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春节与过年阅读答案

时间:2024-03-30 11:33:35 对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节与过年阅读答案

  在各领域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与过年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节与过年阅读答案

  春节与过年阅读答案 篇1

  春节与过年

  ①在中国,“年”的由来已久。从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有了记载。据古代神话传说,“年”是一种最凶恶、最可怕的动物。吃人害人。天神把它锁进深山,只准许它每年出来一次。到了十二月(腊月),“年”就会突然出现,很多人和牲畜遭到伤害。“年”是灾难,“年”是祸害,人们担心遇到“年”,把年叫做“年关”。于是,人们每到腊月,家家就储粮备菜,到了年三十日晚上,就关闭家门,准备棍棒,磨刀练枪,准备与“年”作斗争。人们在与“年”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年”的许多弱点,它害怕红颜色、火光、响声等等。于是就家家门上贴红纸、家家门前敲锣打鼓、放鞭炮、彻夜点灯,防“年”。岁月流逝,“年”成为人类与“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象征。

  ②“年”,作为时间概念,是由日、月构成的,它是我们祖先在同自然界长期共存和斗争中,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断加深认识的产物。

  ③在渔猎时代,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首先发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于是,逐步形成“日”的概念。到了畜牧时代,在饲养家禽、家畜的过程中,用“日”计算它们各自成长的时间,已经难以记忆。于是,古人从月亮的圆缺、潮水的涨落中,逐渐形成“月”的概念。到了耕稼时代,农作物的培植生长与气候寒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依据寒来暑往,发现了星象循环的规律,认识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四季为一年,于是,有了“年”的概念。“年”就成为人们组织农业生产、安排一年生活计划的时间依据。这也是我国“农历”的来源。应当说,中国的“农历”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对自然和生产的科学认识。

  ④“年”是时间概念,是计算时间的一个单位。然而,对于“年”的起始,何时“过年”,何时为“岁首”,却有不同的界定或规范。尧舜时,称年曰“载”;夏代称年为“岁”,商改“岁”为“祀”;周代再改“祀”为“年”,正式以年名“岁”。

  ⑤在中国古代,把朝代更换、王者易人的年份与月份,分别定为“元年”和“正月”,《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自夏至汉初,都有历史记载。夏代,定正月初一为“元旦”。秦与汉初,都以十月为“正月”。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从司马迁的建议,继夏历,定“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之月。这一规定延续至今,如果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算起,已经大约有了4000多年的历史。可见,这一传统之久远。

  ⑥辛亥革命以来,我国效法西方,用“阳历”纪年。从此,西方人传说中耶稣诞生年为“元年”的历法,变成了中国人必须遵循的“年”。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农历”被改成“阴历”或“旧历”,“过年”正月初一,被改为“春节”。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正式规定“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统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时至今日,近百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但是,中国人到了“春节”,仍然把“中国年”过得红红火火!在中国实际上有两个年,一个是与全世界共同过的“公历年”,一个是具有4000年悠久传统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年”。这一事实表明,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不断推陈出新、继承弘扬自己优秀传统的能力,以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

  ⑦中国的改“年”可能是师从日本。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是赴日本留学,并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的。明治维新后,在日本有两个年,“日本年”是国定假期,在家里可以蒙头大睡“寝正月”,在除夕夜或大年初一,要去神社参拜,除此之外就没有太多活动了,显得冷冷清清,不如“中国年”热闹。应该说,日本是没有自己的“年”,现有的两个“年”,一个是东方的“中国年”,一个是西方的“公历年”。

  1、从上文看,“年”的文化意义有哪些?(4分)

  2、末段首句的“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3、末段说到“日本年”有什么作用?(4分)

  4、近年来,中国不少年轻人喜欢西方的圣诞节。读了本文,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3分)

  【答案】

  1、(1)“年”是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象征;(1分)(2)“年”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和生产的科学认识;(1分)(3)“年”表现了中华民族不断推陈出新、继承弘扬自己优秀传统的能力,以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2分)

  2、不能。因为中国的改“年”师从日本只是一种推测,并不确定;如果删去,就变成肯定了,不符合实际。

  3、把“日本年”的冷清和“中国年”的热闹作比较,突出中国文化在日本的深远影响(2分);以日本没有自己的“年”这一事实,与前文“中国年”的悠久历史作比较,突出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2分)

  4、示例: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中华民族拥有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过西方的圣诞节便是一种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表现,只要在此同时能够传承并弘扬我们自己的年文化,这种现象便无需多虑。

  春节与过年阅读答案 篇2

  ①近年来,“洋节日”受到愈来愈多年轻人的崇尚,过洋节也从最初的商家炒作慢慢变成国人的一种习惯。然而正当人们对又一个圣诞节的到来满怀期盼时,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却撰写了一份《保卫春节宣言》,向社会呼吁要对传统节日多一些关心,对“洋节日”少一点盲目的热情。

  ②有人说,进入12月以来,人们就能感受到圣诞节的气息,大街小巷店面橱窗到处摆放着圣诞树、圣诞老人,商家借着圣诞节搞起形式各样的促销活动。春节时候你到街上看看,基本上是冷冷清清,要想热闹也要到元宵节。如此鲜明的对比,怎么不叫作为民俗学家的高教授有些担心。

  ③不过,我不担心。需要保卫的往往是弱势,甚至可能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东西,有时候该淘汰的就应该让它淘汰,不要霸蛮去“保卫”。春节不需要担心,它不是弱势,不但不弱势,而且很强势,你看看飞机火车和汽车上回家过年的人,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强势的一道风景,世界上有哪个一国家哪一个节日,是这样使人们牵肠挂肚呢?圣诞节固然可以使街头热闹,但春节就有本事使街头冷清。连商人都不做生意了,因为他们也要回家过年,这种本事,哪一个节日能够这样?如果这样的节日还要保卫,那就是另一种保卫,是因为怕出安全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春节的保卫不是民俗专家的事,而是公安部门的事。

  ④说春节不需要保卫,并不是说春节就没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现在有一部分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不喜欢春节,恐怕还是有些原因的,洋节往往比较轻松,是一些朋友在一定过的,代表着友谊,甚至还有些“印象派”的爱情,年轻人当然喜欢过。而春节好像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是一份责任,代表着亲情,还有很多礼节。与洋节相比,似乎少了一份轻松,少了一份娱乐,少了一些友情和爱情。这样一来,年轻人不太喜欢,恐怕也是有些道理。教授们担心,恐怕也不是没有道理。

