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奶奶,肚子痛。”“奶奶,腿抽筋了。”“奶奶,牙疼!”……
我的很多病痛,都是被奶奶的土方法治好的。她会拿出一小罐“神秘物体”,挖出一指甲盖的量放在碗里,再用开水冲开,让我慢慢喝下,有咸咸的味道,又带着茶叶的沁香。就这样,在我的疑惑中,“病魔”被消灭了。这些很难不让我联想起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里的记载——初次出国时,奶妈让他带上装有灶上的泥土的红纸裹着的东西,专治水土不服。
三年来,疫情风波席卷全球,“足不出户,出门戴口罩”是防护的日常操作,可放在农村便成了灰尘,轻飘飘的。村里的人往往是不理会,习惯于自顾自的生活。当被要求去打疫苗时,也总是置之不理,仿佛这些防护并没有什么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疫情防控的难度。
诚然,农村的问题真实存在于中国社会,也对发展产生了种种影响。但是农村又有属于自己的智慧,似乎违反科学,却总能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天气预报。明天是否能出去玩?今天是否可以洗床单?明天能不能上体育课……科技飞速发展,但是依旧避免不了天气预测错误。我们许多原本打算好的攻略,在这样的情形下就泡汤了。可在乡村,在夏日里的晚饭时光,搬一张小凳子坐在家门口,吹着带有余热的风,吃着冰镇过的西瓜,与家人们围在一起吃饭。或许是那阵风吹过,爷爷就判断了明天的天气;或许是太阳拖着长长的袈裟,温热的夕阳里爷爷能够看透云层,探知未来,不经意间就把天气状况准确预测了。尽管爷爷没有学习专业知识,但是他的经验总能带来意外的收获。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是‘愚’的。”这句话出现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里,果真如此吗?走在乡下很容易看见一群衣服脏兮兮小孩,很是调皮可爱。他们的爷爷奶奶也许就在边上的田地干活,他们在一旁看着玩闹着。与城里的孩子不同,他们时不时会跑到爷爷奶奶边上问,“爷爷,你渴不渴,要不要喝水呀?”“奶奶,你累不累,要不要我帮忙呀?”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稚嫩,在小小的身躯里装不下他们对亲人关心。往往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会时时牵挂的家里人。
浓厚的烟火气是农村里鲜妍的一抹红。5G速度再快,也总是乘最晚最慢的一班车,迟迟来到乡下。三年不见的城市,也许会焕然一新,但离别十年的农村,还是异常的亲切熟悉。“慢”是他们生活的常态,就是在这样的生活里,我能感受到与城市里最不一样的新年。农村的新年是最有年味的——家家飘来腾腾的菜香,门前红如火的大灯笼,还有彻夜不绝的爆竹声雨与色彩斑斓的烟花……家家过年家家乐。尽管有走访亲戚的尴尬,依旧会被扑面而来的归属感包裹。
在《乡土中国》里我很能找到那些让我无比熟悉的场面。现在看来,新与旧的思想文化擦出了耀眼的火花,它们交织着,“土方法”和高科技,“城里人”和烟火气……无不在演绎一场视觉盛宴,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