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7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
读了龙应台写的《孩子,你慢慢来》以后,浮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细腻如水的女子。这本《孩子你慢慢来》,语言带有异域特点,短句较多,段落简洁,读来别有一番感受。书的封面是作者和儿子的照片,孩子睁大一双纯净的眼睛,小脸朝上,母亲面带微笑看着远处。背景是纯黑色的,突出了人物形象的洁净。书中的文字不是很多,其间夹杂一些彩页,很是浪漫。如第一个彩页就是一道长长的铁轨中的一段,铺了一地金黄,孩子在慢慢踱步,神情是那样的专注。文字说明是“长长的路,慢慢地(书中是‘的’)走”。画面上没有我们想象中的一望无际的长路,只有脚下这一片小小的空间,似乎在告诉我们:不要注视那么远,我们不需要拼命赶路,只须看着脚下的一点路。
《孩子你慢慢来》这篇文章,是本书的开篇。作者描述了在花店买花时看到的一个情景:一个5岁的孩子,非要自己动手给花束系上蝴蝶结,而作者就那样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愿意静静地等。在等待的过程中,作者追叙了一个昔日冰冷的事实:一个追不上别的孩子功课的女学生,带着自己的弟妹,跳进了冰冷的河里。由那凄惨的一幕,作者想到了,孩子,你慢慢来。
在生活中,我们也不能不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也许一辈子都追不上别人。那该怎么办呢?别急,我们还是要等等自己的灵魂。我们不能为了去追赶别人,就不顾脚的疼痛,就不顾自己心的劳累。
作者没有像一般人那样,狭义地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而是把孩子看作和自己一样的、来这个世界上看看的一个人,只是时间先后不一样而已。她写道:“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她。”很简单的一句话,却撼动了我!她把母子间的关系看作是平等的、互助的,甚至孩子可能比母亲懂得更多。孩子的淳朴,孩子的真实,孩子没有被污染的心灵,使得他们的眼睛更明亮,心底更纯净。在她的眼里,孩子是我们成人的老师。我们走在岁月的路上,遗忘了许多美好的风景,忽略了许多美好的事物,是孩子以一颗纯真的心,用一双稚嫩的手,帮我们一一拾回。这样,我们在人生的暮年,才得以返回童真。
在向孩子介绍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做母亲的龙应台发现了许多自己以前没有看到过的事情:在母亲的眼里,“龙”就是古人视作图腾的那个四不像的东西,那个很神圣却谁也没有见过的东西。而在孩子的眼里,一条彩带,许多玩具汽车排列起来,也是龙。在做母亲以前,她喜欢的歌曲可能是忧伤的,比如“滴不尽相思血泪……”而有了孩子以后,她却会不由自主地哼起“咕呱呱呱,就是母鸭带小鸭”。这种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也许是被孩子带动了,也许是被孩子唤醒了。
母亲总是希望为孩子遮挡住那些利剑、阴云、污秽之类的东西。《白雪公主》、《小红帽》的故事,想必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了吧?但是我们中间有多少个母亲考虑过它们的负面因子?如装扮成老妇人的皇后勒住白雪公主的脖子,继而想用毒药去药死白雪公主。可是龙应台考虑到了。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纯净的世界,她把书藏到书柜中,藏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因为爱孩子,所以她不想让孩子读《水浒》,因为怕那些绿林好汉的性格影响到孩子们,怕这样的书破坏了自己的生活教育。难得她如此用心地做母亲!
