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3-08-19 13:15: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论语读后感(合集)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合集)

论语读后感1

  《论语》是孟子与其说徒弟所编,虽然是几千年前所编的,但或是让全球、让老百姓,更要我获益匪浅。

  子谓:“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中心思想是为人处事要求真务实,不可以将信将疑。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耳边风,不以为意,直至六年级危教师讲这句话时,才要我对他造成了兴趣爱好。亲人老说我学习培训情况下不清楚好方法,可是我却一直打断她们,这才造成我考試吃完大亏。

  还记得那就是桂花树脱下她的普普通通,逐渐显露光辉时,我却在考试场上犯了愁。伴随着一生声吹哨声,数学考试开始了。刚开始答题,有的同学们却发愁了,眉头紧锁,可是我却游刃有余一般。我就用鄙夷的眼光看了看她们,从心里将她们狠狠地取笑了一番,才再次解题,写着写着,我的面色却骤然一变,死死的盯住这道题,一只手挠了烦恼,用嘴啃着另一只手,身上不断地出汗。这时候,我好像看到学生们对于我指手画脚,基友对于我坚起的拇指已慢慢往下,这打断了我的思路。这道题是老师说了很多遍的呀!原是那样悔恨的我,却被想像所打断,气恼到眼睛基本上喷出来本质的火苗,因此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在试卷上乱蒙开过。因为这道题造成我后边的思路错乱,人的大脑早已奔溃。写完后因为我沒有查验,仅仅拿手精神不振的,悔恨的,捶了捶脑壳,便在脑子里回忆老师上课的.关键点,可关键点都是与同学玩乐,唯一听见的一句话是:“谁也有不容易的?”我看了看学生们也没有伸手,也没有脸举起手来,这才“一错导致千古恨。”我灰心丧气,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没精打采地垂在桌子上。试卷发出来后,你妈在了分数线上,这很有可能对差等生而言是阳光明媚,花开富贵;可对于我而言毫无疑问是一个瓢泼大雨。上语文课堂时,我像失了神一般,却猛然听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看原先危教师在讲这则《论语》呢!这使我禁不住回忆了一下自身在数学教学上的行为,因此我迅速把这句话在心中念叨了几次,当做自身的人生格言。

  从那时起,因为我像桂花树一样渐渐地显露自身的光辉,无法阻挡。而求真务实的精神实质也是刻印在我的心里。

论语读后感2

  孔子曾说:“言必行,行必果,然小人哉!”这话我不同意。有时我想,会不会是弟子们编《论语》的时候记错了老师的话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先生若是在船上,是绝对不会丢下那个装着“诚信”的背囊的。这我相信。

  中国本来有“已然诺”的传统,说不定比德国人还守信些。《战国策》里已不乏其例,何况还有“尾头抱柱”这样极端的例子。该足以让后辈自豪了吧!但是很奇怪,恰恰相反,后来的演变很出人意料。先是韩非子把“诚信”好好消解了一番;后来,好多权术家将开头孔子那句值得怀疑的话奉为圭臬。无怪乎康有为写了一本《新学伪经考》,说《论语》是后世无赖伪造的。这种转变在文学作品里也不乏其例。《三国演义》里鲁肃的诚信有目共睹,到头来落得毛宗岗一句批评:“忠厚乃无用的别名。”有点可悲。悲谁呢?鲁肃还是毛宗岗?

