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时间:2024-05-17 13:19: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篇【热门】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篇【热门】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Hello!我来啦~

  8月第一周看的书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20xx年在多抓鱼平台销量第一,听着书名还挺有意思的,于是买下来看看。这本书讲的是主人公蛤蟆先生身患抑郁症,在心理咨询师苍鹭的治疗下,成功治愈的故事。

  蛤蟆先生其实指的就是我们自己,整本书以咨询提问的方式引导我们对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第一次见到咨询师时,蛤蟆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直视他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听到这句话,我发现自己内心也充满了力量~

  我们都有过和蛤蟆相同的经历与内心挣扎:

  表面上看上去充满活力,但内心总是闷闷不乐;

  害怕别人的意见与批评,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遇到一些人与事情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最糟糕的是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好的情绪与心理呢?

  书中讲到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会进入三种状态:

  儿童状态:这种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当我们进入儿童状态后,我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

  父母状态:当我们处在父母状态时,言行都是在重复从父母那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处于父母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成人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理性而合理的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情况,基于事实来决定为什么做。

  其实一些不好的感受是在我们童年时期,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些感受会一直伴随着自己。就像蛤蟆对苍鹭说,他觉得自己大半辈子都像可怜的笼中鸟一样......

  本书讲述了这几种状态,能让读者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情绪,当处在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都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进入成人状态,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回想自己之前的经历,有很多时候自己像儿时或者是父母那样去做事,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的行为与情绪有了认知,知道了原来我会进入儿童状态与父母状态。而且当再次想要进入这两种状态时,我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现在我应该进入成人状态”。

  书中还讲了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信自己、信他人。

  相信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优点,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

  本书豆瓣评分8.6,是一本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者是想深入了解自己情绪,这本书是很值得一读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

  这本书是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师在推荐,于是下单买了一本,花费了3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书的后面写着“心理自助”四个字,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心灵自我救赎的书籍。

  我们身上都有着蛤蟆先生的影子,表面风平浪静的生活,内心实则汹涌暗流。

  蛤蟆先生的成长背景:蛤蟆住在一个大庄园里,父亲古板严苛,,总是对蛤蟆不满意,母亲则是懦弱无能,想要关心孩子、拥抱孩子却要看丈夫的脸色行事,不敢在丈夫面前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蛤蟆极度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而直至父亲去世,他都没有释怀。文章中写道,蛤蟆擤了擤鼻子说道:“现在想起他,哪怕他死了有二十年了,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不认可。我从没有成为他希望看到的我。“我们能从蛤蟆身上看到一些人的影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孩子终生的目的就是想向父母证明自己,就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可。

  长大成人后,原生家庭的伤让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继续折磨着他。他绞尽脑汁想要经营好父亲留下的蛤蟆庄园,然而大家总拿他与父亲的辉煌作比较,丝毫没有看到他的付出。为了与朋友更合群,他佯装成热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别人的开心果,但自己的内心却是千疮百孔。曾经因为一些事入狱,出狱后一度被人嘲笑,他做选择的时候喜欢询问朋友的看法,这样就把责任推给朋友了。朋友看到他颓废的样子,帮他推荐给了心理咨询师苍鹭。

  苍鹭先生的每一次咨询都会慢慢引导蛤蟆先生找到自己的感觉,一直在询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咨询中让蛤蟆悟出一些道理,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在这里咨询师苍鹭讲述了两种儿童的自我状态,一种是自然型儿童,一种是适应型儿童。儿童与生俱来的情感有快乐、悲伤、恐惧,而适应性儿童则是指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物、环境,则会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

  里面有很多关于应该尊重自己内心感觉,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自己负责的话语。“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了他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你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内在的世界。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收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

  饭可以一天不吃,书不可一日不读。这是朋友对我的评价,我是一名爱读书的人。这个暑假有幸加入了区教体局组织的读书会,也有幸读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收获了阳光。刚看到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蛤蟆怎么会看心理医生呢?它也会有心理问题吗?本来就爱读书的我不会错过好奇心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由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撰写的,故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蛤蟆一生所遇到的困境,以及它作为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獾进行10次咨询的过程。整本书通俗易懂,没有高深的专业术语,整个故事在一群小动物中展开,趣味性强,适合大众去读。