因为做母亲,所以失去了青春时的“野心”,所以任孩子把自己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因为做了两个孩子的母亲,所以一边悉心照顾小的孩子,一边悄悄揣摩大孩子的心思。她发现:那做过父母的,而且养育过两个孩子以上的,来看婴儿时,不会忘记多带一份给老大的礼,那不曾做过父母或只有独生儿女的,只带来一份礼。她知道,该怎样帮助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2
整个寒假都在读一本书,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
书中有这样一个妈妈:这个妈妈像随身携带着摄像机,无论走到哪里身在何处,将育儿的缤纷细节全程录制,就像在不知疲倦、不厌其烦地做着直播。透过文字我们看到了真切详实的画面,更能感受到一位母亲,在尽其最大的能力和潜力,自觉真诚地实践和记录着。这本书就像一份礼物,对母亲和孩子来说,一定无比忠贞和珍贵。
这个妈妈拥有独特细腻的理解力,也有着近乎完美的执行力。在其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作为旁观者,我惊讶地发觉,原来这对母子之间可以无话不谈,许多私密的问题都被或严肃或活泼地提出和解决。我相信,其中必蕴含了最大程度的沟通和理解,最广角度的亲密和融合,最强力度的爱意和希冀。彼此之间一切的画面无不暗示着这样的心语:很爱很爱你。
读着这本书,有太多熟悉和相似的场景开始回放。比如说——家里不只一个孩子的家庭几乎都会出现这样的桥段:妈妈对几个孩子的爱若不能平分,让其中一方觉得不公平,感到被冷落、忽视甚至遗忘,其稚嫩的内心必然充满了疑惑和愤怒。如果你能深入到这个孩子的表情和内心,作为妈妈,定会觉得心酸吧!
读《孩子,你慢慢来》,总会产生种错觉:龙应台明明是主角,是故事的核心人物之一,但很多时候却像极了一个旁观者,让误以为在描写别人的故事。
有关青春的记忆总会多于有关童年的记忆,虽然从出生那刻后的每一时,我们都在长大,但我们都会经历不记事的几年光阴。当我们学会了用多种方式去记录和储存信息时,有没有问过自己——我的童年在哪里?谁又能说对自己童年的生疏和完全陌生不是种损失和遗憾呢?这本书里的故事,我觉得可以多多少少弥补我们对童年记忆缺乏的遗憾。你也许和故事中的人物一样,更何况它不是杜撰的虚构小说,而是对两代人自交融那刻起生命的实景写生。如果你信任自己的感觉,大可放心地认为这是所有妈妈送给她们孩子们的礼物,并不过分。
书名为《孩子,你慢慢来》,但这简单的一句话,质朴的几个字,却是以妈妈的口吻深情说出,不是别人。这本书应该拥有不特定的读者群,因为每个人都是或曾经是过孩子,其中会有人当着或有一天要当妈妈。或许书中的故事密度远不能包揽母子最初几年之间所有可能的相处情节,但蕴藏的情感浓度却足以让你以此为起点,无限放射与回味这般伟大交集的味道。并记得,将之发扬光大。
看了多种角色的人对该书的评价,他们中绝大部分不是专业的'评论者,所以“为了评论而阅读”这一命题可以忽略。也许阅读的目的越单纯,所得的感受会越自然。他们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各异,从中学到的东西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应该可以确定,它确实触动了很多读者的心,而作为读者接下来就是要体验和反思从中得到的感觉罢了。
好想让龙应台当我几天“妈妈”,尽管我拥有心目中最最伟大和亲近的生母。也许所有母亲都拥有相似的情感浓度,只不过在现实的场域里,所处环境不同,表达方式有异。
龙应台说,“我在写《野火集》时,也在写另一本书《孩子,你慢慢来》,这两本书,一本像刀剑,一本像温柔的羽毛,可是它们的核心东西是,对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深切的爱,还是一样的东西。”
“孩子你慢慢来”,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换言之,任何时候只要我们的父母还在,当我们不如意的时候,这样一句由妈妈说出的轻柔的话语,会带着恒温的热情伴我们走出黑暗。在某一瞬间,我们会为此感动至落泪吗?会的。因为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能完全报答这种一辈子的恩情。我们能做的就是,全力报答并自发地把这种恩泽传至下一代。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3
“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算是一个沉重的开头。
婆婆对孩子的呵斥,也许只是一种对客人的尊重,而作者对孩子的耐心等待,让我看到了一种对孩子的尊重。“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
作者对孩子打蝴蝶结时细腻的描写,我仿佛真的看到一个孩子正在耐心地用草绳编蝴蝶结,由于还是个五岁的孩子,手眼并不是特别的协调,因此,总是穿不进洞里,但是他没有着急,仍然不紧不慢的做着,仿佛这个杰作能给他带来很大的成就感。
这种属于孩子的内心的平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
可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对母亲而言,对作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作为孩子在平日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长辈之一,作为对孩子们的生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的我们,更应该对这句“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有深深的思考和认识。
