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3-08-20 15:01: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合集]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呼兰河传》读后感[合集]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著名的文学家矛盾这样评价过《呼兰河传》这本书。最近,我也认真读了这本书,不由得啧啧赞叹。

  《呼兰河传》是作者萧红的回忆录。她用孩子的角度记叙了她自由的童年,但是,都能看出作者对祖父和菜园子的喜爱及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愤愤不平。

  本文讲的最多的就要数萧红和她的祖父了;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跑,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蚂蚱不见了。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但是,可怕的封建社会,很少有像萧红那样拥有幸福的生活,更多的是可怕与凄凉。《呼兰河传》中也写了不少可怕的生活及对封建时代的痛恨,主要写了:“有一家人娶了小团圆媳妇,然后把她折磨死了。”我看后,一下子觉得可怕,毕竟,一个人被活生生地折磨而死,是多么的可悲啊!我想,封建社会中,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吧。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想是封建社会因为落后贫穷导致人们没有机会学习,所以无知的听天由命,漠视人的生命,如今生活在民主自由的新社会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一定要珍惜美好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2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只因它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作家萧红通过这本《呼兰河传》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居住在呼兰河小城里的所见、所闻、所做。表面上只是描写了童年的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对童年生活无限的留恋和怀念。

  读着她的童年故事,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萧红是在祖父的园子里铲地、捉蛐蛐、追蝴蝶,和祖父一起玩耍。而我小时候是在爷爷家后山的竹林中留下了一串串童年的足迹……

  那时,我常常提着一个小锄头和一个小竹篮,同爷爷一起去后山竹林里挖笋。我到处乱跑,一边玩一边找笋。爷爷寻了半天倒是一颗找不到,我在一堆杂草里找到了,一个尖尖的绿色的笋,虽然只是袖珍般的,但也抑制不住我的喜悦。“我找到啦!爷爷快来!”我用小锄头挖了又挖,最后还是用手把笋子给“刨”了出来,满手是黑乎乎的泥巴,爷爷哭笑不得:“这么小的'笋你咋把它挖出来了?两只手脏兮兮的快回家吧!”我嘟着嘴,皱着眉头:“不,我还要玩!”爷爷拗不过我,后来天色都暗了我才肯回家。我趴在爷爷背上呼呼大睡起来,梦里满是生活中的快乐、幸福……

  是啊,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我现在上小学,也算是在童年中,但也无法回到孩童时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的天真烂漫时光了。忙碌的学习生活让我很难有时间回爷爷家的后山挖笋了……

  童年一旦过了就不会再有,时间对每个人都是绝对公正公平的。但那份美好的快乐时光还在心中,无论何时忆起都是幸福的。就像萧红所说:

  “只因它们充满了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

《呼兰河传》读后感3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记忆里的呼兰河小城,孤寂,静默,一成不变。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着他们应该做的事,可究竟为什么这样做,似乎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

  不过呼兰河小城里的生活琐事是十分精彩的,开篇大泥坑的故事,染房,扎彩铺,小胡同里的吆喝声,在那样一个消息闭塞,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似乎小城里每一件不足为奇的事都可以拿来说上一说,还有精神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而这些又多半与鬼神迷信有关。

  祖母的去世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已经模糊,那时候的“我”太小,只记得家中来了好多人,“我”反倒是玩的不亦乐乎。小团圆媳妇,那样一个鲜活的人,由于鬼神迷信,被折磨了许久,终究还是逃不开她死亡的命运。有二伯的古怪性情,到处借宿,被“我”不小心发现的偷东西,彻夜在院子里的骂骂咧咧。冯歪嘴子与他的媳妇和两个儿子,人们对王大姐最初的评价和发现她生了孩子后的评价前后对比,冯歪嘴子的小儿子引发的争议。而在她童年的记忆里,最值得回忆的,大概就是祖父和他的后花园,祖父的.疼爱,迁就,陪伴使得她的童年多了温馨,在书中,描写“我”与祖父的日常的文字特别多,反而自己的父母,却是寥寥几笔带过。

  我始终相信,人的童年的幸福,甚至可以治愈人的一生,在孩子年少无知的小天地里,在往后漫长的岁月里,很多事情的记忆会变得模糊,可是有一个声音始终坚定的告诉你,曾被无条件的宠爱过,这是一种底气,是往后艰难生活中的一道光,是精神生命中始终温暖着的情愫。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在暑假中,我看了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这不是一本很厚的书,但写了很多事。这本书不光讲述了萧红小时候的事,还真实的反映了旧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她的笔,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旧社会老百姓。

