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时间:2024-06-09 12:07:4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15篇[经典]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15篇[经典]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1

  自从接触教育工作以来,无论大大小小的培训还是各种书籍上都在提倡教师要有爱心,要爱学生。所以在自己任教的不到一年的时间中,自认为对学生非常关心与宽容,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收到理论上该有的效果。但在看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后,我明白了其中的缘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本书有分析,但不是抽象的谈理论;有案例,但不是单纯的讲故事。他用教育科学之利刃,冷静而理智地解剖着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一个个教育难题。”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是如此评价此书的'。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之前没收到好的效果是因为自己缺少“智慧”,在对待学生问题上缺少思考与反思。王老师的语言离自己很近,好象就是写我自己身边的事,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其中在关于“教育学生常见的错误思路”中,王老师阐述了自己的几种见解,对我感触比较大。我觉得对待问题学生,只要教师一急噪,就容易把事情弄僵,陷入被动。人在激动的时候,很难理智地思考问题,问题生也多是不善于控制自己感情的,他们冲动起来,可以忘乎所以,老师若跟他们对着干,不但没有效果,而且有失身份。所以对问题学生进行诊疗,前提是教师要冷静。一般说来,问题学生发生的问题,大都不适合“热处理”,要先放一放,等大家都冷静下来,再处理不迟。对待问题学生,教师如果不能保持冷静,失去理智,那么,教育就可能变成吵架、顶牛,结果是两败俱伤,走向反面,事与愿违,问题生的问题更严重。保持冷静,起码事情不会变坏。应该在冷静中寻觅更好的解决办法,等待良机。“敌进我退”是为了最后的胜利。冷静宽容才能最终顾全大局。

  总之,我认识到我以前在处理学生问题上之所以不能奏效,是因为我并没有耐心把问题真正地搞清楚,所以,也就谈不上对诊下药 。我会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找准问题学生病因的同时,也找到治病的药方。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2

  读了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我深深感到优秀的老师应该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师,这里的智慧不仅仅指专业知识扎实,还指在处理一些问题(例如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等)时,能够冷静地分析原因,用较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它,而不是每天陈词滥调,实施“道德教育”,听得进去的学生,已经听进去了,听不进去的还是听不进去。用王老师说的一句话概括:“想用千篇一律的爱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显然是不行的。对爱不能迷信。没有爱不行,光有爱也不行。”

  虽然我还不是一名教师,但就我接受的12年中小学教育而言,我想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就王老师提出的智慧型教育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作为学生,读王老师的书,我经常对书中的一些话表示赞同。因为王老师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科学地考虑问题!用王老师的原话“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是的,当发生问题时,老师应该多问问学生这么做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告诉学生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记得我小时候,曾听说有人说“隔壁班的某某老师被某某学生气哭了!”那时的我一直觉得这些调皮捣蛋的学生真是可恶,把老师都气哭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转念一想,其实就算心里有再多的委屈,老师也不应该在学生面前哭。若想用哭,用“爱”来教育这些学生,未免有些太脆弱、太天真。并且在学生面前哭就给这些“问题学生”心中留下印象“这老师好欺负,我才说几句话她就哭了,我才不怕她呢!”。这样做,老师不仅失了威严,也解决不了问题,还影响了正常的上课。

  换一种做法,如果老师不在课堂上和冒犯他的学生相持下去,给彼此冷静的时间,等到下课时,找学生聊聊,彼此了解情况,说不定那时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我记得那时我们小学的做法是请老师先回办公室,然后让另外一位老师给那位“冒犯老师”的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你怎么就能说那位哭的女老师一定没有错?说不定,那位女老师在与学生争论的时候,头脑一发热,也说了冒犯学生的话。虽然我们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是“尊重老师”,但是一味地批评学生,只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也绝对是不科学的做法。

  同样道理,当学生成绩上出了问题,首先应该站在学生角度去分析成绩下降的根本原因。

  从自己当家教的经验来说,我现在在教的一位学生,每次给她讲解完题目的时候,她都说自己明白了,只是懒得在纸上写一遍。给她教了几节课后,我发现其实这个学生挺聪明的,许多问题她一点就通,只是太懒了。这个懒惰有时也反映在思维上。例如有些有点难度的题目,只是要转一个弯,但是她就不转。是她不会吗?不是的。我觉得是她懒得转,平时写作业的时候想:“反正老师会讲的`,不懂的还可以问我的家教”于是在平时的练习中思维就没有得到很多的训练,应付有点难度的题目的能力没有得到训练,那么在考试的时候,对于难题自然就感冒了!因此我就准备以后每次上课引导她自己去思考,而不是直接把解题过程告诉他。这样几节课后,我发现她的解题能力提高了。

  一位优秀的老师,首先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务必要用到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知识,作为师范生,我要走的路还很长。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3

  最近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一书,从书中我获得了许多收获,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惑。首先是我从这本书中所得到的一些启发:王晓春老师在书中定义了什么是“问题学生”?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问题学生可以具体分成五种类型:行为习惯型、厌学型、心理型、品德型、“好学生”型。这样就把问题学生的诊疗上升到了理论层面,同时他也从实践上提出了问题学生诊疗的正确思路: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不搞“态度挂帅”;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了解情况时,行动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横向、纵向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确诊前,要提出多种假设;确诊时,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确诊时,要首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治疗并随时修正之。这些诊疗思路和手段很有实用性,对于我平时的工作启发很大。

