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时间:2024-05-23 10:38: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经典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经典15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自认为上次读《非暴力沟通》已经很认真了,今天拿来重读,居然又有好多新的感悟。

  《非暴力沟通》在前言当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开端。当我们遇到人际冲突时,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他不理解我,我的观点完全正确,他为什么总是执迷不悟?我们自认为自己正确无误,是源于我们的自信,可是我又说服不了对方,因为他也有自信。所以,双方就纠缠于为自己辩护,最后谁也战胜不了谁。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却徒增烦恼。我们渴望进步,我们渴望良好的沟通,我们渴望和谐的人际关系,可是问题出在哪里呢?我如何才能说服他呢?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我们需要转变的是沟通方式,我们要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苏菲派诗人鲁米写到:“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初读这句话,觉得作者真是没有底线,怎么连道德与不道德都不进行区分了,那这世界上还有正义吗?如果对于不道德行为不去谴责而放任自流,哪里还有公平正义?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再往后看,慢慢理解了。作者的意思是,在沟通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要条件反射地对对方以道德或不道德进行评价,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就是非暴力沟通。它不只是沟通方式,它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

  书中又讲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表达—需要—请求

  四个要素非常简单,但真正做到却很难。书中的“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中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是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这句话清晰的给出了一直困惑我们的问题的答案。道理很简单,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到?那是因为我们的.觉察不够。我们表达的错误,是因为我们觉察的不准确;我们体会不出内心的需求,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觉察到内心真实的声音。

  “而我倾听每句话包含的情感和需要。我并不将他的话视为攻击,而当作来自人类同胞的礼物。”当我们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觉察了。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所做,他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总结下来一个关键点是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也就是说当出现问题之后,不要去指责他人,要先考虑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导致了这个问题,不论你是老板还是员工,你是上司还是下属,都不要一股脑把问题都归结到对方身上,这样既可以让自己从激动、暴怒的情绪中冷静下来,又可以避免和他人因一时激动产生冲突。相当于一个尖锐的利器变得柔和,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别人。

  一、观察:

  区分观察和评论,若将其混为一谈,他人就会倾向于自己听到的是批评,并反驳我们影响到双方的关系,从而对沟通造成障碍。正确的观察应该是:不带评论的观察。也就是只观察,单纯描述事实,不妄加评论,比如说“你的衣服上有污渍”而不是“你好邋遢呀,衣服好脏!”且要注意减少“总是”“从不”这样过于绝对化的词语,因为这样的词语会使我们的表达过激。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言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二、感受:

  除了我们自己的感受,我们是否应该关注一下别人的感受,就像是我们社会工作者在接触案主时,要站在案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有同理心,当我们自己经历过,就会明白对方那种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不是简单的一句“你不要难过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三、需要: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它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标注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我们要去了解案主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我们认为案主需要什么。假如说案主的亲人离世,案主当下最紧迫就是通过哭来宣泄自己的悲伤,他的需要就是哭,而不是我们说“不要哭了,要走出来”。

  四、请求:

  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被请求人,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要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请求他人不做什么。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如果我们通过拒绝来提出请求,人们的反应常常是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

  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

  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习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然而,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选择,我们就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

  最后将作者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藉由这本书,依稀间遥望到梦寐以求的美丽世界,生活永远等待人们以一己之身去领略生命的美和神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这段时间有点疲惫,心中那个懒惰的小我时常在作怪;期末孩子的学习也让我焦虑,书读得也不走心。

  前一段时间孩子生病,落了许多课,最近忙着恶补,家里家外判若两人。在外面和风细雨,在家里一看到儿子不急不忧的神态,心里就极度不舒服,虽不是河东狮吼,勉强的微笑也是丑陋至极。儿子说我没有耐心,我特意在他的书桌上写了“耐心”。看到我写了“耐心”,自己也写下了“认真”二字,说:“希望自己写作业能专心,不让妈妈生气了。”当听到儿子的话,心中满是悔恨。

  其实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对孩子那份直执(我所期望的),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我之所以觉得痛苦,是因为我害怕失败(事情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发展运行,事情到最后,并没有获得“我”预期的结果)所以“我”就会痛苦。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学习如何让爱融入生活,世间最大的误区不是不爱,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爱(观察,道德评判,比较,强人所难),世间最大的欠缺、比爱还奢侈的,是“懂得”,给予对方所想要的',而不是给予对方我们想给予的。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心态的建设,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今年的国庆假期,在徐老师的推荐下,跟孩子一起完成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的亲子阅读。虽然时间仓促,但是书中的很多内容还是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非暴力沟通强调了“爱”,爱自己,爱他人,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由此及彼地换位思考,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在其强调的非暴力沟通四元素中,我们可以在书中的小案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更好地理解四元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观察而直接评论。就如我自己在亲子关系中,我会直接跟李奕潇说:“你电视看太久了”“你经常都不好好练字”……在阅读此书之前,我并不会认为我以上的沟通其实收效甚微,反而会更多从孩子身上找原因。非暴力沟通启发了我,如果换种沟通方式,首先观察,认真倾听,提出具体要求,也许,我们的亲子关系,会更顺畅和融洽。

