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春节的散文

时间:2024-05-24 17:23:51 对联 我要投稿

春节的散文[热门]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节的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节的散文[热门]

春节的散文1

  从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可以看出祥林嫂的处境和命运,尤其是新年这一天更加看得出祥林嫂的遭遇。我观察多年,在现实生活中,春节或者说是过年对一个家庭的综合实力是一次大检阅,大检验,大展示。从春节或者过年一次性的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收入情况,工作情况。一个家庭的收入情况,工作情况的优劣好坏层次通过过年完全展示在世人面前。都说新年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然而,我们一家三口,我和我的妻子,我的儿子有两个春节是一个人过。去年的春节,儿子一个人在北京过,今年春节,我一个人在湖北省某乡镇的家里过年。

  我的儿子去年春节在北京市地铁六号线做安检工作,没有回家里过春节。我和我的妻子在家里过春节。我的儿子在北京市某普通高校读的民航服务与管理专业。儿子上学报名后,学校方和学生家长签订了一个《毕业生就业协议》:学生毕业后向民航系统推荐工作。《协议》并没有说是推荐到地铁站做安检工作。上大二刚刚三个月的时间,儿子的班主任老师就打我的手机,说是学校推荐儿子到北京市地铁做安检工作。我本来不赞同孩子去的,我们是冲着学校的`民航专业就业去的。只是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口头说的情况还可以,一个是上两天班有一天的休息时间,工资待遇是每月二千伍佰元。我考虑到孩子迟早要接触社会的,既上班学习社会知识,休息的时间又可以学习书本知识,边工作边拿文凭有什么不好呢。关于在地铁做安检工作的其它事情班主任老师只字没提。

  可是,儿子一到地铁还没有开始工作,就发现被学校忽悠了。工作时间和待遇完全不是班主任老师说的那样。儿子开始工作后的情况更糟糕。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晚上十二点才能回到住处休息。孩子每天早上都是空着肚子上班。中午在上班的地点吃饭,时间很紧很赶。有时候一天只有两三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晚上回到住处也是空着肚子。长身体长知识的孩子就这样每天忍饥挨饿。中午在上班的地方短暂的休息一会,那床上面的铺盖行李不知多少天清洗,脏得是不能再脏了,根本不像人呆的地方。孩子每次下班回到住处都疲劳得不得了,只是想睡觉。

  孩子二十天没有洗澡,三个月没有理发。身上的衣服都穿臭了,而且经常挨批评。待遇每月拼死拼活两千元多点,这是北京市最低的工资记录。学校推荐孩子就业应该将情况弄清楚明白。究竟是学校没有弄清楚呢还是学校已经知道这个情况不告诉我和孩子,这个只有学校方面知道其真相。孩子春节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七每天都在地铁值班。孩子从小生长在南方,根本难以适应北方的寒冷天气,在零下十五度的气温下,只能按照规定的穿着地铁站买的黑色皮鞋,冻得瑟瑟发抖。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七,孩子一日三餐吃方便面。孩子实在是熬不下去了,给我多次打电话反映情况。我给孩子做工作,我们不讲什么大道理,不说是为了祖国的地铁安全付出青春和生命。

  我只是说,要想在大城市里立足,得付出代价。我曾经劝孩子,出生在一个普通平凡的家庭,读大学读基础专业,如水产专业,牙科专业,或者IT专业,都是技术实用的专业,就在基层就业,孩子却不肯,向往着大城市。孩子在地铁站做了四个月的安检工作,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孩子随时随地加班没有经过劳动部门批准,没有买“五险【五种保险】”,我就孩子的情况多次向北京市劳动部门反映情况,地铁站的上面层面,多次电话向反映情况,我曾鼓励孩子自己打电话向和北京市劳动部门反映情况,可是,根本没有人来理会。不想在地铁站干了,还得按照他们的潜规则写什么《辞职报告》,否则,得截留半个月的工资,发的服装交了还得扣钱。孩子完全给他们当奴隶驱使。我并不是主张孩子不吃苦不耐劳,只是他的合法的权益根本就没有保障。从孩子在地铁过春节的情况可以看出,咱普通平凡的人就这个命啊。孩子年轻,还没有读懂这个社会,不知天高地厚,我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今年的春节,我一个人在家过。春节前,我和妻子商量过,孩子春节期间不回家,我和妻子到北京去,我们一家人在北京过春节。可是,我主持续修的家谱年前不能发下去,大年初四发谱,年前年后还有很多的事得我完成,我哪能去北京过春节。我们不想让孩子一个人在北京过春节了,妻子只好腊月二十九启程去了北京,和孩子一起在北京过年,我一个人在家里过年。

春节的散文2

  过年过年年年过,年年过年年年过。我喜欢过年,我怀恋那个过年,儿时的过年……

  ——题记

  想起几十年前俺那小时候,盼年总是数着手指头。临年近了,穿在身上的棉裤棉袄早已在炕席将膝盖和肘部的纯棉线布磨漏了,娘是缝了几缝,又补了几补。娘找出了头一年给俺做的又长又大的小花褂,试了试说:“还行,今年不恁大了,过年还能穿一年。”又让姐姐去买盒蛤蜊油,负责给我和小弟洗洗那皴裂的小黑手。姐买顺便回了一根红绒绳,喜滋滋地把我拉到她的跟前,把平时我留的灶坑门头发撮起一小绺,打了一个蝴蝶结,拿过镜子让我照一照,把我乐得与姐搂个亲,转身就像小燕子一样飞出了家门口,院子里的女孩们踢着盒子,男孩子打着冰尜,我扬着冻红的脸颊,故意把围巾围得低一些,露出二姐给我扎的那个蝴蝶结,寒风中那抹艳红,把喜庆红火的年味调得好浓好浓!

  娘就喜欢男孩子,连买年画都要买上几张骑大鱼的白胖小子,她自己还编了一套顺口溜:“白胖小梳歪桃,连年有余乐陶陶!”这张年画贴在了细沙抹平的土墙上,平添了喜庆的过年气氛。娘用鸡毛掸子轻经地拂去了纸糊窗上的尘土,将一领新的术楷席铺在了炕上,拿出了只有过年才用的一块大花布单子,把全家人陈旧的几床粗布铺盖给罩上了,这屋里一下子便比平时亮堂了好多。

  炉盖上烤上几个大红枣,放到暖壶里泡上一会儿,倒出一碗,顿时飘出丝丝缕缕的甜味儿,喝上一口,特别的清甜,直甜到心里头。爹买了挂小鞭拆下十几个给弟出去放两响,我拉着风箱白气黑烟在外屋弥漫着,娘和着面蒸出了一锅松软的全面馒头,又去切那带着冰碴从缸里捞出的绿盈盈的酸菜来,吃着白面馒头,就着酸菜,那味道香极了。

  细细的酸菜丝儿,薄薄的五花肉,酸菜那个鲜哪!五花那个香哪!大猪头在锅里的开水中翻腾着,漂着平时少有的油珠珠儿,闻了又闻,嗅了又嗅,哈喇子都流了出来,我就一个劲地问娘锅里的肉啥时能熟,因为我和弟最小,熟了娘肯定得让我俩先尝上一口。

