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14篇(推荐)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皮囊》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皮囊》读后感1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
一、突然,想开始在破碎的生活里尝试着做点挣扎。
静静的读一本书,很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家里有一堆的书籍,上面落下一层薄薄的灰,拿起这本放下,拿起那本觉得不适,总想尝鲜。在掌阅上去找了很久,看到《皮囊》。名字一下吸引了我,读完后也确实吸引了我。
《皮囊》之前,未曾阅读过蔡崇达先生的文章。蔡先生说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完整的路径。起码蔡先生的文章做到了,让我在阅读的时候能够真的体会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也让人引发共鸣。
文章是分章节的主题,用文字的联系讲述蔡先生的一段过往。一个个主题的故事并没有按照发生的时间顺序来讲诉,反而让人有空间可以自我想象,来填充饱满。或许是因为这些故事,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或早或晚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也许这就是人的共性。
二、死去的人,剩下的只有不相信奇迹的皮囊。
石头一样坚硬的阿太,半身偏瘫数年的蔡先生的'父亲等突然逝去的人,只留下不相信奇迹的皮囊。种种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十几岁的蔡先生不得不成为家里拍板的人。仿佛每个家庭在经历重大的变故之后,家里可以拍板说话的主心骨都会进行变更。
七月一号,爷爷车祸急需手术的时候,拍板签字的是爸爸,我知道爸爸当时像年轻的蔡先生一样承受巨大的压力。如果动手术,面临死去的风险;如果不,也熬不过当晚。爷爷手术后,成了植物人,爸爸一度因为照顾爷爷而独自落泪。也许值得庆幸的是,爷爷像蔡先生的父亲一样,用不一样的方式陪伴了我们一年,成为我们补偿的精神寄托。奶奶因为照顾爷爷,体力不支猝然离世。按照当地的风俗,两个死去的皮囊只有隔年才能安葬在一起。不知是不是奇迹,爷爷在满一年的第二天的清晨,离开了我们。
患癌离世的李咏先生,公交坠江的十五人,诸如此类,部分人甚至没有等到自己的皮囊入土为安。正如蔡先生所说,他们被时光抛下列车,迅速得看不到一点踪影,我们找不到他们的一点气息,甚至让我们凭吊的地方也没有。
三、抢救室的病人,来不及表达感情;抢救室的亲属,不敢相信感情。
正如蔡先生描述的,抢救室座落在一条由大理石铺就的长长的走廊,再柔软的脚步踩踏上去,都会听到厚重的回声。冷色的灯光静静地敷在上面,显得走廊更长、更深了。声音堆堆叠叠,来回在走廊里滚动。
爷爷住在抢救室的一个月,我看过太多死在手术台上的病人,看过病情太重躺在病床上等死的病人,最终变成一具具皮囊腐烂在泥土中。不知自己何时会离去,很多抢救室的人就像蔡先生的父亲一样,甚至遗言都没有留下,就已离去。在离去的那个刹那,来不及表达的感情,会化作蝴蝶,回来看你。读后感那一个月,就像蔡先生一样,我也难免和隔壁的病患交朋友。昨天还和你谈笑风声的人,今天的位置就住进了新人。有的时候安慰自己,人家是痊愈出院了,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久而久之,也就不敢相信感情了。
四、一路的朋友,形形色色,真好。
就像是蔡先生有神明朋友、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等这么多的朋友,每个朋友就像是一本故事书,有的温暖你,有的教你成长……
爷爷奶奶去世后,我回归到父母身边读书。因为父母观念的原因,我三年的高中生活想过自杀、想过离家出走……我们两都是同学眼中安静内向的书呆子,也没想过会和你有过多交集。父亲出事,你请我去学校食堂吃饭;临近毕业,要购买班服拍毕业照,父母不给我钱,你帮我交了费用;你甚至还说如果父母不给我钱读大学,你来资助我……你保护了我小小的自尊心,你教会我要做一个温暖的人,尽自己的能力给身边的人带去温暖。
不同的是我没有天才文展这样的朋友,文展从小就严格规划自己的未来并为之努力,虽然最后结局不是很好,但是却这样影响了蔡先生的一生。在我高考之后,还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我放弃了大学。尽管这段过往,很多人听起来,都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怨恨自己的父母。我不是没有恨过,但是渐渐的也就理解。他们的教育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也注定了这辈子的辛苦劳作。虽然我现在还是会因为学历受到种种限制,但是也在努力学习自考的课程,鼓励的时候,时常会对自己说,你就是那片不同的叶子呀。
人生,是一个轮回,有出才有归,有经历才有平静。
《皮囊》读后感2
皮囊,皮之为质,囊之为形,藏污纳垢,谓之臭皮囊也。语出佛家典籍《四十二章经》:"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诳俗,难动六通。去,吾不用尔。"以之喻世俗之身。以佛家观之,身体乃易朽之形式,而寓居其中的灵魂方为不朽之本质。
在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和名称就已经被深深地吸引,在生活和工作中,我或者你又何尝不是一副皮囊展示在众人前?在很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每个人都隐藏着自己的或虚伪,或懦弱,或阴险等不宜示人的心,当然还有一些人,他们也会伪装自己真诚,善良,博爱的心,以某种凶狠的皮囊示人。本来的存在不好吗?为什么好的坏的都需要伪装,都需要皮囊的包裹呢?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无论你的答案是什么,但是有一句话却值得我们深思:了却平生青云志,空留一副臭皮囊。
每一篇文字很有画面感,有点入戏了,甚至觉得其所描写的老父亲,两个阿小,文展,厚朴都和我有过对话一般。文章中很多画面与我本身的生活有着很多类似性,李大人的提问,不仅仅是在问作者,同样也让我内心发声,我想未必是我,还有你吧!是啊,要怎么生活,怎么去享受生活?你,满意且安于现状了吗?庆幸,我努力在做想要做且喜欢的事,足矣。
为什么会觉得皮囊这本书很好呢?因为我总觉得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是分开的。有些人灵魂与身体,不一致。而我就是其中之一。以前自己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现在我是一只披着狼皮的羊。
为什么觉着《皮囊》这本书很好,也许是因为作者有着像史铁生一样心理经历,在心灵上有着难以愈合的伤,而他们又都在写着我内心的挣扎,我内心的厮杀。看到爷爷躺在病床上,嘴里插上氧气管,我才从心里意识到他们真的'将会离开我。而以前,爷爷奶奶,你们知道吗?我永远都以为你们年轻,永远都觉着你们是年轻时候的样子,直到现在,我都是没有办法接受你们老的样子,我想你们永远都会在,我可以在外面闯,然后你们可以用我挣的钱,过着舒适的生活。难道我错了吗?我是不是应该在你们的身边,然后可以时刻照顾到你们。可是心里默默地痛,那种莫名的惶恐始终在。我的家,那个像家的孩子好像又在我的梦里,梦里又出现奇妙的大自然淹即将消亡,而只有我孤独地存活着,寻找着……
我想没有几个人会像我这样,在现在这个年龄,开始思考死亡到底是什么,我们人的精神到底有多大的力量可以改变命运。害怕唠叨,拒绝唠叨,尽量不去说太多的话,让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我这是没心没肺吗?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我到底该怎么办?世界都是黑暗的。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面,我将一个人了,我还敢谎称自己是一颗野草吗?我还可以在这个荒燎的大地上随处扎根吗?原来的无知是因为没有畏惧,我有自己的后路,我说了又怎样?一切都是那么的无所谓。当预言变成现实,当自己将要成为那颗草的时候,我真的好孤独,我将独自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好恐怖,我没有家了。等到有一天,一个人不在,另外一个人就会变成儿女轮换着照顾,到那个时候,我的家因为你们的流浪而流失,我的家因为你们的分离而消逝。好害怕,接下来的很多日子里面,自己将要每天在泪水和心痛中度过,这该是多么的伤感。我想找个人,我想找个真正地我爱和爱我的那个人,我可以将我自己的全部交给他,他也会护我一生。
原来这才是人生中的黑暗,逝去你珍爱那个人。以前的自己又怎么会理解?常说自己的作品中一直有着某种孤寂,那种黑暗中一闪的光又什么时间出来呢?有些时候泪还是需要的,但是我真的不想想太多,我应该是一只快乐的喜鹊,我要每天为你们祈祷,每天都把自己的希望寄予你们,愿上天可以保证你们永远的永远的健康和幸福,年轻。
听说女生有很多很多的梦想,到现在为止,我有一个梦想,而且根深蒂固。我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海边的岩石上,很久,很久很久,听海的声音,看海涛翻来又覆去,睡去又醒来地想一些不知道什么的问题,任凭外面的世界如何喧闹,我只是我,一个孤孤单单的我,享受我人生的我。
