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介绍【推荐】
春节的来历介绍1
贴春联和除夕守岁
从腊月廿三“小年”开始,就等于到了春节的“冲刺期”,市民们都抓紧时间忙年,准备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货。而腊月廿三就要准备糖瓜、大米等,相传就是用糖瓜黏住灶王爷的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此后的几天里要蒸馒头、做猪头等等。
到了除夕或者腊月廿九的时候,还要再把家里家外彻底清扫一遍,打扫得干干净净。就开始贴春联、福字。除夕中午的时候就开始做“隔年饭”,把小米、大米、大黄米等放在一起,蒸好了米饭,再把做好的菜放到米饭上,并放上油菜等供奉起来,象征着来年发大财。
唐太宗李世民曾赋诗一首,“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讲的就是除夕守岁的典故,吃过“隔年饭”,就该准备除夕之夜的守岁了。到了除夕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包着饺子,其乐融融地等待着新年的到来。而饺子一般都要除夕晚上的12点以前包好,并要做好各项“迎年”的准备。
等到了凌晨时分就开始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接着就下饺子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新春佳节每家每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饺子了。再配合上大鱼大肉,饭菜极其丰盛。从三国时的《广雅》记载开始,就出现了形如月牙似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市民在包春节的饺子时,要放上钱 、枣、糖、年糕等等,象征着各种吉祥,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有着“发财”、“步步高升”、“生活甜蜜”等好兆头寓意的这些饺子馅,也成为广大市民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而每每吃到这样馅的饺子,都会大声叫出来,特别是吃到“钱”馅的饺子,更是象征着新的一年财源广进。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大年初一拜年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长辈受拜以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又兴起了电话拜年和短信拜年、QQ及飞信拜年等。
到了大年初二傍晚时分,市民就开始忙碌着“送年”了。做好了鸡、鸭、鱼、肉等供奉品后,就开始了送年的仪式,也要放鞭炮、吃饺子。从正月初三早晨开始就要到亲戚家串门,一直到正月十五之前都是春节走亲访友的时间,亲戚朋友围坐一桌,互相恭贺着“新年快乐”,述说新的一年打算。
正月十五闹花灯
正月里再一个重要节日就是“元宵节”了,每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市民们又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过节的元宵、花灯等,孩子们则忙着购买礼花、鞭炮等。到了晚上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吃着元宵,还有的市民则带着孩子在外面放烟花、礼炮。到处充斥着欢声笑语,看着窗外灿烂的烟花,还有孩子们璀璨的笑脸,一家人脸上都绽放出了美好的笑容。从这一天开始就有不少商家开始陆续营业,也正式开始了新的一年各种活动。
过完了元宵节,接下来市民们就开始准备“二月二”,在这个龙抬头的日子里,也有不少习俗,到时候让记者再带着您一起回味一番。
