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傅雷家书》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1
平时并不太接触现代经典作品的研读,对其的精髓了解甚少,傅雷家书记得在中学时期语文课本里有摘取一部分,回忆起来只记得那是傅雷父子间的书信往来,而现在看完整本书却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新的反思!
傅雷、傅聪、傅敏间联络是以书信方式,现在的发展如此迅速,手机电脑早就成为我们主要的通讯工具,方便快捷。但认真感受一下,是否觉得这种方便让我们彼此之间少了些什么?是珍惜,是真诚,是感情……看傅雷家书上的点点滴滴,感受到的是距离所不能阻隔的关爱教诲,是父母对子女的期盼,是相处的温暖和快乐……现在的家庭又有多少能真正做到如此,可以说这是许多人需要学习的。一个优良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适当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国,许多家庭的教育不恰当,家长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没有正当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步入歧途,身心受到伤害,让孩子变得反叛。父母应该学习如何用合适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而我们则应该去感受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另一方面也能学着去欣赏艺术,在生活的很好的处事做人,正确的走自己的道路。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傅雷在书信中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但从书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个严父,对孩子要求极严,他为人极为严肃,性格倔强,一生追求艺术第一,真理第一;而傅聪年少气盛,更是一个“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人,所以导致后来的父子反目,傅聪离家出走。其实还是性格使然。但这件事对傅雷的打击很大,在这封家书里傅雷表达了作为一个父亲的真诚的愧疚之情。在我看来一个父亲能在孩子面前坦诚的承认自己的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傅雷不仅如此还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他的形象不仅在我心中上升了一个高度,相信在傅聪和傅敏的心里他们的父亲是个可亲,可敬,可爱,可佩的崇敬之人。
最值得思考的是他们之间的相处之道,正如傅雷在信中对儿子说:“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应该互相学习,包容彼此,改变自己。没有绝对正确的人,只有不愿去理解的人。
当然,傅雷家书所表达出来的绝非只有这些,只是对于我来说这是最触动我内心的,期望以后的重读能带给我更多的学习和思考,因为他的精髓一两次的研读是无法了解透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2
读完这本书后,心中似乎只留下一种感觉,那便是温暖。———导言
记得初开启这本家书时,心中还并不是十分期待,因为想想只是家书,除了父母的唠唠叨叨,还能有什么呢?但是,之后,我很快否定了我幼稚的想法。
在保存仅少的傅聪家信中,我可以看见他的成长,从一名上台表演忐忑不安、情绪化的钢琴家,晋升为初露锋芒的音乐家,转变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最后便成为了一个活得有价值的人。这一过程,我们见证并感悟着,正如傅聪父母教育他的信条一般;“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他做到了,他通过自己无数次的努力做到了,不是吗?
其实,在这本书中,每一篇家书都有一段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去铭记,所以,我既不想错过任何一段,也不愿显得过分啰嗦,思索之下,我决定来分享一下较我而言印象比较深刻的几段内容。
我们都知道,作为一名翻译家,一名父亲,一位园丁,傅雷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这样的原则也同样感染着他的两位孩子。是的,在学问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傅雷在晚年身体欠佳的情况下,仍坚持译书,还能够将优秀的书目推荐给自己的孩子阅读以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这一点,让我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在艺术方面,从家书中可以看出他对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曾在傅聪远赴国外时,与其共同探讨中国的诗史,他们父子共同地崇拜李白,认为李白是天纵之才,但也同时提出“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思想。他们也喜爱田园诗,认为其洒脱自然古朴,可使人心神安定,舒适安闲。而欣赏诗作毕竟侧重于精神,作为一名关爱儿子的父亲,他不止一次地叮嘱傅聪去大自然中走走,多沉思默想。也曾说过:“人需要不时跳过自我的`牢笼,才能有新的感觉与想法,也能有正确的自我批评。”对艺术有这样深刻的理解,带给我的震撼很大,在真理方面,我只能用四个字形容:永恒不变。也许是我的侧重点不同,我希望以父亲、朋友这样的角度去看待他。就此一笔带过了。
“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的人的追求,无非是完美,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以完美像水中月,镜中花,始终可望而不可即。”这段话仿佛给了我当头一棒,使我顿时清醒,是啊,许多人都在追求完美,但它真的存在吗?就算再美丽的艺术品也会有瑕疵,又何况是我们人呢?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只要坚信这只是一种考验,那么当我们跨越这一道道坎,便会变得更坚强,不可击倒。那么我们便不会在意完美的虚有虚无了,而只关注生活的幸福与人生的意义了吧!而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谁胜谁败,而是个人的隐忍与舍弃,放弃斗争,以换取精神上的和平宁静,即所谓幸福,所谓极乐。
在这本满溢亲情的书中,我体会到了亲情、友情与爱情的珍贵,艺术是历久弥新的,纵使它不完美,但正是因为它的不完美,才能使我们互相包容,互相扶持,才构成了这个大千世界,人类家园。
在此,我向世界上所有的父母,为你们的苦心孤诣,为你们的呕心沥血致敬!
