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从0到1读后感(通用14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0到1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从0到1读后感 1
最近都在拜读来自PayPal创始人Peter Thiel的《Zero to One》,中文名《从0到1》。这本书被誉为“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商业书”虽还没有看完,但还是想分享下自己的些许感悟。
作者彼得。蒂尔认为,进步有两种形式(原文):第一,水平进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第二,垂直进步,也称深入进步,意思是要探索新的道路——从0到1的'进步。水平进步的最大红利就是全球化,而垂直进步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科技,就是互联网。
其实从0到1,个人理解就是从无到有,是从未知到极限的突破。07年的世锦赛上,刘翔轻松一跨,胜过小将罗勃斯。跨栏项目,一直是美洲、非洲人的囊中物,刘翔是第一位在奥运会田径项目上获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然而这个不到30的小伙子,却用自己零的突破向世人宣告:亚洲人也可以有同样的成就。刘翔凭借着他的坚韧让我们清晰地明白了从0到1的可能,这就是从0到1。
但是现在的中国人大多是羊群思维,擅长从1到n,严重不擅长从0到1。为什么呢?
因为每一个从0到1的突破必定先经历从0到1的失败。现在很多人害怕失败,所以才埋没了自己从0到1 的思维。古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我 们看到了因为坚持不懈而取得的突破,更不能忘却在每一个突破背后的无数失败。没有失败,何谈成功;没有跌倒,何来爬起;没有沉沦,何来觉醒;没有挫折,何来突破。而每一次从0到1的失败才铸就了每一次从0到1的突破。
所以,不要害怕失败,要敢于突破。从0到1,勇于创新,才能使你立于不败,至少不会被社会淘汰。
从0到1读后感 2
买它是因为被他的名字所吸引。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充盈,思维不断地变迁,我们会越来越多的思考我到底要的是什么?为什么我没有办法得到?我们希望通过一定的可行方法来指导我们:究竟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我想要做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想法和概念是完全值得学习的。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了再下锅,就像我们开车时不能等所有的红绿灯都变绿了才开始出发一样,荒唐无稽,也永远没办法出发到达目的地,最重要的是开始。
书中更像一位成功商人的经验自述和看法,当然,从名头上来说确实很牛逼,至少别人是比我成功的。我一项的学习原则是:只要别人在某方面做的比我厉害,那就说明人家确实是在某方面值得自己学习的,用事实打自己脸,不要固执己见。
耐心的读完了整本书,发现干货量在比较接地气的商人传记里面并不显得特别出类拔萃,整体思维有,但是偏空洞,并没有涉及怎么教人去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解决企业经营中的某些问题,或者说把自己遇到的困境和心理斗争、思考方式描述出来,让人更加信服。
年龄越大,越要踏实。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少年时最喜欢看的电视剧是《士兵突击》,最喜欢许三多那一步一步的憨劲儿,你会感觉快乐又充实,虽然比较累,而且在外人眼里看来好像是一个傻子,但是最后这个傻子走出了很多聪明人都没有达到的高度。
社会发展步伐越来越快,我们越来越焦虑,成功的速度赶不上年龄的'增长速度。时而振奋,时而迷茫,时而觉得自己是有理想的热血青年,时而复盘时觉得自己啥也没有,啥也不是。
别着急,慢慢来;越急越要慢慢来。
每一次读新书都感觉是一次新生,你在翻阅老前辈的故事,帮你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帮你教诲人生、激你奋进。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筛选适合自己的,慢慢扩充自己的内心世界,每一次细微的感悟都值得被肯定,因为它代表着我们在思考,在前行。
多看看别人的故事,你会与众不同。
从0到1读后感 3
作为前些年一度受企业家和商界最受推崇的一本商业宝典,《从0到1》始终以其清晰逻辑思路,实际又深刻的商业哲学吸引每个从商之人。
