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夏娃的觉醒》读书笔记

时间:2020-12-30 11:52:23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夏娃的觉醒》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疗愈自己儿童时期创伤的心理书籍。作者是(德)爱丽丝.米勒,“一位以关注儿童早期心理创伤及其对成年生活影响而闻名世界的心理学家。她颠覆了传统的儿童心理学观点,提醒世人认识父母对儿童造成的侵犯,在欧洲引起重大回响。”

《夏娃的觉醒》读书笔记

  编辑推荐:“童年是一座宝库,认真地开始与童年对话,才能更好地面对真正的自己,爱自己,做更好的自己。爱丽丝.米勒想要告诉读者的是所有外化出来的一切诸如抵触的思想、病态的身体、无法处理的人际关系等,都需要真实地面对和揭开童年的事实真相,才能从根本上疗愈一切。”

  推荐序里,台中荣民总医院精神部主治医师、Dr.Soul身心灵成长中心创办人庄凯迪说:“每个人都该阅读一些心理分析的书籍,帮助自己跳出童年时期成长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创伤。然后,我们才能够带领我们的子女走过童年成长过程中必经的各种挫败,帮助他们坚强有韧性,避免被心里的怨恨引领到各种变态的领域去。爱丽丝.米勒这本书,适合所有想要帮助自己与子女开创实际生命历程的人,踏出醒悟与自我实践的第一步。”

  另一位心理博士、故事疗愈作家周志建说:“暴力对一个人的身心影响甚巨,根据书上的例子,很多成人身体的病痛,其实都跟童年遭受暴力经验有关。然而更惨的是,暴力会”代代相传”,小时候遭受暴力的人,长大以后,自然也会变成另一个”施暴者”,不自觉地对他周遭的人施以暴力。”“救赎之道,就在于觉知、觉察,好好去拥抱过去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进而好好把自己爱回来。”

  第一部 未受重视的宝库:童年

  1-药物取代认知

  作者认为,“饮食失调症的病因从很久以前就被认为是心理问题,许多医生都宣称他们了解这点,但是由于他们大多无法自如地对待自身的情绪,也很少有方法可以回溯自己的童年,因此他们无法理解病患身上的这种病症语言。”而表象的治疗则是借助药物来进行控制与阻止病症。“若通过心理治疗,患者可以感知到自己真正的情绪并表达出来,进而恢复健康......但通常这种意见都会被压抑下来,因为都害怕对父母提出指控......”

  “无疑地,一场成功的治疗,首先要宣泄个人情绪......”作者认为,要处理自己童年的故事,如果能找到一位有同理心的治疗师(见证者),那样可以帮助自己更勇敢地承受事实的真相,从而获得自由,可以认真地看待自身身体与情绪传达出来的信息,不再让它们成为问题。

  而“即便我们没那么幸运,没遇到一位有同理心的治疗师,也就是处理过自己童年、也不需将自己的童年投射在我们身上的那种治疗师,但倘若另外有个人会倾听我们受创的童年,并了解这些经历所产生的意义且不会轻视,那么我们也能获得协助。”

  文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叫伊莎贝拉的演员,许多器官都动过刀,当她患上慢性肠炎去看内科医生,无一例外的医生都是给她开抗生素,而做了许多检查,却显示她的血液数值正常,超音波检查也未发现肠道有异样,但她自身的疼痛感和绝望却日趋剧烈。“最后终于找到一位可以处理造成她发病的冲击情绪的心理治疗师,她终于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与强烈的感受表达出来,这让她回溯了自己幼儿时期的状况,短短几周内,她肠道的不适症状便已缓解,而且她也更了解自己的童年困境是如何通过病症反映出来的。”

  2-心理治疗如何处理童年事实真相

  作者说,对于那些即便通过药物治疗而仍然无法摆脱忧郁症的人来说,知道自己是谁,为何自己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比如何摆脱忧郁症更为重要。“对这种人而言,处理自己的童年,需认真地挖掘童年这座宝库,然而,如今的心理治疗教学都将医治重点放在给予药物上,这点着实令人惋惜。”