  话或许说的.有点过分,但真是因为有些失望的缘故。新文化运动把这些不好的“文化”都扫除掉了,此乃大大好事,值得拍手。我们接下来面临的任务,就是尽量那个提倡“诚信为本”、

  “一诺千金”的优良传统,并亲自蹈行。在这说一件事,或许是值得深思的。一位大学新生去北大报到,当天事务确实很多,拿饭票,领学生证,铺床,买热水瓶……这位新生带着沉重的行李,不知如何是好。恰巧对面走来一位老人,新生以为是工友,就说老师傅替我看个行李成么吗?老头说行。后来新生就去忙乎了。从早忙到傍晚,新生忽然想起自己的行李还在校门,让老头看着呢。他满心愧疚地往校门口跑,也没抱多大希望。谁知那老头颤巍巍地还在那儿等他,白头发在风里飘啊飘。新生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第二天开学典礼,新生才知道这老人就是著名学者、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老一辈人给我们留下了多好的榜样!旧的糟粕多半剔除,新的风尚正在形成。这时,我脑海里回响着康德的名言:“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同样使我们敬畏。”当然,不能忘记的,还有季老在风中飘动的一头银丝啊……

  “诚信是人生的支点,是人生最好的渡船。让我们一起努力,拥抱诚信,拥抱成功,在孔子“仁”的思想引导下,让自己的人生变的更精彩!

论语读后感3

  暑假刚开始,妈妈便让我读一本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粗看《论语》,它是一本记录孔子教导弟子们的一些语录。书中记载了大量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的言行,集中阐明了孔子“仁”与“礼”的.核心思想。可妈妈告诉我,通过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可以让人受益一生。孔子的教训在中国人听来,似是老生常谈,平淡无奇。但是孔子教训独特处在于他教各个人的心走向别人的心里找安顿,找归宿。教人心安放在人心里。带着这些深奥的让我无法理解的疑问,我走进了《论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朴素的人的一生计划,我们从小就要有理想,有计划。不能得过且过,平庸一生。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国人历来以谦虚为教,诚信为本。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时我在课堂上没有搞明白的问题或做习题时不会的题目,过后似懂非懂得,也不再去深究,等到考试时我还是做不出来。因此我们平时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不懂装懂,有不懂的问题应该虚心向别人请教,要不耻下问。我们平时与人相处时,要学习别人的高尚品德,不要只看别人的短处,如果别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们就要自我反省一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的声声教诲让我心感惭愧。虽然我在优越的环境中生活,但是我却没有优越感,平时吃饭总觉得家里得饭菜不够丰盛,没有荤菜就不吃饭。穿衣服吗非名牌的不穿。别人有的东西,我也非要买到。平时还要妈妈给零花钱。可是一提到学习我就很不高兴,总认为是件痛苦的事。学习了论语以后,我要改变我的学习的态度。我要学会在欲望不能满足时应有的忍耐。

  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串联起了悠久的中华文明,我将通过孔子的智慧来启发我的智慧和人性的光明,阳光的积极向上。

论语读后感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听,书房里传来一阵悦耳的读书声,这是我在读《论语》。《论语》是古代圣人孔子的学生根据孔子的言行编写成的一本书。

  当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就专门设立了一项特别课程——经典导读课。拿到经典导读书后,我就翻阅起来,不经意中我看到了《论语》,那时我只知道有本书叫《论语》,并不知其中的内容。但我们导读书上的《论语》没有解释,我只能似懂非懂地读,还想学校为什么要让我们读那么枯燥的文章呢?可是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突然看到茶几上有一本《论语》,便悄悄把它翻开,咦,书里居然有原文、有注释、有译文,还有圣人的智慧,我能看懂了。从此以后,我开始喜欢读《论语》了。

  《论语》这本书里讲了许多道理,比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的同时,有新发现,新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爸爸妈妈和老师们经常对我们说“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还要经常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他们大概也是从《论语》中受到的启发吧!再比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学习但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缺乏信心。有时候我遇上了难题,就有了畏难情绪,不想自己思考,老想寻求帮助,还很急躁。每当这时妈妈就会提醒我说“你忘了孔子的话了吗?”一经提醒我会慢慢平静下来,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居然经常会把难题给解开了,每当我解决难题之后都会从心里佩服孔子,怪不得人们会尊称他为“圣人”,他说得可真对呀!孔子还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诉我们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同学之间往往会因为误解而发生矛盾,我也不例外。但自从我读了这一句以后,与同学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我会常常想提醒自己,可能是我误会别人了,还是不要这么小气吧。就这样,慢慢气就消了,又和同学一起快乐地玩耍了。

  《论语》真是一本好书,每句简短的话里却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圣人伟大的智慧!我越来越喜欢读《论语》了,我还要继续读下去!