《傅雷家书》读后感3
在父母身边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年幼时他将我们
藏在羽翼下,留意翼翼的将一切风雨绝隔,呵护着我们的天真。渐长时他们必须是苦恼的,这世上千奇百怪,挡在我们身前怕碍了我们长大,跟在我们身后怕来不及阻拦我们受的伤害。期盼我们永不知这世界还有灰暗,却又怕我们懵懂不知世事。世间每一对父母都是如此矛盾的,在远与近中取舍徘徊,寻找一个适宜的尺度,而傅雷几乎将这一点做到了完美。严师,慈父,益友,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能做到的他们几乎做到了极致。许多人说这是中国父母必看的书,看过之后我却更期望每一位子女细细品读。读懂父母的爱,是我们成长不可或缺的一步。不好让他们等的太久。我几乎是带着一种解脱的喜悦进入大学的,抛在身后的是十年寒窗,繁重学业,还有日日夜夜相伴几乎到腻烦的父母。在我自以为是的长大中他们是我迫不及待甩掉的壳,是我自以为了解的世界中需要摒的旧时代,我甚至拿到了《傅雷家书》准备指导一下他们的教育方法,却在读过之后深深懊悔那一段的时光。
初读《傅雷家书》我几乎要再三确认作者,“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但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一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母亲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能够和你说,但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烦恼。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母亲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这段话看得我鼻子一酸,如此细腻的情感让我难以想象是出自那个严谨近于残酷,倔强甚至有些暴躁的学者。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能够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应对此刻大学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没有其余的问候,而这位父亲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刻”;“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傅雷家书》读后感4
“赤子孤独了,就会创造一个世界”我第一次翻开书时这句话就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发现这句话是傅雷收到傅聪从波兰来的信,知道傅聪的老师、朋友、听众对傅聪的演奏的赞美后所写的回信上的文字。继续阅读了解到:这本书是傅雷的儿子傅聪出国留学和父母来往的家信的收录。鱼传尺素,父亲有含蓄的不舍和留恋跃然在家信上。
我看到家信上说“我们之间,除了“爱”之外,没有可说的了。只要常常写信来,只要看见你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已满足了。”在那个时候的中国,留学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傅聪和父母分别时间之长可见一斑。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只能通信。国际之间传达信件是费时费力又费钱。父母和孩子互相的思念之情也从信件上一行行的文字中涌出来。想到当我独自出门研学时,每天父母都打电话来的嘘寒问暖,不是和傅雷的爱子之情相仿吗。
“你要学习的不仅仅有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否则,我对你们也不会从小就管这管那,在种种礼节方面跟你烦了。但希望你不要嫌我繁琐,而要想到一切都是要使你更完满,更受人欢喜!”这是信中的语句。傅聪来波兰有一年左右了,父亲、母亲仍是经常给他写信。作为一个父亲,傅雷事无巨细,又是指导傅聪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待人接物,又是提醒傅聪他身处西方上流社会,言行举止都是格外重视,融入西方礼仪,细致到一件件小事都仔细说明,父爱就张显在一点点的小事上。
傅雷的爱子之情让我心中也感到温暖无比。在自己远走高飞,去追寻自己新的生活时,父母就像这样在背后默默支持你,陪伴你。而傅雷还怕说多了傅聪会厌烦,还苦口婆心的解释,令人感动。我的父母不也是一遍遍不厌其烦的教导着我吗,可我还总因此跟他们吵架,看到傅雷剖析自己的内心,我不禁感到万分愧疚。