  ⑤不过,这些问题并不是春节需要保卫的原因,我觉得倒是很有必要有些创新。诚如高教授所说,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而这种记忆太多,礼节太多,也就使春节变得神圣,变得沉重,变得不受人欢迎,这恰恰是春节给人感觉很麻烦的地方,亲戚是要走走的,领导不能不去看看,有时候过节简直是受罪。对这些东西,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毁坏”来改变,嫁接一些洋节好的东西,改掉一些传统节日的陋习,或许,这才是关键所在。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高教授提出“保卫春节”的说法作者并不赞同,他的理由是什么?(2分)

  3.第④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2分)

  4.对于一些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忽视传统节日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2分)

  答案:

  1、春节需要创新。

  2、春节不需要担心,它不是弱势,不但不弱势,而且很强势。

  3、不能删去。这是一个过渡段。作者在这一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把洋节和传统春节进行对比,说明了年轻人喜欢洋节和传统春节需要创新的原因,为下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做铺垫。

  4、喜欢过洋节也没错,可以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忽视传统春节是不应该的,我们要多宣传传统文化,加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思想意思。

  如何让自己静下心来学习

  学习新知识必要咱们长期集中精力,只有如许它们才能敏捷地被转化为咱们的长时间记忆。这就是“用心”——可以或许清扫外部干扰集中精神工作的本领。对很多门生来讲,这是成为1名优秀学生的最大障碍。一旦有外部干扰,他们就很难屏气凝神地工作或学习了。对年轻一代来讲让他们分心的器材太多。互联网、电视和其他各种影视媒体都让他们没法满身心肠投入学习,确凿是如许吗?是的,确切不移!对于这统统咱们无能为力?不,固然不!咱们怎样才能扭转这统统,怎样才能“收视反听”?读完本章,你必定惊讶万分,原来“用心”是云云简单。什么事让你没法用心起来?难以用心意味着你遭到了不少干扰。这类干扰一样平常有三种起原:1、外部环境2、心田3、目的不明确。

  1.外部干扰你所处的外部环境中的各种身分:噪音、光线、空气质量和视觉情况等,都市对你发生影响。如下是常见的外部干扰: ·椅子不舒服·桌子太高或太矮·街道上的噪音·音乐·光线欠安(太暗或太亮) ·温度不适(太热或太冷) ·一些会提示你做其他事变的器材(例如,一封信,1本杂志) ·电视·在你四周发言的人·同伙你是不是正被这些题目所困扰?

  2.内涵干扰这类干扰源于你的心田,因而后果更加紧张。即便在一个平静、舒服、光线合宜的处所学习,你也会遭到干扰,譬如: ·贫乏就寝·饮食不良·缺少磨炼·疾病·身材伤残更常常的内涵干扰是由于精神压力,或缘于感情缘故: ·同伙之间的矛盾·家庭成员之间的磨擦·对金钱的忧虑·对其他未完成义务的担心

  3.没有目的偶然很难集中精力,是由于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白的谜底。你会边做事边想我为何非要做这件事而不干其他事,例如上彀、看电视、和同伙谈天、看杂志、乃至爽性就是发愣,要是如许你固然没法集中精力。无意的情形下,这可能示意你没有找到适合的事变做。但一般来说,这只是由于你没有给自己正在做的事变设定明白的目的。要是你不能明白手头工作和你的短时间、中期或者长时间目的之间的瓜葛,那末你很快就会对自己说,然后扔了手头的工作入手下手玩游戏。

  春节与过年阅读答案 篇3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春节需要创新而不是保卫

  ①近年来,“洋节日”受到愈来愈多年轻人的崇尚,过洋节也从最初的商家炒作慢慢变成国人的一种习惯。然而正当人们对有一个圣诞节的到来满怀企盼时,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朋却撰写了一份《保卫春节宣言》,向社会呼吁要对传统节日多一些关心,对“洋节日”少一点盲目的热情。

  ②有些人说,进入12月以来,人们就能感受到圣诞节的气息,大街小巷店面橱窗到处摆放着圣诞树、圣诞老人,商家借着圣诞节搞起形式各样的促销活动。春节时候你到街上看看,基本上是冷冷清清,要想热闹也要到元宵节。如此鲜明的对比怎么不叫作为民俗学家的高教授有些担心。

  ③不过,我不担心。需要保卫的往往是弱势,甚至可能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东西,有时候该淘汰的就应该让它淘汰,不要霸蛮去“保卫”。春节不需要担心,它不是弱势,不但不弱势,而且很强势,你看看飞机火车和汽车上回家过年的人,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强势的一道风景,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节日,是这样使人们牵肠挂肚呢?圣诞节固然可以使街头热闹,但春节就有本事使街头冷清。连商人都不做生意了,因为他们也要回家过年,这种本事,哪一个节日能够这样?如果这样的节日还要保卫,那就是另一种保卫,是因为怕出安全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春节的保卫不是民俗专家的`事,而是公安部门的事。

  ④说春节不需要保卫,并不是说春节就没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现在有一部分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不喜欢春节,恐怕还是有些原因的,洋节往往比较轻松,是一些朋友在一起过的,代表着友谊,甚至还有些“印象派”的爱情,年轻人当然喜欢过。而春节好像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是一份责任,代表着亲情,还有很多礼节。与洋节相比,似乎少了一份轻松少了一份娱乐,少了一些友情和爱情。这样一来,年轻人不太喜欢,恐怕也是有些道理。教授们担心恐怕不是没有道理。

  ⑤不过,这些问题并不是春节需要保卫的原因,我觉得倒是很有必要有些创新。诚如高教授所说,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而这种记忆太多,礼节太多,也就使春节变得神圣,变得沉重,变得不受人们欢迎,这恰恰是春节给人感觉很麻烦的地方,亲戚是要走的,领导不能不去看看,有时候过节简直是受罪。对这些东西,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毁坏”来改变,嫁接一些洋节好的东西,改掉一些传统节日的陋习,或许,这才是关键所在。

  (选自《新西部》)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答题。

  (1)高教授提出“保卫春节”的说法作者并不赞同,他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一些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忽视传统节日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春节需要创新。

  2、运用了对比论证。把洋节和传统春节进行对比,说明了年轻人喜欢洋节和传统春节需要创新的原因,为下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做铺垫。

  3、(1)春节不需要担心,它不是弱势,不但不弱势,而且很强势。

  (2)①喜欢过洋节也没错,可以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

  ②忽视传统春节是不应该的,我们要多宣传传统文化,加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思想。

  春节与过年阅读答案 篇4

  谁消解我们的文化——从春节的失落感谈起

  冯骥才

  又一个平平淡淡的春节刚刚过去。颇耐人寻味的是,它前后紧挨着两个舶来的洋节,前为圣诞节,后为情人节。在市场和媒体的炒作中,这两个洋节显得红红火火,传统的春节被夹在中间更显得尴尬和落寞。

  春节成了当今中国人最无奈的节日。可是,我们至今也没有深究个中缘故。相反,无论是媒体还是商家,仍在一个劲儿地鼓励人们把年夜饭搬到餐桌,用电子炮代替真正的鞭炮,甚至将春节当作黄金周。将一个民族盛大的节日变为一种商机,把节日变为假日。

  节日与假日不同。假日是没有特定内涵的,它只是法律赋予的公民休息的权利;但节日是有特定的精神文化内涵的。我们现在的节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政治节日,二是民俗节日,三是舶来的节日。如今民俗的节日差不多都成了饮食节,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灯节吃元宵。原有的文化内涵无人理会,原有的非常丰富和优美的节日礼俗已经全部消失了。相反,圣诞节和情人节却被搞得有滋有味,西方过节的那一套我们应有尽有,五光十色。因为操纵这些节日的差不多都是商家,商家知道外来的文化畅销。而如今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国庆节也列入黄金周了。在世界任何国家,国庆都是隆重又庄严的日子。它是一个国家非凡历程的纪念日,难道它也能推进市场,卖给商家吗?

