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我与地坛有感

时间:2023-04-19 19:29: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我与地坛有感14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我与地坛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1

  翻开高中语文必修一,无心去看那是第几页,唯有“史铁生”三个字映入眼帘,格外显眼。

  史铁生,我国当代作家,他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他摇着轮椅去到了地坛,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与地坛》写的是双腿瘫痪的作者在地坛这座历尽沧桑的古园中坐着或躺着,看书或想事,,用树枝拍打和驱赶小昆虫。作者用了十几年在地坛中找到了三个问题的答案,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是干嘛要写作?作者从地坛中获得了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色彩,在众人眼里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这是作者对于干嘛要写作的回答,为写作而活,为欲望而活。正如作者所说:“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欲望,或许遥不可及,但欲望如同梦想,没有梦想,你将会迷失方向,不知所措,没有欲望,亦是如此,没有欲望,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欲望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但《我与地坛》使我改变了对它的看法。正是因为欲望,作者才选择活下来,才选择写作,才会获得成功。不仅是作者,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让欲望带领我们前进,相信自己前途无量。

  《我与地坛》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抒发了对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读完,我获益匪浅,我懂得了欲望不一定是坏东西,它可能是促使你前进的力量。面对不幸,我们要抱有勇敢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亦是如此。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2

  第一次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时候是在我的高中时代,一次书籍里的邂逅,让我跟这位素未谋面的伟人产生了一次触碰心弦的碰撞,感觉就是那么陌生而又熟悉,感觉文章里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就是为了我而生的,在人生最艰难的这几年里,我那颗几乎将近干枯的心在这里找到了知音,重获生机。

  时隔多年,再一次碰到它的时候,如遇挚友,而如今我已经是个步入工作岗位一年多的青年了,突破重围,更加担当,很是感谢他曾经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予了我信念的力量!

  《我与地坛》虽然没有史诗般华丽的篇章,优美的辞藻,却有着大气而又舒缓的音符,像一个充满智慧的年迈长者,在向你平静地诉说着生死的奥妙,娓娓道来。文章精简,却犹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一个乐章都在努力表达着自己的见解,每一个字眼都能触碰人的心灵,引发每一个在生活贫境的人重新燃起对生的渴望,对梦的追寻!《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对自身命运理性的反思与审视和对自我人生的一次超越,几乎在绝境中找到了存在的理由与存在的可贵。

  至尽为止我仍然喜欢史铁生的作品,是因为在史铁生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种朴实,朴实最后面闪耀着的是最强烈的人生之光,没有那追逐功名利禄的贪心也没那娇柔造作的虚伪,完全出自内心与自然,完全是真诚的袒露,他给我呈现出的是一种在这逐渐崇尚物质名利的社会中该有的人生观,并不是因为穷,因为不幸,就可以理所当然的认为一切都是这个社会亏欠自己的,自己可以无所愧疚感的加倍像这个社会索取,不管生活带给了我们,我们都应该按照自己该有的步调继续前进。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小到大,身边至亲的相继离去,让我一次次对死亡与生命产生无尽的不解与恐惧感,年幼的曾经曾经以为死亡只是一个人暂时离开,所以曾经不曾害怕,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了,我才发现生活里再也没了依靠没了守护自己的臂膀,于是开始后怕,慢慢对让你即将挑起重担的生活产生怯退感,直到有一天,《我与地坛》告诉我那句话,我才明白,有些人虽然已经离去,可是去又不曾离去,甚至成为了更加顽强活下去的理由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变得成熟,稳重。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的确,那些原先他可以也应该获得的都无情将他抛弃了,残疾人往往都要承受好多常人所无法忍受的肉体上的折磨与痛苦,在这里唯一生的欲望那就是当健全的精神力量足以对抗肉体的残疾的时候。生活里,往往肉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不够强大,比如有些癌症病人无意知道了自己患上绝症之后,尽管医生告诉他你还有几年的生命,但是多数人可能连一年都活不到就离开了,因为精神的残疾死亡速度已经远超了肉体的萎缩。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谈到:"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可我不怕死,有时候我真的不怕死。有时候,——说对了。不怕死和想去死是两回事,有时候不怕死的人是有的,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人是没有的。我有时候倒是伯活。可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可我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的,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之类,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这不对吗?" 说实话的,父亲离开人世之后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直到现在,我都不敢想象那段不堪的过去。