  书中我印象最深刻,也最认同的就是王晓春老师提出的,对待问题学生要“多研究多思考,少说多做”。王晓春老师在介绍每一种问题学生的问题的时候,都在要求老师要冷静的思考,要仔细的观察,去了解关爱我们的学生。主张老师要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在我们实际操作中,如果学生没有认真完成作业,没有认真听讲,老师就急着把惩罚措施拿出来,这样只是表面上解决了,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反而还容易使师生矛盾激化。王晓春老师对“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的分析,我觉得非常精彩,非常贴近教学实际。“很多老师遇到严重不注意听讲的情况,都简单认为是学生对学习不重视,或者不想学习。教师的对策,就是给孩子大讲学习的重要性,课上提醒、批评、罚站,赶出教室,再解决不了,就请家长,还解决不了,只好怀疑孩子有毛病。”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就是这样做这的,但后果就是导致学生继续不听讲,没有丝毫改善。那老师应该怎么做呢,文中分析了注意力集中问题多是由非智力因素的缺陷造成的,可以分成以下几类: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基础太差,听不懂;习惯性懒惰;智力类型与众不同。对于这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学生,重点是要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少批评,多表扬和鼓励,不该“哪壶不开提哪壶”,而应该“哪壶开了提哪壶”。总之教育不能简单粗暴,不能流于表面,要多观察、多思考,谋定而后动,从根本原因着手去解决问题才能事半功倍。

  另外关于“问题学生”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我认为问题学生的产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社会和家庭因素导致的.,学校和教育是无法解决的。比如最常见的厌学问题,根据我的观察和分析,大多数是由于学生学习成绩落后导致的。十个手指有长短,成百上千的学生放在一起必然也会有先进和后进,应试教育之下不断的考试和排名无异于强迫那些后进生一而再的去揭开自己的疮疤,不断的去否定自己,在这种连续的打击之下有谁还能对学习保有兴趣呢?对于部分后进生的厌学问题,这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的问题,这是整个应试教育制度带来的必然结果,单纯的学校教育是无法解决的。而“心理型”问题学生往往是由不幸福的家庭环境所导致的,老师能够帮助到的实在是非常有限。这本书我最大的疑惑就是,老师对待问题学生就像医生对待病人,指望“对册诊疗,对症下药”,就能“药到病除”,这样合理吗,现实吗?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4

  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从学习、纪律、道德等方面入手,剖析了问题学生的种种表现及对应采取的策略。书中不是单纯地提供案例讲解,也不是纯粹的理论剖析,而是把所有的问题进行有机分类,然后从问题学生的表现入手,透过问题的现象,引导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读起来,好像我们也亲身在面对问题学生一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里简单谈谈读这本书的启发:

  教育不能没有爱,教育又不能仅仅依靠爱。

  对那些问题学生,仅仅依靠教师的爱就能解决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在面对问题学生的时候,也许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新的思维的方法,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不是一味地用爱来迁就学生,“哄”学生。

  王老师的这本书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他提到,问题学生诊疗的正确思路是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问题生出了问题,教师的第一反应太重要了,正是这第一反应决定了教师后来行动的方向。王老师主张教师遇到问题生出现问题,第一反应最好像科学家见到不明飞行物的照片一样,怀着好奇心问道:“这到底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反应导向冷静,导向询问和研究,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对教师心理健康大有好处。校园里经常有年轻的老师“求助”某个问题或某个问题学生的处理办法。也有的老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只是感到困惑、震惊,急于知道解决办法,没有独立地思考问题的原因。一个问题的研究应该有三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现实中往往有人连“是什么”都表述不清、不全,不想问“为什么”,只望高人指点“怎么办”。遗憾的是这样的高人不曾见。

  那什么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呢?遇到问题要先稳住事态,有些时候可能只是为了一点面子问题,或者是老师带着一点偏见,容易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学生冲动,导致教师更加激动,教师需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搭台阶,找退路,但这不是说不教育,而是让自己在冷静的状况下进行教育工作。在了解学生的情况时,学会观察,但不能迷信自己的眼睛,教师和学生的接触都是在正式场合,而学生性格的最真实的表现,往往都是在非正式场合看的更清楚。有一些学生会搞点小聪明,在老师面前表现的好,私下里又是另外一种状况,所以平时很难看到她出现的问题,但经过多方面的了解,对这个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对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指导、教育工作。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5

  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夏书系丛书中的一本,作者王晓春也是一名在教育战线上奋斗多年的老教师。看了他写的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非常的真实,没有多少专业的术语、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但却结合每天发生在我们教学中的实例阐述了种种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读着读着我不自觉地似乎看到了班级里面一些同学的影子,也为曾经的我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所采取的简单不科学的对策而感到非常地惭愧。

  在中小学,几乎每个班都有几个问题学生。他们是“麻烦制造者”,拖班级后腿者。班主任往往要把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花在他们身上,然而收效甚微。他们成了教师的“心病”。这是一些需要进行个别教育和特殊指导的学生,对于他们而言,需要老师有更专门的知识,需要会诊断,会治疗。可是,多数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于是他们往往碰钉子,甚至束手无策。其实,反思一下我们对待这些问题学生的做法当中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必要的`分析。

  比如说学生顶撞老师,这种现象也许都会在师生之间发生过,做为教师当然会认为自己的威信和尊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学生的这种无礼简直是太过分了,这个时候我们也许会在班级大发雷霆,也许会用自己强有力的吼声从气势上去压倒学生,甚至还为自己暂时的胜利而沾沾自喜。这不是一种民主的作风,学生虽然表面上认错,但思想上有没有做通工作还值得教师认真考究。他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而顶撞的呢?是老师冤枉了学生吗?是老师不公平吗?是老师提出了学生做不到的任务吗?是老师讽刺、挖苦学生,伤了学生的自尊学生进行报复?是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师误以为是顶撞?是学生缺乏教养?还是他想引起老师注意的一种错误表现?……我认为,课堂上出现学生顶撞老师的问题时,作为老师更应该在课后冷静地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积极主动地和学生沟通了解他顶撞的真正原因,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下课之后,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6

  因为读过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打开了我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又一扇窗户,书中的许多观点于我而言犹如醍醐灌顶,有了这本书中相关理论知识的积淀,所以在此共读王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的时候,很容易理解,很有共鸣,也更容易上手操作。下面我重点就几个最有感触的地方谈一谈自己的读书感受。

