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刻意练习》读后感

时间:2022-12-31 00:04: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2017《刻意练习》读后感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刻意练习: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表现与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我们把这种通用的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下面是CN人才网为大家整理的2017《刻意练习》读后感,欢迎参考~

2017《刻意练习》读后感

  篇一:2017《刻意练习》读后感

  01

  你一定遇到过以下3个场景:

  1:

  小明:我最近在练习钢琴,但是老师总说我弹的不好。

  我:为什么会弹的不好?

  小明:说练习太少了,可是我每天总是在练习啊。

  2.

  我:ps学的怎么样了?

  小红:没有学了,太难了,练的烦死了。

  3.

  我:最近你在跑步,怎么样了?

  胖子:别提了,每天都在跑,但速度就是上不去啊。

  是不是觉得这个画面似曾相识呢?好像自己也是这么说。很多人在学习新的技能时,都要练习。可是,明明很努力在练习了,效果却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也许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你练习的姿势不正确。

  02

  《10000小时定律》,让我们觉得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只要不断的埋苦练,练个三年五载,才有可能学会。本身人就不喜欢接触新的事物,现在还要练习这么长时间才能出效果。很多人都不敢前进了,不敢轻易尝试了。

  1万小时定律本身没有问题,这个定律值得我们肯定。但是,我们学习一项技能,练习一项技能,只是想要学会,在多一点追求就是熟练而已,并非想要变成精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学习开车,并不是说要当个专业的驾驶员,只是想要发动起车子,然后能在路上开就行了,管它开慢还是开快,至少能开起来,能够开到要去的目的地就行了。

  那么,我们在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到底该如何练习呢?如何能够用最快的速度上手呢?答案只有一个:刻意练习。简单来讲就是有目的的练习。

  我们在看电视剧时,会看到教官训练狙击手时,为保证据枪的稳定性,把圆石子、弹壳放在枪管上,两小时不能掉,掉一次加练10分钟。要把全身的力气和注意力都放在据枪的'双臂上,保证锯枪的动作要标准。

  03

  这就是刻意练习,有目的的训练,形成肌肉记忆。随着练习的时间越长,你的身体就会条件反射。

  好了,说了这么多,你知道练习要有目的的练习,可是到底该如何刻意训练呢?

  只需要4个步骤就好。

  步骤一:滚出舒适区

  很多人训练了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两年,为什么没有任何效果,甚至还有可能被反超呢?因为他每天在练习简单的动作啊。你想想,如果小时候老师教你算数,永远只教你1+1=2,你觉得现在会算数么?

  练习跟时间确实有关,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你的训练难度。你每天都在自己舒适圈里练习,这跟你每天练习1+1=2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你每一个阶段练习都要符合i+1原则(i代表你当前的水平)。你练习的时候要比当前的水平高一个阶段,只有这样你即不会感觉太简单,也不会感觉太难,因为你可有能力去达到。

  比如我看尝试看英文小说,如何确定自己看那个水平的小说么?很简单,我先用kindle下载不同阶段的代表性英文小说,从一年级绘本开始到四年级的英文小说。一年级绘本看的懂,那就pass,它不适合我;接着看二年级水平的,也可以看下来,再pass;看三―四年级的英文小说开始有点吃力了,有些地方出现模糊不清了,难以翻译。这就说明我当前水准是二年级水平,要练习的是三年级水平的英文。

  然后我找到有关三年级水平的英文资料,制定当前的练习计划即可。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步骤二:对新技能做出拆解,制定有目的练习计划

  在开始练习之前,你首先要知道这项技能是有哪几个部分组成,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才行。

  最简单就是找标杆,找到这个行业或者这个领域的牛人,你通过观察或者请教他,让牛人告诉你该怎么做才行。

  通过标杆的方式制定练习计划,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不需要自己花时间去琢磨,去改进。因为你已经有一个正确地指向标了,剩下要做的事情就是有目的的练习即可。

  当然,也许你没这么幸运,没有标杆或者没有人告诉你怎么办。我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