说先来说说什么是从0到1,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与中国人所讲的“道生一”的哲学思想有重合,现在的大部分公司都在通过各种商业运营来争夺市场,而很少的企业注重创新,没有实际的核心竞争力,大多陷入了同质化的境地,而作者认为企业应该用一种批判的思维去考虑商业,去做一些突破,他讲发展分为2类,一种叫水平进步(从1到n),一种叫垂直进步(从0到1)顾名思义,真正推动我们发展进步的就是从0到1,而本书的'核心就是围绕着0的突破,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维度,并以垄断的方式去占领这个蓝海市场,而作者在书中用了较大的篇幅去阐述垄断,在传统的经济学家看来,垄断会妨碍到市场公平竞争,然而在作者的眼中,在一个法制和商业规则健全的社会,垄断不仅不是商人的罪过,反而是行业内推动创新的催化剂,因为有垄断企业才会不断地创新,维持着现在的地位,而垄断的利润又可以继续支持着公司地运作,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优势。
书中彼得强调要摒弃竞争思想,并提出行业4个重要的方法帮助企业获得自己的“垄断”,分别是: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优势。专利技术自然不用多说,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产业,产品才是核心竞争力,对产品迭代优化和对新技术的不断追求才是成为行业的龙头的因素,网络效应,其实应该属于社会传播的领域,要打通产品销售宣传渠道,让跟多人知晓,更多人使用,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做到边际成本尽可能降低成本达到规模化,做好企业的品牌形象的定位和差异化才能脱颖而出。
但说到底,再多的方法论都要根据瞬息万变的商业形势而改变,本书想传达的是一种商业哲学,一种勇于创新的理念,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成为标杆。
从0到1读后感 4
一打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个耳熟能详的商业大佬为这本书的作者彼得·蒂尔写推荐语,比如:马克·扎克伯格、埃隆·马斯克、杰夫·伊梅尔特、《财富》杂志等。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这本书扑面而来的分量和作者的举足轻重。我怀着膜拜的心情开始了《从0到1》的阅读。
首先,我要强调的是,这本书更适合想要创业与正在创业的人去阅读,否则很难引起你的共鸣和兴趣。其次,一本号称商业著作的书,里面的观点或许有很洞见,但不代表你读完本书后,就可以瞬间领悟商业的核心秘密。毕竟创业所要面临的问题之复杂程度,不可能是一本书就能揭示的淋漓尽致。
何谓从0到1?
书中给出的答案是:从0到1,或者说从无到有,意味着企业要善于创造和创新,通过技术专利、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等形成壁垒,从而实现质的垂直性层级跨越,由此开辟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而成为这个市场的唯一,这样的垄断足可让企业安享丰厚的利润。
即便对整个商业社会而言,这样的模式也开辟了非零和游戏的疆域,着眼创造新价值,把市场的饼做大,这才是最终商业社会乃至人类社会的救赎之道。而与之相对,从1到n只是复制,创造不了新价值,甚至可能沦为遍地抄袭的山寨模式。
在这两大概念的基础上,作者把企业的经营境界分为三层。
第一层境界:企业只是制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只要有原型,工业流水线可以让产品大量地复制生产出来。但产品有生命周期,市场有饱和度,利润空间也有限,这就是典型的从1到n的过程,只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只是企业追求赢利的过程。
第二层境界: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组织基因,因而可以与时俱进地不断进化,实现纵向的传承,企业最好的产品就是企业自身。比如IBM公司,早期创立时主要业务是商用打字机,昔日和今日的产品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但创建百余年来,IBM建立的文化和制度基因是不断传承的,这推动IBM不断进化,持续创造商业的辉煌。不过这样的纵向传承仍然还是在企业内部,仍然属于从1到n的过程。
第三层境界:企业创造了社会基因或者思想基因,这可以跨越企业的边界,影响到整个行业乃至社会,实现横向的传承。比如苹果,它的成功远远超过了电脑或者手机单纯产品的范畴,影响也绝不仅限于苹果公司内部。甚至可以说,我们这个时代深深打上了苹果的格印,这就是从0到1,企业创造的基因影响了社会文化和观念,乃至改变社会进程,这就是质变。
基本上你读完这部分,本书的精华你已经看到了。大部分现存的商业模式都是从1到n:复制、改良、量产、价格优势,不得不承认我国是这种模式下的高手,打败了无数的竞争对手,也将无数的创新企业扼杀在摇篮里。任何创新的产品一旦问世,可以立马被破解核心技术,山寨之后,还可以不断的升级改良,往往最后的'山寨产品比原产品还要好用,功能还要强大,而价格通常只是原创的n分之1。作为消费者,从短期来看,我们都是既得利益者;但从长期来看,越来越少的人会选择创新,我们又失去了许多新产品、高科技带来的全新体验,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会在不知不觉中放缓。同时,核心技术的缺失和创新的乏力带来的致命缺陷,想必关注时事新闻的各位已经领略到了。中兴通信和华为公司正在遭遇的困局,牵动着无数华人的心。
