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散文(精选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的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节的散文1
也许是男孩天性使然,我打小就喜欢放炮竹。虽然,父母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供养我们兄妹三人已经很吃力了,但是,每逢过年的时候,父亲总会尽可能满足我放炮的愿望。
还记得小时候炮竹的种类很多,我最喜欢的是“大地红、啄木鸟、电光鞭、钢鞭、拉炮、摔炮、麻雷子、二踢脚和闪光雷”。那时的民风质朴,炮竹的质量很好,不像现在假货、劣货充斥市场,很少有鞭炮伤人的事件发生,像我10几岁的时候,都可以把二踢脚拿在手里,“叮、咣”两声响,二踢脚窜上天,我的高兴劲就别提了。现在想起来,小时候放炮竹还有不少轶闻。
快过年的时候,是我最开心的几天。我把父亲给我买的炮竹都放在纸箱里留到三十晚上放。自己则翻出一年来攒下的零花钱买上几挂小鞭,然后小心的`拆散,把衣兜和裤兜都装得满满的,便领着两个小妹和表弟们出去放炮了。
我们放炮的花样很多,而且“坏”的离谱。有时候把炮竹点燃扔进邻居家的鸡窝里,炸的小鸡上串下跳,扑楞楞的炸了窝。有时候把炮竹仍在姥姥家的大黑狗跟前,大黑狗看着小鞭“嗞嗞”的冒烟,好奇的想用爪子去抓,小鞭这时“啪”的一声炸了,吓得大黑狗“嗷“的一声钻进狗窝里不敢出来了,小妹和弟弟们站在我身后,乐的直蹦高。
炮竹里有一种烟炮,我现在还记得它的威力。烟炮有大号二踢脚那么粗,外皮是一层牛皮纸,看上去就壮壮的很有威力。我和表哥听别人说放烟炮很过瘾,就偷偷的买了两个放着玩。没见过它的威力,不知道放它的细节,我和表哥就把烟炮摆在了我家窗前的地上了,点燃后我俩跑出10多米远,看着它“咕嘟、咕嘟”的冒着蓝烟两三分钟也不响,就在我俩以为这是个哑炮的时候,烟炮响了,那动静就像平地里打了个闷雷一样,“咕咚”一声震得我和表哥俩的耳朵“嗡嗡”作响,而我家的两块玻璃也“哗啦啦”的应声而碎,这个结果自然少不了父亲的一顿斥责,打这以后,我便与这个“地雷”似的烟炮绝缘了。
还有一次放炮的时候我差点没惹了祸,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次我在二姨家后的便道后放炮竹,前方正好过来一辆小驴车,我眼睛一转计上心来,从兜里翻出来一个大号的啄木鸟来,点燃后扔向毛驴车,便转身躲在旮旯处偷看,只听“嘭”的一声响,把小毛驴炸惊了,撒开四蹄就要狂奔,好在车老板子经验丰富,跳下车来死命的拉住车闸,狠劲的拽着缰绳,这才控制住毛驴车,车老板稳住神后,向四周张望着,然后气急败坏的骂道:“这是谁家的小兔崽子干的好事,快给我滚出来,看我不打折你的腿”。我吓得大气也不敢出,蹑手蹑脚的溜回了二姨家,车老板子骂了一阵也没找着人,再看小毛驴也没什事,也就悻悻的走了。通过这件事,我再也不敢在胡乱放炮竹了,真怕惹出祸端来,害己害人。
童年的我,没有太多奢望,像放炮竹这样的小事,也会让我满足一阵子。听着窗外偶尔响起的炮竹声,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那个拥挤的小屋,那个简朴却温馨的家。
春节的散文2
有三十多年没回农村过年了,一直觉得很遗憾。今年终于圆了梦,带着女儿随老公回婆婆家,过了一个有滋有味的祥和年。
回到婆婆家已是除夕了,老远就听到了炮竹声响,热闹的气氛感染了我们,女儿兴奋的小脸通红,一个劲地催促老公快些开车。进了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片红色,家家户户挂着红灯,红瓦白瓷砖大瓦房,屋檐下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绸,红底金字的对联,崭新地晃人的眼睛。虽然没到吃饭的时间,空气中处处弥漫着肉香及饭菜的香味。老磨坊前三人一群,五人一伙,闲着的人群聚在一起,目光紧随着我们的车子,猜测着我们的去处。新衣服已不是过年的专属,乡亲们脸上洋溢着笑容,是那样的甜,那样的纯美。
婆婆知道我们要回来,早早地等在大门口,眉梢眼角流淌着幸福。车稳稳地停在家门口,女儿迫不及待地推开车门,先下了车。顾不得和奶奶打招呼,催着老公开后备箱,取走了烟花炮竹。老公对女儿的不礼貌,一点也没责怪,只是乖乖地听从她的安排。我们只是简单的置办了点年货,老公说还是给钱实惠,现在农村的日子好过了,老人们并不在乎钱的多少,做儿女的只要给,他们照样开心。
踏进家门,老公公戴着大围裙,一个人忙乎着,米饭早做好了,骨头、生的熟的肉切好摆满了盘,各种蔬菜也洗干净切好了。就等着中午祭祖,团圆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坐的我昏昏糊糊的,我靠着被垛,懒得动弹。
婆婆摆上瓜子,花生,各种水果,糕点,摊了半炕。
“先吃点,垫吧垫吧,过会儿再好好吃。”婆婆面带笑容,温和的说道。昨晚一宿没睡好,今天又起了个大早,此刻感觉一阵阵的恶心,那有胃口吃东西,老公和女儿进进出出的各忙着自己的事,我靠着被垛闭上了眼。
“妈妈,你快来,奶奶要蒸花馍了。”正当迷糊中,女儿的喊声惊醒了我。我忙下了地,去了东屋。婆婆埋怨女儿,不该吵醒我,手却没闲着,揉着一块小面团,试着碱的大小,开始做祭祖用的花馍。婆婆把大面团,揪成大小相同的剂子,搓成细条,两边同时往中间盘成圆形,就像衣服上的盘扣,圆形面团的中间分别放半个枣子。用刀背托着放进了笼屉,又用面剂儿揉成馒头,细条儿盘出一朵花,放在馒头上,中间也点缀了枣子,同样放进笼屉里。女儿看着好玩,吵着也要做花馍。婆婆答应了,要她洗了手,由着她的性子自由发挥。其实我也很眼红,也想动手做着玩,毕竟是做媳妇的人了,还是要收敛一下的好。
婆婆似乎看出我的心思:“你不来试试吗?”
“我可以吗?”语气中掩饰不住的开心。
“过大年,一家人聚在一起就是为了开心,不要讲究太多的。”老公公接过话茬回答我。
我回头瞅了瞅老公,他笑着默许了。我立刻笑着投入进去了。婆婆做上贡用的花馍,我和女儿纯属捣乱。女儿说要做一对寿桃,献给爷爷奶奶,祝他们永远健康开心。我想起了奶奶小时候给我蒸的小白兔,于是凭着记忆也学做了一个。在婆婆的指导下我捏好了兔子的耳朵,和它的腿,用剪子剪开一小块面,做了兔子的尾巴,老公始终站在我们身旁,微笑地看着我和女儿,最后公公找来一对黑豆,点在兔头上做了眼睛,作品做好了,我们母女也成面人了。等着公公把蒸熟的寿桃和兔子取出来时,我和女儿顿时笑瘫了。女儿的寿桃,裂开了口,再看我的小白兔,丝毫看不出兔子的形状来,只是一个长馒头罢了。婆婆的花馍却是有模有样的,很好看。
“这是多年积累的经验,你们不服不行呀!”老公搂着婆婆的肩膀,恭维着婆婆,笑声透过玻璃窗,在院子里回荡。
中午了,老公在公公的指点下,摆好了供桌。蒸好的花馍摆满了桌,肉,骨头,各种小菜。婆婆做好一种,老公摆放一种。最后敬上三炷香,一杯酒。各家各户像是约好似的,一阵阵爆竹声闹沸了整个山村。
中午饭桌刚收拾利索,婆婆又忙开了除夕的饺子。农村不像市里,反事都得亲力亲为。公公负责剁馅,婆婆和面,我剥葱洗菜,女儿缠着老公要他陪着放炮竹,整个家里流淌着祥和与温馨。这种气氛,在城市里绝对看不到的。
弄好了馅,我和婆婆一起包饺子。电视里明星哼哼呀呀地连唱带跳,我们却无暇观看,目光只望着窗外的爷儿俩。女儿冻的小脸通红,笑着闹着不愿意进屋,在老公的帮助下燃放着炮竹。老公公在一旁整理着旺火柴,一脸的笑模样,打心眼里透着疼爱。
天渐渐地暗了下来,站在婆婆的.凉台上,凝望整个村庄,红灯笼匀红了山村,笑闹声直冲云霄。没有水泥森林阻挡,视野宽了,心也宽了。女儿一点也没有困意,又缠着老公陪她一起燃放烟火,老公也玩性大发,各式各样的都取出来些,与女儿尽情的玩开了。左邻右舍的相邻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着燃放起来了。顿时,山村的夜空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老家大年初一,有起早的习惯,婆婆说是为了争着接财神,还要点旺火,烤去一年晦气。
临睡前,婆婆给我们送过来一盒糖,千叮咛万嘱咐,要我们凌晨起来不要空着口下地,每人嘴里咬含块糖,起来不要开柜门,吐唾沫......啰里啰嗦说了一长串。女儿追问缘由,婆婆笑了。
“老祖宗就是这样做的,一辈辈留下来的,奶奶也说不清楚。”女儿耸起双肩,歪着头撇着嘴巴,做出奇怪的表情,逗乐了我们。
凌晨四点多点,我们便被邻居家的炮竹声惊醒了,老公匆匆地穿好衣服下了地。
“爸爸快上来,你没有含糖块。”没曾想女儿还记着婆婆的话。
“那都是传说,爸不讲究那些。”老公被女儿逗乐了。
“奶奶说的,一定错不了,你快上来嘛。”看到老公满不在乎,女儿急了,她顾不得穿好衣服就要去拉老公,不小心自己的脚也着地了,脚落的快,起的也快,女儿再也不敢向前了,只是跪在炕沿上冲着老公喊,她的滑稽样逗乐了我们,也招来了婆婆。女儿满脸的不高兴,老公只好又重新上了炕,含了糖才算了事。
女儿小心翼翼遵守着婆婆的话,都不敢洗漱,只怕溅出水滴。看着女儿的样子,想起了我小时候,对神灵之说充满了惧怕,无论父母如何劝说,自己也是看不开。除非有新鲜事物来分散注意力。
院子里燃起了旺火,老公高声的呼唤着女儿,看着那一团火,女儿忘了她的烦恼事,活奔乱跳的跑了出去。围着旺火,燃起了烟火,窜起的火苗,映红了面颊,女儿脸上露出开心地笑容。
可惜初一上午,家里有事便急匆匆的离开了农村,回到了市里。大街小巷静悄悄的,小区里干干净净的,看不到年的痕迹。
“妈妈,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过年哈,太没意思了。”女儿的一句话引发出许多感慨,过年就是阖家团圆,忙忙乎乎的做,热热闹闹的吃那才有意思。城市的冰冷,冷了人也冷了心,越发的没有人情味了。
春节的散文3
年前,我和堂叔跌跌撞撞走在山路上,堂叔刚从温州赶回来过年。一个孩子从山梁那边跑过来,一把就拉扯住堂叔的衣服问:“爷,我爸爸回来过年吗?”