  究其原因,我想应是重经济、轻精神。精神的内涵往往通过文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中国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是依靠民俗方式传承下来的。由于轻视精神的意义,也就会漠视相关的文化,乃至于对于民俗所承担的民族精神与情感毫不关心。于是,那些在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中本来已经所剩无多的民俗载体,还在被我们一个个地随手抛掉。年的尴尬,是因为没有民俗载体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们空有年的盛情,却无以承载,这便是春节乃至各种节日都渐见空洞又无奈的深层原因。

  节日一旦归入市场运作,其精神文化内涵便无人顾及。市场的标准是看它还有多大的消费价值,于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文化便被消解了。它看似是被市场消解、被外来文化消解的,不是!实际上是被我们自己的无知消解的。它缘于我们对自己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与需求的无知。

  但是,谁估量过它的损失——尤其是在这日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强势的外来文化对我们的冲击是必然的,也是根本性的。特别是外来文化又是以流行文化为主体和先锋的,它具有异文化的新鲜感、现代文化的冲击性和市场霸权。它猛烈地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文化,并成了相当一些人失去文化的自信心与光荣感的`根由。如果我们还不清醒,不自觉并有力地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载体,我们传统的、本土的、主体的精神情感便会无所凭借,渐渐淡化,经裂纬断,落入空茫。进而说,便是许多地方,大到城市,小到乡镇,缤纷多样的地域形态迅速灭绝,历史记忆荡然无存,民间文化烟消云散。

  照此下去,现在人们在春节时的失落感,一定会出现在将来的一座座城市和大地山川之中。那时的人们可能很富有,但一定又感到贫乏。而这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贫乏都是我们留给他们的。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政治、民俗节日都有特定的精神文化内涵,不能只考虑经济价值而随意推向市场。

  B.现代人重经济、轻精神,对年的盛情因失去载体早已不再,春节变得空洞又无奈。

  C.节日文化被消解的表层原因是市场和外来文化影响,深层原因是我们自己的无知。

  D.不保护文化传统及其载体,任由这种情况发展,后人即使物质富有也会精神贫乏。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春节的失落感谈起,深入剖析传统节日文化被消解的原因,呈层进式结构。

  B.在商家操纵下,盛大的民俗节日和庄严的政治节日已成为商机,节日都成了假日。

  C.两个洋节的红火和春节的尴尬、落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了传统节日的衰落。

  D.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衰落证明传统文化在当代面临挑战和危机。

  17.面对传统节日文化被消解的局面,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5.B

  16.B

  17.

  ①重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挖掘其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

  ②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节日礼俗,丰富节日民俗载体。

  ③自觉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载体,增强本土文化的自信心与光荣感。

  ④及时反思补救,借鉴外来文化,创新传统文化载体形式。

  (写出任意3点得6分)

  春节与过年阅读答案 篇5

  回家过年

  韩瑜

  阿巧被飞驰而过的轿车甩了一身泥点子的时候,正在站台上翘首客车开来的方向。同时被甩到泥点子的还有不少乘客,纷纷怒斥着,都是本地口音,阿巧听着疏远,悄悄退到后边一些。

  阿巧有些心疼地看着脚上的鞋子。不过话说回来,归乡路原本就风尘仆仆,谁能保证这双崭新的鞋子就一定能保持一尘不染地到家呢?倒是手中的几个袋子,都肩负着保护年货的使命,脏污不得。阿巧掏出手纸,小心地揩净袋子上的泥点。

  汤泉浴池总共五个搓澡工,只有阿巧得到了包吃住的待遇,工友们每每提出抗议的时候,老板娘就说:“你们莫要跟阿巧争,她有两个娃要养,男人残疾,老家又远,你们就算争来可安心?”此话一出,大家的眼光里便多出一份怜悯,也就没人再争了。阿巧努力干活,平时除了服务客人,她还自觉兼职保洁工。老板娘懂阿巧的不易,几天前便提出给她放假。阿巧算是老员工了,深知年三十之前这几天顾客最多,一是怕缺人手,二是加班费很是可观。阿巧决定跟往年一样,年三十上午坐最后一班长途车走。

  数九的天,阳光再灿烂也是冷的。客车依然没有影子,不会停发了吧?正在这时,视线里开过来一趟客车,应该就是了!阿巧激动得想哭。客车越来越近,前挡玻璃上朱红大字的终点站也逐渐清晰:江城。居然不是黑牯岭!

  阿巧提高了声调问:“我去黑牯岭!还有没有车?”对方干脆地答着:“没有了!没有了!”居然没车了!来不及多想,阿巧提着行李抢上了车。江城和黑牯岭是临县,阿巧认为,只要到了江城,回家就不难了。

  冬季的太阳格外吝啬,刚过了晌午没多久,就迫不及待地要收敛光芒。江城到了,阿巧提着大包小包下了车,先是问了售票处:有没有去黑牯岭的车?对方答得很干脆:没有!阿巧不死心,在车站附近转了一圈,侥幸地想:万一有跑个体运输的小中巴呢!然而结果令她失望。她望着被大雪覆盖的白茫茫的马路,眼睛一阵发酸。

  这时候,一辆三轮车开过来,全封闭式的车厢喷着鲜亮的红漆,这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的载客三轮车,与众不同的是,三个轮子上都挂着防滑链:拇指粗的铁链子一丝不苟地缠绕在胶胎轮子上,有点滑稽,却又显得那么庄重。

  阿巧心里一阵狂喜,追上去问道:“师傅!七里河去吗?”

  开车的老人扭过头来,用一种高亢的嗓音问道:“去哪儿?”

  “黑牯岭七里河村!”

  老人干脆地一摆手:“上车!”

  阿巧探头问车主,“师傅,到七里河多少钱?”