作为一位姑娘,虽然我完全不懂技术,但是我很喜欢不断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我的愿望清单上除了Kindle、无线蓝牙防水耳机,苹果产品可能是除此之外最吸引我的科技产品。因为我是外行,真的不懂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科技产品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该如何选择。而苹果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具有艺术感的外观,简单明了的新产品选择,高质量保障,良好的售后服务,以致于我成了苹果产品忠实的粉丝。MacBook Pro、iPad、iPhone、iWatch基本上只要是苹果新产品面世,我都跃跃欲试。不得不和作者发出同样的感慨,我们这个时代,早已深深划下了苹果的烙印。对苹果的忠诚度保持了多年,直到iPhone的创新乏力,价格越来越高,让人眼前一亮的功能越来越少。最终,在一年又一年的失望里,我放弃了iPhone选择了华为。
一开始真的很不习惯,放弃了多年延用的IOS系统转投Android。但用久了也渐渐感受到了Android系统的亲民和各种实用的小功能。但是,号称前后2400万像素的华为手机,让我十分失望,拍出来的照片十次有九次都是模糊的,看到书中好的片段想拍照保存,工作中想拍凭证留档都成了一大难题。想想口袋里的收入和华为亲民的价格,那种想砸烂手机的冲动,瞬间消失殆尽。原谅我这段文字,这个问题困扰我太久了,实在是不吐不快。
以上个人经历想表达的是:即使是曾经这样称霸全球的苹果产品,如今也会被后起之秀挑战其霸主地位和创新领域的权威。核心原因还是新任的CEO Tim Cook太重视市场营销,而轻视了苹果崛起的源头——创新。让忠实的粉丝也会做出叛变的行为,可见创新对于企业占据市场和长远的发展有多么重要,这也是本书的作者反复强调的从0到1。
所以,如果开始有想创业的朋友和正在创业的朋友请你问问自己,你的创业是从0到1还是从1到n?你的经营境界是第几层?因为接下来我要介绍的概念就是“完全竞争”和“垄断”,这和你的经营利润息息相关。
从0到1读后感 5
Thiel强调的一个现实是,全球化带来的竞争是一种替代性的开展,用开展中国家的本钱优势代替兴旺国家的劳动力,用新兴市场代替成熟市场。Thiel不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达尔文主义能给我们带来好结果,因此一方面批判全球化没有带来“平”的世界,而是带来了一场优胜劣汰的零和博弈。另一方面作者给出了他认为的出路,他所判断的互联网社会是协作补充的状态,详细表现在:企业寻求各自的垄断,抛弃单一化的市场竞争;人类和机器不会出现危机,人机合作才是未来的趋势。
作者强调的另外一个现实是,我们现处的人类社会充满着一种乐观主义,这种乐观主义并不是于对未来明确的乐观判断,而是一种不明确的判断。Thiel以时间为轴,给不同时期的美国社会做了在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上的标注,70年代的美国是对未来明确判断下的乐观主义,而现在那么是不明确的乐观主义,这导致了我们彷徨于选择,倾向保守和自满,金融领域的开展提供了佐证——因为金融提供了一个让我们躲避风险的方法,人们不知道未来该向何方,于是我们在原地打转。
第三个现实是我们现在缺乏对秘密的探究,无论自然界还是人本身。我个人理解为,正式在一种不确定的'乐观主义气氛下无论精英和群众都举步不前,对于秘密缺乏兴趣。Thiel那么强调我们只有去探索秘密才能开掘真正的价值。对于公司而言,只有探索秘密才能开掘需求和市场;对于个人而言,只有探索自身的才能发现潜力。
第四个现实是幂次法那么深埋在日常生活中。这为网络效应提供了支持。
那么作为一个创业者该如何做呢?Thiel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创业“导师”并非只有摧毁,没有重建。作者给出了几点思路,虽着墨颇多,本质上个人理解无非包括五个主要的内容:
第一、先占领细分市场。这仿佛同KK在《失控》中的观点有类似,从创新边缘。将小市场理解成为一个边缘并无不妥。Thiel举出的的例子很好的诠释了一个不起眼的边缘甚至都不被认为是一个市场,但是对于一个以垄断为目的公司,从小市场开始是正确之选。
第二、作者在详细如何实现从小市场实现企业成长的阐述时,强调扩张要有纪律性,充分运用幂次法那么,同时产品和销售要第三、破坏式创新。Thiel认为破坏式创新不是为了破坏而破坏,而是为了创新而破坏,Thiel对破坏式创新对市场巨无霸的冲击态度是暧昧的,当然不提倡直接上来就撼动主流市场,也表达了作者提倡垄断而非竞争相关,从细分市场中寻找垄断比与大企业竞争更容易存活。
第四、制定长期方案,而不是短期选择。因此对于企业价值的衡量最终还是要回归长期现金流,热点和短期营收表现应该是被剔除的干扰。
第五、垄断!垄断!垄断!无论是从细分市场切入,还是产品快速推进,包括破坏式创新,可以看做是垄断类型企业的特征,同样也可以看做是创业的指南。