  分享一个有意思的细节,10月2日,因为当天应该在什么时候完成当天作业,我和李奕潇意见冲突,当天按计划我们约了朋友下午一起玩,所以我觉得应该上午完成所有作业,这样下午就可以出去玩了;但是李奕潇认为作业是他自己的事情,他有权决定什么时候完成,过程中大家都带有情绪,最后不欢而散,大家都不开心。第二天,大家情绪都恢复后,我突发奇想,也许这是一个实践非暴力沟通的好机会,于是,我建议李奕潇还有爸爸跟我一起来开一个临时家庭会议,借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来梳理我们昨天的事件,事情不变,改变沟通方法,看看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基于非暴力沟通,昨天的冲突是不是还是会发生。30分钟的'分享和讨论后,我们发现,昨天的不愉快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我们使用正确的方式沟通。

  十三章的内容,用七天的时间完成阅读,对我和孩子而言,都只能做到略读和初步理解。但可喜的是,虽然只是七天的略读,我却能在生活中惊喜地看到李奕潇对非暴力沟通的灵活应用。就像今天,他在跟我散步的时候看到一只小狗,他跳过去吓了一下小狗,我跟他开玩笑说到:“你怎么能欺负这么小的小动物啊?”,他说到:“我每次看到猫猫狗狗就忍不住想吓他们”刚说完,他又补充道:“不过我这样说是不对的,忍不住这样的描述在非暴力沟通中属于回避责任”。听到他后面这个补充,作为妈妈,我感到由衷的开心。这一点上,他做得比我好,能更快更具体地把书中体会到的内容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得向他好好学习。

  与其说这是一本心理学的书,不如说它是我们情绪管理的工具书。是它,让我们更加重视感受自己的情绪以及内心的诉求,适当换位思考,在此基础上,去做情绪的主人,而非情绪的奴隶。

  最后,我想说,这是一本需要我和孩子在共同成长过程中多次反复阅读的心灵指引,让它,带领我们成就更融洽的亲子关系,发现更美好的自己!

  让生命之花绽放!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我已26岁,这样的人生,好像很好,又好像很糟糕。但没有关系越努力越幸运。曾经,这个城市的每一天都让我灰头土脸,所以今后的日子我想遇到一个能让沙漠里开出蔷薇花来的人。三观一致,能谈得来,能为对方着想,能在一起一辈子。祝福你,但我更祝福自己。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这世上任何事摊开了讲都透着一股悲凉,就像生离比死别更可怕,就像想你这件事,躲得过昏暗的夜躲不过四下无人的街。啤酒瓶,黑眼圈,吐不圆的烟圈,甚至冰冷的'半张床,让我无数次泣不成声。但清醒的时候我又质问自己,谁离了谁会过不了?并没有。所以,再见了,不是你不值得留恋,而是余生,我想要让自己活得精致一些,祝福你,但我更祝福自己。

  今晚的雨下的很大很大,因为周围静得让人头皮发麻,昏暗的灯光微醺了我的眼,嘴里泛苦的冰啤酒让我更渴望遇到一个能给我打伞的人。摸索着手机放上几首老歌矫情一下,每句似懂非懂的歌词里,总觉得写的是我自己,即使不知道哪里相似,但每句歌词都像在刻画我的过去我好像有些醉,但又特别清醒。醉在小王子拿着玫瑰走向我,又清醒的知道盖世英雄架着七彩祥云远去。但这一次我没有很难过,因为闺蜜告诉我,我的齐天大圣还在后面,你是别人的齐天大圣。经过镜子的时候,给了自己一个由衷的笑,我想,我今晚才真的从心里释怀,你好好陪她,我四海为家,我这么一个开朗又酷酷的人。祝福你,但我更祝福自己。

  我爱的人不是我的爱人!后来我知道对的人就是,一个你和他在一起,可以舒舒服服做自己的人。我想遇上这么一个人,所以这次我要自私一点,我要用全部的幸运祝福自己。爱自己,爱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在20xx年寒假拿到的书,终于在20xx年8月份看好了,其实不是觉得厚了,也不是因为没时间,就是因为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应该是大众心理学的内容,作为一个学了心理学专业的,自然明白有很多书籍其实就是从专业心理学中吸取一部分而成文的,所以,暂时搁置了。直到,有一天,有个老师告诉我,这本书很好看哦,所以,翻开了。