  1.先看看知乎上有没有“如何学……”有质量的回复

  2.用关键词搜索相关技能,关键词要具体,不要抽象。比如你想学习简笔画,那就搜如何学会画简笔画,不要搜画画啦,水彩画,国画都叫画画。

  3.去相关的论坛,微博,公众号去逛逛。说不定就有完整的训练方案。

  能用搜索引擎解决的事情,就不要麻烦别人了。

  4..还有一种就是通过在行或者付费课程制定训练方案。在行的的话就是一对一了,不管是面对面还是远程都可以量身定做一套属于你的练习方法。

  最重要的一点,资料不要太多,要保持稀缺性。资料越多你反而越不学,不练习了。你要明白一点,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刻意练习某个技能,目的是为了能够学会,能够上手就可以了。

  步骤三:摒弃一切杂念,专注当下

  有目标只能让你少有一些弯路。关键还是自己,投入多少精力和注意力在这项技能身上。你不需要每天24小时都在练习这项新的技能,这不可能而且也无法实现。你只需要每天花费2-3个小时去刻意练习这项技能,并且确保自己是100%的投入进去,没有任何的杂念。

  当你下定决心做这件事时,你要即刻上手,排出一切干扰(比如玩手机,找大量的资料)。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你一直都在准备,一直都在等待,慢慢的热情没了,动力没了,最后不了了之。

  你只有尽快上手,你才会知道这件事情可不可以做,到底难不难,到底要不要坚持。

  步骤四:要有反馈信息并且及时纠正

  运动员每天训练,有秒表作为反馈信息。它提醒运动员:“你的训练有效果么?”为什么要用秒表?可不可不用啊?不可以。不用秒表,运动员没有紧迫感,没有进取心;而教练也无法根据每次成绩找出问题的关键,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同样,你在练习一项技能时,除了不断地练习还需要有反馈信息。比如写作,每次写完一篇文章发布到公众微信号,简书,豆瓣,今日头条。。。根据阅读量,底下的留言,转载量反思自己文章写的好不好,为什么有一篇文章阅读量很高,留言很多,而有些文章无人问津,没有人留言呢?这些都可以通过大家的评价和数据进行总结和反思。只有这样你才知道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哪些地方还有不足之处,需要加大极度练习。

  刻意练习要确保3个F:

  Focus专注 注意力高度集中

  Feedback反馈 能够看得见自己的训练成果

  Fix it 纠正 根据反馈信息对症下药,找到问题所在。

  如图所示:刻意练习的路径:

  04

  任何一项新的技能,你都可以通过上面4个步骤刻意练习,但是,你还需要注意2个点

  注意事项1.意志力≠动机

  你需要找到自己练习这项技能的动力是什么,练习是一件很无聊,很枯燥的事情。如果你不知道学习这项技能的动机是什么,你很容易会放弃。靠意志力练习就是耍流氓。

  注意事项2.警惕“新年效应”

  所谓的新年效应就是:今年我要学会画画,今年我要学会开车,今年我要读500本书。。。每次说自己新年计划时,非常有激情,但是真正上手开始做时,各种借口。判断自己都某一件事情是否有兴趣很简单,你是否对枯燥乏味的练习能保持热情,并且不抱怨。如果可以忍受,这是真有兴趣;如果无法忍受,就是三分钟热度。

