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过年的来历

时间:2024-05-16 17:27:43 秀雯 春节 我要投稿

过年的来历

  春节又名过年,是中国人最典型的传统节日之一,具体时间是每年正月初一,也就是农历的岁首。每年农历岁末大年三十,则称为除夕夜,也就是辞岁迎新的时间。下面小编为您带来过年的来历!

  过年的来历

  春节又名过年,是中国人最典型的传统节日之一,具体时间是每年正月初一,也就是农历的岁首。每年农历岁末大年三十,则称为除夕夜,也就是辞岁迎新的时间。

  不过追溯到春节的历史来看,古代过年并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腊日,即为腊八。直到南北朝将蜡祭移动到了岁末。到了民国时期,开始使用阳历,并将其换名为春节,而且以立春为分界线过春节。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关于过年的传统习俗是难以考证的,就现在的认识来看,过年源自于殷商时期每年年首进行的祭神祭祖活动。另外,过年关于怪兽“年”的传说也是传播最为普遍的。

  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过年的习俗及禁忌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中国的春节习俗是多种多样的。相传年兽害怕红色,怕火光和爆炸声,所以人们便有了贴红春联、红窗花、放爆竹、守岁等习俗。还有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等其他习俗。

  还有各地常见的春节禁忌习俗,如:不准扫地,否则扫走运气;不准动用菜刀,否则吓跑灶神;不准挑水,否则喝了要拉肚子;不准烧生米,否则表示去年无积余;不准借钱或还钱给人家,否则新年要有出无进;不准吵嘴打架,否则新年要无安逸日子;不准摔破家什物什,否则有破家之忧等等。

  过年的来历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起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有关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个叫“年”的妖怪,经常骚乱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做。百姓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够侵杀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准备举家外迁的时候,有一壮士出现了,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与“年”同归于尽,以换得百姓的安居乐业。后来,壮士在“年”经常出没的地方与“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后,“年”被杀死,壮士也不幸牺牲。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壮士,祝贺获得新生,便在“年”被杀死的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且燃放鞭炮,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

  年是春节的俗称,说到春,自然就会想到夏、秋、冬,更会想到一年有24个节气365天。那么,是谁将无序的世界变得有序,混沌的天地变得清晰?是帝尧。是帝尧最早站在科学研究的前列,步入愚暗的自然之中,去探求和追索规律,寻觅光明,洞察天地。

  《华夏上古志·五千年演义》记载:做了首领的尧,仁德像苍天那样广大,无所不被;智慧像神灵那样微妙,无所不知。……尧让重和黎专门负责观测天象,占卜天意。日久天长,重和黎居然成了两位天文学家呢!他们还把所掌握的天文知识传授给羲和、羲仲,让更多的人懂得天象。尧任命了农官后稷之后,农耕日渐发达,他也越觉得播种、收获,都须掌握四时,而是掌握四时必须懂得天象。于是,尧把羲和、羲仲等人召来,命羲和细心观察天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民政部来制定历法,以便人们按时令从事生产。他命羲仲住到东方海滨,观察记录日出的方位与时间,以昼夜平分那天作为春分;命羲叔住到南方的明都,观察太阳如何向南移动,以定夏至;命和种住到西方的昧谷,专门测定日落,以定秋分;命和叔住到北方的幽都,观察太阳从南向北移动的方位,以定冬至。尧分派完之后,又说道:“我告诉你们,大概可以366日为一周期,剩下的天数,用闰月的办法去解决,这样,春夏秋冬就好确定了。确定了四季,自然就能确定出年来了。”

  翻阅《尚书·尧殿》可以看到:(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警授民时。分命羲仲,……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据此可见,帝尧钦定农历是无可争议的。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门神是谁?

  唐朝以后,除了神荼、郁垒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风俗。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按照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的话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自孟昶题桃符以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

  但是,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灶王爷的传说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腊月里,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送灶王爷了。相传,灶王爷为天上仙界的神仙,主管着人间的烟火与柴米油盐。因此,每年腊月人们送灶王爷时,可谓是毕恭毕敬,生怕怠慢了灶王爷,同时亦希望灶王爷能上书天界神仙,来年给自家的炉灶增添柴米油盐以及食禄口福。今天,我们就从民俗的角度来探讨一番,腊月该如何送灶王爷。

  一、腊月的节气

  “腊月”为农历的十二月份,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冻。据《风俗通义》记载:“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腊月为新旧交替的月份,因此就延伸出许多祭祀、打猎的活动,送灶王爷就是其中之一,因此腊月亦别名为“祭祀之月”。

  二、如何供奉灶王爷

  灶王爷为人间的炉灶之神,主管一家全年的食禄口福,因此最宜在厨房供奉灶王爷。祭灶的最佳地点为炉灶台上方,或者炉灶旁边,如果福主厨房有专门供奉灶王爷的神台亦可在神台上摆放供品。其奉祀的供品大多为鸡、猪、鱼“三牲”、麦芽糖、水果、清茶、香等。在奉祀的同时,亦可说些吉利喜庆的话来增添来年的食禄口福。