  问题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

  一直以来,提到“问题生”三个字,我们通常想到的是那些成绩不好还一个劲儿的给老师惹麻烦的学生,尤其是那些不遵守纪律成天惹是生非的孩子。你说成绩不好吧,不要紧,智力多元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走读书这条道路,可是最基本的校纪班规都不能遵守,我就不能容忍了,这不是智力因素,这是态度问题。所以长期以来我容易跟这种类型的学生较劲,结果通常是两败俱伤,彼此滋长着“看不惯你,但又干不掉你”的无力感。其实这叫“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又出第二个问题”。其实我想说的是,刚刚这些孩子是问题生,这点没错,可是他们不是问题生的全部,是狭义上的问题生。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有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也有可能是问题生。王老师在书中对问题生下了个定义,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并将问题生概括为五大类,即行为习惯型、厌学型、心理型、品德型以及“好学生”型问题生。对于问题生的确定需要、很强的经验性、情境性,如何引导其改正不足则更加需要教育智慧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一种类型的问题生我们采取的手段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在这五种问题生里面,比较适合采用惩罚的办法只有行为习惯型和品德型的问题生,比如教育厌学型问题生就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罚抄作业、罚背书等方式。再比如有些厌学型问题生,其实他们除了学习不太好之外,其他方面可都没有大的问题,有的甚至在纪律、班级管理方面表现得非常优秀。这让我联想到《个案诊疗》中的科学归因,这需要教育智慧,也是我另一个比较深的感悟。

  用教育之利刃科学归因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这样评价这本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本书有分析,但不是抽象的谈理论;有案例;但不是单纯的讲故事。他用教育科学之利刃,冷静而理智地解剖着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一个个教育难题。”作为班主任,尤其是小学班主任,我们经常被学生那些层出不穷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事情弄得焦头烂额,跟他们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是却没有说到理论上该有的效果,为什么呢?明明在班级管理中没有不尽心的地方,怎么事态的发展总是不尽如人意,甚至事与愿违、吃力不讨好?因为缺少教育“智慧”在对待学生问题上缺少科学归因与反思。

  回想自己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有时候为了尽快解决问题,粗暴地采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将犯错误的学生或者先犯错的训一顿,学生当时可能表现出后悔到痛哭流涕的神色,又是道歉又是保证,他真的认识到错在哪里了吗?我们自己心里其实明镜一般,大多数时候未必如此,认错的孩子有可能只是害怕或者出于对老师的畏惧。问题生出了问题,我们的第一反响太重要了,它决定着我们后来行动的方向。当我们想要“快到斩乱麻”的时候,其实我们真正在意的只是“快”,而一件事情一旦我们注重速度,那么势必就不再计较质量和效果。于处理学生问题而言,我们就关注不到细节。

  更有甚者,因为当事的孩子给你的既往印象实在太差,血气一上头,将事态严重化。事后想起,假设当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将问题前后分析清楚,将学生的状况搞清楚,,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不再犯错,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只能像王老师所讲的——这样的“教育永远不会走向科学,只能停留在最一般化的管理阶段,而且会越来越行不通。”这一点上我非常信服王老师的关电脑见解,问题学生诊疗的正确思

  路,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在实践中运用、反思

  虽然说《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给了我们应对学生问题的有效武器,王晓春老师也在书中多次提到,虽然给问题学生分了类,但也只能提供参考,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如果我们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书本中的问题学生分类和机械应对上,大概率不可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可能在实践中运用书中的方法,提升自己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问题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在实践中检验所得,才能内化、发扬。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7

  自从上学期学校安排了教师读书活动,我从图书室借阅了几本自认为适合自己阅读的图书,有《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等。起初,也只是随手翻翻,可真正在闲暇时打开阅读,却又不一样的感受。对《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我特别喜欢,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学生的生源质量,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如何面对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这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从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告诉我们,应该将教师与医生放在一起联想。医生看病的原则首先是“望、闻、问、切”,即要实事求是,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刨根问底,进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出药方治病救人。

  王老师的这本书实际上就是这样在引导我们的教师应该更加专业一些,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或是仅凭经验来处理问题。诚然经验对教师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经验引来的思维定势,逐渐懒惰的思维方法有时却有致命的'危险,或者说对于教师个人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人们都说“人心隔肚皮”,很少有人能够对每一个人都能洞察心机,再加上可能出现的代沟,初中生当中的一些想法简直可以用匪夷所思来形容,看似简单幼稚的问题在他们眼中却显得至关重要,反而需要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教育是什么?是考试?是成绩?是升学?这些教育手段渐渐成了目的,凌驾于教育之上,而教师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谋生的手段,教育过程甚至成为一种追名逐利的捷径,试问有多少老师能够真心去教每一个学生?在这种“目的”的引导下,问题生就真成问题了,很多本不该划为问题生的也变成问题生了,也许原因很简单,就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上不去。这应该是每个教育者都不愿看到的。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我们的学生呢?这本书除了告诉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外,就是要我们关心学生的需求。现在有太多的学生被家长当做白板从而复制或打印出自己想要的模板了,学生也是人,是人就有需求,白板仅仅是家长看来的白板,实际上经过学校及社会的影响,学生这块板上并不是随意能刻画的来的。比如书中分析学生去网吧的原因时就很透彻,说到底就是学生把自己在家在学校以及和同学朋友间未能发泄的东西。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8

  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正是一本为教师提供教育智慧的书……面对作者在书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学生’,会不知不觉进入一种教育的情景,并忍不住和作者一起思考和探讨,进而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的学生和教育,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受到思想的启迪。打开这本书,我们便打开了教育智慧的‘百宝箱’"李镇西老师的话语打开了我兴趣的天窗。