孩子的声音带着哭腔。孩子的衣服已经脏兮兮的了,他留着长发,把眼睛都盖住了。这些山里的孩子,都在模仿周杰伦的长发,偶尔做出潇洒的样子甩一甩头发。我还听见他们在唱“千里之外,无声黑白……”堂叔支支吾吾着,他确实不知道孩子他爸回不回来过春节。
这个孩子,是我一个远房亲戚的孩子,读小学五年级。我听堂叔说,他的爸爸和妈妈三年前就离了婚,爸爸和堂叔在同一个地方打工,妈妈在广东一家工厂打工,孩子在家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过着日子。堂叔说,孩子的爸,去年春节就没回家过春节,他爸说,春节在厂里打工,可以拿双份工资呢。
那天中午,堂叔家炖了腊猪蹄,我突然想到那个孩子。我对堂叔说,叔,我去把那孩子叫来一起吃。堂叔点了点头说,听你的。
我来到孩子在山窝窝里的家,在光线黯淡的屋里,孩子正在做寒假作业。叔,你来啦,孩子怯怯地叫我。我拿起孩子的作业本看,他正在写寒假作文:爸爸你回家过年吗?看到孩子在作文本上颤抖的笔迹,我心里酸酸的。我读不下去了。
“……爸爸你去年就没回来过年了,我和爷爷奶奶在家过年,好孤独好冷清啊,妈妈也没有给我打一个电话,我根本不知道妈妈的电话,妈妈是不是忘了我这个儿子……爸爸,去年的'大年夜,山里的风刮得好大,电视也突然没了信号,半夜我还没有睡着,爸爸我还在盼你回家,风把房门一下掀开了,爸爸,我以为是你回家了啊,结果不是的,爸爸,我哭了。过年的晚上,爸爸,我敢打赌,我是我们班上唯一一个还在流泪的孩子……”
读完了孩子的作文,我一把搂住孩子:“跟我走!”孩子的奶奶,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扶着墙根摇摇晃晃走了过来,揉揉昏花的眼睛问我:“你给他爸打个电话行不?”老人从一个黑漆漆的柜子上拿起一个皱巴巴的本子说,他爸的电话,这里有。
我赶紧给孩子的爸打电话,却提示说关机。我看见孩子的目光像跳跃的火一下熄灭了,瘦小的老人坐在矮凳上,垂着泪。
我看见柜子旁边有一个火炉。孩子说,那是奶奶在冬天为他准备的。山里的早晨,天还没有亮,他去镇上的小学上学,便是提着这个照明和御寒的火炉上学,学校老师称他为火炉男孩。
我牵着孩子的手,朝堂叔家走去。这时,我突然看见,山梁草丛中窜出一只野兔,孩子一下叫了起来:“野兔,野兔!”我迅速捡起地上一个石块,准备朝野兔扔过去。孩子一把拉住我的手喊出声“叔,不要!”
我的手缓缓放下。孩子开口说:“叔,你知道明年是什么年吗?”我一时糊涂了。孩子笑了起来,这是我看见他第一次对我露出笑容。孩子说,叔,明年是兔年啊。
原来,是兔年,所以,一只野兔也不要伤害,我一瞬间懂了孩子的心。我真没想到,我这个生活在城市的写作者,对一只野兔也这么凶狠。
在堂叔家,我使劲给孩子碗里夹着肉:“孩子,多吃点,多吃点。”孩子突然仰起头,说了一句:“叔,你要是做我的爸,多好……”
孩子的这句话,让我拼命咬住嘴唇,泪却流了下来。
孩子他爸,今年春节,回家过年吧。
春节的散文4
错乱的街道散落着零零星星的人,这与往年倒无什么异样。记得往年的春节都是在南沟度过的,即使它是被称作贫民窟一般的地方,于我却又一种说不清的温暖。
我记得从我出生起就住在我家边上的白,每年春节她都会到我家里来向我母亲讨要一些“腌菜坛”里的“腌水”,放到自家的坛子里才能保证纯正的香味;我还记得每年春节不是回乡下,而是和我一起在我家楼下玩弹珠和放鞭炮的小李,我俩总是不让全身沾满灰泥不肯回家。我记得生活在南沟的点点滴滴(关于“南沟”的记忆一直是我心中最珍视的),但是早已物是人非。
从高一开始,我就搬到了现在的新家。沿着新家门口规划好了的路线,我却迷了路,赶紧找了个停车场的出口跑了出去。走在依旧空荡荡的街道,回头望着近几年突然拔地而起的幢幢高楼,感觉自己像是被一群巨大的哥斯拉怪兽包围,顷刻便可吞灭我。
我走在街上,寻找已经消失无影的“年味”,我相信它依然还在,就像儿时最爱吃的“烧白”的味道一直在我心中弥留着。但我不执著于一定要找到它,一路随心而行,来到了熟悉的黔江大桥,那是南沟通往城区中心的最近的一条路。前面就是南沟了,但是那里并没有年味,旧家门口新建了两幢高楼,公路旁的小超市也改造成了网吧。不光只是因为那些所谓的“亲戚”将我拦在了桥头,我早已知道那里已经变了样。那里曾经有个养老院,或许现在也还在,但是那对老夫妻可能已经不在了,他们是养老院的管理员,同时也是我小时候零食来源的小卖部的主人,我出生时他们就差不多都六十好几了,如今多半已经逝世;还有那收破烂的杨冲一家,他有两个姐姐,听说他父母一直想要一个儿子,所以一直生到了第三胎,当年还被罚了款呢,他们早就搬走了;茶馆的.主人杨特一家也杳无音讯,他们一家子的狡诈劲儿都曾在牌桌上展露无遗,经常闹出很多的矛盾,包括我和杨特,也时常吵嘴打架;开旅馆的郑剑一家另谋出处去了,如今也只有白一家和李洋一家住在那儿。
一边想着南沟里的人和事,一边转头像新家的方向走去。还有几年南沟就要被拆了,这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我不会太过伤感,即使现在再跑到那片“院子马路”上去玩弹珠,放鞭炮,也不会有儿时的感觉。
儿时的南沟生活是十分有趣和珍贵的,这是我在经历了索然无味的拜年之后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的,相比于那些亲戚,儿时的玩伴和邻居是千倍万倍胜于亲戚的友好和蔼。亲戚唯利是图的嘴脸让我厌恶,我后悔主动去给他们拜年,大包小包的东西换来的是他们的嫌弃,他们不希望我去拜年,简单点说就是不想承包我在的那几天的伙食和住宿,这点尤其是在我的大姨和幺舅那儿体现得淋漓尽致。过年了,普天同庆的日子却像设施一个乞丐一样地对待我,看着大姨紧紧攥在手中的压岁钱和闪烁的眼神,我便想扭头就走,当她试探性地询问我:“拿去吧,压岁钱!”我回了一个“不要”,然后望着她开心地收回口袋中,心中的厌恶更是增添了不少,幸好没有吃到她家的饭食,光是睡一晚我都觉得浑身不适。
每一个春节都想有意义地度过,我想我不应该沉溺于儿时的美好时光,也不应该该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羁绊,而是做一个自由的人。
春节的散文5
年过完了。不妨回过头来盘点盘点,看看我们从中都得到了什么,又失掉了什么。
一、回家过年
不知怎么回事,年关逼近,在外打拼的人心里便象猫踹了一样,早早盘算着怎么回家。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中国人把过年看作是一年中最大的一个节日。辛苦了一年,分别了一年,到过年时总得聚在一起,好好叙叙旧,谈谈心,修补一下感情的空隙,加深一下亲情的愈合。有钱的回家,没钱的也要回家,过年比什么都重要。
路途遥远的坐飞机坐火车坐长途客车,路近的开私家车骑摩托车搭公交车,要是从空中俯视下来,接近年边的所有道路几乎每时每刻车流不断,一如人体血脉,热血汩汩流淌从不停息。
回家的路是充满艰辛的。拖儿带女的,大包小包的,转车转机的,连走带跑的,饱一餐饿一顿的,夜以继日旅途劳顿的,所有的机场车站人声鼎沸,所有的机舱车厢人满为患,所有颠沛流离的游子面容疲倦。象鸟儿纷纷在天黑前要飞回自己的鸟巢,所有的路途奔波的人都在奔向各自心灵的归宿。
回家过年,似乎比什么都要神圣。政府放假,高速公路免费通行,交警为长途奔波的农民工送茶递水,的士组成爱心车队,私家车主为搭不到车的人提供“顺风车”,所有的交通运输工具都紧张忙碌起来,可以说,中国大地涌动的是回家过年的掀天春潮。