  那时除了酸菜、白菜、土豆、萝卜外,冬天也没什么菜,平时就是咸菜酱。过年的时候,天气特别寒冷,家里大水缸里的水都结了很厚一层的冰,白菜萝卜也都冻起了泡。过年也只有吃酸菜馅水饺了,剁点猪肉,拿出只有年节才供应的精粉,一家人唠着嗑包着饺子,每人二块糖球,一把葵花籽,剩余的娘说好了,等过了年没客人来了再给我们吃。那个时候我们很听话,给啥吃啥,大人说的话,我们都会像圣旨一样无条件服从的。

  葵花籽是凭户供应的,但秋天爹去大地捡的玉米还有,寻来家乡特有的白眼沙,在大锅一顿炒,用皂篱捞出来,酥酥脆脆苞米花就作为过年的小吃,娘还会炒些带咸淡味的黄豆,又香又脆。这黄豆不是随便管够吃的',每人只能分上一小把。因为太少了,我们自然舍不得一次给吃完,装在口袋里摩摩娑娑的,来到院子里的小朋友面前显摆。孩子们一个个都炫耀着各自的小吃,看着看着就开始互通有无了,我给她几个咸豆,她给我几个炒窝瓜籽,不多不少,一个换一个,拿到手中后,迫不及待地品尝着别家的新鲜小吃。

  吴姨家孩子多,她家五丫跟我们的年龄相仿,但我们都不愿和她玩,因为她特馋,脸皮特厚,谁吃点啥东西她就伸手要,“给我点呗!”你要说她“管人要东西吃不嫌磕碜啊!”嘿,她眼睛一瞪伸手就抢。平时她像跟屁虫似的,见我们玩她就往跟前凑乎,我们那时虽然也不讲究卫生,可她比我们还脏,可能是穿得不暖和,常抿着清鼻涕,把两个绷着旧袜套的袄袖子头蹭个锃亮。为了她那个馋,抢别人的东西吃,她妈没少掐过她,最后她是不抢了,见人吃啥就回家磨叽她妈要,当妈的实在没辙了,只好给她在锅里贴上两个玉米饼子,熟了后她用筷子抹了一点黄酱,一只手拿一个,搖头晃脑地凑到我们跟前来吃,那股独特的香味扑鼻而来,直勾我们的馋虫呢。

  过年真好,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我们小孩子才能向大人提点小要求,也无非是看谁家做啥好吃的啦,就回家求娘做点。娘呢,省了细了一年了,也尽量想着法子满足我们的要求。

  油灯填满了油,平时再省再细,除夕之夜的灯也要点上大半宿,那时虽没什么电视看,也没什么好玩耍的,但每家五六个或七八个孩子进去出来,嘻嘻哈哈,你推我搡,喧喧嚷嚷,好不热闹。

  “吃饺子喽!吃饺子喽!”小弟乐颠颠地爬上了炕,一家六口人围着热气腾腾的桌子,坐满了热炕头。虽然没有戏匣子听,但狹矮的小平房里其乐融融,充满了欢声笑语,全家人在昏黄的灯光中,吃着香喷喷的饺子,满心欢喜地守候着新一年的到来。

  娘总说三十晚上灯要亮一宿才好,财神才会住这儿,所以娘总会拿个小碟用棉花捻个细细的小捻,倒点豆油放在外屋两家共用的厨房里,让它亮上一大宿。

  过年真好,穿新衣,戴新帽,吃白馍,有菜肴,邻居见面都问好,时而一响小鞭炮,大人孩子喜洋洋,没有怨声和载道,唯一有个大心愿,那就是天天过年该多好!

春节的散文3

  除夕守岁,是中国人过年的习俗。无论是新历年或是旧历年,每个人在这特别的时间都会有一番特别的感慨。

  在这个时候,你又将会感慨些什么?你是否会感叹日子如白驹过隙,一年的梦想还未完成,日子就在指缝间这样白白流逝了,而没留下多少印迹?抑或是心生感恩,感谢时光老人给了你实现梦想的机会,感谢时间让你不断完善并且超越自我,让你的雄心如山一样磅礴,激情象水一样的荡漾。

  但不管怎样,过去的一年已经一去不复返。去年的365个日日夜夜,无论你有过多少悲和喜,无论你有过多少得与失,都已经成为过去,逝者如斯乎!朋友,不要得意忘形,也不必叹息,更不要消沉,因为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

  你听,这是新年的钟声!新的`一年在众人的期盼中姗姗而来。这是一个崭新的日子,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但是,我们要记住:如果你热爱时间的话,时间可以成就你;如果你荒废光阴的话,时间也可以毁灭你。

  朋友,让我们在新年伊始时许下新的祝愿吧:

  愿每个人在新的一年里把握好时间,把每件事情做得精彩更精彩!

  愿每个人在新的一年里,为亲情留出时间,关爱家人,珍惜朋友!

  愿每个人在新的一年里,挤出一定的时间,用心经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善待自己!

  晨曦,将从东方透出,希望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朝阳,将从地平线喷薄而出。那时刻,喜悦在我们眼中不断跳跃。希望与喜悦,挥舞着鲜亮的红绸,在我们心中跳跃、翻腾!

  我们相约,在来年岁末再来聚会。到那时,我们会骄傲地说:我们无愧于20xx年,因为我们充分利用好这一年的时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无愧于自己,因为我们每天都珍惜光阴、讲求质量地生活着,活得有滋有味。

春节的散文4

  过年了,遥远的牵挂,总有一份感动

  遥远的牵挂蕴含了对重逢的等待。有了这份牵挂,游子只身远走海角天涯,也不会感到孤单,因为身后总有那几道爱的灼热目光。其实,牵挂不但有苦涩也有甜蜜,不但有忧伤也有愉悦,不但有朦胧也有明亮,不但有深沉也有轻松。父母那无所不在的眼神会助你赶走心中的寂寞,让你从此不再孤独。虽说远隔千山万水,当你想家的时候,有人牵挂你,有人关心你,有人祝福你。多年以前,我写过一篇散文诗《等待也是一种幸福》,现在送给远行的女儿:

  冬天在干裂的寒风中等待着春天,黑夜在漫长的寂寞中等待着黎明,慈母在纤细的针线里等待着游子,恋人在缠绵的`日记上等待着知音

  于是,春天走来了,披着纤纤的一片净绿;黎明走来了,点燃了东方的一抹云霞;知音走来了,捧出了透明的一颗痴心……?

  由此我便推想:倘若没有狂涛,大海就谈不上壮观;没有山川,风景就谈不上瑰丽;没有等待,生活就谈不上绚烂。

  只有当等待的心灵与现实撞击时,你才会从耀眼的火花中体味出这份韵致,这份激动,这份喜悦,这份真诚。欣喜重逢,又有谁能否定这等待不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幸福呢??

