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2-09-17 14:17: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合集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红楼梦有感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

  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

  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

  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

  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

  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

  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读红楼梦有感2

  看完《红楼梦》这本书,我对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我讨厌里面的所有人物。

  《红楼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贯穿全书的全线。它以贾宝玉、林黛玉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贾宝玉、林黛玉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林黛玉但也讨厌她自身的懦弱,倘若她在生活中能变得坚强、自信,那她的结局就不会那么凄惨,还有她父亲林如海让她带过去的钱财绝对可以让她这辈子衣食无忧,可就因为她的懦弱与对黄白之物的满不在乎,倒置林如海给她准备的钱财被王夫人她们瓜分,自己被丫鬟欺负也不吭声,遇事只知道流泪,在封建时代眼泪值几个钱啊。我对这本书中所以人物都不满,不满林如海对黛玉的教育;不满贾敏对黛玉的安排;不满黛玉的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态度;不满贾宝玉的不思上进,整天待在胭脂堆里……

  《红楼梦》这本书以歌颂女性为全书宗旨,从封建制度塔尖的贾母到女戏子们,各阶层、各年龄段的女子进行细致刻画。写出无论何种身份的女子的结局都十分悲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以小见大,写旧时社会女子的悲惨命运。又通过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互相勾结一损皆损的境地,讲述封建末世的内幕。以贾王薛史四姓暗含“家亡血史”之一,警告读者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真理。

读红楼梦有感3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人人皆知,书中的人物林戴玉、贾宝玉也是家喻户晓,因为人们对这本书太熟悉了,所以这本书在大众中也就形成了固有的形象,加之研究的学者众多,又把它解剖的支离破散,归纳的系统有序,每一个细节都能推究出个一二三来,所以书中内容似乎已经变得透明、唾手可得。但对于普通的个体读者,读《红楼梦》就像读其他书一样,对味口了才愿意看。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完全是冲着它的名号去的,当时还在上学,对书中描写的诸多景物及人物事件,如同嚼蜡,但还是硬着头皮把它读完了,若问收获,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能把它耐着性子从头到尾看一遍,当时更喜欢看现代小说,与生活更贴近,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第二次读《红楼梦》时,是因为读外国人写的书,写作的风格迥异,后来读腻烦了,想换换口味,看看中国人自己写的书,于是乎又想到了《红楼梦》,这次读了几页,觉得有些韵味,值得品味,而且节奏较慢,故事情节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像是一个修炼千年的道士,心中自有定数,也像极了中国的繁琐礼节,按照规矩来,不可着急越礼。但后来读到后面的章节,有些坚持不住了,越读越无味,都是些婆婆妈妈的事情,又不忍放弃,最后还是挣扎着读完了,因为书的内容太多,读完之后,仍是一头雾水,被书中的人物搅得晕头转向。

  有人读书是很认真的,会事前了解一些人物线索,然后再读,而我是个懒惰的读者,摸过书来,二话不说就从头读起来,进去的快,出来的也快,粗粗的过一遍,分不清人物层次,只是对书中的感兴趣的地方,仔细的看看,其他的也不管不顾了。即便是读了几遍的《红楼梦》,还是看完就忘,只记得里面的人物众多、三六九等,各色人物俱全,各种事件层出不穷,均是些日常小事,‘妇人之口舌是非、各种人情往来、弄在一处作诗弄词’,从小处着手,略略引出些大人物、大事情,但也只是稍稍带过,多是褒奖之词,写的非常谨慎。这本书在细小处下足了功夫‘主子招妻纳妾、下人勾心斗角挑拨事非、姑娘们作诗词附风雅、庆生过寿看大’,再写写外围的穷苦人家如何过活,诸多种种。围绕着荣宁二府展开密如网的描写,观遍世间百态,虽然是细小事物,但仔细的推敲,写的是当时的民生百姓与达官贵人的生活常态,以荣华富贵为描写的主线,映衬了普通百姓的艰苦生活。

  但富贵一时,不可能一世,终究曲终人散,方梦醒,作为生活在富贵窝中的主子,怎经得起人生大起大茖,大悲大喜,最终在红尘中颠沛流离,循入空门。读书像控掘宝藏一样,找到一本好书难,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更难,找到了,读一遍不开窍,读二遍还懵懂,读三遍才体会些许滋味,再多读几遍,就像考古学家,小心翼翼的发现些古董,甚至还闪闪发光,引人无限遐想,书中所讲与心中所想能够结合在一起,才觉得值得。