当然,除开以上所提到的内容,本书中仍然强调了一个Thiel在风险投资界很知名的一个观点——公司如果起步是失败的,将无法。
就本书而言,我无意对书中的创业观点和指导做过多赘述。吸引我的远不是详细的创业操作指南,而借助创业与投资的话题,Thiel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思路,这就是如何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如何看待现在互联网热潮,什么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Thiel同许多投资领域的智者一样,在一个浓缩的投资空间里践行着每个投资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经历。正如作者在书中最后写到的一样:
“我们是否在整个宇宙范围实现“奇点”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抓住独一无二的时机,在日常工作中创新。对我们——全宇宙、全球、全国、全公司、整个人生那只此刻最为重要的是——独特。”
从0到1读后感 6
去年非常火的一本书《从0到1》终于有机会拜读,书中讨论了很多问题,几乎涵盖了一个初创企业要面对的方方面面。书的一开头就引来了一群牛人的名言:Facebook 创始人、特斯拉创始人、GE CEO、网景联合创始人等等,还有《经济学人》、《财富》、《科克斯书评》的大力推荐。这样的开篇令人觉得这是一种普通的成功学书。鉴于自己知识基础有限,以下部分会引用一些高手们的观点。
书中指出初创公司最重要的是新思想、新思维,敢于创新,能有共同梦想的人一起规划并铸就新的未来。在创新的路上要获得成功,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需要有质疑的胆量和勇气,从0开始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他们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在技术上,无法替代、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创造更好的新事物,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丰富了社会、世界的需求,成为让社会更美好的推动力。 粗粗读来也不觉有新意。但书中对“垄断企业”的描述令人很感兴趣。彼得。蒂尔给出了垄断企业的四大特征: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专利技术:公司最实质性的核心优势,很难被其他公司复制,最好领先行业平均水平10倍以上,实质上是全新的产品。 网络效应:使用的人多,产品更有用。产品更有用,使用的人就会越多。形成网络效应的.企业,必须从非常小的市场做起,比如Facebook。规模经济:服务性企业难成垄断企业,单纯扩大规模,如开多家瑜伽馆,只能获取有限的利益。产品不需要重复投入,以更高的销量来分摊,边际成本趋近于零,这样才是真正的规模经济。品牌优势:打造强势品牌是形成垄断的有力方式。品牌经营靠的不是理念,不是明星,而是实力。他觉得没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来发展。理论上大谈特谈,甚至在其中他对谷歌、Facebook、亚马逊、苹果等赞誉有加,而对微软平板、Xanadu、雅虎等颇有微词,这方面我觉得不是太让人信服。万能的苹果几乎垄断了智能手机行业的利润,是彼得。蒂尔很喜欢引用的成功典范。但对照上述四大特征来看,并不完全符合,苹果是智能手机行业的后来者,从专利技术方面并没什么优势;另外三个特征,换成谁成功都一样,与其说是形成垄断的原因,不如说是成功之后垄断的结果。九十年代的诺基亚,如今的三星,也拥有上述四个特征,但是无法和苹果相披靡。 不管是哪种创新模式,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才是铸就垄断的王道;品牌和规模经济才能助推垄断的持久性和生命力。
垄断企业之所以垄断,最核心的特征,在于这些企业做到了“与众不同”。当然,与众不同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以此来不断赢取顾客的“忠诚度”。如iPhone的成功,在于iPhone时尚、可爱、易用,让人一见倾心,加上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如果有一天,某公司生产出一款手机,让顾客觉得比iPhone更加动人,商业模式更加独特,iPhone不再“与众不同”,那就只能重复诺基亚的覆辙了。 毫无疑问,企业能垄断绝对能够取得最大利润值,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更为有利。那怎样才能垄断呢?彼得。蒂尔给出了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占领小市场:从小市场起步,宁可做小也不能做大,目的是先立足。然后,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垄断某个行业或品类。