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郭沫若《屈原》读后感

时间:2021-06-16 09:34: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郭沫若《屈原》读后感

  郭沫若《屈原》的全文的读后感抒发怎样的爱国情感呢?下面是CN人才网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屈原》读后感,欢迎参考~

郭沫若《屈原》读后感

  篇一:郭沫若《屈原》读后感

  《屈原》这部作品是我看了两遍现在就跟大家说说我对这部作品的读后感。

  借着台灯那微弱的白光,用了两个多小时就看完。其实每次静下心来看书,就会把书中所描绘的情节,在自己的脑海中放入一张幻灯片,让它清晰地在眼前放映出来.屈原,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他是一位世界名人,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个高大而雄浑,深沉而奔放的屈原形象。

  全书以《橘颂》开始,极力地塑造屈原诗意的灵魂,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从高的德行。他教育弟子宋玉:在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他被张仪他们陷害,致使被革职,又被他们称为疯子。在向风,雷,电的呐喊中,使人看了心情也跟他的一样,心潮澎湃,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那是反抗的呐喊,战斗的召唤;那是对黑暗的猛烈攻击,对光明的热切向往;那是高尚情操的独白,是凛然气节的赞颂。最后,屈原与卫士甲一起到汉北去抵御强暴,捍卫祖国。

  “最毒妇人心”。也许我不该说这句话,因我是一个女孩。但是看到南后这一形象,我又觉得我说这句话没有错。她是一个心狠手辣的阴谋家,在轻佻,妖艳的躯壳里,藏着放纵和x荡,身居高贵,荣耀的皇后之位,却阴险,冷酷,凶残,为巩固宠位,不惜残害无辜,诬陷忠良,与乱臣狼狈为奸,愚弄国王,把楚国和百姓推向覆灭的'深渊。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喜欢里面的婵娟。婵娟是屈原的侍女和弟子,她是一个心地善良,刚强不阿的女孩。当屈原被蒙冤时,她却发誓要跟先生站在一起,她不相信外面的流言,她相信先生是清白的。在与南后见面时,她丝毫没有表现出一点儿畏惧,南后要割她舌头,她没有临阵脱逃,相反,她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被南后关进槛里后,宋玉和子兰来救她出去,但是她没有出去。最后,由于误饮屈原的毒酒而死,她用自己的生命粉碎了敌人企图谋害屈原的阴谋。一个那么善良的女孩,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国家,她是屈原精神的继承者,是真善美的化身。郭沫若曾说婵娟在斗争中“化为永远之光明,永远之日光”。

  屈原,婵娟的形象是伟大的,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沉思,南后的阴险毒辣,亦是如此。

  篇二:郭沫若《屈原》读后感

  郭沫若这部《屈原》读了多次,总让人感觉摆不脱“高、全、大”式的人物形象的感觉。屈原可真是堂堂正正、无一点瑕疵的英雄人物,反而像神,没有一丝人间烟火气了。而且中国传统文学风格恰恰是好人好得不能再好、坏人坏得不能再坏了。这样塑造人物的结果是,连孔明,也要被鲁迅评为“孔明多智而近妖”了(见《中国小说史略》),因而郭沫若笔下的屈原便少了孤高梗介、伟岸自傲的性格,反而指天斥地,很有一种自大狂的滑稽。尽管郭沫若使出全身诗才来烘托恢宏的气势,反而没见把屈原立起来给我们看的效果。这一点止可以说戏剧并不仅仅是戏剧性,而更重在人物内心的丰满发展,以及悲剧的内在性。

  我之所以对屈原无法产生一丝感动与同情,恰恰是屈原这个活生生的人,反而硬被作者变成传达他不满于当权政府情绪的传声筒。剧本似乎只有一个主题:卖国与爱国。屈原这位爱国志士似乎像困兽一样在屋里咆哮,一点办法都没有,任人来下毒驱逐。而他内心精神世界只剩下对卖国者的仇恨与怒火,真难想像这样一个人怎么能写出像天堂一般高华美妙的诗篇。这种只此一点、不及其余的手法只是让人物变成作者手中的木偶、一个空洞的概念了。而只有深人探求屈原丰富与广阔内心世界的艺术方法,才能让笔下的木偶被吹口仙气而变成活人行走。

  郭沫若的剧作恰恰无能为力的正是这一点,所以要被人讥为 “爱国的宣传品”。郭沫若或许是想西洋化些,又学起席勒、雨果的浪漫派风格,也装上下毒、死人等戏剧性情节,全然不顾屈原是中国人,而且还生活在战国时代。除了说明卖国者卑鄙外,并没对突显爱国者的高尚有何帮助。

  所以一部仅仅注重夸张、离奇情节戏剧性而没有内在冲突的展现的剧作,注定了是一部失败之作。

  篇三:郭沫若《屈原》读后感

  历史剧《屈原》是一部富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剧作。

  这首先表现在作者依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塑造了一批理想化的人物,虚拟了一些情节。郭沫若在创作历史剧时从不机械被动地描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是能动地挖掘和创造历史,并以一种整体的眼光来进行创造。在《屈原》中,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大胆地舍弃了史料中屈原愚忠、自沉汨罗江等内容,突出了人物反抗精神的一面,使人物更加完美、高大。另外,作者还根据剧情需要,虚构了婵娟这一理想化的形象。在情节处理上,作者虚构了南后设计诬陷屈原等情节,进一步突出了暴露、鞭挞黑暗的主题。

  其次,整部作品洋溢着诗意美。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常常善于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自然地穿插一些抒情诗,使作品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在《屈原》中,作者让主人公的一首《桔颂》贯串全剧,不仅突出了主人公高洁的品格,还使作品增强了抒情色彩。另外,郭沫若还十分善于在历史剧中大量地运用富有韵味的长篇独白,著名的《雷电颂》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它气势磅礴,雄浑悲壮,感人肺腑。作者将这篇独白安排在戏剧高潮处,并让它出自屈原之口,一方面强烈地抒发了主人公内心仇恨黑暗、热爱祖国、坚持真理的激烈的情感,对刻画人物起了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全剧抒情色彩浓厚,诗意异常浓郁,形成了全剧诗、剧合一的特有风格。

  再次,《屈原》在结构上也很有特色。从全剧内容看,作者要表现的是屈原一生不幸的遭际,但作者在构思上却很巧妙地将屈原多年的悲剧经历集中到了一天之内表现,使作品情节生动感人,结构非常紧凑。

【郭沫若《屈原》读后感】相关文章:

郭沫若《屈原》最新教学设计01-30

郭沫若经典名言01-11

《屈原列传》读后感03-02

屈原离骚读后感06-07

屈原列传的读后感12-31

屈原离骚读后感范文05-06

郭沫若爱情语录01-27

《屈原》读后感800字大全05-06

屈原《离骚》读后感1000字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