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3-07-21 07:20: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傅雷家书读后感12篇[荐]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傅雷家书读后感12篇[荐]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在暑假,读了一下《傅雷家书》,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浓厚的爱,一点一滴的灌入孩子的做人、成家之路上。

  现今的很多家庭当中,可以达到傅雷家的教育质量的应该少之有少。从书信当中,可以体会到父母与孩子犹如朋友间一般,不是父母摆着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命令孩子,更不是孩子拿出天之骄子的傲气去敷衍父母。他们是在交流,是在讨论与探讨,将彼此的心灵互相交换,这就是他们家的成功所在。

  在此,我想起的便是家庭教育问题。相信家庭问题是现在社会上一大受人关注的问题,如何教育好孩子令许多父母增忧不少。现在青少年的成长问题在社会上很火很热,这些问题经常能在电视、报纸上出现,富二代怎样怎样的,少年为买衣服与父争执以至杀父、少年杀人……这些的出现难道不属于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吗?

  话虽如此,实办却难。父母与孩子的责任都是家庭教育的主导因素。首先,家中的父母与长辈要带好头,才能好好去引导孩子。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适度,不能说太重视事业而忽视孩子,就像一些留守儿童一样,一直与祖父母一起,缺少父母的爱,他们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吗?另一方面,不要太放纵孩子,该严厉时须严厉。在物质生活优越的.今天,或许父母给孩子的太多,孩子没见多少风雨,在温室里成长,能在外承受风雨吗?正因如此,一青少年想买衣服而遭父亲拒绝,一怒之下杀父;还有富家子弟绑架父亲,过程中父亲死了。试问这一个个悲剧,父母不需负责吗?所以,适度去教育孩子是很合理的,把握好了“度”,才是真的好。

  孩子也应成熟自己的思想与心理,不能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不能当父母如佣工一般看待,更不能伤害父母。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由父母所养所育才长大成人,我们要学会孝顺父母,体谅父母,这样才能为一个和谐家庭出一分力,在家里的生活才会快乐。

  而我认为彼此之间的沟通是很重要的,像傅雷的家庭一样。沟通的重要在与联系心灵。我认为代沟是现在无法避免的,一代一代在社会的社会背景不同,自然造就不同的一代。像我的父母那样,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年少便到外打工而不是去上学读书。而有优越物质生活我们,90后文化与数十年前的文化能不有代沟吗?正因如此,多数的我们才会去找同龄倾诉而不是找父母。所以我们要做的便是打破这代沟,多与父母聊聊天,谈天说地,总有一座桥梁能让我们好好去交流的。

  要做到像傅雷一样去培育孩子,引导他们去走艺术的道路可能是很困难的。但教育一好孩子、乖孩子,少不了父母的点滴心机,将家庭构建好,好好地构建生活,双方都有责任。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书信,这份古老又饱含深情的寄托,从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让一对父子远隔千里互诉心声。如今看来,每一封信都是傅雷对孩子的殷殷嘱托和真情流露。

  其实傅雷起先对于孩子是极其严格的,在孩子小时候,他无微不至的照料他又近乎严苛地要求他,令他一天与钢琴相伴七八个小时。他将全部身心倾注在孩子身上,精心栽培孩子,同时在被日寇侵占的上海,又要保护孩子不受伤害,时刻提点孩子,防止孩子误入歧途。然则后来,他为自己早年对孩子的严厉却时常自责“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他为自己不是一个好父亲而懊悔,但实际上傅聪在他的教育下令他骄傲,而这种教育方式也令傅聪倍加感激。

  于是,在傅聪出国求学的年间,傅雷自称“父性才真正觉醒”,一封封书信中,是道不完的深情。信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字眼——“等了许久,终于等着了你的信。”“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等着。”或是“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作为一位父亲,这样与孩子坦诚相待,不死守面子,着实不易。同时,他也不是传统的父爱无言的形象,他对孩子的爱全都蕴藏在了书信中。

  他在信中甚至对于傅聪的'生活细节无微不至,从待人接物,社交礼仪到理财管理。弹琴细节都在傅雷先生的指导范围内。傅聪自己也坦然说,对于这样作文有些唠叨式的关心,开始“确实有些不耐烦,但思及他是真心关心我,又不得不遵循”。