  萧红来自东北,正在她来到上海,包受冷落和白眼,心中的火焰成冰块的时候,她遇到了鲁迅,鲁迅的慈祥让萧红心中的冰块逐渐融化了,并且使萧红拿起了笔写作,终于,萧红写出了《呼兰河传》。

  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都是出自于《呼兰河传》。

  但是,看完全书之后,我才明白旧社会的黑暗,呼兰河的人是善良的,但旧社会的`迂腐和封建使得他们的习俗害了他们。

  当小团圆媳妇生病的时候,婆婆愿意花钱去请道士来“治病”,这当然是出自善良,但是我们知道,道士做法又怎么能治病呢?最后,小团圆媳妇,这个十四岁的小姑娘生病死了。

  鲁迅先生所处那个年代,是动荡不安的,但是人们依旧是善良的,可是,善良的人们依旧摆脱不了封建的枷锁,依旧不能抛开那些没用的甚至是害人的“土方法”。

  在这种社会中长大的萧红是寂寞的,妈妈对她是恶言恶气的,爸爸对她是冷淡的,奶奶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拿针扎她的手指,只有爷爷对她是慈祥的。在那个年代重男轻女是十分明显的,生个男孩,家人会欢天喜地,生个女孩,家人会一脸嫌弃。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萧红是孤独的。

  这本书也让我体会到了我们是多么幸福,更让我珍惜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让我感受到了不用担心温饱是多么幸福,而且不能相信封建迷信,这样只能害了自己。

《呼兰河传》读后感5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

  ——《呼兰河传》

  鲁迅先生曾有写过一个有趣的人物——阿Q,而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有二伯也是一位阿Q式的人物。他可爱,又可怜。

  有二伯是一个要面子的人,如果我有东西吃不给他,他便向你要,你若给他,他又不要,真怪异!

  有二伯有许多缺点,却有一点令人敬佩,他很忠诚。有二伯在萧红家待了几十年,除了偷点东西以外,从没有做过什么对主子不好的事,他忠心耿耿,按有二伯的话说,就是“你二伯就是愧心事不敢做,别的`都敢。”

  一个人忠诚,是立身之本,你若不忠诚,见风使舵,最终会被世人所唾骂。一个人不忠诚,就像一朵花没有花蕊;一个人不忠诚就像树没有枝干;一个人不忠诚,就像鸟没有翅膀。忠诚,是多么重要。

  吕布,三国时期的第一战将,他武功盖世,却为何被世人唾骂,因为他不忠,先后投奔丁原、董卓,被金钱所奴役,被董卓所收买,杀死了丁原。一位“三姓家奴”,不仁、不义,怎能流芳百世?只能遗臭万年。

  同是在三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让我们敬佩,也不求功名,只为报刘备对他的恩,他忠心不二,为了辅佐刘禅,每日呕心沥血地寻找制胜关键。

  忠诚,才是立身之本。

  在明朝末期,吴三桂镇守清军攻入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崇祯皇帝期望他能守住这一关,不能让大明帝国断送在自己手上。可是,吴三桂让他失望了,吴三桂大开城门,欢迎清军入关。

  从那一刻起,吴三桂再也不是大明王朝的功臣了,而是一个卖国贼。他不忠诚,不为国家利益着想,就这样,大明王朝从此消失了。

  忠,人之本性。而吴三桂不忠,他的所有成就将从此烟消云散。因为,只有忠诚才会有人信任,有人去关注。假若不忠诚,你不再拥有什么。

  忠诚,人之本性。

《呼兰河传》读后感6

  最近,我看了《呼兰河传》,感受颇深。

  《呼兰河传》是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洛神”“中国四大才女”——萧红所写。这本书主要讲了萧红五岁的事,介绍人们的风俗,字里行间感到当时人们的愚蠢和迷信。

  比如有一章,萧红的邻居娶回一个12岁的.团圆媳妇,那一家人对她又打又骂,她婆婆对她更是残忍至极。结果,打出病来,夜里突然从床上坐起,眼里含着泪。她被打时,一直说她回家,她婆婆问家在哪,她却哭而不答,老胡家很怕她是妖怪附体。因为她婆婆过于迷信,就请人给她抽命,令我感到很疑惑,命还能抽吗?可当时的人很迷信,就以为抽个命得了病可以好,人死了能再活过来似的。于是就请了一个名叫“云游道士”来抽,抽命其实很简单,有四个包,其中红色和黄色是好的,蓝色和绿色是差的。她婆婆小心地抽一个,一看是蓝色的,心想:完了。这时“云游道士”说:“若不好花五吊钱可再抽一次。”婆婆连抽几次都不好,只好请真人过来赶鬼。