  “七里河呀,给三十吧!”老人爽快地说。

  阿巧心下叹道:实在价!

  可不等阿巧有所表示,老人又说,“大妹子,反正天还早,咱从火车站过一下,兴许还能拉上……”

  “还要去火车站?”阿巧顿时着急了,她理解车主希望多拉几个人的想法,可一大家子眼巴眼望地等着自己呢,再晚可不行。她央求着:“师傅,我得赶时间回家,您能不能先送我?我多加钱,四十中不?”

  老人摆摆手:“不是钱的事……”

  “五十!我给五十!”阿巧急急地表态,并晓之以理,“三十里地,五十块,今儿您就算只拉这一趟都划算!”

  “大妹子,真不是钱的事——”老人并没有被她连续加价所动摇,也没有多解释。

  阿巧心一横,赌气道:“不坐了,大不了走回去!”

  老人试图挽留:“这趟火车马上该到了,也就十几分钟,最多也超不过半个小时,咱们一起走,行不?”

  “我真的很着急回去,家里还等着我包饺子呢。”阿巧做着最后的争取,“您就送我一趟,大过年的,您也早点回家不好么?”

  老人很坚定地摇摇头,下车给她打开了车门:“你要实在不想等我也不勉强,那你就先走吧,这冰雪道小心点靠边走!”

  老人这举动让阿巧有点意外,很不符合她以往的经验。“放着钱不赚!这老头太死脑筋了!”阿巧忿忿地想。不管怎样,话已出口,她只好提着行李下了车。

  阿巧站在路边给家里打了电话,丝毫没提及自己的窘境。挂了电话,阿巧把背包紧了紧,拎好袋子,沿着马路牙子,向着家的方向,大步走去。阿巧望着脚下匆匆向后退去的冰雪路,咬着牙给自己打气:“一米、两米……十里地算什么?三十里又算什么?我一步一步,多远也能把你量完!”

  突然,一阵农用车的声音从身后由远及近,临近阿巧身边时速度减慢了,随风传来依旧是那苍老高亢的声音:“大妹子,上来吧!我捎你到七里河!”

  阿巧本打算不予搭理,可距离家还有很远的路,不理会似乎就显得故意较劲了,她阿巧才没那么小气,一不做二不休,拎着行李上了车。车里果然坐了一位年轻人。“看来跑了趟火车站,果然不虚此行!”阿巧默默想着。

  阿巧坐稳了才惊讶地发现在车棚的角落竟然亮着一台“小太阳”!正冲着乘客座位的方向散发着橘红的光,尽管在这冰天雪地里,这点热量微乎其微,却足以令阿巧从心里到身外涌起一阵暖意。

  “师傅,到七里河多少钱呢?”

  “咳,看着给吧!”老人依旧爽快。

  “看着给?”阿巧心算了下路程,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说了个价:“二十五!”

  车主没吭声,阿巧当他同意了,她摸了摸棉袄内层,一叠厚厚纸币硬硬的还在,她心里踏实了,可当着一老一少两个男人的面,翻出衣服内层的钱,还是很难为情。

  阿巧纠结了好一阵,问:“师傅,车费我用微信转给你吧?”

  老人一笑:“我这么大岁数了,哪会用啥微信啊!有零钱你就给几块,没有就算了吧!”

  “可不行!您靠这个营生呢!”

  “营生也不差你这俩钱儿!反正我顺路,拉你一趟,也不费事!”

  “顺路?”阿巧忍不住问道,“师傅您是哪里人?”

  “我啊,我棘水庄的!”

  阿巧忍不住道:“师傅,咱们是老乡呢!”

  “那可不!正经老乡呢!”老人似乎很认可这个关系。

  虽说是老乡,可大过年的跑这么远的路不要钱,阿巧心里一百个不落忍,她终于抽出了一张百元钞,递过去:“我实在没零钱,您帮忙找开吧!”

  老人瞅了一眼红票子,说:“大妹子,你快收起来吧,真不要钱了!”

  “师傅,今儿这大雪天能搭上您这车我就是幸运,您可别说不要钱的话了,我心里过意不去,快拿着!”

  老人坚持着:“真不用,没有你我也得走这些路!”阿巧只好讪讪地缩回了捏着钱的手,瞅了瞅对面的年轻人,把钱向他一递:“小兄弟,你能帮我找开不?”

  对面这位始终沉默的年轻人终于开口了:“大姐,祥叔说不要了您就拿着吧,他干这行,也不是为了挣钱!”

  年轻人幽幽地说:“大姐,你可能也听说过四年前南寨桥的车祸吧?祥叔的大儿子小争……”他的声音低下去,顿了顿,继续说,“小争和我是多年的好兄弟,我家比较偏远,也不通公交车,从那以后,每到过年我回来,祥叔总会把我从火车站平安接到家,你觉得,他是为了钱吗?”

  阿巧的心微微震荡着,身体里那股暖意在全身徐徐扩散蔓延,一点一点,直通神经末梢,连眼底都热乎起来了。她从棉衣里又悄悄抻出一张百元纸币,连同手里的那张,准备下车时塞给这位年轻人,托他转交给“祥叔”,不是车费,而是聊表心意,如果他不要,她就告诉他:她的家人当年也在南寨桥翻倒的那辆面包车上。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甩了他们一身泥点的轿车,阿巧没有和其他乘客一起斥责,而是退到后边,表明她与当地人存在一定的隔阂。

  B、老板娘和其他工人一直体谅阿巧生活的不容易,对阿巧都很照顾,阿巧也感恩图报,努力工作。

  C、阿巧的新鞋和装年货的袋子被弄脏了,她自我安慰新鞋总会脏的,却拿纸擦干净了袋子,表明她很在乎家人。

  D、老人之所以要去火车站,是因为他怕他大儿子的好朋友回家路上出事,所以坚持每年接他回家。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描述了阿巧工作的情况,让读者了解阿巧坐最后一班车的原因,也表现了阿巧知恩图报的性格。

  B、小说环境描写的内容不多,但是两次写到了冬天的太阳。这两次描写,不仅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也暗示了阿巧回家的不易。

  C、作者用“滑稽”和“庄重”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词来形容缠绕着防滑链的车胎,表现了作者对老人重视行车安全的赞美。

  D、阿巧第二次坐车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说了坐车钱,后来又悄悄地多给了老人钱,说明她虽然有点贪财,但内心还是善良的。

  8、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老人的性格。(4分)

  9、这篇小说的叙述很有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答:

  6、B(其他工人是在老板娘的劝说后才体谅阿巧的。)

  7、D(通观全文,阿巧努力赚钱是为了家庭,不能得出她贪财的结论)

  8、善良热情。不图钱财。细心周到。(答出1点1分,2点3分,3点4分。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巧用插叙,在情节中插入对阿巧工作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提供了故事背景。多用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春节与过年阅读答案 篇6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过年

  中国人把过春节称作过年,“过年”是什么意思呢?