  而这些当中,傅雷先生关于艺术方面见解尤为深刻。对于傅聪,傅雷先生从一开始就是按照艺术家的标准进行培养和看待。谈艺术,是傅雷家书中的重要内容,篇幅也最多。同时,他鼓励孩子在艰苦的音乐学习之外,进行写作,既是训练文笔,整理思路,也是为国内青年人指明方向。

  关于傅雷的教育方法,早年的傅雷先生因时局的确很严厉,但是中年的他却真正懂得了如何做一个父亲,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正面的榜样他本人对事业的热情,对祖国的热忱,对朋友的关爱,对妻子的体贴,无不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另一方面,把毕生所得毫不保留地付出给孩子,既能在精神上引领孩子,又能与孩子共鸣,是难得的良师益友,而他广泛的涉猎,高雅的爱好,也无不在时时刻刻熏陶着孩子。这样的教育,使我不得不感叹一句,为父如斯,又何求他!

  总的说来,父亲有两种极端的典型,一个是无限的慈悲,把人从深谷里拉拔起来;一个是极端的严厉,逼人激起继续前冲的力量。虽然这两种父亲的方法不同,但是我相信他们都有强烈的爱,才会表现那么特别的面目。而傅雷先生无论是早期的严厉还是之后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慈爱,因蕴含了对孩子深沉的爱,才使傅聪成为名满天下的钢琴家。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望天下儿女不负父母之爱,岁月静好如斯。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这怕是对现在的我最为受益的一本书了,一封封家书事无巨细,从弹琴到艺术,从从柴米油盐到做人,父亲傅雷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自己的经验之谈,这无疑是给儿子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同时也是给我们读者的一笔巨大的财富。下面我想分享几句自己特别特别赞同也也特别特别喜欢的几句话:"日常生活一乱,精神绝不可能平静"这对于初二的我来说是深有同感,却表达不出,现在看到,才猛然间被点醒。因为每次计划的不妥当,考试前为复习没充分担忧,开学前为作业担忧,使自己的内心常处于焦虑和不安之中,心里充斥的也都是负面的情绪,亦是恐慌亦是暴戾,从而影响到了我对父母、朋友的态度,同时手上又戴满了许许多多的"戒指",这样一来,如何能解决问题?又像傅雷先生对儿子说的那样"唯有冷静与客观,终能想出最好的办法。"所以啊,又联想起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兰彻遇到困难时常对自己说的"All is well"不正是这个道理嘛,只有一个人的内心平静了下来,才能够理性、客观地去看待一个问题,才不会被自己的主观感受所左右,这样才能找出一个最佳解决方案或是一个成熟的抉择。书中还有一句话,让我满面羞愧,即是"责人太严,责己太宽"。这句话仿佛是在我耳边对我大声说出的。能够意识到这点的并改掉这点的人,实在是让我太为赞佩,因为我平时在生活中与人探讨一个问题,也是近日由老师家长提醒,才意识到,我从来都是站在所谓的"上帝视角"来看问题的,把问题想得简单、片面,又总以绝对的好和坏、对和错去论述。再来说与人相处方面,我总是将他人的一些细小失误,冒犯地毫无礼貌地拿来侃侃而谈,无限放大他人的缺点,对生活习惯邋遢,有骄傲自大的自己则是无限宽恕。现今总算是认识到这点了,也算是对我现在以后做人的`一个进步吧。好多句子都太太喜欢,因为手速不够哈,再拿最后一句来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这句是傅聪的话,也是很有共鸣,"经过我的观察,什托姆卡先生的方法也有缺点,而且所有的先生都不够客观,不够"对症下药"。因此我的看法,最好是自己尽量观察,吸收对我有益的方法及意见。"这不正合学习是一个道理嘛,我听过无数的老师的物理课,但从未找到真正一个完全满意的,都有不足和缺点,但最重要的其实是老师和家长都在主张的要自主学习,自己找到对自己有益的方法,自己对症下药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傅雷家书》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夫妇写给儿子傅聪和弥拉的书信,十几年前就曾粗略的读过本书,如今身为人母再次读来又有了不一样的收获。