  一个仅有10岁的小孩,一个重度残疾无法自理的母亲,然后就仅此而已,生活没有了任何依靠,这里,生活就像史铁生失去了前进的双腿一样,那一段已经成为过不去的过去,我依稀只记得我经常会抱着母亲痛打痛哭,我曾无数次问自己:"为什么生活可以如此活生生夺取我所有的挚爱,为什么别人家的小孩可以拥有这么完整阳光的童年,而仅有10岁的我就只能接受生活的一次次残酷的挑战,饱受命运的折磨?"那个时候,母亲也只能无助的含泪轻轻抚摸着我的头发,忍着被我捶打的疼痛,那种曾经的无力感,我至今想起心依旧绞痛着。如今的我只是庆幸着,那个时候不知被什么信念支撑过着,让我一步一步艰难的从不幸的命运深潭中抽身而出,求学,兼职,照顾残疾母亲,过去的十年我已经尝遍生活带来的百态——冷嘲热讽。可那又怎么样,生活的形态虽然是畸形的,可是保持灵魂的活力岂非更加重要。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3

  人,是走出来的,从远古走来,从种群走来,从心灵走出来,我与地坛读后感。 如果一个人仅为光辉而斗,不为生命而斗,那么即使他拥有多么强壮的体魄,那也是行尸走肉,所以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光要有光也要有暗。 敢于从黑暗走到光明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人。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这是英国诗人莎士比亚留给某些人去深入探究的问题。活着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当我们考虑到 死 的时候,不妨想想活着,况且活到了一定时期的我们,竟要半途而废去选择死...对于一个具有商业头脑的人,或精打细算的人,他们绝不会如此愚昧都做“亏本生意”,读后感《我与地坛读后感》。那么,选择死,是否就意味这个人愚昧呢?无可置疑,是的。 火团中的蚂蚁,它们是是经历了怎样的心里挣扎才愿舍去自己的生命去拯救整个蚂蚁团,它们为了什么,或者它们有过别的.想法,但不说别的,就说这些,它们从作出决定时起,便预示着它们的结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是你说它轻生,这有可能吗?那是它们抱着不死的希望而作出的壮举! 所以说,无论你是“一只眼开,一只眼闭”的,还有被无形的东西压着的时候,请想想你自己,只要想想你自己就行了,想想你的右手以及整个身躯因你没有一只手而全部都要去隐藏,你会不会太残忍了些?

  只要心跳还在,一切都不会完剧。 如果我们毅然地选择了活着,那就要无怨无悔地活着,用一种正视的眼光看待未来漫漫长路,当你发现你舍不得这种“活着”时,一扇大门将永远为你敞开。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4

  “这故园放佛在为了等我……”是感情?是命中注定?心物相织的情感胜任了众所周知,先人称:“天人合一”后又有人改为“物我合一”,当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即意象与人心间构成了某种联系,似乎就会被公认,价值量一路攀升。

  是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以此寻找属于他自己地坛中的光明,但愿无所求,一心永恒久。你与世界相连,与地坛一脉相承,仿佛它成为你生命的灵魂,神韵富而万物肃,那里是你的寄托,是半生坎坷的载体,你就这样挨着它,靠着它,似拥有着一切,唯物主义者永恒。

  你说:“它只属于你。”我说:“我不跟你抢。”不是不去抢,而是抢不来。我无法驾驭属于他自己的灵魂,它之于我,如同水之于龟,绝非生之必要。印象里的地坛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黑洞,深邃的,独行迷。我只敢远远伫足,可望不可即,我清楚的`明白,它在等一个人,可惜并不是我。

  我孑孑然徘徊于路口,也曾尝试着幻想成为史铁生一样人的我是否会有守候故园这片净土的心情,不敢想,刹那间,转瞬即逝。《追光者》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可以等在这路口,不管你会不会经过·····”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你和你的故园。

  有这么一种境界,物我合一,超脱物外,绝不是我们口中的想入非非,将未知一面展现,更注重的是物与人的互感默契度,当这种境界被营造,似乎一切终究不能成为定论,终自写下:

  目中野芳馥郁开,碧草蓊郁紧随来。

  不念覆土载我车,遥望故园仍乐我。

  心中苦痛俱奈何,化作尘埃本不多。

  可怜幽径偏爱我,物我之外无三者。

  但愿地坛似我心,演绎灵魂闻佳音。

  是的,不必说那命中注定的地坛,万物有灵皆若此。情之连早已超脱一万年。诚然,共鸣者,天下之智者也。情过意境,望尘莫及,终不乏是非千秋索。

  有这么一种力量,前途无量;有这么一种情感,万寿无疆。世间万物与心连,携手天地,虽不得“零落依声泪”,倒也“长逝入君怀”。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5

