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时间:2024-08-04 22:54:47 林惜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通用14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通用14篇)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1

  前天读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书不厚,仅160多页,讲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组织、考试、经济、兵役等制度。读罢,仿佛重游了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而且是之前很少触及的中国政治史。毕竟,中国历史更像是一部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甚至军事史,惟独少有谈及政治的部分。读书时学唐诗宋词,所谓政治,也无非是作者被罢黜,郁郁不得志,如此作为讲述其文学价值的大背景而已。

  贯穿全书,钱穆先生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

  这恰恰表明了钱穆先生写书时的环境。《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写于上世纪50年代,相比现今,那时候的中国仍是弱国,弱国就容易自卑,自卑就容易自我否定。书中,钱穆先生极力反对当时用“专制黑暗”评价中国政治制度的武断言论。想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其实,这种倾向现在也没有完全终止,我们常常碰到一些中国人,一遇到问题就开始抱怨“中国文化如何如何不可取,如何如何落后”,好似中国害了他。)

  与那时相比,现今的中国自信了,也更理性了,我们能够正面自己的问题,也理直气壮的接受自己的优点。百家讲坛的火爆就是最好的证明:无论它是否在以娱乐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但它毕竟证明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对传统、对历史乐于接触和探求了。

  但这种理性在当时尚不存在。对于当时抹杀历史的观点,钱穆先生在书中说:

  "我们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

  书中随处可见从历史角度分析当时人所处的情境,以及对现代的影响。比如,对于中国没有专以政治思想成名的人物,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只因中国读书人多半做了官,他们对政治上的理论和思想,早可在实际政治中表现了。用不着凭空著书,脱离现实,来完成他书本上的一套空理论。于是中国的政治理论,早和现实政治融化合一了。"

  关于中国缺少西方的“民主精神”,钱穆先生认为:

  "中国政治上的传统观念,对一意见之从违抉择,往往并不取决于多数,如西方所谓之民主精神。而中国人传统,则常求取决于贤人。春秋时即有“贤均从众”之说(见《左传》)。哪一人贤,就采纳哪一人的意见,假若双方均贤,则再来取决于多数。贤属质,众属量,中国传统重质不重量。中国人认为只要其人是贤者,就能够代表多数。不贤而仅凭数量,是无足轻重的。"

  关于明朝始创的八股文,钱穆先生认为其本意在于公平的录取人才,只是后来变坏了(是不是有点像当前中国已经实行了30多年的高考?如果我们简单粗暴的抹杀高考,那就是犯了武断的毛病):

  "开始时,也并不是政府存心要愚民毁丧人才的,目的还是在录取真人才。然而人才终于为此而消磨了。现在只骂创始此制的人存心不良,怀有极大的恶意,其实此制度也不是某一时某一人所创始的。而且纵使存心公正善良的人,其所创制度,也可有偏弊,有流害。我们必如是想,才能对政治制度有深一层之研讨与警惕。"

  最后,在总论中,钱穆先生谈到历史的作用:

  "当前英国哲人罗素曾说过:讲哲学,至少有一个功用:即在减轻人一点武断。我想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因事情太复杂,利弊得失,历久始见,都摆开在历史上。知道历史,便可知道里面有很多的问题。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话讲得完。历史终是客观事实,历史没有不对的,不对的是在我们不注重历史,不把历史作参考。"

  我想,“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这话实在是有道理。虽然“尽信书不如不读书”,但世间本来就少有绝对正确的真理。多了解一些历史,多明白当时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约束、所要解决的问题、所经历的历史变迁,我们也就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反省,多一些客观的评价,最终以史为鉴,对当前、对未来,做更好的把握。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2

  本书是钱穆大师的讲稿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短短的160多页,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地方与政府的关系、考试制度、经济制度、兵制等做了概况和比较,指陈利害得失,实在是好书!

  钱先生认为讨论历史制度,应该将当时的历史传统与当时人的历史意见作为主要参考,不该把我们的时代意见来抹杀当时的历史意见,中国从来不是一个无制度的国家,而每一制度的后面也必有其所以然的.理论和思想。