暑假前去无锡找同学玩儿,走的车上,我在看蔡崇达的《厚朴》,完了之后陷入深深地思考中,厚朴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我的梦想是什么呢?我想做什么呢?我要扎根在上海,我就要有能力和实力扎根,用自己的真材实料去完成这件事情。工作一年算是结束了,我原来的工作计划是工作一年之后,考取——汉语言文学,学一些写作和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认识更多的文学达人,写自己的文章,让大众深刻反省的文章。
《皮囊》读后感3
初知《皮囊》这本书,源于刘娜朋友圈里分享的一则在厦大的新书推广会介绍,明知“他是韩寒的好基友,刘德华的明灯”这个主题是个噱头,但还是对闽南作者感到好奇——印象中的我们闽南人大都奔波在追名逐利、养儿育女中,世世辈辈都如那首“爱拼才会赢”所传唱的那样劳碌,可以说企业家比比皆是,但作家文学家确实屈指可数。后来在网络书店再浏览了一遍简介,“以人物肖像画的方式描绘了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我想这也正是我所日思夜念的种种,我一定能在他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共鸣与启发,于是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书中连后记一共收录了十五篇文章,是作者对生活的写照和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断断续续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读完了,极其喜欢其中浓郁的闽南风土人情的写照。
第一篇《皮囊》中写的是他阿太的故事,我也有一位缠过小脚坚强地活到九十多的阿太,是奶奶的母亲。知道阿太去世,也是在很平常的一个初中早上,母亲打电话告诉我说你阿太过世了,但当时因为住校,因为忙着中考,因为阿太在较远的霞美山村交通不便等等原因,竟没有去送,至今想起仍然遗憾——“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回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这样的文字,竟让我心里对阿太的过世,以及后来外公的病逝,再后来父亲的意外,都都有些慰藉了,甚至更加坚信常常梦见他们,是因为他们来看我了。
第二篇《母亲的房子》刻画了一种非常具有闽南特色的使命——盖房子。“父亲花了好多钱,雇来石匠,把自己和母亲的名字,编成一副对联,刻在石门上,雕花刻鸟。”亲切得就像我们村里每一户人家的故事。家乡的人,一辈子辛苦劳碌,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就为了三件大事:盖房子,娶儿媳妇,抱孙子。说都是为了下一辈,但矛盾地是,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是有严格的先后顺序的,房子还没盖起来前,孩子甚至可以辍学,为什么?因为面子,因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邻里街坊无时不刻都在谈论着谁家好命盖五层楼时,你无法守着一间旧屋独善其身自得其乐,何况你内心深处的灵魂也是从这片土地里长起来的,那种刻入骨髓的传统思想,即使你走遍世界,受过再高等的教育,也无法完全根除。而这里的女人恪守着传统的生活标准“第一步是结婚;第二步一定要生出个儿子,让自己和夫君的名字,得意载入族谱,并且在族谱上延续;第三步是攒足够的钱,养活孩子;第四步是攒足够的钱,给女儿当嫁妆(嫁妆必须多到保证自己的女儿在对方家里受到尊重);第五步是攒足够的钱,为儿子办酒席和当聘金;第六步是一定要等到至少一个孙子的出生,让儿子的名字后面还有名字;第七步是帮着抚养孙子长大……然后他们的人生使命完成了,此时就应该接过上一辈的责任,作为口口相传的各种习俗的监督者和实施者,知道上天和祖宗觉得她的任务完成了,便把她召唤走。”那些完成了这些使命的老人,听说,他们都走得极其安详。读这篇《母亲的房子》,其实最出色的地方,是作者敢于解读我们父辈人那种含蓄的永远说不出口的爱情。
第三篇《残疾》是作者对父亲生命最后一段时光的回忆。“为了期盼死亡的到来,他讲话都特意讲述得好像是遗言的感觉。他会说:我不在了,你自己挑老婆要注意;会说:我一定要火化,记得你走到哪就把我带到哪。他几次还认真地想了半天:没事的,我不在,家还在的'。”看这些描述时,我觉得黑狗达是幸运的,他的父亲在最后几年,用尽各种方式好好的跟他道别了;然而,我也是幸运的,我的父亲走得干净利落,一如他一生的行事风格,绝不拖泥带水,没有给这个家庭造成哪怕是一点点的负担。父亲没有留下半句遗言,以至于这近一年来,我时常会想,如果有机会说上几句话,父亲会说些什么……“没事的,我不在,家还在的。”父亲奋斗了一生,建了三座房子,留下了一笔正数的存款,赢得了我们这个城镇盛赞的口碑,给了我们最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他作为父亲的这一生是饱满而有生命力的,然而我作为儿子,却亏欠他太多。
第四篇《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也是作者对父亲住院期间的所见所闻,读这篇时,我联想到的是五年前外公住院期间,我陪护的短暂几晚。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曾天真地觉得那是因为爱得不够深,可我失去的这三位长辈,离去的过程是迅捷的,未曾让我们这些亲人直面生活的残酷,我没有过那样的经历,就没有这方面的发言权。据说,是因为上辈子和这辈子修了福分,才能换得离去得快一些。
第五篇《我的神明朋友》简直就是今年发生在我们家的故事的缩影,而其实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这片闽南大地上的各个角落上演着——信仰,真的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接下来的《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都是作者儿时的回忆,这些鲜明而生动的形象,在我的生活中,都能找到相似的模板。包括他大学时的同学《厚朴》,都像极了身边的某个人。最后的几篇,是乡愁,关于城市、关于旅途、关于故乡,文人骚客必须有的一种情感。
其实正如马塞尔普鲁斯特所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读《皮囊》,文笔固然还不如徐则臣这样的小说家那般成熟,但我欣赏也更期待这种根植于闽南沃土上的作家更多的作品,启发我更丰富的心灵之旅。
《皮囊》读后感4
这是一本随手在当当上淘来的书,之前并没有引起我多大的关注,尤其是在看到几个粉墨登台的明星极力推介后,顿时觉得离自己平日的阅读方向相去甚远,但是在一个百无寂寥的午后,随手拿起,读了几章后顿时觉得难以释手,秉烛夜读,一口气读完了它。
读罢《皮囊》,会感觉到生活的'无可奈何和内心的苍凉会扑面而来,这是一种少有的书本所能带来的气息,或许平日里我们读惯了度尽劫波后重获新生的励志文章,乍读到这本书不由得会倒吸一口冷气,而后会觉得蔡崇达所带来的不是他的矫揉造作的观点,而是生活的本真,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没有抗争,没有歇斯底里,也不存在他站在作者的角度对读者指手画脚,传授经验或者生活之道的种种。反倒是,读着读着你会不自觉的对号入座,你会默许点头,因为他的笔锋所到之处,虽似娓娓道来般讲述家庭、父母,以及身边亲友所遭遇的形态各异的人生,可你读着读着就能感觉到一种从心底泛起的悲凉,你会觉得:是啊,这就我们眼前的生活,我们努力奔波在自己以为在不断前进的路上,忍受着孤独寂寞,遭遇世间百态,人世炎凉,可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日常的生活琐碎甚至不知所以,我们越来越迷失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越来越迷失在自己脚下所走的道路中,我们甚至为自己设定了一百种成功的假象,可是这本书会让你停下脚步,会让你回望来路,可能我们的父母不再年轻,或者已经远行,也可能我们觉得再熟悉不过的人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人生际遇挥手告别,我们成长的故乡,我们儿时的玩伴都在一点点的从我们的生活里退去,我们有人买房,有人购车,有人在仕途上平步青云,有人赚的钵满盆满,可是,读罢此书,会觉得帐然若失,会觉得眼前所拥有的这一切跟身后失去的那一切来相比,真是太微不足道了。当然,这样来形容,未免有些太过悲观,但是,多少人都在生活里迷失了方向,都在舍本逐末,自欺欺人,或多或少的都有,幸免于此的寥寥无几。