  从最初几封家书里,我看到了一位对以往家庭教育中过于严格,过于苛刻,过于残酷而追悔莫及的父亲形象,他曾一度回忆说:“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也是如此呢?严厉苛刻到不近人情,过后却又不停后悔。

  慢慢的读下去,我又看到一位小心翼翼的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关心,以及艺术造诣上的引领,处处彰显着伟大父爱。父亲可以充当很多角色,比起来我的父亲好像粗犷的多,他可能不会和风细雨的与我们侃侃而谈,始终是一副严肃的生人勿近的样子,但他对我们的爱,却一点也不少。依然记得母亲说过,2002年初去德州求学的我,第一次中秋节不能在家和父母团圆,父亲吃着水饺,眼泪悄悄的流下来,他对母亲说:“闺女,这个中秋节吃不到你包的水饺了。”听到母亲这么说,我也忍不住哭了,我从来都不知道那个粗犷严肃的父亲也有这么感性的一面。

  2003年非典疫情大半年没有回家,父亲专程开车来德州看我,看到父亲头上有了许多白发,第一次感觉父亲老了,在我心里他一直是大树一样的形象,大山一样的存在,我一直以为他不会变老,他会一直强大,看到这样的父亲,我的心中也有莫名的心疼,心疼他靠自己的努力撑起的这个家,心疼他把最好的都给我们,连一个苹果都舍不得买给自己吃。临走时看着父亲的背影真的是理解了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那种感情,是的,父亲对我们的爱是严厉的,是无私的,更是不计回报的,我爱我的父亲!

  傅雷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从一封封家书中看出他对儿子从乐理知识的学习到弹琴技巧的引导,从诗词文学到生活起居,从恋爱婚姻到理财娱乐,人生中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的指点、引导,以及像朋友似的的倾听,出谋划策。他说:“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人生没有一桩幸福是不要付代价的。”读了这本书,确实能够教我们学习做一个好父母,学习站在孩子的角度,把孩子当成朋友来相处。

  傅雷先生在家书中对儿子的关心是点滴、细微的,像两人面对面闲聊一样。虽是闲聊。却也涉及极广,爱情、乐理、练琴、生活等等,这完全和一开始所说的严厉到苛刻的父亲形象截然不同,这分明就是一位心系儿子,关心入微,身体、心理都能给予指导的导师形象,又是一位充满伟大父爱的老父亲形象。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这是一本的艺术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正有了这《傅雷家书》的流传,许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傅雷夫妇也就成为了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典范。

  一封封家书,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强烈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这部作品中,傅雷不仅仅作为一名关爱儿子的父亲,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也作为一个“过来人”以自己多年的阅历和在社会的摸爬滚打对儿子即将遇到的各种各样事情做出推测并给予独特的见解,更作为一个指路灯,为儿子设计好应对即将到来的事的办法,并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也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理智的分析,以朋友的身份帮助儿子汲取教训,让他引以为戒。

  “揠苗助长”“棒棒底下出孝子”也逐渐开始成为家长们去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后竟有根深蒂固的趋势。可他们却忘了,他们并没有傅雷的那种言传身教的品质。光学傅雷一个“打”字,便长期有着“孩子不打不成材”的思想,于是孩子在父母的身边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渐而孩子们开始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属于孩子那独有的活泼。傅雷想通了,即使自己的晚年因为的原因备受折磨,但却因为他与儿子成为知心朋友而感到幸福。这……或许就是父亲。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的历史,开启了一扇不大却能看清一切的窗户,很好的为我们保存了那个年代珍贵的记忆,正因为有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明了的阐释出来,它不仅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生行事的准则。《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处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

  在现实中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的父母或许没有傅雷先生那样知识渊博,也没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们任用他们全部的.精力费尽心血的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只为让我们有个更好的未来,比他们过得更好,这便是所有的父母所期望的。为了我们,他们抛弃了他们所最初所坚持的理想,让自己的一生变得周而复始碌碌无为。

  当我们出现忤逆思想,他们在一旁看着却又无能为力。小孩,路还长别绝望他们不是不在乎不关心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沟通,最爱你的只有他们没有之一。想一想他们也是人也会累,在不开心的时候也会难过,在绝望时也会流泪。别因他们是爸爸妈妈就将他们所有的不坚强都抹杀,别忘了他们在是我们父母的同时,他们也为人子女。