  这牵挂是遥远的,也是亲近的。给平凡的日子添上几许牵挂,就会给生活添上几分浪漫。在那遥远等待中,或用心绪去欣赏窗外几时有的明月,或用心境去聆听雨打芭蕉的音符。其实,这遥远的牵挂也是双方的,无论何时都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你可以在牵挂中梦游那片熟悉的土地,你可以在牵挂中畅想那片思念的原野。

  无论外边的世界多精彩,都没有故乡的花好月圆。正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们才有了亘古不变的美好情感“牵挂”。也正因如此,人们才会有这般美好的回忆,才会珍惜每一次的重逢。女儿,牵挂是人生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美丽,她会伴着你来日自由快乐地翱翔。父母的牵挂无论何时都是一个承诺:脚下的路任你走,即使所有的路都行不通了,还有一条路可以畅行,那就是回家的路……

  人生中从来就没有什么草稿

  人生从来就没有什么草稿,每走出一步就是一步的人生历史。生活中,许多平凡的东西往往更重要,譬如好的心态,看似普通,不与人的财富和地位相关联,但却比财富和地位更重要。这个道理很简单,水和空气平凡,但生命须臾不可或缺;青草和绿叶平凡,但世界无此便无风景;土地和泥土平凡,但人类离了就会绝种……

  冷眼很多富豪达官自打商场和官场挖掘到第一桶金后,就开始了“得陇望蜀”和“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巡演”,但人算不如天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反之,感恩平凡,拥有一个好的心态,容易走得更远。

  人生平凡,绝非浅陋,绝非平庸,更绝非不思进取。人生本来就是平凡的,无论你做出何等成绩,做到哪个位置上,都不要把自己看作不可一世,这才是人间正道。莫要异想天开为自己规划不现实的目标,莫要以为自己真的是“天降大任”者。登山的路,谁都无法预言攀到哪一级台阶,只要付出了努力,承担了责任,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平凡者也同样具有魅力,平凡者同样也值得骄傲。

  平凡的人生本来就是幸福。闲暇时听一首优美音乐,唱一支喜爱歌曲,做一件开心家务,这本身是生活的基调,是生活的三原色,无论谁都不可以不食人间烟火。看来,人生真的无须先打一个草稿,那只是上小学时,孩子不懂写作的无奈之举。感恩平凡就要随其自然,一曲音乐,足以徜徉在流淌的旋律里,一杯咖啡,足以沉醉在生活的美妙中。

春节的散文5

  每年过年的时候,总是听到好多人感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我想,他们所说的没意思,大概是过年没有过年的味道和气氛吧。的确,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了,再也不用为一日三餐发愁犯难;吃穿用度跟过年没有什么差别;加之通讯网络发达,人们是无事不出门,即使不得已出门走亲戚,也是晚去早回,匆匆见一面,敷衍一番了事,颇有点应付差事的感觉。尤其是小孩子,宁愿在家里玩手机,玩电脑,在虚拟的世界里遨游,自得其乐,也不愿去亲戚家跟人交流。有时生拉硬拽去了,也是老大的不愿意,嘴撅起老高,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玩手机,不到吃饭时间绝不停止!

  每每看到这种情况,总是不由得想起我小时候过年的情形。那个年代,物质特别匮乏。大人小孩平日里穿的是粗布衣服,一日三餐,不是包谷面馒头就是黑面馒头。人人都显得面黄肌瘦,于是我们小孩子便很盼望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好被大人领着去打一顿牙祭,可这也不是谁都能享用的——除非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但过年就不同了,不但每个孩子都能穿漂亮的洋布衣服,新鞋子,白蒸馍更是能敞开肚皮吃饱!于是盼过年便成了我们小孩子最大的期盼,刚一放寒假就开始天天数日子。腊月初五,喝完“五豆”,初八吃完“腊八面”,我们便在大人的指导下,每个人手端一个小簸箕捡麦子里的石子,土坷垃,白面馒头的香味招引着我们,我们谁也不偷懒,干的特别卖力!经过几天的仔细筛选,大人们开始淘麦子,先是用井水,也就是咸水淘两遍,去掉灰尘和麦糠,之后才用窖水也就是“甜水”淘两遍,然后晾几天,到适当的干度后,由大人用架子车拉到生产队的磨坊去磨。由于磨面机的功率太小,又落后,机器从早转到晚,一个队的'人家磨完,往往就到腊月二十一二。这时,大人们也不用去生产队干活,一年所挣的工分已经换成了布票,肉票,家里也分得了一二斤油。于是,忙碌了一整年的家庭主妇们更忙了,算计一家人的衣服伙食,力争使家里每个人都能穿上新衣服,用仅有的一点肉和油让家人吃好。我的母亲生性好强,又善良孝顺,平日里我们吃的饭食就与退休的爷爷不一样——爷爷常年吃的是白面馒头和最好的菜,我们则是黑面和包谷面,过年的时候更是要让爷爷多吃肉和油呀,我们姐弟四个和小姑小叔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只是爷爷常常把他舍不得吃的别人送的东西给姐弟吃,使我们不至于太馋。

  母亲加班加点缝制好一家人的新衣后,在腊月二十六七便开始着手发面蒸白面馒头。馒头刚刚蒸到锅里,我们便迫不及待的问母亲啥时候出锅。当第一锅馒头出锅的时候,满屋便飘荡起一股香气,那是我们平日所不曾闻到过的。这时一向贪玩的我们是绝不会走出家门的,我们等着吃热腾腾,香喷喷的白面馒头。当馒头刚一出锅,我们便顾不得烫手,抓起一个便狼吞虎咽起来。往往还没尝到馒头的味道,馒头已经到了肚子里,于是抓起第二个,也是三口两口下了肚,似乎已经吃出点味道了,当第三个馒头拿到手里后,忽然想起“油泼辣子夹馍”会更香,于是到厨房找到辣子,狠狠的咬了一大口,那叫个香啊,久久舍不得下咽。这个时候,一向家教甚严的爷爷和母亲也不多说我们,只要我们尽兴就行。

  由于有初一不干活的习俗,母亲在蒸好两锅馒头,一锅包子后便开始做甜饭,炸各种面食和果子,做肉,腊月二十九赶完最后一个“穷人集”,捡点便宜东西,大年三十傍晚开始炸麻叶。这时我们小孩子是不允许到油锅跟前的,只能安分的坐在厨房隔壁的炕上,等待麻叶炸好母亲给我们端来,这往往要等到夜晚,但麻叶的香味招引着我们,我们都没有睡意。当香脆油酥的麻叶端进来的时候,我们的馋虫一下子被勾引出来,肚子咕咕直叫,于是一哄而上,洗劫一空,虽然没有解馋,但母亲也不会发善心再端一盘,这可是过年待客的吃食啊。在等待无望后,只好舔舔手上的油钻进被窝,在对大年初一穿新衣走亲戚的期待中慢慢进入了梦乡。

  初一早上,天刚麻麻亮,两个弟弟便迫不及待的响起了鞭炮,村里其他人家的孩子的鞭炮也已经响成了一片。我和姐姐还未及起床,伙伴们已经穿着新衣服来找我们了。我们匆忙起床,穿好新衣服,胡乱洗一把脸便出门到别的伙伴家。待大家都到齐后,大家便不顾寒冷聚集在村里的大路上,比较谁的衣服好看,谁的鞋子漂亮。不知不觉天明了,男孩子在放完自家的鞭炮后,又开始东奔西跑找别人没响过的零星炮,整个早上村道里都是此起彼伏的“叭叭”。我的小弟弟很顽皮,他会总是点一个小炮仗突然扔到正兴高采烈谈论的我们这些女孩堆里,听到我们因害怕而尖叫,他却带着胜利的大笑迅速跑开了。由于他年龄小,我们也只是笑着骂他一句,又继续我们的谈话,及至母亲喊我们吃饭。

  按照习俗,初二开始走亲戚或者在家待客。我们家在初二这天显得特别热闹,三个姑姑姑父以及他们的孩子都来了。一大家子人谈笑打闹,其乐融融。我们姐弟四个也最喜欢这一天。这天,姑姑们不但带了白面馒头和好多糕点,而且会给我们发压岁钱,虽然一人只有一块钱,但这也足以使我们炫耀高兴好几天!这一天,我们也能跟客人们坐在桌上吃好吃的。期间,大多蔬菜我都忘记了,唯独记得一道被姑父称作“蜜饯”的菜——其实就是红薯切条后在油锅里炸的,出来后撒点白糖而已。我却感到又酥又甜,是从没吃过的美味。以至于烙在记忆深处,从此,每当吃饭时,总会想起这道“菜”,但当我工作成家后,想起来做了一大碗时,却觉得干涩难咽,再也没有了香甜的味道!