  深入读进去,书中的内容很快就吸引了我的`眼球。 看完十种常见的错误思路,不由地感慨,这也正是我所曾犯过的错误呀。特别是"迷信权力,迷信管理,迷信说教,迷信惩罚"和"惩罚不见效的时候,又转而迷信‘爱’"这两条,曾是我最迷茫的。于是我迫不急待地读下去,十一种正确思路很快读完, 记得我刚做班主任的时候火气是比较大的,很容易在课堂上发脾气批评学生,有时弄得自己也很难堪下不了台,而且我发现这种方法批评学生,即使他表面上服气了但实际上他只是摄于你做班主任的威严而心里不服气。后来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和探索,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招数。第一招叫做: " 退三进一 " ,为什么撤退呢?是为了更好的向前进攻!我们批评学生一个缺点的时候不妨先表扬他的三个优点,此谓之 " 退三进一 "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 " 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 "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刘心武先生在他的一篇作品中也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 " 一个丑恶的罪犯也有他自己的心灵美! " ,我们的学生再怎么调皮也不至于将他同罪犯等同起来吧?我们班有个男生雷益,性格比较反叛,具体表现可以用两句话来总结概括:班主任说什么他都不乐意,班干部做什么他都认为不对!但是这个学生有一个爱好爱踢足球,口才和反应能力都很不错,出黑板报也是个人才,一次班会上,我看准时机话题突然一转: " 但是你有没有好好想过,你在班上那么有才干却没有一个人选你当班干部,你有没有冷静的思考过为什么? " 然后我跟他一一分析原因,开始的时候他还只是点点头,到了后来他自己主动表态,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跟他出来长谈了一次,慢慢的我发现这个学生在学习态度及与同学相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论分析,不是抽象谈理论;有案例,但是不单纯讲故事。王老师冷静而理智地解剖着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一个个教育难题,从中可以看出王老师对教育的爱正倾注于分析之中。读这本书,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大有帮助的。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9

  问题学生一直都是让学校、老师还有家长头痛的对象,如何去认定问题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以及转化问题学生的方法,也是大家在不断思考和寻找的。近日,到同事那里借阅到了王晓春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第二版。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转变,班主任工作,问题学生教育,语文教学,家庭教育等。已发表的教育专著有15部。读后又给我一种新的体会,让我获得别样的收获。

  一、教育需要智慧:

  在学校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精力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倒挂现象,这既是教育低效率的表现,也是教育低效率的一个原因。列举了四个倒挂:其中第一倒挂是教师的精力应该放在教育方面,然而事实上教师用在管理方面(比如应付各种评比)的精力多于用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精力这是第一个倒挂。教师面对一班学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多数人身上,然而实际上教师把多数精力放在少数“问题生”身上。这是第二个倒挂。具体到一个问题生,真想解决他的问题,应该多研究多思考,少说多做。先观察、诊断、分析,看应该从哪儿切入。然而实际情况,是教师面对问题学生,常常是想都不想,上手就管,简单化处理。这是第三个倒挂。

  李镇西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就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需要智慧。与其说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不如说就是解决教育者的理念问题和思路问题。

  教育问题生,生怕简单化,在转化问题生思维方式方面,应是在一个“网”里面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而不是在一条线上简单的,你犯错了——我给你讲道理——你认错了——于是你就改了。一个人改错也好,犯错也好,都是网上的一个点,这个网上有很多变量,互相影响,非常复杂。任何一个问题,只要一展开,就是一张网,所谓一沙一世界。

  二、问题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

  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确定问题生有很强的经验性、情境性。

  问题生的类型有五种:行为习惯型、厌学型、心理型、品德型、“好学生”型。教育厌学型问题生,特别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不可以用学习来惩罚,比如罚抄作业、罚背书等等。在这五种问题生里面,比较适合采用惩罚的办法只有行为习惯型和品德型的问题生。

  厌学型问题生,除了讨厌学习外,其他方面都无大问题,关心集体、爱劳动、人缘不错、对老师也有礼貌;就是因为不学习、不听讲、不写作业、一上课就蔫了,严重偏科。

  对厌学型的看法如果只是一个字“懒”,归结为学习态度,简单化了。要认真分析,是智力比较特殊,还是知识背景问题。比如,早期学习受过严重挫折,灰心了的学生,就要适当鼓励,减轻难度让他得点好分数,增加信心。

  结合书中王老师介绍的问题学生,对照班中的孩子列举出了一些问题学生。

  1、厌学型

  此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厌学,学习成绩和学习心理都有问题,不听讲、不写作业,有的迷恋网络,有的干脆缀学,但品德方面无大问题。“不要不谈学习,就是好孩子。”

  2、纪律型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是不守纪律,严重小说小动,易和老师发生冲突,对集体影响较大。学习成绩问题不大,品德方面也没有多大问题。

  3、品德型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品德方面。如打架骂人,欺负同学,小偷小摸,离家出走等。他们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好,不守纪律。这类学生多是“边缘生”,他们往往一只脚在学校,另一只脚在社会。

  4、心理障碍型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心理方面。如自闭,忧郁,退缩,躁动,有攻击行为,无法集中注意力,多疑,无法与他们沟通,等等。外向的有纪律问题,内向的不违反纪律。学习成绩多数不好。品德方面不无劣迹,有些问题貌似品德问题,仔细分析不是。

  5、“好学生”型

  在学校一般式公认的好学生,各方面都不错,问题处于隐蔽状态,常见的有:双重人格,自我“消失”,自我中心,虚荣心,抗挫折能力极差。这种孩子会突然惹出大事。

  问题学生诊疗的正确思路

  对于王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我甚是有感触,没有经过科学智慧的教育,我们老师往往大都是采取了理所当然的错误做法。那么应该怎么使用正确的思路,来对付问题学生呢?

  1、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

  2、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

  3、不搞“态度挂帅”。

  4、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5、了解情况时,行动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

  6、横向、纵向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7、确诊前,要提出多种假设。

  8、确诊时,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

  9、确诊时,要首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

  10、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

  11、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治疗并随时修正之。

  四、学生为什么沉迷于网络?