  感谢《傅雷家书》在我最懵懂的时期给我上了的一课。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题记

  家书一封,寄情三百。

  翻开《傅雷家书》,一篇篇情深义重的家书赫然入眼,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教诲跃然纸上。以情为笔,以感为纸,将所有心底之意和盘托出,字里行间光阴流动。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折服罢了。”这是傅雷先生的傲骨,他以此来要求他的孩子,也正因此他的孩子不仅多才多艺,更像他那样拥有高尚的品质。

  “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地等着。”洋洋洒洒的文字表达着自己的思念,只盼着孩子的一封回信,好安抚自己思绪良多的心。他们一个在国外苦修音乐,一个在国内被划为“右派”,天涯海角重重叠叠的山水相隔,唯有不曾间断的书信如鸿雁往来。

  “你如今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穿过层层叠叠的纸面,我看见当年那个已经迟暮的父亲,睁着浑浊的.眼睛在灯下提笔,力透纸背意难平,一笔一画出本心。他的爱借此穿越千山万水,跨过无数阻碍。他的爱其实很简单,盼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不坠平生志向。

  我们的父母呢?他们或许没有那么伟大,或许能给我们的只是微薄的帮助,却一定是像傅雷夫妇那样竭尽他们的全力给予孩子爱。只是我从未理解,也曾一度抱怨,抱怨母亲给予我的关注不够,抱怨她不能像其他家长在功课上辅导我。我不曾知道她的辛苦,她也不曾向我透露。与傅雷和傅聪截然不同的是,我与母亲平日里几乎不交流。我们好像各自在自己的生活里过得怡然自得,却不清楚对方世界里自己的模样。

  后来是一封信让我解开了缠绕交叠的心结。书信真是件很神奇的东西,那么薄的一张纸,那么厚的一份感情。只有在书信里,我们才能毫无顾忌地写下自己想说的话,才能毫不犹豫地表达平日说不出口的“我爱你”。母亲在信里表达对我的建议,我在信里倾诉我的难过。我们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无论晴雨。读到序言《读家书·想傅雷》,感触最深的便是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还没来得及说出的“对不起”,是再也说不出口的“我爱你”。

  因此现在的我,愿倾满腹诗书,极尽文采,用最简单质朴的语言表达最深切热烈的爱;愿为你在长夜里提一盏灯,让你永远有着光和热;愿一直跟在你身后,让你回头时能在眼里倒映出我的背影。

  以我赤子之心,寄你牵念之情。

  我爱你,就像突然有了软肋,多了一份牵挂;又像是披上铠甲,突然间所向披靡,无所畏惧。

  一纸家书聊以赠,附以江南一枝春。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7

  “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对于这段文字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对,这就是来自《傅雷家书》中傅雷写给他儿子傅聪的信。《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篡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父母的身边我们永远只是一群长不大的孩子,年幼时他们将我们藏在羽翼下,小心翼翼的将一切风雨隔绝,呵护着我们的天真,渐长时,他们一定是苦恼的。这世上千奇百怪。他们挡在我们身前怕碍了我们长大,跟在我们身后怕来不及阻拦我们受的伤害;期待我们永远不知道这世界还有灰暗,却又怕我们懵懂不知世事。世间每一对父母都是如此矛盾的。在远与近中取舍徘徊,寻找一个尺度。而傅雷几乎将这一切做到了完美。严师、慈父、益友……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能够做到,他几乎已经做到了一个极致。许多人说《傅雷家书》是中国父母必看的`书,看过之后,我却更希望每一位子女能够细细的品读。读懂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我们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现实中很多人都说妈妈永远是那个最关心我们,最爱护我们的人。而爸爸总是那个在记忆中只有责骂,训斥。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个严厉又令人胆怯害怕的人。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爸爸给我们的爱都是无形中一点一点渗透的,只是我们从来没有发现。

  我们作为子女的,从来不会注意爸爸是不是愈渐衰老了;乌黑的头发中是不是已经有了雪白的痕迹;嘴角周围是不是有了明显的白胡子……在我的生活中,爸爸是一个不善于言辞的人。而且我觉得我和爸爸的“共同语言”不多,甚至可以说没有。我从来没有想过爸爸在想些什么,也不会把自己的心事告诉爸爸。所以,有时觉得我和爸爸之间总有一面墙。墙,不高,不厚。可是我就是不愿意打破它,不愿走进爸爸的内心世界。就是因为这样,我和爸爸的争吵从没有停过。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8