  “破五”后,传统中的年虽然还没过完,但母亲所蒸的数量不多的白面馍已被我们蚕食得差不多了,剩余的是留给爷爷的。我们都知道规矩,但爷爷会把姑姑带来的他不舍得吃的糕点给我们吃。而姑姑们带来的白面大馍,母亲却藏起来了,母亲另外还藏了少许的肉和菜。这也是习俗,正月十五吃大馍,预示着吃了大馍能成大事。

  日思夜想中,正月十五终于来了。正月十五是点灯笼的日子,下午吃完大白馍后,我们便盼望天快点黑吧。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我和姐姐一人端一小块砖头,上边点着蜡烛——是爷爷和父亲怕蜡油留下来烧了我们的手特意做的,我们一手端蜡烛,一只手护着小心翼翼的走出家门。伙伴们已经在村道上来回行走了,有的直接用手握着蜡烛,有的打着灯笼。打灯笼的都是虚岁十三“完灯”时舅家送的。她们总是显得很得意,我们在嫉妒她们的同时,心里却暗暗期盼自己点灯笼的日子快点来吧。我的小弟弟这天晚上更顽皮了,他不点蜡烛,却点一根废三角带,边走边抡,看见谁打着灯笼,猛然就把三角带伸过去,有的孩子避让不及灯笼便被烧着了。当那个被欺负的女孩哭着回家告状时,却由于有十五烧灯笼的习俗,她的平日节俭的父母也不会骂弟弟,只是安慰孩子一番完事。

  夜深了,意犹未尽的我们被家人喊回家。正月十五,年终于过完了,大人们又要开始辛勤的劳作,我们也该开学了。但过年带给我们的快乐满足和期盼却永久的烙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令人永远向往!

春节的散文6

  季节推开腊月的大门,春节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古典女子,插一枝大红的灯绒花,迎着飘舞的瑞雪,走进五谷丰登的农历和乡村古老纯朴的风俗,在庄稼人的心坎上做窝筑巢。闪光的镐头和弯把犁,大汗淋漓的农事,躲在粉刷一新的墙角憩息。裸露金黄牙齿的玉米棒、鲜红的辣椒串和粗犷沙哑的播种谣挂在屋檐下,打探春耕的消息。辛勤劳作一年的庄稼人忙着赶集上店、置办年货。精明强悍的小伙子和花枝招展的姑娘,系上红绫绿缎的长腰带,风风火火地练习踩高跷、耍旱船。孩童们高举五颜六色的.灯笼,等待火爆爆的鞭炮爬上竹竿梢……腊月,是山乡一年中最兴奋、最劳神的日子,也是庄稼人一年中最闲暇、最疲倦的日子。

  春节,一个在古老中国传承几千年,备受中国人重视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人心目中显得十分神圣而高贵。

  春节,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传说在远古时代,“年”是种非常凶残的动物,长期生活在海底,每到除夕夜就成群出来觅食,所到之处,人畜无一幸免!所以,每到除夕夜前,在外打猎的亲人都争相回家与亲人团聚,躲避这场灾难。人们利用“年”怕火、怕红色、怕响声的弱点,在除夕夜穿起红衣裳,家家贴上红对联,燃放爆竹,于是“年”便逃之夭夭!这办法、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内容大都是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迎禧接福、祈求丰年,形式也带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

  春节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经过年代的更替和岁月的洗礼,顽强地生存保留下来。它记录着前辈与自然抗争的历史足迹,象征着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流淌在中国人血管里、刻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是全体中国人乃至全球华人的共同精神殿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草木萌动复苏,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万物葱茏。当新春来临,必然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将至,家家各有期待,人人怀揣心愿,以看似雷同的形式和方式,迎接各自心目中的新年。

  春节,是中国最大、最隆重的节日。人们无论旅途多么遥远,总把颠簸和疲倦捆进鼓囊囊的背包,在年夜钟声敲响之前,走进一副火红耀眼的春联,走进亲人特别是父母那殷切期盼的眼神。腊月三十除夕夜,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家庭温暖、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子,早已拿着香火或烟卷,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那响声……转瞬,伴随清脆的钟声和辞岁的仪式,旧年历已翻完最后一页,春天一步踏入新的年历,大家翘望岁月的金锤迈着急促而坚定的步子,跨越二十四节气,敲响老老少少增岁添寿的庄严时刻。争相点燃鞭炮,挑旺炉火,温热老酒,守住勤劳善良的美德和五彩斑斓的期冀,渴望一年望不到头的好收成、好运气。

  庄稼人与土地生死相依,自古是一对孪生的亲兄弟。如今农家的日子恰似见风就长的紫色豌豆花,互相憋着劲,攀比长势和高低。因为劳动,才有平凡而壮美的生命和享受快乐的权力,才有甜润脆亮的歌声和甜蜜温馨的节日。

  一年奔波,端午节你可以不回家,中秋节也可以不回家,但到了春节,无论天南海北、老人孩童,不分年龄、性别、地域,人们都千里迢迢地回家,停靠在温馨的家庭港湾。春节时,在神州大地,在全球所有华人聚居地,大家共同欢聚和兴奋!这就是年的魅力,彰显出一种神奇的魔力。

  网络化与地球村的时代,“人远天涯近”。社会更需要有一个情感交流与亲情汇聚的节日,调适心情,丰富生活。春节给我们提供了回归传统与祖先对话的机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交流的增加,春节的影响渐渐大起来了。由于春节倡导和谐、和美、团结、愉快、欢乐的主旨,与当今世界人民盼和平发展、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相契合,可以说不管在世界什么地方,只要有中国人的足迹,就有春节存在,扭中国秧歌,赏欢快锣鼓,看彩灯闪烁,观龙狮狂舞,听爆竹惊天,品礼花绽放,书迎春桃符,吟诗唱歌,吃团圆饭、春晚联欢……到处洋溢春节的味道。

  中国春节,已愈来愈全球化和国际化。它是全世界珍存下来不可多得的古老而传统的民俗,这一文化遗产的独特光芒,正让人类共享着亲情的温暖,团聚的欢乐与和平的幸福。

春节的散文7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最喜欢春节的第一个假期了,没错就是连外国人也称羡的中国春节,一连好几天的假期,热闹又有趣,令人回味无穷。

  说起中国人迎接春节,那可是家家户户都非常忙碌,几乎是全家总动员大扫除,除旧布新就是要把旧的、不好的扫掉,新的好运才会来,我家也不例外,老妈负责洗厨房和刷窗户,哥哥负责插桌椅和打蜡,我负责洗浴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家里里里外外、前前后后,打扫的亮丽如新、金光闪闪、干净溜溜、一尘不染……真是把我给累坏了!

  接下来要去迪化街大采购年货,这也是全家出动的重要任务,爸妈忙着采买送礼的礼品,奶奶忙着物色年糕和年菜,哥哥和我也没闲着,我们负责试吃和提东西,一条年货大街,摆满了五花八门的年货,人山人海、壅挤到水洩不通,逛了一下午,我提着大包的开心果和牛肉干,虽然脚好酸,可是一点也不觉得累,因为口袋装满免费的糖果,我的心里也满满的都是幸福!