蔡崇达在父亲中风偏瘫的日子里才觉得自己从未如此之近的走近眼前这个奔波了一生,迷失了一生,追逐了一生的父亲,也真是在这段日子里,在家庭举步维艰的境况下才看清了母亲的固执和虚荣实际上是对父亲深深的眷恋和爱意,这种爱从来就没有语言,从来不需要表达。为了给父亲看病,这个乡镇出生的青年,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不断给自己加码,不断鞭策自己,终于得以在城市立足,得以谋生,并在工作后拼命努力,以期能够用自己的努力延续父亲的生命;甚至是这个家庭都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这个过程充满心酸,生活的困顿和精神上的迷离不断地颠覆着所有的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蔡崇达得以细细品味父亲,理解母亲的执拗,以及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得失。父亲最终还是走了,没有履行许下的承诺,母亲四处问神,祈求自己的丈夫能够在另外的世界轻松。这段日子,蔡崇达翻覆咀嚼,躺在父亲生前的病榻上感受他用仅能动的右手反复磋磨儿子贴在床头的照片,反复揣摩阿太死后留给他的遗言,反复打量这个家庭在历经困顿后建起的宅院,顿时感到在命运的安排下,人生充满着变数和不确定,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他所期待的并不是儿子拼命赚钱延续自己的生命,他要的是陪伴,这才是他想要要的。书本的开头,阿太已经告诉每一个读者: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浑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对这本书情有独钟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的父亲也曾因为心肌梗塞,差点撂下我;第二是,我目前的生活就是在一些不确定的事物上倾注着自己的热情和心血。当然,我知道读完书,书本归书本,生活归生活,很少有人能够在读完一本书后立马跳出眼前的生活,这也根本不是作者所要传达的意图,只是,每读一本都应该有所感悟,比如读眼前的这本,就会反复盘算究竟我们是越来越成功了还是越来越失败了,究竟是我们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再比如,你有多久没回家,多久没有问起你的父母。
《皮囊》这本书,说它是小说或作者的自传都不是十分的准确和全面,内容没有鸡汤文一样的励志和鼓舞人心,也没有娱乐消息一样的轻松愉悦,更没有"大家"文章里的强烈的文学性,它由一个个的故事构成,而这每一个故事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父亲瘫痪后全家人的挣扎与痛苦、倔强的母亲明知道房子即将要被拆除还是坚持花费"天文数字"般的金钱将其盖好、天才文展的漠然离开、厚朴的崩溃自杀等,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词语、特殊的句式,而是以讲故事的口吻,缓缓如水,一一道来。每一个故事看似简单,用心的人却能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不由得陷入沉思。
《皮囊》是一好友赠与我的。我曾经一口气读完过这本书,也曾在漫漫旅途中消磨掉不少时光,近来又第三次读完了这本书,依然感触颇深,于是,郑重推荐朋友一读此书。
《皮囊》读后感5
读罢《皮囊》,心里憋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滋味,不知是同情,悲哀,还是愤怒,只觉着有万千条思绪在心里萦绕,像石子击打水面激起的阵阵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皮囊》,作者蔡崇达,文体为散文,而在我看来却没有什么散文的味道。它更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讲述着它的生平,又像是一位久违的老朋友,诉说着它的经历。此书以作者的故乡为背景,讲述了十多个小故事,描绘了十多个人物形象: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乐观且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极致的文展、无情却又慈爱的阿太、满嘴“世界”和“梦想”却遭现实残忍打击的厚朴,以及被小镇的庸俗古制扼杀生命的张美丽……他们都是那样的真实鲜活,那样的狼狈可悲。这本书中虽不乏温情,却也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了世俗的残忍和冷酷。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虽不能说对它完全了解,却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无奈又无助,想放弃又不甘心;想努力实现什么,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我深深地体会到,想紧紧握住,却还是阻止不了离开的事实;想要安慰鼓励,却发现自己也是无能为力,在泥泞里挣扎着痛苦;想要劝说误入歧途的朋友,却又无法开口打破那看似纯真的梦想和仅存的希望。在那漫长的30年里,一切的一切都不如作者所想的那样,他无法控制,也无法逃脱。似有一张无形的巨网将他束缚,他愈是挣扎,网勒得愈紧,他只能释然,在无尽的绝望中看到希望,读懂希望。
此书有两个故事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母亲的房子》和《我的神明朋友》。作者的母亲善良乐观且勇敢,她固执地想要把房子修建好,只为了人生在世的那一口气,为了父亲的脸面,让瘫痪的父亲能够在那个小镇“风光”一回。起初的我在看这个故事时,是不理解的,一栋将要拆迁的房子,为什么还要如此固执地去修建它?那所谓的争一口气真的如此重要吗?为了那所谓的“”脸面”,让那个本就困难的家变得拮据,让自己的儿子面临交不上大学学费的窘境,这样真的值得吗?这些种种困惑,在看到下一个故事——《我的神明朋友》时,终是柳暗花明:母亲的所有执着,皆是因为她对父亲的爱!为了这份深沉的爱,她不顾乡亲的议论、大伯的责备和父亲的错怪,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誓要得到超市里的糖果一样,顽固的不肯让步。
而在父亲死后,只因梦见父亲那副残缺的肢体,母亲便断定父亲是因为心事未了无法释然、未能变回年轻时的模样而不肯离去,便到处奔波,为他寻找那个“赎罪”的地方。她像哄小孩子一样对被神婆“召回”的父亲说:“好好干活,下次给你带爱吃的卤鸭。”她每天耗上七八十分钟的车程,来回于家与神庙,风雨无阻,只为了心中的那一个执念、那份放不下牵挂,陶醉在自我欺骗式的安慰中。《我的神明朋友》这个故事的最后,作者讲述了母亲梦见父亲时的场景“她说她看见了,看见父亲恢复成20岁出头的样子,皮肤白皙光滑,肉身才刚刚被这俗欲打开完毕,丰满均匀,尚且没有岁月和命运雕刻的'痕迹。他剪着短发,身体轻盈,朝母亲挥挥手,就一直往那隐秘模糊的那一方游去,身体逐渐隐隐绰绰,直到完全澄明。”他的母亲在那一刻释然地笑着哭了,而我也笑着哭了,为作者母亲那份深沉而坚定的爱而感动,也暗自责怪上天的不公,这样好的人为何要承受如此多的痛苦和悲伤?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结局?我不禁怀疑,好人有好报这句话是否真的可信。然而,当我合上书沉思,终是明白,让作者母亲能够释怀,让父亲能够不再为病痛所扰,让世间多一份真情,多一些温暖,也许就是它留给世界的最后一点善意吧。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时间久了,就会觉得脸上仿佛长了一个面具,每天晚上回家,深深吸口气,仿佛职业表演者的卸妆仪式。”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所有人都在为了高质量的生活而奔波,每天都戴着一个面具生活,上司面前的假意恭维,父母面前的强颜欢笑,朋友孩子面前的若无其事,将所有的难过,伤心和委屈隐藏得一丝不漏。他们用那副虚假的皮囊,过着“虚假”的生活,不敢脱下身上的“演出服”,生怕别人发现皮囊背后那个脆弱不堪的自己。就像书里说的:“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浑浊给拖住。”皮囊于我们所有人而言,不过是一个承载灵魂的器皿。一副完好的身躯,象征的不过是一副完整的皮囊,至于在这皮囊下的种种欲望、污秽、肮脏和狼狈,我们都无法知晓。
生活追求的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一个物质的结果,不能为了一个绚烂的果子而忽视了生命成长的美妙。理想有过了,向往也没有错,只是生活过于残忍,我们向往的生活也许只是镜花水月,但这不妨碍我们去欣赏沿路的风景。这就好似我们即将面临的高考一般,憧憬没有错,理想也没有错,但那其中我们所付出的努力才是最值得观望的。电影《请回答1988》中有这样一台词:“从来不是让你把一次考试当成人生成败的赌注,只是想让你在年轻时体会一次全力以赴。”所以,适度的追求,适当的享受,不要让虚妄的梦想膨胀自己。
最后,愿所有人都能活出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抛开虚假的皮囊,脱下身上演出服装,把皮囊之下那个最原始的自己呈现出来,在暮年尽头,回首往事,可以无憾亦无悔。
《皮囊》读后感6
读完蔡崇达的作品集《皮囊》,它是来自于朋友微信上的推荐,那个推荐链接了他书里的第一篇同名文章《皮囊》,写他外婆的母亲,那是一个坚硬而睿智的女人,看这篇文章,那个失去了女儿还能冷静的在祭祀上一下摔死挣扎的公鸡,并说出“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精彩话语的老太,真的让我喜欢的不行,于是,买来书细细品读,第一次从书里看到闽南人的生活,第一次渐渐明白为什么闽南人会那么尊崇大家族,原来他们是始终有信仰的,他们从来都没有忘记妈祖和各类祖先,逢年过节会一家人去祭拜,遇到大事小事会选择和神灵的对话沟通,因为一直内心有坚定依靠,使得作者和他的老太、妈妈哪怕经历最艰难的人生,也依然心存希望。