  传说,“年”是一种头生独角、凶猛异常的野兽,每到腊月最后一天,便出来掠食吃人,威胁人类生命的安全。但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这种野兽有“三怕”——怕声、怕光、怕红颜色。为了驱赶它,人们用红颜色的桃木做成牌子,挂在门口,称为“桃符”。还有人燃烧砍伐来的青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和光,这就是爆竹的来历。“年”见了桃符,听到爆竹响,吓得赶快逃跑,这样大家就安然无恙了。第二天一早(也就是大年初一)人们互相拱手祝贺,“拜年”也就由此而来。

  1.“年”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野兽,每到________最后一天,便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怕声、怕________、怕________,所以过年时人们在门口上挂____________,燃烧砍伐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年”吓跑。

  参考答案:

  1.头生独角 凶猛异常 腊月 掠食吃人、威胁人类生命的安全

  2.光 红颜色 桃符 青竹子

  春节与过年阅读答案 篇7

问:结合全文内容,思考第②节画线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有既平静又波涛汹涌的矛盾心理。
答:“平静”是因为今天还要上学;“波涛汹涌”是因为强烈的思乡之情。
问:有人说,第④节中“中午从学校出来就是披着暖暖的阳光”一句中的动词“披”用得特别好,谈谈你的看法。
答:一般具体的东西才能用“披”如衣服;这样写化无形为有形,很生动形象。
问:你能补全文章第⑨节“那更是为了忘却…... 百鬼夜行101 20xx-08-28
问:结合全文内容,思考第②节画线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有既平静又波涛汹涌的矛盾心理。
答:“平静”是因为今天还要上学;“波涛汹涌”是因为强烈的思乡之情。
问:有人说,第④节中“中午从学校出来就是披着暖暖的阳光”一句中的.动词“披”用得特别好,谈谈你的看法。
答:一般具体的东西才能用“披”如衣服;这样写化无形为有形,很生动形象。
问:你能补全文章第⑨节“那更是为了忘却……”一句中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吗?
答 不能 省略号起强调作用 强调更为忘却 去掉后强调作用不能显现出来
问 对于本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本文重在抒发思乡之情,一种认为本文最缺少的就是思乡之情。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请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
答 同意第一句 第七节第二句

  春节与过年阅读答案 篇8

  (三)春节需要创新而不是保卫

  ①近年来,“洋节日”受到愈来愈多年轻人的崇尚,过洋节也从最初的商家炒作慢慢变成国人的一种习惯。然而正当人们对有一个圣诞节的到来满怀企盼时,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朋却撰写了一份《保卫春节宣言》,向社会呼吁要对传统节日多一些关心,对“洋节日”少一点盲目的热情。

  ②有些人说,进入12月以来,人们就能感受到圣诞节的气息,大街小巷店面橱窗到处摆放着圣诞树、圣诞老人,商家借着圣诞节搞起形式各样的促销活动。春节时候你到街上看看,基本上是冷冷清清,要想热闹也要到元宵节。如此鲜明的对比怎么不叫作为民俗学家的高教授有些担心。

  ③不过,我不担心。需要保卫的往往是弱势,甚至可能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东西,有时候该淘汰的就应该让它淘汰,不要霸蛮去“保卫”。春节不需要担心,它不是弱势,不但不弱势,而且很强势,你看看飞机火车和汽车上回家过年的人,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强势的一道风景,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节日,是这样使人们牵肠挂肚呢?圣诞节固然可以使街头热闹,但春节就有本事使街头冷清。连商人都不做生意了,因为他们也要回家过年,这种本事,哪一个节日能够这样?如果这样的'节日还要保卫,那就是另一种保卫,是因为怕出安全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春节的保卫不是民俗专家的事,而是公安部门的事。

  ④说春节不需要保卫,并不是说春节就没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现在有一部分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不喜欢春节,恐怕还是有些原因的,洋节往往比较轻松,是一些朋友在一起过的,代表着友谊,甚至还有些“印象派”的爱情,年轻人当然喜欢过。而春节好像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是一份责任,代表着亲情,还有很多礼节。与洋节相比,似乎少了一份轻松少了一份娱乐,少了一些友情和爱情。这样一来,年轻人不太喜欢,恐怕也是有些道理。教授们担心恐怕不是没有道理。

  ⑤不过,这些问题并不是春节需要保卫的原因,我觉得倒是很有必要有些创新。诚如高教授所说,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而这种记忆太多,礼节太多,也就使春节变得神圣,变得沉重,变得不受人们欢迎,这恰恰是春节给人感觉很麻烦的地方,亲戚是要走的,领导不能不去看看,有时候过节简直是受罪。对这些东西,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毁坏”来改变,嫁接一些洋节好的东西,改掉一些传统节日的陋习,或许,这才是关键所在。

  (选自《新西部》)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8.高教授提出“保卫春节”的说法作者并不赞同,他的理由是什么?(2分)

  19.第④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2分)

  20.对于一些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忽视传统节日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2分)

  17、春节需要创新。

  18、春节不需要担心,它不是弱势,不但不弱势,而且很强势。

  19、不能删去。这是一个过渡段。作者在这一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把洋节和传统春节进行对比,说明了年轻人喜欢洋节和传统春节需要创新的原因,为下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做铺垫。

  20、喜欢过洋节也没错,可以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忽视传统春节是不应该的,我们要多宣传传统文化,加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思想意思。

  春节与过年阅读答案 篇9

  近年来,每逢春节便刷爆社交网络的返乡日记,道出的不仅仅是凋零的劳动力、解体的乡规民约、高昂的娶亲负担这些表面现象,浓郁的乡愁背后,实际上是当代中国人集体面临的现代化困境。一篇又一篇的返乡日记,记述的是残留的小农经济形态解体过程中的乡村巨变和个人蜕变。而这些看似无意识的自然流露,背后却有文化的深层推力。文化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习惯、性格特征、处事风格,而这些都可以在历史回溯中窥探其奥秘。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大地饱经沧桑战火,但没有像其他任何一个古文明发源地那样分崩离析。因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深深植根于寻常百姓家,得到代际传承。中华文明能够躲过岁月的刀斧、能够抗击少数民族的金戈铁马,其答案就在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中。中国有着长达数千年的农耕经济形态,农耕文明早在黄河中游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形成,人们逐水而居,春播秋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从肥沃的土地中收获上天的馈赠,过着与游牧民族饥饱不定、奔走疲惫的迁徙生涯截然不同的富足生活。当农耕经济逐渐推广到整个中原大地,儒家文化也日渐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文化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深化和扩充,并由上至下推行,深深渗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外化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琴棋书画诗酒花,从而演绎出数千年来稳健发展的人情百态。