  在这10次的咨询过程中,蛤蟆先生经历了自我蜕变的过程,由最初的郁闷,不能自拔,生活灰暗到走出阴霾,阳光灿烂,规划人生。这本书也告诉人们,一个人在成长中会有成人状态,儿童状态,父母状态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也会互相转换。还告诉人们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对家庭、对自身、对工作是如此重要。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社会,我们经历了三年的疫情,人们遭受了不同情况的压力,心理问题不可避免,但有很多人不愿面对,要么压抑,要么逃避,但这些都不是正确的处理办法。如何解决来自心理的压力?需要读书,需要求助,需要外界的帮助,搭建健康的心理状态,活出精彩的人生。

  最近,我因为一点小事和老公搞冷战,彼此不开心,心情很压抑,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甚至感觉一回家就有一种窒息感,想逃离家庭。通过读这本书,剖析书中的`人物特点和故事情节,我顿悟了,发现竟然是自己的错,这就是觉察吧。回到家,我立马改变自己做法,找机会和老公聊天,我们和好了,我的心情也不压抑了,孩子也不用看我们的脸色行事了,一家人重新感受家庭温馨,其乐融融。读书解决了我们的夫妻矛盾,真好!

  “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定要读书。读书增智,读书医愚,读书健康……读出精彩,读出幸福。这个暑假不虚度,在最美的时光遇到最好的书籍。

  亲爱的朋友,你们也来读书吧,让我们一起沐浴书香,把幸福、开心、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

  这是一本可以代入自己去看的书,越看越上瘾,会引发思考,同时越看越觉得自己有病。

  那种感觉大概就叫做:蛤蟆竟是我自己。

  在看书的过程中,发现围绕在蛤蟆先生身边的人,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例子,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某人。

  突然就理解了蛤蟆的心境,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拿着手术刀,向自己下手。

  原本以为能够像是童话般轻松读完的,没想到能读得那么深,看一遍还不够。

  但是总的来说,是一本让人看过后会进行思考,对比自己的情况去想象,并且感觉像是被撕开了一道口子的书。

  虽然最后部分蛤蟆先生完全走出来了,感到豁然开朗,但是我自己读完后却觉得没那么简单,结尾部分的转折有点大,被蛤蟆甩下了,转不过弯来。

  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一本能给予人勇气和鼓励的'书。即使没有学过心理学,读起来也毫不费力。

  跟着蛤蟆先生的脚步,经历探索和成长,是一场有趣的体验,尽管没有他那样跌宕的人生经历,还是能从中找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阅读过后,对人际关系和一些烦恼,看得更透彻了些。

  如果你正在经历低谷,或者曾有过那么一段黑暗的时光,或者仅仅是迷茫、常常觉得不在状态,这本书可能会帮你走出来。

  希望大家都能振作起来,重新变得开心,勇敢面对生活,越来越好。

  下一本计划要看的是《被讨厌的勇气》,还是立个flag,一周读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通俗易懂,读起来温暖而又治愈。蛤蟆先生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在自己的成长环境里,遇到一些考验,让自己越来越迷失了方向,最后变得抑郁了。从前那个诙谐幽默、助人为乐、愿意在各种场合下崭露头角的蛤蟆先生,变得不修边幅、忧郁孤独,完全是一副挫败感的样子。

  他的朋友河鼠、鼹鼠还有獾子大哥都非常担心,他们不愿自己的好朋友被心理疾病纠缠,于是帮他联系了苍鹭医生。朋友的关心,让蛤蟆先生无法拒绝,他迫于面子去跟苍鹭医生见面了,然而苍鹭医生并不接受蛤蟆先生的这个被迫的态度,他希望拿出蛤蟆自己的态度。

  苍鹭让蛤蟆先生给自己的情绪打分,10分最高,表示心情愉悦,5分居中,表示情绪不好也不坏,蛤蟆在1和2之间给自己做了标记。蛤蟆告诉苍鹭自己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生活过得一团糟,说着说着竟然掩面哭泣起来。在心理医生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先生把自己的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以及自己多年来的忧郁和烦恼一股脑地倾诉出来。

  每一次的沟通交流,都能让蛤蟆先生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纠正自己的思想和态度,蛤蟆先生渐渐快乐起来了。他们一共做了十次咨询,最后一次见苍鹭医生,蛤蟆先生给自己的情绪打9分,他说尽管自己已经很开心了,但还是留1分,希望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好。