《皮囊》里写外婆的母亲,失去了女儿却没有哭泣,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她“舍得”,当作者询问她对舅公游泳训练的狠心传言时,她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就是这个坚硬如石头的老太,92岁高龄还可以攀到屋顶去修补漏洞,我想蔡崇达的人生,能够坚强的面对一次次挑战,从那个大海边的小镇走到北京,走向更辽阔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观应该是他成长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礼物吧。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始终不能理解在老家执着于建房子的父母,不能够明白为什么所有的身家要去盖那个根本就知道很快要很拆掉的房子,在《母亲的房子》一文里,随着蔡崇达的叙述,我渐渐明白了他的母亲内心的那份近乎令人感觉不近人情的坚持,盖房子是因为母亲对父亲的爱,无论父亲是健康,是生病,还是离世,这份爱成为母亲人生最坚定的目标和信念,作者从最初的`不可理解到最后和母亲的统一战线,也从这篇文章里读懂老人家坚持背后的诉求,所以读完第一时间给朋友推荐了这本书,也许他能在这里找到和父母沟通的契机。
我在通篇的书里感受着母亲对父亲、儿子的爱,感受着母亲对于儿子寄予的无限的信赖,儿子从高中开始就那么自觉的开始承担一家之主的角色,挣钱养家,照顾瘫痪的父亲,因为这个儿子,让家再一次有了家的感觉,也因为父亲的生病,缺失,成就了蔡崇达的坚强,独立,目标,常常说磨难是最好的学校,临近高考两周倒下的父亲,最后没有令到作者沉溺,反而成为了人生最强大的动力,让他的大学生活变得紧张严肃,有计划有目标,一切就是这样成就了这个原本在青春期的时候无比迷茫的少年,而《天才文展》里的主角却那样意外的最后变成了废柴,看文展的初中阶段,我还计划把文章分享给儿子看,让他也如天才文展那样早早开始有计划有目标的前行,但文章看到最后,我发现已经不能分享了,人生的变化真的让人难以捉摸,文展的命运让人唏嘘,其实看开了,就知道一个人的命运里最关键的除了智商这个必要条件外,还有情商、逆商和更多的东西。
之前并不知道蔡崇达这个人,因为对这本书的好奇,才去网上查阅了他的信息,一个看着阳光的知识青年模样,典型的闽南人长相,虽然年轻却履历丰富,如今的身家已经超过10亿,读这些信息的时候很是好奇,是什么促使了他的快速成长和蜕变,等到读完这本集子,已经没有了疑问,因为至少这是一个有情有义,有思想有目标的男人,大学四年他不曾虚度,尤其是最后一年的实习,他很好的为自己早早筹谋,并最终落定职业生涯的第一步,看他的经历,再对比身边太多孩子的抱怨,无业或者彷徨,我们曾经以为现在的就业确实有着无比的压力,可是为什么这个来自闽南小镇的一个师范学院的男生能够在满是北漂的京城落脚,任何时候,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也是给这种有情义有责任的人的,老天也会眷顾这个爱家爱故乡的男孩,不愿意看到他们家真的坍塌吧。
《残疾》是一篇让我感动泪流的文章,这里面写的是他的父亲,虽然那时候的父亲已经因为中风而偏瘫,虽然他们全家穷的只能每天吃母亲捡回家的烂菜,但是家的温暖却从来没有消失,父亲就算是从顶天立地变成胖乎乎的孩童,他们依然相爱相扶,最后父亲走了,蔡崇达难以纾解内心的愤怒,但那所有的咆哮和怒吼却让我泪流,因为那里面承载的是一个小小男生最大的压力和爱,那份爱是压抑的,变成了全部儿子对家的责任。
“春节不回家无家,清明不回家无祖”蔡崇达母亲的话语用最通俗的表达,告诉了我们最质朴的情感,就是这种情感坚定着所有游子回家的信念,让蔡崇达无论走到哪里都坚信自己是有家的人,我很羡慕他文章里关于祭祖的描述,那样的情景我们只存在于想象中了,新生的生命一个个涌现,长辈们一年年渐渐变成被祭拜的对象,而家族因此生生不息,无论去的,还是在的,都知道这里是家,这里是归宿。
有家的感觉,真好!有爱的感觉,真好!这是勇气,这是力量,这是生命的传承......
《皮囊》读后感7
刚看完日本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就来看蔡崇达写的《皮囊》,其实之前听说过这本书,但都没有时间去看,原本打算看完前几天在淘宝买回来的书籍,后续再买这本书回来看的,那想到手机弹跳出来一个微信读书,让我下载看书,因为为了保护眼睛,我已经很久没有在手机上阅读了,都是买纸质书回来看,但这次还是破例在微信上看书了,而且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他让我了解到皮囊只是人来到这个世界的一具皮囊,看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蔡崇达的灵魂是否万里挑一,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看完这本书,让我认清了自己和内心,从这里我认定了人活着的时候,应该如何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走什么样的道路,该如何对待自己的这具皮囊。
1、当我看到他描写父亲时,从他父亲离开,回来.留下.生病,锻炼到绝望再到离开,我瞬间泪崩了,一个真正写过文字和感受过亲情的人都知道,他是在深抠自己心上的文字,不经过深挖和对过往深刻的回忆和眷恋很难写出这么深刻动人心扉的文字。
他父亲瘫痪时,他为了能攒钱带父亲去美国看病,不停的工作,几乎很少回家,直到父亲不幸意外过世,他看到自己那张已经被父亲摸的发白的照片,他后悔了,父亲其实想要的其实是希望他能多回来陪伴他。
那一刻意识到了这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们多少孩子打着为了父母能有一个幸福安康的万年,在外奔波忙碌常年不回家,其实父母要的不多,只想孩子能一年内多回家几趟陪陪父母。
而不是等父母有一天离开了再去懊悔,为什么没有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好好珍惜。
2、读到天才阿展哪里我也沉默了,一个天才拥有一个缺陷兔唇,他通过自己出色的高标准和领导力,让一帮小朋友臣服与他,但他却只是把他们当做锻炼自己的试验品,久而久之他的性格也养成了自己自私的个性,他如愿远走他乡上学,但他却用扭曲的思想看待自己的故乡甚至痛恨,一辈子都不愿回来,蔡崇达怕被他那些负面的情绪影响,开始远离他。
但天才阿展最终也没能如愿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蔡崇达努力过上了。
是啊!我们可以理解他的利用,但不能理解他的自私和对故乡的仇视,更不能扭曲自己的思想,同时一个人就算是天才,也不能太过于压迫自己,期间让我联想到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确有压力有压迫,但再大的压力和压迫也要一步步来,如果太过于在意和紧绷会让我们变得功力和自私,最终浮躁。
甚至在出现一些打击时,心里的安全防线会全数崩塌,有的心理强大的会再次站起来,不强大的可能会一直消沉下去,甚至有的还会选择自杀,这也是现在这个时代的通病,为什么平时很乖很听话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就自杀了的原因和罪魁祸首。平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和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把他们压的太累了,以至出现在一些挫折他们软弱的内心就承受不住了,所以只有选择离开。
3、读到厚朴时,我回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我们年少时那个不是打着青春谁不疯狂的旗帜,来挥霍自己短暂的青春岁月。
在蔡崇达务实和紧张的,计算一天睡眠需要多少时间,打工需要多少时间,还有赚学分和实习,厚朴却在组建跆拳道社,舞蹈社,音乐团甚至幻想和女人在一起缠绵的`幸福画面,他活在自己的想象的世界里。
厚朴在遵从父亲告诉他一个故事,一个常青藤毕业生到某世界五百强企业面试,那企业的董事长问他,你大一干吗了?那学生回答,用功读书。读后感大二呢?认真实习。大三呢?模拟现实试图创业。你挥霍过青春吗?没有。你发泄过荷尔蒙吗?没有。然后那董事长就叫那学生出去,说你还没真的生活过,所以你也不会好好工作,等补完人生的课再回来吧。
他不觉得这是骗人的,而觉得是真的并且很认同,以至以这个为为例来挥霍自己的青春,从此越来越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开始不断的换女友,打架斗殴,活在空想的梦幻世界里不愿放低务实自己,以至黑狗达打电话让他劝劝厚朴时,他父亲却说,年轻就让他折腾吧!那一刻他知道,厚朴拥有这样的父亲,他是很难在改变了。
在后面厚朴真的迷失自己告诉黑狗达,黑狗达告诉他他愿意他会想办法为他像校方说好话让他回归学校从新开始学习进而完成学业,但厚朴却觉得这是看不起他,让他耻辱,最终一步步在空想的世界里崩塌崩溃,到最后自杀结束自己的一生。
这让我看到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的一句话有多重要,他有时候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人生轨迹,好比《人间失格》里的太宰治,他因为比目鱼的不愿坦白和坦诚,而是用高姿态告诉太宰治如果你好好听话,我会愿意帮助你的,而不是直接告诉太宰治如果你能去学校上学,你家里会承担你未来的生活费和学费,但他没有直接说明,导致在这里改变了太宰治未来的人生轨迹,厚朴也因为父亲常说的青春是需要拿来折腾的,从而改变了厚朴的一生。
这是一本认清自己现状和认识自己内心的书籍,愿我们从这本书中看清自己,未来更有意义的感受生活。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二月寒,良言它会像指明灯一样,为前进的人照亮正确的人生方向,恶言同样也会把人拉像最深的地狱,更甚至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人生轨迹。
《皮囊》读后感8
在分析《皮囊》之前,我想对自己最近的生活做一个总结吧。
坦白的来说,最近几个月,可以说是我这四年来度过的最糟糕又最勇敢的时光了吧,也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的吧。搁在以前,我从来不会坦白的告诉一个人,我喜欢TA,可能几乎是零,最近的自己,大概是在挑战自己的底线吧;不过,这段故事的结局是我放弃了这段感情,这段我自己都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感情哈哈,挺可笑的吧。