  其实,我一般是看完书籍之后才会去看作者的简介的,当然除外那些本来就已经很熟悉的作者,这样就会让我在看书的同时也一并体会作者的经验,一同猜测作者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往往有时候翻看简介的时候都会让我大吃一惊,很有幸可以拜读这么优秀的大师的作品。人本主义的确是我在本书中第一眼看到的。

  我喜欢这些章节,当然每一个章节都是书中必不可少的,都是会给人不同收获的。区分观察和评论:感触很深,因为我们往往会根据观察自动做出反映,形成自己的想法,最后会用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达出来,但往往这样的观察只是片面的',往往这样的猜测只是其中之一,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怕的是贴标签和误会。

  观察是把你看到真实的行为不含任何情感或情绪不带任何批判表达出来的,而评论则是根据你自身的价值体系对该行为做出自己的判断,人们对于评论向来是喜欢反驳的。例如:你想说小红很懒惰的时候,不妨想想你为什么想这么说,因为你看到她三天的衣服都没有洗,或许就可以换一种表达,我看到你三天的衣服都没有洗(基于观察和事实),这让我觉得你是一个懒惰的人。

  相比你直接说一句你真懒,应当会更让人能够接受,能够意识到为什么人家会这样说我。这个非常适用于教学中,小孩子往往很在乎家长或者老师同学的评论,尤其是老师,当老师因为学生今天没有完成作业,直接告诉这个孩子,你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想或许这个孩子以后就这样自暴自弃了,或许这个孩子就背负着这样一句话耿耿于怀,如果告诉他原因,或许下一次他的行为就会有所改变,不会因为个别事件去否认或者判断一个人的人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作者:苏梦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自我成长手册――读《非暴力沟通-亲子篇》今日有感于时间,有感于觉。时间是每天不够用,因为以前浪费时间了。深切的感到,孩子长大了,以后会不带我玩了,我得快点儿成长,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要权力下位的孩子,而要建立起快乐,健康、合作、身教模式。

  觉于我的内心世界有良之感、美好的求知欲,营造美好幸福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快乐氛围。身心于觉然之家——定要淡然心静。忙碌的一天结束,已是夜深人静,读完此篇章看着孩子熟睡的样子不禁亲吻了一下,老公仍在电脑前奋力拼搏,精于工作,内心感动,为了这个家,亲爱的辛苦了!

  说到陪伴孩子,我还能陪伴几时呢?总给孩子贴标签,看到文中所写,很是自责。尊重、沟通、倾听,要学会和孩子合作。还有比较,“比”――比孩子,比老公、比老婆、比房,比车等等。老师曾提及“比”字它是一把匕首在戳自己――比痛――有比较我们才要择善从之。

  给自己警示,言传身教,动嘴前要深呼吸、思考、要用尊重和沟通的语言。学习运用一公尺教育技巧和孩子沟通,协作、制定教育目标。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对孩子的种种想法,直接决定如何看待和对待他们,学会倾听,等待开口的机会。常在家里相互间尊重于合作,不给孩子贴标签,责备,下命令等,更不得抹杀孩子的选择权,还要鼓励他们去选择,也是增强合作避免冲突的方式。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参与日常生活,可以很好的锻炼孩子自立。审视自己制定的目标,则需要改变霸权主义,和孩子并进,合作快乐成长。

  我需要什么?我又看重或注重什么?我又怎样做了,满足自己了吗?理解孩子内心,尊重、感受孩子的'世界,去沟通达成共识在协力合作。通常大人的需要都是无可厚非的满足自己,而孩子们有这样那样的行为都是在试图满足某种需要,这时大人应该学会倾听感受帮助孩子学习如何更好的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行为背后,需要,应被尊重,肯定、和对孩子要有耐心。家是每个人的归属,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孩子归属于这个家,不但要给孩子建立情感上安全感,更是要做到精心呵护。如果孩子情感得到满足,孩子才会自信,才会接纳自己和别人。只有学会欣赏自己的宝贝,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寻求和孩子联结,展示自己对孩子的关爱,向孩子学习放下怨恨重归于好的精神,倾听,理解、尊重、信任,让孩子得到安全感,信任感,归属感。快乐,健康的成长。

  读完本章节细细回味了孩子给我的礼物,说来惭愧,我们大人真的不如孩子,总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按照我们的套路走。孩子是天来之性,真切、依偎父母,寻找着安全感,一切言行来自父母的身教。孩子是父母最好的礼物,我们回应孩子的礼物时要用心感受,接受,去感谢。以前对于礼物二字只是物质上的,而今颇有感,让我和小业林有了亲子、沟通,倾听的升级。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快乐,烦恼。给予用心,爱心,耐心的陪伴。