读红楼梦有感4

  当响彻云霄的鞭炮声早早的响起,衔接在昨夜绽放了一晚的烟花之后;当碗里圆滚滚的汤圆溢出甜腻的馅儿后;当荷包里装满糖果之后;新年迈出了它的第一步,窈窕的身姿徐徐向我们走来。

  曹雪芹细腻的文字吧我们带到了宁国府和荣国府。

  正月十五好不热闹。荣宁两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围坐在戏台旁,几张席上皆摆上了酒,两大梁上挂上了玻璃芙蓉彩穗灯,廊檐挂着的或绣,或画,或绢诸灯,更是极致地渲染了新年的气氛。醇厚的美酒,聒耳的笙歌,锦绣的盈眸,在欢声笑语背后,却是被掩盖住的暗流涌动。两大家族,沦丧道德。谱写每个人的红楼空一梦。

  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记得小时候,一年中最期待的就是过年那几天,喜欢亲人们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喜欢摆满了佳肴的方桌,喜欢甜腻腻的果糖。新年的气氛那样浓,没有人比小孩子更开心。可是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对人情世故更了解,原先那单纯的心灵被压抑。新年,不知在什么时候,开始渐渐流失了它的韵味,留下的不知所措的瓦良格和对童年的眷恋,眷恋那浓浓的年味。不知是心智成熟了,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大了。如今,我再也提不起除夕夜跑到门外看烟花的兴趣,亲戚朋友串门聚餐,也只想自己默默坐在一旁,对方桌上如往的家常美味也失去了兴趣。

  春节,古往今来,已经过了几千次,却仍未被人们厌倦,只愿快些再体味到过年的意义,珍惜我的每一个安稳的年。

读红楼梦有感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我国著名的古代长篇历史《红楼梦》的序言。今年国庆,我终于如愿所偿,买到了这本:大部头小说。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讲述了王、史、贾、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以及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悲剧。

  贾宝玉认为“女子是用水做的骨肉”,见了“便觉清爽”。而“男子是用泥做的骨肉”见了“便觉浊臭”这句看似玩笑的话却反映出了贾宝玉眼中的封建社会。他憎恨当时的尊卑有序和男尊女卑。不仅如此,他还十分同情奴婢和下层人物。这种放纵不羁的性格也为家道败落后出家做了和尚做了一个铺垫

  林黛玉,一个大家闺秀。在偌大的贾府中,除了贾宝玉,一个可以让她相信的人也没有。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在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当晚焚毁诗稿,吐血身亡。

  薛宝钗,一位看似老实,却在贾府中学会了圆滑。平日里不怎么说话,善于用小恩小惠来笼络人心。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众生。”这句话讲述了王熙凤的下场。王熙凤是一个圆滑、见风使舵的人。是她用“调包计”使贾宝玉、林黛玉以及薛宝钗三人的婚姻酿成了一场爱情悲剧。

  看完了这本书,我仿佛看了一场电影。这场电影让我为林黛玉、贾宝亮以及薛宝钗感到惋惜。也使我为当年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平等而感到愤怒。

读红楼梦有感6

  初次接触红楼,是上学时国家推荐阅读,是老师硬性要求。当时,懵懵懂懂,完全看不懂,只是知道貌似关于爱情,贾宝玉和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恨情仇。小时候我看不懂所以谁也不喜欢。

  长大后再次观看电视剧,才慢慢的喜欢上了林黛玉,也心疼林妹妹的遭遇。假如她没有遇到贾宝玉会不会幸福快乐点呢。贾宝玉这个角色确实出身纨绔子弟但也有自己的才华与思考,不过从我的角度看他是不是很像现在社会的渣男呢?

  大概是家族纠缠,生生不息,宝玉和黛玉总归差了点缘分。我不是很喜欢宝钗这个人物,当时听别人说她如何如何好,可她不也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家族的盛誉?不排除她喜欢宝玉但更多是爱自己吧。她那么聪明的一个女子,怎么就假装看不见宝玉和黛玉的情?岂不是让人贻笑大方?