  父爱是温柔的印刻在血脉中的守护。——题记

  一连几天,我都沉浸在《傅雷家书》温暖的文字中,那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不同于母爱的细腻,父爱如山一般,深远而雄厚。

  傅聪从小被傅雷严格地管教,傅聪没有被人捧在手心上的童年,印象中的父亲也是严格而不近人情的。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还被传统的教育方式笼罩着,一些传统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傅雷夫妇可以说是走在教育路上的前列。他们不仅是爱着孩子的伟大父母,更是一代伟大的知识分子。

  傅雷的确是一名严父,却并不是一位不近人情的父亲。他在信里对儿子说:“你走后,我们心里的矛盾真是无法形容。便愿你努力学习,保重身体,我相信你绝不会辜负国家对你的期望,我们的一片苦心。”其实,每一位父亲都和傅雷一样,希望孩子站在高处,又不希望孩子不要离父母太远。正如傅聪所说:“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人间去让别人享受,可是在离别关头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感呢?”傅雷的一笔一划下,是父亲对儿子的爱与希冀,是父亲用血泪为儿子铺下的路,是蓝天一样高远纯洁,是大海一样的高远深隧。一篇篇书信在眼前掠过,父爱的温暖缓缓萦绕于心。

  为父,亦友。傅雷说他很高兴他多了一个朋友,便是他的儿子——傅聪。对于傅聪来说,他的父亲不仅是一位父亲,更是他的朋友。有一段令我的印象深刻:“读俄文别太快,太快了记不牢,将来又要重新来过,犯不上。”这是傅雷给傅聪在学习上的建议和悉心的教导,他告诉儿子,有时候慢便是快,欲速则不达,切忌急于求成。我想,在傅聪的.人生道路上,有这么一位亦师亦友,善于教育的父亲一定对他的成长有不小的帮助吧。

  就是这么一位教子有方,亦父亦友的父亲,成为了傅聪人生中最明亮的指路灯,最无私的守望者。“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在傅聪的眼里,父亲是走在他前面的,是他的灯塔和指路人;在傅雷眼里,他是在儿子身后黙黙保护,默默守望。终有一天园丁辛勤浇灌的果实会离开他去到人世间,父亲会渐渐望着他远去的背影,他的眸子里一定有着世间最美的散文诗,不必说出的话语。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守望者,就是父亲。我渐渐长大,父亲慢慢变老,我越成长,你便离衰老越近一步。你对我的不懂事总是甘之如饴。我们这辈的脚步总是很快,快到我们无法回味成长,快到无法回头去看看被落在身后的你们。你像一棵树,在我出生的那一刻便深深地扎根下来,为我遮风挡雨,为我开辟绿荫。我从这棵树开始我的征程,你就站在那儿用世间最真挚的深情凝望着我,默默保护,默默守望。

  阳光肆意,人潮拥挤,你在那儿,我无需回头便能感受到你,因为我的身体流淌着你的血液,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傅雷家书》不仅是傅雷给傅聪的书信,是充满红色是中国风的文字,更是天底下每一位父亲无声的父爱啊!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9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就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就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就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就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就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就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就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就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就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就是“手艺”,而就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就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

  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就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加强个人修养。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就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就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就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就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就是如此,而且就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

  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就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就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

  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就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就是一本教育书,也就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0

  傅雷于1908年4月7日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字怒安,号怒庵,著名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早年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后著有《梦中》等,于19656年9月3日辞世。

  《傅雷家书》是傅雷与儿子之间的书信,由傅雷、朱梅馥、傅聪编写,傅敏编著的书籍。本书体现了作为父亲的他对儿子的苦心孤诣,体现了浓浓的父爱,傅雷在疼爱孩子的同时,还不忘对他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全方面的教育和发展。此书贯穿了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一生。怎一个“情”字了得?