  卡通片正精采时,厨房飘来一阵阵滷肉香味,我三步并做两步,自动跑到厨房帮忙拿碗筷,帮忙准备围炉的主角——火锅和一盘盘的火锅料,满满一桌的菜餚有鱼、有肉、有饺子,够我们大快朵颐三天三夜,奶奶还炸了我最爱的红豆年糕,外酥内Q,甜而不腻,一想到这个味道,就让我口水直流呢!

  夜,真是越夜越美丽!长辈们一位位慷慨地发出厚厚的`红包给我们压压岁,又陪我们施放烟火,咻!碰!每一发都照亮了夜空,响亮的鞭炮一定能赶走年兽,一手拿着红包一手拿着仙女棒,我希望这么幸福又温馨的习俗,一定要流传千古,好好代代相传下去哦!

  劈里啪啦的鞭炮声,12点钟一到,结束了这热闹又有趣的守岁之夜,您是不是和我一样带着幸福入睡?

春节的散文8

  临近春节,思乡浓烈,在外游子,回家心切。 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冰天雪地,都无法阻挡在外游子回家过春节的脚步;无论车票多么难求,还是舟车多么劳顿,都无法阻挡回家的路;无论是北国边疆,还是天涯海角,都无法阻挡浓浓思乡之路……不管是往南还是向北,回家团聚!回家过年!这是每个人的愿望,这是每个人的心声;思乡的愁绪无边无际漫延,没有一份感情比亲情更浓烈,没有一种温馨超过回家过年!

  我想回家乡,因为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想回家乡,因为家乡的泥土更芬芳;我想回家乡,因为家乡有我期待的模样;我想回家乡,因为家乡有我牵挂的方向;我想回家乡,因为家乡有我留恋的风光;我想回家乡,因为家乡有我心中的梦想。

  茫茫山河远,飘飘旎思念。在外漂泊的游子,家乡是永远牵挂的地方。每到过年,回家就成为心头那份永远割舍不掉的心事,家就是根,萦绕在每个游子的生命里,家就是魂,牵挂着每位游子的心底中。母亲在家常盼望,泪水悄悄沾衣裳。那段短短长长的归乡路,成为每位在外游子的喜悦征程。我在这头,家在路的那头;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阳光在那头;我在这头,期盼在那头......

  偌大的地球,不是每个地方都值得你牵挂;拥挤的人群,不是每个相识的'人都让你牵挂;虽然牵挂的人和事很多,但家乡是最值得牵挂的地方。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深深的眷恋、静静的等待、默默的守望。牵挂也是一种切切期盼、一份深深祝福!

  带着牵挂的情,向着家乡的云;随性而行,无需刻意;随心而行,不必担忧。我不迟,你勿念;我不言,你不怨。

  生活不只是诗和远方,还有亲人和家乡;岁月不只是寒冬的沧凉,还有温暖与希望……漂泊天涯,放心不下,心中有情,方能至家。因为家乡,才是最温暖的念想;因为家乡,才会令我们心驰神往。

  淡若人生乐逍遥,红尘墨书写春秋;不问花开几许,只问到家几何。

春节的散文9

  大年三十这天中午,带着寒意的大风阻挡不住匆匆回家的脚步,我们终于回到家见到了母亲。

  一阵嘘寒问暖,我们围在母亲的身边,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会儿让我们吃她亲手炸的麻花,一会儿把她过年早已准备好的瓜子、糖果一句句地叮咛着让我们吃。也许老人都一样,只有你吃了她为你们精心准备的好东西,他们的心里才会感到格外的满足。

  下午吃完团圆饭,我被朋友们的电话一阵一阵地催促着,母亲理解这些友情,便不舍地对我说,去吧,回来有空到村里转转。其实,她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明显流露着对我的不舍与无奈。

  晚上,我们几个朋友边打着牌,边看着春晚,妻子的电话便催促了好几次。11点刚过,妻子又来电话说,快回来吧,妈等着你睡觉呢。我知道母亲的身体不好,害怕劳着,便匆匆赶回家。这时,妻子和母亲早已躺在了被窝看春晚。我刚躺下,感觉有点饿了,就说想吃点东西。母亲忙披上衣服,要下炕为我取馍。我和妻当然不能让她出去,就再三劝说,最后她终于妥协了,取了几块蛋糕递给我,嘴里并嘟哝着,委屈我娃了。

  我知道母亲心脏病严重,睡觉早,就劝她关掉电视,早点入睡。她说,看文艺晚会吧,一年只一次,怪热闹的。我们只好依了她,陪着母亲看着。电视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母亲的火炕上也荡漾着融融的暖意。直到外面的鞭炮声一阵阵响过,母亲才依依不舍地关掉电视入睡。

  第二天黎明,外面的鞭炮声响起,我便和小时一样,穿起衣服第一个起床。起床后,先把便盆端到厕所,不能倒,然后洗脸、开门、在供桌上,点蜡烛、上香、磕头,最后点燃鞭炮。礼节过完后,就兴冲冲地走到房间,亲亲地叫一声:妈——大——,父母暖暖地应答着,少不了从衣兜里掏出一角或两角的'压岁钱,作为新年的祝福。

  如今不一样的是我要叫醒侄儿,引着他为供桌上爷爷和爸爸的遗像,上香、磕头,然后响鞭炮。

  这时,母亲起床了,她端着便盆,走向后院,我要接过去,她急忙说,不要,不要,我来。我这才有些后悔,为什么自己起床会忘记给母亲倒便盆呢?几十年了,自己总是没有这种机会,今天有了,我竟忘记了。谴责之余,我便忙为母亲倒上了洗脸水。

  大年初一的晚上,我自然还是到朋友家欢聚。在一个朋友家,我遇到了几十年没见过的一位在西安工作的下一级的同学。几句寒暄后他说道,老同学,到我们这个年龄,最急切的心情就是大年三十回家过年,最幸福的事就是围在老母亲身边和她拉家常,有妈才有家呀!他说着,眼睛里竟溢出几颗泪花。我们几十年不见,这句话一下把两颗隔膜的心融在了一起。于是,我们边喝酒便聊着,不知不觉到了晚上十一点多。最后,我不禁说道,早点回家吧,母亲在热火炕等着我们。他也禁不住重复着我的话,走吧,母亲在热火炕等着我们睡觉呢。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笑容。

  敲开大门,侄儿说,伯,我婆给你烤的馍,在炉子上。我走进母亲的房间,她见我回来,就从火炕上坐起来说,昨晚委屈我娃了,我早给你烤了两个馍,还有一盘你爱吃的酸辣白菜,在炉子上,你吃吧。我带着几分醉意打着饱嗝差点流出眼泪说,妈——,我刚和朋友喝完酒,吃得饱饱的。她有点惋惜地说,我怕你和昨晚一样饿着,好啦,外面雨大不?快上炕睡觉吧。

  我躺在母亲温暖的热炕头,和她聊起我和朋友在一起说的那些话,母亲插话说,妈最幸福的也是看到你们围在我身边说说话。我沉默了,想想回来了两个夜晚,自己竟同朋友在一起吃喝玩乐,一股酸楚涌上心头。