  宝玉与宝钗成亲的那个晚上,黛玉孤零零的走了,我宁愿这个女孩不要那么敏感那么不爱自己,为了这样的感情搭上自己的命不值得啊!可我看到一个细节又心疼宝玉了,他怕林妹妹生气,所以忍着没提前掀盖头,他认为自己娶的是林妹妹时,眼睛都在发光,像星星一样闪亮。可终究抵不过……下一篇 | 阅读全文(1) | 回复(0) | 赞(0) | 编辑

读红楼梦有感7

  秋已尽,风轻过,日犹长。书卷历历重翻,浅吟、低唱:一个是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究竟谁是谁的劫?

  《红楼梦》一书揭露与批判了众多:社会重用男才,封建制度的加深。使曹雪芹对于社会愈加失望,看破了世事的洒脱与伤感。书中的一个个人物,一件件事,一个个转折点,让整本小说充满了压抑感。对于红楼梦有许多感想,但作为俗人的我关心一切的俗事——宝黛之情。

  有一个观点:重新再读一遍你所读过的书,需要勇气。或许,你将推翻自己之前的所有论点。对于经典文化的肤浅的阅读,生活阅历的不足,文化底蕴的不够深厚。有一个至今想来都可笑的观点:相爱的人一定会在一起,他们之间的结局一定会幸福圆满。当时的自己没有分析复杂的社会背景家族关系,错中复杂的家庭关系等等一切诸多的原因。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这是黛玉在三十八回之时所写。世人皆用不同的花来形容黛玉,但是我认为黛玉自己笔下的菊花更可以体现她自身的一切。咏菊之人,爱菊之人,感菊之人,又何其之多呢?陶渊明墨下柳体的菊也与高傲的她不正一样吗?一样的淡泊疏野,一样的孤标傲世。世人皆评她“心胸狭窄”可是有谁明白她背后的深情。多少次惊鸿一梦,多少个日夜梦呓,多少个春秋的无奈。梦中的那个男子是黛玉见过最有少年气的人,在她心中是那种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老,看冬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的少年。但是,一切的一切,制度、习俗、本性让他们越走越远。黛玉的生性多疑,但是他们之间相处的时间之少。让本是一颗心的每个人,生出了两颗心。她该用什么来宣泄一切?宣泄她对于那个少年如涓涓流水般的爱意?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背后的痛,背后无限的爱与悲凉。让人不经心痛这样的女子。他的孤傲脱俗有谁懂,有谁怜。她对于爱情的求而不得:葬花,葬花,葬的恐怕还有在这个封建社会被扼杀的爱吧。“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凄凄惨惨,惨惨凄凄。太过于执着,反而成了一种梦魇。奈何不过世事:苦珠魂归离恨天。她的最后一句话是“宝玉,你好……”

  朱唇似启,也许她的话还有许多。但宝玉从此再也听不真切。少女眼中的倾世桃花,口中的珠讥妙语,刹那之间,停止与永恒。心心之间,念念之远。梦回深处,是否会脱口而出:我愿与君绝。

读红楼梦有感8

  初得《红楼梦》一书是在小学五年级,我至今仍记得那本书的封面:远处是一片姹紫嫣红的花园,虽然有些模糊,但不乏朦胧之美。近处有一竹制的花篮,篮中及四周满是残落的花瓣,蓝子旁有位美人儿拿着一把花锄正在专心的挖制花冢。只见那美人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正如传说中的那样“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病之身。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不难想象,此美人儿必是那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了。一幅画,便传神的描述了“黛玉葬花”的凄凉场景,也勾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