  而对于“爱是最有效的良药”这一观点,作者说,“虽然我绝对尊重几千年来有关爱的力量的说法与文字记录,但是我们也不能忘了,单单只有善良的心愿与希望,并不足以让不断设法毁掉自己的人敞开心扉去爱别人,我们反倒应该这么想,如果这人小时候没有被扼杀在他自己真正的本性当中,那么这场令人绝望的抗争便不会发生了。”

  而通过心理治疗师进行心理治疗工作,作者认为“有的时候只要稍微接触到童年实情,就已有疗效了,而这么做的前提是,当事人必须同时感觉到,需要有一个善解人意的人陪伴在旁,如果没有,等于是在重复当事人的创伤。”

  “......我们的身体完全了解我们经历过的事,但身体里也藏着一颗心,这颗心希望完全掌握我们、调度我们,这种控制手法与小孩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或头几年里,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东西是一样的,因此身体不得不弃权,开始顺应与服从,但它偶尔又会通过病症来为它的困境提出警告,就像拒绝上学的孩子常常会生病,但父母却一直不理解原因为何。”

  “我认为有效的心理治疗至少可以让患者将他最初的困境表达出来,当我们想逃离那背负在我们身上的事实时,我们其实跑不了多远,事实会一直跟随着逃跑的行为,带给我们痛楚,使我们做出后悔的行径,让我们更加迷惘,削弱我们的自我意识。如果我们正视这些事实,我们便有机会去认清它们,了解缺少的是什么,以及导致情感生活空虚的原因是为何。”

  3-体罚与政治“使命”

  “如果让一个孩子相信,人们侮辱他、折磨他是为了他好,那么他可能一辈子都会这么认为,导致的结果便是他也会虐待自己的孩子,并且以为自己完成了一项很好的工作。”

  “邪恶在每个世代都会重新被创造出来,新生儿是无辜的......如果人的心灵在生命成长之初遭到折磨,那么他就只会感觉到毁灭的冲动,一个在爱与照顾之下成长的孩子不会有动机去征战,邪恶并非人类本性的必需品。”

  “......并非所有读者都能接受我对希特勒的分析,或者承认这个极端的例子可以清楚地显示邪恶是如何产生的。无辜的`孩子变成了怪物,事后不只威胁到他自己的家庭,甚至威胁到整个世界。有人反驳我说,许多孩子虽然被打、被虐待,但长大后并没有因此而变成大屠杀的凶手。关于这种论点,我同样认真对待,并认真研究此问题,即孩子如何能在残忍的虐待下存活,并且长大后不会去犯罪。阅读了许多人的生平简历后,我终于发现,在所有日后未成为案犯的受害者案例中,他们身边都有一个很喜爱这孩子的人,并且用这种方式使这孩子能察觉出那些虐待行为是不正确的。我将此人称之为协助见证者,有这种人存在的地方,孩子便有机会比较与觉察出自己曾遭到了恶行对待,并可将自己与那位友善的人比做同类。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个著名的例子,他的父亲对他非常残暴,但母亲的性格却很慈爱。”

  “很多教师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处罚体制的教育是如何运行的,由于他们自己也是在暴力中成长,所以他们也偏好进行体罚。因为他们很早就学会去相信体罚所带来的”成效”,对于孩子受苦时的敏感性,他们既未在自己的童年中培养出来,也无法在求学时学到,因此他们几乎没有意识到,体罚最多只在短时间内有其”正面”效应,但长期下来将会增加孩子与青少年的攻击行为。”

  “当一个在家被打的孩子坐在学校里,他所有的注意力却必须集中在如何避免被体罚时,那么他就几乎无法专注在课业上了。孩子会很紧张地观察老师,为了挨打而做准备,因为对这孩子来说,挨打是不可避免的宿命,他几乎不可能会对老师嘴里说的东西产生兴趣。”

  “要承认我们的孩子有权享有尊严不是件易事(即使我们由衷地希望去承认),只要我们没意识到,在我们自己的童年时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剥夺了这种权力。我们常说要按孩子的兴趣来做事,但却没发觉我们正在做与之相反的事,只因我们太早就学会了不去感受相关事物,这种无感比任何一种我们后来学会的东西都还要强烈。”