“以我们的感情来说,你一定懂得我们想见见你的心,不下于你想见我们的心。可是我们不能只顾感情,我们不能不硬压着个人的.愿望,而且为你更远大的问题打算。”他们互相都想团聚,可是出于傅聪的事业考虑,现在这个时间点也不适宜回国。作为父亲傅雷也很矛盾,一方面自己已经许久未见到儿子,想要和儿子见一下,谈谈心,可客观情况不允许。所以傅雷抑制住了自己的思念,反过来又去劝说傅聪不要回国。还替他排忧解难,分析局势。含辛茹苦,一步步哺育成人的孩子,在成才之际,离开屋檐之时当然是充满不舍之情的,他们希望傅聪独立、自立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
现在来看傅雷已经逝世了,但他们的精神和他的贡献是永远也不可以磨没的,傅雷家书中所传达的人生道理和独特的傅雷家风将永远不朽。家书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傅雷对儿子深沉的爱,更是他精神的汇聚。
一天天地阅读《傅雷家书》真的好像同傅雷一家过了半个人生。每一页书都代表时光逝去,傅雷一家是如此,我亦是如此。体悟父子情深,我会带着傅雷的精神财富奔向未来。
《傅雷家书》读后感5
演讲之前,先问在座的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评价自己的父母的?每当我听到身边的人抱怨父母,我都会觉得有些诧异——我好像从未有这样的感受,难道是我“另类”?直到我读了《傅雷家书》,认识了傅雷夫妇后,我才知道我不是“另类”,我只是幸运地遇见了睿智的父母,而我的父母也幸运地遇见了我这样懂事的儿子。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傅雷家书》,细细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好家教可以成就孩子的好未来”。这本书整合了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夫妇写给儿子的家信。12年,204封信——从艺术到人生,从做人到做事,从生活起居到开会旅游,从亲朋好友到领导同事,从教导子女到反省自己……字里行间,深刻又温暖,饱含为人父母的智慧以及对儿子的深情。
傅聪留学欧洲期间,学识渊博的父亲更是在他的学业上提出了许多建议,并且不吝夸奖之词,给予了儿子很多鼓励。
听了儿子的演奏录音,傅雷这样写到“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妙,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音色变化的确很好。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时期你真是从低洼到半山腰了。希望你能坚持不懈,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
这一段,傅雷对儿子钢琴演奏的分析和赞赏,让我感触很深。傅雷夫妇没有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很多父母一样,严肃寡言,不懂鼓励,也不善于表扬。他们关注着孩子的每一个成长脚步,热情地表扬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孩子处于低谷时,周全地建议和鼓励,使他振奋;孩子位于峰顶时,又饱含期待,让他更进一步。这样既树立了孩子的信心,又给孩子指明前进的路线和发展的方向。
这些使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我发现我的父母与傅雷夫妇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我的父母同样严格又睿智,他们很少用责罚这个武器,当我犯错误时,他们耐心地劝导我;当我失败时,他们理性地给我建议;当我有进步时,他们真诚而热情地表扬我,他们出来都没有以“忙,没空”为借口对我不闻不问,而是会很耐心地陪伴我,耐心地回答我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就这样,小小的孩子长成了今天阳光自信的我!
有人戏言说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是“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父亲常年出差无心管教孩子,母亲在家天天担心儿子的学习,给孩子报了许多补习班,总是批评孩子,结果收效甚微,反而还让孩子变得更加叛逆。我更加庆幸和感恩我有这样的好父母,让我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法国的作家、哲学家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傅聪就是因为有着好的家教,才成为了叱咤乐坛的“钢琴诗人”。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家教对于孩子的未来是多么重要啊!好父母教养好子女,好家教成就好未来!