  《红楼梦》本叫《石头记》,又叫《金陵十二钗》。话说只因西方灵河堤上,三生石畔,有株绛株草,那里有一块女娲补天时用剩下的石头,因通灵性便各处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便留他在赤霞宫居住。一天,他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株仙草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株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又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得换人形。然仅仅修得女体,终日游于离恨无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恩,故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为人世,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眼泪还他,便得过了”。有一空空道人得知,便带那石头与绛林草一起去警幻仙子那,让他们下凡历结、还愿。想必那绛株草便是林黛玉,她所要“还泪”之人必是那口含通灵宝玉而生的贾宝玉了。再说那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上包悟空,遂改名情憎,改《石头记》为《情憎录》。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约《红楼梦》并提一绝——即书的缘起,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至今共看了三遍《红楼梦》,但每次读都有着不同的感受。第一次读便是在小学五年级,字还认不全,便一字一字的查字典,等后来读通了,前面的内容也差不多忘了,前后读的时间加起来快一年,所以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烦”,但又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感觉,总想再好好读一次,于是我便于初一的暑假期间又读了一遍,谁知一发不可收拾,近十万字的书,我用了不到二十天的时间,所以印象十分深刻,虽然有些消化不良,但还是读出了一种感觉:“悲”!想当初黛玉初进贾府时,所有人都对她那般的好,特别是贾母“心肝儿”、“宝贝儿”的叫着,可到后来黛玉病危,她只忙着给蒙在鼓里的宝玉办婚事,直到黛玉离世也未曾露过一次面。还有那泼辣蛮横的王熙凤,当日也是装出无限怜爱,并对宝、黛俩人的婚事赞不绝口,可到后来却临阵倒戈,使宝、黛二人终究不得修成正果,自己也落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千古骂名。而第三次读,便是高一的暑假,为将其慢慢消化,我一日只看二至三个章回,最后终于发现里面真正暗含之意,那便是一个“美”字,有情美、景美、神美、韵美、意美,当然还有凄美。心中不得不佩服曹雪芹前辈的文笔之美。

  如果说有爱情四大悲剧,我认为那莫过于《焦仲卿与刘兰芝》、《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贾宝玉与林黛玉》了,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父母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可惜他们没有生在一个爱情至上的年代,一个开满“蝶恋花”、“虞美人”的世外桃源,在那里:她是他云鬃轻挽的娘子,他是她断了仕途的官人。没有人能够拆散他们。所以只可惜他们生错了年代,也生错了地方,如果宝黛出生在平民家中,那么或许他们的两情相悦,能够使他们修成正果,有人说,宝黛爱情悲剧的发生有一个罪魁祸首薛宝钗,如若不是宝钗的出现,宝玉便不会娶宝钗,黛玉也不会被气死,我想也不尽然,要知道王夫人之所以不让黛玉嫁给宝玉的主要原因是她嫌“黛玉的体质太差,命相太薄,怕日后拖累了宝玉”,所以就算没有宝钗的出现,王夫人也未必找黛玉做儿媳,更重要的是黛玉不会要他的宝贝儿子去参加科举考试,日后终会“误了他”,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有人说黛玉太过娇情,太爱计较,动不动就生气,其实这也不能全怪黛玉,人家千金大小姐,有点小脾气也很正常,再说人家年幼丧母离父来到生疏的舅舅家,如果对别人唯唯喏喏,就是贾府上下的丫环也不会让她好过,所以黛玉有点儿小性子也算是自卫吧!也正是有了这一缺点,才使得黛玉的形象鲜明突出,与众不同。再说宝玉,虽生在王候将相家,却无半点凶悍之性,平日里多与女人待一块,虽有一些娇情,但也能“出於泥而不染”,只因他始终钟情于黛玉一人,这一点,就值得赞赏。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虑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前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黛终究了结“还泪”之愿,宝玉亦结束历结。一曲《红楼梦》在作者那“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的结语中结束了。曲终人散后,引发后人的是哪些思考呢?是亲情、爱情、友情还是人性呢?怕是都有,又怕是都没有罢!

读红楼梦有感9

  几缕清风拂上我的脸庞,我望向窗外清朗的天空,那轮皎洁的明月高高的悬挂着,心中仍是那个才华横溢却满腹愁结的女子,妮娓曲葬花吟,那是我最美的遇见。

  想来红楼梦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从“这位妹妹我曾见过”到就此别过,是道貌岸然还是人心险恶?因果缘由,是非对错,贾史王薛的一个个渐渐败落,就像太阳东升西落,如痴如梦,“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这是黛玉于窗下望月而感,“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这是黛玉寄人篱下之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这是黛玉氤氲着情壕的梦吃。喜欢是声色犬马的一响贪欢,而爱是过尽千帆,温酒煮茶共杯盏,可锦衣绸缎,可粗茶淡饭,可尝遍人间,可归老山川。

  宛尔,一阵清风拂过,书被“哗啦”地翻到最后一页,梦中美好的情节随风而去,醒来,只有无尽的凄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也像花儿般“红消香断”飘然离去了,为何会如此凄凉?同样生为女儿身,同样关若天仙,同科满腹经纶,为何是宝叙最终与他携手?