  说起孩子需要,突然感觉内心有些隐痛。需要不是金钱去衡量的,不要把你的其它或金钱观的情绪用暴力语言的方式来扼杀孩子,让孩子没有安全感,自信。孩子需要的是爱,尊重,沟通,倾听。发生冲突时,不是去吓唬,吼叫,这一种办法解决,读书笔记.不要做失能的父母,需要满足,更需要合作,连结共同创造,和孩子庆祝合作成功,一起成长,希望我们家的爸爸有所思,齐心协力,形成合力,教养孩子。我需要一个互相理解,尊重对方和孩子的家,不去评判别人的对错,去贴个标签,懂得感恩于人,修好自心。在文中很形象的把豺狗语言和长颈鹿语言表现于现实生活中,也是扬长避短吧。人的思想,眼界高低不一,之所以说话的方式就不一样了。发自内心的要改变自己,像长颈鹿一样有颗大心脏。读点书,使自己安静,淡然。感谢,感恩有一盏明灯无私的指引,指导着我们,我要脚踏实地去进步。

  读完此章节,沉静许久,曾多次评判孩子,把情绪撒在孩子身上。孩子放学回家不愿写字,就来一顿说教,字写的不好就发火。通过学习审视自己,还没有完全学会按“暂停键”,可能对待孩子问题太着急了。现在需要的是静心,接纳孩子,用倾听的方式和孩子建立联结。希望我的家人和我一起学习努力。今天文中以游戏角色扮演的方法,让我们去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需要。游戏中解决愤怒转化,平和的化解冲突,把评判解读为需要。家庭生活中不要争论谁对或错,多一些理解,尊重多好啊!

  这是本书最后部分内容了,每一则案例故事分析都让我有所触动,仿入身临其境。观察孩子的需要,如何去满足,同时克制自己的嘴巴。不去评判观察,不给孩子下命令,贴标签。当孩子需要和自己需要发生冲突时,我们要倾听,尊重,沟通,要看到事情的俩面性,一起找到解决的方案,都得到满足,走入无错区,一起成长!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暑假看了《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提出的,该理论解决了现实中许多的矛盾和冲突,其中甚至包括国际层面的争端,这也让他成为世界顶尖的非暴力沟通专家。这本书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这本由三个重点内容组成,一是从表面上看平等的交流是如何演变成暴力行为的;二是,在暴力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深层次原因;三是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走向?其中我认为前两个重点是本书与其他有关解决“沟通”问题书籍的最大区别之处,是暴力沟通的本质所在,一切暴力行为都源于我们内心“性本恶”的影响。

  如何避免暴力沟通,进行平等有质量的`对话呢?本书也给我指出了方向。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道理看似简单,实践起来却不那么容易,我们需要好好练习,特别是我们容易混淆的表达感受和表达想法,而这恰好也是最容易把沟通变成为暴力沟通的因素。在表达感受的时候,我们要把“我的感受”和“你的行为”分开,这很难,因为我们通常认为你的行为引起我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沟通中老抱怨指责对方,导致沟通无效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大打出手。

  在阅读此书之前,我是这样的。当看到学生说小话,我会说:“你真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你让我太失望了。”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我一开口就把学生放在对立面,把孩子评价为“不听话的”孩子,没有客观地去观察孩子讲小话的行为。这样直接的批评不仅让孩子在公众场合丢了面子,没了自尊。想必我在孩子心目中地位也是低下的。我不是一个好老师,我没有用“爱的语言”让谈话在舒服的环境下有效地进行。虽然小A迫于威严怕了我,没有继续讲话,但这种让孩子不得不做的命令实则让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现在,如果再让我处理类似的学生问题,我会更加从容有艺术,与家长的沟通也会更顺畅。

  看完书,最直接的实验对象就是家里人。以往我总觉得作为我的另一半,他要懂我,要知道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要时刻了解我的内心,跟我站在同一阵线上。现在我知道想要对方做什么,需求可以说得更具体更清楚一些。想要喝水不要只说“我渴了”,而要说“我渴了,可以帮我拿杯温开水吗?”累了想要家人帮忙不要说“我都快累死了,你们就不能帮帮我吗?”而要说“我今天上班好累,晚上我想休息会,你能帮我洗个碗吗?”我们不要带着埋怨、带着情绪去指责别人,如果这样,我们从一开始就把对方放在了我们的对立面,自然我们也就不能取得想要的结果。

  不管是工作中与学生的沟通,与家长的沟通,还是生活中与家人、朋友的沟通,从这本书中我都能受到启发,希望自己能沉下心,再好好研读并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改进自己的沟通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构建有质量的沟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