  所以说,天人合一、尊老敬上、友善勤劳、守旧谨慎、善恶报应、祖宗家法这些传承数千年的文化观念,是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根本上都是由农耕经济形态决定的。农耕经济形态决定了传统中国人的存在样态,决定了传统中国人的处世风格,也塑造了传统中国人的国民性。

  然而,社会意识观念必须适应社会存在,否则就会制约社会的经济发展。当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农耕经济形态下的中国,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已经席卷着我们进入现代化社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适宜传统农耕经济形态的中华文明已无法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而文化的滞后性必然导致这样的情形出现: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当代中国人不得不遭受从传统文化观念和生活样态中撕离出去的苦痛,在旧观念与新常态格格不入、新观念尚未形成确立之际,难免陷入传统性与现代性所构成的两难境地。

  因此,如何审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交锋,不仅关系个人的安身立命,更关系国家的长远发展。如果固守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样的“遗老”不仅难以在现代工商业活动中收获事业成功,也难以在新旧价值观念的现实冲突中求得心灵安宁。如果全盘抛弃传统文明,生搬硬套西方国家在他们的`传统文明基础上生发演绎的现代文明,那不啻于邯郸学步,会使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我们成为无根浮萍,随波逐流,沦为附庸。

  所以,理性清晰地思考传统文化,慎思明辨地融入现代发展,做出恰当的判断和抉择,我们才有可能走出现代性与传统性交织而成的圈牢。

  (摘编自20xx年2月24日光明网《光明时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返乡日记记述的是村庄的沦落和个人的乡愁,但这种看似无意识的自然流露背后,却有着文化的深层推力。

  B.中华大地饱经风霜却没有分崩离析,是因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并代代相传。

  C.中国有着长达数千年的农耕经济形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的巨变宣告了小农经济形态的彻底瓦解。

  D.农耕经济形态从根本上决定了友善勤劳、善恶报应、天人合一、守旧谨慎、祖宗家法这些传承数千年的文化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使中华文明躲过了岁月的刀斧、抗击了少数民族的金戈铁马,绵延发展了几千年。

  B.儒家文化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自上而下的推行,从此开始影响普通百姓的生活,并形成了稳健发展的人情百态。

  C.浓浓的乡愁背后,是当代中国人集体性的现代化困境:传统的中华文明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D.社会的意识观念如果不能适应社会存在,不仅会对个人的安身立命造成阻碍,也会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形成制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文化的滞后,在现代化背景下演进的传统中华文明,让当代中国人陷入旧观念与新常态格格不入的两难境地。

  B.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已制约了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

  C.传统中国人的存在样态,传统中国人的处世风格,乃至传统中国人的国民性,归根到底都受制于农耕经济形态。

  D.只有抛弃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才能在现代工商业活动中收获事业成功,并在新旧冲突中求得心灵安宁。

  试题答案:

  1.C

  2.B

  3.D

  春节与过年阅读答案 篇10

  “莫嗟年景暮,转眼是新春。”看那人潮如织的车站机场,看那欢乐祥和的万家灯火,看那采购年货的喜乐表情,就能明白,中国人对年文化的崇尚从未改变,中国对家的信仰从未改变。在这个最能寄托和承载中国人情感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守望梦想花开,增进文化自信,共同瞩望新的一年国泰民安、家和事顺。

  春节,为奔跑中的逐梦人提供了殊为难得的心灵栖居所。中国人团圆过年,本身就是中华文化深入人心的生动写照。不管回不回家,不管在哪里过年,春节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每个人,这就是文化的凝聚力、穿透力。春节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正如冯骥才老先生说的那样,“春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是中华文化形象最迷人的体现”。春节里团圆祥和、事亲尽孝、慎终追远、除旧布新、祈福纳祥等文化讲究和仪式,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根脉,代表着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和生活理想。人们通常把春节的风俗习惯都讲究一番,年味自然就出来了。

  曾经一段时间,游戏通宵、红包攀比、酒桌奔波、奢靡享乐,一度成为冲毁春节年味的“泥石流”。如果轻视了春节的文化意味,那么无论再多的消遣和吃喝,也弥补不了精神的空虚。对待春节这一文化传统,最令人忧心的事情莫过于“物的败坏尚可恢复,而‘文化精神’一旦败落下去,要挽救回来,恐怕就难以计算时日”。由此而言,春节不仅是一道如何过节的生活命题,更是一道维护什么价值、追寻什么使命的文化命题。当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我们还需要学会过殷实的文化生活,学会取舍选择,懂得守望坚持。面对春节,对每个中华儿女而言,应有守护传统、立根固本的文化自觉,应有凝神铸魂、探索创新的文化自信。

  春节是先人留给后人的迷人文化风景,也是今人创新探索的时尚文化大餐。春节是农耕文明赐予中国人的礼物,但文化不会停留在昨日,正如崭新未来总是永不停歇奔涌前行。从反对铺张浪费、吃喝跑送,到崇尚健康、热爱运动;从注重家风家教,到学习过节、读书过年:新风新气、新文化新程式,为春节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春节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开枝散叶、赢得新生。传统过年方式是赶年集、逛庙会,现在也盛行反向春运、旅游过年;过去烘托家庭幸福的是一桌丰盛年夜饭,如今全家一起看场电影、拍张合照:同样定格幸福团圆。让温润文化生活、慰藉人伦情感的“文化粮食”丰富起来。变化的是年俗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觅渡。其实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年味变淡、春节消失,因为春节是生活的哲学,而生活之树常新。

  世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全家团圆,共度节日良辰。过年的魅力不仅在于满足味蕾或享受假期,更在于亲人的深情相拥、朋友的互道祝福,更在于触摸传统文化、弘扬时代价值,在安心顺心开心中拉近亲情爱情友情的距离,在忆苦思甜、继往开来中凝聚再奋斗、再出发的力量。纵然社会变迁、时代变化、文化变革,春节永远是中国人心底最深处的文化胎记,永远是中国人安放文化乡愁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华宁《春节永远是中国人心底最深处的文化胎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是最能寄托和承载中国人情感的节日,充满着国人对家庭、国家的期望和希冀。

  B.人们春节回家过年、讲究仪式,是为了传承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始终不渝的民族精神。

  C.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现代社会,我们应学会取舍选择,应把文化生活放在第一位。

  D.如今过年的魅力不在于满足吃喝及其它传统年俗形式,而在于文化追寻和情感觅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论述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意义。春节是一道生活命题,更是文化命题。

  B.春节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过年的讲究和仪式及冯骥才先生的话都证明了这一点。

