贞的人物,曹_帐下的谋士荀彧,荀文若。

  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读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

  颍川荀彧,王佐才也。司马懿也曾言:“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或许有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而是放眼天下为曹_出谋划策。“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便是助曹_下棋的人。

  若只是有王佐之才,荀彧尚不足以为人传颂至今。真正令人敬服的,是他“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的高尚人格。

  向来忠于汉室的他,辅佐曹_是为了借其力以匡扶汉室。建安十七年,曹_欲请加九锡,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而此时曹_权势滔天,荀彧却敢于冒其不韪,进言“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他对匡扶汉室的信念,或许会被称为愚忠,但我认为这更体现了他对于志向与理想的坚定,并甘心为此付出生命。

  有匪君子,不可谖忘。荀彧,堪称三国乱世中一位真正的君子。

  乱世之中,英雄辈出,但更为动人的,是在这乱世之中仍秉持己志的人,是他们的勇气与坚定。让我们炎黄子孙把这种品格铭记于心,永世相传。

  读《三国志》有感 12

  自从读完威廉·房龙的《人类的故事》后,就喜欢上读历史类的图书了,前几天,我又攻读完了又一本史诗著作——《三国志》这是西晋陈寿的代表作,这让我像蜜蜂遇到了花蜜一样高兴,我像饿狼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下面是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看的一篇。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吕布再次反叛朝廷归附袁术,派高顺、张辽攻打沛城的'刘备,刘备失败后投靠曹操,曹操派夏侯惇救援他,再次失败,失去一目,九月。高顺等破城俘虏了刘备的妻儿,曹操亲自率兵攻打吕布,到下邳城下,给吕布一封信,像他陈述祸福,吕布想投降,但陈宫等人由于负过罪,极力反对,而且对吕布说:“曹公远道而来,其局势不能持久,将军如果用步兵和骑兵驻守城外,我率领其余兵力在城门把守。曹操如果像将军进攻,我带领部队从后面进攻曹军;要是曹操只是攻城,将军就从外面支援,用不了一个月,曹操粮食全部用尽,发起进攻就可以打败曹军。”吕布同意他的看法,但又听妻子谗言,不采用陈宫的意见,暗中派人向袁术救援又亲自率领一千骑兵出城,打败后退回城内,守住城不敢出去。袁术也不能救援。吕布岁骁勇刚猛,但是谋少心胸狭隘多猜忌,诸将又各自猜疑,所以屡战屡败。曹操围攻三个月,决水围城,吕布军中上下离心,最后大败,被曹操捆绑住,几次要求松绑,曹操笑着说:“捆绑老虎不得不紧”吕布多次辩言后让曹操颇为心动,最后又被刘备一言断绝,吕布因此被曹缢杀,死前说:“刘备最不可信之。”后命丧白门楼。

  纵观历史,吕布的评价大多都是骁勇善战,有勇无谋,唯利而视,轻狡反覆,未有若此不夷灭也。而我的看法是他不会重用人才,只以强暴处事,非豪杰。

  希望大家也能找到一本有用的书籍,多多评价,多多感悟,这样才能真正吸收这本书的知识。

  读《三国志》有感 13

  我想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吧,其实《三国演义》里有的故事并不是事实,真正的历史记录书是《三国志》!

  其实我决定读《三国志》是因为我正在玩关于三国的游戏,就对三国有了兴趣,于是就托舅舅买了本《三国志》。

  《三国志》里讲的是每一位将士的经历,每读到一位我都情不自禁的赞叹。关羽水淹七军,张飞义释严颜。虽然本书对每个战争没有详细介绍,但是介绍东西非常全面,如爵位,食岜等等。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对每个将士的评语,每个评语都非常精彩,把将士的习惯,性格和品行说的非常清楚。也把短处和死因说到点上了。读了《三国志》之后,让我对历史又走深了一步,相信我在读这本是之前肯定说不出蜀国,魏国和吴国的大将各二十个,但是现在我肯定把各国大将说出二十五个!没有骗你。我相信这对以后肯定有用。在这里,我为这本书做一下广告,希望大家也来买这本书,全套五本(我全读了,三本魏书,蜀书吴书各一本)仅售九十二元!只有一个字“值”。

  只要老师带我们到图书馆看书,我就会像一只饥饿的'狼一样,冲进去拿起了叁国志来看,在图书馆里叁国志几乎都被我看遍了。有诸葛亮孔明的计策,例如:空城计,还有十五次败走,都是孔明的计策,我因为很佩服孔明,所以很喜欢借叁国志来看。