  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迈进了天堂。人世间少了一位职业的生病者,天堂中多了一位灵魂的书写者。在痛悼这位当代中国令人敬佩的作家后,我翻开了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发表于1991年,著名作家韩少功对此文给予了如此的评价:“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便没有其他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 个丰年。”这篇带有自传色彩的散文,用宁和自然、朴实厚重的语言,真实地展现了史铁生从极端的失落、绝望到省悟、参透人生和死亡,并且为之达观、乐观,从 而树立不断搏击奋进的真情实感和心路历程。

  命运之神给史铁生设置了一个残忍的圈套。先送给他一副健全健康的肢体,在他风华正茂人生的航船直挂云帆时,又突然毁了他。1972年年仅21岁的史铁 生因病双腿瘫痪,1999年又染上了尿毒症,必须一星期三次去医院做透析,同死神做殊死的'搏斗。他短短六十年的人生有三十九年是在轮椅上度过的。这种巨大 的反差对谁都是极端残忍的。说他没有绝望过,那是谎言。在《我与地坛》中他写道:“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 都准备好了。”他总是到地坛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痛苦失落,一连几小时呆坐在轮椅上想关于死亡的事,甚至有不想人世的念 头。但他最后终于想通了,看破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的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于是,他坦然了,从容了,也安心了。从人性的普遍意义上说, 史铁生对死亡的思考既解脱了他自己,也解脱了很多和他一样有着悲惨命运,甚至是肢体健全者的人。这样的思考不仅有特殊性更有普遍性,所以会令人感动和折 服,也愿意接受。

  参透了死亡,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好好活下去。人活着需要支撑,一个残疾者跋涉在人生道上比常人更需要有力的支撑。母亲、大自然、在地坛中出没的草根就 是史铁生坚强心志的力量之源。对于母亲史铁生始终抱有歉疚。“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里,她总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 低限度的祈求。”“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最终他意识到了,“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凭着“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太真实了”的信念,他用纸和笔在报刊上撞开了一条路,确立了他在文坛上地位,也告慰了九泉之下母亲。地坛中的四季在史 铁生的眼中充满了诗意。他以乐器、声响、景物、心绪、艺术形式一一来对应四季,那优美且又风采各异的四季自然之美,使他发出了“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 己的命运”,这样的感慨。由此,也更强化了他对生的渴望。还有那些常在地坛出没的草根,热爱唱歌的小伙;逍遥饮酒的老头;素朴优雅的女工程师;总是与成功 失之交臂的长跑家,以及从中年到老年十五年来总是相攀散步的一对夫妇。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旷达,对人生的淡定,都在史铁生的心灵中投射出光芒,也 给了他与命运磨难笑对的力量。

  史铁生对人生、命运思索得睿智、深邃,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洞察得透彻明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要是没有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和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成为美德?要是没有了残 疾,健全会否因为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史铁生在一个新的高度完成了对命运的俯视,他的人生观、命运观,直至生死观也升华到了至真至美的境界。

  读《我与地坛》,我看到了一个肢体的残疾者;精神的健全者;灵魂的完美者。我敬畏这样的灵魂,也让我对人生、对命运萌生出感恩和淡定。命运是无法掌控和预计的,我们所能改变和演绎的就是一个过程。如何使人生的过程精彩,笑对命运的磨难,这才是最重要的。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6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玻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茂盛得自在坦荡。这个曾经历过无限繁华,而今却沧桑无比的老园子,便是地坛了。而人们总会记得,曾经有个叫史铁生的残疾人,在这里领悟了生命的意义。

  史铁生,算是这世上万千不幸者中的一个。21年那年,正值青春焕发,活力四射的年龄,一场疾病却无情地掠夺了他双腿的行走能力,使他再也无法站立,与正常人一样自由行走。这对一个还怀着满腔热血的`年轻人来讲,该是怎样可怕的打击啊!然而,就在对生活万念俱灰时,史铁生遇到了地坛,一个让他永生不能忘却的地方。

  在地坛,史铁生见证了形形色色的人。有一对从中年变为老人的夫妇,有热爱唱歌的小伙子,饮酒的老头儿,中年女工程师,很有天赋的长跑家……他们都带给史铁生无数的感动,无数对生与死的思考。而其中一个弱智的漂亮女孩儿,更是给他带来了无尽的思考。

  作者(史铁生)曾为这个女孩而感叹,上帝为何要把漂亮与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这是多么不幸的事啊!可她别无选择,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造化弄人,有时命运就是这样的不公,正如书中所言:“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对于早已成为现实的不幸,除了坦然地去面对,又能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方法呢?