因为垄断,才能获取巨额利润。因为利润,才有能力攻城略地,构建帝国。扩大规模:由利基市场逐步扩大,培养和迎合顾客“满意度”。循序渐进、有纪律发展壮大市场。由核心事业逐渐向外扩张。破坏性创新:用科技创新低价推出一种低端产品,然后改进,使产品升级换代。且扫除一切障碍,不破不立。同时,为获得创新优势,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它最相近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拥有真正的垄断优势。公司必须力争做到10倍的改进,稍有改进对终端用户来说就是毫无改进。假设你开发了新的空气净化器,比现有技术的效率高20%——这是实验室数据,但实验数据还要扣除新产品在实际市场中面临的生产成本以及风险。而且即使你的产品确实给顾客带来20% 的改进,由于人们习惯了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销售该产品时,你也一定会受到质疑。只有10倍的改进,你的产品才能给客户带来明显的优势。
在第六章节有个四象限的分类,我对这四象限的分类很感兴趣。他把象限分为未来是否明确和态度是悲观还是乐观。并且用1950-1970年的美国(明确乐观) 现在的美国(不明确乐观) 现在的中国(明确悲观) 和现在的欧洲(不明确悲观) 来说明这四个象限的状态。同时把哲学家的对未来的看法也按这四个象限划分。彼得蒂尔认为对未来明确乐观是最佳状态,会极大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明确悲观则人们会倾向于保守和储蓄。不明确乐观很可能造成虚假繁荣,最终导致崩溃。不明确悲观则可能造成享乐主义和破罐破摔。其实对一个人
从0到1读后感 7
今天读完了《从0到1》,这是一本写给创业者的书,我并没有创业的打算,买书时为了凑单买的。这是一本好书,可惜买来后很久才读,读的晚了些。
创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才容易成功?在彼得·蒂尔看来,初创企业应该尽可能避开那些竞争激烈的'领域,去发掘一些新的空间,并在这些空间里保持强大的优势,形成垄断性的效果。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快速成长,并可能成为以后的独角兽。
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分蛋糕和做蛋糕的道理:在现有的领域里创业,就相当于分蛋糕,必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相反,通过努力去发现一个新的秘密而开创一个新的商业空间,就是在做蛋糕,因为你的工作没有直接威胁到现有的企业,初期不会有很残酷的竞争,也容易快速构建竞争壁垒,为以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从0到1读后感 8
《从0到1》这本书看的真的很慢。
发现自己在做一些需要坚持的事情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最近的一个主题就是反思,如何利用好时间,如何让自己更加高效的`工作。
经常给学生说,做好事情的前提,一定要有一个好的习惯,生活和工作习惯,所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鞭策自己,自己作为老师,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
今天的内容告诉我们销售的分类以及很多时候,它对我们的东西产生重大影响。比如Facebook开始用的是病毒式营销,一种很多人都觉得效果很差的营销方式,但是却达到了他们自己想要的效果,并且销售对一个公司而言,非常重要,再好的产品,没有销售,顾客是不会自动进门的。
所以我们在做一对一老师的时候,也一定要学会对自己有包装,符合这个社会的步调。
从0到1读后感 9
最近把特别火的《从0到1》读完了,我认为好的书是可以和你产生共鸣,而神作或者优秀的书在于颠覆你现有的思想,而这本书就是后者。
书中讲的一个核心点就在于,创新的本质就是与众不同,找出差异化。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竞争。为什么要竞争?是因为你们所处的是同样的市场,开发的是同样的产品,面对的是同样的客户所以才要竞争,而如果有差异化就无所谓竞争,而在差异化上又有核心的技术那么就会是垄断。在垄断市场中几乎是没有什么绝对的竞争对手的,可以自由定价,而对手只有自己。
Appl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Apple每一款产品几乎都市场的领先者,当初的iPod血洗了音乐播放器行业。而iPhone是血洗了手机行业。最近的`AppleWatch 也是要血洗指标行业的节奏。至于Mac,当新款iMac发布的时候,傅盛在微博上吐槽说;“真不知道其他传统电脑厂商再做什么”。
在音乐播放器行业中只有两种,iPod和其他播放器。在智能手机市场中只有两种,iPhone和其他智能手机,在电脑行业中也只有两种,PC和Mac。苹果在所有的行业中不是硬碰硬的和你直接竞争,而是明显和其他所谓的对手在不同的维度上