  罗振宇老师在2016年跨年演讲中讲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

  过去进入一个领域要成为一个专家,但是现在不需要,你只需要学到这个领域的80%就好,你就可以混的很好。

  你想要这80%么?你只需要刻意练习就行,做一个“练习人”。

  篇二:2017《刻意练习》读后感

  首先要感谢幸福进化俱乐部举办的赠书活动,感谢华章心理提供的活动书籍,这部由Anders Ericsson和Robert Pool共同创作的《刻意练习》,刷新了对学习与练习、知识与技能、1万小时理论与成功等等一些关于学习的传统的认知,揭露了一个伟大而朴素的道理,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你能踏踏实实地按照书中阐释的那样,在工作和生活中实践“刻意练习”,无论是想要掌握一门技能和手艺,还是想成为某一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都是可能的,会锻炼出一个让你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杰出的人。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刻意练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它解释了什么是刻意练习?有什么样的特点?分析背后的理论基础,为什么刻意练习这么管用,最后告诉我们如何运用在生活和工作中。 “所谓天才,是百分之1的天赋和百分之99的汗水铸就的”,很多人都认为“百分之1的天赋”最关键,是天生的无法改变的,其实关键的还是百分之99的汗水,许多天赋并不是天生的,通过刻意练习,潜能是可以练出来的。

  这本书反驳了网络上一度盛行的被广大励志图书、微信朋友圈传滥了的“真理”--“一万小时理论”,一万小时理论特别鼓舞人心的地方在于,它说“任何一个人只要在一件事情上练习1万小时,你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顶级专家”,多么令人怦然心动呀,所以现在网上有很多人在践行1万小时理论,每天打卡记录今天练习钢琴了几个小时,已经累计练习了多少个小时等等。实际上,学一项技能,的确需要花大量时间,可是一万小时并不是一个阈值,要想成功,不是凑时间够1万小时这个数,也不是每一项技能的练习都需要花一万小时,而是要保证每次练习都是刻意的,能够有效的修改、修正过去的现有的错误。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一辈子做饭都超过1万个小时了,可是,他们拥有顶级厨师的厨艺吗?我们的父母凉拌黄瓜了一辈子,西红柿炒鸡蛋了一辈子,每次都是过去的重复,没有任何的改变,到了80岁,凉拌黄瓜和炒鸡蛋的水平也比不过米其林星级厨师是不是?一万小时理论不攻自破了。