  在我经历过很多次无法正常与人交流后,我看到了推荐《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视频,出于好奇,也是出于自己的需要,我开始阅读起了这本书。之后我便发现我出现了很多沟通误区,就如同发现了沟通的新大陆。原来沟通不是朋友诉苦难过时,盲目安慰,一味比惨等等、对于自己看到的事物进行自我认为的道德批判,回避责任等等。

  一开始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很好奇为什么叫非暴力沟通,了解后才知道导致暴力沟通的主要原因是:你的表达方式忽视了对方的感受,或者对方的表达方式忽视了你的感受。所以沟通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请求,同时聆听别人的需要和请求,而在表达之前是需要更多的观察,而表达时尽量要以具体事实为主。非暴力沟通其实就是四句话:第一,说出你观察到的事实;第二,表达出你的感受;第三,说明你的需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第四,提出一个清晰明确的请求。

  举个例子:母亲对儿子说:“我发现这一周有五天你都是十一点以后到家,而且身上有一股酒味。我特别的难过,因为我希望你不用为了工作如此辛苦。我希望你以后能每周有三天的时候是八点之前回来和我一起吃晚饭的。”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确实一件麻烦事。因为我们很容易把想法和感受,请求和命令混为一谈,不知道怎么表达是最重要的问题。这本书拿出很多例子说明,甚至给出了一套合理的公式。对于练习非暴力沟通有很大的帮助。很多例子是在我看来很难处理的问题上,作者通过不带情绪的聆听,说出认真观察到的事实,说明对方的.需要,最后再提出请求,一步步的引导对方去表达,让自己更了解问题的源头,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而当自己情绪无法控制,别人又急切与自己交流,或者让自己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让自己处在一个安静的地方或者直接告诉别人我们现在的情况,让别人知道了解,而不是一味地发火。

  我很推荐大家去读这本书,因为会说话不代表会沟通,不然怎么会有人聊着聊着就突然吵了起来,冷漠,猜疑,无止境的争吵……就成了人们交流的一堵墙,而非暴力沟通就能打破这种墙。对于我来说沟通不是口才好,而是从别人的语言、眼睛和肢体语言里,感受到他感受的东西。即使不能感同身受,但是做到知人所感。

  如果你也觉得沟通成了你生活中的障碍,不如试试看看这本书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

  总认为西方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胜过我们,通过学习发现中国传统的教育与西方教育思想是一致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个人价值。言传身教,尊重与合作,是父母陪伴孩子的成长的二大法宝,现在才知道用合作的方式与孩子的沟通是多么重要,也明白了尊重自己才可以在与孩子的沟通教育中更加积极向上。首先要认识自己,自己有什么缺点和长处,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想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扬长避短,学习新习惯,找到自己的需要,疗愈过去家庭带来的痛苦经历,只有这样才能全身心的与自己和孩子有效的沟通。

  当我们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开始,就意味着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细分开来,学校的时间,兴趣班的时间,作业的时间,睡觉的时间,吃饭的时间,留着我们和孩子亲密联结的时间其实少之又少,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和孩子做到最好的有效的联结,我一直在孜孜探索着。当初老大上初中后就不愿和我一起出门,所以现在小儿子除了上课,基本他在哪我在哪,我在哪他就在哪,非常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时光。我也曾给孩子贴过标签,因为是孩子,对他说话无所顾忌,忘记了孩子也需要尊重和接纳。在这点上我要多多学习,多蹲下来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每个行为背后的需要,用尊重的语言促进彼此间的联结和合作。

  曾经我希望我的孩子在该努力学习的时候要努力学习,就像龙应台说的那样,我希望他将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的工作,选择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逼谋生,这样的生活才是快乐的。在老大的问题上我和他爸爸做了很多工作,当初让他去参军其实是希望他能考取军校,留在部队,而我们也为此做了一些后续,我们以为给他铺了一条捷径,让他的人生少受点苦,他会很高兴。实际上在我们做这一系列事的时候,老大就明确表示不愿留在那里,可我们不为所动,没有和他进行有效沟通,中间还导致了很多误会。老大最终放弃了部队,执意要回来读书,他说他有他的理想,部队不适合他,他想过自己的生活,虽然退伍,但只要国家需要,他还是义不容辞的扛起枪来。这事至今还是我和他爸心里的一个憾事!反过来想想,孩子有孩子的想法,他自己的生活自己有选择权,我们要相信他有能力对自己选择的事负责!