从0到1啥意思?它指的是如果要做大企业,那么需要从事的应该是开创性的产业,而非同质化当前的商业模式。比如前几年特别红火的团购,当时我们号称百团大战。这就是书中提到的从1到N的现象,就是说这个社会上已经存在的相关的公司开展这项业务,而后来者只是瓜分原来的利润,是一个零和游戏,这是利益的重新划分而非增值。
书中的观点认为任何大公司都是靠垄断发展的,虽然这个和我们社会提倡的公平竞争违背。这个论断放在当下的中国是成立的。石油、电信、能源领域,大国企的垄断带来了巨额的利润。私企方面就BAT而言,腾讯在社交领域、阿里在电子商务领域、百度的搜索领域构建了自己的围墙从而维持了高额的利润。这就要求我们一旦创业,那么选择的领域竟然避开现在已有的,理应预测未来所需的那么只是一个很小的领域,我们需要在小市场占有大份额然后逐步扩展。与其在白菜价的利润行业拼杀,选择一个前言的领域杀入确实是很好的开始。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遵循幂次法则。这个法则讲的是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事情。虽然这几乎成了我们的口头禅,但是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能做投机者,而是做决策者。我们的最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最重要的几件事情上面,而不是每个事情都去做,这样的结果就是就几件事情能够产生的价值比其他N多事情的总和还要多。书上说他们有一个实验,在农场里面20%的豌豆占据了80%的重要,虽然这个实验我还是持有怀疑态度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确实需要好好执行。
还有,一个大公司的爆发很多时候是跟领导人相关的。苹果、微软、特斯拉这些大企业,都是在创始人魅力四射的时候壮大的,而在职业经理人手中走向平庸,当然平庸与否和股价不一定完全挂钩。亚洲四小龙的壮大,都是跟当时的领导人采用强权政治,或者称之为铁腕政治有关。所以,虽然我们的经济学、管理学试图让我们的企业变成职业化管理,但是我觉得这只适用于守业而非创业。
从0到1读后感 10
作为前些年一度受企业家和商界最受推崇的一本商业宝典,《从0到1》始终以其清晰逻辑思路,实际又深刻的商业哲学吸引每个从商之人。
说先来说说什么是从0到1,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与中国人所讲的“道生一”的哲学思想有重合,现在的大部分公司都在通过各种商业运营来争夺市场,而很少的企业注重创新,没有实际的核心竞争力,大多陷入了同质化的境地,而作者认为企业应该用一种批判的思维去考虑商业,去做一些突破,他讲发展分为2类,一种叫水平进步(从1到n),一种叫垂直进步(从0到1)顾名思义,真正推动我们发展进步的就是从0到1,而本书的核心就是围绕着0的突破,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维度,并以垄断的方式去占领这个蓝海市场,而作者在书中用了较大的篇幅去阐述垄断,在传统的经济学家看来,垄断会妨碍到市场公平竞争,然而在作者的眼中,在一个法制和商业规则健全的社会,垄断不仅不是商人的罪过,反而是行业内推动创新的催化剂,因为有垄断企业才会不断地创新,维持着现在的地位,而垄断的利润又可以继续支持着公司地运作,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优势。
书中彼得强调要摒弃竞争思想,并提出行业4个重要的.方法帮助企业获得自己的“垄断”,分别是: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优势。专利技术自然不用多说,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产业,产品才是核心竞争力,对产品迭代优化和对新技术的不断追求才是成为行业的龙头的因素,网络效应,其实应该属于社会传播的领域,要打通产品销售宣传渠道,让跟多人知晓,更多人使用,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做到边际成本尽可能降低成本达到规模化,做好企业的品牌形象的定位和差异化才能脱颖而出。
但说到底,再多的方法论都要根据瞬息万变的商业形势而改变,本书想传达的是一种商业哲学,一种勇于创新的理念,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成为标杆。
从0到1读后感 11
昨天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中文版的从0到1,其实作为一个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并不是找到开启商业的秘密,反倒像副标题所指出的,能够让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思考。
相信打开这本书的人一定都会被peter的第一个问题所吸引、产生困惑、渴望得到解答。
问题是:“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我认为在整本书的都始终贯穿这个问题的精髓,你需要和别人不同,展现自己的独特性,