  C.本文第三段列举了一些不健康的过年活动,以此来论证春节重视文化意味的必要性。

  D.本文运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层层递进地论述,于篇末点明主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透过春节期间人潮如织、灯火祥和、喜采年货等情景,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家、对年的那份深情。

  B.春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但现代人又探索出新的春节文化,赋予了春节新风气、新程式、新内涵。

  C.最令人感到忧心的不是物的败坏,而是文化精神的败落。物一旦败坏可能引发文化精神的彻底败落。

  D.无论是与家人团圆、和亲朋相聚,还是奔跑去逐梦、行走至远方,春节永远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参考答案】

  1.A(B“是为了传承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始终不渝的民族精神”有误,属曲解文意。“……的民族精神”是客观结果,而非人们的主观目的。见原文第二段:“春节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追求和生活理想。”C“应把文化生活放在第一位”有误,属无中生有。D“过年的魅力不在于满足吃喝及其它传统年俗形式”有误,属混淆肯定否定。见原文第五段:“过年的魅力不仅在于满足味蕾或享受假期。”)

  2.D(“层层递进”有误。文章从多角度论述春节在中国人心底的意义,各角度之间没有构成递进关系。)

  3.C(“物一旦败坏可能引发文化精神的彻底败落”有误,属因果倒置。原文是“对待春节这一文化传统,最令人忧心的事情莫过于‘物’的败坏尚可恢复,而‘文化精神’一旦败落下去,要挽救回来,恐怕就难以计算时日”。)

  春节与过年阅读答案 篇11

  阅读文章,完成1——4题。

  过年鲤鱼贵

  潘江涛

  ①如今的日子,甭说是城市,就是乡下,也像是芝麻开花。这不,当我给年逾古稀的老爸打电话时,电话那端传来爽朗的话语:“家里什么都不缺,就等着你们回家过年呢。”不想,刚搁下话筒,就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我一把抓起,传来的还是爸爸的声音:“家里还少一尾红鱼,要大一点的,回来过年时一定带上。”

  ②爸爸所说的“红鱼”,其实就是我们常吃的鲤鱼。早在远古时代,人类为生存而采集渔猎,鱼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鲤鱼金鳞赤尾,体色艳美,光彩熠目,闪闪发光,俗称“红鱼”、“喜鱼”,具有喜庆、吉祥、胜利、成功等含意。鲤鱼肚子大,两头小,看上去酷似一只“元宝”,有“元宝鱼”的雅号。“鱼”与“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的“余”字谐音,所以,逢年过节、喜寿宴席,鲤鱼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红鲤鱼因其身子、鳍“白里透红”,更是讨个“年年有鱼,十全十美”的吉祥寓意。鲤鱼的形象在很长时间里都是美好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前途的`憧憬。春秋时期,孔子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国君鲁昭公拿了一条鲤鱼去贺喜。孔子便把儿子取名为“鲤”,以“伯鱼”为字,以志纪念。而在唐代,由于皇帝姓李,“李”与“鲤”字谐音,因此,鲤鱼身价倍增,尊“鲤”之风盛行。那时,皇帝和达官显贵都佩有鲤形饰物,朝廷发布命令或调兵遣将,皆用鲤鱼形状的兵符(即“鲤符”)。法律还规定:得鲤鱼不论大小,只准放生,不得杀食,贩鲤者罚杖六十。

  ③苏轼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儿时的除夕之夜,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那一尾红鲤鱼让满室生辉。印象中,中堂的年画中是一个穿红肚兜的男孩,身骑一条活蹦乱跳的红鲤鱼;剪纸“春”字下面是一条胖乎乎的红鲤鱼;桌子上摆的是一道清蒸红鲤鱼,而这道清蒸红鲤鱼是不能动筷的,一直要放到大年初一。爸爸说,我们要将今年的积蓄“余‘到明年。

  ④”鲤鱼跳龙门“是我国妇孺皆知的谚语。相传龙门像一道神门,堵住了黄河中的鱼类游过,只有神龙才可以通行。黄河的鲤鱼却不服气。神龙对鲤鱼说:“谁能跳过龙门,谁就是龙。”这话引来许多鲤鱼争跳龙门。人们把发奋进取且功成名就者喻为鲤鱼跳龙门。

  ⑤买尾鲤鱼过新年,这是爸爸企盼的最厚重的年货。我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赶到农贸市场采购。哪知,平常并不俏销的鲤鱼价格涨了3倍,而且已经缺货。好说歹说,摊主才答应今晚进货给我留一尾大鲤鱼,还嘱我明天一早取货。

  ⑥时代在快速发展,现在的“年味”和小时候的“年味”已大不相同。然而,“过年鲤鱼贵”这一点没变,还是年年有“余”!

  1.请就文章内容,写出你对“过年鲤鱼贵”这一现象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第⑤段划线句“买尾鲤鱼过新年,这是爸爸企盼的最厚重年货”中读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和第④段的位置可否调换?为什么?(说出一条理由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作者谈到“现在的’年味‘和小时候的’年味‘已大不相同。然而,’过年鲤鱼贵‘这一点没变,还是年年有’余‘!”请结合文章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年味”变化的理解。(限30-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鲤鱼是美好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前途的憧憬,买的人多,价格就高了。

  2.父亲对买尾鲤鱼过新年这事很在乎;父亲对鲤鱼承载的传统文化是认同的(希望未来的生活越来越好)

  3.示例:可以调换。因为第②段和第④段介绍的是与鲤鱼有关的文化,而第③段主要说的是儿时过年的印象,调换后,上下文更连贯。

  或不可以调换。因为第②段中“鲤鱼的形象在很长时间里都是美好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前途的憧憬”一句有领起下文的作用,而第②段和第③段是从鲤鱼形象作为“美好的象征”这一角度谈的,第④段紧接着从鲤鱼形象作为“前途的憧憬”这一角度谈,前后呼应,顺理成章。

  4.“略”。

  春节与过年阅读答案 篇12

  “过年”古已有之。它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一年农事既毕,为了报答神的`恩典,人们举行隆重的祭祀庆祝活动。甲骨文“年”字,便是谷穗低垂的形象。不过,何时“过年”,汉以前并不固定,直到汉武帝时创制了“太初历”,才确定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这一天,也称“元旦”。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正月朔日即农历一月一日。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了便于国际交往,利于财会结算,我国和世界接轨,从1912年起改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样便有了公历年和农历年之分。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时任内务部总长的朱启钤看到了这一问题,曾上书《定四季节假呈》。其中有云:“我国旧俗,每于四时令节,游观祈献,比户同风,固作息之常情,亦张弛之至道。”为此,朱总长提出应定“四季节假”:“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袁大总统接到呈文后,当即批示“照准”。这是我国第一次把农历年称为“春节”,一直流传至今。