图片:是我在南安的海港晨跑的时候拍的,想来那时候似乎也挺难过的哈哈。
不过都过去了。
我记得我妈说,算命先生说,我的婚姻会很晚很迟,以前的我不相信,直至今日,我信了,可能真的有命理这一说。后来,慢慢的我也渐渐的释怀了,此刻的我,也不会再去想究竟谁对谁错,因为感情这种事没有对错吧,可能说,我命里有此劫吧哈哈,神奇不?可能就是这么神奇,你不得不信。
《皮囊》中有一章讲的是“我的神明朋友”,该章节,提到是:作者父亲的逝去那段时光,母亲一直觉得父亲的突然离去是没有释然的,似乎是带着遗憾委屈的离去的;因此,作者母亲,一直会带着作者去寺庙求神明助其丈夫早日解脱,最后,直至母亲梦到了,父亲在梦中,恢复到了年轻时容光焕发的模样。此刻,醒来的母亲也释然了,她的丈夫终于可以洒脱的离去了。那一瞬间,作者母亲的“眼眶像泉眼一样流出汪汪的水”,就像倾盆大雨般无法控制。
人啊,总有那么几个瞬间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水吧,可是当泪水都流干了时候,可能那一瞬间,真的痛到了极致吧,之后也就不会觉得痛是一种痛了吧。因为,大家都明白,这个坎儿,跨过去了,一切都会释然了吧,也懂得了,所有的所有都将成为过去的。痛,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沉浸在痛苦中吧。
那时候的作者和我一样,都不明白,为什么人世间会有神明的存在,甚至可以存在于从古至今,不过,后来的我们都懂了。作者说,其实一开始,他的母亲也是不认同神明的存在的,可能说,人世间的种种遭遇,让大家都渐渐地不约而同的去相信世俗这种东西。其实,“世俗就是依靠流传在生活里的大量成规存活”,世俗的生活,并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些人只觉得精致完美的生活才是幸福,而普通平淡的生活则是枯燥无味,却不知道,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最质朴的幸福。爱情也一样,轰轰烈烈的`感情是经不起时间的挑战的。所以,急躁的我,还是不配拥有爱情,那种细水流长的爱情,我还不值得拥有。
今天,一个大叔说,我的文艺外表下有一个妖怪的心,我不得不承认我是挺怪的,怪到,让人无法理解我的所作所为,有时候,我自己也无法理解,可能说是太急于求成了,太着急了,总是做出一些奇怪的事情。
现在细细想来,可能大叔说的是对的,我还是应该活出自己原本的模样,而不是自欺欺人的活着。
这几个月,其实,几乎每天都睡的胆战心惊,生怕失去点什么,后来才发现,要失去的总归是要失去的,直到昨晚,我才算是睡了一个踏实的觉吧,我想,我应该也真正的释然了。
大概,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爱情吧。
即便世间风华尽在手,也永不知足
笑笑笑吧笑吧,笑着活着总比哭着活着来的好看吧。
以前,我不会去承认,自己会是一个离不来朋友,离不来家人的人;一直觉得自己一个人,也可以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吧。可能,现在年纪大了,不得不承认,人总归是群居性动物,若非要独处一身,必然有烦心事需要解决吧。
以前,也不明白,那些抑郁症的人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好好的活着难道不行么?最近几年的生活,让我可以很好去理解抑郁症了,其实,自从高中到现在,读后感.我都怀疑自己也有抑郁症的倾向,只是我并不想踏入精神科去接受医生的评判,我并不相信,医生的判断哈哈哈哈,感觉医生都是骗人,只会骗我打针做检查吃药的大骗子,我真的好讨厌骗子好厌恶,也不懂,为什么总会遇到骗子,可能我真的脑子有问题吧哈哈。
不过,我已经不想去管这些,只求美好的生活向我铺天盖地的砸来!
我记得,他说,他可以为了他的家人和朋友去死,他不在乎命,我听到后,不知道是应该为他的奋不顾身而感动呢?还是为他的不珍惜自己的命而惋惜呢?我至今还是不太清楚该如何去判断。我想,我还是会珍爱自己的生命,毕竟,我的父母抚养我长大是多么不容易。我也明白了,大家都不容易,所以,我也再也不会去为难谁。“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这个短句,一直在我的脑海久久无法散去,直至今日,我更加明白这句话的意义。哈哈,妙哉妙哉。
命运这种东西吧,再怎么挣扎也没用。
我想着,我的人生才刚刚起步,遇到点挫折,也没什么的吧哈哈,我总不能一直这么悲惨下去吧,又不是生活在悲惨世界,是吧哈哈哈。
还好,我还有几个朋友默默的陪伴在我的身边,在我几乎快要痛不欲生,快要崩溃的时候,陪伴着我,鼓励着我。还好还好,我咬咬牙,总算打掉了内心那只软弱无助悲观无情无义的大怪兽。
我想,我应该可以对这段时光的不快乐做一个解脱了,像作者的父亲一样,释然了。
我想我,不会选择死亡,死太痛了,我不怕痛。
说了这么多废话哈哈,只想说《皮囊》挺好看的,有空可以看看呢。
文章中引用部分,均摘自-蔡崇达先生的《皮囊》,感恩此书,感恩陪伴我度过了人生中比较艰难的时刻的朋友们。
《皮囊》读后感9
周六依公司安排,去郊区的校园做了一天的监考官。我在地铁里借着蔡崇达的《皮囊》安稳地度过路途的遥远。列车在地下运行咣当咣当,每个站不停有人上上下下,屏蔽门开关时铃声鸣响、黄灯闪烁。于我,最佳的阅读条件,要么是绝佳的安静,要么是市侩的嘈杂。我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口气翻了70多页,完成了四分之一的阅读。
晚上回到家,在绝佳的安静下,我又花了3个小时完成剩下四分之三的阅读。至此,我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第一次一天阅读完一本书。其实也不是第一次,单纯的学生时代已有过类似经历,但《再见了,可鲁》、《小王子》这样的书好像不能归入文学类范畴,而且图片居多,字数远远没有可比性。 所以我为自己感到欣喜,我好像终于能做到”心无旁骛“了。
而我也正好跳入了韩寒在扉页“编者按”所讲的,“好的文字往往带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
《皮囊》是一本怎样的书?我的感受是,这是一本读来极其普通,但是翻到末页又极其回味的自白。《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带着空杯心态阅读,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我脑子里素描一个个人物。合上书后,因为回味,我又不停的翻阅回去,然后感受到这一个个人物在脑子里慢慢鲜活起来。等我再次合上书,这些人物已经成功跃离纸面,成为我的朋友与家人、成为我的过去与经历。
我只是一个在企业做无聊工作的人,日复一日,眼界狭隘,不知道谁是蔡崇达。虽然买过他就职的杂志社的杂志(《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周末画报》等),也仍旧没有机会读到过或记住过他的名字。但他是闽南人,至少在祖籍上,我和他扯上了一点关系。而闽南人的文学作品?不得不说我有点好奇,至少囿于阅读经验,还没有看过闽南人的写作。
《皮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在《后记:我想看见每一个人》里,蔡崇达说“这是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在我看来,《皮囊》是一本好书,但以真实人物和经历作为主要内容的书算不上文学作品,更多是作者因个人心灵归属的追求而完成的情感记录。《皮囊》给予我的触动在于,作者用血泪的亲历,击碎了“人艰不拆”的自我安慰与麻醉。都说真实的历史比历史小说精彩,套用这个逻辑,也许真实的自传也要比所谓的文学作品精彩。蔡崇达如此真诚,以致他的文字无懈可击,又不乏对过去荆棘满布、现在错综复杂、以及未来浓雾弥漫的真诚交流和无畏勇气。虽然我不认可这本书的”文学“标签,但我无法掩饰自己的阅读快感。更加聪明的是,书的最后一页居然在巨大的空白里,单独安放了马塞尔-普鲁斯特这样的一段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这段话放在这里,就是告诉读者,我写我的,你看你的,你需要发现自己的内心,无须对我评价。这绝对是一个出色的安排,既延续了感动,更加强了引导。如果说还有什么瑕疵,我觉得应该把《后记:我想看见每一个人》改为《自序》,这样全书读起来更入心。
事实上,大部分作家的第一本书,或者说所有作家的第一本书都是以自己的真实故事作为素材或灵感的。进一步说,所有作家的所有作品其实都是在写自己。蔡崇达”在做媒体的这十一年,写了二百六七十万字的报道……积累了足够的笔力……“,最终迈出了写书的这一步,有了作家的头衔。但也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写报道一方面锻炼了他的笔力,另一方面也让人感觉到写作过程中他在做很努力的叙述和调整。
我在阅读《皮囊》的`时候不断有种矛盾情绪:一方面很有兴趣不间断读下去,另一方面又很不服气,”蔡崇达,你凭什么让我在书店花全价买下这本书来阅读你悲惨又并非独一无二的经历?“但看看,韩寒监制,阿来(作家)、白岩松、刘德华、李敬泽(《人民文学》副主编)、阎连科(作家)等人的推荐,显然这本书是一个”圈子“的产物。只有”圈子“的人,才有机会出书,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宣贯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想到”成为作家“在某种程度上与”掌握话语权“相关,这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暴力,就让我不寒而栗。