这本书中,第二个故事提到了一个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被老师责骂,最后,带着三个弟妹,在爱河边跳了下去。看到这里,我的心狠狠的纠了一下。
其实,我一直没有看懂这段文字被放在这里的目的,也许是想说,若是这位教师能给孩子一个“慢慢来”的机会;也许,是想让教师也能和作为母亲的一样,关心孩子,耐心地对待孩子。
这本书的封面,是一个孩子低着头,默默地走在一片落满枯黄树叶的路上。他小心翼翼,又仔仔细细,看似一个在落叶中寻找宝藏的考古学家。这个年龄的孩子,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他们研究着身边的任何事物,包括他走的路和路边的风景,又比如,枯树叶中的奥秘。
《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夹杂着许多母亲与孩子在一起的照片,那是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它记载着一个个母亲用爱浇灌着孩子,用耐心哺育着孩子的感人故事。边上那些美丽的文字“孩子将我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在漠漠穹苍和茫茫大地之间我正在亲身参与那石破天惊的‘创世纪’……”,让我深有感触。
作为教师,正如孩子们的母亲一般,熏陶着他们的审美,丰富着他们的学识与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但是,他们带给我们的却是孩童般的心灵,他们为我们展示着这个社会各种的美好面。这难道不是一种天赐的恩惠吗?
孩子们的世界,和我们成人是不一样的,孩子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尴尬,就不能只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出发,应该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
其次,小孩子与生俱来,对外界新奇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就会问一些奇怪或让我们惊奇的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培养孩子的这种质疑能力。
再者,孩子们的观察力又有着他们独到的一面,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观察结果,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观察这个世界。
所以教师要做好这份育人工作,首先要当一个合格的倾听者,能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谈,不添加任何的主观色彩。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4
第一次粗略的读完《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只记得序言中惨烈的体罚场面,安安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下学会了四国语言,以及安安妈妈耐心的陪伴安安成长为一个小学生,并跟踪他放学。全都是碎片化的阅读。
再次拿起这本书,序言中多次的对比描写,让人更深刻的理解了两种教育方式的不同:花店的老妇人让五岁的小子扎花束,骂他慢,但是小孙子的努力让作者愿意慢慢地等待;而林老师的刻薄让人发怵,她的严厉和体罚,逼得本就家庭困难的王爱莲带着三个弟妹跳进了爱河。老师不知道王爱莲是个多么穷苦的孩子,连厚衣服和袜子都穿不起,连最起码的吃穿都成问题,生命都无法保障,何谈学习?《弟子规》中说:‘’有余力,则学文”,最基本的需要都无法满足,更无法去学习。在那种严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充满了恐惧,根本不会去主动学习,更不会热爱学习,所以小时候的作者逃学了一个月,这是一个缺乏爱和宽容的学习环境,我们要有花苞心态,像作者一样,愿意等待一个五岁的孩子去努力地打好一个蝴蝶结,给他成长的时间和爱的空间。
书中的安安在爱和宽容中成长。八个月大的安安见到鸟,爸爸教他bird,九个月再次见到大公鸡,安安就会自己说英语bird,九个月大,第一次开口说话,还是英文,真是奇迹。安安开口了,妈妈便开始当导游,给安安介绍一路的遇见,最后到达幼稚园,这让我想起了我家大儿子小时候,我也喜欢抱着他走在大街上,不停地和他说话,汽车、太阳……见到什么就说什么,可是没有安安妈妈那么用心,还加上优美的修饰语,连诗也随性而读:"枯藤老树昏鸦……"
妈妈用心的教育造就了一个爱读书的小安安,不足两岁却固执地要认识世界上的所有。有他一半高的书,是他探索世界的工具。安安对"龙"的理解也很深刻,不在乎是否真龙,而在乎龙的长度和颜色,安安还会用车来自创龙,"车水马龙"就这样顺理成章。有了安安,妈妈做的饭是对孩子好的胡萝卜和鱼肉,一边做饭,妈妈还要竖起耳朵听着儿子玩玩具,连哼的歌曲也是小儿歌,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有了孩子以后,孩子就成了妈妈的全世界!