  蛤蟆先生重新换一个视角看待问题,从父母到朋友,再到自己,他觉得一切都变了,原来所有的不快乐都源于自己的态度。蛤蟆先生已经从忧郁中走出来了,他的那些不堪过去再也不会影响到他的情绪了,他要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朋友们为蛤蟆先生庆祝康复,大家举杯共饮,畅想未来,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他们为彼此祝福加油,唱起快乐的`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作者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根据自己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撰写的一本书。这本书用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动物们作主角,来演绎一个心里忧郁的人去做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版本。这本书被认为是国民级的大众普及版的心理咨询书籍,比起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专业书籍,任何人都能看懂,而且读起来轻松愉悦不乏味,一气呵成。

  做一个能够掌控自己情绪的人,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起来,在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相信,真正能够治愈自己的人,还是自己。

  读完这本书,我跟随蛤蟆先生的成长与改变,也让自己经历了一场心理疗愈,从孤独到快乐,自己完全可以做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6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的寒假生活也快结束了。在这期间,我阅读了许多课外书籍。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外国名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作家罗伯特。戴伯德所写。他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通俗易懂,读起来温暖而又治愈。

  这本书讲了蛤蟆先生与心理医生的十次面谈,在读的过程中,让我想到了我的咨询师,也会把自己带入到蛤蟆的角色里,但我走的没有他快,我和现在的咨询师已经进行了4次咨询了,还在探索中。

  刚开始的时候也会像蛤蟆一样,期待咨询师告诉我该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但咨询师没有给我答案,而是让我更多的了解自己,陪着我去寻找答案,就过程会比较慢,但却让自己内心更有力量。

  在书中看到“共谋”的时候,让我很有触动,“共谋”。是我们偷偷的或无意识的配合对方,让自己产生某种感受。我们会觉得是别人“让”我们产生了某种感受,但却没有意识到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别人或许会影响你,但最终还是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观点是让自己为自己的行为包括情绪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认识到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我们有力量来改变处境,也有力量改变自己。我认为当我们为了自己负责后,改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

  其实与自己相处的.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适合自己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就像咨询师一样,有很多种流派。不同的风格,也没有绝对的坏,只有适不适合自己。

  我们要认识自我,做自己的主人,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认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7

  这是一本心理学入门级书籍,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展开了陷入不好情绪中的蛤蟆先生与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过程,这让我们认识到解救自己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另外,情绪影响着行为,而每一种情绪都有存在的意义,也似乎与我们儿童期的经历有着内在联系。没有人能让你不快乐,是你自己选择了让自己不快乐。我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的真实情绪,分析找到其原因,认识是改变的'前提条件。

  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每一种状态都对生存有着不同的价值。只有成人状态是唯一能学到自我新知识的,而儿童自我状态里,只是在体验过去的情绪,父母自我状态里,不是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

  生命早期阶段的经历影响了你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也就是你对世界的独特看法。人生坐标分成了四个维度,你选择的坐标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好我好”是我们奋斗的终极目标,并且是持续的动态的。

  所谓的高情商是能够理解并且管理自己的情感,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控制冲动,懂得延迟满足,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与君共勉~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

  读点心理学不仅是为了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也为了了解其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就能从不同的视角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读。

  书中写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在小时候形成的,“婴幼儿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用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们学到的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这套应对行为会跟随我们一生,直到我们改变它。“我们一直深受行为模式的影响,直到有一天你看到它,并决定改变它。“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独特看法,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此后的一生我们在不断的强化自己构建的世界观,“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书中谈到了心理学的专业概念“自我状态”,“自我状态是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三种自我状态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对对应的人,成人的自我状态是理想的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它能让我们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处在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只是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怎么做。”处在父母的状态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想要把控所有事件。处在儿童的状态依赖心强,存在逃避责任。

  为什么相似的事情重复发生,是你决定了别人可以怎么对待你,以前不是很理解这句话;人有时候都很难自己,如何能控制其他人?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那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听起来匪夷所思,实际情况可能就是这么回事。“以往的经历教会我们在相似的情境下,不经大脑就自动做出反应。”