  作者在沉思中,给了生死一个简单的定义:生与死都是命中注定,都是事实。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面对死亡,面对不幸。死只是早与晚的区别,不幸只是多与少的差异。这并非要我们去考虑,去抱怨。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我们应该想的,是“怎样活下去”、“怎样活得更好”的问题,是面对生活的一种坦然与平静,是对不幸的接受与无畏,而非对命运的抱怨,对生命的自我放弃。现实对每一个人来说不全是痛苦;幸福与痛苦之间,也许仅仅是不同人看待事情角度的差异。与其整日为自己的不幸而痛苦,不如坦然地面对不幸,笑出生命的强大与美好。

  即便是再不幸的人,也有生命中幸运的地方。史铁生虽然失去了会行走的双腿,但他背后,却一直有一个无私而伟大的母亲在默默地支持他。在地震中的幸存者,即使是失去了健全的身体,可他却依旧要感叹,在夺去无数生命的灾难中活下来才是最大的幸运。生命就是如此神奇而伟大,上帝在降临不幸的同时也赐给了人们幸运。

  上帝创造了生命,也就一定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尽管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可能会面对各种不幸。但是,当你面对不幸时,请坦然微笑。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7

  孤城绝域里藏着一个无坚不摧的生命,没有任何阴霾和忧愁,仅存那足以覆盖沙漠的不屈不挠。在这样一个日升月落,斗转星移的地坛。他何曾不是像他那双抱残的腿一样,自岿然不动,度过十五年跌宕起伏的光景。

  他用平凡的文字,记录着他传奇的一生。氤氲着残阳气息的荒老地坛,令他百感交织。命运在捉弄他,文字在眷顾他。

  那衰草寒烟,那落日晚霞,那云月苍茫,地坛的上空仿佛悬浮着灰蒙蒙的萧索,史铁生心里蕴藏的一腔温热,将辛酸溶解,化为曹雪芹所说的“字字看来皆是血”。

  史铁生在书中写了一个不幸的孩子,上帝恳然地把漂亮赐给了他,却忘记把聪明附上。可爱的姑娘遭到伙伴的嘲笑和戏弄,仍然一无所知。她在树下拈花而笑,没有任何安分的理智。这是对她的咄咄逼人,抑或是命运的残暴不堪。他注定失去智慧?成为一个不折不扣,彻头彻尾的弱智儿,终生被冠上问题孩子的名号?在社会上充当一个卑微的负累,小姑娘的人生将会是何等的.迷惘。

  史铁生在书中写道: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史铁生先生怀着对人生的奢望与悲观,对自己的绝望与挫败。静静地用文字麻痹了世俗的思想。字里行间中,他对生与死的诠释,生死并不是天渊之别,只是一线之差。生命,为爱而生,突然而死。荒僻的地坛,令作者触景伤怀,想起了母亲,想起了自己。感觉是理所当然的千沟万壑,落落寡欢。

  当母亲温柔的背影轰然垮塌,轻缓的呼吸戛然而止,猝然离开儿子身边,结束了一生。史铁生甚感凄凉,他想念母亲,他心如绞痛,他甚至无法逃避这个血淋淋的现实。它将永久地失去母爱。母亲春暖花开的爱抚,妩媚不可方物,祥和安逸的剪水双瞳。属于母亲的一切一切都在悬崖上摇摇欲坠,它将成为过去式的金贵回忆,作者心中一副新鲜的默剧,值得留恋却又不舍得埋葬。

  他在地坛中的领悟了人去楼空,客走茶凉的真谛。文字里溢洒了作者从容的生命毅力,重新燃起的无限激情与动力。他潇洒地抛开黯然的颓败,他比起其他人更珍惜这份生命,他用尽片刻不息的激情撞上了持续加温的心房,亘古不变的地坛将他从混沌中狠狠的扯了回来。

  他无法替代母亲离开,母亲也无法替代儿子截瘫,这是现实。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与祈祷,成为了惨荡荡的空想。“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对死的轻描淡写,字字揪心。仿佛置身与那片人烟飘渺的地坛,与作者感同身受,心中承装了对未来满满的期望,像肥皂那般透明的而又纯净的思想,没有任何杂质,轻轻地融入了地坛的最深层,泛滥出天角那片浓稠的霞光。