  第二天黎明,我便抢在母亲前面起床,端起她的便盆,倒在了后院,又洗过脸后,为母亲倒上了洗脸水。当时,我最怕的是母亲不给我行孝的这个机会。

  吃完早饭,我等着同村的亲戚到儿子的外婆家去。母亲知道我今天离开她,就到渭南了,因为在初三还有一个朋友的儿子完灯。她边和我拉着家常,边对我说,你先别急着去,等你哥给你打电话你再走。我知道母亲对我的不舍,在她苍老的容颜上,我读出了“依恋”,一位老母亲对于她要说走就走儿子的依恋。

  电话过来了,母亲脸上的那份依恋更加明显。她把早已给我准备好了一袋雪白的馒头和鸡块、鱼块从厨房拿出来,递给我说,今年我蒸了十篦子馍,明年我再多蒸些,你们那里蒸馍不方便。你这一走,不知啥时候才能见到你。

  我无法回答母亲的话语,含着泪走向飘零的风雪里。我不忍心回过头,我知道,在风雪飘舞中,母亲依然会站在家门口,目送着自己的儿子……

春节的散文10

  20xx年里的第一次旅行,阳光透过车窗,洒满了整个身,暖暖的,车内的暖气也很热,额头上很快出了汗,直至侵蚀到我每一个毛孔。我们一家三口相伴无语望着窗外,火车从一个又一个城市中穿梭而过,广播里传来“义县车站到了,下车的旅客请做好下车准备。”我们本次旅行的终点站到了。女儿兴奋的叫了起来,姥姥家到了,姥姥家到了。

  一年中最长的假期就数春节了,超办年货,走亲访友,时间显得是如此的紧凑。忙忙碌碌的,虽说是碌碌无为,但也算充实。春节七天法定假期,三天在我家度过,三天在爱人家度过,剩下的一天在旅行的路上。

  岳父和岳母知道我们要来,早早的就在家里等候,走出站台,我们打车直奔爱人家,女儿一进屋子就喊:“姥爷,姥姥过年好!过年好!”岳父岳母满脸笑容回应着:“过年好,过年好…等着,姥姥这就给你拿红包去。”女儿自然是很高兴,又跳又蹦的。我和爱人也行了拜年礼。屋内早已准备好一桌丰盛的年饭,我们边吃边聊,聊我和爱人一年来的经历,女儿的教育,老人们的身体…气氛很轻松,很幸福,一年中少有的惬意。

  时间过得很快,朱自清先生曾在《匆匆》中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感叹时间飞逝。是呀!时间就是这样,在你还没有感受到它存在的时候,它已从你身边匆匆而过。我和爱人同龄,今年正好三十岁,而立年,我们自感欣慰,也许是因我们没有去奢望太多。生活,我们一直感到足矣!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房子,虽然不是很大,但里面充满欢乐和爱,还有一个懂得理解我们的老人和一个可爱的孩子。早晚我们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每逢休息我们全家,祖孙三代去逛街,去游乐场,晚上在做上几个爱吃的小菜儿,日子过的虽说平淡的不能在平淡,但我们知足。我们不祈求奢华的生活,只求能平淡平安幸福的过日子。

  正月初五,财神爷的生日,我和爱人,孩子陪同岳母去县里的财神庙尽香,祈福家的小生意今年能红红火火,大吉大利。中午回到家里是一定要包饺子吃饺子的。包住好福气,吃到好运气。正月初五拜财神爷,包饺子吃饺子。让我和爱人都倍感亲切,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这绝对算的上是仅存不多的民俗年味了。

  春节,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变成了一种总结和人们相互间的攀比,变得再也没有那么重的年味了。记得小时候过年,很开心,早早的就换上母亲给买的新衣服,在拿挂父亲给买的小洋鞭,约上同村的小伙伴们,到村口河泡子上拆了挂,一个一个的放。到了三十晚上,十二点整就将鞭炮全都拿出来放个精光。鞭炮一响我就把院子里的'所有门都打开,抱上母亲在院子里事先准备好的大鲤鱼往屋内跑,边跑边大声的喊:“财神爷下到,年年有余,我家发大财。财神爷下到,年年有余,我家发大财…”进了屋马上把所有的门都关好。寓意留住财神,新的一年大吉大利。正月初一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情,就是爬出被窝给父母磕头拜年,要上几十元的压岁钱,去小卖店里在换些小洋鞭,省着放一直放到二月初二。时间速转,如今我已娶妻生子,对年的概念也有了改变,小时候的年就是有新的衣服穿,有平时父母舍不得为我购买的好吃的,有可以一直放到二月初二的小洋鞭。而现在的年,再也没有小时候的童真,如今过年变成了我和爱人额头的皱纹,变成了父母鬓角的白发,变成了孩子身高递增的数字,变成对过去一段时间的总结,对新一段时间的祈福,畅想。

  在爱人家的三天很快就过去,我们踏上了回沈的火车。车上都是走亲访友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喜庆,也都略带疲倦。春节假期已结束,明天我和爱人又要开始了工作,忙忙碌碌的,为家里的生计奔波着。

春节的散文11

  时间也在新陈代谢。还有两天丙申年就退出了舞台,成为历史,而丁酉年会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于是我们这些人就成了古稀有二、古稀有三、古稀有四的人了。

  旧中国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医疗条件严重缺失,人们在愚昧和无知中度命,那时的人均寿命极短。于是,人们叹曰:人活七十古来稀。我们虽然在世上走过了七十多个春秋,已经超出了古人所说的“希”的水准,但是我们不老。老,这个字眼离我们还很遥远。

  首先我们的心态不老。好奇,爱学,关心未知,肯专研是我们的天性。每天看书,读报,关心国内外大事,可以随心所欲的玩电脑,玩微信,玩年轻人会玩的一切。所以我们活得自在,活的自强,活的.自信,可以说我们是老年族的另类。

  其次我们的身体不老。当焦文彬挽着她爱人的手臂漫步在渤海之滨的沙滩上时,他们的腰肢那样挺拔,步履那样健美,笑容那样烂漫,都会以为这是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当王桂云清晨在劳动公园练舞时她的动作时而舒缓,时而激烈,舒缓时惟妙惟肖,激烈时铿锵有力。当陈春然在她的别墅劳作时,即像个实实在在的老农,不知苦与累,又像个身怀绝技的蔬菜专家,指挥调度有方。当我在棋枰前对弈时,会忘记一切,全身心的的投入那场硝烟弥漫,战马嘶鸣的古代战场之中。

  我们之所以过了古稀还不老,就是因为我们懂知识,不愚昧,知道什么是最积极的养生之道。快乐的情绪,科学的锻炼和合理的饮食是健康的三大基石。对此大家都有了太多的学习,研究,并且在多年的实践中被身体力行了的。所以七十多岁的人不显老这就不足为怪了。

  人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我们还能活多长时间,谁也说不准。但是只要我们科学的活着,积极的活着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让自己活到八十岁,九十岁,一百岁,乃至一百多岁,这不是没有可能的。

  大概是岁数大了的原因,我唠叨了这么长时间,唠叨也是一种释放。但我不是为了释放,我是希望大家都要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让身体更好些,让寿命更长些。这些话权当共勉。