  感受是基于外部事件的影响还是基于我们的选择,阿德勒心理学强调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感受,而不是客观事件本身。同样这本书中写道“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从对于自己的信任和他人的信任的两个维度,划分出四个现象。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其中我好你好是一种理想状态,“他们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得懂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我好你不好的典型特征是挑剔父母型,对应生活中总是挑别人毛病的人,生活中这类人可能是某个挑剔的同事。我不好你好处在悲伤的儿童阶段,存在自卑,对应生活中自尊水平较低,总是在自我否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9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他因原生家庭的原因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通过和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蛤蟆走出了心理阴影,拥抱新生活。

  这个故事看似很简单,事实上它包括了太多案例和典型心理活动。首先,我想谈谈蛤蟆为什么会抑郁。在第三章时,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蛤蟆连我的忠告都听不进去,他的健康状况一定十分糟糕的了。”这样一句话不仅可以看出獾性格上有些自大,这幅场景也更像是一个大人在批评孩子。相处模式,朋友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在第四章中,在蛤蟆的回忆中,父亲曾对他说过一句话:“他是个好孩子,可生性轻浮善变!”这也反应了蛤蟆原生家庭中父亲的严厉,与对他“轻视”的评价。原生家庭,挑剔型的父母,为蛤蟆埋下了一颗抑郁的.种子,使蛤蟆处处顺从,处处迎合他人,下意识地以父母行为去左右自己,去判断是非对错。蛤蟆,完全成为父母的翻版。

  第三,蛤蟆本身原因。从整本书来看,蛤蟆前期一直是小孩子的状态,我们将之称为“儿童自我状态。”这种状态使他的一些感受和客观事实发生了偏差。这也导致在朋友生气时,蛤蟆会下意识讨好,且那可能并不是他的错。当然,状态没有好坏,只看场景,就像情绪和性格一样。

  也就是说,因为原生家庭父母的挑剔,因为朋友指责,因为自身情绪化,蛤蟆怎会不抑郁?当然,我认为自身原因最重要,毕竟心态决定一切嘛!

  很庆幸,蛤蟆经历成人自我状态,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

  接下来,我想谈谈,咨询过程中我的想法和感受。苍鹭,我们暂且将他称之为智者。智者与蛤蟆的第一次谈话让我记忆犹深。他们只是坐着没有说话,照常理,做为心理咨询师不应该先入为主,说点什么吗?为什么不呢?我认为,他是想让蛤蟆知道,心理咨询是个自发的过程,想要变好也得是自愿。

  第二次谈话,苍鹭帮助蛤蟆打开心中的怨念,蛤蟆说出了那一段不想回忆的往事。其实,抑郁的过程不过就是:坏情绪,压制。坏情绪,压制……这样反复下去,总有一天会抑郁。而智者便是要蛤蟆自己把坏情绪放出来,像气球一样,把气放出。经过第十次谈话后,蛤蟆获得新生,幸福地规划未来。蛤蟆走出来了!蛤蟆终于走出来了!蛤蟆心里充满阳光,哪里还有黑夜呢?

  最后,我想说,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因为我也有那么一段时间像蛤蟆一样闷闷不乐,可即便如此,我也和蛤蟆一样走了出来。其中,我认为十分关键的一点——自身强大的信念!要相信:我可以,我可以,我一定能走出去!记住:纵使世界再黑暗,心中再痛苦,也要选择微笑,选择快乐,选择自信,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爱自己。真正能治愈你的,还得是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

  和这本书的相遇,是偶然听罗翔老师提到的《柳林风声》,网友说它是心理学的入门书籍,在网友们的推荐下,我网购了这本书,并用两晚上的时间读完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的著作。这本书可读性强,书里的知识点和专业用词浅显易懂,相对较少。它用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许多道理,作为老师的我们,可以用它来治愈自己,也可以更加了解学生,更好地与学生相处。

  这本书主要讲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蛤蟆先生因陷入抑郁,对生活失去了热情,从而把自己困在家里,朋友们发现后决定带他向苍鹭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在与苍鹭医生的十次谈话中,蛤蟆先生从抑郁情绪中逐渐走了出来。