  他始终是乐观地面对生命,母亲和蔼的炯炯目光让他恢复了男子汉的自尊,以往的自信。最后,他笃诚地回馈了母亲对他沉甸甸的爱。他不再活在被保护之下,他写出感人肺腑的字句,感动了一群在垂死边缘挣扎的劫难惨败者,同样地唤醒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

  坦荡的人生,自出生以来,命运无人能测。苦与难,忧与患,唯有自己共度。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8

  今天读的是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怀念母爱的一篇散文——《合欢树》。母亲还年轻的时候,由于一心想为我治好病,忽略了我对写作的痴迷。

  直到一次敷药将我烫伤,才逐渐对治好我的腿绝望,开始像治腿一样疯狂的支持我写作。文中母亲两次的疯狂,一次是疯狂治病,一次是疯狂支持作者写书。从疯狂二字中,表达出来的是一个母亲对儿子满满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母亲也曾对我们各种疯狂,比如小时候疯狂的让我们好好学习,长大了疯狂的为儿女找工作跑前跑后...

  这些疯狂可能不被年轻的我们所理解,但是不能否定这疯狂中,满满的都是母亲对我们的爱。文中作者说“三十岁了,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在感触作者怀念母亲的同时,也不免感到遗憾与惋惜。我们现在好多人的母亲还健在,那么等到未来有一天,母亲离我们远去的那天,你会像作者这样惋惜与遗憾吗?我希望不要,希望大家珍惜现在,从现在珍惜这份无私的、也许不被理解的母爱。

  在生活中,多陪母亲吃一顿饭,多陪母亲逛一次街、多陪母亲唠唠嗑。多年后你虽然孤独一人想念母亲,悲伤、难过着,但这种悲伤中不再有遗憾,这种悲伤也许更是一种还念与享受。就如作者所说“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9

  生如夏花

  死若秋叶

  纪念史铁生先生

  别因昨天的悲伤

  浪费新的眼泪

  书的结尾,史铁生写道: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当我们看完这本书时,我们可以知道,史铁生先生已经把他的今生活透了,活精彩了。这一句话,可以让我们明白史铁生先生面对人生的态度与想法,这种异于常人的冷静与从容,让我们不得不为这位大家喝彩。史铁生先生从书的结尾处告诉我们,于我们而言,太阳也许正在落下,但在远方,那个太阳又在升起。如同人生的潮起潮落,我们并没有永恒,永恒的是这个世界。所以对于人的生与死,我们也无需纠结,因为一切,都由命运决定。

  史铁生先生命途多舛,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时间来写作。不必描述这种痛楚,阅读他的文章便可以看到他的无奈。但在文章中没有喋喋不休地抱怨,没有灰心丧气的言语,他展现的精神如同上面这几句话,让我们充满力量,让我们懂得对世界报以宽容之心。

  一个纯粹的作家,摇着轮椅,在地坛公园的倾述与感悟。史铁生先生的真实人生是如此沉重,可是在书中落下的文字,却毫不悲情。从他书中阐述出的经历,我们可以知道,有一种困难,是在我们最最狂妄的年龄,我们不是被梦想抛弃,不是被他人嘲笑,而是在命运的征途上,被捉弄,然后,被绊倒。最后,无论我们能不能接受,那已成的事实,就真真切切的摆在眼前。然而,我们只有鼓足走下去的勇气,就像史铁生先生鼓足自己活下去的勇气一般,努力让奇迹出现在眼前。如同他在书中说的那般:

  "不能走远路,却有辽阔的心。"

  当身体已枯竭,灵魂却不忘渴求时,无论是只剩残肢断臂,还是病入膏肓,这是命运,是你的福祉,也是你的罪孽。他没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所以当我们遇到艰难险阻,要知道抱怨的无用功不会让命运扭转,只有与命运对话,直面命运,我们才能思索出解决的办法。史铁生先生的人生可以说是布满苦痛的,为何能用理智且平静的语言来一一展现,我想这正是因为他和命运的多次对话,从而能让他做到哀而不伤。

  死神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

  变成一个不精彩的过程

  史铁生先生论到"死亡"却是平静宁和的,像在讲昨日晚餐的菜单。

  他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第一次目睹死亡,是五年级时接到亲人的噩耗。看着爷爷紧闭的眼睛,微张的嘴唇,曾温暖着我的身体也僵冷了。此刻他被抬上一架车,想到再也回不来的他,泪水就哗哗的流下。父亲没有允许我去送行,那是个充斥死亡和悲哀的场合。之后,爷爷变成了青山上一座四四方方的坟墓,离他最近的`是我们刻在墓碑上的名字。