其实,回家了,一切都很平常,也很平淡。儿女回到爸妈身边,父母回到孩子身边,兄弟姐妹别后重逢,祖孙几代欢聚一堂,大家说的是家常话,喝的是团圆酒。一切如常。只不过平时各奔东西,各忙各的,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可能象这样在一起过着平常的日子。
回家过年,好比汽车在路上加油,人们回到家里重新找回迷失的自我,回到原生态环境中重新汲取生命的能量,回到精神的家园重新弥补缺失的灵魂,为来年新的征程作一次全新的检修和整装。
好多人回家过年仅只短暂的几天,过完年反觉疲惫不堪。为什么?这就如一个平素不吃荤的人,偶然吃一次油荤的大餐,必然产生强烈的不适感。一家人聚在一起过年,除了体能上的过度消耗,还有精神上的过度消耗,狂欢极乐之后,必然有一个疲劳松弛的过程。过年,是一次经济的消耗,也是一次体力的消耗,还是一次精神的消耗。
但一年仅有一次。这一次跟上一次不一样,跟下一次也不会一样。每一次家人团聚,都是一次亲情的更新。如果没有这种一年一度的及时更新,亲情就会逐渐锈蚀乃至腐烂。回家过年,就是一次更新和维护,从而获得亲情的不断升级。因而,回家过年并非可有可无,相反,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二、买年货
一进入腊月,商家就开始造势,卖年货成了整个腊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年货,顾名思义,总是跟“年”有关的“货”。大街上,张灯结彩,横幅如潮。商店里,贺岁音乐喜气洋洋,年货大街比比皆是。人头攒动,游人如织。大型商场大型超市,哪怕那些不起眼的.商店,购物的看货的消费热热浪滚滚,到处都弥漫着浓郁的过年气息。吃的,穿的,用的,年货不一而足,包罗万象。小到瓜子花生,大到电视电脑,贱的几十几百,贵的成千上万,似乎只要是过年时用的,全都是年货。更有一站式年货大街,将各地风味小吃引进来,虽然卖的不是年货,但也能增添人气,凑凑热闹,烘托年货销售的气氛。还有那些打折促销的军用皮鞋榨汁机日用品,也都趁着过年的机会赶来兜售,权当做年货贱卖。由此看来,如今所谓年货,可以理解为所有赶在过年前销售的货物,统称为年货。
实际上,好多年货仅仅是卖的热闹,买的好玩,没有多少实用价值。比如这个糖那个糕的,这个特产那个名点的,这个营养品那个滋补品的,买回来或丰富家庭的茶点以供来人招待,或当做礼品送人以表新年心意。结果往往是来人并不怎么吃,自己吃不了;送人不讨好,给人带烦恼。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观念变化了,绿色环保健康饮食的理念已经广为普及,减肥、瘦身、营养、健身的饮食习惯普遍建立,乱吃贪吃的人越来越少。如果家里置办的各类杂食年货多了,既造成浪费,也带来负担。
看来,买年货要好好斟酌一番,需要的就买,不需要的不买;要多少买多少,买多少用多少。从实用角度出发,不攀比,不浪费;从健康角度出发,不乱吃,不贪吃。
卖年货的喜欢热烈,买年货的需要冷静。
三、贴春联
过去,好多人家春联都是自己编自己写的,那是一种文化。自己编,编自己想编的;自己写,写自己善写的。在老家,据说正月初一上街读春联比春联是一种习俗。对春联,不仅是写给别人看的,更是写给自己和家人看的。作春联,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释放。将喜怒哀乐置于其中,将信心希望悉数展示,通过编制春联,起到贺岁、励志和展望的作用。
而今,绝大多数家庭的春联都是在书店或小摊买的,或是企业赠送的。春联贴了,可能还没有看过。即使看过,也只是浮光掠影,不识其味。好多春联是通用联,你家能用,我家也能用。还有的春联是专用联,由于有的人家没人懂得,结果该贴的没贴,不该贴的帖了。比如“经济振兴收效果,商肆点缀促繁华”,“彩云不锁乡关梦,东海难分骨肉情”,贴在普通人家就不适合。
为什么如今很少有人自己能作春联呢?这与当今的教育有关。旧时的学校教育,教孩子必须学会作对子即作对联。于是,一般人都能或好或差地自己作对子,既表达胸臆,又展示才华。现在的学校教育,早就不时兴这一套。不说一般人不会作春联,就是书店卖的、人家门上贴的春联,有些也不符合春联写作要求。比如“大地流金万事通 冬去春来万象新”这幅春联,就明显存在音律和词义搭配不当的问题。学生读了十多年书,没背几篇古诗文,根本没学过作对子,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了。但就文化传承而言,教会学生作对子,应当列入学校教育必修内容。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会作对子,那么,春节走在街上,欣赏家家户户的春联,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岂不犹如走在一条艺术画廊一样,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作春联,要有诗歌和对联功底。拿起笔来书写春联,就不能算是难事。然而,这样的人也是凤毛麟角。为什么?也同样与我们的教育有关,即现在学校教育没有书法课。都知道书法艺术是我们的“国粹”。可是,中国学校教育从来就没有给“国粹”以相应的礼遇。仅靠少数的书法家来装潢门面,是不够的,也是危险的。要想拯救“国粹”,就要从娃娃抓起。如果人人都会写毛笔字,会书法,春节时的春联就将是龙飞凤舞,各尽其妙,给传统节日增添一道独特的风景。
有了春联,有的人不知道怎么贴。何为正?何为反?春联都是竖写的,那就要按照竖写的格式要求来,当然从右往左贴才对。但是,确有不少人家的春联是从左往右贴的,那是按照横排版的方向贴的,当然就不对了。这该怪谁?不能怪错贴春联的人,只能怪学校教育。缺少旧文体常识的教育,人们怎么可能搞得清春联该如何贴呢?别小看贴春联,再好的春联贴反了,也是会令人喷饭的。如是观之,贴春联还是一项综合艺术呢!
四、请祖
年夜饭开席前,家里照例是要请祖的。
先在大街上靠自家的墙角,用树棍子在地面画上一个圆圈,留下一个豁口,然后在圈内烧草纸、纸钱、金元宝、彩纸等祭品,边烧嘴里边念叨:“老祖宗都来取钱哦!”祭品是弟兄姊妹几个各家买各家的,不能代买,否则祖宗在天之灵知道了,不会保佑的。在圈内烧,是不让孤魂野鬼抢钱。豁口是专为祖宗阴魂留的,便于他们进来取钱。烧过祭品,燃放一挂爆竹才算结束。
接着,在家里祭祖。父亲的遗像高高地挂在堂屋八仙桌的正上方。他老人家66岁就丢下一家人不管,只顾自己羽化登仙了。祭祖时,他老人家就权当是列祖列宗的代表。每年除夕年饭前,在八仙桌上,盛放着一碗鸡(鸡头、鸡翅、鸡脚拼成一个整鸡)、一碗鱼、一碗肉和3小杯白酒,点燃香火;在桌下放置一块蒲草垫子,然后一小家一小家的从老的到小的逐个磕头跪拜,老母亲站在旁边口中念念有词,说的都是祈祷许愿的话。这时候,前后门都要打开,不然祖宗的灵魂进不来。礼毕,年夜饭才能开席。
据说,必须先让祖宗吃好喝好,才能开席,否则不恭不敬,祖宗不高兴,就要怪罪的。我有时在想,这到底有什么作用?人死了,不会有什么魂灵的。活着的人举行这些仪式,表面上是祭祀他们,实则他们是毫无知觉的。大概没有谁能真地认为祖宗可以显魂可以收受的。那么,为什么活着的人还要这样做呢?