  孩子也有人格和人权,孩子也需要倾听,接纳和理解。当孩子用一些行为表达他的需要时,我们要尝试着去理解并找到彼此都接受的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会变得轻松和快乐,因为我们为对方的需要做了付出,在彼此沟通的过程中保持尊重和联结,这样就产生了共鸣,也增加了彼此间的合作。

  安全感,信任感与归属感的满足首先是在家里获得,然后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所以父母在情感上,行为上的做法尤为重要。努力让孩子有身体上的安全感并有情感上的安全感,使他建立对世界的信任,努力学会站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寻求和加强跟孩子的联结。

  激励给予,我个人理解就是与孩子爱的互动,父母给予的爱,让孩子知道感恩,并知道学会相互给予,懂得给予中分享的惊喜与愉悦,因为爱,所以尊重,哪怕是个孩子。与孩子建立联结的能力至关重要,用充满爱的语言,而不是评判,批评,责备或命令的口气。生活中的我们做的好吗?通过学习,希望能够多些耐心,多些意愿。互换角色,并把孩提时的对父母的期望感同身受,我们应该是能够与孩子有更好的联结吧。

  第六把钥匙及第七把钥匙,读后觉得深受启发,家是讲爱的地方,而不是讲理的.地方,其实是误解的。家应该是创建一个"无错区"。人人都会来这里,一个尊重与合作的地方,有联结的渴望与和谐的气氛。在这里有家人的理解与好意,有得到的考虑与关照,有一起奋斗的精彩与美好!希望在实践中把这些想法能去实现。

  明白豺狗语言与长颈鹿语言的区别,应该说多读书,多参加社会实践,多感恩才会有长颈鹿的语言吧,很感谢作者设计了很系统而科学的家庭训练,通过训练课程让我们更好的与家庭成员沟通,家是社会乃至国家的基本单元,家庭的每个成员,懂得感恩,知道正常的需求,明白尊重他人,尊重自己,走入社会并潜移默化身边的人,我想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和谐文明。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让自己及家人的生命丰盈起来!

  书中设计的很多家庭训练以前都没有听说过,通过学习训练,就可以更好的面对家庭里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并用正确的方式和家人沟通了。尤其是"暂停键"与"二幕剧"。也理解了感受卡与需求卡的包含内容。力争多读几遍,彻底理解书中的涵意。

  作者分享了许多案例故事,而故事中都能找到我与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与沟通缺失,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与孩子的沟通会更加自信,也有方法和技巧了,非暴力沟通对家庭教育是非常有益啊,健康家庭的构筑是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现在只是泛泛的读了一遍,以后还要抽空多读几遍,直至熟练掌握非暴力沟通中的技巧与方法,在实践中学习,为和谐健康的家庭教育努力!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1

  【梗概】

  “非暴力”一次来源于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提到暴力,人们往往只联系到身体暴力,很少有人意识到精神暴力的存在 ,比如对一个人的指责,或是冷漠。相比而言,精神暴力往往更加隐蔽,而且后果也更加严重,因为身体暴力往往源自精神暴力。

  非暴力沟通认为作为人,我们具有的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发生冲突时,要学会倾听,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进而建立一种彼此理解,互助友爱的关系。这种沟通方式不仅可以用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改善我们的自我关系,我们总以为是他人的.行为引发了我们内心的感受,其实真正的原因源自自身。我们产生情绪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如果可以静下心来静静体会自己内心的需求,负面情绪就会逐渐得到缓解,自我了解了解也会更加深入。

  总而言之,非暴力沟通促使我们出于爱的目的发生改变,进一步体会生命的美好与力量。

  【评价】

  练习本书所讲的重点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达到有效沟通,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同时通过与自我的对话,进一步了解自身,减少负面情绪,缓解压力。

  【重点】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1.观察:描述真实发生的事,不掺杂任何个人情绪(区别于评论)

  她没有给我回消息(评论:她真是太不尊重我)

  2.感受: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开心,难过,还是忧郁(区别于想法:我觉得……)

  我感到有点难过(想法:我觉得她应该及时回复我)

  3.需求:我们需要什么

  我需要得到对方的尊重

  4.请求:你想让对方做什么

  以后看到我发消息有空时及时回复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2

  是一本想要安利给全世界的实用性沟通教科书。

  在翻开书之前我从没想到会是这样一种阅读体验,很有趣啊,是很久没有读过的标准科研文章型指导读物,读起来逻辑通畅条理清晰,实操性这方面怎么说呢,是一种要让人一点一点潜移默化从而达到纯熟运用的方法。

  中文是一种含蓄的语言,中国人也是一个含蓄的民族,我们总是更期待别人通过自己的字里行间来感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从而更吝啬于真诚通透地表达,这样反而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及隔阂。(看完书发现其实所有人类都有这种依赖性造成的沟通不畅)

  这本书旨在教人更精确理性地表达以及沟通,更或者说,教人更精确理性地认识以及表达自己。观察并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引起情绪的真实需要,从而推己及人地去了解别人,帮助别人,传递“非暴力,爱自己”的精神,以达到沟通的效果。