  要想成为高手,怎么办?书中给的答案是:刻意练习。 1.只在“学习区”练习。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比如说,我们看一本书,如果这本书所说的内容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完全符合我们已有的观念,这本书就在我们的舒适区内,但如果这本书说的内容与我们原有的观念不符,但是我们思考之后仍然能够理解接受,那么这本书就在我们的学习区内。如果这本书我们根本就理解不了,那么就是在恐慌区。让你现在直接看化学专业博士论文,你就是看天书,这就是恐慌区,这对你无任何意义,而一本书只是强化和肯定你现有观点,也没有任何意义。有意义的就是,能读懂,但是又让你觉得是新观点甚至和现有观点相反的,这才是“学习区”。 1万小时理论的关键不是“1万”这个大数字,而是始终每次都在“学习区”内练习。高尔夫行业里的宗师级的人物泰格伍兹,每次打球都是“学习区”,跟上次的体验都不一样。我们的父母做饭都是重复过去,从没想过试着做个创新,哪怕是试错?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它具有高度的针对性。训练者必须随时了解自己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困难点。有一句话:“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本书提倡突破性的拔高以及变换角度的做事情。它说:“走出舒适区,意味着要试着做一些你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有时候,你也许发现,做一些没做过的事情,相对较为容易,然后你会继续逼迫自己。但有时候,你偶然碰到了那些让你感到很难做好的事情,似乎你永远也做不了。想办法去逾越这些障碍,是通向有目的的练习的隐藏钥匙。”当不断的变换角度做事情后,对于同一事物,能够总结出不同的经验。以做饭为例:为什么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做饭早就超过1个小时了,却达不到高级厨师的水准?得出的结论是:只是凑够时长意义不大,是表面参数,关键是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每次做饭都是重复过去的,而顶级大师每次都试着搞出不同。或许他尝试了100种不同的做法,99次都不好吃,但1次成功了,就是一个新的做法,就是一个新的可口的私家菜。大家都吃过不同的饭店,普通饭店的凉拌菜都一个味,而好饭店好厨师的凉拌菜味道就不同了,肯定是加了不同的调料或者食材。那么,他的这个做法是怎么来的?要么是跟高手学来的,要么是自己反复试验出来的。即使跟高手学来的,这个高手也是自己试验来的。所以,你每次都是重复过去的西红柿炒鸡蛋,你到老还是那个味道。你要是敢于偶尔试试加点果酱、沙拉油、鲍鱼汁……或许有好多次会难以下咽,但是保不齐哪种尝试会成功了。我吃过好厨师做的炸馒头片,松软可口,后来问了问,人家不说,只说了一点:只能告诉你这个馒头片炸之前浸泡过牛奶。你看,这就不同。我猜想,他当年肯定也尝试过果汁、可乐、酸奶、啤酒……最后发现牛奶的效果更好。如果我们每次都是跟过去一样的做法,你即使炸够了10万小时的馒头片,也是个普通水平。这才是1万小时理论的精髓,只是凑这个数,多半就会被坑了。意思是说,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你只是统计是否早日凑够1万小时无任何意义,你必须保证每个小时都比上个小时有不同的练习内容。2.从不会到会,秘诀在于重复。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的高低关键要看掌握的套路的多少。所以,艺术家要采风,棋手要打谱,律师要学案例,政客要读历史,科学家要看论文。这些东西都需要记忆力。在古代,记忆力几乎就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学术能力,现在有了书籍和网络,人们已经不再直接追求记忆力了。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反复练习。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天才密码》一书介绍,美国最好的一所音乐学校里的一位老师甚至干脆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学生只能跟着她练分块的小段。她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地在练习。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老师和教练最大的用处是什么?有人说是“传道,授业,解惑”,其实最重要作用是提供持续即时的'反馈。John Wooden 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他曾经率领 UCLA 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 NCAA 冠军,为了获得 Wooden 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他的训练课,甚至记录下了他给球员的每一条指令。结果统计表明,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之中, 6.9%是表扬,6.6%是表示不满,而有75% 是纯粹的信息,他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我们在看奥运会的时候,那些奥运选手本身的能力都比他们教练强,干嘛还要让那些教练来指导他呢?经验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可能会非常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需要一个旁观者来指出我们自己注意不到的错误。反馈者不见得比你的水平高,关键是他们不是你,他们可以从你看不到的角度看你。找别的视角来看自己看不到的问题,他的能力强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不是你!所以现在健身流行找私教是一个迅速提高的好办法,原因就在于教练能在训练中以旁观者的身份提供即时的反馈。。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刻意练习并不令人舒服和愉快,舒服和愉快是娱乐,而不是学习。如果你觉得你在享受练习的过程,那你就不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会消耗你大量的精力,过程会让你痛苦,蓝瘦,香菇,但是它的回报是巨大的。俗话说:“只看贼吃肉,不见贼挨打”,每一个神童背后,都有一个能豁出去让自己的孩子猛练的父亲。国际著名钢琴家郎朗说过“没有勤奋就没有一切!至于天才,我将其理解为一种无限的伸展性,也许一个人只要具备一丁点儿天才,就可以扩展成很大。”就拿郎朗为例,他的父亲有一次因为郎朗偷懒,甚至逼他自杀,也许你觉得他爸爸太偏激,可是不偏激的你,每天享受精彩韩剧、娱乐节目的你却无法得到郎朗拥有的生活。

  本书金句

  1、只有在刻意练习下的一万小时才有用。

  2、你可以掌握自己的潜力。

  3、如果你没有进步,并不是因为你缺少天赋,而是因为你没有用正确的方法练习。

  4、传统的方法一直是先找出关于正确方法的信息,然后让学生运用那些知识。刻意练习则只聚焦于绩效和表现,以及怎样提高绩效和表现。

  5、在专业的或商业的背景中设计提高绩效和表现时,正确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改进相关的技能”,而不是“我们怎样传授相关的知识”

  6、杰出人物的进展只有局外人看来才是重大进展,因为那些人并没有见证过所有那些微小的进展,才积累成重大的飞跃。

  7、我们只有努力去复制杰出人物的成就,失败了就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会失败,才能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