其实,这种祭祀,是活人做给活人看的。准确地说,是年长的做给年幼的看,长辈做给晚辈的看。其真实意义在于,让晚辈们知道孝敬老人是中国的文化传统,要厚养薄葬,长辈在世要多多孝敬和赡养,长辈去世要心存感恩终生铭记。如是一代做给一代看,一代传给一代,这种孝文化才得以世代相传,这种传统习俗才得以绵延不断。
请祖,仅仅不过是个仪式而已。但它是一个载体,承载的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孝文化,承载的是祖祖辈辈对于幸福的渴望和追求,承载的是无数家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灭的精神香火。
如是看来,请祖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十分必要的。要让祖宗的英魂永驻心间,要让祖宗的神灵世代相伴,要让祖宗的恩德庇佑千年。请祖,其实就是给我们空虚的躯体浇筑精神的砂浆。
说来也怪。母亲说,前些天夜里几次梦见仙逝的父亲;大弟说,他也梦见父亲回家了。也许是父亲的魂灵要赶回家过年了。请祖后,就不再梦见。
请祖能使心中安然坦然,能使人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和力量。每次请祖,无疑地就是一次心灵的礼拜!
五、年夜饭
年夜饭是过年最主要的一场戏。
北方人喜欢年夜饭吃包饺子,大概取阖家团圆和招财进宝之意吧。我至今没有在北方过年的经历,因而更多的体会还是留给北方兄弟说好了。
我是南方人,家住江北,从小到大的年夜饭都是按老家的习俗吃的。还在家读书时,母亲从大年三十的早上就开始忙活着。弟妹们在大街上和邻居小朋友一起疯玩,父亲在邻居那儿喝茶抽烟闲聊。傍晚5点以后,街上陆续响起了年饭前的鞭炮。父亲说,年夜饭就是要吃得晚才好,吃早了就不叫年夜饭。所以,我家的年饭总是要等到天黑透了才吃。
请过祖,放过爆竹,年饭开始了。满桌的菜肴,鸡鱼圆肉样样有,炒的、煮的、炖的、煎的一样不缺。鸡,寓意“机会多多”;鱼,寓意“年年有余”;圆子,寓意“团团圆圆”。其中的鱼只准看,不准吃。有一道特色菜就是“细菜”,套用通俗的说法就是小炒,是以地方特色蔬菜—泗水桥水芹为主,配以粉丝、豆干、胡萝卜丝、黑木耳、瘦肉丝等,经快炒做出的,色香味俱全,是大家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家乡人过年时家家都炒这道菜,且用大钵子装,要吃上一个正月,大概寓意为“细水长流”。父亲喜欢喝酒,浅斟细酌,悠然自得。母亲也凑兴陪着喝一点。父亲边喝酒边说着一些“教子曰”的话,弟妹可不听,他们只顾挑好吃的边吃边争抢着。年夜饭散席前,父亲照例给我们每个人发压岁钱,数目不多,但取意思而已。
结婚后,年夜饭就不再是仅仅陪父母吃了。好在我们夫妻同处一城,相距不远,跑吃很方便。父亲和岳父先后去世,年夜饭就由弟妹轮流做东,有时在家,有时到饭店。年夜饭的味道在不知不觉间有了些变化,想找回往昔的那种感受已是很难了。
年夜饭,不在于菜肴是否丰盛,酒水是否高档,环境多么优雅,而在于一家人老老少少团聚的那种氛围,在于亲情交流的那种欢畅。年夜饭是一年中家人欢聚的最快乐时光,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最具凝聚力的狂欢时刻。
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连起每一个家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也串连起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
年夜饭,永远都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一部经典大戏。
六、除夕鞭炮
在家乡,除夕零时的关门鞭,如果用火龙来形容老街,用火海来形容古城,一点都不过分。
夜间11点半以后,就有人家抢先燃放关门鞭。大概受其传染,接二连三地鞭炮就响成一片。12点要到了,家家户户都争相放鞭炮,这时候,火光映红了古老的大街,从上街往下街看,犹如一条赤红的火龙在蜿蜒游动,好不壮观。你要是在城边的山顶往下看,整座古城红光四起,礼炮烟花此起彼伏,争相绽放,鞭炮声震天动地,仿佛钱塘江大潮,一浪高过一浪,令人头晕目眩。
为什么放关门鞭?不很清楚。大概是寓意“辞旧迎新”吧。长辈们对此很有讲究的。爆竹若是一口气热烈地炸完,他们高兴;若是断断续续,他们有些扫兴;若是半途而废,他们就面有愠色。对他们来说,关门鞭似乎预示着什么。有一年,母亲将一挂关门鞭放在火桶里烘干,被小弟拿到大桌上玩,结果不小心点着了,一阵噼里啪啦地乱响,把个整间屋子炸得硝烟滚滚,红衣四溅。虽然犯错误了,母亲非但没有责怪,反而表扬说:“炸得好!炸得好!炸发,炸发!”第二年一家人平平安安,没人生过病,母亲总是归因到这件事上。
初一,开门鞭从凌晨起就没有平息过。早晨的大街,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爆竹的红衣,空气中仍然弥漫着硝烟的味儿。听老人们说,放开门鞭取的是“开门大吉”之意。
中国人都讲究一个吉利。过年燃放鞭炮,图的就是吉利。不管是关门鞭还是开门鞭,无非是在浓烈的鞭炮声中寄托对未来的期许和希冀,让理想和希望都随着鞭炮一起绽放。
虽然如此,除夕鞭炮也是因时而异的。老百姓腰包钱多钱少,可以从燃鞭的时间、频率和种类上看出来。有几年,从除夕子夜时分到初一上午,鞭炮声从未间断,且大型礼花铺天盖地,整个正月天天都听到震耳欲聋的礼炮和烟花的轰鸣。近些年,明显差了,除了三十晚上热烈些,正月里显得比较平静。一个亲戚这样说:“现在生意太难做了!”他的话可算是作了注脚。
前些年,一些地方政府明令禁止在市区或城区燃放烟花爆竹。看起来符合现代文明要求,但毕竟不符合中国人的民俗习惯,因而屡禁不止,有的地方干脆取消禁令或者放宽限制。
除夕夜的子夜时分,承前继后,继往开来。人们以燃放鞭炮的方式除旧布新,无可厚非。放烟花爆竹,图的不过是一种心情,一种感受。用心理学术语表达,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帮助人们树立起乐观、自信、坚强的生活信念,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因此,不可因噎废食,不可盲目武断地责备和禁止。
就让我们在浓烈的开门鞭的绽放中乐观自信地走进又一个春天!
七、拜年
各地风俗习惯不同,拜年的方式和讲究也各有不同。
在我们老家,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棂,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初一为什么不出门?至今还没有理解透。初一主要是给家里老人拜年。值得注意的是,一要早上拜年,中午以后不能拜年,否则,那是忌讳的,长辈们会很不高兴的;二是女孩子不能抢头彩给长辈拜年,否则,那也是忌讳的,也是令长辈不快的。我推测,趁早拜年,是取意“朝气蓬勃”;男性拜年,是取意“三阳开泰”。初二主要给亲朋好友中刚刚失去亲人的人家拜年,带有凭吊和追思意味。这一天,最好不要随便去人家,尤其是不要去有老年人的人家。为什么将初二这个一年之始的好日子定位拜新棂呢?在传统文化中,死者为大,也是表示后人要“吃水不忘开井人”吧,才如此规定的。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似乎不合情理。因为丈人是长辈,应该先拜,怎么会颠倒了呢?老家习俗规定,母舅为大。就如同“长兄为父,长嫂为母”一样,对于做女婿的来说,娘舅是最尊长的,大概也是因其在女方家中处于长兄地位亦即尊贵地位的缘故吧。《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刘兰芝,最后就是在其长兄的逼迫下被迫改嫁的。由此看来,老家的这个习俗还正反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呢。
如今,拜年早已有些变味。但是,不管怎么变,拜年作为新年之际人们相互之间的祝贺和祝福,看望和慰问,总能产生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灵与灵的沟通,总能将尊重长辈、尊重他人的文明礼仪世代相传,总是一种十分必要的感情沟通渠道和方式,值得长久保持并加以发扬光大。
不敢设想,假如有一天,过年时人们都不再拜年了,那样的社会将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八、人日与出门
“七不出,八不归。”家乡人一听就懂,意思是正月初七不出远门,初八适宜出远门。
为什么初七不能出远门呢?原来,初七是“人生日”。东方朔《占书》曰:“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人日这天,一般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亲人仅只在家团聚。在外的游子年前回家,要等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胡椒汤”。原料采用桂圆、红枣(或丝枣)、荸荠、花生米、豆腐、青菜、葱蒜等,先烧开一锅水,将配料先后下锅,不断搅拌,再佐以胡椒,故名之曰“胡椒汤”。胡椒汤似甜不甜,似咸不咸,似辣不辣,开胃爽口,健脾强肾,补虚益气,鲜美可口。据说,人是在“人日”这一天来到天地间的;因怕生出不久,容易遭百物侵害,故祖先制作这胡椒汤,是要将人的灵魂紧紧地巴糊在身上,不致丧失。
初八是双日子,家乡人出门都要择吉日良辰,双日子为首选日子;再者,八,谐音为“发”,寓意发财发达,这天出门预示着新的一年将一帆风顺、财气大发。
打从大学毕业分配外地工作以后,每年从家里出门,一般都在初四五,所以胡椒汤就再也没有吃过了。初八那天出门的人特多,我不赶趟儿,所以提前出门,以免挤不上车。如此一来,“七不出,八不归”的清规戒律早就被我打破了。但是,我并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对劲儿的。
如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春节长假规定,初七上班。所有的上班族都得提前赶回,于是也都不可能呆在家里等着吃胡椒汤,等着初八这天出门图个大吉大利了。
但那古训一定会被一代代的人铭记,那胡椒汤一定会永远地巴糊在人们的记忆里。我们可以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不遵古训,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践踏古训、轻蔑古训、抛弃古训。要知道,所有的古训都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否认它,就等于否认自己。
家乡过去有句俗话:“小孩盼过年,大人盼插田。”又有俗话说:“过了初四五,还是一样苦。”二句话合起来看,就可以知道过去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何其艰辛!就在那般艰辛的岁月里,人们仍然攒足了一年的血汗钱,为了让孩子们能吃上一顿好一点的年夜饭,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还是尽力把年过得欢乐一些,温暖一些。
今非昔比。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年的物质意义已经淡化了。但是,过年的初始意义依旧,过年的精神内核不变,过年的传统不能丢弃。
我们不仅要过年,还要过好年,为自己,为孩子,更为了民族美好的未来。
春节的散文6
春节,为农历的岁首,俗称过年,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它“吃”、“喝”、“玩”、“乐”、“敬”、“孝”为一体,它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然而,在旧社会,因为穷人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再加之受地主老财、恶人的剥削,逼债,过年如过关,所以又称过年叫“年关”。那时候穷人过年真的就像过“鬼门关”呀!如今过年不再是“过关”了,完全是消费,完全是享受,完全是热闹,完全是娱乐!可有一点不好,那就是累!