  16.作者在介绍“过年”到“春节”这一节日演变过程时,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引用朱启钤的“上书”和袁大总统的批示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6.时间顺序。原始社会——汉以前——汉武帝时——袁世凯任大总统时。

  17.引用这些材料一方面说明了“春节”的由来,另一方面也照应了开头。

  春节与过年阅读答案 篇13

  爸爸告诉我,他小时候总是盼着过年。

  以前,平时的日子都很清淡,可是,一过农历的冬至,家家户户便忙碌 起来,不是赶着布置房子,进行大扫除,就是忙着做新衣,办年货。最忙的, 当然是奶奶了。她又要替人缝衣服挣点钱,又要为子女赶制过年的衣物,常常在油灯下熬上一个个夜晚。 除夕到了,小孩儿们都想吃到平时吃不到的美食。而过年杀猪,宰鸡鸭, 能吃到猪肠、鸡肝就已心满意足了。何况还有些平时少见的水果、干果。 那时父母给的压岁钱,多则一两元,少则五六角,虽然不多,但是,平 时上学,身上顶多也只有五分、一角的,这数目就不少了。

  最让小孩儿们高兴地时刻,是除夕夜。一家人团聚,一起吃年夜饭。北 方人煮饺子更是除夕夜的一道大餐。除夕那天,贴春联,粘福字,挂年画, 点灯笼,燃烟花,放爆竹。鞭炮 劈里啪啦 地响, 院里、 街里像开了 锅, 孩子们兴奋得忘了一切。

  大年初一,拜年是最主要的事情,走亲访友,给长辈磕头拜年,亲亲热 热,喜气洋洋。

  ⑦听爸爸说,那时候过年,没有电视,看场电影就算奢侈的'了。能让人 高兴的娱乐,就算是扭秧歌、十五看花灯和猜灯谜了。唢呐和锣鼓那个响呀! 小孩儿们在人群中挤来钻去,跷起脚跟看那秧歌里的孙猴子和猪八戒,那个 高兴劲儿只有自己才知道。 春节是喜庆的,是忙碌的,也是亲亲热热、其乐融融的。

  一过了正月十 五,年就算过去了,孩子们该上学的上学,大人们该做事的做事。孩子们又 盼着下一个年了,想着下一个平日享受不到的快乐。

  1. 在文中的□处加上恰当的标点。

  2. 照样子写词语。

  亲亲热热 喜气洋洋 高高兴兴 波光粼粼 清清楚楚 目光炯炯 快快乐乐 气喘吁吁

  3. 摘录第⑦节中描写爸爸小时候过年快乐心情的句子。

  小孩儿们在人群中挤来钻去,跷起脚跟看那秧歌里的孙猴子和猪八戒, 那个高兴劲儿只有自己才知道。

  4. 照样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春节是喜庆的,是忙碌的,也是亲亲热热、其乐融融的。 春雨,是春天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也是新生的象征。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祖国的希望,也是人类的希望。 他是慈祥的父亲,是妻子值得依靠的丈夫,也是父母的孝顺儿子。

  5. 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 写一写你印象最深的一次。 (至少 50 个字)

  答案示例:在除夕夜,凌晨零点倒计时是最令我激动的时刻。 321瞬间,烟花 四射, 如惊雷般的鞭炮声在我耳边响起。 天空中那灿烂的烟花让人目不暇接, 红,蓝的,绿五彩缤纷。大家的欢声笑语随着烟花飘荡在节日的夜空中。

  春节与过年阅读答案 篇14

  ①近年来,洋节日受到愈来愈多年轻人的崇尚,过洋节也从最初的商家炒作慢慢变成国人的一种习惯。然而正当人们对有一个圣诞节的到来满怀企盼时,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朋却撰写了一份《保卫春节宣言》,向社会呼吁要对传统节日多一些关心,对洋节日少一点盲目的热情。

  ②有些人说,进入12月以来,人们就能感受到圣诞节的气息,大街小巷店面橱窗到处摆放着圣诞树、圣诞老人,商家借着圣诞节搞起形式各样的促销活动。春节时候你到街上看看,基本上是冷冷清清,要想热闹也要到元宵节。如此鲜明的对比怎么不叫作为民俗学家的高教授有些担心。

  ③不过,我不担心。需要保卫的往往是弱势,甚至可能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东西,有时候该淘汰的就应该让它淘汰,不要霸蛮去保卫。春节不需要担心,它不是弱势,不但不弱势,而且很强势,你看看飞机火车和汽车上回家过年的人,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强势的一道风景,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节日,是这样使人们牵肠挂肚呢?圣诞节固然可以使街头热闹,但春节就有本事使街头冷清。连商人都不做生意了,因为他们也要回家过年,这种本事,哪一个节日能够这样?如果这样的节日还要保卫,那就是另一种保卫,是因为怕出安全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春节的保卫不是民俗专家的事,而是公安部门的事。

  ④说春节不需要保卫,并不是说春节就没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现在有一部分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不喜欢春节,恐怕还是有些原因的,洋节往往比较轻松,是一些朋友在一起过的`,代表着友谊,甚至还有些印象派的爱情,年轻人当然喜欢过。而春节好像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是一份责任,代表着亲情,还有很多礼节。与洋节相比,似乎少了一份轻松少了一份娱乐,少了一些友情和爱情。这样一来,年轻人不太喜欢,恐怕也是有些道理。教授们担心恐怕不是没有道理。

  ⑤不过,这些问题并不是春节需要保卫的原因,我觉得倒是很有必要有些创新。诚如高教授所说,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而这种记忆太多,礼节太多,也就使春节变得神圣,变得沉重,变得不受人们欢迎,这恰恰是春节给人感觉很麻烦的地方,亲戚是要走的,领导不能不去看看,有时候过节简直是受罪。对这些东西,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毁坏来改变,嫁接一些洋节好的东西,改掉一些传统节日的陋习,或许,这才是关键所在。

  (选自《新西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教授提出保卫春节的说法作者并不赞同,他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一些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忽视传统节日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春节需要创新。

  2.春节不需要担心,它不是弱势,不但不弱势,而且很强势。

  3.不能删去。这是一个过渡段。作者在这一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把洋节和传统春节进行对比,说明了年轻人喜欢洋节和传统春节需要创新的原因,为下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做铺垫。

  (意对即可)

  4.喜欢过洋节也没错,可以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忽视传统春节是不应该的,我们要多宣传传统文化,加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思想意思。(言之有理即可)

【春节与过年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过年》阅读题及答案02-22

夹竹桃的阅读答案09-06

中国的阅读答案08-22

《梅花》阅读答案10-24

阅读题目及答案08-04

阅读试题及答案08-04

语文阅读答案07-03

流年阅读答案12-29

《白鹅》阅读答案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