  最常听到的一个说法是,一个生命的逝去,就成了夜里的一颗星光。那么,朗朗夜空,点点繁星。你们都看到了这里的一切吗?我们震惊,我们接受,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却只能止步不前。多少年以后死神,他终于也来了。他会来每个人身边。在该来的时候,该来的地方带走他们。不容妥协,无庸置疑。我们怎能抗拒他的力量?他拉着我们的小指尖,走向另外一个世界。

  但是生命的逝去固然容易,可是生命的精彩由我们自己把握,精彩并不会因为生命的终止而消失。活好当下,把握人生,也许这就是史铁生先生除去告诉我们生与死的必然性之外也同样告知我们的道理。他在经历了截瘫之后,从地坛的一草一木领悟了死的真谛:死是人生的必然,就像生一样,他从 "死亡的陷阱"中逃生,走出了死亡的阴影,黑暗使他更加珍惜光明,使他更加珍惜生命,因此,他释然了,他用微笑迎接必然降临的节日。如此一种态度,让先生拥有最坚强的信念,在病痛的折磨中挥毫泼墨,在《我与地坛》中记录自己的点点心迹。

  这本书,是对生命最深情的思考。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10

  《我与地坛》是公认的建国50年来最好的散文!其丰沛的力度,让所有去阅读《我与地坛》的人都不得不认真去思考人生的诸多大问题。

  人生是苦役,但并不是说,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苦役中就找不回尊严和欢乐。史铁生的文字有一些苍凉,但那些文字来自他的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那样凝重悲壮的文字来的,也一定感受不到在那苍凉的'底色下的滚烫衷肠。

  苦役终有竟时,然而人却不必焦虑结局。因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因为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摘自《我与地坛》),也因此,死也是一件不必去探究的事情,这一点上孔圣人是对的,“未知生,焉知死?”一个人不去尝遍生的诸般滋味,他面对死亡的态度就值得怀疑。向死而生才是最大的现实态度。自戕是不能证明一个人的勇气的,这是逃避,是放弃尊严。生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一个人固有的能力和智慧是只有在艰苦的境遇中才能极尽挥发的。尽我所能并不委弃,就是尊严。只是,遍历痛苦的人还能不能感受欢乐?我想是可以的,一个始终在坚持着某些东西的人,他是可以从这种坚持中获得莫大的欢乐的,这就是他的救赎。

  有时我们觉得欢愉无法祈求,但有时,我们也感到它的翳影曾翩拂过我们的心房,在那些格外宁静的时刻。正象瓦雷里在《海滨墓园》里所说:“多么不易,经过那么漫长的跋涉之后,终可以放眼眺望那一片神奇的静谧。”有时,我能从史铁生的个人内心起伏中解读到这种宁静。

  我喜欢史铁生的散文胜过他的小说,史铁生在他的小说中藏匿不深,容易让人联想他的生平,在小说中情绪激荡是一种缺陷。但散文不一样,散文正要求一个人率性,赤诚相对。

  这就是我读《我与地坛》的一点感想。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11

  人生最大的灾难就是心灵的灾难,如果心灵坚强,没有什么能让你流泪。

  题记

  我的脑海里总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座古老的公园,许多高大的杨树屹立于其中。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洒在草地上,形成一点一点的`光斑。园子的角落里遗落着一口废弃的大铜钟,上面的文字已模糊不清。每一日,不论晴天还是阴天,总会有一群各行各业的人来到这个园子。不错,这就是史铁生笔下的地坛。

  最近趁着有空,我读完了《我与地坛》这本书。读完以后感触特别深。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在地坛发生的往事,表达了作者对地坛的怀念。史铁生的一生坎坷不平。他21岁时,便失去了双腿,这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五雷轰顶。在他23岁时,母亲又与世长辞了。从此以后,他便立志,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当读到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时,我心中一震。一个身体残疾的人,面对这样的挫折却还能坚持写文章,想着自救,从困境中走出,这是何等的心态!如果我们总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挫折还能将我们击溃吗?或许,我们经历的所有困难与挫折,不论它显得多么重要,在人生的长河中,都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

  初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我因没有认真复习而考砸了。考完后有一段时间我总在反思和忏悔。现在回想起来,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它,就会发现,自己不应该沉浸在一时的痛苦之中,而应该吸取教训,为下次考试提供经验。失去预料的美好,我们却会得到意外的惊喜。就像如果你失去了太阳,你还有机会看到月亮;如果你失去了月亮,你更容易看见天上的繁星;如果星星也没有了,你可以享受宁静的夜空。