立秋老风俗是否合时宜 现在还有几个人“贴秋膘”?
“立了秋,把扇丢”,今天上午10:30,正是立秋之时,消去暑意,秋风送爽,成了不少市民最盼望的时节。但是8月6日记者了解到,在今年这个夏秋交替的节气中,诸如立秋过后不吃西瓜、不再下河游泳、忙着贴秋膘等风俗都在发生悄悄改变。
西瓜照售,一直啃到10月底
马上就要立秋了,可门口西瓜摊上的西瓜照样价格卖得很高,达到每斤2.2元左右。这几天,周阿姨一直关注西瓜的行情,这个夏天她家买的瓜没有低于1.5元/斤的售价。周阿姨表示,按照无锡民间的说法,立秋之日要买个瓜,全家人一起分享,之后就要少买西瓜吃,否则容易腹泻。另一种说法是,立秋基本上已是最后一茬西瓜,无锡人叫“揪藤瓜”,立了秋后的瓜甜度不够,所以吃瓜的人很少。
不过,黄土塘的种瓜大王蒋健康表示,立秋之后不食瓜或瓜不甜的说法早已改变。现在的西瓜大多种植在大棚里,一直能吃到10月底。他透露,实际上,立秋之后的西瓜还比盛夏时的瓜更甜。他解释说,西瓜在五六月份时口感最好,因为成熟期较长,要40-50天才能长成,而盛夏时的西瓜只要30天就长好了。而到了立秋后,温度略降,西瓜的成熟周期要35-40天,甜度比夏天会高一些。
据介绍,今年地产西瓜因为吃的人多,价格比去年上涨了30%以上,往年批发价每斤1元多的西瓜,今年一直在1.9元至2元之间。这几天,种瓜大户们也在关注天气预报,据说如果持续阴雨的话,西瓜价格会降下来,但如果天气好,将保持2元以上的坚挺价格。按照现在的销售趋势,西瓜的销量也不会发愁,增长40%左右是铁定的。而既然西瓜不急着在立秋这天吃,一些卖瓜的小贩们表示,当天的西瓜不会出现抢购。
立秋之后泳客估计不会少
立了秋,就不能再光着脚丫到处跑,会受寒气,小孩子睡觉一定要加个肚兜之类,防止小肚皮着凉。在民间,立秋的“秋”字,即“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再也不能像夏天那样放肆,随意喝凉水,光膀子。对于江南水乡的人而言,立秋之后最大的禁忌是,不能下水游泳了。
不过,对于这个禁忌,无锡市新体中心游泳馆的负责人李女士表示,现在的游泳更多是和天气有关,而非节气。像去年秋天来得特别早,下水的人就较少,而今年高温时间长,热得比较晚,最近一段时间每天都有四五千人下水,几乎是满负荷运转。她估计,如果立秋过后,气温还保持在32摄氏度以上,人就不会少。
“今年3月份,天还挺冷的,每天都有1000多人游泳,往年根本没这么多人。”李女士表示,他们游泳场馆室温一般在28-30摄氏度之间,水温恒定在30摄氏度,所以一年四季都适合游泳。更重要的是,好多无锡人并不单纯因为天气热到游泳场馆避暑,现在出于锻炼目的人多了起来,所以节气影响也就没那么大了。
体重不减反增,秋膘不能贴
立秋日以晨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后,可知夏天自身的肥瘦。如果体重变轻了,那就是“苦夏”,好多人要贴秋膘来补回流失的营养。市民刘阿婆表示,以前夏天有“双抢”,在地里忙活,再加上天气炎热,一夏天要瘦掉一身肉。到了立秋之时,就要慢慢开始进补,大块的红烧肉、炖鸡、炖鸭都会摆上桌,为人体过冬储藏脂肪。现在的生活可没当年那么清苦了,没有繁重的劳力活,鸡、鸭、鱼、肉常可吃到,用不着贴秋膘了。
“一夏天整整长了5斤肉,去年的衣服都穿不上了”,市民吴女士表示,20年前上大学,宿舍连电风扇都没有,每年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3小时,再加胃口不好,就吃点凉皮之类度夏,一夏天都会瘦好多。现在则完全相反,晚上空调开得足,睡眠丝毫不少,再加上懒得烧饭,经常到饭店吃油腻的食物,体重蹭蹭直往上升。所以,她根本不再想贴秋膘,最近趁着天气凉快下来,正准备报个瑜伽之类的减肥班,同时还要动手做些清淡的食物。
中国人过年为何要迎接财神
民俗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说,自宋元以来,中国人的财神信仰已有数百年历史,不过,古今有所变化。这是为什么?
“迎财神”风俗从哪里来
过春节迎财神的风俗来自哪里?