论语读后感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了《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老师吗?

论语读后感6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孔子眼中一个可以称为君子的人一定要有一颗宽容待人的心。蔺相如以宽容之心对待廉颇的刁难,展现了君子的博大胸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由古至今的名人雅士,那些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君子们哪一个是没有宽容坦荡的胸怀呢?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君子还应讲求诚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当然,作为君子还应当有很多别的品质,比如善于反省,敏而好学,虚心求学,不耻下问。还要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要注重礼仪,不做违法乱纪的事等等。尽管并非孔子的所有思想观念都与我们现代社会相符合,但是在《论语》一书中所讲的做人道理值得我们去反思,去学习。

论语读后感7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一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之后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潜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

  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与西方不一样,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十分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一种力量――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个个性讲信念的人。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以前说过自我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明白,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就是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以前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

  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

  了解别人,就是智。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论语读后感8

  《论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论,它就像一座宝藏等着我们挖掘,怀着敬畏之心我打开了这本伟大的著作。品味《论语》的墨香,细细咀嚼圣人之意,我不禁陷入沉思……

  孔子推崇“仁者爱人”的思想,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不正是我们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吗?文质彬彬、学思结合、学而不厌、以德报怨、以直报怨等等这些教诲不正是我的老师常常教育我们的`吗?读完论语,我忽然觉得孔子就像一个慈祥的长辈,时常在我们耳边言辞恳切地教诲。读着《论语》,我感觉触摸到了圣人。读《论语》不仅可以聆听圣贤的声音,还可以跟着孔子学做人。

  学做一个快乐的人。孔子有三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快乐是什么?孔子告诉我们的答案似乎很简单,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与高人结交学习他们的学识品德,乐观面对生活、面对小人。

  学做一个有敬畏感的人。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在国家是国运,在个人则是命运。畏大人,是要我们尊敬长辈,敬畏是“敬而近之”而不是敬而远之。畏圣人之言,是要我们遵守准则,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么不听圣人言,吃亏在后面。

  学做一个反躬自省的人。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多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有错。

  学做一个有温情的人。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孔子不仅对学生有爱心对朋友更是有情义。

  学做一个好学的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学问,圣贤都如此谦虚向学何况是我们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更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句子曰益终生。聆听圣贤,跟着圣贤学做人。

论语读后感9

  为政:离人求道,如鱼脱水求活,不可能也。人之真,非人非非人,故不自伐,吾丧我。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三代相推礼乐,本于人伦人性,非人为之创制所谓制度,故无论何损益,皆不离人伦,故可知也。如年前余参加京中某书院会,论书院古今问题,多强调时代不同,新时代如何应对经济形势,无非为书院商业化找依据,余不以为然,若以为万年百世良知不易,则作为良知的善护所,其损益亦可知也,岂可以另外定义,书院因人而设,人性人心不移,则书院之损益,亦百世可知也。

  人若明人之真为志道明理,非囿于稻梁,则三代可知。人若不以真为归,则永不得真活人。三代以正道为征,人若自失,必非其鬼而祭,谄而不义,则往而不返。观于今日,拜屋拜物拜科技之新,皆日远于人,人间多鬼邦之相矣。

  哀公问政:“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措诸枉则民服,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上行下效,上正则下随,上伪则民诈。为政者,若以典章刑法为待,而不因人性道德为乘,必导天下以伪。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或谓者,非孔门弟子,带有上对下之质问,故孔子引书以应,此重言之谓也,政者,正人而已,此政之大本,只是孝悌,政治非高于人伦之上另一事,政之伪以为经式义度。庄子云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人世万有,要在有人,人真则天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乃天枢, 人乃天地万物运行之键,故天下之根本在于人真,人不真则天下道裂。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意诚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圣人谆谆念念不离人伦,人而离人求他以为有悬于人之上之真理,实为悖离。