为了听懂小安安的话,幼稚园的老师苏珊、爸爸、妈妈都在不断地互相交流、学习,苏珊学中文,妈妈学德语,爸爸学瑞语。“孩子是天心的验证,美的极致。"安安不仅理解了黑人,还会见到哪国人就说哪国语言,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那在于父母的'爱和宽容,见到一种东西,父母会用不同的语言来教安安认识,并且不厌其烦。所以每一回新的邂逅,安安都会问三遍,并记住三种甚至四种答案。
为了让安安学到世上的美好,妈妈把暴力血腥的《白雪公主》和《阿里巴巴》移到了书架的最高处,而《阿伊达的花》、《小豌豆的故事》、《小锡兵的爱情》、《三只小猪》成了小安安的最爱,好多书我连听都没听过,却成了安安比车子还要好的玩具,连上厕所都要坚持带着书。看来不读书真的不行,连两岁的小孩儿都没法比。
"野心"一文中,若冰讨厌狗,我也讨厌狗,我家的老二并不讨厌狗,却对狗的毛过敏。安安爸爸拿故事哄小孩儿真是见效,《七只乌鸦》让小安安哭声一半就煞住。有了孩子,家里总是一片混乱,妈妈总是无比忙碌,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同作者当年一样,36岁就成了有皱纹的黄脸婆,失去了好多理想,但同时也是幸福的,无数的忙碌,说不尽的快乐。我的小儿子和安安一样两岁左右,儿子也刚好在公交车站指着我的眼睛,说:"有果果,妈妈眼睛有果果。”近一段他也常说这句话,孩子的观察力见长?儿子睡觉的间隙,我愿意再看一遍同我如此有缘的书,学习作者用书中故事教导儿子,耐心宽容地跟踪儿子放学,而不责备他把15分钟的回家路程走了一个小时零十分钟。一路的探险历程,让儿子的好奇心得以保留,虽然他只带回了一块十公斤重的废铁。
用爱和书籍滋养孩子,以足够的耐心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静待花开!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5
很喜欢读龙应台的文字,她的文字很接地气,让人可以感觉到真实的人生,文字浅显易懂却饱含生命的气息。作为一个作家,她有着渊博的学识,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对待生命的态度让我敬重不易,尤其是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她从一个普通妈妈的角度观察孩子的成长过程,文字细腻而深情,从文章的封面语:"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简单的文字中传递的是一个母亲的简单的内心独白,对孩子的成长的'点滴都有独到的感触。文字带入感很强,边读着这样的文字,感觉一切都是那般美好,孩子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七彩万花筒,每天都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惊喜。但是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我们每天疲于生存线,来自各种各样的压力,让我们一直像陀螺一样的转啊转啊,很难有时间真正停下来,完完全全的陪陪孩子,用心的去聆听他们,参与他们的成长。
本书中有很多关于亲子方面的沟通及家庭关系的想法,例如初为人母的欣喜和彷徨,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如何平衡,有了二宝后,如何帮助大宝的度过爱被分割......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生孩子呢?其实这个问题也被人问到过,为什么要有孩子呢?老一辈的人会说为了传宗接代啊,为了养老......现代人文艺一点的说法可能是:为了让我的生命过程更完整啊!仔细想想,这些想法其实是极端自私的,凭什么要拿别人的人生来完整你的人生呢?曾听过一种说法,一个小孩子的降生,不仅仅是一个小生命的到来,其实是在重新塑造一种人生,一个崭新的人生,像白纸一样,随意渲染。最常听的话是,我千辛万苦生了你,你一定要对的起我,长大了要报答我......孩子需要感激你的不是你给了他血肉之躯,这是你的选择,他无需为你的选择买单。后天你如何去塑造他的灵魂更重要,他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灵魂,倘若去仔细观察生命的历程,你会惊诧于一切好像是计划好的,每天每时每刻他都在努力的成长,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每一个生命的阶段好像是按照剧本演绎出来,看似相似的过程,每个生命的性格特点又千差万别......