每逢过年,我便自然就会回到自己童年的美好记忆里。记得民间有个迎新年的顺口溜:“新年到,新年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头要个毡毡帽,老妈妈要个哈哈笑”。那时,我常常跟着奶奶、爷爷们说这个顺口溜,感觉挺有意思,挺好玩。一般在腊月二十左右,热闹的年景和喜庆的氛围就开始呈现了,村子里到处传来“乒乒乓乓”剁丸子馅、饺子馅的声音,“噼里啪啦”放鞭炮的声音,还不时飘来一阵阵炸油货的诱人的香味。人们忙着杀猪、宰羊、蒸馒头、买菜肴。那时家家户户都要蒸好多好多的馒头,炸好多好多的丸子,一直要吃到农历二月二还吃不完,直吃到馒头、丸子上面生出黑霉、红霉、黄霉、绿霉来,据说这样做是为了图吉利,久久吃不完叫“年年有余”!
你再到集市是去看看,大街小巷,供销社里,大小店铺里,到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老人,孩子,大闺女,小媳妇,人人都在忙着选购过年的新衣服。
大年初一一大早,老人们在家一边等待晚辈们来拜年,一边准备煮饺子,而那些年轻人、中年人们,则成群结队的忙着去给父母、长辈拜年,接着就是给年长的、辈分高的人磕头。大年初二中午,每家都要炖猪肉。那年月,大人孩子们一年到头也难得吃上几次猪肉,可全靠这天解馋了!现在可大不同了,如今的春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在正房里摆上酒菜,专门招待来家里拜年的人品尝,也表示对来人的热情和欢迎。可总有些爱酒贪杯之人禁不住主人的劝酒的盛情,,不等拜年结束,就早已醉得摇摇晃晃,东倒西歪了!这些醉酒的人踉踉跄跄,语无伦次,周围便围着一群人和他调侃着,嬉闹着,当然,这都是一些善意的调侃和玩笑。
如今的过年,人们不再是为了吃喝,多是为了庆贺,为了亲情,为了团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现在拜年更方便,可以电话拜年,微信、视频拜年,短信拜年,自驾车回来拜年......的确,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百善孝为先”,在外打拼的儿女们,不管离家远近,哪怕在南国北疆,哪怕在异国他乡,只要有一点时间和可能,都会不辞劳苦的回家和父母亲人团聚!
过年想家,想亲人,这是人之常情。归家的人一进院门,远远的喊上一声“娘”,叫上一声“妈”,或叫上一声“爹”,喊上一声“爸”,别提二老有多高兴了!随之而来的便是,父母忙接过行李,用手不停的拍打着儿女身上的尘土(不管身上有没有尘土),问声连连:“路上吃饭没有?”,“累吗?”,“冷吗?”......问了再问,说了再说,不厌其烦。谁都能理解,每逢过年,想家的心情就会油然而生,父母健在,儿女们恨不得插翅飞到父母面前;即便父母离开了我们,那份过年想家之情依然很浓很浓。
可是,回家过年的众生相也着实让人唏嘘。有的人宝马、大奔、保时捷,西装革履,风风光光把家还;有的人却是衣着简朴,麻皮袋子扛在肩;据说有的人回家过年更寒酸,女朋友找不到,花钱租赁一个姑娘临时挡一挡!
回家过年,真的让人感慨万端!有人回来让人羡,有人回来让人怜;有人回来让人哭笑不得,有人回来令人心里发酸。无论怎样,鸟儿飞得再高再远,最终的眷恋还是树林;帆船行得再久再远,最后的终点还是港湾;在外打拼的游子们,尽管拖着一身的疲惫,最大的愿望还是回家过年!
春节的散文7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思乡的愁绪无边无际地漫延开来,想回家念头如施了肥的野草般疯长。没有一种感情比亲情更浓烈,没有一种温暖比得上过年回家。
一直以为自己很潇洒,头也不回便离开了故土,离开了温暖的家。十几年了,故乡的记忆已变的渐渐遥远,只有母亲的泪眼,还留在记忆的最深处。时光荏苒,十几年的光阴,终于让我知道,那时的我,年轻的我,又怎能了解离愁,又怎能读懂离愁?那时年轻呵,年轻的心写满的只有明媚,只有灿烂,少年不知愁滋味?心有落寞谁人知?那时落寞是心中的一点痕迹,淡淡的,无语的,不知也罢。
近日,遇到熟人朋友见面打招呼,总不忘问一声过年回家吗?每每此时心中便涌起另番滋味。我明白,所说的回家,是人们传统观念里的那个老家。有了小家不算家,只要父母健在,那个生你养你的家才是你的归宿,才是回家过年的终点站。
家,其实一直没有被忽略,她隐藏在心底最温柔最脆弱的地方。高兴时,或许会暂时的忘记她,可是在遇挫时,总是不由自主的想到她。怀念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的温馨时光,回想儿时光着脚丫奔跑在草地上,脚板亲吻大地的感觉让我健步如飞,踏实无比,现在穿着精致的皮鞋,走在城市的宽阔平整的`柏油路上,却有些跌跌撞撞,步履艰难。
回家过年,那是多少游子一年的期盼,在外漂泊久了,咱们多想回到那日夜思念的家,多想看看那天天为咱们担心的父母。记得还小的时候咱们是多么的喜欢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好多好吃好玩的。而今咱们盼望着过年的团聚,可以陪父母说说心里的话。同时咱们又多么害怕,害怕父母那期望的眼神,害怕看见父母那渐渐发白的黑发。曾几何时,咱们为了咱们的学业、工作离开他们,透过他们那充满希望的眼神可曾读懂那背后的寂寞,那充满笑容的深处隐藏着多少孤独的等待。
回家过年,那是多少父母心中的等待。快过年了,我知道父母虽然嘴上不说,但在心里天天掰着手指头在算。随着年关逼近,闭上眼睛我可以感觉的到他们那渐渐舒展的皱纹……快过年了,回家吧,要知道那是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夜,寂寥的清辉,铺满了心的世界,随着夜色,弥漫着一种想念,弥漫着一种感觉,渐渐的、渐渐的浓了。乡愁在心底,凝成了一个个字花,在心里悄悄的开了;乡愁在心底,凝成了一片片叶子,在心底悄然的绿了。困倦的眼呵,无语的心,在每一个凄清的夜。在思念中,乡愁,是一首母亲唱的催眠曲,在思念中,月,渐渐的沉了。
春节的散文8
【一】
过年前,工作上,看望,慰问,忙得不亦乐乎;生活中,购物,拜访,也是尽快完成。为的是平平静静、安安稳稳过个年!