  书中列举了希特勒、非洲儿童普遍受到责打的例子,以及分析卢旺达的可怕大屠杀也是缘起于婴儿教育的严格服从责打训练造成的后果。作者说,“婴儿教育还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越早施以暴力,学习而来的效果便越持久,也越无法被意识所控制,因此当第一个时机来临,最优先且最混乱的意识形态出现时,便足以将人们心中野兽般的暴戾释放出来,这些人一直表现得很安静,或更确切地说是表现得卑躬屈膝,但他们显然与强烈且被压抑住的攻击欲共存,但却不明白产生这种欲望的原因为何。”“然而体罚不见得都会引发以他人为对象的报复性攻击,非常常见的还有摧毁自己的生命——尤有甚者就是自杀。”

  4-脑中的定时炸弹

  书中列举了“罗曼德医生”案件分析,他从小背负着过高的期望,生长在一个不允许人说谎的原生家庭里,但又被禁止所有能够表达出他真实自我的事物。在他的生活里,现实与家庭价值观有着很多的相悖,他对任何事情都不能提问。

  “儿时不能自我表达的人们,他们的悲哀就是不知道自己过着双重人生。......这些人在儿时建立起一个错误的自我,他们不知道自己还拥有另一种自我,在这个自我当中,他们被压抑的感受与需求紧紧地锁在牢笼里,因为他们从未遇到一个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困境的人,能帮助他们感受到监牢的存在,并且脱离这个监牢,将自己的感受与真实的需求表达出来。”

  “就这方面而言,”罗曼德医生”是个引人侧目的例子:被压抑了超过40年的事实真相,最终以爆炸般的残忍犯罪行为作为了结。然而,类似的成长案例层出不穷,虽然没那么骇人听闻,但仍旧摧毁了很多人的人生,有的发生得慢,有的却很快,所有的目标永远都是在维持自己的人生谎言,如此一来才能获得关注或赞赏,而关注和赞赏都是这些人儿时极为惦念之物。以前这种人会被称作神经病,后来又叫作反社会者,如今的说法则是自恋或变态,而原因就是因为内心世界被掏空了,以及通往真实感受的入口被挡住了。”

  5-生命之始——传记作家忽略的事

  “我们就像偷吃禁果之前的亚当与夏娃,诞生时都是清白无罪的,除了少数例外,我们全都被迫去面对命令、恐吓与惩罚。我们的父母将他们受创童年中遭遇到压抑的感觉投射到我们身上,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为了那些他们曾遭遇到的事情责备我们。”

  “因此,孩子被禁止看穿父母的残暴,不能察觉自己的心灵是如何在生命之初受到折磨,孩子必须要相信,身为孩子是感觉不到痛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如果他感到痛苦,那便是他自己的错,但这些全都只是为了将父母的所作所为留在黑暗之中。然而,由于身体将这一切都保留了下来,因此成年人无法摆脱这种身体上的认知,即便他自己未意识到,身体的所知还是掌控着他的人生、他的行为、他对新事物会产生的反应,尤其他与自己小孩的关系。”

  “禁忌之果不只象征着一种来自外部的命令,还象征着年轻人的内在力量。如果年纪小的孩子无法认清事实的真相,由于单纯的生物学原因,他必须隐藏真相,但是这种隐瞒和不思考的态度,有着毁灭性的影响。......如果有人帮助我们认清童年时期父母旧有的行为模式,那么我们就不会再去盲目地重复这些行为模式。”

  “......戈尔巴乔夫的童年还证实了,即便物质生活缺乏,只要孩子未遭受伪善、虐待、体罚与心理羞辱等方式的伤害,他们的性格便不会有缺陷。”

  “保护并关心孩子的需求——这其实应该是件最理所当然的事,但我们的世界却还有许多在缺少关心下长大的人,成年后的他们试着将这种关心通过暴力(包括压榨、威胁、武力等)来取得。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去正视虐待孩子会产生何种后果的社会里,因此戈尔巴乔夫的经历可能是个特例,大学里有几千名教授,他们教授着各种知识,但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致力于研究虐待儿童的后果,因为这种虐待被伪装成了教育。”

  “......如果我们想了解自己并改变这个世界,就必须学会理解善与恶之间的区别。笑是健康的,这点毫无疑问,但只有在有理由笑的时候才是,对着自己的痛苦笑,是一种回避痛苦的方式,这会让我们盲目地错过宝藏。”

  第二部 情感盲目如何产生?