  书中将人分为三种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的自我状态又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为了避免父母生气和惩罚,自然型儿童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父母,顺从父母的心愿和要求,由此产生适应型儿童。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蛤蟆因为沉迷汽车而受到獾的谴责,在吸烟室里独自面对獾时,蛤蟆发誓痛改前非。看到蛤蟆悔过,獾从严历挑剔般的父亲转变成了和颜悦色的父亲。当走出吸烟室,獾提出让蛤蟆公开承认错误,蛤蟆立马拒绝。蛤蟆的态度为什么转变如此之大?书中提到,“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因为在吸烟室,他回到了儿童适应状态,面对父亲般挑剔的獾,他只能顺从同意并取悦他。其实,老师教育学生也和蛤蟆面对獾一样,学生会同意老师的观点以求放过,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认可,所以会一再重复错误。长期以往下去,这些学生或许就成为了我们口中的“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本身并没什么问题,很多时候是家长、老师对他们认识不深,只有运用正确的心理知识去帮助他们,“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书中的新理论也使我有了新的教育方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切实发动自身力量,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1

  愿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今年的寒假期间,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很特别的书,书名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刚拿过来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因为它的书名而怦然心动,也没有觉得它普通的外皮引人注目。但是当我翻开它的时候,就爱不释手了,只想一口气看到故事的结尾。

  从蛤蟆的经历中,我了解了现在大人们经常说的一个词语——抑郁症。这本书就是以蛤蟆患上了抑郁症开始说起的。烦躁、焦虑、沉默、失眠……这些都是抑郁症的表现,让我来给大家说一说蛤蟆是怎么克服了这些困难的吧!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时常会惹出一些麻烦和笑话,大家都会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生活充满乐趣。可是突然之间大家却很少发现蛤蟆的影子,大家都关心的去看望他的时候,竟不可思议的发现他已经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们决定出手相助,他们是智慧威严的`獾,碎碎念念的河鼠,体贴善良的鼹鼠。他们商量的结果就是不得不带蛤蟆去看心里咨询。

  蛤蟆第一次去心理咨询的时候,他很疑惑地问咨询师:“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坚定地看着蛤蟆的眼睛回答他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的谈话中,蛤蟆说自己有过自杀的想法,并给自己的精神状况评了最低的分数,最后咨询师给蛤蟆的结果是,他现在正处在“儿童自我状态”。

  在他们治疗的过程中,我也了解了很多神奇的事情,每个人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回到“儿童自我状态”,就是我们小时候的一些习惯,会一直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不论你到成年的什么时候。所以我终于明白弗洛伊德的学生阿德勒说过的那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原来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想等我们成年了一定会更明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会是一辈子最幸福的事情。

  蛤蟆的状态就是因为他的父亲在他童年的时候,给了他很多不好的感觉和经历。他的父亲虽然是一个正直的好人,但是对蛤蟆总是过于严厉和不认可,造成了蛤蟆遇事自卑和不知所措的状态。直到现在他已经成年,父亲也已经不在了,他还依然摆脱不了自己的这些心理阴影,造成了今天蛤蟆的抑郁。

  经过咨询师的一次一次的谈话和开导,蛤蟆的状态也已经越来越好,他可以跟着自己的感觉计划、考虑、决定、行动一些事情,他逐渐恢复了从前的活泼,甚至比以前还要自信又坚定。咨询师也非常为蛤蟆高兴,并且告诉他已经到了“成人自我状态”,蛤蟆对自己的精神状态也评到了最高分,现在的他不但不会再想到自杀,还对大家说:“我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

  通过蛤蟆的故事我觉得,咨询师真是一个伟大的职业,竟然能帮助一个抑郁的人战胜自己,对自己和世界都充满信心。我还明白了,爸爸妈妈对一个孩子的态度是会影响一辈子的,所以我还希望能有更多的爸爸妈妈都能看到这本书,让我们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给我们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和人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讲述了蛤蟆先生深陷抑郁,在心理医生苍鹭的帮助下,重获快乐的故事。通过童话的方式讲述了很多心理学入门概念。里面的内容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但整体逻辑严密,使得整个故事具有连贯性,让很多细节都有真实的感受,会不禁与自己的经历联系到一起。

  我们都有过和蛤蟆先生相同的经历与内心挣扎,表面上看起来充满活力,但实际内心却总是闷闷不乐,害怕别人的意见和批评,甚至会逐渐开始怀疑自己。遇见有些人与事情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最糟糕的是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好的情绪和心理呢?书中讲解到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会进入三种状态:第一种是“儿童状态”,这种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感情,快乐、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当我们进入儿童状态后,我们的感情和行为都会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第二种是“父母状态”,当我们处在父母状态时,言行都是在重复从父母那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想着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当我们处于父母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了相对影响。第三种是“成人状态”,这种状态表现得既不像孩子,也不像父母。在这个自我状态里,会更像一个大人,更像当下的自己,会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当我们处于“成人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海中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情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在这种状态里,才可以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也更加容易找到自己,回归内心。