  为何宝钗终得圆满,而黛玉却肝肠寸断?她无人怜惜,宝钗却是高高在上的少奶奶。曾经的姐妹又该怨谁怜谁,其实一切都是自己的罪过,宝钗像秋天,成熟,明理,圆滑,黛玉像春天,销向,脱俗,多愁善感,缠绵,就因为放不下,才把自己女主角的戏份妄自推入了冬天,她放不下对玉玉的爱,放不下她与宝玉的两小无猜,放不下她与宝钗原为姐妹却天差地别的命运,放不下命运如此不公,放不下自己被众人抛弃,淡出世外。

  看完,感叹人生无常,世事无奈,却又想对黛玉说:“你本应拥有完美的人生,只是因为太过执着才错过了这般精彩的年华,只因放不下才有如此多的羁绊,不愿意忘记才会忽略眼前的其他,放下了终会有一个人陪伴你左右,度过这美丽的年华,‘月暂晦,星常明,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听谓放下,就是释然,无所谓牵挂,也无所谓放不下,洒脱地活着,放下烦恼,就会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与快乐,因为太过于放不下,所以才遗失了以往率真的自己,因为太注重统所以才看不见沿途秀丽的风光,正如纳兰容若言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自明,也许我们应该看开一一点,把结局看得淡泊一点,执着和错过也许只有一念之差,放下他,也许是一华丽的转身,放下桀骜也许是成熟的开始。

  饮一杯素淡清香,守一窗清风明月,看一景奇花异草。我借一程闲适,掬半盏香茗,月下月一朵温婉,沐云淡风轻,浅笑嫣然,这便是最美的遇见。

读红楼梦有感10

  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

  翻开这部厚重的《红楼梦》,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宝黛之间的戚转哀婉的爱情,还是贾府从荣到衰的过程,更是整个封建社会慢慢衰亡的历程。

  不同的人看这部著作总有不同的`想法,对于里面的每个人物也都有着褒贬不一的看法,没有哪个人是完美的,是毫无缺陷的,正是这样,才显得人物更加的丰满,整部作品也更加的真实。我曾讨厌过黛玉的脆弱和敏感,遇到什么事情总是先落泪,她锱铢必较,她对于宝钗有着嫉妒,她嫉妒她的八面玲珑,嫉妒她与宝玉的“金玉之说”。但我同样也发现黛玉身上与他人不同的地方,当其他人都劝宝玉用功读书专心仕途时,只有黛玉理解宝玉,认为那是世俗的累赘;当宝玉挨打时,每个人虽体现出对他的关切,但唯有黛玉是真真的关切着他这个人,而并非其他人所带有着对于地位,对于对自身的考量。黛玉寄人篱下的生活也是造成她小心翼翼,敏感脆弱的原因,在这个充满利益的贾府中,又有多少人是真心为她考虑的呢,即使有着贾母的疼爱,但是到了关键时刻,贾母心中也只有她的孙子,最终造成了宝黛二人间的凄惨结局。

  要说这《红楼梦》宝黛二人的爱情,就不得不提宝钗。作为贾母心中最合适的孙媳妇人选,宝钗无疑是优秀的,她既会讲话,也待人大方,她有着封建女子所要求的端庄,顾家。她会劝宝玉用功学习,她也会打点生意,帮助自己的母亲管家,但她终究是封建社会制度的受害者,对于婚姻她完全没有自主权,明明知道宝黛相恋,却也最终嫁给宝玉为妻,促成了三个人的爱情悲剧。

  一部红楼,看尽人间情事,所有的无可奈何唯有一争才能有出路。

读红楼梦有感11

  我国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先不说前面三个有无看过,有无兴趣。光是最后的《红楼梦》早早引起了我的兴趣。借初中寒假,借来了这本书并且在几天之内看完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结局,是个名副其实的悲剧。

  《红楼梦》以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里面有着大量的人物,关系复杂一个不小心便会全盘打乱。书里的诗,每一篇都有着无限趣味,诗意浓浓,让人止不住赞叹,这也彰显了人物的文采。