  “0-3岁是人的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脑部发育在这段时间中接受到的信息对人所造成的影响会比以后接受的信息更为强烈,那些由母亲或其他人士接受过来的情感指令与行为指令可能会持续存在好几十年。”

  “如果你曾打过孩子耳光,请别感到绝望,这是因为你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历过这种痛苦,这种行为几乎是自动发生的,如果你了悟这点且愿意承认,是可以弥补这种错误的,但绝对不要对孩子说你这么做是为了他好。”

  “为了让孩子的大脑能够自由发展,必须尊重孩子自己的成长节奏,而不是靠外部的人为强行推动。人们普遍认同,早期的情绪痕迹会留存在体内,并被加密成信息,直接影响到成年之后我们的感受、思考与行为方式,但这种情绪痕迹通常都是有意识的、有逻辑的、理智难以触及的。”

  “我们从小就学会压抑和否认自然的情感,认为羞辱与责打是为了我们好,而且也不会引起我们的疼痛感。于是我们用同样的方式教养孩子,并说服他们相信这是为他们好,因为在过去我们也被这样教育,我们的脑袋就是由这些错误信息装配起来的。”

  “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不妨试着让自己意识到自己曾承受过哪些痛苦、有哪些观念是我们小时候不加批判地接受,且与我们今日的认知形成了对立,这些有助于我们看到并感受到一些事物,过去我们对这些事物视而不见、不去感觉,这是因为如果我们身边没有具有同理心的倾听见证者,所以必须提防这种疼痛所带来的伤害。有了陪伴,就能找到造成以前情感压抑的原因,并赋予我们某种意义,让我们去处理它。”

  第三部 遁入自己的过去

  “......那些通过肢体上攻击自己同学甚至杀了同学的青少年,他们并非因为曾经被溺爱才会杀人,而是因为他们在没人管教的环境下长大,同时遭到了虐待,而且还不能对此有所反应,压抑在他们心中的怒火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早晚有一天会爆发成毁灭性的仇恨。”

  “如果有人的整个童年都挂着”我很坏,我很笨,我很讨人厌,我是个累赘”的标签,并且他周遭的人都赞同这种想法,那么他就会永远相信是这样的。这些标签是被父母贴上的,这就是他们无法忍受孩子的地方。但无论如何,孩子却不应该是这些标签的囚犯,这时要是有个能帮助孩子去质疑这点的老师就太好了。”

  “如果可以允许自己多次去感受父母在我们身上造成的困境,认真地面对它,并去理解曾经历过的残暴的程度,那么真心地(而非受到道德所逼)原谅父母就不难。”

  “许多人对待自己心中所谓的那个孩子,就像对待囚犯一样,让囚犯一直活在恐惧之中,并被隔绝在可以让自己获得自由的环境之外,一旦这个孩子解开枷锁,而且被允许去看与评论所见的事物,那么孩子会脱离牢笼,变得无所畏惧,因为他看穿了那些操纵他的伎俩;他不再害怕看清真相,他也不用再保持沉默;因为他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说出来;因为他并非单独面对这一切,而是有知情见证者为之作证;因为他终于从知情见证者身上获知了父母否认的事,那些证据证明他的感受是正确的;证明那些暴行与操控真实无误;孩子不需要强迫自己透过这些东西看到爱,证明这种所知是必要的,如此才能真的存在与去爱;以及证明智慧树上的果实,是可以被吃掉的。”

  “我认为,如果父母愿意且也能够倾听,并将自己的感受清楚地表达出来,那么这种对话对双方都会有心理治疗的效果;但是如果父母仍然想教导孩子,那么就根本不可能完成一场真正的对谈。”