  对于这三种自我状态,我们处于任何一种状态时,我们是不自知的,因此,就造成了很多“不快乐”,对于不快乐我们往往都习惯于怪罪在他人头上,觉得父母不关心,朋友不理解,伴侣不在乎等等,但读完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往往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不理解自己”所造成的不快乐。所以我也要像蛤蟆先生一样去改变这个现状。

  书中写到“我很好,你不好”、“我很好,你也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好,你好”这四个人生坐标。蛤蟆先生最初是典型的“我不好,你好”,这代表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一类人总会认为自己很差劲,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差,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习惯扮演弱小可怜的角色,处于儿童状态。与之相对的獾是典型的“我好,你不好”獾这种坐标的人,对应着挑剔型父母状态,总觉得自己强于他人。这四种坐标中“我好,你也好”,对应着成人自我状态,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往的坐标。这是一种更好的人生方向。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会想到一句话“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但我现在看来,所有的一切更多取决于一件事,“想改变的决心有多大”。正如书中所说“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3

  我第一次了解心理学是来自于一本书,书名叫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借以童话《柳林风声》中角色编写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特为了让普通读者能够了解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用童话故事的方式来表现现代人的内心痛楚,令我看了感叹不已。

  主要讲述的内容是,蛤蟆先生原本开朗活泼,之后却变得双目无光,不愿与人说话,一向是大家开心果的它怎么突然变成了这副模样?朋友河鼠十分担心却不知道该怎么帮它,直到在报纸上看到了心理咨询的广告,于是河鼠和鼹鼠还有獾一起将情绪低落的蛤蟆先生带到了苍鹭的心理咨询室,一番了解过后,苍鹭医生并没有着急去开导,而是指出蛤蟆先生在与别人相处时,总是主动承担别人的过错,用卑微的方式来换取大家对它的认可,这样心里好受吗?蛤蟆暗暗在心里思索,并在苍鹭医生的帮助下摆正了态度,积极的去改变自己,终于三个月之后,蛤蟆先生又变回了从前那样开开心心、热情好客。

  这是一本能让我反复阅读的好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怎样让自己保持着良好的心态,有正确的认知,使自己面对困难时不轻易脆弱。我认为现代许多人都有像蛤蟆先生一样的心理问题,小的时候希望大人多给自己一点陪伴和关注,就一味的讨好、顺从家人,缺少正确的沟通;长大之后,遇到身边朋友不重视自己的时候,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获取大家的`认可,久而久之,焦虑、喜怒无常、内心孤独等问题便开始显现出来了,这时便出现了和蛤蟆先生一样的状态——阳光照不进心里,平时看似温和、善良乖巧的人,内心其实正在承受着巨大而无法释放的压力。

  我觉得,一个人真正的长大,就是了解自己,爱护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能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正。正如苍鹭医生对蛤蟆先生所说的:“无论何时,只要我们的情绪能够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这就是真正在实践中学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4

  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一篇有关心理学的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借用童话《柳林风声》的角色来展开故事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初听这本书名,可能会以为是小学生看的一本书,但是它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科普书籍,也正是因为评价很不错的原因,我对它有种不一样的期待,抱着这份期待开始看这本书。

  这本书内容是以一位活泼开朗的蛤蟆先生患上抑郁症,朋友们劝导他去看心理医生,然后在与心理医生苍鹭的对话中逐渐与自己和解,放下小孩子心性,找到真正成熟的自己的这一条线索。主要表达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影响。还好故事的结尾还是常规的好结局。在最后所有的小动物终于都明白了,无论风险如何,都必须继续前行。可大家都知道,数十年的童年所经历的童年创伤,仅凭几次心理咨询对话怎么能完全治愈呢,这恐怕不是件容易事,但是好在这样的结局是充满希望的。

  推荐大家去读一读,最后引用一下这本书的一句话: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

  为什么说有些人说这本书好,有些人说这本书不好。说好的是本身和蛤蟆有过相同的经历。说不好的很多是无法共情,反而他们奔着学知识来的,他们可能更喜欢教科书一样的学习方法。我很喜欢书中的这种方式,就是通过实际的例子去引导产生概念,但是概念如果让我后面回忆可能回忆不出来,但是我能通过现象去运用,再刻意的去学习,这样效果变成从被动接受到主观学习,效果会明显的变好一些。