  观点和理论非常实用,阅读的'过程中也反思了很多自己遇到的情况,不时在想“如果运用非暴力的沟通方法应该怎么表达呢”,练习的这种过程其实也很有趣。至于具体实际操作,其实真的挺难,因为这种沟通方式需要顺畅的沟通环境或者说需要更多的思考空间,而现实生活中,哪怕自己内心真的非常想要去沟通想要去爱人人,但是当遇到铜墙铁壁一般拒绝沟通的对象,或者说一时之间的情绪波动,(就比如真正在路上开车遇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还是会很苦恼于难以控制自身情绪,无法熟练运用非暴力技巧啊哈哈。

  但还是会尽量去做去练习吧,如果真的能熟练运用感觉还是非常酷的啊。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3

  这是一篇迟到了两天的心得,在这之前,我看了《非暴力沟通》的第十章,这之后我的脑子里一直在回忆,在思考,为什么人会用语言或者行为暴力来解决问题,发泄情绪?在一个人出于情绪的边缘时,什么才会遏制这种暴躁?暴力的情绪发泄方法有多大的危害?

  第十章,我记得提到一个人之所以会用暴力解决情绪问题是因为,发生事情之后总是从别人身上寻找原因,不去关心自己的内心需要。我忽然想起来,在家庭环境中,暴力的沟通对个人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过去的半年,我们不大不小,置办了一套小房子,买了一辆低端车,而在这段时间我在忙着事业编考试,老公工作并不稳定,还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处处要钱,经济可想而知。这半年我们的信用卡几乎因为车贷,学费,装修……等等经济原因造成欠款好几万的现状。我们都不是心大的人,五六万早就让我们活得压力山大,不堪重负了,我们俩更是处于崩溃的边缘。后来,因为这些压力老公情绪很大,稍不顺心就会吼,我本来就是一直压抑的状态,根本受不了他的暴脾气,于是我们经常吵架,每次吵架不管孩子在不在身边,他也不考虑这些后果。我生气就是因为他不关注孩子的感受,不理解孩子的.需要,不分场合的说摔就摔,说吼就吼。

  有一天我爆发了,在他过年返回公司的时候,我要求离婚,不让他走了,孩子我留给他,他只要不认错,我就把孩子扔给他妈妈或者我直接放家里,你不管我也不管,你觉得你厉害,我也不是一个没用的人,只要他出门一步,我也出门,直到他认识到,自己的暴脾气对我造成的伤害,以及这个家这个孩子失去妈妈之后他几乎一无所有。那一刻,我害了女儿,孩子哭,拉着妈妈不让妈妈走,可是我明明知道,如果我不这么做,她爸爸永远不清醒,要不然是她妈妈这辈子就这么忍受要不然就是以后我们俩动不动吵架影响她更深刻。与其让这些痛无限的绵延不如让他此时就完全暴露。

  这种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很深的,那天,我闺女听到一首歌歌词中有一句“爸爸和妈妈我们从来不吵架”她跑到洗手间告诉我,“妈妈,你听到了吗?人家爸爸妈妈从来不吵,你和爸爸也不能吵架……”一个五岁的孩子,脑子里总是装着当时爸爸妈妈吵架的画面,这是有多残忍。

  读了第十章,我内心不是考虑我每次情绪不佳时我的感受,而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的感受,无缘无故却要为你的不开心买单,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内心一直恐惧和不安。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4

  古人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善意的话会让人在隆冬腊月感觉到温暖,一句恶意的话即使在酷暑时节也会让人如堕冰窖。前阵子发生了一件小事,晚上下班手机没电关机了没接到老妈打来的电话,我妈急坏了,给我同租的舍友发了好多条的微信问我俩在没在一起,事后我回电打给她有点无语的说她胡思乱想,然后我妈立刻红着眼睛把电话挂了,我哄了好久才哄好。后来我也有进行反思,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表达方式是非常粗暴的尤其是在你面对你亲近的人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经常因为不恰当的沟通方式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这件事只是一个个例。通过阅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它让我知道了怎样更有效的沟通。

  这本书并不是注重于教我们如何说话,而是告诉我们怎样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非暴力沟通在于对“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的理解和运用,你在观察时要清楚的看到你观察的事物,并且能详细的描述观察的结果,继而可以通过这个结果正确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让彼此间的沟通更加顺畅。我们为自己的感受行动负责,但是我们无法为他人负责,也不用对他人负责。在我们提出要求时,要准确理性。不要把我们的沟通变成自己负面的发泄和倾诉,我们不再条件式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学会用非暴力的方式去交流,去了解他人,了解自己。