除夕这一天,传统的佳节。
一早,是格外的清静。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没有行色匆忙的动静。人在床上,什么也不去想,什么也不想做。似乎早饭都没想去用。一直到中午时分,偶尔会有鞭炮声响起,可是,并不多。父亲在世的时候,是中午吃年饭的。就在自己家里做。而吃年饭的时候,是一定要放鞭炮的。
忽然觉得,没有父亲的春节,好象有点不同。去年春节,跟父亲一起吃年夜饭的时候,是在一个大酒店的大厅里,几十个家庭团聚在一起,倒象是电视里看到的团拜那样的场面,感觉也有些特别。今天的年饭,父亲已经没有坐在身边,可是,我们还是给他留了一个位置,碗筷酒杯一应俱全,夹菜倒酒程序不少。心里没有伤悲。
年饭跟平日里没有多少差别,鸡鸭鱼肉,平时都吃,吃到大家都说,该多吃些素菜了。可是,过年还是要吃鸡鸭鱼肉的,好象是一种象征似的。只是,吃的时候,不敢多吃而已。
倒是信息很热闹起来,从午后到除夕夜的钟声之前,一直有信息钻了进来。以致想看看信息的内容,几乎都不可能。因为,在我还来不及按打开键,就被下一个进来的信息冲掉。只能看到信息那个信息模样的功能键上显示出未读信息的数量,几十,一百,二百,不断往上滚动。我也想抽空给朋友发信息,也是经常被进来的信息搅局。我只好选择了一个群发的模式,可以在几分钟的时间,完成所有信息的发送。原来想做些个性化的选择,现在也只能一键全搞定了。这样有一个好处,不必担心有哪个朋友被遗漏了。
年夜饭之后,孩子们要去看电影。大人们围在桌子前,摆开了架式,准备大战三百回合。春晚的节目,把电视机开在那里,有好听的歌或许随便听听,好看的舞蹈或者小品,也没有看全。突然就觉得悲哀起来,原来这么崇尚的春晚,怎么就沦落到这步田地了呢?其实,这也是资源太丰富导致的结果。如今的电视,百花齐放,五彩缤纷,什么样的节目没有?这也象我们桌上的菜肴一样,应有尽有,胃口已经没有刺激我们的神经中枢,因而没有冲动的食欲了。
过年,跟平常的生活差不多了,只是感觉上多了一些年的成份而已,只是多了几个游子回家团聚的暖意而已,只是多了一份对逝者的怀念而已。
【二】
这次过阳历年,也是不同寻常。
元旦前一天,朋友邀我一同去洗心禅寺参加新年祈福法会。对于辞旧迎新这种形式,我本来是没有太多想法的。不就是一个时间的更迭吗?无论怎样的形式,时间都会自然过去。如果没有友人的'邀请,我或许就在自家的书房看书,或者在客厅看文艺晚会。如果有安排喝酒、唱歌什么的,我也是可以的。
最后,我选择了去参加祈福法会。因为,这毕竟于我一种陌生的形式。而且,这个年是没有父亲的年,已经没有老人需要我的陪伴了。
在20xx年的最后一天,在佛家里称之为圆满的日子。我和朋友早早地来到洗心禅寺。虽然这里离我所在的城市约一小时车程,可是我们把路上可能出现的阻碍,留了很多的余地,为的是不要让这种祈福留下缺憾,那会影响一年的心情的。
寒冷的冬夜,可以让我们看到呼吸出来的白气了。洗心禅寺围墙外面,早已停下了密密麻麻的小轿车。看来,我们算不得早的了。禅寺的围墙是很现代的,在禅寺前面的广场高架灯的照耀之下,那浅色调的围墙,那造型别致的形态,就象是一个公园。这里是一个近年来兴修的禅寺,因了一诚法师的发愿而建成。
一诚还是小和尚时,于1948年在此出家,当时这里叫做洗心庵,八年后离开。成为法师之后,他常提知恩报恩,对自己出家之初住了长达八年的寺院,一直念念不忘。历史原因,洗心寺旧址早于1958年就荒废了,后来已片瓦无存,被附近人家种了蕃薯.法师听后就有了恢复的愿望。直到新世纪伊始,因缘成熟,已经身任中国佛协会长的一诚长老发愿重建洗心禅寺。从20xx年10月开工到现在已完成第一期工程,并于20xx年12月28日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开光法会。
这让我想起了南岳广济禅寺的宗显法师,开创“禅意人生”修炼营的佛家高人(不知是否高僧)。他是一个70后的年轻法师,他居然也是发愿要重修广济禅寺,继而东奔西走筹划,一期工程已经初具规模。他还发愿要把佛家思想引入到尘世民间,把佛教的积极理发扬光大,造福社会。“禅意人生”修炼营就是这样一个载体。他们都有自己的寺歌、网站、LOGO,有着很多的现代元素。
夜幕下的洗心禅寺一眼看不完整。依次往里面走,看到的是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左厢为虚怀楼、西归堂、鼓楼、禅堂和方丈楼;右厢是云海楼、客堂、钟楼、斋堂和尊客寮。整个殿宇回廊相衔,融殿、阁、堂、房于一体,庄严古朴,气势恢宏,金碧辉煌。尤其是悬挂在殿楼之间的彩旗,随风瓢摆,就像藏家佛教一样,在这里无疑增添了一些喜庆的气氛。
在藏经楼旁边的一个殿堂里,我们有幸看到洗心禅寺妙华法师泼墨挥毫作画。画荷叶的时候,动作迅疾,几个弧线就是圆圆的意向荷叶了,画荷的杆及荷花时,看似信手拈来,却又显出精细。法师画完几笔就抬头把玩,沾墨,脸上是一片微笑。引得众人纷纷站在身旁与之合影,沾得灵气。
晚上9点,在禅寺前面广场的篝火晚会开始。10点,我们几个朋友作为击鼓嘉宾被安排在进入三门殿左侧虚怀楼等法师给绶带。殿堂里安排了108个座位,我们按照排序依次坐好。以佛堂佛像为中轴,单号坐在一边,双号坐在另外一边,我们几个朋友因此被分开安排在两边坐着,法师进来,和蔼亲切,在念就一段经文之后,依次为我们披上绶带。绶带是黄色的,做工很精致,走边绣字“洗心禅寺祈福法会”,还绣有各自的序号。当法师走到我面前时,我感觉到一种庄严,当绶带披在我身上时,我体会到一种神圣,情不自禁双手合十,接纳这种福祉。
有穿着“洗心义工”背心字样的人,举着牌子,按分组分别引领我们到天王殿旁边的一个楼上去击鼓。绶带在身,分外醒目,使得我们这群排队去击鼓的人显得格外齐整。已经有击鼓的声音在响起了,有人在数数,听得出每人击鼓四下,而且是有节奏的四下,前面两下比较慢,后面两下急促些,几乎是连起来的。等到我来到鼓楼时,才发现是法师和义工在指导着。一个大鼓约两个人那么高,两个鼓槌有两尺长,一头扎着红绸子,是击打鼓面的。结果鼓槌,法师说,击鼓四下,象征“吉祥如意”,后面两下稍快。我满怀神圣,凝神聚气,击打着大鼓,默念着祝福......
随后,我们在义工举着的“第三组”牌子的带领下,在大雄宝殿旁边接受妙华法师的摸顶仪式。义工们唱歌“大悲咒”,我们在香烟缭绕的氛围中,虔诚地接受法师的赐福。走出殿堂,看不到义工的牌子,我们的队伍解散。再看时间,11点50分。离羊年只有10分钟时间了。
随着人流往外走,看到很多人在吃八宝粥,才想起有这样一个内容。因为披着绶带,可以享用进屋座位吃粥的好处。于是,几个人进到屋里吃粥。吃着吃着,外面鞭炮齐鸣,礼花炸裂的光亮忽暗忽明。有人说新年到了,我们不由自主地高声欢呼——新年快乐!