论语读后感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对这句话颇有感触。

  记得在我刚上小学时,根本没有什么时间概念可言。每到星期天,我都会将大把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玩乐上。一旦到了该写作业的时候,心里总会想着:再玩五分钟吧!再玩五分钟吧!五分钟过到了,我却丝毫没有半点动静。因为我又想着:反正时间还很长,再玩一会儿吧!就这样,一拖再拖。终于,在太阳落山之际,我的作业本上一片空白,比那初开的梅花还要白净。周末我依旧重蹈覆辙。于是,我每周末都会通宵写作业,导致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星期一顶着双“熊猫眼”就去上课了,不过,好在我在家人和老师的帮助下改正了这个坏毛病。

  长大后,我再忆起自己曾经因为玩乐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时,总是心如刀绞,忍不住感叹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之前学过的知识,可以使我们得到新的体会。

  曾经有这样一篇文章,写着:“羊吃草,总要吃很多次。第一次,将草吞入腹中。吸收草内的部分营养,那些未被吸收的草就会被羊吐出来,再一次被羊吃掉,再一次……直至营养被它完全消化,它才会停止这个看似恶心,滑稽的`举动。”

  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每次吃饭时,都要将口中的饭菜咀嚼成碎粒后吐出,然后吃掉,再一次吐出,然后吃掉……这样反复重复三次。他每本看过的书都会定时重温,这样他所学的知识才不会“流失”。

  连尚未开发灵智的动物和几千年的古人都懂得的道理,我们哪有理由不明白?我每年除了看新书,也会在闲暇时看一看之前读过的书,这能使我读起来更方便,并且可以顺便巩固我之前学过的知识。

  如果你有时间,可以放下手中的游戏机,温习一下是之前学过的旧知识,这样可以使你的自身修养更进一步,在知识方面奠定牢固的基础。

论语读后感1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论语》,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我都会赞叹经典的中国文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是:如果我们三个人一起走在路上,他们身上必定有值得我效仿的地方,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教导我们虚心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品质,看见别人比自己强的时候,要向他学习;看见别人做得不好的时候,也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缺点。

  如果我们没有虚心精神,自己只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不听别人的意见,那我们就不会进步,只能停留在原地,时间一长,你就会退步,成功的几率会越来越小,失败的几率会越来越大,这样一来,你也跟一两岁小孩没什么两样了。

  这样的道理,都是《论语》这本书教给我的。《论语》这本书是一些简短的句子合成的,但这简短的句子却深含了意义深刻的道理,告诉我们该怎么去做,怎么去面对。但有些话,却要结合实际来理解。

  比如说,《论语》里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意思是,当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若是他还坚持父亲在世时的行为准则,就可以称他为一个有孝心的人。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历史在发展,人们的言行举止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你的父母如果是一个小偷,按照这个道理,你要继承父母,做一个小偷,那这一定是好的吗?不是的,因为你继承的是坏的,不善的,这样对自己不好,对自己的家庭也不好。

  对自己不好的是,你可能因此会进监狱、坐牢,和一些坏人关在一起。这样,你有可能会变得更坏,做更多坏事。

  对自己家庭不好的是:一,你的家人会非常伤心,渐渐跟你疏远,不再跟你在一起了。二,你的孩子有可能会跟你一样做一个小偷,这样下来,你的子子孙孙都会变成小偷。

  所以,我们要多看书,多知道更多的知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他们的优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少犯错误,更快进步了!