  以汉武帝时期的盐铁政策为例,先是从古代井田制度与山泽禁地在所有权上的区分,直讲到少府与大可农的税收分配之于政府与皇室的由来,而引申出盐铁官卖来,以说明这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和理论的问题,而且也是由很重要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情况来决定的。春秋末年已废弃了古代的井田制,耕地的所有权为农民私有,而非耕地的禁地仍属于贵族,当时民间常有人私闯禁区进行烧炭伐木,捕鱼猎兽的非法牟利,久而久之也放开了禁区的山林池泽,以征收赋税的方式代之。秦汉统一政府出现后土地所有权的观念依然承袭旧制,只是封建贵族已消失,只剩皇帝一家,这一所有权问题就直接影响到赋税。所以当时农田租入归诸大司农,充当政府公费,而山海池泽的税收属于少府,专供皇帝私用。一开始田赋是大宗,商税是少数,大宗归公,小数归皇室也颇为合理。但是战国以后,盐铁之利逐渐膨大,商税已逐渐远超田赋,这也是始料未及的。汉武帝雄才伟略,军费浩繁,花光了大司农的钱之后,慷自己之慨,把少府的钱捐献给政府,同时要求地方上的有钱人捐钱,最富庶的莫过于盐铁商人,然响应者少。汉武帝认为是自己把山海池泽让他们经营才能煮盐炼铁,发家致富,而他们不乐捐,就把全国的非耕地收还,由政府来经营,于是盐铁就变成了国营与官卖。

  钱穆先生说“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因事情太复杂,利弊得失,历久始见,都摆开在历史上。历史终是客观事实,历史没有不对的,不对的是在我们不注重历史,不把历史作参考。” 多了解一些历史,多明白当时所处的环境、所受的约束、所要解决的问题、所经历的历史变迁,我们也就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反省,多一些客观的评价,最终以史为鉴,对当前、对未来,做更好的把握。

  本书着力陈述制度须合于本国传统,须合于人事。这点是极为重要的,尤其值得我们加以学习、领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3

  在拜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之后,我深感其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洞见的政治哲学思考集。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政治制度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得以窥见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与实践智慧。

  1. 政治制度的变迁与适应

  书中,钱穆先生详细阐述了从秦汉到明清各朝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如何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适应。这种变迁并非简单的制度更替,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文化底蕴。例如,汉代的郡县制与封建制的并存,既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保留了地方自治的灵活性;唐代的科举制则打破了世袭制度,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流动与阶层融合。

  2. 政治得失的深刻剖析

  钱穆先生不仅描述了政治制度的表面现象,更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得与失。他指出,任何政治制度都有其优点与局限性,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时代需求进行适时调整。例如,秦代的严刑峻法虽然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而汉代的“黄老之术”则通过无为而治,使社会得以休养生息,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这种对政治得失的深刻剖析,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3. 政治智慧的启示

  阅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博大精深。这些智慧不仅体现在制度设计上,更体现在治国理念、用人之道、施政方针等各个方面。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德治”,主张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法家则注重法制建设,强调以严明的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这些思想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独特体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4

  再次品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历史上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引发了我对当代政治问题的深刻反思。

  1. 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钱穆先生在书中反复强调,政治制度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和完善。这一观点对于当代政治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今世界,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等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勇于探索符合国情和时代要求的政治制度。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对传统政治智慧的继承和发扬,因为那些经过历史检验的`制度和理念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普遍的价值。

  2. 政治权力的制衡与监督

  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钱穆先生多次提到政治权力的制衡与监督问题。他认为,有效的制衡和监督机制是防止政治腐败、保障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这一观点对于当代政治实践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今社会,政治权力的滥用和腐败问题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的制衡和监督机制,加强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确保政治权力的合法、公正、透明运行。

  3. 政治文化的培育与弘扬

  最后,我想谈谈政治文化的培育与弘扬问题。在钱穆先生看来,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塑造政治观念、规范政治行为、引领政治方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政治文化的培育与弘扬工作,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渠道传播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行为规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政治社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5

  在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时,我被其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对政治制度变迁的精辟分析深深吸引。尤其是汉唐两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辉煌灿烂的时期,其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得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镜鉴。

  汉代:郡县制与察举制的双重奏

  汉代在继承秦代郡县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在选官制度上进行了重要创新——察举制。钱穆先生指出,郡县制的实施,使得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增强,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为国家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而察举制,则通过地方官员推荐贤能之士入朝为官,打破了世卿世禄的旧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增强了统治基础的广泛性。

  然而,察举制在实施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弊端,如地方官员的徇私舞弊、门阀势力的兴起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原本的积极意义。钱穆先生的分析提醒我们,任何制度都有其两面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唐代: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辉煌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的时期。在政治制度上,唐代创立了著名的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衡,既加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体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同时,科举制的完善,更是唐代政治制度的一大亮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进一步打破了门第限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为唐代社会的繁荣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然而,钱穆先生也指出,随着科举制的深入发展,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如考试内容的僵化、官员的官僚化倾向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科举制的活力。此外,唐代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等问题,也反映了政治制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性。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6