尽管存在上述的无谓担忧,以及对书中个别地方编排的不满(比如插入的几首蔡崇达学生时写的诗,与文章本身的意图并不契合),但蔡崇达勾起了我对于父母和朋友的回忆,让我清晰地看见时间的脉络,好像时间就是小时候我家门口梧桐树上的叶子,到了秋天就要随风落下。
而我们,到了成年就要远离家乡怀念家乡,这是不得以的,也是自找的。这点,是一个人无论写不写作、一个写作者无论出不出书、一个人无论看不看书,都在内心无法回避的命题。从来没有一本书叫《皮囊》,而且真的写进了自己的血泪。祝福蔡崇达越走越远,也祝福我们终究能从历尽沧桑的少年,成长为自己人生的灯塔。
《皮囊》读后感10
就如同评书者说的那样,这是一本认心、认人的书。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了,我觉得我读的很慢,但我希望我能再读的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收获会更多,体察的更深切。
这本书的作者叫蔡崇达,以朴实的文笔在纸上敲打出他自己的成长故事,表面上读的是他自身坦荡荡的自然自白的成长经历,内心悟的却是风雨人生每个普通人一样却又不一样的蜕变历程。
故事是从他阿太(作者外婆的母亲)起笔的。故事的开头对阿太的落笔并不是特别多,但“皮囊”一词最早所得到的解释,是阿太所道。那时的作者还在上中学,在阿太在世的那段日子,阿太的做事风格,所说出口的话,从来都那么让人感到冷冰冰,看似对世事毫无情感情那般,对任何人和事的消逝都很淡然,很舍得。作者那时一直很不理解,觉得她是个很狠的人。尽管如此,他知道阿太是爱他的,她也爱着阿太。一次做饭时她不小心切断了她的手指,只是在厨房里很冷静地叫了一声,自己不以为然,全家人却都不安分了。阿太总对作者说的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当时作者没听懂,直到阿太走了的那一刻,他才明白过来:我们的生活本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混浊给拖住。阿太的性格和她所所说过的那些话,在早期给作者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阿太说的那句话,我从中也颇有感触,她把人生看的很清,不,是很清明,皮囊标志出生命和生活的限度,可是灵魂本身却永远活着。它不曾被限制,只是它被皮囊包裹着,因而,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它有了限度,所以人们要把生命和生活过值得。才不枉来人间一趟。
泪水来的那样猝不及防。
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父亲在世时的日子,他的父亲年轻风光过一阵子,然而这个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最后退化为孩子。
父亲某天一倒,而后的日子都是左半身偏瘫的状态。这一病,接踵而来的多次住院,让本不殷实的家底变得拮据,从刚病时的倔强和逞强,住院后回到家强行制定计划每天都要求自己去走路,走多远,多少点出发多少点到家,他以为只要这样坚持下去他偏瘫的左半身就能“活”过来,他就能很快就能像从前那样,做一个好父亲的角色。实际上,他走路只能艰难地挪着走动,站也很很难维持平衡,甚至随时摔倒。他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了,只是他不肯承认这样残酷的现实,而作者也和母亲在小心翼翼的陪着父亲演戏,他们彼此深知,谁也不能戳破,因为这所要承受的后果,谁也没有办法想象。至少在父亲活在自己的幻想里的那段时间,家里有了一点生气。然而最终这种状态被父亲所打破。日子一天天过,身体也越来越不争气,他最终低头于那再也无法恢复过来的左半身。读他父亲从满怀希望到希望一点点被磨灭,最终绝望。实在太令人感到心酸,看见一个人的一生被疾病所控却无能为力,然后就这么一步步走向绝望。颓废使他变成了小孩的模样,开始无缘无故发脾气,撒娇,哭泣,大喊大叫。完全放弃了自己应有身份的样子。可是他自己也不愿这样的曾几何时他也曾那般风光过,因为曾经那具"皮囊"健在,而如今,这具"皮囊"困住了他的灵魂,意志和欲望。他觉得他是个无用之人了。这是个悲伤的故事,世界上虽然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读的过程中我还是忍不住设身处地的想:如果哪一天如这位父亲那般,左半身毫无感觉,走路也走不稳,总不明不白地就摔倒,笑到一半口水毫无察觉地流出来,然后发现别人望着自己时那惊恐的表情……。那一刻,自己一定会非常厌恶拖着的这具“皮囊”,一定也会如这位父亲般颓废和绝望。
写在后面,是作者回忆童年的玩伴和上大学时与朋友发生的故事,还有步入社会工作的感慨。其中那些儿时的玩伴,到后来某些渐行渐远的朋友,都对作者的思想产生过微妙的变化,这些也许都是是作者一路成长的历练和刻骨铭心的经历吧。但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我认为也最触及泪腺的,就是写父亲的这部分,父亲在的那段日子,作者的内心经受了太多太多,从前很多灰暗的日子,但那些灰暗的日子里也时常闪出过希望的光,母亲在父亲去世后坚持要建的那所象征着他们爱情的家,也是一栋即将被拆迁的家。建一栋即将被拆的房子,听起来很荒谬吧,但只有作者明白母亲,明白那所房子对母亲的意义,因为这个家是父亲发起的,往后的日子风风雨雨也是他们一家人一起走过的。
很多时候,在面对残酷的现实和困难前,真的快坚持不住的时候他不曾只一次地问过自己:接下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他当然知道没有人会回答,生活的沉重和黯然神伤的疲惫将这个少年的心一天天打磨的坚强起来,步步走向了成熟的自己,并较早的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和所要追求的东西,他是个孝子,是个早早懂事并学会要为家庭分担的少年。
更多的触感源于内容的真实感,读这本书的时候,会真切地感受到书中的一字一句步履不停地在你脑海里构造画面,是那种真实的,毫不虚掩着的视感,而你,在这个画面的每一个角落里,细看着他们的一生,倏忽间,某些细节,某些瞬间,某些片段,都会在你情感毫无预备的刹那,冲破先前的旧墙,成为你感情的新"霸主"。等到下意识反应过来时,才感到反复有一股噬骨的电流,从目光所至的文字里袭入,然后传遍全身,最终直击泪腺,瞬间,泪水"爆炸"了。
《皮囊》读后感11
最近,在空余时间阅读了蔡崇达的《皮囊》,购买这本书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它在畅销榜上高居前列,摘要的描述也着实打动了我那一刻购买时的心情,于是就好不犹豫的将他点入了购物车,然后下订单付款。
此书也最终没有让我失望,在大约2个静谧的深夜里,我被吸引着阅读完了整本书。这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分章节描述了一个孩子的经历,而这个孩子恰恰就是本书的作者蔡崇达先生。我很诧异,能够在这样的年纪(33岁)就勇敢和如此深刻的把过去与现在的点滴,不少我认为是难以诉说的生命之重,展示给读者,没有做任何遮掩,实属不易。
《皮囊》的文字的直接的、深刻的、动人的,每一个章节讲述的故事都触动了我的内心,引起了我的思考,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它已经很难得。在这个读物繁多的时代,能够读到这样触动心灵的文字,也是一种机缘。
在《母亲的房子》里,我看到了一位苦难、朴素、固执、坚强的母亲形象,在丈夫很年轻就因为疾病丧失了一半的身体机能的情况下,她义无反顾的撑起了这个家,与两个孩子一起为生活乃至生命而抗争。读到"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的时候,我明白了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尊严的,只是对于尊严的定义各不相同;读到知道房子已经成为拆迁的对象,父亲已经去世的情况下,但还是坚定的抢建完四层楼的房子,我也明白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内心最朴素的表达和坚持。因为学历、知识结构和经历的问题,母亲缺少很理解表达自我的机会和能力,但是她从来都是爱着自己的丈夫、孩子和家庭。所以,不管你的母亲怎样对待你,请尽可能的善意去对待她,因为她始终是生你育你的妈妈。
在《阿小和阿小》里,两个儿时认识的小伙伴,都叫阿小,但是生活的轨迹和最终的命运却相差千里。一个从小就家境殷实,并且很快就被父亲移民到香港;另外一位则是沉默寡言,相当叛逆。可是故事的就结果却是,移民香港的阿小,因为父亲的不幸,很早就失去了最坚强的依靠,并且在香港受到当地小孩子的嘲讽,整个生活都陷入了不幸当中,最终成为一名香港最底层,生活不顺意的市民;而另外一位阿小,也成为了父亲所要求成为的渔民,但是每天可以骑着摩托开心的在海边飞奔,有着一栋小洋房,娶了媳妇,很快就有了孩子,也算其乐融融。世界就是如此的奇妙,你猜得到开始,却不一定知道终点会如何。
在《天才文展》里,好朋友文展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过怎样生活,并且早早作了准备,似乎在一切都是按照计划好的生活轨迹行走的时候,却峰回路转,因为无法在城市立足,最后又回到了小镇,成为一名电工。而一直被指导,仰望这位哥哥的黑狗达,却走出了小镇,在北京立足下来。儿时的好友,已经成为了陌路人。有点让人伤悲,有计划、肯努力的人,因为出身,因为性格的原因,最后还是没有获得他想要的成功,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我觉得此刻成为了真理。当然,在那个刚改革开放的年代,体制还在决定很多东西,想实现屌丝的逆袭,甚至在城市中获得立足之地,实属不易。时至今日,整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社会阶层的流动却越来越不易,中国的未来又将会如何?