  书里,“黛玉香魂随风散”这一回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宝玉在娶亲时,黛玉正好去世了。暴雨那边的喜乐声和黛玉所在的潇湘馆的哭声成了鲜明的对比,相比之下,黛玉那边更显凄凉。黛玉在那一章,仅在那一瞬,生命之花凋零,告别了宝玉,告别了贾府,告别了这个世界。黛玉的人生是凄凉悲惨的。我为她感到些悲伤,但也有些高兴。悲伤的原因很简单,这么一个才女就这么离开了。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到“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不论是《葬花吟》还是《海棠诗》;不论是《咏菊》还是《菊梦》。无论是哪一首都蕴含着她的才华。诗,就像她美丽的灵魂,像她精神的寄托。每一次看到她的诗,总有一种一把锋利而尖锐的刀深深插入心中,悲伤的感情在心中回荡。而其中的《葬花吟》像万箭穿心般疼痛。高兴,那也是有理由的。我认为死对她来说不像是一个悲伤的结局,更像是一种解脱。病痛的折磨,与宝玉成不了眷属……这一系列的事情无不把她折磨的遍体鳞伤。与其被折磨的遍体鳞伤喘不过气还不如以死为解脱,没有病痛,更无心痛。对她来说也是一个好的结局。黛玉的死也算应了《葬花吟》中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有死必有悲,黛玉的病弱身子也早就注定了她此生必定悲哀凄惨。那一瞬,黛玉的“花”,落了。她的魂,伴风而散。这一章,把我的情感牵引到了悲伤的顶点。悲伤多不如惋惜多,虽然她与宝玉不能终成眷属。可至少,她解脱了……

  《红楼梦》描绘的生动形象,一字一句,一言一语,无不牵动着读者的心情,好似完全融入其中。这也是曹雪芹的厉害之处了吧。

  《红楼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悲剧。

  《红楼梦》,是一个含笑的悲剧……

  功!他时时刻刻向往自由,他是无罪的,他确实应该自由!在安迪自由后,领走了典狱长的钱。就以贪污,谋杀的罪名把典狱长告上了法庭,典狱长最后也开枪自尽了。

  试问,要是没有安迪对自由的追求狱努力,他,能成功吗?

  其中,安迪与瑞德的一处对白一直在我心中酝酿。安迪:“世上有些地方是石墙关不住,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完全属于自己。”瑞德:“你指什么?”安迪:“希望。”瑞德:“朋友,我告诉你,有希望才危险。希望能把人弄疯,希望无用,你最好认命。”没错,希望能把人弄疯,安迪就是这样,心中怀有希望,拿着一把小铁锤挖向成功,在常人看来这是疯狂之举,希望是有用的。

  只要常怀一颗希望的心,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也终会找到温暖的海港。梦想不是说实现就能实现的,哪怕你的梦想十分荒唐,也要去努力。王俊凯说过:“如过梦想有捷径的话,我想,那一定是坚持。”如今,他和另外两个搭档也成为人气高的少年组合。他们也曾失败过……想要成功得有方向,想要成功就要坚持,想要成功那就不能言败。

  努力吧!说出自己的梦想!去为它奋斗!

读红楼梦有感12

  读了《红楼梦》不禁感叹文字的力量和作者—曹雪芹对文字强大的驾驭能力。可以说,阅读过程如一部精彩的侦探小说,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读者认真品味、深入挖掘。大到一个人物、一场盛宴,小到一个人名、一盘菜肴,都无一不掩埋着作者的深厚寓意。过程是充满乐趣的,却也是艰辛的。

  全书如一部百科全书,作者通过书中不同人物之口向读者传递着各种信息。革命家说:《红楼梦》是阶级斗争;政治家说:《红楼梦》是“挂羊头卖狗肉”;史学家说:《红楼梦》是家族兴衰。;社会学家说:《红楼梦》是“三教九流”;经济学家说:《红楼梦》是管理全书;红学家说:《红楼梦》是衣食父母;道德家说:《红楼梦》是“夺命三郎”;小说家说:《红楼梦》是“黄山归来不看岳”;大画家说:《红楼梦》是浓墨重彩亦相宜等等,真乃见仁见智。

  对《红楼梦》评价很多,个人见解也不同,可以说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用曹翁自己的话讲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读红楼梦有感13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一本很难读懂的小说。曹雪芹说他的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不仅是这本书的命,也告诉我们,这部作品具有十分深的意味。读这本书要细细读,慢慢品。