  进入明清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既体现了历史的惯性,也预示了新时代的曙光。

  明代:废除丞相与内阁制的兴起

  明代政治制度的最大变革莫过于朱元璋废除丞相,将相权彻底收归皇权之下。这一举措极大地加强了皇权,但同时也使得皇帝负担加重,政务处理效率下降。为了应对这一困境,明代逐渐形成了内阁制度,内阁官员虽无宰相之名,却行宰相之实,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助手。

  然而,内阁制的兴起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反而因为皇权的绝对化而使得内阁官员的地位变得微妙而尴尬。钱穆先生对此有深刻洞察,他认为明代政治制度的这一变化,既是皇权集中的结果,也是皇权受到制约的反映。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与专制主义的顶峰

  清代在继承明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其中,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军机处直接对皇帝负责,处理国家机密要务,其地位凌驾于六部之上,成为清代最高决策机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代专制主义达到了顶峰,皇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然而,钱穆先生也指出,清代政治制度的这种高度集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也扼杀了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为清王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同时,清代在选官制度上继续沿用并完善科举制,但科举制的僵化与腐败也日益严重,最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更能深刻体会到政治制度对于国家兴衰、社会变迁的重要影响。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在回顾过去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7

  在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时,秦汉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章节不仅详尽地描绘了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演变,更深刻地揭示了这些制度背后的社会逻辑与历史必然性。

  1. 秦始皇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钱穆先生开篇即谈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伟大成就,以及他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如推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等,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的基础。秦始皇的举措,虽然在当时饱受争议,但长远来看,无疑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融合,为后世提供了稳定的政治框架。

  2. 汉承秦制与汉武帝的集权加强

  汉朝在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诸多调整和完善。尤其是汉武帝时期,通过设立中朝、削弱相权、推行察举制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钱穆先生指出,这些改革不仅巩固了皇权,还促进了人才的选拔与流动,为汉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法律制度与社会治理

  秦汉时期的法律制度,如《秦律》和《汉律》,体现了当时统治者对于社会秩序的严格把控。钱穆先生通过对法律条文的解读,展现了秦汉时期法律的严密与公正,同时也指出了其严苛之处。他强调,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其制定与执行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才能真正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4. 思考与启示

  通过对秦汉政治制度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意识到任何政治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此外,钱穆先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客观公正,让我学会了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和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8

  进入唐宋部分,钱穆先生的笔触更加细腻,不仅描绘了唐宋两代政治制度的辉煌成就,还深入剖析了这些制度背后的社会变迁与文化底蕴。

  1. 唐代的科举制与官僚体系

  唐代科举制的完善,无疑是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亮点。钱穆先生详细阐述了科举制如何打破了门阀世族的垄断,使得更多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仕途,从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与公平。同时,他也指出了科举制对于官僚体系的影响,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注重才能与学识,而非家世背景。

  2. 宋代的重文轻武与文官政治

  宋代在继承唐代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文官政治的地位。钱穆先生分析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与影响,认为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军事力量,但却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的稳定。宋代的文化成就,如宋词、宋画等,都与这一政策密不可分。

  3. 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局限

  唐宋两代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诸多创新,如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枢密院等,这些制度在当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钱穆先生也指出了这些制度的局限性,如权力过于集中、官僚体系庞大等,这些问题在后世逐渐显现,并对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思考与启示

  通过对唐宋政治制度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唐宋两代在政治制度上的创新,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还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我也认识到任何政治制度都有其两面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与优化。此外,钱穆先生对于历史人物的深刻剖析与独到见解,也让我受益匪浅。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9

  在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时,秦汉篇给予了我深刻的启示,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制度初创:秦朝的中央集权

  钱穆先生开篇便提及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重要性。秦朝废除了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这一变革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也为后世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秦朝的法律制度,如《秦律》,体现了其法家思想的实践,虽然严苛,但确保了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转。然而,秦朝的短命也警示我们,过度强化中央集权而忽视民生,终将导致社会的崩溃。

  继承与发展:汉朝的“汉承秦制”与儒家思想的融入

  汉朝在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诸多调整与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制。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提升了儒学的地位,也通过儒学来规范君臣关系、社会秩序,实现了政治与文化的双重统一。此外,汉朝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开始重视士人的德行与才能,为后世科举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汉朝的政治实践表明,政治制度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反思与启示

  通过秦汉篇的阅读,我深刻体会到政治制度的选择与变革对于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至关重要性。秦朝的强硬手段虽然短期内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与强大,但缺乏足够的柔性与韧性,最终难以长久。而汉朝则在继承与创新中找到了平衡点,既保持了中央集权的优势,又通过儒家思想的融入缓和了社会矛盾,实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启示我们,在当今社会,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同样需要把握度的问题,既要勇于革新,又要兼顾各方利益,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10