在书的最后两个章节,我认为是作者对于前面所有故事出现的.深层次思考和原因分析,分布在《回家》和《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里。"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怎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解答的","我要怎样的生活,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真正享受什么?"。作者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我们想过怎样的生活,是要赚很多钱,还是说要成为权贵,又或者走向何地?每一个人的回答都不同,但是当你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所有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在显示出力量。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将成为你所选择的明天。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浑浊。有时候我在想,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呢?同一个环境,差不多的家庭,却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有点让人唏嘘,也让人思考,生命的路冥冥之中是否已经有神明为你安排好了呢,无论我们怎样挣扎,最终也逃不出命运之神的掌控。一切也都是没有答案的,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认真的对待生活、生命的每一步,走好每一步,用最真诚和感恩的心对待自己的亲人、朋友,与人为善,懂得感恩,坚持不懈,让生命有更多的精彩与快乐!
《皮囊》读后感12
飞机总是延误,在机场一进书店就相中了它。之前一直听说过这本书,就是没有真正把它加入书单。幸好有这本书在,让我对飞机的恐惧减少了很多。书的内容很容易读懂,就是作者对自己生活的描写,对自己所遇的人,所遇事情的感想和记录。原本以为是那种很难体会的80后的写作文字,但是却发现,直击内心,甚至看完让我在卫生间哭了许久。
也许是因为爷爷刚过世的原因,当每看到写家人去世的文字时候总是想要详细地再看些,想要真正去看看自己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想表达什么,或者自己到底应该怎么表达。黑狗达(作者的昵称)写了自己的阿太、父亲、母亲、姐姐、各个好友,以及大学同学等等,然后最喜欢的部分竟然是关于书写自己的那部分。
在写黑狗达父亲时候,看到的是那种得了病异常的乐观,为了生活不得不与疾病做最大的斗争,还有那种努力过却没有改变的绝望,最后被现实深深打败,开始对世界充满绝失望,然后合上眼睛,与时间告别。我想曾经和病魔奋战的爷爷何曾不是这样。充满希望,却又被现实遗弃。也许看到遗体的那个时候,觉得爷爷也努力过了,也是解脱了。还记得我离开家的那天爷爷和我说:“别因为他而相信别人,去找什么治不好病的药。要好好读书。”当时,我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只是又不能当面流下来。听出来爷爷是临终前交代我些什么,但是安慰的话就是说不出来,因为觉得是那么的无力和苍白,即使说出来,也不会为爷爷与病魔战斗的幸酸减少分毫。只是低头说:“好的,您好好的,有什么需要记得打电话给我爸”。《皮囊》中,黑狗达父亲在于病魔对抗时也许也是这样的心情吧。
还有就是书中的理想与现实。有时候觉得和黑狗达一样,自己也是从小地方出生,却向往城市生活的人。只不过北京更大,杭州小一些。
“在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这个城市里的很多人都长得像蚂蚁:巨大的脑袋装着一个个庞大的梦想,用和这个梦想不匹配的瘦小身体扛着,到处奔走在一个个尝试里。而我也在不自觉中成为了其中一员。”这是书中的描写,我也好怕自己会和厚朴一样,充满着梦想,却还是无法找到与现实、梦想的相处方式。最后只能接受现实,然后变得不像自己,被自己限制在自己的梦想中。
我自己也完全不清楚孤身一人,把自己放在梦想里,是否真的值得。
皮囊读后感13
最近在读《皮囊》,第一次看到一个作家对亲情,对友情,对生活,对自身有那么深刻的剖析。书中故事平凡如左邻右舍的家长里短,但每个故事都能透过身体直抵灵魂深处。
大三时的某节课上,我们的导师推荐了这本书,推荐理由如今已记不起了,犹记得当时自己颇为认真的将书名与作者记录在摘录本上,然后便遗忘了。前些时间,闲暇之余去图书馆打发时间,金黄色的无一字的书脊让我满心好奇,随手翻阅,如获至宝,便借来细细读之。我不敢妄自给这本书下定义,如果你知道文学评论界的行业翘楚李敬泽为它作序的话;如果你知道刘德华三十年来首次亲笔推介它的话;如果你知道它被白岩松、刘同、蒋方舟、李承鹏等曾联名推荐的话……那么你必定不会看轻它分毫。
童年的回忆,成长的挫折,生活的艰辛,亲人的苦痛……无不触动着我,哭过之后却是被书中人物强韧的内心所深深震撼。那个倔强的阿太,那个强撑尊严的父亲,那个信仰坚定的母亲,那个默默无闻却最是成功的黑狗达……生活这条路,谁也没走过,谁也不知道路的尽头是什么,大家都在搏。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阿太的一番话,让我思忖良久。是呀,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我虽没有蔡先生悲凉的童年,却也是他文字里小镇中的小人物,也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假使没有皮囊这个包袱,那么我们该是轻松自在的吧。
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我最希望的:“我希望自己懂的处理、欣赏人性的各种丑陋与美好,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我希望自己能把一路看到的风景,都用审美的笔触表达出来。”
读它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过程,不断完善丰沛自己的内心世界,遇见更好的自己。“认心又认人”,是李敬泽先生对这它的评价,我想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只有这些。蔡崇达先生的文字让人不断的审视自己,与自己对话。如当代作家韩寒所说:“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的更多,到达的更快。”书中记录了蔡先生的一首诗叫《世界》:“世界都不大,我可以哪里都不去,我可以在这里,只看着你,直到一切老去。”看多了遥远的世界与远方的别人,这一次,请停下来,读一读身边的亲人与朋友。虽然上帝给的路不一定是直的,但是我们心里,要始终有一个直的目标,直的方向。愿我也能如己所愿,无论在哪里,去哪里,多久多遥远,都有家可回,有人可依,不四下流离,可以呆在一个地方,用清澈的、满足的灵魂,守着我爱着的人,生根发芽。
《皮囊》读后感13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是80后作家蔡崇达的《皮囊》中阿太说的。阿太没有多少文化,但时不时会丢出一两句富含哲理的话语。
这本书断断续续的读了一个多月。那日吃完晚餐母亲在洗碗,我给自己泡了杯红茶随手抽到这本书,于是安安静静翻开来。从序言中了解此书以回忆性散文为主,回忆亲人,回忆家乡,回忆儿时的伙伴,回忆那些逝去的温暖与疼痛。
第一篇《阿太》,历经沧桑依然乐观豁达近百岁的老人,我想到了我的奶奶。年老体衰的奶奶日日清晨会在我的楼下喊我的乳名,听见后我总是把头探出窗外应着,让她上来坐一会儿,偶尔会来家里,通常只是把我叫醒她就走了。我不知道她是回家还是继续在小区里溜达,反正这样的喊叫声成了她日日清晨的必修课。如果哪天没来,那一定是病了,我会抽时间去看看她,陪她坐会,听她说着那些莫名的家长里短。后来奶奶走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清晨的半梦半醒之间我总是听见有人在楼下叫我,于是很自然的“哎”一声推开窗户,先生说我是习惯成自然,因为内心还保留那一份眷念,时间久了就好了。
第二三四五篇回忆父亲母亲,回忆小时候的家庭的苦难,父亲的疾病母亲的坚强。那些文字,在我眼前仿佛一个个小人般在挥袖长舞,似乎把这几年父亲生病的岁月又重新翻过来走了一遍。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医院,陌生的疾病,以及父亲最初那茫然无助的眼神又浮现在眼前。 从病房到医务部签字盖章的百米距离,不亚于长长的半生。每一次在手术室门前等待的时间,最怕半道中医生的那一句“你过来一下”,因为这句话通常意味着我要做好最坏的打算。那几年每次去安医内心总是焦躁不安,为父亲模糊不清的未来,为日益跟着操心劳累的母亲,也为旧债未还又添新债煎熬着。此时的父亲常常像一个犯错的孩子似的低着头不言不语,母亲生性乐观总是劝慰我:“人就是这样,没办法,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尽力就好……”生活将我虐过一遍,而今《皮囊》再次虐我。书在眼前,泪一滴一滴的滴在那些叫人疼痛的小人上,隔着眼泪看来时的路,在模糊中终于明白人生聚散,缘起缘灭。“好端端的怎么哭了”母亲问。“啊,没事没事,可能累了眼睛不舒服。”我心虚且慌乱的'回答。唉,蔡崇达的文字一箭穿心,疼啊,不看了不看了,遂合上书本择日再读。