  三、送灶王爷的时间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供奉的习俗亦不相同。北方地区送灶王爷的时间多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南方地区多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而一些少数民族,亦会有其它的送灶王爷时间。

  贴春联和除夕守岁

  从腊月廿三“小年”开始,就等于到了春节的“冲刺期”,市民们都抓紧时间忙年,准备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货。而腊月廿三就要准备糖瓜、大米等,相传就是用糖瓜黏住灶王爷的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此后的几天里要蒸馒头、做猪头等等。

  到了除夕或者腊月廿九的时候,还要再把家里家外彻底清扫一遍,打扫得干干净净。就开始贴春联、福字。除夕中午的时候就开始做“隔年饭”,把小米、大米、大黄米等放在一起,蒸好了米饭,再把做好的菜放到米饭上,并放上油菜等供奉起来,象征着来年发大财。

  唐太宗李世民曾赋诗一首,“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讲的就是除夕守岁的典故,吃过“隔年饭”,就该准备除夕之夜的守岁了。到了除夕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包着饺子,其乐融融地等待着新年的到来。而饺子一般都要除夕晚上的12点以前包好,并要做好各项“迎年”的准备。

  等到了凌晨时分就开始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接着就下饺子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新春佳节每家每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饺子了。再配合上大鱼大肉,饭菜极其丰盛。从三国时的《广雅》记载开始,就出现了形如月牙似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市民在包春节的饺子时,要放上钱 、枣、糖、年糕等等,象征着各种吉祥,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有着“发财”、“步步高升”、“生活甜蜜”等好兆头寓意的这些饺子馅,也成为广大市民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而每每吃到这样馅的饺子,都会大声叫出来,特别是吃到“钱”馅的饺子,更是象征着新的一年财源广进。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大年初一拜年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长辈受拜以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又兴起了电话拜年和短信拜年、QQ及飞信拜年等。

  到了大年初二傍晚时分,市民就开始忙碌着“送年”了。做好了鸡、鸭、鱼、肉等供奉品后,就开始了送年的仪式,也要放鞭炮、吃饺子。从正月初三早晨开始就要到亲戚家串门,一直到正月十五之前都是春节走亲访友的时间,亲戚朋友围坐一桌,互相恭贺着“新年快乐”,述说新的一年打算。

  正月十五闹花灯

  正月里再一个重要节日就是“元宵节”了,每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市民们又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过节的元宵、花灯等,孩子们则忙着购买礼花、鞭炮等。到了晚上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吃着元宵,还有的市民则带着孩子在外面放烟花、礼炮。到处充斥着欢声笑语,看着窗外灿烂的烟花,还有孩子们璀璨的笑脸,一家人脸上都绽放出了美好的笑容。从这一天开始就有不少商家开始陆续营业,也正式开始了新的一年各种活动。

  过完了元宵节,接下来市民们就开始准备“二月二”,在这个龙抬头的日子里,也有不少习俗,到时候让记者再带着您一起回味一番。

  立秋老风俗是否合时宜 现在还有几个人“贴秋膘”?

  “立了秋,把扇丢”,今天上午10:30,正是立秋之时,消去暑意,秋风送爽,成了不少市民最盼望的时节。但是8月6日记者了解到,在今年这个夏秋交替的节气中,诸如立秋过后不吃西瓜、不再下河游泳、忙着贴秋膘等风俗都在发生悄悄改变。

  西瓜照售,一直啃到10月底

  马上就要立秋了,可门口西瓜摊上的西瓜照样价格卖得很高,达到每斤2.2元左右。这几天,周阿姨一直关注西瓜的行情,这个夏天她家买的瓜没有低于1.5元/斤的售价。周阿姨表示,按照无锡民间的说法,立秋之日要买个瓜,全家人一起分享,之后就要少买西瓜吃,否则容易腹泻。另一种说法是,立秋基本上已是最后一茬西瓜,无锡人叫“揪藤瓜”,立了秋后的瓜甜度不够,所以吃瓜的人很少。

  不过,黄土塘的种瓜大王蒋健康表示,立秋之后不食瓜或瓜不甜的说法早已改变。现在的西瓜大多种植在大棚里,一直能吃到10月底。他透露,实际上,立秋之后的西瓜还比盛夏时的瓜更甜。他解释说,西瓜在五六月份时口感最好,因为成熟期较长,要40-50天才能长成,而盛夏时的西瓜只要30天就长好了。而到了立秋后,温度略降,西瓜的成熟周期要35-40天,甜度比夏天会高一些。