田兆元教授说,中国财神信仰是在宋元以后兴起的一种民俗活动,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时期,财神信仰一方面满足人们对财富的愿望,同时表达对财富追求规则的渴望。
“由于商品经济活动带来的人员流动,各地会出现地方会馆,以及各种行业会馆,在那里大都供奉财神。那里的财神往往是裁决商业事务的监督者,财神被视为公正的化身。违规商户往往要罚款为财神演戏一场,因为他违背了财富的规则。”田兆元说。因此,过去的财神大多不是本身赚钱的人物,而是关公这样的捧着《春秋》阅读的崇尚信义的形象,或是比干那样的公正、无私心的人物。
“财神信仰”成民俗
据有关调查,个体商户,尤其是饭店,不少会供奉财神。
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充满了对财富的追求的意愿,如拜年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恭喜发财”。“曾有一度,财神民俗横遭批评,这是没有道理的。而近年财神信仰大兴,不予疏导,也是不妥的。”田兆元说。
“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创业者、企业老板是财神民俗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乐观情绪,对我们走出经济低谷,有正面意义”。
田兆元说:“隆隆的鞭炮声,不就是民众经济发展的自我动员令吗?老百姓养老,抚育儿童读书,都是需要财富的。所以,对宏大的财神民俗的场面,应该可以理解为一种积极的民俗活动。”
财神“变脸”
有学者说:现在人们供奉的财神已“变脸”。
学者指出,财神形像本来是多元存在,过去是关公为主,崇尚信义。而比干财神也是“把元宝踩在脚下”,表示出人是财富的主人。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现在的`财神多为赵公,抱着大元宝。
财神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之区分。当今道教宫观中的财神神像,多为黑面浓须,骑黑虎,持元宝,是赵公元帅。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有姜子牙封神一节,封赵公明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其实,家喻户晓的、以忠义正直著称的关公,是中国人古代供奉的武财神之一。
文财神又称“财帛星君”,文官模样富贵相,白净面色,五绺长髯,头戴乌纱帽,身着大红袍,手执玉如意,脚蹬金元宝,前置聚宝盆,书“招财进宝”。文财神一说是商朝忠烈之臣比干,他不避生死,屡屡劝谏商纣王勿听妲己妖言,结果被纣王剖腹挖心。由于比干品节高尚,人们相信他手据财权不会肥私,愿意他当财神。
田兆元说,“当前的财神民俗由于没有过去那样的行会组织、会馆组织的管理,有些唯利是图的倾向,需要引导”。
专家认为,全社会应该积极正面地传达财神民俗的动机,建立救助财富基金,建立创业财富基金,甚至可以开展财神民俗与财富论坛,把财神民俗提高到新境界。
城市,习俗的葬礼
从前讲究一乡一俗,但在共冶一炉的大都市浪潮里面,俗不可耐,俗也不可复得。
风俗从具体的层面来讲,无非就是婚丧嫁娶和饮食起居的行为特点,古代由于交通条件的制约,以及文化交流的族群界限,不同的地域根据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宗教政治的影响便形成了千差万别的风俗习惯,对于中国这么大疆域的国家而言,风俗的多样性简直就是社会学者做研究的丰富宝藏。
但是工业文明的浪潮席卷世界之后,没有一寸土地可以在更为强势的文明前幸免,甚至于这成为了甄别进步与落后的标准,而工业时代的一大变迁就是城市化,随着科技进步全球化的的到来,城市化更进一步向着都市化迈进,年轻的有雄心壮志的人们纷纷离乡背井挤进大都市的舞台,在新的生活容器里,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现代的城市无疑是一座大熔炉,这里不像乡村一样通过血缘关系和习俗传统来划分族群,在高速的信息交换中完成沟通需要的新一代人必须学会彼此迁就,只有在、如此才能保障人与人之间的无障碍交流,所谓的流行文化有时便是彼此间的最大共识,于是,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抹去自己身上太多“不合时宜”的东西,然后共同进入一种无差别的状态。
所以除了说话的口音,你可以很容易区分老北京老上海和老广州,却很难把三地的新人类甄别出来,在相互迁就和适应的过程中,大家都发现祖上的一些风俗习惯渐渐在自己身上消失,在这个风俗消亡的过程中,即使是资源优势明显的本地土著,也和千里之外的异乡人一样,都是弱势群体,于是,城市成了消弭我们差别的厂房,每一天的生活都有对过去的淡忘,慢慢构成了习俗的葬礼。
可能有功利的提问,这些民风旧俗有什么用?这除了构成我们的身份认同以外,也同时使得我们的生活不那么单调乏味。
闫涛
老风俗里的中国年
本报记者 刘 英
1月19日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过年的“滋味”从这一天开始。
上午9:30,济南趵突泉公园内已经排起几十米的长队,不到半小时,200多碗泉水熬制的腊八粥分发一空。品尝到腊八粥的游客吴先生说,景区送出了一份喜悦,仿佛在提醒大家:“年到了”。同一时间,芙蓉街关帝庙前也排起领粥的长队,两年前,“腊八施粥”的传统开始在这里“复活”。70岁的市民张大爷说,旧社会腊八施粥是富人给穷人的施舍,现在不存在那种情况了,倒是有点祈福来年安康幸福的意味。重现传统民俗文化,正成为各地发掘冬季旅游的新亮点。
率先挖掘民俗文化的景区受益匪浅。3年前,淄博周村古商城尝试性地组织“老外来周村过大年”活动,邀请住鲁留学生到周村体验中国年,参与写春联、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放焰火、撞吉祥钟、祈福、看夜景、赏花灯。连续3个春节,吸引了来自柬埔寨、加拿大、印度、美国等30多个国家的70多名留学生。身穿明清古装的留学生们,徜徉于古色古香的周村大街,见到吹吹打打的抬花轿、抛绣球、划旱船、骑毛驴、舞狮子等民俗活动,都忍不住亲身体验一把。如今,这一活动已经成为周村古商城春节保留节目,景区也越来越重视对春节年俗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再现传统民俗为景区添色,年味越做越足。据周村旅游局统计,今年春节前,已有300多人的台湾旅游团队预订到周村过大年,另外还有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游客以及来自北京、天津等地的2000多人到周村体验民俗过大年。