  端正心态,方能战胜挫折!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12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写作文笔平淡,哀婉,富含哲理,发人深醒。

  我在读到第一、二节的时候,为作者和他的母亲所感动。看到作者的莫大悔恨与痛苦,领悟到平凡的文字中所饱含的深情。我被崇高而伟大的母亲、母爱所折服,同时也不禁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仿佛许多相似的情节荡漾在脑海里,同样刻骨铭心地悔恨浮起在心中,仿佛作者心中的每一点波痕都能够与我产生共鸣,好像作者的每一点细微的思索都曾在自己的脑海中闪现过,平凡而朴实的文字 中我看到了一幅幅图画、一幕幕情节。

  在第三、四、五这三节里,作者统筹了十五年的光阴与时间,仿佛十五年这漫长、寂寞、充满了痛苦与迷茫的时间只是一个片断,在作者仿佛大彻大悟的平铺直叙下,哀伤更见哀伤、消魂更显消魂,十五年的.寂寞的思索与最终的大彻大悟一同融入我的思想,让我悲痛、忧伤、为作者伤心。或许“我比作者更愤怒”,不是因为我没有漫长的时间来悟透这哀伤的平凡的事,而是我无法用平静的心去听作者用平静的心所讲出的故事。我可能永远无法注意到很多事,错过了很多美丽的故事,只我因为没有一颗平静的心,或是没有时间造就一颗平静的心。总之,作者十五的时光造就的感悟是无法被我完整地理解的,它给我的如潮水一样涌上全身的触觉是我无法描摹、无法道得出的。

  在第六、七节里,作者叩问内心,对死与生作了艰难而又深遂地思考,作者想活,因为欲望,却非要给他一个理由,作者想要写作,却非要给写作一个理由,因为这理由,他又陷入苦闷与没有出路的思考,思考的最终,他却淡泊了这一切思考,决定随欲而行。作者发现他一直想要摆脱的东西就是——想要给一切找个合理的理由,以便让欲望实行“这思想本身,他终于知道他以往的思考,结果早就定下了,便是他的欲望。而其思索,只是为了让欲望在一个合乎逻辑的、自己能够认可的理由下得以实现的过程!即如此,何必陷入思考的循环,只需坦诚面对内心,面对自己的欲望便可,不需要在自己的内心前寻找掩饰物。

  这篇文章的内涵非常深遂,我也只能尽我所能地去理解,但那埋藏的心底的余蕴,会在哪一天里被我突然发现,现在,我只能盼望它早日发芽。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13

  中考后的暑假,时间仿佛一下子就闲置了下来。 独自一人在家的那些夜晚,寂静的仿佛令人心神不宁的时刻,习惯一遍又一遍反复的读《我与地坛》,不知疲倦。那样的感觉仿佛是在看海。回首那些悠闲的平静遥远的岁月,在霓虹映照的点点星光下,在夏蝉耀武扬威的鼓噪声里,在台灯渐渐微弱下去的光线中,我总是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记下那些足以感动我的话。

  在那些浑浊的白天后的黑夜,和那些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我将史铁生文字中的妙笔警句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守望那段看海般的阒静的青春彻底流失。

  彼时我开始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地坛。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集,也是流传最广远的一部作品。。“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作者习惯于在地坛中琢磨生命的本质,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最后写到他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命运对待史铁生其实是很不公平的,让他在“最狂妄的年纪忽的失去了双腿”,然而作者本人却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这并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 作者说“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似乎已经看透了生命的本质,看透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所以说,对于史铁生的人生,我能够说的永远不可能是同情。我对他,近乎是一种崇拜的心态。

  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与地坛的感情,表达了对于母亲的感激和愧疚,一字一句,感人泣下。我总觉得,作者在文中似乎把地坛和母亲同时虚化了,也就是说,地坛在某种意义上即是母亲,而母亲也就是作者心中永远的地坛。那么,作者所描绘的静静等待他的地坛,不也就是为了儿子痛苦的生活了一生的母亲么。这么说来,在母亲去世后,作者习惯到地坛坐坐,无非也是那种凄清的环境更能让作者回忆起母亲罢了。然而,整部作品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母亲到地坛寻找儿子的情景,佝偻的背影几度让我潸然泪下。儿子的倔强一点一点击垮了母亲的信心,我无法想象母亲找不到儿子时的心情以及转身离去时的悲哀。然而我更不能想象的便是母亲所承受的痛苦,为了儿子,一切都是为了儿子能够选好路,母亲咬牙坚持下来的实在太多太多,这是作者的笔无法描绘的,也是我表达不出来的。我所敬仰这位母亲的.是,无论儿子的身体怎样残疾,她终究给了儿子一段饱满的人生,这便是她唯一的骄傲。当作者终于认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时,一切似乎已经来不及了。作者笔下的地坛,永远都是静默的,像极了母亲隐忍坚强的样子。又或者那原本就是母亲。