如何尊重生命的差异,也是我正在思考的问题,龙应台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耐心的对待孩子犯的小错误,允许孩子去犯错,和孩子平等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包括曾经的我,或者是迫于无奈或者是一贯思维,孩子从离开母体后好像就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了,我们把一个小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他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的义务和使命才刚刚开始,我们不是仅仅给予衣食住行,把他养大,育的过程应该是同等重要的,和孩子的情感链接及价值观的影响,和生命成长的过程你的参与和影响离不开。我们常说的原生家庭,其实更多的是原生的一些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对于孩子的影响可能是一生的。我很欣赏书中对于这点的看法:“母亲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个“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我更想说的是,父母,因为孩子是两个人的,丧偶式育儿现在并不罕见,这样的爸爸一直隐形缺席孩子的成长,长大后,孩子自然而然就缺少了和父亲的链接,这样的链接需要时日,非一朝一夕能够建立。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6
肖老师说我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等你们慢慢懂事,慢慢长大;我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静待花开。”
漫步在乡间院落,总能看见年轻的父母带着牙牙学语的小娃,不厌其烦地教孩子说着:“爸爸,妈妈;小草,小花。”于是,孩子学会了说话。穿行于城市住宅小区,也能看到帅气靓丽的爸妈对着蹒跚学步的孩子,鼓励着:“宝贝,你慢慢来,跌倒了,爬起来,不怕。”于是,孩子学会了走路,学会了用脚步丈量天下。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耐性消失殆尽,我们忘记了:孩子,虽然在慢慢长大,但是仍然需要我们平和的态度,需要我们的宽容。于是,当对着孩子满是红叉的练习本,我们怒目而视;当对着孩子试卷上刺目的分数,我们责骂狠打。从那以后,孩子的眼光变得躲闪,孩子最亲的不再是爸爸、妈妈。
曾几何时,我也是如此急功近利,暴躁不已。记得女儿上一年级时,还不到六岁,一次数学家庭作业中有一道口算题“4+3=?”女儿在等号后写了“6”,我看到以后,立刻怒目圆瞪:“你傻呀!这么简单的题也会错!越学越回去了!拿去改!”女儿战战兢兢从我手中接过作业本,低垂着脑袋回到书桌旁,重新做了题给我检查,这次,等号后赫然写着“5”。我大发雷霆,因为我知道,这道题她是能做的,居然连错两次。我将她的作业本扔在了凳子上,并伸手推了她:“咋这么笨啊!错啦!去去去!再改!”女儿惊恐地看着我,不敢去捡作业本,我更生气了:“还不去!”
我看到了女儿的眼泪“啪嗒啪嗒”掉在地板上,看到了她用颤抖的小手捡起本子,再次回到书桌旁。拿着铅笔的手还在抖动,铅笔搁在本子上不敢下笔。
后来,我不知道女儿怎样算对了那道题,只记得她把本子递给我时小心翼翼的动作和不敢直视我的躲闪的眼神。如果再回到15年前,我一定像龙应台一样,抚摸着女儿的头,温柔地对她说:“孩子,不急,咱们慢慢来。”
如今,有多少年轻的父母,也如当初的我,忘记了当初孩子吐出第一个的字的惊喜,忘记了当初孩子迈开第一步时的激动与兴奋,忘记了告诉孩子:“你慢慢来,不要怕,有爸爸,有妈妈。”
我们总是急于求成,总希望孩子顺着自己给他们规划好的轨迹去成长,于是,我们学会了揠苗助长;如若不成,我们就放任自流,不管不问,任由他自由散漫,一事无成。正如《孟子.公孙丑上》所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有害之。”
在龙应台散文集《孩子,你慢慢来》中,我看到了龙应台对安安和飞飞的耐心和爱心,感受到了父母陪着孩子慢慢长大的快乐。读后感当妈妈一遍又一遍地给安安讲着同样四只脚、一身毛、会走动的动物的不同名称的时候,没有不耐烦,有的只是持之以恒的耐性;当安安将飞飞的衣服和袜子剪成大大小小歪七竖八的洞洞时,妈妈有些生气,但看到两个儿子互相维护,互相友爱时,却有着无限的欣慰。
《孩子,你慢慢来》带给了我深深的思考,龙应台说:“我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是啊!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不过花期不同。只要我们细心地呵护,她就会慢慢长大,开花。也许,你的孩子是茫茫戈壁中的一株依米,需要贮存五年的'养料和水分,在第六年才能开出娇艳绚丽的五彩花朵;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也不会开花,因为他是参天大树。
孩子,你慢慢来!