除了周村,沂蒙乡村过大年的气氛也赢得了市场口碑。沂南县旅游局局长黄树田介绍说,得益于贺年会对年节气氛的营造,沂南开始叫响“沂蒙乡村过大年”品牌。在竹泉村过大年,游客可以用富有沂蒙民居特色的农家小院装点喜庆佳节,体验一家人“围着火炉庆团圆”的乐趣,从腊八到小年、大年再到元宵节,还原乡村年俗中吃腊八粥、祭灶王、吃团圆饭、贴对子(春联)、放鞭炮、挂灯笼、请仙客、拜大年、祭财神、逛庙会等传统习俗,让游客在“家里”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大年。过大年之余,还可以在福寿广场上酣畅地扭秧歌、划旱船、敲锣鼓,体验纺纱织布、编竹筐、纳鞋底、击鼓射箭等传统民俗。从1月15日开始,沂南当地抢手房源已被外地游客和旅行社“拿下”。初一到初八,智圣汤泉普通客房预订率达到50%,温泉别墅预订超过20%,客源主要来自济南、青岛、济宁、徐州等地。
“民俗文化是民间的智慧,是社会的流动历史,而这种历史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历史,最容易打动游客。”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国忠说,除了滑雪和温泉,山东的冬天还有民俗。民俗与旅游相融合,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活化”载体。在旅游景区里,民俗文化不仅可以得到尽情展示,而且能够吸引游客的参与互动,让游客在玩乐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比生硬的教化更容易为大众接受。另外,很多传统景区容易在冬季陷入“无米下锅”的困境,皆因内涵不足。如果具备挖潜民俗文化的条件,不妨善用民俗节日、民俗礼仪、民俗饮食、民居民宅来开发旅游产品,弥补冬季短腿。
立春节气与风俗活动
立春有“咬春”之俗,即吃春饼。除此之外,还有吃“春卷”、“春盘”等习俗。
仲富兰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后绽春雷”,这是自然界永恒的规律。昨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立春”。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还是一个民俗节日。
在古代社会,立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预示着春耕大忙季节在即。
“立春”风俗活动有:
打春:《燕京岁时记》中有所记载:“打春即立春,在正月者居多,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多买萝卜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祭神:据《礼记·月令篇》记载:周代,立春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至东郊迎春,并祭太皓、芒神,祈求农业丰收。当时祭祀的句芒神即是春神。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之神。在远古时期,最早在立春日祭祀者除礼官外,均为农人。
鞭打春牛:《周礼·月令》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意”可能是最早的记述。此俗在以农耕为主的地区普遍流传,唐宋时代已成为了定式,《东京梦华录》中就有了很详细的记载。因鞭打春牛有祭祀含义,在山东等地曾有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土牛土的习俗,谓之抢春。
吃“春盘”:立春日的风味食品也体现着春天的含义,有春饼、春卷和春盘。民众用萝卜、芹菜装盘,互相赠送,还有以菜制春饼装盆互馈,叫做送春盘。苏东坡诗云“青蒿黄韭试春盘”,说明北宋仍有这习俗。“春盘”也叫“五辛盘”,是古人在立春之日以蔬菜、水果、饼饵盛于盘中馈赠亲友的习俗。晋代《风土记》中说:“元日造五辛盘”,“五辛所以发五脏气,即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是也”。
“宜春”帖: 有些人家,立春这天,用红纸大字书“宜春”二字,贴在门楣上,叫宜春帖。唐王维诗句云:“宝字贴宜春”。也可以写两句吉语,如今年立春我以红纸浓墨书:“壬午宜春,春色宜人,人寿年丰”十二言宜春帖子。
春节的来历介绍2
一、什么是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春节的来历: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三、春节的习俗: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3、备年货
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4、贴春联福字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5、吃团圆饭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6、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7、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8、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9、给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
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的来历介绍3
春节介绍
中文名:春节
英文名:Spring Festival、Chinese New Year
别称:年、岁首、新春、新年、过年
节日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中国,东亚、东南亚等其他华人华侨聚集地
节日起源: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节日活动: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爆竹、发压岁钱等
节日饮食:腊八粥、年糕、饺子、春卷、元宵(汤圆)
节日意义:农历新年的开始
设定时间:中国虞舜时期
持续时间:4000余年
定型时期:西汉
春节的来历和传说
有一年,世上大乱。玉帝得知后,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间的衣食住行。可是,没有神仙肯接旨。