  网吧问题已经成了社会问题,网童问题已经成了教师、家长的心病,网络游戏已经被人称为“电子毒”。有个别孩子因为痴迷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学习下降,精神萎靡,亲子矛盾,夜不归宿,离家出走。结合本书,分析了个别学生的网络归因:

  1、家庭和学校充满了批评、训斥,网上很少批评,多得是鼓励安慰和安慰。

  2、在家、在学校,他躲不开家长、教师的唠叨,在网上,他可以选择对话人。

  3、家庭和学校不允许失败,网络允许失败重来。

  4、家长和孩子居高临下,而网上是平等的。

  5、在家庭和学校说话不自由,在网上可以胡说。

  6、和家长、老师没有共同语言,和网友有说不完的话。

  7、在家庭、学校,身份已经被“定格”,到网上可以“重新做人”。

  8、在学校毫无成就感,到网上可以找到成就感,可以实现自我。

  9、家庭和学校生活枯燥无味,网上有乐趣。

  10任性、意志薄弱、无能,这些毛病在现实生活中会让人出丑,在网络中却比较容易掩盖。

  11、学校和家庭教育着眼于孩子未来的学历,而网络则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五、多研究多思考,少说多做:

  王老师在介绍每一种问题学生的问题的时候,都在要求老师要冷静的思考,要仔细的观察,去了解关爱我们的学生。主张我们老师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而在我们实际操作中,如果学生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老师就急着把措施和惩罚拿出来,这样也是表面上解决了,但学生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反而还让师生关系变得很对立,以后的相处会更加困难重重。老师一定要学习怎样去了解学生的问题。书中说到王老师对“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的分析,我觉得分析得特别精彩。“很多老师遇到严重不注意听讲的情况,都简单认为是学生对学习不重视,或者不想学习。教师的对策,就是给孩子大讲学习的重要性,课上提醒、批评、罚站,赶出教室,再解决不了,就请家长,还解决不了,只好怀疑孩子有毛病。”其实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候真的会就像这样很武断,殊不知这样的后果就是只会造成学生继续不听讲,一点作用都没有。文中分析了注意力集中能力多是由非智力因素的缺陷造成的,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对学习失去信心的。

  2、基础太差,听不懂。

  3、习惯性懒惰。

  4、智力类型与众不同。

  分析我的学生中,有一些学生就是以上类型,如杜同学就是由于基础太差,听不懂,对学习失去信心,徐同学就是习惯性懒惰,对于书中写到,重点是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少批评,多表扬和鼓励,不该“哪壶不开提哪壶”,而应该“哪壶开了提哪壶”。

  教育是润物无声、文火慢炖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见影,都是需要时间的。教育问题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进而对症下药。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让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10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老师就是教给学生知识,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于是遇到学生违反纪律就会不厌其烦地给他上思想教育课,可是觉得这样收到的成效却越来越小了,学生听多了,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了,收效却不高,到底该如何与学生沟通呢?看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后,我领悟到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多看、多思考、多问一问为什么,贴近学生的心灵。

  一、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经验告诉我们,对待问题学生,只要教师一急噪,就容易把事情弄僵,陷入被动。人在激动的时候,很难理智地思考问题,问题生也多是不善于控制自己感情的,他们冲动起来,可以忘乎所以,老师若跟他们对着干,不但没有效果,而且有失身份。所以对问题学生进行诊疗,前提是教师要冷静。

  我也觉得以前在对待问题学生,我不够保持冷静,在课堂上的个别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提醒之后还是没有明显的改正,也不容易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时候,有一次我就用课堂上时间来处理这个学生的小动作问题,时间过去了,课的内容没有讲完,这让也我反省过我的做法,教育不要变成吵架、顶牛,结果是两败俱伤,走向反面,事与愿违,问题生的问题更严重。保持冷静,起码事情不会变坏。应该在冷静中寻觅更好的解决办法,等待良机。“敌进我退”是为了最后的胜利。冷静宽容才能最终顾全大局。书中也说 ,问题学生发生的问题,大都不适合“热处理”,要先放一放,等大家都冷静下来,再处理不迟。问题学生往往是咄咄逼人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学会一些体面地下台阶的招数,以便随时撤出“战斗”,让对方的怒气“再而衰,三而竭”,然后再教育他们。只有应变能力很强、威信很高的教师,才可以考虑对问题学生采用“强攻”和“速战速决”的办法,其他老师最好暂时“撤退”,等待时机“反攻”。” 学生发生问题或惹祸时,情绪常会非常冲动,这时,我们也应该保持沉着,不能自乱阵脚,不能因为某个同学的一贯表现差或是他的一句挑衅的话就丢失了处理事情的公平感,从而站在与学生争吵的`对立面。

  二、遇到事情多想为什么。

  回想自己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大部分时候都是将犯错误的学生训一顿,训到学生泪流满面,承认错误,我认为这就是我要的结果了,然后就此了事。现在想来,这种做法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收效甚微。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要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将问题前后分析清楚,将学生的状况搞清楚,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不再犯错,这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能像王老师所讲,这样的“教育永远不会走向科学,只能停留在最一般化的管理阶段,而且会越来越行不通”。像学生为什么会顶撞老师这个问题,我们一般的老师可能会简简单单地归因为“目无尊长,缺乏教养。”而王老师却一下子罗列出了12种原因:老师冤枉了学生;老师不公平;老师提出了学生做不到的任务;老师讽刺、挖苦学生,伤了学生自尊;老师要请家长;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师误以为是顶撞;学生心情不好,迁怒于老师;学生想压住老师,好为所欲为;学生想表现自我;和老师套近乎;学生对老师的业务水平有看法;学生缺乏教养。其中有几种原因,可能是我们一般老师想都不会想到的,比如顶撞你是和你套近乎,想引起老师的注意。