  篇三:2017《刻意练习》读后感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刻意练习》。这本书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经过研究,作者发现: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成为杰出人物的关键,在于刻意练习。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是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有一个畅销书《一万小时理论》,作者就是直接把他的研究成果“概念化”和“流行化”,但是真正想达到卓越和杰出人物,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万小时,而是要有目的的练习:

  1、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2、具有专注的练习状态;

  3、练习包含反馈;

  4、需要走出舒适区。

  1、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很多人的疑惑就是在于,我在这件事里也付出了长时间,很多的努力,为什么看那个人好像花费的时间并不多,精力也不大,为什么他的成绩就要比我的好?这本书就针对这样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

  作者为了辨别出优秀的表演者与杰出的表演者之间的区别,在柏林艺术大学的小提琴学生中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优秀、优异和杰出三组学生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差别。《易经》里讲: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你每天只是重复读一小段内容,可能就会对其中一小段内容有点儿印象。但是咱们七天重复学习的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强化一个小的关注点的过程当中,慢慢累积,扩大这个关注点。

  2、具有专注的练习状态

  他们专心致志地进行独奏练习所花的时间总和。优秀组平均练了3420个小时,优异组5301个小时,杰出组7401个小时。这个大学生练习的每时每刻都尽力保持专注,集中精力听着作者报出的数字,记忆、复述,每秒钟一个数字,没有任何走神的空间。实际上每一个人情况都不一样,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这种专注的能力都需要训练,当你开始执行计划的开始,你就需要突破了。

  可见,要变成杰出的小提琴家,必须专注地练习,没有什么捷径,没有人不需要或少量练习,就能达到专家水平。即使在最有天赋的音乐家中,明显也是花了最多时间磨炼技艺的人,比练习时间短的.人成就更加突出。芭蕾舞演员、杰出棋手同样如此,几乎没有人能够不通过10年的刻苦研究,就能达到大师级的水平。

  通过我们自己读经典,通过孩子读经典,我们实际上可以观察,很多人很难达到十分钟,或者半个小时读经典过程中高度集中。所以咱们经典学习,把每一个经典的内容分成一个小段,包括前些天大易讲座有位老师也分析了三体工作法。三体工作法我印象当中,好像是15分钟休息5分钟还是25分钟休息5分钟,它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所以当我们制定这个计划时,从我们专注程度上来看,就可以检测我们的目标是不是可执行,是不是能够执行。如果我们十分钟达不到,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五分钟开始,或者从一分钟开始。

  作者在文章当中也举了很多例子,我在这里给大家选两个例子:

  莫扎特

  在古典音乐界,莫扎特被认为是不折不扣的天才。七岁环欧洲旅行演出,能弹奏多种乐器,能作曲,具有完美音高,能识别出升 A调或降E调。种种技能加持在一个七岁的孩子身上,好像非天才难以解释。然而,很多人并不了解,莫扎特的父亲也是一名音乐家,培养出钢琴演奏家的女儿之后,更加用心地训练年幼的莫扎特,使他得以在极小的年级就得到大量且目的明确的练习。然后,父亲再以传奇的形式,讲述他的天才表现,惊艳世人的眼球。而且单就完美音高而言,2014年日本心理学家榊原彩子进行的一项实验,证明了一直被认为天才标志的完美音高,实则通过训练也可以为普通人所掌握。

  3、练习包含反馈

  在小提琴界,帕格尼尼是“天才”的代名词。一次演出中,三根琴弦绷断,他用一根弦仍然完成了完美演奏,成为了音乐史上的传奇。然而,真实的版本却是他与一位女士坠入爱河,并为她创作了一首只需G弦与E弦演奏的绝妙曲目,以两根弦模拟二人甜蜜对话与互动,后来,他把这首曲子用在了演奏现场。