哪怕是疯狂的、神经质的想法,那些独特性不要随着社会规范化的教育被消磨殆尽。
peter指出,做企业和做人是一样的,只有保持自己的`与众不同才会有从0到1的可能性,平庸的、大众的、普遍化的思维即使创造了企业,取得了利润,也始终在0到N之间徘徊,仅仅是为全球化做了贡献,并没有推动人类的进步。
这本书有两个点给我启发,第一个是对未来的态度。第二个是初创公司和人生的类比。
先说第一个,peter将人对未来的态度分为对未来不明确的悲观主义、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义和对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
这四个维度恰好涵盖了大部分人对于自己人生的态度,只不过很多人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走一步算一步,你属于哪一类呢?甚至说,根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概念,只是这么随时间活着而已。我们不想peter那么宏伟的,我们只谈自己的人生态度。
现在的我,属于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者。我知道自己近五年的人生规划,我要走什么样的路,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而不是为了赚钱随便去找一份工作,但同时,没有迈向社会让我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一些盲目的乐观,往往是这种乐观激发了我拥有斗志、激情和必胜的信念。但这究竟会保持多久呢?说不定只是一两年而已,也许在计划失败后我陷入了悲观的情绪,但我会时时刻刻谨记,不论自己是悲观还是乐观,永远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态度,这样便知道自己顺应着怎样的轨迹向前,而不是盲目、被迫选择了一条自己并不理想的生活。
也就是说,即使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未来是无法明确的,但你一定要把握和明确自己人生的小方向。
第二个是peter在创业初期所说的风投组合概念,在投资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不要把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分化风险,但人生和风险投资恰恰相反。一个人不可能为了拥有多元化的人生同时留住十几种可能性差不多的职业。人生是赌所有家当,孤注一掷,不留后路。
然而peter说学校交给我们的是无差别一般知识,导致现在学生已经成为流水线上的作业,毫无特色,没有差异。我身边毕业的同学大多都进了银行,要么都是在考公务员,其余的等父母安排工作。特别好笑的是,有一个走关系进银行的同学在拿到offer那天请小学同学组织聚会,底气十足的好像自己已经是金融界娇子了。在一般大众看来的成功和出息其实并不是那么正确,也没有必要去羡慕或妒忌,你有属于自己的道路,关键的是,不要人云亦云。
同时,教育将许多人教育成“你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好。显然,这也是工作中领导的要求,但peter告诉我,做什么非常重要!你应该将你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而且在此之前要仔细想想是不是有意义有价值。
这两点告诉我一个道理,全能型人才也许是个骗局,多元化人生也基本属于迷茫状态。所以,不论你是否创业,都应该想想自己是不是应该找到自己明确的、为之努力的事情,哪怕是一个小计划、小目的。就像这本书中的“大学炸弹客”说的,我认为很有道理哎,那就是:
1、稍作努力即可达到的目标
2、不懈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3、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的目标
好的人生不就是努力实现前两个,创造各种条件让未来,3成为2,再成为1么。
从0到1读后感 12
世界必然会变得不同,但变化必须基于当今的世界。
看到第三章,〈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不同的'〉,特别是关于完全竞争型企业与垄断企业的区别时,真的有非常大的共鸣,一个朋友要开一家重庆面馆,要以18元每碗的价格卖给北方居民,在我意识形态里已经觉得完全不可行,在这本书上找到了对应的观点。在完全竞争中,企业着眼于短期利益,不可能对未来进行长期规划。
第四章思考竞争的意义。如果你能看出竞争不能带来价值的提升,而是充满破坏力,你就比大多数人要理智。
第五章后发优势,终于给我一些如何判断一个公司是可投资公司一些明确性指标。
中国现今处于对明确的未来伴有的悲观主义,对未来悲观,表现在储蓄资金,对已经存在的东西进行复制,毫无新意。
从0到1读后感 13
《从0到1》不是一本创业指导手册,而是一本关于创造和走向未来的书。没有人能手把手教你创新,教你创造出不一样的东西,实现从0到1的突破。从0到1无处不在,不只是商业,也在你我每一天的生活里。
一、什么是从0到1?