  三、多了解学生的心里想什么

  学生的学习问题是老师最关心的问题,总有这样的一些学生,他们不注意听讲,上课走神,或者在上课的时候经常玩些小动作,在课堂上,铅笔、橡皮擦、尺子成了他们最好玩的玩具。我的做法经常是没收,然后警告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看了这本书我才懂得,一些孩子不是不注意听讲,而是在用他自己的姿态和习惯注意听讲或者比较注意听讲,而这些孩子的姿态与其他同学的差别较大,很不“标准”,所以在我的意识里面他们就是没有认真听我讲课,我上课的时候也仔细观察了他们,有时候也突然问他我讲了什么,他也能回答出来。原来这些学生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其实他自己也搞不清自己是否在注意听讲,这就需要我们帮助他去分析一下自己的听讲姿态,让他们作一些小的调整。

  我还发现一些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是因为她早就学会了,听得不耐烦了,我以前跟一个孩子说不管你学会没有,上课就是要认真听,现在想想,对孩子有点苛刻了,看了这本书才觉得让她乖乖地坐在那里听早已掌握了的知识,是残酷的事情。改善的方法是说上课可多讲些这些孩子不会的知识,把他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11

  一般说来,虽然我是名老师,但是不大愿意看教师专业相关的书籍。一来很多“专家”沽名钓誉,空谈理论,不懂一线教师的“苦”。二来每个老师碰到的学生都不一样,时间、地点、事件、人物都不同,很难借用专家们的方法。

  但最近忽觉自己的确缺乏理论学习,买了几本书,关于教学的,德育的,班级管理的,还有这本“问题学生诊疗”的。这本书是北京王晓春老师的著作,看完,受益匪浅,顿觉自己见识浅薄,看问题太简单粗暴。倒不是说王老师提供了多好的方法,而是王老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对我触动很大。

  1、学会研究学生,尤其是对问题生的研究和诊疗。

  什么是“问题生”?王老师认为,问题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而是指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且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当然,王老师不主张在定义上过分较真。

  通常,在我看来,学生的分类很简单,一种看成绩:成绩好,中等和成绩差。另一种是看性格:内向(安静老实默默无闻)和外向(开朗活泼或者吵闹型)。遇到个别“刺头”或者“出问题”的学生,来一个解决一个,工作很被动,从未去想过问题学生大概有哪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以及有哪些比较好的处理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王晓春老师将问题生主要分成了五大类:

  ①行为习惯型问题生:“懒”。这一类学生突出表现在行为习惯方面,比如违反班级纪律,没有礼貌,马虎,迟到早退,一般没有品德问题,只是爱惹“麻烦”。教育这类学生,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得改正。只需要抓破坏性最大的还有纠正起来容易见效的毛病。逐一进步,不求立竿见影。

  习惯问题根源一般在家庭,我和同行老师们一致认为“问题学生一般问题在家”。所以争得家长的配合很重要。

  ②厌学型问题生:“怠”。这类学生品德也没多大问题,只是不爱学习,一谈学习就烦。不喜欢听课,不写作业。这类学生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是学习惩罚,比如罚抄,只会让学生更厌恶学习。关键是要找到厌学的原因,背景知识问题还是智力问题,基础差还是学习类型不适应(比如喜欢交流型学习,不喜欢被动听讲)。知道原因,才能知道怎么鼓励和给予信心、学习成就感。

  ③心理型问题生:“怪”。这类学生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狂躁,攻击性或者忧郁多疑,自残。这类问题比较难处理,因为往往跟家庭和童年经历相关,老师工作要慎重,以防守为主,注意沟通方式和对其他同学的提醒教育。避免太过主动而适得其反。

  ④品德型问题生:“坏”。这类学生不是简单的“淘气顽皮”,而是邪气。打架抢劫,偷窃赌博,不少人属于“边缘生”,价值观有问题,一只脚已踏入社会,与不良的社会分子有关。这类学生对老师本人的社会经验和战斗能力要求较高,尽量以稳定班级大局为主,稳住学生,不激化矛盾。当然必要时需给予纪律处分,甚至联合公安等机构。

  ⑤“好学生”型问题生:“骇”。这类学生可能具有“双重人格”,“两面派”或者抗挫能力差,突然受刺激而爆发出来,做出极端行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教育好学生关键在于不过分捧高他们,让他们学会接受真实的自我,发现苗头,预防其崩溃,特别是出事后要让他们休息一段时间放松自己。

  以上是王老师的研究分类,不仅仅说内容予人启发,更重要的是刺激我自己要去学会思考和研究。

  2、遇到问题,多种假设,找到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举个例子,老师总会遇到不写作业,不交作业的学生。那么通常情况下,老师都会认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懒,不学,只顾眼前玩乐。而在王老师的.书里,他给我们分析了学生不做作业背后可能隐含的六七种原因。

  还有学生顶撞老师,早恋,迷恋网络,不听课等十几个专案研究,每个专案(问题)背后都有可能隐藏着n条缘由。教师要做的不是凭主观意愿下判断,而是去调查分析,从而真正去帮助学生怎么克服问题或减弱问题严重程度。

  在我看到一个专案问题背后竟然能分析出十几条原因时,我的内心是有受到冲击的。王老师的分析有实际的情感因素,也有科学合理的智力因素分析。这种“琢磨”精神的确值得我去学习。

  3、教师是人非神,不对自己定位太高,奢望完美解决问题。

  从问题生的分类和严重程度来看,有些问题已经不是教师一人之力能够解决的了,尤其是品德和心理型问题生。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心理很难很难,这个时候,我觉得王老师说的话太对了。教师应该以“稳住大局”,“维持得住”“消极防守”等策略为主,不要对学生甚至于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容易造成“失败感”和“反效果”。

  在本书中,另有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大意是:问题生只是教师工作对象的一小部分,我们老师通常都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花费大量精力在管理问题学生身上,而没有真正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提升上以及其他大多数学生身上。

  说来真心惭愧,我就是这类教师和班主任,总感觉“管理”占据我太多时间,和问题学生的“较劲”太多,教育教学呢?自身专业素质呢?应该改过来了,把更多时间投入到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其他学生身上,也许反而能促进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建设,减少问题生问题呐。