  于是“云游道士”又是念咒,又是烧香,一会对天指手画脚,一会对团圆媳妇瞪眼,其实这人一个都不会,这些动作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最后,他胡乱说了一些配方,就带着200多吊钱乐呵呵的溜了。

  可想而知,团圆媳妇的病越来越重,在夜深人静时无声无息的离开了人世。

  看了这个故事,我火冒三丈,当时的人到底有多蠢啊,这个骗子说得一切都是假的,你们难道听不出来吗?你们怎么能信呢,一个12岁的孩子就这么被活生生的害死了啊!她经得起这种虐待吗?唉……没有文化真的很可怕。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我们不能相信迷信,不能像老胡家,花了200多吊钱,不仅没有把团圆媳妇的病治好,还把她害死了,他们宁愿花200多吊钱去请个骗子,也不愿花一二十吊线去看医生,这就叫——偷鸡不成蚀把米。迷信害死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7

  这充斥着北风雪雨的东北小城,仿佛麻木了扎根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春来秋去、日出日落,是那么无关紧要,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时光马不停蹄地掠过小城里千篇一律的节奏。前两章,萧红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了一座小城里,人们流水线般的日常。那平静如死海的生活,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现在阳光下,没有一丝波澜。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因为空虚,所以热切地等待他人的糗事来旁观。因为麻木,所以肆意嘲弄着比自己窘迫的不幸人。因为可悲,所以从未想过对命运掀起一丝挣 扎。“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一百年前有人如是说,一百年后的今天,是否还会有这个声音?第三章,萧红开始叙述她童年的世界,属于她的后园,属于她和祖父的象牙塔。说实话,我是惊讶的。

  小娃有小圆,偷睡蒿草里。我没想到,那一幕幕可爱调皮的形象原来是萧红的童年剪影。曾经读过萧红的生平,那充斥着沉郁、漂泊、固执又传奇的人,原来小时候也如所有的孩童一般,有着天生的小恶趣和发现世界每一处美丽的明朗。

  忘记了,萧红也曾天真烂漫。可能旁人总是喜欢偷偷给传奇的人生蒙上一份悲情。

  我从萧红的笔下,真切地感受到了她对儿时无忧无虑新鲜自由生活的迷恋,祖父对她百般疼爱的'渴求。只有相思无尽处,越长大,离故乡的根便越远,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接下来,团圆媳妇的凄惨离世、其婆婆的愚弄可恨、有二爷的可悲无知,都未能真正将我的心击垮,虽然那众众压抑的人生已经让我的心感到黑压压的伤痛。

  可直到,直到...直到,冯歪嘴子的坚强和乐观,平凡和善良,隐忍又自声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寒假来了,我抱着一摞书缓缓走进书房,泡上一杯茶,在茶香袅袅中走进书的世界。脑海里仍然浮现着《祖父的园子》中那个顽皮可爱的小女孩,还有孩子一般的天真烂漫、宽厚温暖的外祖父。于是我带着这样一种美好的印象读起萧红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城是颓败的,所以小说的基调是灰色的,作者用冷淡平静的叙述,描绘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20世纪初的呼兰城: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城镇就像是笼罩在一片灰色中,乌云蔽日,阳光隐蔽。到处可见的是人们的无知愚昧和自私冷漠带来的一个又一个的灾难,他们麻木得让人愤恨,让人激不起一点内心的波澜。

  而他们的愚昧和迷信害死了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原本是一个活泼健康的小女孩,由于贫穷,十二岁就到一户人家当童养媳。而小团圆媳妇到婆家以后,婆婆为了“教育”她,经常打她,渐渐地她变得又黑又瘦,精神也不太好。婆婆认为她有“病”,不断找各路“大神”给她看“病”,不断地折磨她,最后小团圆媳妇的命也因此被断送了。

  在小说中,萧红把童年时代无意识的回忆像穿珍珠一样穿在一起,悬挂在读者眼前,凭吊着她幼时温暖的回忆,慰籍自己孤独悲苦的`心灵。同时,作品又表达了萧红对国民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的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后来这一作品被人认为是继鲁迅作品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又一力作。