  作者研究了大量天才后发现,人们之所以对所谓天才有‘他们生来就具有某种特殊的能力,不用特意训练仍然可以变成杰出人物’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以及人们对传奇故事的本能向往。我读到这里时就不是找地儿偷笑,而是放声大笑。为什么呢?咱们一个一个来看。第一个,需要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读后感]这本书里的大学生他的短期目标就是,每一次比上一次多记录一个数。天才的宣传者们基于种种动机,只抓取了最具震撼力的片段,省略了日常的诸多细节,以至于使我们认为,他们生来就比别人优秀,毫不费力就取得了成功。同时,作者也发现,那些被视为天才的杰出人物,包括自闭症的传奇,虽然不一定是上帝的选民,但他们的成功也确实遵循着一种黄金法则,那就是刻意练习。

  研究证明天才的唯一秘诀在于练习,那很多人就会说,我们也一样地努力学习、练习,为什么我们就成不了天才呢?答案在练习的方法。一般人学习或练习一种技能,采用的都是天真的练习法,即反复地做某件事情,但这是一种极其低效的练习。作者和同事曾经开展过一项关于锻炼记忆力的实验,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史蒂夫尝试记忆数字,最初,他像普通人一样,只能记住8个左右,经过练习,慢慢地突破9个、10个……,最终,他的成绩达到了不可思议的82个数字。在这个试验中,史蒂夫采用的练习方式是不同于天真的练习的有目的的练习,它具有四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刚才我讲的那四点。

  史蒂夫的短期目标是每次都比上次多记住一个数字。就这样把目标分解,并制定一个计划,在达成每一个细致的小目标的过程中,纠正自己的行为方式,解决面临的问题。

  我们想我们的累积法讲:积小成高大。我们现在读经的原则、读经方法是不是跟这个事情完全一样?在每一听读正音的一个过程中,你只要修正你现在念那一部分,就是把今天的这一小部分完成,一定要有定义明确的目标,读经典的计划一定可行而且要短小。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出来了。当你的目标制定之后,如何才能做到专注的状态?越小的孩子越是这样,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我们都认为我们是大人可以做孩子的榜样和教育者,可是实际上让你静下心来读10分钟或者20分钟也很困难。对于4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专注力可能就在3到5分钟,超过了这个时间段走神是非常可能,除非他参加的活动特别吸引他。

  然后就是具有专注的练习状态。史蒂夫练习的每时每刻都尽力保持专注,集中精力听着作者报出的数字,记忆、复述,每秒钟一个数字,没有任何走神的空间,从这一刻就开始要突破自己了。大部分人是没有办法专注的,即使只有十分钟,五分钟。

  你必须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如果不对,又错在哪里。在记忆实验中,史蒂夫每次尝试都会得到立即反馈,是对还是错。他自己也会觉察到,哪些数字让他犯错,又是什么原因。一般来说,无论你想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判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存在不足的原因。不然,你不可能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提高。这是第三点练习包含反馈。

  在咱们团队中有指导师制度,有班长,有团队,有平台。王烽妈妈今天说听自己的录音有需要修改的地方。这也是练习包含反馈。

  4、就是需要走出舒适区

  在记忆实验上,作者一开始就设计不会让史蒂夫感觉到太舒服,当史蒂夫背出来时就增加数字,没有背出来就减少数字。总是让他在离自己能力极限不远的地方挑战他,让他离开自己的舒适区。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都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当走出舒适区,几乎每个人都会偶然碰到瓶颈,那些关卡看起来很难,好像你永远也克服不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过障碍的最好办法是从不同方向去想办法。可以思索更好的方法,也可以借助于导师或教练,他们可能已经熟悉了你遇到的障碍,可以为你提供克服障碍的方法。要找到另一个可提升的地方,义工,去承担更多,不熟悉的内容。

【《刻意练习》读后感】相关文章:

《刻意练习》读后感11-07

刻意练习读后感04-05

刻意练习的读后感推荐12-31

刻意练习读后感(精选16篇)06-24

刻意练习读后感(精选24篇)02-03

刻意练习读后感12篇06-28

《刻意练习》读后感(精选27篇)02-23

《刻意练习》读后感(通用22篇)06-29

面试不用刻意包装07-29

《刻意学习》读后感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