  4、为人师,勿计较太多,“事实第一,态度第二”。

  在“顶撞老师”这块专案上,王晓春老师说教师应该坚持“事实第一,态度第二”。不要抓住学生一时气愤下的不当言语和不礼貌态度不放,而是要重点关注事实,理清事实,就事论事,让学生“心服口服”。

  这话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我也曾生闷气,觉得“寒心”,就因为学生态度不好。如果说,当我们怀着“研究”的目光看待学生,去思考分析为什么他们态度不好,背后的事实才是需要我们冷静去核对的重点,克服了背后的困难,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做错了才能真诚道歉,态度自然不再是问题了。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12

  有老师向我推荐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一书,拿到手一下便被其医学术语化的书名给吸引了。当班主任最头痛的是什么?还不是怕那几个“钉子户”隔三差五给你捅娄子,丢面子,扣分数,“几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嘛!回想自己最近两年的班主任生活,有那么几回,还不是给几个问题生弄得惨不忍睹、脑汁搅尽。想到这,我毫不犹豫地将这本书带回家细细阅读,并暗想:或许等我修炼好了此等医术之后,对班上的那些调皮的男生或许能找到一些教育的方法吧。

  细细品读之后,了解到王老师从学习、纪律、道德三大问题入手,剖析了问题学生的种种表现及对应采取的策略。书中既不是单纯地提供案例讲解,也不是纯粹的理论剖析,而是把所有的问题进行有机分类,然后从问题学生的表现入手,透过问题的现象,引导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这样读起来,就好像我们也亲身在面对问题学生一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看了王老师的高明策略,也会激发我们思维的火花。

  读完这本凝聚着王老师经验和心血的经典书籍,我从中收获一些启发。如:教育不能没有爱,教育又不能仅仅依靠爱。曾几何时,我们的一些专家提出了这样的口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我们的教育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缺乏爱心,没有用心去感化学生。是呀,正如著名教育家丏尊所说:“教育之没有爱,正如池塘之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能称其为池塘,同样,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面对的是祖国的新一代,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他们更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需要老师的爱。我们的老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关怀,用爱心唤醒他们懵懂的心灵。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对那些问题学生,仅仅依靠教师的爱就能解决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在面对问题学生的时候,也许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思维的方法,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不是一味地用爱来迁就学生,“哄”学生。

  王老师阐述了自己的十种见解,其中有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即问题学生诊疗的正确思路四: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问题生出了问题,教师的第一反应太重要了,正是这第一反应决定了教师后来行动的方向。王老师主张教师遇到问题生出现问题,第一反应最好象科学家见到不明飞行物的照片一样,怀着好奇心问道:“这到底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反应导向冷静,导向询问和研究,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对教师心理健康大有好处。校园里经常有年轻的老师“求救”、“求助”某个问题或某个问题学生的处理办法。也有的老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只是感到困惑、震惊,急于知道解决办法,没有独立地思考问题的原因。一个问题的研究应该有三步: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而现实中往往有人连“是什么”都表述不清、不全,不想问“为什么”,只望高人指点“怎么办”。遗憾的是这样的高人不曾见。

  回想自己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大部分时候都是将犯错误的学生训一顿,训到学生泪流满面,承认错误,我认为这就是我要的结果了,然后就此了事。现在想来,这种做法只能是隔靴搔痒,收效甚微。如果当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将问题前后分析清楚,将学生的状况搞清楚,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不再犯错,这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能像王老师所讲,这样的“教育永远不会走向科学,只能停留在最一般化的管理阶段,而且会越来越行不通”。

  我想,教育也应该是一门科学,所以教育出现的问题,我们还是要以科学的态度来解决。而要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得依靠我们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客观地处理问题。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13

  最近读了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书中对什么是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三级处理,常见的教育问题学生的错误思路,正确思路,以及几种典型的问题学生的教育进行的阐述。

  首先,对问题学生的界定,王老师是这样认为的: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即是问题学生,而问题学生一般都不只一个方面有问题。

  而问题学生的“三级处理”是指:一级问题生的问题班主任就可以解决。二级问题生需要教给“校园专家”处理。三级问题生是问题最为严重的,学校也解决不了,那就要交给社区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公安机关,或者教育系统专办的特殊类型学校去教育。

  书中对我们的教育中教师对问题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做了阐述,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1、没有研究学生的愿望,只有“管”学生的冲动。2、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3、把任何问题都道德化,不承认学生的许多问题属于心理问题和能力问题。

  4、没有多种假设,只有简单归因。

  5、思维缺乏逻辑性。

  6、工作方法主观化、情绪化。

  7、只会责备别人,不想反思自我。

  8、迷信权力,迷信管理,迷信说教,迷信惩罚。

  9、惩罚不见效的时候,又转而迷信“爱”。

  10、学校管不好,不切实际地寄希望于家长。仔细想来,这九条错误思路,在我的身上至少也存在了六七条。

  书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正确的思路:

  1、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

  2、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

  3、不搞“态度挂帅”。

  4、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5、了解情况时,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

  6、横向、纵向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7、确诊前,要提出多种假设。

  8、确诊时,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

  9、确诊时,要首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

  10、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这十条措施我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重点,那就是:第一,遇事要冷处理,不能火上浇油。第二,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

  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我重点阅读了:有纪律问题的问题学生和学习问题的问题学生。读完此书,感受颇多,因身处园区,因身处教育改革的前沿,所以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显得尤为棘手,多少次被这些问题学生困扰而夜不能寐。当我阅读了这本书,似乎在迷茫与困顿中依稀找到了一点方向,也许并不能立马解决手头的问题,但至少我能够开始用头脑思考,渐渐产生了了解这些学生的兴趣,当我主动地靠近学生,我发现学生也在渐渐地靠近我,当一个对我从不开口说话的学生,终于愿意对我讲话,终于愿意和我交流想法,终于愿意用他的小眼睛看我的时候,我终于体会到了教师这一份职业的魅力与挑战。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对于问题生的教育,很多时候学校的力量也是微薄的,然而,我想尽管是微薄的,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们唯有用方法,用技巧,用心,用爱来对待我们的学生,来敲开学生心灵的大门。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14