  虽然书的基调是灰色的,可是在这混沌的灰色中也有一些光亮。相比萧红的童年,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也许正是童年的美好吧,一生坎坷流离如飘蓬流转的萧红在生命的最后旅途中更加怀念童年时光,用自己的淡然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又处处都是故事。

  读《呼兰河传》,就像品一杯茶,有淡淡的苦涩,也有淡淡的清香。

《呼兰河传》读后感9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上世纪40年代的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书,书的名字是《呼兰河传》。这本书还被著名作家矛盾评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者萧红用灰色、简单和真实的`笔调描绘出了她小时候在祖父家呼兰河所经历的种种事情,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萧红和她那和蔼的祖父度过的完美时光,看到了中国最败落的时期的人们,过着清贫安康的日子却又摆脱不开迷信的影子。

  在这本书中,充满了人们对妖魔鬼怪的惧怕,对大自然的顺从,其中有最显着的一个事例:呼兰河这个镇子里,只有几条主要的大路,通往集市或是其他乡镇,其他几条都是一些小路,其中有1条小路,路两旁只有几家零零碎碎的店铺,什么开磨坊的,做豆腐的,生意也十分;冷清,正因这条路的中间有一个大坑,这个大坑在那里已经有多久了,没人说得清楚,只是这个大坑隔断了1条路,却也没有人去管它,人们宁愿多走一些路,也不远去管这个坑,因此许多年下来,这个坑一向也没有人来填平,正因大家都觉得,突然有个坑出来,肯定是天意,如果填平了这个大坑,不是违背了老天爷了吗,因此,也就对它熟视无睹了。

  这本书里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什么那户人家有人病倒了,或者倒闭了,就请镇里的巫师来跳大神,跳完了大神,最后还是照样病着,照样倒闭,或许人们只是找个安慰罢了。小时候的萧红在家里并不是重点,有时还会是母亲唠叨的对象,看完了人家的跳大神,回到家里在阁楼里翻东西,跟祖父在院子里割菜,成了萧红的童年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这个暑假,我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作者把无意识记忆中的串串童年生活符合像串红辣椒一样地把它挂在我们的眼前,书写着她温暖的回忆,慰籍着自己孤独的心灵。

  呼兰城并不繁华,而且十分落后,在那里,由于人们的迷信和愚昧无知,发生了一个个悲剧,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命运凄惨的小团圆媳妇。她年仅12岁,本是应该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可却被卖到了老胡家做团圆媳妇,还尽受虐待。当她生病,高烧不退时,婆婆不仅不带她去看病,还迷信的跳大神、请法师。最后她竟然被丢到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不但病没有治好,还让她命归黄泉……那里的人们宁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明知道可悲也不愿意反抗,我看着看着也增添了很多怜悯和痛恨。作者在悲怜小团圆媳妇遭遇的同时是否也在暗示着自己生命的消逝也将孤独无助,她平静地几乎是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作者还描写了很多童年的趣事,屋顶采蘑菇、顶着缸走路、念一首首诗……最有趣的还是往祖父帽子上插玫瑰花,祖父不仅没发现,还笑着说“今年花儿真香,隔着几十米都能问道香味儿”多有趣呀!还有一次,作者上屋顶采蘑菇,不料,弄的鞋子掉进了锅子里,弄了一锅的泥浆汤。此时,我又想起了冰心的一句话: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是啊,童年一去不复返,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童年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的欢快音符的乐章。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童年,不让它在不留意间悄然而逝……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萧红是一个当过亡国奴的人。

  因此,在她《呼兰河传》中平静的叙述中,透着一种苍凉,一种无奈,甚至一种绝望。

  清朝已亡,民国混乱。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中国,政府无力;中国人,缺乏组织。人,只能是一群会呼吸、会吃喝拉撒的生物。和他们养的鸡鸭鹅、羊马牛,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街心的大泥坑,折射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现状。

  德先生,赛先生。民主与科学,显然还没有抵达这个偏僻的东北小镇。因而,有病了,跳大神;有灾了,跳大神;但凡遇到什么事,都希冀用这种传统的古老的方式来解决。殊不知,这岂不是一个死循环么?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才不过十三四岁的团圆媳妇,就是被这种愚昧害死的。她的死,集中体现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缺乏人本思想和现代科学之下的愚昧和人性之恶。当那些道士在她濒死之时,仍以她的性命来敲诈勒索她婆婆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看到,那个时候的中国,不经过一次彻底的革命,是不会有出路的了。

  难产,瘟疫,兵匪,租税,肆意摧残着这些善良却又无知的人们。黑夜竟是如此的漫长。

  然而,黎明的.曙光来临之前,总是要经历黑暗。东北沦陷了。做了亡国奴的人,何谈尊严与人权呢?