  进入唐宋篇,钱穆先生以更加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两个朝代的政治风貌,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转型有了更深的理解。

  唐朝的开放与包容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辉煌的时期,其政治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不仅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运行效率,也加强了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此外,唐朝的开放政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唐朝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帝国。这种开放与包容的精神,为唐朝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宋朝的.文治与变革

  宋朝在继承唐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变革。首先,宋朝通过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大大拓宽了士人的入仕途径,使得更多的优秀人才得以进入国家管理层。这一变革不仅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也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其次,宋朝在财政、军事等方面也进行了诸多创新,如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未能完全成功,但其勇于改革的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此外,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军事力量,但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反思与启示

  唐宋篇的阅读让我深刻认识到,政治制度的成熟与转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调整与完善。唐朝的开放与包容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国际关系、促进文化交流的宝贵经验;而宋朝的文治与变革则启示我们,在面临社会问题时,要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同时也要注重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此外,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需求与矛盾,提醒我们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社会现实,确保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11

  在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我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亲眼见证了中国数千年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变迁。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政治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一、制度的传承与创新

  书中,钱穆先生详细阐述了从秦汉到明清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如秦的郡县制、汉的察举制、唐的三省六部制等。这些制度不仅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最为感慨的是,尽管朝代更迭,但中国政治制度始终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每一次变革都蕴含着对前朝制度的反思与超越,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政治理想的不懈追求。

  二、权力与制衡的艺术

  钱穆先生特别强调了权力制衡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的重要性。他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分析了皇帝、宰相、六部等权力主体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现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复杂的权力博弈与制衡机制。这种机制虽然不完美,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权力的过度集中与滥用,保障了国家的相对稳定与发展。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权力制衡不仅是现代政治的'重要原则,也是古代中国政治智慧的重要体现。

  三、文化与政治的交融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化与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钱穆先生指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的理念。这种理念不仅塑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态,也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传统。我意识到,要真正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得失,就必须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去考察。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12

  再次翻开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更加专注于从书中汲取历史的智慧与启示,以期为当代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历史镜鉴,以史为鉴

  钱穆先生通过详细梳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历史的镜子。我深刻认识到,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但历史中蕴含的规律与智慧却具有永恒的价值。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从历史的兴衰更替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二、制度创新,与时俱进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制度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与发展,正是因为它们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与创新。这启示我们,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勇于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

  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钱穆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与敬仰深深感染了我。他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其生命力与活力,正是因为它们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这启示我们,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自觉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总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启示的著作。它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13

  在拜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历史长河中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智慧。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政治变迁的壮丽画卷,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复杂性与精妙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一、制度变迁的脉络

  书中,钱穆先生从秦汉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详细梳理了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变革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动因。我尤为印象深刻的是,他如何揭示出每一个新制度的诞生往往是对前朝弊端的修正与超越,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既是对隋朝制度的继承,也是对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之间平衡的新探索。

  二、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书中对皇权与相权关系的探讨尤为深入。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到明清时期宰相制度的彻底废除,钱穆先生深刻剖析了这一过程中皇权不断强化的历史必然性与相权逐渐萎缩的无奈。这让我认识到,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不仅仅是制度本身的调整,更是权力结构的重新分配,是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强化的过程。

  三、文化对政治的影响

  此外,钱穆先生还强调了文化对政治制度的重要影响。他指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政治制度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无论是选官制度中的“德才兼备”标准,还是行政管理中的“仁政”理念,都深深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这让我更加明白,政治制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社会文化土壤之中。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14

  读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政治旅行,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让我领略了历史的魅力,更引发了我对现实政治制度的深刻思考。

  一、历史的镜鉴作用

  钱穆先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得失成败。这些历史经验如同一面面镜子,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过去政治制度的优点与不足,从而为我们今天的政治制度改革提供宝贵的借鉴。例如,书中对科举制度的剖析,就为我们理解现代人才选拔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在书中,钱穆先生多次提到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兴衰,往往与其政治制度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只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勇于进行制度创新,才能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一观点对我触动很大,让我认识到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我们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勇气,不断推进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三、文化的力量

  此外,书中对文化与政治关系的阐述也让我深受启发。钱穆先生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推动政治制度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在进行政治制度改革时,必须充分考虑文化的因素,尊重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以文化为引领推动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总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更让我们在历史的镜鉴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为未来的政治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05-18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04-05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200字06-23

小狗钱钱读书笔记10-19

小狗钱钱读书笔记05-17

《小狗钱钱》读书笔记07-05

《小狗钱钱》读书笔记范文04-15

《小狗钱钱》读书笔记(精选40篇)02-07

《小狗钱钱》读书笔记15篇02-24

《小狗钱钱》读书笔记(15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