  今天我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第一章总论部分:明白了什么是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有哪些类型?各类型问题,学生治疗时要注意些什么?相信这是许多老师都很头疼的事。

  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要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

  问题上有哪些类型呢?一行为习惯型问题生。顾名思义,就是行为习惯方面有问题,对班级的纪律有破坏性,学习不认真,总是出各种各样的小状况,屡教不改型的。二厌学心理问题生。这种类型的学生就是表现为厌倦学习,除了学习习惯之外,其他方面的行为习惯也还可以,只是死活不学习。三心理性问题生,突出表现在个性方面,言行偏离正轨,常常让人不可思议。四品德性问题上,这种学生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品德方面,总是冒坏水,让人感觉及价值观和人生观,明显偏理,他的行为习惯,多数步伐不好,表面上问题不大,多数厌学,学也有学习不错的。五好学习问题上。这种好学新问题生,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但是会出突然出状况,一出就是大事,他们多数的问题是心理问题。这种问题生很少,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增加的趋势,要值得注意。

  问你医生治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凡属习惯都有稳定性,因为习惯是无数次重复同样的行为造成的,教师就要特别需要耐心。如今学校的评价体制往往违反教学规律,追求立竿见影的业绩逼的'教师,急于求成和学生较劲,学生力不从心,结果信心丧失,破罐破摔。所以,学生的教育要大尺度衡量,不要小尺度评估。不要轻易把学生今天的表现和昨天相比,而要把它一周的表现和意向一周相比,一个月的表现和上个月相比,有进步,就有所成功,不怕反复,反复可能是常态;不反复,那是极少的,行为习惯问题生尤其是这样,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任何习惯都相当于一种影,改变起来是不容易的,孩子因为年龄特征比较小,所以,更需要很花很长的时间,没有成功,我们也不要站在对立面去指责他。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15

  本学期,以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诞辰纪念日、我国第一个"儿童阅读日"、第40个国际儿童读书节为契机,在全县开展了"好书漂起来·书香满校园"的漂书活动。

  很久没有认真的去看一本书了,当拿到《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时,就随手翻了一下,写的还挺通俗易懂的,就开始认真地读了起来。深入读进去,书中的内容很快就吸引了我的眼球。看完十种常见的错误思路,不由地感慨,这也正是我所曾犯过的错误呀。

  王老师在书中罗列了十种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这留给我的启示很多。

  一、没有研究学生的愿望,只有"管"学生的冲动。这叫作"管理压倒教育"或者"管理代替教育".

  自我反思,年轻气盛的自己的确存在这样的毛病,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闹腾,我有的只是气,只是责骂,很少会心平气和地去想为什么会这样?

  二、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

  事实的确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碰到两个孩子发生了小摩擦,或者是孩子作业没做好,课本忘记带了的时候,办公室里常常传出的是严厉的训斥声:"你说怎么办?"因为每天面对哪儿繁琐的事情,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冷静思考,去详细询问为什么,想的只是赶紧把事情处理掉。

  三、把任何问题都道德化,不承认学生的许多问题属于心理问题和能力问题。

  我们把所有的问题都简单化地归结为觉悟问题、道德问题、认识问题、是非问题,好像只要认识提高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实际上学生许多问题常常是心理问题或者能力问题。这两类问题光靠一般的思想教育方式是解决不了的。

  四、没有多种假设,只有简单归因。

  每天的工作量加上每天层出不穷的突发情况,我们面对问题孩子的时候只希望他能够认认真真地上好课,别惹什么乱子。而事情总是在担心中发生,所以每当问题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总是简单地归因:诸如思想上不重视了,诸如上课开小差了等等。就像程咬金的三斧子,对谁都是一样的砍法。如果教师不学会遇事提出多种假设的科学思维方式,他们的工作方法就会永远是简单化、一般化的。()当然,说说容易做着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的做到。因为我给不同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很少花心思去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这恐怕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远了。

  五、思维缺乏逻辑性:

  六、工作方法主观化、情绪化。情绪上来了,只强调态度,连是非和前因后果都不分。

  七、只会责怪别人,不想反思自我。

  八、迷信权力,迷信管理,迷信说教,迷信惩罚。多数教师在谈教育时是爱字为主,但在实施时却更相信权力、批评和惩罚。他们的办法是万金油,几乎用在什么人身上什么病症上都可以。

  九、惩罚不见成效的时候,又转而迷信爱。对于教育,爱只是一个必要和重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没有爱不行,光有爱也不行。

  十、学校管不好,不切实际地寄希望于家长。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似乎觉得有些例子在自身的学生时代也出现过,曾经也出现过类似的一些问题。记得我刚上高一时对读书真是厌倦到了极点,每天上课就是昏睡,老师问我听不听得懂,我就说他不会讲课,我不会的不讲,会的又在罗里罗嗦。多亏我的班主任彭老师,他在教育过程中,对我不埋怨,不指责,不管我说什么都不但不生气,还表扬我心直、老实,并想方设法激发我的学习兴趣,最终把问题解决。

  如今的我也成为一名有十几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我不但要继承我的老师他们的优良教育方式,而且还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尤其要关注"问题学生". 教育问题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进而对症下药——这就是王老师《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与思维洗礼。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相关文章: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04-28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05-18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必备(15篇)05-28

放射诊疗工作总结04-22

放射诊疗自查报告04-11

藏医-藏族医学特色诊疗:治疗10-23

规范诊疗行为自查报告03-09

放射诊疗工作总结8篇05-11

藏医-藏族医学特色诊疗:脉诊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