《傅雷家书》读后感6
书信,这份古老又饱含深情的寄托,从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让一对父子远隔千里互诉心声。如今看来,每一封信都是傅雷对孩子的殷殷嘱托和真情流露。
其实傅雷起先对于孩子是极其严格的,在孩子小时候,他无微不至的照料他又近乎严苛地要求他,令他一天与钢琴相伴七八个小时。他将全部身心倾注在孩子身上,精心栽培孩子,同时在被日寇侵占的上海,又要保护孩子不受伤害,时刻提点孩子,防止孩子误入歧途。然则后来,他为自己早年对孩子的严厉却时常自责“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他为自己不是一个好父亲而懊悔,但实际上傅聪在他的教育下令他骄傲,而这种教育方式也令傅聪倍加感激。
于是,在傅聪出国求学的年间,傅雷自称“父性才真正觉醒”,一封封书信中,是道不完的深情。信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字眼——“等了许久,终于等着了你的信。”“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等着。”或是“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作为一位父亲,这样与孩子坦诚相待,不死守面子,着实不易。同时,他也不是传统的父爱无言的形象,他对孩子的爱全都蕴藏在了书信中。
他在信中甚至对于傅聪的生活细节无微不至,从待人接物,社交礼仪到理财管理。弹琴细节都在傅雷先生的指导范围内。傅聪自己也坦然说,对于这样作文有些唠叨式的关心,开始“确实有些不耐烦,但思及他是真心关心我,又不得不遵循”。
而这些当中,傅雷先生关于艺术方面见解尤为深刻。对于傅聪,傅雷先生从一开始就是按照艺术家的标准进行培养和看待。谈艺术,是傅雷家书中的重要内容,篇幅也最多。同时,他鼓励孩子在艰苦的`音乐学习之外,进行写作,既是训练文笔,整理思路,也是为国内青年人指明方向。
关于傅雷的教育方法,早年的傅雷先生因时局的确很严厉,但是中年的他却真正懂得了如何做一个父亲,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正面的榜样他本人对事业的热情,对祖国的热忱,对朋友的关爱,对妻子的体贴,无不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另一方面,把毕生所得毫不保留地付出给孩子,既能在精神上引领孩子,又能与孩子共鸣,是难得的良师益友,而他广泛的涉猎,高雅的爱好,也无不在时时刻刻熏陶着孩子。这样的教育,使我不得不感叹一句,为父如斯,又何求他!
总的说来,父亲有两种极端的典型,一个是无限的慈悲,把人从深谷里拉拔起来;一个是极端的严厉,逼人激起继续前冲的力量。虽然这两种父亲的方法不同,但是我相信他们都有强烈的爱,才会表现那么特别的面目。而傅雷先生无论是早期的严厉还是之后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慈爱,因蕴含了对孩子深沉的爱,才使傅聪成为名满天下的钢琴家。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望天下儿女不负父母之爱,岁月静好如斯。
《傅雷家书》读后感7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8月的186封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整整三天,我一直沉浸在这本书中。不是这本书的语言有多么精彩,也不是这本书的情节有多么动人,而是这本书的浓浓父爱深深地吸引了我。其实刚开始时,我并不觉得这本书多有意思,看着没趣。可当我将我的这番感想告诉给了正在打工的姐姐时,我姐很是恼火,她先狠狠地训我一顿,在语重心长地为我开导。当我的心灵雪峰被她的那轮暖暖太阳融化时,我再看这本书时,我骤然才发现我以前那缺少远离家乡的经历的精神麻木。
一封封书信,最短的一两百字,最长的七千多字,但是无论长短,每封信中都能透露出作为父亲对孩子的期盼与热爱。 傅雷给大儿子傅聪的一封封信,让我深刻体会到“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句谚语的涵义。一封封书信传递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嘘寒问暖,还有作为父亲的职责。
正如傅雷所说的那样,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并不把儿子看作“天真的孩子”,他把傅聪看作成自己讨论学术的对象,甚至可以说是位“知己”总是会与其讨论书籍、乐谱、学术、技巧、作家的品质等等问题及感想,所以常常会与傅聪产生看法的分歧。但傅雷也会把自己作为“长者”,以自己的经验,时时刻刻教导着傅聪种种事情。傅聪在他的引导下,也成为一位成功的着名钢琴大师。 傅雷给小儿子傅敏的书信虽远远不如给傅聪的多,寥寥三四封却也给予着深沉的父爱。当傅敏这位“娇嫩”的初出茅庐的小生在刻苦的环境中工作时,父亲的开导与鼓励最终使他逐渐走出困扰。傅敏能够在北京第一女中这种名校成为一名英语特级教师。我想父亲傅雷的那几封书信的'功劳是必不可少的啊!