如今,我的孩子已经长大,时光不会倒流,但我会对我的学生说:“我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等你们慢慢懂事,慢慢长大;我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静待花开。”
年轻的父母,请你陪着你的孩子,相信你的孩子,对你的孩子说:“孩子,你慢慢来。”请你陪着你的孩子沐浴阳光,静待花开!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7
昨晚一气呵成读了龙应台写的《孩子,你慢慢来》。刚拿到这本书,一副温馨的的画面立刻呈现在眼前:一对亲密的母子,孩子睁大一双纯净的眼睛,小脸朝上,母亲面带微笑看着远处。背景是纯黑色的,突出了人物形象的洁净。这本书不厚,内容不是很多,里面穿插着一些温馨、浪漫的图片。
《孩子你慢慢来》是本书的开篇之作。作者通过一个花店买花的场景:一个5岁的孩子,非要自己动手给花束系上蝴蝶结,而作者就那样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愿意静静地等。在等待的过程中,作者追叙了一个昔日冰冷的事实:一个追不上别的孩子功课的女学生,带着自己的弟妹,跳进了冰冷的河里。从这个凄惨的故事,作者想到了:孩子,你慢慢来。
读着读着,我的思绪随着作者与孩子的嬉戏玩耍,回到了十二年前。十二年前,我初为人母,我的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我也把自己的全部耐心和爱心倾注在孩子身上。当孩子咿咿呀呀学语时,我会耐心的听孩子说话,从孩子的表情中和孩子共享快乐。在孩子三岁多的时候,已经对汉字开始着迷,走在街上,他会问所有广告牌、门牌上的字读什么,渐渐的他开始自己阅读,很多时候我以为他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会在读书的时候发出“咯咯”的笑声,我知道他对书中的内容有了自己的见解。儿子对数字很感兴趣,我会耐心的用生活中一切可以用的东西与孩子玩数字。幸福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转眼儿子上了一年级,学会了背诵很多古诗。有一次我和儿子交谈,我说:“你看爸爸妈妈辛辛苦苦的赚钱却没有买件漂亮的衣服,你什么也没干,妈妈却给你买了漂亮的衣服。”儿子听了以后,歪着脑袋想了想说:“妈妈,是不是像那首诗写的?”我说:“哪首诗啊?”儿子很顺畅的把那首《陶者》背了出来,还给我讲解,他说陶者十指不沾泥,却是粼粼居大厦。虽不是十分切题,但是我感觉觉儿子长大了。儿子在上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去他姑姑家,他姑姑家在山区,生活不是很好,回来后我跟儿子说:“你看你姑姑家这么穷,日子真不好过。”儿子却很淡定的说:“不管穷富,开心快乐就行。”孩子真的长大了,懂事了。
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好像更开始关注孩子的.学习,忽略了孩子其他的优点,只是一味的看孩子的成绩。脾气也慢慢地变大,总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虽然我知道,我这样做是错误的,但是很难改变。今天读完龙应台的这本书,我觉得她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她有自己的教育智慧。《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有自己的孩子我又想到我所教的孩子们,他们是一伙懂事可爱的家伙,课下他们喜欢围在我身边问这问那,前几天,周煜阳同学说:“老师,您有白头发了。”我说:“老师老了。”她竟然扶着我的肩膀说:“老师,您看起来很年轻啊。”我班的学生对我是那么的信任,我也非常喜欢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可是,回到课堂,部分孩子的成绩总也提不上去,一个知识点怎么教也教不会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发火,有时言语也很偏激。看过《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的,我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有耐心让孩子慢慢来呢?对待他们我能不能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怨气,多一点爱心,少一点急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菲薄,那样,孩子们会不会比现在优秀,快乐?我这个教育者是不是会感觉轻松、愉悦?
“慢一点,再慢一点。”让我们把脚步放慢一点,把脾气放慢一点,让生活的节奏放慢一点。不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不再强求自己的学生非得比别人优秀。给他们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让他们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成长。“孩子,你慢慢来”,让我们静等花开。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相关文章: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0-11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1-12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04-26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03-03
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经典语录全集05-28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5篇11-25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笔记(15篇)01-13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02-25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09-18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