  在想明白这点后我很认真的向母亲道了歉,也表达了感谢和爱意,为我的出言不逊和不知轻重伤了她的心而道歉,感谢她在繁忙的生活中对我的在意关心。我不知道母亲心里会怎么想,但是我心里是感觉越来越温暖了。我想非暴力沟通其实也是对自己的谅解和关爱,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很多人早起忙到睡觉,高压生活让大家几乎喘不过气来,我只需要担心自己吃饱穿暖都会觉得压力大,更何况为了或者忙于生活的成年人呢?我经常在新闻上或者日常生活里看到因为各种琐事而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的中年人。很多人每天工作了一整天心烦意乱,就像一个炸药桶,一点就炸。但其实每个人都不容易,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生活的苦难,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需求,就像普希金在诗中所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如果他们能互相关怀,意识到其实每个人都不容易,大家都很累,或许彼此之间就能温柔以待了呢。

  这是一本于生活于内心都很有很大裨益的书,我已经看了不止一遍,但是每当我心中有迷惑的时候我总是会再次翻开这本书,它总能为我分忧解惑。最后还是推荐大家去阅读一下这本书,这本书值得你花费时间。Ps:看到新闻里曝光前阵子公交坠桥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有人坐过站然后殴打司机造成的,惊叹。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

  刚当班主任的时候,犹记得私下里和一位学生谈话时,学生的发言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老师,您和我们说的话意思和张老师的话意思一样,但是张老师说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听进去。”道理是一样的,为何我说的话学生听不进去呢?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

  一、探因

  为何有时候我们的话,学生听不进去?原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为你好”的话语中,其实是裹藏着“暴力因素”。卢森堡博士认为,以下四个原因会促使我们平时的交流出现暴力,它们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其中,我发现在平时和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其实我是有在做道德评判和强人所难。比如我比较爱整洁,喜欢把桌面总是收拾得干净整齐的,我看到学生的课桌乱七八糟,我可能会责骂他:“你看你连桌子都不会收拾整理,真是太邋遢了!”这一表达就是我用我的卫生标准去评判学生的行为,是一种暴力沟通。又例如学生与她爸爸发生矛盾,觉得爸爸总是偏心,满足弟弟的要求,而她提的要求总是忽略掉,有些恨他爸爸,而我们有时候可能会第一时间说你不要恨你爸爸,其实你自己也不好受。没有给予孩子认同,没有疏导好孩子的情绪,而让她不要讨厌他爸爸,其实就有些强人所难。所有的问题终究是,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其实更多的关注对象还是在我们自身,而非要沟通的对象——学生,所以我们的沟通没有触动到学生的心灵,反而是因为在沟通过程中出现的“暴力因素”,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觉得老师的“攻击”我,从而第一时间是反驳对抗,从而未能接收到对话中可能真正对他有促进意义的宝藏。

  二、转变

  好的语言是沟通双方心灵交汇的窗户,而暴力沟通很多时候起不到沟通的作用,反而是为双方筑起一道墙。因此如何实现非暴力沟通,到底如何说,孩子们才会听,也成为我接下来工作重点。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书中介绍了“怎样交流能避免暴力沟通”,他强调4个点: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第一是观察而不评论。第二是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说出自己的需要。第四,提出具体的请求。在接下来与学生的谈话中,我会有意识的注意以上四点的内容,调整自己交流的方式。如上面收拾书桌的事件,其实我是需要孩子们收拾好书桌,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但我的表达让孩子感受到批评,之后我会换种表达:“孩子,现在书的放置有些杂乱,老师怕你找资料的时候不好找,时间长了或忘记某资料放置的'位置,赶紧收拾一下书桌,也可能腾出更大的空间,写作业,自己舒服一些。”学生听了,也会审视自己是否会有这样的不便之处,觉得我说得有道理,真正的为他着想,会动手收拾一下。

  三、提升

  多学了一段时间后,除了具体表达的转变,我的思路有了变化提升,从更多关注自己、心疼自己,过渡到开始重视与我交流的那个人的感受和体会。过去交流不顺畅时,通常会在心里指责别人:“这人怎么这么难沟通呢?和他(她)说话真累、太劳神!”学习了《非暴力沟通》后,我常常会下意识地琢磨、复盘、反思。我在交流中有没有暴力沟通的成分在其中?我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吗?我的请求是否是具体且可操作的?我在用心关注、努力理解对方抱怨背后的需求了吗?渐渐的换位思考,让我的话语越来越能走入别人心里,而我也更能理解对方,自己的负面情绪也变少了。

  我很欣喜地看到自身的变化,温柔的语言比强势的施压更有力,用善意和温暖让语言成为使阳光照进他人心灵的窗户!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心得11-05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19

非暴力沟通心得15篇02-09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5-15

非暴力沟通心得(15篇)02-28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07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范文12-02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5-17

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04-18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