  最后我给老同学们拜个早年吧,祝您们和您们全家春节快乐祥和,幸福安康。

春节的散文12

  新年来临的时候,我紧紧抓住记忆不放,今年失去了我的亲娘

  我的眼泪出奇的饱满,那是积攒了五十年的思念,刻骨铭心

  从小到大的每一天我都是自由散漫,因为我的亲娘时时处处把我照看

  今天我格外的'茫然,感觉天空被撕裂了一大块,我的脚下也是塌陷

  我的心中常常会怅然若失,总是在怀念中徘徊,就像一只失去翅膀的鸟儿

  我不知道飞向何方,冬天的寒风凛冽,我竟然不知道加添衣裳,只是心寒如霜

  存在的亲情就像每一天的阳光一样平常,失去的时候才感觉到温暖的份量

  也许我不明白我的幸福源于亲情,一个劲的东张西望,如今,我才明白

  七七纸烧过之后,我的心中确认了一个事实,她已经上了天堂

  她的微笑永定格在镜框里面,散落在家乡的小路上,存放在我的心上

  时间一刻不停的呼唤生命的活力,也毫不留情地剥夺了亲人的笑容

  今天我才明白,珍惜今天的所有,那都是比财富珍贵的宝贝

  亲人离开的创伤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会让你痛不欲生,除非你问心无愧

春节的散文13

  欢欢喜喜过大年,但过年时的一些不良习俗让祥和的春节烦恼多多。

  在吃不再是问题的时候,天天大吃大喝倒成了问题。日子好了,不管在谁家,桌上都摆满了大鱼大肉,平时饭食本来就不错,想吃什么就有什么,面对每家桌上相似的猪、牛、羊肉,已经提不起吃饭的兴趣,象征性地夹点吃吃。频繁地应付各类酒席,天天醉熏熏,伤肝伤胃。想当年用番薯、胡萝卜填饱肚子,面如菜色,谁都不会料到,将来有一天为无法拒绝丰盛的饭食而烦恼。

  吃完饭干啥呢?农村人主要的娱乐就是打牌,掼蛋、斗地主、长牌(类似于麻将),偶尔来点小刺激,百来块钱输赢。为了陪亲戚朋友,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在牌桌上,几天下来,手臂酸酸的,大脑晕晕的,眼睛涩涩的,满身的烟味挥之不去。有些人连续几昼夜打牌,回家时脸色憔悴,失魂落魄,走路摇摇摆摆,这年过得是不是有点累?

  村里人有钱后,放鞭炮习俗发生了改变。一是数量多,爆竹、长鞭、烟花等依次燃放,不少人家燃放时间持续20分钟以上;二是时间有调整,之前正月初一早晨放几只爆竹,现在大家都抢着敬头香,初一零点刚过,几乎在同时,鞭炮齐鸣,轰轰作响,如雷贯耳,此起彼伏。然后,是断断续续的`鞭炮声,持续到天亮,想安静地睡觉是不可能的。正月初五是财神日子,此情形又重新上演一遍。

  缭绕的香烟也是问题。村民从初一到初五不停地点香,以祈求平安、幸福,这本无可厚非。但村民除了在室内点线香,室外还要点斗香,斗香一般高两米左右,呈塔状,上小下粗,底盘有脸盆大。见过最高的斗香约有两层楼高,底盘直径一米多。小斗香持续燃烧10多个小时,大斗香则燃烧一天一夜,甚至更长。家家户户点斗香,村子里烟气缭绕。由于制作斗香的材料里含有各种化合物,另用塑料材质包装、捆绑,产生的烟雾刺鼻、呛人、有毒。有人家斗香倒了,把价值不菲的汽车燃着,有的把猪圈、鸡窝、草垛等点燃,引发火灾事故。

  过年是美好的事情,但过年期间的大吃大喝,无节制打牌,深夜持续燃放鞭炮,焚化大量的斗香等,影响人们生活和健康是值得思考的。

春节的散文14

  有关过年的记忆——办年货

  今天一大早登上微博,有朋友发的状态“二十七,杀只鸡”引起我的注意,不知不觉中,还有3天癸巳年即将告别了。今天去长安路体育场办事,挤在公交车上,接到父亲的来电,父亲问我过年的安排,并告知我,母亲听说未婚妻和我过年要回去,办了不少年货,让我回去什么也不必买了,挂掉电话才得知父母亲急切盼望我们回家过年,有了家的牵挂,心里有了一丝丝的暖意。

  从住处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颠簸,到了目的地省体育场。下车朝体育场看去,人群围了个水泄不通,体育场内张灯结彩,摩肩接踵,过了马路才知道体育场启动了一年一度的“年货展销节”,闻风而来的市民更是兴致勃勃,男女老少,提篮挎兜,好不热闹,这才让年味儿稍微浓烈了一些。我并没有机会进去仔细看年货,一是囊中羞涩,二是人托办的事情在身,急忙忙去了建设银行抽号排队,忙碌了半天,下午又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颠簸,去康复路接着早上没有办完的事情 ,康复路也是车水马龙,人满为患,当所有的手续办完的时候,已经快五点了,于是匆匆的坐上4路回去交差。途径钟楼,所有绿化带的树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和彩灯,让这个近于黄土色的城市有了一丝暖意,经过广济街,马路两侧各排了两个长龙,听通行的说,坊上的腊牛肉已经脱销了,这些人是从早上来排队买腊肉的!不禁一笑,这才是中国年的味道。

  每逢春节前,我家同所有 人家一样,办年货是重中之重。距离我们最近镇子每逢“二、七”有集,腊月二十二、二十七是一年最后的`两个大集,每逢这两个集的时候,整个镇子都沸腾了,“三矿一场”以及周围的农村都来赶集办年货,人们起个大早,三五成群朝镇子奔去,让这个昔日冷落的镇子蔓延近十里路,热闹不已。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全家上阵,恨不得把一家子一年的积蓄全部花完,只为过一个祥和的欢乐年,我们购年货的分工很明确,母亲选货、父亲掏钱、妹妹谗眼、扛活我先,每个人都忙的不亦乐乎。父亲爱吃肉,要割20斤后腿肉、妹妹爱吃鱼,每年提带鱼,我喜欢吃野兔,年年提上两个兔,母亲爱吃鸡,精挑细选大公鸡,瓜子花生水果糖,蔬菜豆腐加新衣。一天下来父亲装着鼓囊囊的钱包换成人手几包的年货,然后高高兴兴回家去,等着母亲“支油锅”。

  母亲给我说,原先人说正月不动刀,所以把正月要吃的东西提前备好,大概在每年腊月二十五左右,就要把各种食材加工成熟食,煮肉杀鸡 开油锅。每年母亲“支油锅”的时候,也是我们最盼望的时候,母亲起个大早,把买回来的东西洗净切碎,勾芡裹蛋,然后烧开油锅,把一盆盆生肉炸透,看着勾芡过后的小白块在油锅里翻腾,由白变黄,由生及熟,好不兴奋,我和妹妹围在油锅边,趁母亲不注意,偷捏一块吃到嘴里,有几次,还没有完全冷却的食物把我们的嘴巴烫的稀里哗啦,母亲哈哈一笑说“两个偷腥鬼”,我们不好意思的笑了。母亲常常还炸一些我们爱吃的“焦叶儿”,这是一种用面做成片状,然后加些芝麻放进去,经过油一炸,面片被炸得金黄酥脆,焦黄焦黄的,样子像一片片深秋的落叶,黄巴巴的蜷缩着身体,所以叫“焦叶儿”,把它咬在嘴里“吱吱”作响,满口留香的同时满地掉渣儿,很是美味,记得我上初三是一个人在市里度过的,年后母亲来铜川看我,就给我提着一袋“焦叶儿”,心里暖洋洋的,我中考完回去,家里的箱子里还存放着许多焦黄的“焦叶儿”,听说是母亲专门给我留的,好生幸福!