  的确是为了傅雷的名声才去读的这本书,可越读越不忍放下,渐渐被傅雷的舐犊之情和赤子之心感动。他坐在书斋中,却无时无刻不跟随孩子万水千山的跋涉,苦口婆心的为他讲授学习方法,苦心孤诣地锻炼他的思维,语重心长地劝他注意身体,呕心沥血地为他翻译艺术著作,寄给他书本,督促他写信,设身处地,凡事都能从他的角度着想,他仿佛比孩子更能认清国外的形式,更了解孩子所处的环境,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能做到如此,支撑他的不是爱那是什么?

  傅雷的.教育,是真正的启发式教育,他尽其所能把自己的经验都教给孩子,却不曾用自己的思想去禁锢他。一封封长篇累牍的家书是从每天翻译日课中挤出来的,同时也让他养成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时时刻刻,随处给他做个警钟,不论从做人方面,生活细节还是艺术修养,演奏姿态方面,傅雷一直都是傅聪的一面“忠实的镜子”。

  读傅雷的家书,时常让我有种聆听父母师长教导的感觉,或许是每一个孩子都有类似的经历和问题,都需要开解和引导,于是傅雷家书便成了最好的洗礼,尽管时隔五十年依旧可以从中得到教诲,感悟,豁然开朗,找到正确的人生态度。

  手捧《傅雷家书》时而穿梭于文学长廊,欣赏到唐诗宋词的妙处,懂得李白苏轼的精神内涵;时而徘徊于音乐之都,听到贝多芬的抗争和莫扎特的恬静;时而游溯于历史之河,走过文艺复兴时人的觉醒,亦走过巴洛克时的浪漫;时而又来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下,饱览瑰丽的自然风光,不觉陶醉其中。傅雷让我们渐渐领悟到古典主义的真谛以及东西方文化的文明共通。

  在信中,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于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

  阅读了傅雷家书,我看出傅雷与傅聪之间除了血肉相连的父子关系,还有人生和艺术上的知音,亲密无间的朋友。

  傅聪从事音乐工作,因此傅雷谈到莫扎特的艺术特色与内心情感的关系,与傅聪交流,循循善诱,感情真挚,放下书,让人回味无穷:原来学识可以这样渊博,人格可以这样伟大,作风可以这样严谨,爱,可以这样深沉;惟愿那封封家书是薪火。

  浓浓的且深沉的父爱,苦心孤诣地教导,无不体现傅雷对儿子的器重。“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这便是傅雷对儿子的教导也是对自己一生的写照,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阅读一下这本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1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读完《傅雷家书》,通篇洋溢着爱子之情,既有对文化艺术的探讨,又有对其生活琐事的关心。厚重而不失轻松,深刻而不离日常。虽说没有字字珠玑,但却字字含情,以小见大。皆是傅雷夫妇发自内心的性情文字,身为一个局外人,也不禁心生感慨。

  傅雷对儿子的要求看似严苛非常,实则,他十分尊重儿子,并时时宽慰他,把自己过来人的经历作为傅聪的参照。正如当傅聪陷入消沉的情绪当中,傅雷道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哲思,并告诉他要辩证地看待挫折与成功。这不禁让我想到自己的父亲。

  有一回考试当中,我在一门学科上取得了良好成绩,心中窃喜着并且洋洋自得,却在下一次考试中溺在了这门学科的深潭中,缺氧一般几欲不能呼吸。我受不了这强烈的疾升速降一好几天没有开怀地展颜一笑。一切索然无味。晦暗的世界中,只见着我的失败。那时我的父亲告诉我:人的一生充满曲折,前路漫漫,依旧坎坷,有得意必有失意,不要过分沉溺其中,必须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将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以良好的心态处理它。现如今细细思考,我好像悟通了什么,我们在面对挫折时,要以另一种心情来对付这一件已经过去的事,就会发现或许它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不必介怀往昔,流年还在奔向远方,我们的格局是星辰大海,不是琐屑常事。

  傅雷在此书中曾说过一句话: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在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