  叁国志的主要人物有孔明、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人物,叁国志这本书不用想也知道一定是战争类的书籍,刘备也常因孔明的计策获胜,不过孔明的计策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像司马懿仲达就能识破孔明的计谋。这里面也有许多充满智慧的人,例如:孔明。司马懿。陆逊等,这里面的计策都令我非常佩服。

  诸葛孔明因为学习天文,气象,易经,所以能算出何时刮东风而火烧连环船;何时会起大雾,而草船借箭;摆八卦阵法以挡追兵。如果我们平常能多读书,相信定能学以致用,像诸葛亮孔明一样急中生智,临危不乱。

  孔明不仅有智慧,有谋略,它还忠君爱国,对刘备忠心耿耿,即使后来刘备儿子阿斗继位,他还是竭心尽力的辅佐,一直到死。这么好看的书,千万不要错过。

  读《三国志》有感 14

  我看完《三国志》已经快2个月了,由于一直懒于写博,因此,读后感的事情也就被耽搁下来。

  我家的《三国志》依然是中华书局的版本。《三国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由于陈寿写的《三国志》,意务简洁,裁制有余,文采不足。远没有现在我正读的《史记》好看。

  现在回想《三国志》,要属吴书部分的印象最为深刻。一则,是孙权的雄才大略远高于刘备,识人用人炉火纯青不逊曹操;二则,孙权之后,吴国陷入了“强臣压君”的困境。

  其次,对曹操很佩服。《三国志》中的曹操,相比《三国演义》所刻画的形象简直是大相径庭。三国第一人物应属曹操。

  第三,对刘备很意外,特别意外的是,《三国演义》中张飞鞭打督邮,居然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刘备所为。厉害,不愧为英雄人物。

  看完《三国志》,我很可能就不会再读《三国演义》了。

  这次读《三国志》,对于裴松之的作注部分基本没有看。等我以后对三国有兴趣时,再细看。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著,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_、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_,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_、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平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_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习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

  读《三国志》有感 15

  记得小时候,第一本书看的就是三国演义曹操的阴险狡诈,孙权的运筹帷幄,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从我买了一本《三国志》读完后,绝对曹操整个人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对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应该是作者陈寿的对曹操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从这句话里我们明白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的人,不及原来的恶,这才使曹操能够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个人认为曹操比刘备更加希才,单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战几年,但单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没有杀单于,却将单于全家都封为列候。

  刚刚讲了半天,都是讲曹操的希才,我现在再讲讲曹操的乐光态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后,在冀州城头叹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学,国家怎么能强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领的任何地方都办学,给广大学生免费上学,可你要知道,曹操当时已占领18个州,上百个县,要是在每个县都办学,那费用,可以使整个国家的百姓一年内人人吃上饭,曹操却是怎么做,国库都钱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弃了,可曹操没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带笑容,最后他居然从他自己家拿出了办学的钱。

  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操、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平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操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习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

  读《三国志》有感 16

  这个寒假读了一本叫《三国志》的书,读完后我有一种激情澎湃的心情。

  《三国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由于陈寿写的《三国志》,意务简洁,裁制有余,文采不足。三国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战火纷飞,百姓不能安居乐业。然而,这样一个乱世,却出现了那么多伟岸的英雄人物,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能文能武的周瑜、义重如山的关羽、英勇善战的赵云、勇猛无比的张飞、求贤若渴的刘备、奸诈过人的曹操......真是正如苏轼所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大家都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着,努力着,不曾放弃过。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可贵的精神,不怕困难与挫折,勇往直前,这样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这本书写了许多英雄人物,先来说说我最喜欢的陆逊吧!他是扬州吴郡吴县华亭人士。大家可能对他还不熟悉,但是大家应该知道“火***连营”吧!是的,在蜀国大将关羽、张飞相继死后,刘备特别生气,率大军伐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陆逊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非常冷静地面对,调兵遣将,最终用火攻以少胜多,打败了蜀军,在三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读《三国志》有感】相关文章:

读《三国志》有感07-27

读三国志有感06-05

读《三国志》有感8篇07-27

读三国志有感10篇06-05

读《三国志》有感(通用19篇)06-28

《三国志》读后感09-16

三国志读后感02-10

看三国志读书心得05-05

《三国志》读书心得(通用12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