  “承认自己的错误绝对不是件易事,我认为我们可以像其他许多人一样,在童年时期就获得承认错误的能力,且往后仍能继续培养。如果我们不因犯错而被斥责,有人可以充满爱心地向我们解释,我们的行为有哪些不当甚至会造成危险,那么我们觉得懊悔,并记住这些经验,毕竟没有人是不犯错的。但是如果我们因为一点微小的错误而被父母惩罚,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危险的,那样父母可能会不爱我们,这种经验会给孩子种下罪恶感与恐惧的种子。”

  “也有一些母亲,她们小时候因为一点过失而被父母严厉惩罚,现在的她们仍会为所有事情自责或责难他人,她们的行为就像是个想表现得听话乖巧的孩子,因为感到孤单从而想要获得爱。”

  “以前我认为,人生就是如此,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但是现在我不这么看了,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听从内心的指引,而且不需要被迫遵从父母的意志,那么她一定能够找到对彼此敞开心扉的一位伴侣。我们不得不承认,某种我们从前视之为非理性的行为,如今在我们看来却可能是真实事件下符合逻辑的结果,不过这些真实事件多半都被遮掩了起来。”

  作者在后记中说,“我想在所有我的作品里指出,虐待儿童的原因等同于它的结果:否认曾经受到的伤害会导致人们以同样的方式去伤害后代,除非人们正视事实。”

  作者明确表示了一种积极的观点:拒绝宿命论,并且觉得“我们可以去反抗,至少努力让童年的感受在未来不再影响我们,或者降低它的影响范围。”

  “如今的(成人的)他已经可以理解恶的源头,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有力量去彻底改变;他并不知道,矛盾的是,唯有他不再害怕”神”(他自己的父母)的惩罚,而且准备好让自己了解童年遭到否认的创伤所造成的毁灭性后果时,他才可以长大成人,一旦成人意识到这些之后,他就会重新获得那些曾失去的对孩童所受之苦的敏感力,并不再受制于情感的盲目状态。”“我们只有在害怕面对自己过去的事实真相时才需要力量,而且当我们觉得自己太软弱,无法忠于自我以及我们真实的感受时,我们才期望获得外在力量的支持,殊不知,真诚地面对我们的孩子也会使我们坚强。”

  我带着许多的碎片思考与反思,读完这本书,认真地把我认同的理论摘抄了下来,形成了这篇读书笔记。

  我个人的简单总结是:我们无从选择我们的父母和出身经历,也无法指责和批判什么东西。然而当现在的我们开始希望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疗愈自己,就要学会正视自己的内心,勇敢地去面对自己曾经历过的一切,并接纳你所有曾经经历过的事实和感受。不逃避,不盲从,不迷茫,清晰地去回忆和面对自己曾经的痛苦,然后让自己尽力用平静的情绪去学习、思考和探讨如何克服自己的性格弱点,如何去正视自己现在的情绪和性格的起源,从而放下被隐藏的恐惧、痛苦和彷徨迷惘,正面自己的人生,积极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努力去活出真实的自己!做好自己,努力让自己不在孩子面前去做那个“复制”了父母的“继承者”......

  附:

  在中文版的翻译正文前面,前言里提到“黑色教育”的概念并解释:所谓的“黑色教育”,指的是以摧毁儿童意志为目的,通过公开或非公开的方式动用权力、操纵、威逼等手段,致使其顺从服膺。

  书中同时提出了在疗愈创伤的过程中能起到关键作用的两类人:“协助见证者”和“知情见证者”。

  (书中解释)“协助见证者”指的是帮助受虐儿童(虽然这种人很少),给予孩子支持的人。这些协助见证者其实并不需要意识到自身是一个决定性的拯救者角色,但他们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像爱这种东西存在,甚至有可能发展成对他人的信任,保有生命中的爱、善良与其他价值。

  而“知情见证者”,指的是知晓受虐或缺乏照顾儿童后果的人,因此他会帮助这些受创者,表达同情,协助他们更加了解哪些由于个人经历所造成的恐惧与无助感,让如今已成人的他们,能够更自在地作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