前日值班遇一同事大姐,大姐早我很多年进医院,在我印象中她一直是安安静静与世无争的模样,而我属于叽叽哇哇十分闹腾的那类。她说她羡慕我的天南地北,喜欢我笔下那些真情流露的文字,还有那些饭菜的精致……我们从医院的早年聊到如今,聊起这些年医院的变化,身边不断离开和离去的同事们。她说以前她每天吃完晚饭总去去茶山公园散散步,现在很少去了。我懂她的五味杂陈,近山情怯。突然间我想起《皮囊》里的张美丽,我曾经的同事和书中的张美丽一样漂亮善良,但殊途同归,留给世人除了谈及她时的惋惜哀伤,一切未曾改变。太阳依然每天从东方升起,月亮依然会挂在夜晚的高空,人们依然按部就班的过自己的日子,地球缺了谁都照转。《人生海海》里麦家说:“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人生所有的模糊不清最终的摆渡人只能是自己,所以余生不长,好好活着,好好善待自己。”昨天看见同行写的文章题目叫《磨难是一种财富》,其实从内心来说我并不赞同,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才是人心所向,然世事无常苦有常,学会在磨难中认识自己,从他省退回到自省,这个学习的过程很重要,它可以让你清晰的预见未来。
和大姐聊过以后,突然间很想继续读蔡崇达那些有温度又带着疼痛的文字。于是认真读完后面的每一章,直至全书。全书很少提及这个年轻作家成长中的励志,只是就家乡亲人小伙伴之间的故事以客观冷静的方式娓娓道来,于日常中见最真的人性,于方寸间观内心的蜕变,于疼痛中坚守自己的初心。韩寒称此书适合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慢慢看。李敬泽评价《皮囊》是本认人认心的书,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蔡崇达自己说写这书的意义在于表达,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性,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
在《皮囊》的每个章节里似乎都有自己的曾经,这些疼痛的背后有着对人性的思考,透过这些文字观世观人观心观自己。余秋雨先生说过好的文章不一定要有多华丽的词藻堆积而成,但一定是内心情感最真实的表达。
在别人的生活中找到自己,也是成长的一种。遇见《皮囊》,“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皮囊》读后感14
曾经看过,书分三种——第一种:工具书,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二种:期刊杂志,用来消遣娱乐;第三种:闲书,可读可不读,但却能滋养精神。《皮囊》就是这么一本闲书。书不厚,一共十几个小故事,大多发生在90年代福建晋江的一个小镇上,基本上是作者蔡崇达的个人成长经历。
蔡崇达年纪不大但阅历不少,写作只是他的副业。20xx年毕业就先后在《新周刊》、《三联生活》、《中国新闻周刊》这些著名刊物担任主编,27岁又任美国《GQ》中国版报导总监,还创办了男装品牌……履历相当精彩。
《皮囊》写亲人亡故,写农村人对土地的天然的亲近、对盖房子的执着渴望,写儿时发小在成长路上的情感疏离,写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远离的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刘德华为他写序,讲:书当中都有普通人就会有的阅历和感悟,所以共鸣,凡尘俗世谁不是普通人?韩寒说:我会把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这两个身份标签迥异但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的男人,因为这本书,有了一个温暖的交集。
网上有个用到泛滥的金句: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想说:蔡崇达的灵魂足够有趣,而蔡崇达的《皮囊》也相当好看。
书从阿太写起,也就是他的曾祖母。切菜切掉了手指头,她超冷静。她说:皮囊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这句话很牛,也算是开篇点题了。大家或多或少会从阿太身上联想到自己的奶奶、姑婆或者别的什么亲人。阿太坚强,思想独立,有个性,同时又是千万传统中国老人的缩影。
书里面很多篇章都是描写亲情。关于亲情,龙应台有一句非常理性的发言: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纪伯伦呢,他是个哲思派,他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之渴望自身的儿女,他们来自于你,却不属于你。你是弓,孩子是弦上发出的生命之箭。(造物主)既爱那飞翔的箭,也爱那沉稳的弓……
佛家又怎么讲呢,他说: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而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疼痛与无奈——生老病死对世间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但贫穷又让这件事充满了不公平。蔡崇达写父亲住院:“医生会时常拿着两种药让我选,这个是进口的贵点的,这个是国产的便宜的,你要哪种?我问了问进口的价钱。‘国产的会有副作用吗?'’会,吃完会痛,进口的就不会。‘我算了算剩下的钱和可能要住院的时间,’还是国产的罢。‘然后看父亲疼了一个晚上,睡都睡不着。”
年初的时候,我爸爸也住院了。病房里呆着,我想给他削个梨。长这么大,我对付水果皮只用过刨刀,但医院只有小刀。怎么办呢,只好硬着头皮削。削得很丑,梨还差点掉地上,但总算削好了。下午开水房打热水,我给爸爸洗脚。这是我第一次给他洗脚。不知不觉,我的爸爸这么老了,女儿从小心里的英雄,现在行动不便需要我照顾……我在感慨之余似乎有点儿被自己感动。但我立即发现这感动是多么的可笑——对我的爸妈来说这算得了什么呀,他们养育我几十年,为我的付出,真的是恒河沙数;现在他们年纪大了,我给他们的,是这么笨拙的回报。
蔡崇达还写了一段,是父亲中风以后,母亲带他去庙里拜神:“母亲在祈祷一个可怕的事情,千万让我丈夫一定死在我前面,不要让他拖累我的孩子,如果我的阳寿注定比他短,先借我几年,送完他我再走。我则任性的跪在地上乞求,请让我和我父亲母亲寿命平均,全家一起走比较好。母亲一听,气得连连追打我,然后嚎啕大哭的对着神灵说,小孩说话不算数,请神明只听我的。”
这,就是人生七苦——明明知道苦,但还是飞蛾扑火,为什么?为爱。人生在世上,寻求爱与被爱,是本能。亲情是其中之一,也是放不开割不掉,最不能扼杀的本能。
这本书,讨论生与死,讨论人生的价值,但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有烟火气,让人有扑面而来的亲切感。书中并没有充斥太多的抒情,而是用一个个故事,直达人性深处最柔软的角落。普罗大众,谁没有面对过与朋友生离,与亲人死别?当然,书里不全是悲哀与别离,就好像生命也不可能只有苦痛。对故土的情思、对自我的解析、对生活本身的思索,都溶在这一本有着“小说质感的散文集”中,给读者带来良好的浸入式体验。一个人剥离了社会的、后天赋予的身份,最后他只是一个恋家的孩子,一个思乡的.游子——当你说你想家,你想故乡的时候,你说的其实不是家和故乡,你说的是随时为你点燃那盏灯,盼你归来的人。人生来就只是一具皮囊、一颗心,我们都盼望在人生旅程中辛苦跋涉,皮囊老去时,心仍如赤子。
写《追忆似水年华》的马塞尔。普鲁斯特有句话说得很妙:“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我也很赞同蔡崇达所阐述的“写作和阅读的终极意义”——他说:“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的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照亮彼此,温暖彼此。”是的,世间众人皮囊有异,而在皮囊之下,我们的血都流向同一片海:那里藏着对爱的渴望,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文明的探求。
【《皮囊》读后感】相关文章:
《皮囊》简介07-21
皮囊读书心得范文 关于皮囊的读书心得01-10
皮囊经典语录09-23
《皮囊》读书笔记01-23
皮囊读后感10-14
《皮囊》读后感09-28
皮囊读后感11-07
《皮囊》的读后感01-20
皮囊读后感【热】04-08
皮囊读后感【荐】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