傅雷在给媳妇弥拉的信里,包含了对凌霄的思念,包含了对傅聪的担忧,以及对弥拉的开导。傅雷在给弥拉的信里并没有过训词,而是如慈父般的耐心的语重心长的讲话。傅雷给予弥拉足够的信心与支持,使弥拉能够平衡自己整个家庭。 当看完这本书时,我感慨颇深,联想到了我的父亲。其实我的父亲也是这般慈爱的啊!我与父亲近些年来似乎也如“多年父子成兄弟”般,有过矛盾,但也可谈得来,似乎比以前少了许多隔阂。
作为“教子篇”的《傅雷家书》其实也诠释了父爱的真理。父爱在此书中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其感情之纯真、质朴,真是令人动容啊!! 父爱浓如血水,父爱高如俊山,父爱深如桑海,父爱大如宇宙,父爱隐如轻风——这就是父爱啊!
《傅雷家书》读后感8
傅雷的译作达34部之多,其中多是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名著。煌煌15卷《傅雷译文集》,洋洋五百余万言,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空前的伟构。他的译笔“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文字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清丽可诵,堪称我国翻译的典范。
傅雷是美术批评家。钱钟书曾注意到,傅雷的名片自署“美术批评家”,而不是翻译家。1927年他自费赴法国留学,主攻西方艺术史,24岁就译出了《罗丹艺术论》这样不朽的名著。26岁的傅雷在“上海美专”讲课时,写出了《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这样的大作,他不单是分析了一些绘画、雕塑名作,更触及了哲学、文学、音乐、社会经济和历史背景等等,其知识之渊博,议论之宏富,即使在今天,也足令美术史家效法。对于美术批评,傅雷不但热情依然,而且独具慧眼。 1944年,傅雷为80岁的大画家黄宾虹举办首次个人画展,此前黄老无所知名。是傅雷第一个把他的艺术价值挖掘出来公诸世间的:“以我数十年看画的水平来说:近代名家除白石宾虹二公外,余皆欺世盗名……我认为在综合方面,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
傅雷是音乐鉴赏家,早在20岁的时候,他就受罗曼-罗兰的影响,热爱音乐。在《傅雷家书》里,人们可以领略到傅雷对音乐史上众多大师的精彩评论;在《贝多芬传》里,人们看到傅雷如何用自己的笔与贝多芬心灵相通,在与命运的搏斗中彼此呼应。
傅雷是艺术理论家。他译丹纳的`《学术哲学》,尤其是为儿子抄录《希腊的雕塑》并加笺注,可窥其理论修养之高深。许多学者公认《傅雷家书》乃艺术学徒最好的修养读物,其中在《音乐笔记》部分,人们陡然认识到最飘逸的古典之美的精神内涵。傅雷致罗新璋论翻译的信札,表现出非常深刻的译学观点。
傅雷又是散文家。他的《法行通信》计有15篇,每篇通信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对亲友、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今天人们很难想象,这些优秀的游记会出自一个19岁的游子之手。更不用说《傅雷家书》中的语言、境界、思想、逻辑、艺术修养等等,是一切优秀散文所共同追求的。
……
不!不!傅雷不止这些。傅雷远不止这些!
傅雷有一颗赤子之心。《傅雷家书》最本质的思想就是这“赤子之心”,他永远用脑在思想,用心在感受,他整个的人像“水晶一样透明”。傅雷说:“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
他走了,带着他的爱妻朱梅馥。1966年9月3日凌晨,在上海自己的宿舍。他们离开人世的时分还是那样认真!现场布置周到,不惊动保姆,遗书对后事一一交代得极清楚。但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甚至没有怨恨!只有那个时代流行的词汇“英明的”、“伟大的”,一些琐碎财物处理,还有“告别至亲骨肉”的凄凉。
一个吸吮着贝多芬战斗精神的傅雷去了!这怎么可能?也许他更像莫扎特吧?他说过,中国古典文化里本来就有莫扎特。他受着恶魔的鞭打,却没有怨言;他受着苦难的煎熬,却吟着温馨甘美的乐句……
《傅雷家书》读后感9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我们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业,这就需要智慧的指引。
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告诉你所有迈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打开财富的智慧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在傅雷先生写给孩子的家书中,我们看到的绝不仅是他对于儿子傅聪的深深爱意,更重要的是他独特的教子之道。
在生活细节方面,傅雷先生对于傅聪的要求是极严格的。他在1954年8月16日的信中写到对于傅聪习惯的改进建议,例如“手插在上衣兜里比插在裤兜里更无礼貌”,“双手不拿刀叉时要平放在桌面上”等。这封信的结尾,傅雷先生又叮嘱道:“但望你不要嫌我繁琐,而要想到一切都是使你更完满、更受人欢喜!”在译林版的序中,楼适夷先生回忆傅雷对于孩子幼时的施教:“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咀嚼声。”傅雷先生在教育孩子时,是从各方面去向他提出自己的建议,事无巨细,只为了让傅聪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以后的人生道路更平坦。
傅雷对于孩子的思想精神也极其注重,他曾多次在信中叮嘱傅聪。1955年12月9日的信中,傅雷写道:“唯有把过去的思想包袱一起齐扔掉了才能得到真正的精神上的和平恬静,才能真正心胸开朗的继续前进。”一个人只有拥有清澈明朗的内心,才能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更自然,才能遵循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傅雷先生也曾说过:“心情不稳定,就懒得动笔。”足以见得,他在教育孩子时,总是能发现孩子所处的状态,并且针对这些教育孩子。傅雷先生的话既具有针对性,却也具有普遍性。对于我们而言,的确,只有把握好心态,有正确的思想,才能成长得更好。