我们的这个时段,是一碗粥吃了一年的,年尾吃着,年头还吃着。于是,想起第一时间给家人、朋友发送祈福信息。相信这一信息,一定会给他们带来新年的喜悦、满足。
春节的散文9
春节,民间俗称过年,是国人诸多节日中的盛典。年节的记忆是从童年开始,就像掀过的一页页日历,叠加成厚厚的一本书,当我们再重新翻开来看时,就会被那些记忆所吸引,对那些过往无比珍惜——题记
春节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满眼的色彩,绿、粉、黄等,最为抢眼的还是红色。红的对联、红的年画、红的窗花、红的灯笼、鞭炮炸后那纷纷飞落如蝶般的红色纸屑……
儿时的农村还很清贫。在北方,每年只能种一茬庄稼,所以农人门过着半年农作半年闲的日子,虽然清苦些,但也惬意自得,那种闲逸是现在人无法体会得到的。
每年一进入冬季,农忙闲下来的女人门就开始张罗年节的东西,她们开始纳鞋底、做新鞋、拆洗被褥,缝新衣服。大姑娘小媳妇则开始买上些彩纸,聚到一起,坐在热炕上,把那些五颜六色的彩纸巧妙地折叠成各种形状,放在炕上的小方桌上,拿起剪子,剪窗花剪年画。那时的农村,没人舍得花钱去买这些,用不多的钱,买些彩纸,自己动手,她们手中的剪子旋转飞舞,不停地闭合,剪尖飞快地咬着手中的彩纸,不一会功夫,一些活灵活现的图案就呈现在眼前了。那些栩栩如生的戏里人物、吉祥花鸟、鱼虫、动物等就鲜活起来,摆在桌上、炕上、挂在墙上,惹得孩子们围着就像看大戏一样,大姑娘小媳妇们却沾沾自喜,欣赏着一幅幅逼真喜气的图案,嘴角都弯成了上弦月。
一到腊月,年的气息愈加浓厚,粉刷房屋、打扫卫生、置办年货。年货都是自家产的.,如瓜子、大豆、豌豆、炒熟。熬麻糖、炸果子、炸麻花、炸江米条、压粉条等,人人脸上都充盈着喜气,孩子们更是高兴,他们尾在大人们的身后,虽然冻得小脸通红,跺脚哈手,也是不愿离开。和大人们一起干着一些他们并不会干的活,大人们也乐得其中,帮家里干活成为孩子们最大的乐趣。
好不容易盼到腊月二十八九,大家就该忙着贴窗花,贴春联了。孩子们忙活着帮娘亲姐姐递窗花送浆糊,看着雪白的窗户格子上贴满鲜活的窗花,孩子们咧着小嘴笑,指手画脚,数叨着那些是姐姐剪得,那些是嫂子剪得,还争着讲窗花的寓意,俨然个个是小小故事家。
贴春联,农村称贴对子,也是孩子们愿意并抢着干的事。春联不像现在街市上买的那些,千篇一律,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现成句子。记忆中农村写的春联语言质朴、简洁、风趣,却饱含着农人们对美好事物以及来年丰收的期望。大红的纸写上黑色的字,虽然有些字句,孩子们不太懂,但还是乐此不疲地跑东家串西家看各家大门上的春联,顶着纷飞的雪花,时不时会摔倒,但还是相互激烈地争论着谁家的好与坏,就像都是些行家一样。还有些人家没有会写字的,又不喜欢去找人代笔,就会在春联上或画或剪上家禽五谷,分为上下联,贴在大门上,也别有一番韵味。
春节太多东西让我无法忘怀。有些习俗虽然随着岁月变迁已经消失,却无法从心灵深处剔除,就如儿时的灯巷,虽然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那份记忆始终无法抹去。
记得村里的大人们除了诸多年事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家家自己做灯笼。村里的好几条街巷都命了名字,有女儿节、媳妇街、男子街、婆公街,村里的干部会布置任务,让各家按着自家的人员制作灯笼,从年三十就挂到各条街道,标上自己的名字,一直到过了二月二才摘掉,也预示着春节结束。
那些未出阁的姑娘们心思巧妙,将戏剧人物、飞鸟走兽、瓜果蔬菜、各种农作物做成灯笼,挂到女儿街。那些灯笼都蕴含着姑娘家的心思,希望哪个小伙子能读懂灯笼上的心事,喜结连理。媳妇们则是暗自和姑娘们较劲,也是别出心裁制作出更加漂亮的灯笼,希望得到公婆丈夫的夸奖,得一个好媳妇的名声。男人们、公婆们各期所好制作出各种不同巧妙的灯笼,孩子们更是调皮好奇,用千奇百怪的想法,让大人们将其实现并作出他们最终满意的作品才肯罢休。他们并不把自己的灯笼挂在哪一处,而是在晚上就会从各自家中提着灯笼走街串巷,那些花卉、鱼虫、动物小灯笼在孩子们的手中形成一条独特的农村年节夜景。记得我们游走每一条挂满灯笼的街巷,怎么也也看不到同样的灯,现在回想起,真是敬佩当时人们的那种执着和认真。
过了正月十五后,村民门开始投票评出最好最有创意的灯笼,发奖品。说是奖品,其实就是让村里的年轻人敲锣打鼓到家里送上一块村里制作简单的匾,相当于现在的奖牌吧。这家人今年在村里就享受着极高的荣誉,是村里人学习的榜样,也是下年度要竞争的对手。
春节虽然预示着春天的开始,但记忆中却很寒冷。大片的雪花将小村装扮的洁净而明亮,映衬的对联,灯笼愈发鲜亮,那些色彩在雪白中愈显其娇,搅荡着小村的宁静,让春天的脚步也凌乱了几分。
过年,那份儿时的欢喜,散乱在记忆深处,深刻在心里。
春节的散文10
我终于还是赶在年前,也就是20xx年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日下午,匆匆坐车,回到了久违的故乡。
因了种种琐碎,或许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近几年自己与家人所经历的是非曲直等等,也让自己时常难得保持所谓良好向上的积极心态,更好的以一颗朗然惬意的情怀,时刻准备去迎接,或是暂时忘掉各种世俗的忧愁和烦恼,索性忘情地再投入到我那充满温情与宽容的故土怀抱。
妻弟是专程开着他那辆轻便亮白的小汽车,于农历腊月二十八、下午三点左右,才从那座古老城市的某高楼林立的小区,一路马不停歇的载着我和妻儿,直奔故乡。似乎就在转眼之间,车子又下了高速,故乡县城熟悉的面容已经闯进我们的视野。天色早早地暗沉下来,宽阔笔直的迎宾大道以及矗立两旁柱式灯箱,只有到了浓重的夜晚十分,才会幻化出五彩斑斓的效果,衬托着这座渭北普通县城,显出几多漂亮妩媚的风姿吧。我的思绪跟着也从遥远的高原驻地——那是我常年工作生活的异地,一路千回百转,终于又实实在在的落到了故乡苍茫的大地。
已经是许久都未能这般清醒与自觉的,再次体味回乡的别样心情,尤其是在新年即将到来的特殊时刻。再过两天,就是那万人盼望的美好除夕之夜了,所谓的年味也愈发浓烈,这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比平时热闹异常的街景以及人们纷纷置办年货的忙乱情形中就能看得出。不论是大人小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欣喜的表情。这座渭北县城的旧模样与印记,如今依旧还深深植根在自己数年之前的记忆中,任凭岁月的无情剥蚀,却也仍然鲜活如当初的感觉。
我和妻儿就住在县城边缘,毗邻宽阔马路的一桩偌大小区,环境十足优雅与安闲舒适。让我总能情不自禁地生出一股羡慕。
接下来的日子,我和妻儿便开始匆忙准备着过年的所需。不外乎是又去逛那人流拥挤的'街道和超市,去把自己的身心都彻底抛在年的氛围中,伴随自己快意与悠然的一时激情,好好领受在故乡过年的美好滋味。
终于和妻儿一起盼到了大年三十那天。没料到自己的内心却比往日显得出奇的宁静与安详起来。接近下午时刻,我和妻儿都静静地待在家里,足不出户。妻子不紧不慢为除夕夜包着香喷喷的饺子,儿子和我也各自以干家务和玩游戏打发着难得的过节时光。小区内外时不时会响起鞭炮声,似乎让自己的情绪变得有点激动与按捺不住了。挨到快吃晚饭时,我和儿子在妻子的“吩咐”下撕掉去年的“旧联",再仔细地用塑料胶纸“贴”好今年的春联。就在吃饺子之前,我又匆匆下楼在附近点燃了一串鞭炮,也预示着一家人在渭北县城终于团圆过年了。
虽然小区在过年里显得十分冷清,连我们居住的这栋楼道的住户都是静悄悄的。外面依旧呼啸着冬日的冷风。但一家人其乐融融守在一起过年的愉悦温馨,我好多年都没深刻领受了。
春节的散文11
每一次时间过得真快,在炮竹声中,我们迎来了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每一个人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家家喜气洋洋的,每个人都在忙碌着。
其实每到春节我就会美美的睡上一觉,最后一个起床,可是今天我却不是最后一个起来的。我早早的起了床,人们把自己手中的鞭炮燃放,声音很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个祝福传递给所有人,炮竹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我当非常喜欢看烟花绽放的那一瞬间,看着烟花一冲而上,直入空中,划过闪亮的轨迹。然后,绽开,绽开,越来越大,绽放出莲花的花瓣,像无数颗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天空还绽放着其他花朵,有的像一颗颗流星,有的如菊花,各种各样,让我目不暇接。它打破了黑暗中的宁静,将自己最美的地方展现给所有人,变得光彩夺目。
到了晚上,我们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后坐在了电视机旁,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晚会的布置得非常漂亮,几位主持人穿的`那么的喜气洋洋,让我感觉到了年的味道。大家也为了春节晚会做了许多的努力,各各表演的都很精彩,尤其是刘谦表演的魔术,非常令人不可思议,完全搞不懂这是怎么回事,让人充满了疑惑,观众们也连连拍手叫好。但是最让人期待的就是那赵本山演的小品,幽默而搞笑。在里面赵本山为了不借给邻居钱,而让小偷偷他家的东西,把小偷都逼“疯”了。小偷竟说赵本山家地下是个古墓,听了就叫人毛骨悚然。最后才知道这个俗称自己是盗的小偷其实是来自于精神病院,小沈阳和赵本山另一个徒弟也出来了。这个节目内容非常精彩,我都不知道怎么说,我开心极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晚会结束了,人们一定念念不舍。在新的一年中,我会取得新的成绩。
春节的散文12
我已经过了11个春节了,虽然每一年春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今年春节还是令我最难忘。
随着中央电视台零点钟声响起,新一年——狗年来到啦!
