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从军行》读后感

时间:2024-04-03 17:19:4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军行》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军行》读后感

《从军行》读后感1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一句句朗朗读书声,从我们的教室里传来。原来,我们在学《十五从军行》,读了这首诗,我深有感触。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少年被抓去服役,等到八十岁才回归故乡,这其中六十五年都在沙场上度过,可以看出当时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当好不容易回到家乡,遇到一个家乡的人,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到;“六十五年了,家人是否安然无恙?”时,“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亲人们竟无一幸存?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可这又能怎么样呢?这都是战争惹的祸啊!一个平民百姓又能改变什么?

  回到家,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读后感《《十五从军行》读后感》。”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什么也没有看到。

  这首诗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一个年满八旬的老人回到家,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除了战争还有什么?

  战争是可怕的,它能让无数美好的家庭,顷刻之间支离破碎。所以,我们要维持和平,不要让更多的人重蹈这首诗中的老兵的覆辙!

《从军行》读后感2

  我气喘吁吁地跌坐到了座位上,翻出了早读要念的语文课本。过了一会儿,我们读道:“《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读了那最后一句,我忽地想到了什么,有些动情了。

  晚上,我查了一下这首诗。它是由王昌龄写于盛唐时代。那时,唐朝国力强盛,国君极欲进取、拓充领土,人们的志气突显,武将皆欲建功立业,于是有了王昌龄所谱写的一首首边塞诗篇。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正是边疆将士们不朽的誓言。此等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有什么可以阻挡?有志向才能做好事情。不然,便是盲目行事,可能会有一时的成功,但肯定不会长久。没有志向,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更不知道自己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在小学时光中发生了一件可以算作大事的事,一件改变了我对学习的态度的事。事实上,是它帮我确定了学习的初步的'大体目标——即是志向。

  那是个周末,天气挺好的,我到市场上卖旧货。那天中午的饭是用上午挣的钱“换”的。上午运气不大好,只挣了12元。进了面馆,我眼巴巴地扫着菜单——更确切地说,是扫着菜价——扫了一遍又一遍。最后,终于把心一横,点了碗面,10元——所以我还剩2元——第一个念头:要是下午1分没挣,晚上怎么办?第二个念头:要是日日都要靠卖货谋生,又有好几日没有买卖,怎么办?第三个念头:如果这便是学习不好(那时我的学习一般,那周周五的考试就考砸了——不然我去卖什么货啊)时的余生……那最后一念闪过了我的脑海——我要好好学习,为了更好的人生!

  从那以后,我的学习基本上是“青云直上”了——有时未免有些挫折,但远比卖货前好得多了。

  边疆将士的志向是以身报国,我的志向是搏得更好的人生,两者皆宜。不管是小志,是大志,都将激励我们,走向成功。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读后感】相关文章:

《从军行》教学设计06-10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08-09

从军行王昌龄古诗词04-01

陈力娇《从军行》阅读答案及解析03-28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7篇08-10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7篇)08-10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6篇08-09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6篇)08-09

爱国古诗《从军行七首》(其四)鉴赏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