  越是经典,就越能长久的散发出人性的光芒。《呼兰河传》,虽是七八十年前的著作,但现在读起来,仍然让人感到心惊动魄。原来,新中国之前的那个中国,竟然是如此不堪。我们难道不应该为自己处在一个和平、繁荣、科学、和谐的时代而感到庆幸吗?

  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是为这个时代加油。珍惜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我开始迷上了阅读;这不仅是在读别人的故事,而是在体会、欣赏。

  最使我记忆犹新的莫过于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镇单调的美丽,也介绍了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它透彻体现着作者巨大的文化,含量与生命的厚度。打开书卷,默默的欣赏作者赋予着小镇的情感。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灰白的画面将我带到那暗淡无味并不繁华的小城。

  在那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到处都是寂寞。没有色彩的绚丽,没有活力的人生,整个村庄都笼罩在灰暗中。在这里,因为人们的无知愚昧,发生着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都在等待幸运的光临。同时也有死亡的号召,我读后与作者相同,不知该对他们是同情还是憎恨……最使我难以接受的是那个美丽的团圆媳妇小姑娘,可爱、善良的`小姑娘,十二岁就卖到别人家的家里做童养媳。她受尽欺凌!婆婆的打骂,外人的误会,只是认为婆婆对媳妇的管教。刚最使我难以接受的是那个美丽的团圆媳妇小姑娘,可爱、善良的小姑娘,十二岁就卖到别人家的家里做童养媳。她受尽欺凌!婆婆的打骂,外人的误会,只是认为婆婆对媳妇的管教。刚刚开始活泼、开朗、健康的花季少年,没多久就匆匆去世了。而让亲人伤心的并不是她的去世,而是他们做了一个赔本的买卖。

  在旧社会中,有多少像团圆媳妇那样,等待接受生命中的折磨。就因为旧观念,旧思想,我庆幸现代的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睿智,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未来,也没有了男女的不平等……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最近,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读完《呼兰河传》,小说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悲剧。小说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是团圆媳妇,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令人触目惊心。

  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她拼命的干活,却经常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甚至在她生病时,将她在热水里烫了三次,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这样夭折了。

  看完这本书我真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感到痛心疾首,我仿佛看到了小团圆媳妇在热水中的挣扎,仿佛看到了婆婆抽贴时的满脸心疼,又看到了云游真人拿着那些所谓的驱魔道具在那儿折腾。在那个年代里,团圆媳妇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无知残害了小团圆媳妇,与其说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那个时候的社会完全都是灰色的,那时的人可能真的很善良,但小说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残忍、麻木、愚昧和无知,是对生命的冷漠。他们只是因为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悲剧。

  合上小说,我的心绪回到现实,环顾四周,十分庆幸,我们已经远离那个生命被蔑视、被践踏的旧社会。汶川、玉树抗震救灾的整个过程集中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关怀和尊重生命的价值理性。温总理站在地震废墟上振臂高呼:“当前最重要的是救人!”的声音,至今还回荡在我们心中。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愈发强烈地追求自身社会权利,追求正义,平等与公正,愈来愈懂得尊重生命,努力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转眼间,半个学期过去了。我读了一本萧红的长篇小说,名字叫《呼兰河传》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讲的是萧红小时候在哈尔滨市的真实故事,一个个故事都让我感动不已。

  最让我难忘的是萧红的祖父。她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60多岁了。萧红家有一个大花园,她和祖父经常在这个花园里玩,花园里有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萧红的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和孩子一样,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个手杖,遇到了小孩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家雀。"趁孩子往天空上一看,伸出手把那个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面,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孩子们都知道祖父有这么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子放在同一个地方,总是放在袖口,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他在他袖口里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好了似的:"我就放在这,你来找吧!"

  他的祖父是多么慈祥呀!他的祖父是多么有童心童趣呀!他的祖父是多么和蔼可亲啊!希望我也有一个这样的祖父,那我是多么的幸福啊!可以安慰我,可以陪我玩,可以带我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简介07-20

呼兰河传心得12-31

《呼兰河传》阅读心得02-19

阅读呼兰河传心得04-14

阅读心得呼兰河传04-18

读书笔记:《呼兰河传》03-31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9-21

呼兰河传个人阅读心得10-29

《呼兰河传》 读书笔记01-26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