  关于年货的记忆是零散的,但是关于办年货的经历在我脑海中有很深的的记忆,在富平的老家农村,除了“支油锅”,还有一句民谚“二八二九蒸馒头”,就是在腊月二十八九这两天,农村家家要准备过年的馒头。这个馒头可不是平日里吃到的大白馒头,而是花样丰富多彩的花馍。在有几个春节,父亲带着我们全家回富平老家过年,在我有限的记忆里,貌似只经历过几次看祖母蒸馒头的壮景。那天早上,祖父一大早生火烧水,祖母把前日发好的面倒在案板上,用力的揉捏,一盆面忽被揉成条状、用刀切成拳头大的块儿,祖母用两个掌心细心的把玩着面团,面团在祖母的手中变得光滑细腻,然后祖父在蒸馍的屉子上厚厚刷一层菜籽油,祖母把馍一圈圈摆好,这就是我们吃的圆馍,是给人拜年用的;有一种馍是把面切成块儿状,然后给面块儿中间用手指戳一个洞,然后给里面用筷子点几滴油,在经过掌心的揉捏,最后再用手在馍的表皮中间捏一条类似螺旋的图案,在放到屉子上的“油心馍”;还有一种馍是祖母把捏好的面团,用梳子在馍上横竖有规矩的扎一些图案,然后再馍的一头捏几个图案,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说不出名字馍馍就出现在人的眼帘;还有说不清工艺的花卷、奇形怪状的花馍、更有锅盖大的通常一个屉子只能放下一个的“巨型馍”,各种各样的馍有各种各样的用途,放在屉子里馍最后被一级一级的叠加起来,盖上锅盖,然后用一条一条的笼布用水浸湿,一圈一圈从上到下缠在屉子上,给大铁锅的边缘缝隙用抹布缠实,最后盖上锅盖,锅盖上压几个砖块儿,祖父开始一边拉着风箱,一边咬着他的老烟袋,扑哧扑哧的吸了起来。

  关于办年货,我们那里还有这么一段儿有趣的民谣:“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扭一扭”。一件件年货,一份份平安,一桌桌美食,一家家团圆。

  这就是我关于年货的记忆!

春节的散文15

  在写于1935年的《记元旦》一文中,林语堂描述了自己从拒绝旧历新年到败给传统习俗的心路历程。他先是坚决地表示,“我的科学意识叫我不照旧历过新年,而我也答应我不会”,然而,从仆人送来一碗腊八粥开始,他已经感觉到旧历新年的到来。而让他一发不可收地勾起对旧历新年美好记忆的,是一盆从福建老家送来的水仙花。

  “我不觉回忆到我的童年。当我接触到水仙的香味,我的思想便回到那红对联,年夜饭,爆竹,红烛,福建蜜橘,早晨的道贺和我那件一年只许穿一次的黑缎大褂。”水仙花的香味让他想起家乡的萝卜糕,他特意去北四川路买了“二斤半一篮年糕”回家。吃着油煎年糕,水仙花的馥郁香味充满着屋子,最后,邻居的爆竹声让他从头脑和心志的心理冲突中惊醒过来——“它们是有一种欧洲人所不能体会的撼动中国人心的力量”。

  他叫来自己的孩子:“阿经,拿去给我买些高升鞭炮,捡最响最大的。记住,越大越好,越响越好。”“于是我便在爆竹的‘蓬—拍’声中坐下吃年夜饭了。而我却好像不自觉的感到非常的.愉快。”

  禁令归禁令,老百姓还是按老规矩过自己的年

  林语堂拒绝过旧历新年,是有前因的。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宣布改用公历,并将这一天定为民国元年元旦;到了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提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至此,原指阴历岁首的“元旦”和“新年”,被用来指公历1月1日,而阴历岁首改称“春节”——我们过春节,其实也只有100多年历史。

  在推行新历、废除旧历上,南京国民政府一度很激进。1925年1月1日起实施的《实行阳历新年的办法》规定,阴历新年之拜年庆祝等,均移在新年举行。1930年,国民政府重申:“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等于国历新年:(一)凡各地人民应将废历新年放假日数及废历新年前后所沿用之各种礼仪娱乐点缀,如贺年、团拜、祀祖、春宴、观灯、扎彩、贴春联等一律移置国历新年前后举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执着于旧历新年,被视为“不曰顽固,即曰反对民国”。林语堂这样自称“新派”的知识分子,当然要表示自己不过旧历新年的决心。然而,禁令归禁令,老百姓还是按老规矩过自己的年。“大都市的民众在‘国历’一月一日虽然要虚应故事,在大门上贴一副变像(相)标语的春联,而大门以内却若无其事,照常生活。一到‘农历’的腊月,小康之家从二十三日送灶起便忙碌起来,一直到正月十五夜元宵以后,才在筋疲力尽的情形下,结束了过年的变态生活。”记者伊弁在刊于《世纪评论》第一卷第六期的《过年》一文中这样写道。

  1934年年初,国民政府停止强制废除阴历,不得不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林语堂的《记元旦》写的就是禁令取消之后的第一个旧历年。巧合的是,一向表示不过年的鲁迅也在此时表示:“十多年前,我看见人家过旧历年,是反对的,现在却心平气和,觉得倒还热闹,还买了一批花炮,明夜要放了。”

  你过你的年,他过他的年,不想过年也完全没问题

  尽管对待过年的心态各异,尽管不时出现“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陋习”(罗永浩语)这样的激烈反对声音,年还是要过的。而社会在变,生活在变,人也在变,相应的,过年的方式也在变。

  近年来,不想或者不敢回家过年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想开了,干脆不回家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想回而不敢回的,也就是所谓“恐归族”。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xx年春节前做的一个调查显示,41.1%的人认为自己是“恐归族”,而过年不想回家的原因,69.4%的人选了“不能衣锦还乡,面子上过不去”。

  “恐归”的纠结在于,在理智上,知道春节很重要,父老乡亲盼着自己回去团聚;但情感上,实在不能接受回家后需要面对的一切:被问收入、被问有男/女友没、被问什么时候要小孩……反向思考一下,如果传统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改成“不回家,照样过年”,是不是就可以不再纠结回不回家呢?

  曾有人撰文提出:“恐归族”的诞生,“或者可以催生春节文化的新因子,如果合理引导,会更加丰富春节文化的内涵,使古老的春节焕发出新的活力”。既然“恐归”,那么,“不归”是不是可以成为一种新的过年方式?比如,带上父母出门旅游,一家人在路上,快快乐乐把年过了。或者把父母教育成姚志德、纪经书夫妇那样退休后环球旅行的生活家,他们玩他们的,你们玩你们的。

  过年快不快乐,重要的还是心态。像鲁迅那样,一向不过旧历年,但在有了一定阅历,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他心平气和地接受了这个节日:“今年却亦借口新年,烹酒煮肉,且买花炮,夜则放之,盖终年被迫被困,苦得够了,人亦何苦不暂时吃一通乎。”而且,你过你的年,他过他的年,以前不想过年现在忽然想过,没有问题;完全不想过年,也没有问题。就像梁实秋的父亲,在20世纪初期说出的话:“我愿在哪一天过年就在哪一天过年,何必跟着大家起哄?”

【春节的散文】相关文章:

春节的散文05-24

春节的散文(实用)05-24

春节的散文(精选15篇)05-24

春节的散文精品【15篇】05-24

春节的散文集锦15篇05-24

过年的风俗散文(通用62篇)01-11

散文—绿叶07-22

秋景散文07-23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