  我想,作者心中的地坛大概就是他想要守护的一片净土吧。

  有些时候我也总在想,自己的生命中会不会也有一个想要用心守护的地坛。 母爱在作者的笔下是伟大的,那么在我的生活中,是不是同样也存在这样伟大的爱。也许吧,也许是母亲付出了太多,让我习惯成自然,渐渐忽略了它的存在。然而读完《我与地坛》后,我总觉得,不应该再这样了,“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想,作者这样卑微的愿望,大概永远也不会实现了吧。等到失去后,无论怎样想珍惜,也没有用了。

  现在的我,已经学会注意到母亲为我所做的事。

  深夜里为我亮起的灯光,是母亲的等候;疲倦时桌上的牛奶,是母亲的关怀;入睡前细细的耳语,是母亲的体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母亲对我浓浓的爱,虽然说不如史铁生母亲的爱那般沉重厚远,但我懂,我会知足。

  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我心中所想要守护的地坛,无非是母亲了。

  读我与地坛有感 篇14

  我们这辈子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伟人不会,英雄不会,男人不会,女人不会。我们总会遇到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甚至绝望的困难,毫无疑问,这是我们一生的冬天。但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一种让人们突破冰凌的力量,仿佛向死而生的伟大歌声,突破了时间与肉体的界限,突破了无限大的可能性,史铁生来了,像我展示他浩瀚不屈的精神世界。

  大家应该知道,现在这个时代有一种文化正侵蚀着年轻人,那就是丧文化。丧文化背后的“丧圈子”有着庞大的群体基础,他们认为什么都无用,努力无用,奋斗无用,反抗无用。认命。随意,就这样吧,永远是他们的精神写照。没想到,当年鲁迅先生努力想要让中国青年拜托的“冷气”,如今又被很多人供奉了起来。这对社会的发展很不利,年轻人失去了闯劲,失去了朝气,本应热情如火,现在反倒暮气沉沉。

  而史铁生呢?那个到地坛时,“失魂落魄”的人,他真的失掉了自己的魂魄了吗?并不是,史铁生比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肢体健全的人都具有人的'魂魄。读《我与地坛》,眼前就像展开了一幕幕画面,岁月流转,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的史铁生从片段的记忆里归来。我们没有选择,或许可以抱怨上帝的不公,世间总有坏事,但是,亲爱的年轻人们,我们是要么向前,要么就被道路覆盖。我们不好说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但他却劝说着自己接受苦难: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每次读到这句话,心里就会“砰”地触动一下。很难从某种意义上对这句话做个阐释,但却总在冥冥之中从中得到一些鼓舞的力量。

  正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如果一个人精神彻底沉沦了,那他也就是彻底没救了。史铁生还是史铁生,地坛还是地坛,春风依旧在,四季的变化自然那么巨大。史铁生是在怎样的痛苦中鼓舞着世人?仿佛在说“你瞧!你看看我,你看看我的鬼样子,你再看看我有神的目光,朋友,再试一试,我们的生命都富有这样伟大的力量”。他果真试了,度过那段自我否定的时期,生命因他的作为而焕发出新的光泽,因为他是史铁生啊,没有超能力,和常人比起来甚至还要差上一些,但是毫无疑问,他一定是一个英雄,不能飞翔甚至不能正常行走。但是,英雄是那些发光的人,是引领我们走出困境,给予我们希望与念想的人,史铁生完全吻合这些特性嘛。

  他是英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我们都拥有一个类似于地坛的地方,我们都有特别不为人知的期待,只要我们不放弃,我们都可以成为一个在地坛中发光,照耀他人的人。于无可救药之地,疗人绝望,这正是地坛的意义。

【读我与地坛有感】相关文章:

读我与地坛有感04-02

读我与地坛有感04-02

读《我与地坛》有感04-02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05-28

读《我与地坛》有感(精选23篇)08-05

读《我与地坛》有感(精选20篇)07-11

读《我与地坛》有感(精选28篇)07-15

读我与地坛有感(精选15篇)11-19

读《我与地坛》有感(精选26篇)07-27

读我与地坛有感(15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