大年初一早晨,太阳公公早早露出了笑脸,它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灿烂。是啊!新一年给人们带来了新期盼、新祝福、也给人们创造了亲人团聚机会。我们家大年初一就是在团聚氛围中度过。
我们全家在奶奶带领下乘车来到了爷爷故乡——鄂州。武汉至鄂州相距70公里,汽车行驶在宽阔高速公路上,透过车窗望去,一幢幢高楼整齐排列着,树木、花圃错落有致。蓝蓝天空中,一群群快乐小鸟在飞翔。平时我最羡慕就是小鸟,今天过年了,我也变成了一只快乐小鸟,高高兴兴回老家过新年。
在鄂州,有我叔叔、婶婶、哥哥、姐姐。我们到来,给他们增添了节日欢乐,全家十余人围在一起吃了一餐丰盛团年饭。长辈们给了我一个大大红包,是对我去年学习奖励,手揣着红包,心里暗暗发誓狗年我学习要更加努力。
饭后,在长辈们带领下,自由活动开始,我们玩耍主题——放烟花、放鞭炮。这可是我从未玩过新鲜玩意,五颜六色烟花冲向天空尽情开放,好看极了,那一串串红丹丹鞭炮,我既高兴又害怕,那震耳欲聋爆炸声,使平常胆小我捂紧了耳朵,闭上了眼睛。看到周围小伙伴们玩得兴高采烈,我暗暗鼓励自己,今年又长大了一岁,怎么能被这小小鞭炮吓倒了?我也加入到放鞭炮人群。鞭炮声一声高过一声,伴着我们欢笑声,旷野变成了一片欢乐海洋。在鞭炮声中,我觉得自信了、勇敢了。
这就是过年,一个永远充满欢乐和激情日子。
春节的散文13
并非我的高尚才自告奋勇的值班,只因心中的那份情愫促我无怨无悔的担当。可亲可敬的同事们,你们不要再争执不休,在这个温暖和睦的家庭里,你们每一个人的家都比我住得更远,每一个人的困难都比我的更多,每一个人的父母、爱人、孩子都比我更需要孝敬、爱怜、关心。平日里你们就很少休息,不管是陕北地区的特大防洪抢险现场,还是帽天山最艰苦的施工攻坚战,抑或是烈日炎炎的设备旁、寒风凛冽的铁道边,你们都付出了太多太多的艰辛和心血。在这万家团聚的新春佳节,你们该好好的休息,和家人过上个安心的春节。放心地走吧,同事们,有我的守护,铁路会安全畅通。你们的团聚就是我最的幸福。
并非我的自私才自告奋勇的值班,只因心中的那份挚爱以另一种方式表达。我的爱人,我知道你为了我的回家团聚等了一天有一天,一年又一年。我更知道你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尽管我在这远隔千里之外的陕北高原一次次地打电话:不要再忙碌了,好好歇一歇吧,孩子大了,我们已进入了知天命的年龄。可你总说你不累,闲下来也挺难受。然后给我一个灿烂的笑声。这笑声让我陶醉了二十几年,从银铃般清脆的娇嫩,到钟鸣般雄厚的成熟。年年如此,月月如此,天天如此。它传递给我的`是平安、是爱恋、是思念、是鼓励、是幸福、是心心相印。尽管如此,我的心里仍感到愧疚,尤其是在这属于举家团圆的节日,我又一次的不能守候在你身旁的时候。但你深深地懂得: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距离所产生的美将地老天荒。
并非我的不孝才自告奋勇的值班,只因当初的教诲让我始终难以忘怀。我的父亲,自从母亲去世后,你就一人生活。虽然身体还算健朗,每日奔波忙碌于老年自乐班的行列,但必定也是七十有五的人了,头疼脑热的小毛病也是时常出现,尤其是糖尿病的折磨让你处处在饮食上得小心。由于路途遥远,平日里回去看你的次数就少,本想这次春节回家好好团圆,尽尽孝心。可谁想几个同事的家里困难比我还多:有的父母卧床不起要照顾,有的要家远路遥父母年迈,有的孩子高考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我怎好不主动值班。更何况你也是铁路电务职工出身,在我的记忆里你也是常常春节值班。你理解铁路职工的春节值班,更能体会到那种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正是你这种言传身教和率先垂范,让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担当和奉献,成为我人生道路上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并非我的失言才自告奋勇的值班,只因为父的良苦用心只有你最明白。我的女儿,在你二十几年的成长道路上,为父陪你的时候确实不多,更不要说春节了。你开始很不理解铁路职工的工作,不但放假最晚,还常常不能和家人团聚。也许这种家庭环境的感染和一次次的失望,让你也慢慢的习以为常了,一些重大的事项和计划对我不再抱太大的希望。就说这一次吧,你的男朋友在国外上学,你们约好春节要去看望,想让我去机场送送你。我起初想你不会走的太晚,送你应该没问题。于是,我很痛快的答应了,没想到等各种手续办下来,正好是大年初一你要走。这样我很难兑现承诺。我知道这让你又一次的失望了。但同时我更知道你会明白我的良苦用心。为父身为铁路干部,虽没有多么高尚,但深知为人处事之道、铁路安全之重任、主动承担之美德。你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为人师表,更应该学会奉献和担当,树立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不断地在工作上发挥正能量,展示你最优秀最精彩的一面。虽然为父这次不能亲自送你远行,但其心始终陪伴你的身旁,始终祝你一路顺风,平安愉快。
听,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窗外的鞭炮声异常的清脆,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陕北高原,在四面环山的绥德站区,我坚守在工作岗位,仔细地查看设备运用状况,那继电器噼里啪啦的响动声,那窗外站区红黄绿蓝白交替闪烁的信号灯以及一趟趟列车平安驶过站区的铿锵声,多像是一曲色彩斑斓、悦耳动听、而又极具喜庆气氛的华丽乐章。
这乐章,是对新春佳节的美好祝福。
这乐章,是千万个春节值班的铁路职工以及他们的亲人用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共同完成。
春节的散文14
似乎不甘于夜的苍白沉寂,淅淅沥沥的小雨便争先恐后地点缀着窗外的一片朦胧。伴着昏暗的路灯,飘飘洒洒的雨水,显得又细又长。雨水寻着微弱的灯光,透过窗户,肆意地浇灭了窗前夹在指间,散发最后一抹余光的烟头。
兜兜转转,依然又再次回到了这座城市,回到曾自以为被遗忘的一角。每次与之重逢,总都觉得又陌生了些许。是啊,物非,人也非!如何不陌生?消失空荡的小吃摊,稀疏冷清的街道,堆满落叶的长椅。。。。。。一如从前的是,那之后依旧无寻的身影……
人生似乎总有那么多无奈的无奈,没选择的选择!就像,谁也不曾愿离别的理由的理由。就像你,就像她,就像,我。只是,在每个孤心无依的朦胧中,眼中的滚烫,几度无声的哽咽成一道道冰凉?
明明想要快乐,但又不愿选择快乐!因为我怕在快乐中会迷失自我,迷失心中那抹坚守仅有的卑微的孤傲。
明明向往自由,但却不能追随自由!因为我怕在自由不羁中,背上世俗口中“自私”的罪名。
明明渴望爱情,但却不去追求爱情!因为我怕在风花雪月的柔情后,是每个亦如此刻,无尽的寂寞黑夜。
明明已经忘记,却总要找回!
我不喜欢孤独,但我却又一直孤独!
奢望平凡中安好无忧,却总喜欢把自己逼上一条布满荆棘的路,随即袖手旁观地在一旁冷冷的看着自己,如何足够、彻底的`遍体鳞伤!如何在心碎中死灰复燃,又如何沉沦孤独中灰飞湮灭。。。。。。
朦胧之中,你又偎我身旁!
寂寞是一种孤独,而孤独却不是寂寞!
今夜,就让我在孤独中老去!
燃起一支烟,让寂寞随风,任孤独破碎。继而不屑的看它如何焚尽身躯,走向使命完成后的终结!如匆去不返的光年,如沧海中疲倦的飞鸟,如深秋里的残花败叶,如死神诱惑的召唤,如孤独中负隅顽抗的灵魂。。。。。。
春节的散文15
不必说红通通的灯笼、不必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白雪、不必说香喷喷,圆鼓鼓的饺子、更不必说穿着新衣服的孩子们,这热闹的春节,正踏着浓浓的年味走来。
除夕夜来到奶奶家,原本宽敞的屋子一下变得拥挤起来;原本冰冷的气氛一下热闹起来。奶奶和妈妈开始炒菜、包饺子,而爸爸和爷爷聊起了当年的陈年旧事,我们几个孩子却打闹在一起。菜很快就上齐了,明亮的客厅中的桌子上摆满了美食佳肴,让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们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时光在我们的一片欢声笑语中度过。
“守岁全家夜不眠,怀盘狼籍向灯前”。守岁可是春节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全家人吃完饺子,围在一起欢声笑语的看着春晚,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和爸爸在庭院里点燃了新年的炮竹,清脆的鞭炮声喜迎了新的一年。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初一,是春节开始的第一天。早晨,亦拿起一副新对联,开始除旧迎新,把旧对联撕下来,可是那旧对联好像在跟我淘气,然后死死的站在门上,不愿下来。最后,我出动了杀手锏,有水泼在门上,然后那旧对联像打了败仗一样,慢慢飘落下来。拿出那副新对联,把胶带贴上去,挂在门前,按压,大功告成。
看着这红红的对联,心里美滋滋的。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敞庐”。拜年,也是春节春节重要的一个环节。亲朋好友相互拜年,最高兴的数我们这些孩子了,磕个头,说几句拜年话,拿着红包,虽然数目不多,但是也是很开心的。大人们互相交谈,欢声笑语声传出去很远很远……
这就是春节,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
【春节的散文】相关文章:
春节的散文05-24
春节的散文(实用)05-24
春节的散文[热门]05-24
春节的散文精品【15篇】05-24
春节的散文集锦15篇05-24
过年的风俗散文(通用62篇)01-11
散文—绿叶07-22
秋景散文07-23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