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况时,傅雷先生也会有所感悟,对于孩子进行教育。在一信中,傅雷先生在参与过中共中央全国宣传会议,听取报告后,给傅聪写道:“自己先要锻炼的坚强,才不会被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往下拖,才有剩余的'精力对好朋友们喊‘加油加油’。”是的,人当自强为先,只有自身强大以后,才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傅雷先生对于傅聪的教育是极全面的,并不着眼于生活,也从国家的层面、社会的层面给了他一些启发。
在傅聪遇到感情方面的困惑时,傅雷先生给了他极重要的观念。傅雷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他并不看重儿媳的家境、学历等外在条件,只要天性是好的,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对于夫妻的相处之道,傅雷曾多次叮嘱傅聪和儿媳弥拉,一定要互相尊重、宽容、理解,这正是感情持久的要素。
无论孩子的人生在哪个阶段,傅雷先生都会对他进行殷殷教诲,只担心自己给他的太少,只想让他少走些弯路,这一生平安喜乐。如傅雷先生所说的那样:“爸爸不为儿子烦心,为谁烦心?爸爸不帮助孩子,谁帮助孩子?儿子苦闷不向爸爸求救,向谁求救?”傅雷先生是在用自己一生所积累下来的经验,倾己所能去教育孩子,这是代代父母最伟大的地方,也是儿女最幸运的地方。
傅雷先生的教子之道,是从傅聪的生活里,从自己的生活里,或是从他人的评价里,给予傅聪平实的、细微的却极重要的建议。天下父母心,都是为了孩子更好,而傅雷先生的这份,更厚重,也更珍重。
《傅雷家书》读后感11
“我常问到你经济情景,怕你开支浩大,演出太多,有伤身体与精神的健康;主要是因为我深知一个艺术家在西方世界中坚持独立多么不容易,而惟有经济有切实保障才能维持人格的独立。并且父母对儿女的物质生活总是异常关心。再过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你就会体验到这种心境。”
羡慕傅聪有一个好父亲。
翻译家傅雷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了《傅雷家书》是一本教导中国孩子如何做人的书。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我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父亲。父亲是个严肃而又幽默的人,小时候,记忆中的他总是喜欢轻轻抚着我的小脑袋,给我讲历史故事、唐诗宋词。而此刻,随着我的开销越来越大,父亲也外出赚钱,许久才回来一次。而他却没有像傅雷一样,不知疲倦地给我写信。可是我明白,父亲仍是很爱我的。
天下父亲,或许不会像母亲一样,天天守候在我们身旁。他们的爱,一向很安静。
最新傅雷家书读后感作文800字2
要说那本书最适合教育孩子,只有《傅雷家书》能首当其冲。《傅雷家书》讲述了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他孩子傅敏和傅聪成百上千的书信。这些都是傅雷先生呕心沥血,作为一位父亲时时鞭策着孩子的成长。他告诉他们如何去看待艺术人生,还有道德、文化、修养包括情操。数以百计的书信集成了这本人生之书——《傅雷家书》。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傅雷使他们先做人,再做“家”,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同时不失去最重要的人生观念。
从《傅雷家书》中,我们不难看出,父亲与孩子讨论的多是做人之本,从各方面进行讨论,信中体现出来的父子之情强烈有真挚,句句流露出关切之心。傅雷先生在外却一直记着自己的孩子,写下一封封书信。可以想象,在今天,把书信作对话平台可谓是十分罕见,一本厚厚的《傅雷家书》深深的饱含着傅雷对子女开阔前程的期望。在父亲的教育之下,书信的熏陶之下,傅聪和傅敏时刻牢记父亲给他们的话语,努力向上,坚定不移,傅聪成为了一代音乐大师,家喻户晓,而傅敏则当上了英语特级教师,才华出众。
受教育是成功的基础,《傅雷家书》最有力的证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令人眼花缭乱的信件就像是最好的老师、最有智慧的老师,时刻接受着它们授予的最真挚的人生之课,领悟和分析,探究哲理,陶冶情操,改变自己的一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12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必须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我明白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这是傅雷在给儿子家属中的一段话。在《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字里行间,流露出傅雷对傅聪强烈的父爱。这种爱使人震撼,使我对傅雷爱子教子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在书信中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进取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并且他敢于剖析自我,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人自爱其子,是一种自然的规律。生命有限,而傅雷却经过自我的儿女来延续自我的生命,让儿女学会对社会、对祖国、对世界负起职责来。在傅雷的文字之中,他高度负责的精神可见一斑。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他从父亲的书信里得到了无尽的精神养料,好像父母仍在身边,给他力量,突破冲重重的阻力,踏上一条完美的成长道路。
《傅雷家书》充分地体现了傅雷的思想,他写在纸上的都是些家常话。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他无拘无束,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正因为这样,《傅雷家书》如山间清泉,如蓝天上的白云,如飘飞的雪花,如无瑕美玉。感情是那样的纯真和挚朴。傅雷对他的孩子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全方位教育。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舐犊之情之前。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这是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从傅雷的话语中我看到了作为父亲的他在儿子长大成才的道路上所灌注的心血,在童年时代是这样,在形如隔世的大洋两岸,不是依旧如此吗?