论语读后感12

  作为儒家的代表作,论语,在中国文化中占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理念是中国人处事的指导是中国人做人的标准,它是滋养中国文化的精神土壤,古时候便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论语提倡积极入世,以克己复礼的思想给众人约束自我智慧于他人的治理理念,让人们能够更好的创造一个有人心的社会,在于天下他汇集了天下,人在于个人,他指导人们实现自我价值,这份传承至今的思想影响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人,甚至给海外也带来了思想的碰撞。

  论语让我直面自己,摒弃坏习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会遇到一知半解或者一点也不懂的状况。可是为了让自己显得聪明的,或至少不太愚笨,就假装自己已经很懂了,可事实上这才是真正的愚笨,想知道自己哪里不懂并不耻下问,或恭敬地向老师询问才是智慧的体现呀,所以在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中,要遵循孔夫子的话才能有所提高,做到能够举一而反三。

  论语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学习这件事,论语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于学习,喜欢学习更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得到益处,把学习当做爱好去做,学习的效率更能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多学学着,专心多问多思考,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学习,更能沉浸在其中。

  当然论语最重要的还是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其中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淡薄思想有攻自后而博泽于人的宽容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精神,也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进取态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昂扬志气,在今天的中国这些品质都被我们的追求,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拥有这样的.品质,营造出一个大同的社会,论语无疑是一个权威的指导。

  后世的许许多多的思想都源自于论语文人墨客们需要他给予治国的指导,武将们也需要他洗涤内心的力气,而我们更需要将他细细研读,从少年到中年到老年,它会给予我们最积极的建议,让我们在社会中有所一代论语之光将第三10而至,万事生生不息,论语是我国文化历史遗产的一个瑰宝,也是我们每个青少年应该值得品鉴的一本书。论语影响了我,我从以前的,不懂装懂,到不懂就问,我认为我已经明白了这道理,自身的聪明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实质上的。

论语读后感13

  《论语》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后人尊称他为“圣人”。

  我喜欢《论语》,不是因为它告诉我们多少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大道理,而是它充满智慧的语言,是生活的感悟和积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意思是说:“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孔子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应该是件快乐的事。孔子的这句开场白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我们知道了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还要记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则是重中之重。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这就告诉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再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解释为“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也就是对我们学习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温故而知新。”作为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就是真正会学习了。

  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好多精辟的语言,我都很喜欢。至今,有很多成语都是从《论语》中演变而来的,比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举一反三等。

  我喜欢《论语》,篇幅不是很长,所以很多能背,也常在作文中引经据典,有时和人聊天时也会引用一两句,也因此被人说我卖弄学问,但

  我喜欢这种感觉。我喜欢《论语》,它使我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智慧,也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感谢《论语》,伴我成长。

论语读后感14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资料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08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并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当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当问问自我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明白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此刻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资料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可是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论语读后感15

  以仁爱待天下人——《论语》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可以感受到他兼济天下人的仁爱之心,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地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世界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无美不备的《论语》的.伦理思想核心是“仁”。“仁”这个词在孔子以前已广泛使用,但作为哲学范畴的提出,是从孔子开始的。仁在孔子思想中是最高、最根本的理想和准则。所以《论语》说孔子很少谈功利、天命,最推崇、最赞许的是仁。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但是,对于仁的确切含义,《论语》中并没有纯定义式的界说,常常是根据提问人的不同情况而随问作答,每次讲解并不完全一致。如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于礼人。”这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具体做法是不合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于礼的话不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做。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子贡问:“如果有人能广泛地把好处给人民而且能够周济大众,这个人怎么样?可能算是仁人吗?”孔子说:“何止是仁人!一定是圣人了!尧舜大概还做不到哩!仁人要做到:自己想树立的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想达到的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这表明,孔子所讲的仁,有对己、对人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对己就是“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使视听言动都合乎礼,一旦做到了这点,天下人都会称许你是个仁者。“克己”不仅是消极意义的自我克制,还包含积极意义的自觉实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以及对天下人的仁爱之心。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重要在于那一个“仁”字。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经典句子03-03

论语的句子11-08

论语的语录11-25

经典论语的语录11-16

《论语》读后感07-19

(经典)《论语》读后感07-21

(经典)论语读后感07-21

论语读后感[精选]07-18

论语读后感09-30

《论语》读后感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