  初初读到,我只觉得韵味悠长且晦涩难懂。心间疑云顿生:怎么就不能颠倒顺序?一步步实现,岂不麻烦?直至后来,我看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看完之后,我即刻便想起了我的外公。再一次训话当中,他说,做人是立身处世的根本,做人永远要排在第一位,先学会做人再去做事,这是一个不变的.定律。它就好比数字一,其余的东西都是零,有了一,才能在一的基础上叠加越多的零,在这时零才会有越大的用处;但若是没有一,那么零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傅雷对儿子的教导又何尝不是如此?他要傅聪先学会做人,并反复强调如何做人。告诫他待人要谦逊有理,做事要严谨,遇事不逃避,戒骄戒躁,时刻心怀祖国与人民。明白如何处理感情问题,如何待人接物,如何立身处世等等。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攻克人生的下一步难关成为艺术家、音乐家和钢琴家。一步步摘得人生的成功果实,多么苦心孤诣的教导!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傅雷家书》是一本家教范本。大味必淡,淡而有味,读懂了,便也功成。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2

  沧桑一世,他陪我看尽万家灯火,数尽万家灯盏,我执笔却沉默……

  ——题记

  我客观面对世界予我的一切不公,唯独父亲,我从来面对的很少。我以为我这一生能接触他的不多,但自读了《傅雷家书》后,便开始注意他对我的一切。时光把一切返还,徘徊于时间的长廊,逐一寻找地上不慎落下的尘埃,抬头,却发现尽头之处早已是浓墨重彩。

  我的父亲似乎与傅雷一点儿都不像,他没有高文凭,也做不得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更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面对子女,他说的话很少,“我不会去管你"是他最经常说的。我特别奇怪他撒谎的时候,怎么也不脸红!

  我幼时上过两次小学,其中的变故,在后来母亲的叙述中我才得知,是父亲的一番手笔。记得第一次上的小学学生鱼龙混杂,老师操着一口不流利的普通话,且教管严厉,孩子们听不懂就打手板。我不知道曾经的那双小手红肿了多少次,母亲只能心疼地轻抚,一次碰着父亲回家,看见一愣,却也是缄默。

  不过一周,我便来到了市里的小学,现在想想,缄默的背后,父亲当时究竟求了多少人情。"书是万万不可少的,砸锅卖铁也要给你们买书!"这是父亲在我很小时说的另一句话。因而,我在小学就读了好多书,于是便有了不少参加比赛的机会。

  可是,比赛从来都是母亲陪伴的。我多么希望有一天父亲也能到场同我一起见证我绽放光芒的时刻,但他一次次的推脱都使我难过。直到五年级那次领奖,我骄傲地站在舞台中央环视四周观众谢礼时,突然在角落看到了父亲。他带着帽子,蜷缩着身子在角落,似乎生怕别人看到他,我从来没见过他这样。我们很快对视上,那一瞬间,他的眼中射出的是又悲又喜的光。虽然他力避我的视线,张惶得要破窗飞去,但那双眸子却又包含了干言万语,铮铮铁汉的万干柔情似乎都融于其中,温柔地,却又深沉地镀在我的心上。

  我何必拿父亲同傅雷比较呢。你也不必拿自己的父亲同傅雷比,他们唯一的相似之处是那一份对子女的痛爱。确实,他生就平凡,但他因为有了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早出晚归,辛苦奔忙,竭尽所能只为给你更好的成长条件。希望你不受家庭的牵连而低人一等,想要你前程似锦一帆风顺,希望你去追赶山边的风,去咀嚼林中的.花,去把云朵收集起来晒太阳。而他呢?则是默默守在你成长的路上,等你回头,发现他就在你出发的地方一路走一路标记,只等你返还,与你把酒借月,彻夜长谈。

  我的父亲不是傅雷,但我爱他。或许大多数父亲不善言辞,但永远不要怀疑他对你的爱。"我的父亲不是傅雷"也是一种和解,是坦诚的双臂拥入的一个怀抱。愿天下子女都能把标在父母身上的无所不能的标签撕去,从呐喊"我的父亲不是傅雷"到"我的父亲是他自己!”的接纳。在和解的过程中,我们面对一切而作出的选择,都会变得坚强而有力量。最后停下步伐,回头看看我们的父亲,真情地说一声:“爸爸,我爱您!”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心得04-21

傅雷家书心得05-10

傅雷家书有感12-26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5-16

阅读《傅雷家书》心得03-20

读傅雷家书心得03-20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3-31

读《傅雷家书》心得06-08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5-12

傅雷家书的阅读心得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