说到那里,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然不是像傅雷那样的伟人,可是他们给我的爱却并不比傅雷给傅聪的爱要少。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为我研究。他们虽然不能讲出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大道理来,可是,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书中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仅仅如此,从书中我还感受到了家长们的用心良苦和他们给予我们的崇高的爱,正如傅雷在信中对儿子说:“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所以,《傅雷家书》拉近父母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亲情溢于言表,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傅雷家书》读后感13
毕业后就很少看课外读物了,主要是静不下心来好好的重新读一本书,说到读书,除了对专业知识书记感兴趣外,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读过的一本《傅雷家书》,这本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1954年到1966年。我认为这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对现在的年轻人很有教育意义,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的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然而这一切都是傅雷夫妇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的成功体现。一封封的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以及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最好阐释。
通过读傅雷家书,我能够了解那个时代的传统美德,他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我们都有一个爱自己的爸爸,虽然没有傅雷那么伟大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一些大道理。但是同大多数父亲一样用他的深沉的爱影响了我。读了《傅雷家书》后,我也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傅聪在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样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都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替代的'。甚至于儿子写信有错字也会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使得我感受到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及其贯穿始终,我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的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以上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些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的目的。
让爱读书成为一种人生习惯,从“要我学”的态度转变过来,树立“我要学”的态度,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享受。要把“投己所好”,逐步培养好读书、乐读书的习惯,让读书成为人生的一部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大家工作都很忙,很难有整段的集中的时间学习读书,这是实际情况。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只要大家真正静下心来,不白白浪费掉大好的时光,排除杂念、心无外物、六根清净。学习是我们一生的追求,要一如既往的把学习作为一种境界,作为终生的任务来对待,特别是要注意学习岗位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本领,用知识武装头脑,做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人。处处留心皆学问,时时处处学习,向实践学习,多读书,多思考,不断充实自己。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来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傅雷家书》读后感14
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的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读后感。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缺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拿起这本也许并不太重的书,却觉得沉沉的。
了解过傅雷,为他的含冤自杀而感到同情,傅雷在学术上是一位学者,在家里是一位严厉、尽责的父亲。这些家书,有三层内容,第一层是傅雷作为一位普通父亲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表达四年、关怀之情;第二层是傅雷与儿子如同益友,知己般倾心地交谈,讨论艺术;第三层就是傅雷作为一名品德高尚、学识丰富的知识分子,认真引导儿子要具备高尚人格和艺德,启发儿子的爱国情、民族情。