这时候,南天门外传来一声吆喝:“这差事我干啦!”抬头看时,是光头顶、胖乎乎、笑哈哈的弥勒佛。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他还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请到,香箔纸锞,准备齐全。到了初一,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
这样又过了几天,到了初五,天刚蒙蒙亮,忽然传来一阵吵闹声。吵闹者是姜太公的老婆(专管茅房、粪土的脏神),正在跟弥勒佛吵架呢。原来,人们请神仙时把她给忘了。弥勒佛只好说:“这样吧!今儿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破五”的来历。
不想这几声炮响传到天宫,玉帝以为人间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财神去察看。财神来到人间一看,到处都是香箔纸锞,高兴得就忘了回去。
玉帝等啊等,财神还是没有回来,便亲自到人间察看。他一看,人们啥活都不干,非常生气,召来弥勒佛喝道:“你怎么尽让人们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
弥勒佛笑嘻嘻地说:“你要我管人们的衣食住行,可并没有叫我让人们干活呀!”玉帝一想,也对,既然已经这么办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开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
从那以后便留下了旧例,一年有一次春节。
中国历代的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
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xx年。
春节的来历介绍4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祝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习俗一
【正月初一】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民俗专家告诉记者,其实拜年时跟除夕守岁直接相关的。在传说中,每到除夕年兽都会出来为害,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吓跑了年兽,所以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
关键词:拜年/开门炮仗/占岁/贴画鸡/聚财
【正月初二】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关键词:姑爷节/祭财神(开斋日)
【正月初三】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关键词:羊日/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四】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关键词:迎接灶王爷
【正月初五】初五又被称为“破五”,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 “商店这天要开张,放鞭炮。 ”
关键词:迎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正月初六】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还要喝一种素菜汤,这种汤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
关键词:石头生日/送穷(送子)
【正月初七】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关键词:人日/捞鱼生/摊煎饼/踏青/登高
春节的习俗二
【正月初八】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关键词:谷日/顺星
【正月初九】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关键词:天日/拜天公
【正月初十】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关键词:石不动
【正月十一】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子婿。相传,这是因为初九庆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还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
关键词:子婿日
【正月十二】从新年到正月十一,人们吃的食物中大多丰富且多油。因此,从这天开始,人们开始饮食清淡,清肠润燥。更重要的是,由于三天后将是元宵节,从这天开始就要准备。家里将会买灯笼,搭灯棚。
关键词:搭灯棚
【正月十三】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三。元宵节的准备还在继续。在中国南方,这天要欣赏灯笼。络绎不绝的中国人会在这天去城隍庙赏花灯。而这仅仅是元宵节的序幕。除了传统的红灯笼外,还有许多不同样式的花灯。灯展通常从今天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
关键词:买灯笼/点灯
【正月十四】今天是农历正月十四。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这天,灯会正是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在中国,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大人和孩子都喜爱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猜灯谜
【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春节的来历介绍5
关于压岁钱的来历,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春节的来历介绍】相关文章:
春节的来历介绍05-17
关于春节的来历介绍04-27
春节的习俗来历简短介绍01-12
关于春节的来历与习俗的英语介绍01-31
介绍过年吃饺子的来历01-17
过年吃汤圆的来历介绍02-22
过年的来历和习俗介绍03-13
过年放鞭炮的来历介绍02-21
春节的来历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