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赛德克巴莱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1-01-11 09:55: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赛德克巴莱读后感1000字

  导语:赛德克巴莱,意思是“真正的人”,很多人看过这部电影说这是台湾版的《勇敢的心》,有点像,都是一种让人震撼的勇敢的行为,虽然动机不同。以下是小编整理赛德克巴莱读后感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赛德克巴莱读后感1000字

  世上男人有两样东西不可或缺:一是土地;二是女人。土地可以让男人生存下去,女人可以让男人延续后代。在后殖民的文化环境下,却要不可避免的向文明倾斜。毕竟台湾目前的现代文明从一定程度上说都要归功于日本——这个小岛上长达50年的统治者,就像电影里的雾社在日本人的建设下才有了学校、邮局、铁路等现代文明的标志。台湾人自己也不想退回到原始状态,所以在文明的屈辱和野蛮的骄傲之间,他们就像电影里的花岗兄弟一样纠结万分。

  花冈一郎和弟弟二郎本来也是赛德克人,他们从小学习日本文化,长大后成为日本驻守当地的警察,也有了日本名字。两个名字,两种身份,他们在对立的两族人中间扮演者尴尬的角色。一方面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然全盘日化,另一方面他们依然无法融入日本社会,被日本同事嘲笑“两个番人生不出日本孩子”,学历最高收入却比日本同行低一个档次。最终,赛德克人的起义,他们被迫卷入其中。面对莫那?鲁道的问题:你死后是要进日本人的神社,还是要去祖灵的牧场?他无法选择,只能随波逐流,并最终先后自杀。花冈一郎选择了用日本武士的方式——切腹,来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但他使用的工具却是原住民的弯刀。他死前和弟弟的对话是赛德克语,但刀刺入腹部的那一刻却用日语说了句“谢谢”。弟弟的话更叫人难忘: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哪也别去了。我猜,这也正是台湾人最真实的想法!

  最让我震惊的一幕是影片中着力塑造的“小英雄”巴万,一个十几

  岁的孩子在雾社起义的血腥氛围中用削尖的竹竿杀死了自己的老师以及所有的日本同学。他说,“谁叫你平时上课老打我的。”就是这么“正当”的理由,血洗了无辜的生命。杀戮总是能将人变成魔鬼,哪怕他还只是个孩子。

  另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是电影里对日本人的态度。电影里的日军不是中国战争片里那种凶神恶煞的魔鬼,反而更多的是像小岛一样文明礼貌、态度温和、力图了解族人并加快他们文明化进程的知识分子形象。小岛的参战,也是缘起于家人在“雾社事件”中惨遭赛德克人的屠杀而爆发的怨恨,站在他的立场上看问题,日本人更像是战争的受害者。而即便是带有种族主义的军警也并非多么的十恶不赦,反而看上去有些滑稽可笑。甚至在影片的最后,取胜后的日本将军也会说,在慷慨赴死的赛德克人身上看到了在日本失传已久的武士精神。从侧面的角度看,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对侵略者的反抗;从民族信仰的`角度来看,在这里我看到了因为信仰而抛洒的坚贞热血;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在这里我看到了野蛮与所谓文明的矛盾;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不可预知的力量。不管是站在怎样的角度,看到了怎样的东西。那群赛德克人都那样真实的存在着,在你眼里他们或许野蛮暴力,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和快乐。

  从影片中得到的感触是,“若明知前方是绝路你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往前吗?”赛德克人的答案是肯定的,而我们却是犹疑的。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我们太懂得趋利避害,太懂得活着得要学会忍受,太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而他们比起活着更在乎的是信仰,更在乎的是传承

  而不仅仅是繁衍。当赛德克的女人为了不拖累男人战斗而选择集体上吊自杀的时候。那样的勇敢,那样笃定的信念,汇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直击我心。记得莫那的儿子对自己的妹妹说“死很容易而活着才是艰难,你们活着要多忍耐要延续赛德克的血脉”。

  “比起无力反抗,更可怕的是愚昧”。这是影片后半部分带给我的强烈感受。赛德克人分为很多的部落,当绝大部分的部族都联合起来抵抗日军的时候,却有一小撮人为了自己的仇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矛头指向自己的族人。赛德克人在河里相互厮杀的那一幕,让人抑制不住的心痛和焦急。而他们的愚昧来自没有文明的教育,没有人告诉他们当外敌来袭时最重要的是一致对外,内部的矛盾在灭族的威胁下其实根本不值一提。

  最后,我认为所谓文明并不是指一定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毕竟千百年来他们都是按照这种方式而生并且他们快乐。文明要带给他们的是思维上的改变和前进,让他们知道在面对问题时这样做或许比那样做的结果更好。然而却总是有人想要用绝对文明的方式铲除异己连根拔起。野蛮和文明间的矛盾,产生于“绝对”。相信若是看了这部电影的人定会得到很多的触动。我想或许你不要用战争片的绝对要求去看待它,会喜爱它多一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