  读完了你会发现,这几次的咨询提出了很多的概念,但是都不是直接用刻板的书本一样,写概念,写定义,而是一步一步引导出来的。这样才能让被咨询者主动的去理解,这里主要就是第一步让被咨询者明白这是自己的事儿,然后引出来让被咨询者参与其中,了解儿童、父母、成人的三种状态,然后让我们在特定的时间点可以反思自己,逐渐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渐反思,慢慢的进行改变,而且要明白改变永远不是一瞬间的事儿。

  我说说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有一些触动地方。我也有过一段时间和蛤蟆的经历相同,那时候胖,而且睡眠很差,半夜会惊醒,睡得不踏实,醒得又很早,每天无精打采,说话还负能量爆棚,经常性的叹气,看到很多事儿以前感兴趣的事儿都不再感兴趣,比如看电影、去外面闲逛和朋友一起聚会,这些事儿丝毫提不起兴趣,特别是见人是极度的抗拒。但是通过读这本书,我发现其实那并不是一个好的状态,而是身体好精神上都出现了内耗的问题。我分析我自己的内耗是怎么产生的,可能就是精神压力大,焦虑,会想着过去,焦虑着未来,就是不过好当下而产生的。当后来发现自己内耗情绪外显了之后,状态就不对了。

  我和蛤蟆还有点不一样,我是我从经历内耗开始到自救,而且是自救成功了。我经历了蛤蟆的内心挣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挺感谢潜力教练毕老师。虽然教练并非心理咨询师,但是通过参与活动,让我感觉上教练和心理咨询有点像,正如蛤蟆所经历过的事儿我都经历过,比如认同成长是自己的事儿,自己要对自己负责,学会了“允许”和“包容”,也曾在内观中经历了自我的冲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也曾和训练营的小伙伴们分享过我的人生经历。

  书中提到了一个回忆童年,在参加训练营的时候,我们的游戏叫“人生奥斯卡”,你被所有人真诚的关注着,然后你娓娓道来你的人生经历,没有评判,大家就是安安静静的听,然后去感受你经历中的种种喜怒哀乐。当你表达完,有人从你的语言上、有人通过你的表情上,去体会你的情绪并给予你反馈,他们的眼睛里就是只有你。

  将自己的经历告诉别人也需要莫大的勇气,其实很少有人能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而且是那种被人认真倾听,并且不被嘲笑,不被斥责,而且还会认真的表达感受的。很多人即使是伴侣也未必听过你的完整的经历,可是现在的你就是因为那些经历过的人和事儿造就的。就像是在识人的过程中,我是喜欢听故事的,喜欢人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我也喜欢表达我的人生经历,虽然都是普通的生活,但是能被你记住的'都是不普通的一天,那一天不论开心还是不开心,都是你的宝贵财富。

  我发现我不再内耗的时候,心态开始会因为一些小事儿而开心,比如拉开窗帘,天气很好,走在路边看到一个丢失得小玩具会脑部一部《玩具总动员》的剧情,看到路边的花开了,可能还会觉得早餐店门前冒着热气得蒸包子的大锅而感觉幸福……这些对我来说就是转变,曾经对很多事儿都无感,现在的我会觉得听着公园里唱歌跑调的大爷大妈的歌声,走在公园中看到一个躺在婴儿车里的孩子对你展示出一张笑脸,都会觉得很开心。

  人是怎么开始改变的,如果一个人是从积极变得消极,那可能是生活中发生了什么重大变故;如果一个人从消极走向了积极,那一定是这个人经历了迷茫、思考、挣扎、尝试,最终觉醒,然后改变的。没有一个人是因为“别人的教导”而改变的,都是因为发自内心的觉醒了才会改变的。

  其实想改变也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就是你先发自内心的问问自己现在做的事儿,有多少是父母、朋友、领导、伴侣要求的?你有哪些是自己主动想要去做的么?有的时候你就是因为这种别人给的要求,变成了依赖,依赖久了,没有别人给目标就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了。可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自己直面问题的时候,自己会发现,其实我们永远有选择。当我们有底气作出自己的选择的时候,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11-1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1-1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2-17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心得11-16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精]01-11

【集合】《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2-2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篇12-09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6篇06-20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精选21篇)05-17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通用11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