随着互联网新经济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互联网创业热潮。在互联网时代,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不再是照搬现有经验,从1到N的重复过程,而是从0 到1创造市场的过程。创业者把成就归功于商业模式和机会窗口,归功于创业者本人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未来有宏观的判断,从未来着手当下,最终走向成功。
从0到1即依靠科技创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国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迅速壮大,靠的就是不断对标学习先进,拿来主义,因此也出现了“山寨”、“Copy to China”等标志性词汇。未来的世界肯定会更加趋同,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科技创新越来越难以复制,中国赶超式发展必然遭遇瓶颈。如果不能从“1到n”实现“从0到1”的转变,未来发展将走向迟缓甚至衰退。企业也一样,靠复制将使企业难以立足。书中提出了创业者实现从0到1的创业三部曲:发现“秘密”,避免竞争陷阱,打造垄断企业。从1到n,利润微薄的量变在作者彼得看来并不高明,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从0到1的质变,才能为企业带来垄断利润,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为世界创造新的价值。
二、竞争还是垄断?
虽然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在商业中,情形恰恰相反。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靠解决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竞争不只是一种经济概念,而是一种观念。人们往往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把精力放在竞争对手上。要想将企业从每日的生存竞赛中解脱出来,唯一的方法是:做到独一无二,获取垄断利润,如苹果公司。
三、重新认识幂次法则
幂次法则即遵循指数方程式的增长,是最不平均的分配。我们生活里多被二八法则蒙骗,不管是正态分布还是二八法则,原理都是同一回事。在实际的投资中并不遵循正态分布,而是幂次法则。
就像我们平时常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孤注一掷。如果把未来看成投资的话,我们之所以平凡,碌碌无为,是因为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恐惧,学钢琴、学画画、学书法等等,觉得总有一样可以应付未来,每一个都想学,每一个都没学好。我们从来没考虑什么才是我们最擅长的,并发挥到极致。我理解的幂次法则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最好,成就人生之巅,企业亦是如此。
如果成功来源于运气,那么像乔布斯、埃隆·马斯克这样的连续创业成功者就不存在了。艾默生说:浅薄的人才会相信运气和境遇……强者只相信因果。我们当下的任务就是找到创新的独特方式,使得未来不仅仅与众不同,而且更加美好。
从0到1读后感 14
《从0到1》这本书主要讲了"从无到有","道生一"的智慧。通过创新可以给人类带来更多可能性,创造新价值。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感觉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有丰厚的回报必须要有从0到1的智慧,特别对于企业家来说从0到1尤为重要。在中国好多大企业都是加工型企业,贯彻的大方针大多都是从1到n的assembled in China.其实如果想要让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一定要善于创造和创新,通过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等形成壁垒,从而实现质的垂直性层级跨越,由此开辟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而成为这个市场的唯一,其实也就是实现从0到1的designed in China.
从0到1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说就是垄断,因为只有垄断才可以给企业创造100%利润中的80%以上的利润,而从1到n的assembled in China往往获取的利润只有100%利润中的10%以下的利润。从1到n的加工型企业每天在做的事情是人员的削减,材料的节省,工法的减化,物流的优化等来维持企业微薄的利润的增长,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的话企业很可能就无法保持利润的增长了,这样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大批人才的流失和投资人的减投。然而一些从0到1的创新型企业每天在做的事情是专利性技术,破坏性创新,品牌效应,规模经济等,其中只要某一个环节获得成功的话企业就能保持利润的几何性增长。所以其实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在完全竞争中,企业着眼于短期利益,不可能对未来进行长期规划。要想将企业从每日的生存竞赛中解脱出来,唯一的方法就是:获取垄断利润。
本书中也介绍了如何建立一个垄断型企业,首先是占领小市场,然后是扩大规模,最后是进行破坏性创新。然而我觉得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创业者对未来二三十年事情的规划与想象,并且以公司逐步发展的体制去实现计划。在计划的实施当中肯定还会碰到无数实质性的困难与挑战,此时就需要发动团队的力量用独一无二的方法去面对与解决困难。然而如今作为在企业中为企业谋取利益的我们来讲其实从0到1离我们也不远,我们要抓住日常工作当中的每一个可以创新的机会,用自己最独特的工作方式去为企业谋取最大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最后还是想要引用作者最后讲的话"我们当下的任务是找到创新的独特方式,使得未来不仅仅与众不同,而且更加美好,即从0到1.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独立思考。只有重新认识世界,如同古人第一眼看见这个世界一样新奇,我们才能重构世界,守护未来。"所有从0到1的理念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作为当今社会的中坚力量只有时刻把握从0到1这一理念,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为整个人类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