  《红楼梦》写的是书中三个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角恋爱。我们能够看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我们也能看到四大家著有兴旺到衰亡的命运。作者在这本书里,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了各种行行色色的人物形象。

读红楼梦有感1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开篇词与结尾词。说来也是可悲,一本红楼梦,尽显人间的心酸。

  红楼梦中真的是一部人间“奇”书。

  说它奇,也非是,说它俗,也不然。这本书把人世间的庸俗与理想世界的奇幻相结合,奇中有俗,俗中有奇。曹老把这两者很完美的给搅和在了一起。却又找不着破绽。

  他究竟是从那个地方入手来把这两者混合的呢?说来很简单:梦。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饮了仙茶“千红一窟”(千红一哭)喝了仙酒“万艳同杯”(万艳同悲)。还听了仙曲《红楼梦》。一曲红楼,暗示了贾府与十二金钗的结局。只有看完全书再返回此章一读,方懂曹老一片苦心。每读到这里,我都不禁感叹,人生的结局真的不是世人所能预料的。

  而梦醒之后,贾宝玉还是那个贾宝玉,那个任性的少年。并没有因为一梦改变自己。此处又从梦中的奇转为现实的俗。

  另外,很多的梦是托梦。秦可卿托梦凤姐要小心“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晴雯托梦贾宝玉说她要死了等等。

  其实,除了写出来的梦,还有一些隐藏着的梦。螃蟹宴、海棠社、桃花社,多么美好的生活!结果到了红楼梦末期,林黛玉枉凝眉,泪尽而逝;薛宝钗终身误,孤身至终。王熙凤聪明误,机关算尽。十二金钗,没有人有好下场。

  人生一世,离开后不终是一无所有吗?人离世后,终究和来到这个世界那时候一样,什么都带不走。一切,纯洁如初。

  虚幻一世,梦醒之时,万物皆空。只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读红楼梦有感15

  在我刚刚学认字儿的时候,对自己能独立阅读一本书怀着极大的向往。父亲是国文老师,家里仅有的能给我们看的书就是四大名著了,而我就很理所当然地选择了红楼梦。

  七八岁的年纪,正是好玩儿的时候,哪里会真正有耐心看完一本那么厚的书呢。一通走马观花下来,就记住贾府垮了,林黛玉死了,贾宝玉出家了,然后还记住了贾宝玉的一句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拿着这句话去问哥哥,他眼一瞪我忙着呢!你去把咱家那装鸡蛋的篮子摔地下看看就明白了!我愕然,那里面有鸡蛋呢,我不敢摔,怕妈揍我!然后他又给了我个白眼,就继续写他的作业去了。我若有所思又委屈地走了。

  再读红楼是上中学了。情窦初开的女孩子,总是对男女之事有一种朦朦胧胧的好奇,看见好看又优秀的男孩儿,更加怀着忐忑却悄然绽放的情愫,这时候读一些诸如此类的书,无疑是最好的排遣方法。

  看到那一群少男少女在大观园起诗社,争先恐后写诗作赋的,心里很是羡慕。读到林黛玉写的海棠诗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不仅为古人的才情惊为天人!又不免叹息,花一样的少女,本该是无忧无虑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却已经对生活洞察得那么透彻!林黛玉的境遇让当时小小的我常常掩卷沉思,唏嘘不已。

  再大些又看了一遍红楼,这时候的所思所悟就大不一样了。曾经那么地为了林黛玉的早逝而伤心难过,后来却是释然了。或者说是欣喜。不禁在心里想到,曹雪芹是极爱林黛玉的,他安排她离开,是为了不让她经历后来贾家倾倒的那一场浩劫,他终究是舍不得她遭受更大的磨难和悲伤的。而贾宝玉,他也让他出了家,许是想叫他在以后的岁月里,在清净的佛门中,洗涤他身上在贾府沾染的所有腌,还宝玉最初的纯洁吧。

  贾府各人有各人的结局,各人有各人的造化。正应了那一句修的什么因,便收什么果。红楼梦啊,真真叫人叹息又叹息。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06-08

读《红楼梦》有感01-23

读红楼梦有感06-17

读《红楼梦》有感05-10

读红楼梦有感05-11

【荐】读红楼梦有感09-08

读红楼梦有感【精】09-08

【推荐】读红楼梦有感09-12

【热】读红楼梦有感09-12

【精】读红楼梦有感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