《傅雷家书》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提升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在风云暗涌的年代里,傅雷通过书信亲子爱子,传达出一种高尚的'品质。
爱子之情本是人间常情,而傅雷却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把亲情放在第二。读了《傅雷家书》,可以看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也更突出了傅雷在艺术造诣高深,在生活对朋友爱惜尊重,政治上关心国家发展,又如益友、知己般与儿子平等探讨艺术的多个方面的个性特征,并且还能从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中获得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体会父母之爱。可能如傅雷那样,对我们有着一颗期盼之心,希望我们成人成才,有一份浓浓的、毫无保留的爱。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我们就会努力学习、成人成才。
这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术修养读物”,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我们可以像傅雷一样从中体会做人、学习的道理。
认真品味这本好书,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亲情世界,理解不懂得的人情世态。
《傅雷家书》读后感15
傅雷,我国著名翻译家,他的译文被称赞为“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具有传神的特色”,同时他也是一名杰出的教育家。傅雷夫妇一生呕心沥血地培养了两个孩子——傅聪和付敏,其中傅聪成为优秀的钢琴家,傅敏成了英语特级教师。《傅雷家书》这本书就记录了傅聪留学期间与父亲傅雷的书信往来。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傅雷写这段文字时,在外留学的傅聪正处于精神消沉时期,傅雷言外之意就是引导傅聪不要太过压抑,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过激的情感极有可能导致人颓废,会对生理、心理方面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父亲收到傅聪的信后,接连寄出四信,鼓励傅聪走出低潮,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当我们被烦恼缠身时,父母总是最好的倾诉对象,他们能全心全意地倾听,不时送上一句句鼓励的话语,或是一个个温暖的拥抱。这看是微不足道的举动却往往能带给陷入困境的人极大的光明。
生活总有起起落落时,那个等待期末成绩单的假期,虽只有短短一周不到,可在我看来却是度日如年般的漫长——我考砸了。好像连那几日的'太阳都打不起精神,干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致,我整日闷闷不乐。父母觉察出异样,便找我促膝长谈:“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早遇到问题总比迟遇到问题好,因为现在的失败就是为了将来更好的成功。……”我心里的难过、委屈统统倾泻而出,父母听了反而笑了,不是讥笑,倒像是释然的笑。那一夜,他们跟我说了很多,分享了年少时相似的经历,鼓励我抬头向前看,不要因一次失败而气馁。他们还教育我怀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大事小事。
《傅雷家书》中,傅雷不仅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在生活习惯、仪态礼仪等方面也花费了不少笔墨。例如,一信中傅雷教育儿子生活要节俭,要学会理财:“你向来糊涂,有多少用多少的办法,必须改变。目前逞着自己年富力强,满不在乎,但是一句老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必得留些余地,能积蓄一些总是好的。”又一信中,傅雷教育儿子注重生活中的细节:“无论是如何细小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与性情。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所谓学习不一定限于书本或某种技术;否则‘随时随地就能学习’这句话又怎么讲呢?”我的父母也特别注重细节的培养,平时作业总要求我格式规范,不要偷懒成性,不然养成坏习惯到考试时也很难改正。他们对我的书写也有严格的要求,一旦记作业的字迹太过潦草,便会在《家规家业》上留言指出不足。
傅雷的一生始终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他对祖国的热爱,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也不停灌输这种理念。傅聪留学期间,傅雷一直提醒他要珍惜这次机会,抓紧时间学习琴艺,不要辜负了国人的期望,因为他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迎着亮眼的灯光,代表的就是中国。在傅聪逐步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他也始终惦记着祖国,始终不忘父亲的一番话:“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这就是傅聪,一个良好家风成就的优秀少年!也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与楷模!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心得05-10
傅雷家书有感12-26
《傅雷家书》心得04-21
傅雷家书心得10-17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5-12
读《傅雷家书》心得06-08
阅读《傅雷家书》心得03-20
读傅雷家书心得03-20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5-16
傅雷家书感悟心得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