  据介绍,今年地产西瓜因为吃的人多,价格比去年上涨了30%以上,往年批发价每斤1元多的西瓜,今年一直在1.9元至2元之间。这几天,种瓜大户们也在关注天气预报,据说如果持续阴雨的话,西瓜价格会降下来,但如果天气好,将保持2元以上的坚挺价格。按照现在的销售趋势,西瓜的销量也不会发愁,增长40%左右是铁定的。而既然西瓜不急着在立秋这天吃,一些卖瓜的小贩们表示,当天的西瓜不会出现抢购。

  立秋之后泳客估计不会少

  立了秋,就不能再光着脚丫到处跑,会受寒气,小孩子睡觉一定要加个肚兜之类,防止小肚皮着凉。在民间,立秋的“秋”字,即“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再也不能像夏天那样放肆,随意喝凉水,光膀子。对于江南水乡的人而言,立秋之后最大的禁忌是,不能下水游泳了。

  不过,对于这个禁忌,无锡市新体中心游泳馆的负责人李女士表示,现在的游泳更多是和天气有关,而非节气。像去年秋天来得特别早,下水的人就较少,而今年高温时间长,热得比较晚,最近一段时间每天都有四五千人下水,几乎是满负荷运转。她估计,如果立秋过后,气温还保持在32摄氏度以上,人就不会少。

  “今年3月份,天还挺冷的,每天都有1000多人游泳,往年根本没这么多人。”李女士表示,他们游泳场馆室温一般在28-30摄氏度之间,水温恒定在30摄氏度,所以一年四季都适合游泳。更重要的是,好多无锡人并不单纯因为天气热到游泳场馆避暑,现在出于锻炼目的人多了起来,所以节气影响也就没那么大了。

  体重不减反增,秋膘不能贴

  立秋日以晨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后,可知夏天自身的肥瘦。如果体重变轻了,那就是“苦夏”,好多人要贴秋膘来补回流失的营养。市民刘阿婆表示,以前夏天有“双抢”,在地里忙活,再加上天气炎热,一夏天要瘦掉一身肉。到了立秋之时,就要慢慢开始进补,大块的红烧肉、炖鸡、炖鸭都会摆上桌,为人体过冬储藏脂肪。现在的生活可没当年那么清苦了,没有繁重的劳力活,鸡、鸭、鱼、肉常可吃到,用不着贴秋膘了。

  “一夏天整整长了5斤肉,去年的衣服都穿不上了”,市民吴女士表示,20年前上大学,宿舍连电风扇都没有,每年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3小时,再加胃口不好,就吃点凉皮之类度夏,一夏天都会瘦好多。现在则完全相反,晚上空调开得足,睡眠丝毫不少,再加上懒得烧饭,经常到饭店吃油腻的食物,体重蹭蹭直往上升。所以,她根本不再想贴秋膘,最近趁着天气凉快下来,正准备报个瑜伽之类的减肥班,同时还要动手做些清淡的食物。

  中国人过年为何要迎接财神

  民俗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说,自宋元以来,中国人的财神信仰已有数百年历史,不过,古今有所变化。这是为什么?

  “迎财神”风俗从哪里来

  过春节迎财神的风俗来自哪里?

  田兆元教授说,中国财神信仰是在宋元以后兴起的一种民俗活动,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时期,财神信仰一方面满足人们对财富的愿望,同时表达对财富追求规则的渴望。

  “由于商品经济活动带来的人员流动,各地会出现地方会馆,以及各种行业会馆,在那里大都供奉财神。那里的财神往往是裁决商业事务的监督者,财神被视为公正的化身。违规商户往往要罚款为财神演戏一场,因为他违背了财富的规则。”田兆元说。因此,过去的财神大多不是本身赚钱的人物,而是关公这样的捧着《春秋》阅读的崇尚信义的形象,或是比干那样的公正、无私心的人物。

  “财神信仰”成民俗

  据有关调查,个体商户,尤其是饭店,不少会供奉财神。

  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充满了对财富的追求的意愿,如拜年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恭喜发财”。“曾有一度,财神民俗横遭批评,这是没有道理的。而近年财神信仰大兴,不予疏导,也是不妥的。”田兆元说。

  “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创业者、企业老板是财神民俗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乐观情绪,对我们走出经济低谷,有正面意义”。

  田兆元说:“隆隆的鞭炮声,不就是民众经济发展的自我动员令吗?老百姓养老,抚育儿童读书,都是需要财富的。所以,对宏大的财神民俗的场面,应该可以理解为一种积极的民俗活动。”

  财神“变脸”

  有学者说:现在人们供奉的财神已“变脸”。

  学者指出,财神形像本来是多元存在,过去是关公为主,崇尚信义。而比干财神也是“把元宝踩在脚下”,表示出人是财富的主人。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现在的财神多为赵公,抱着大元宝。

  财神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之区分。当今道教宫观中的财神神像,多为黑面浓须,骑黑虎,持元宝,是赵公元帅。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有姜子牙封神一节,封赵公明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其实,家喻户晓的、以忠义正直著称的关公,是中国人古代供奉的武财神之一。

  文财神又称“财帛星君”,文官模样富贵相,白净面色,五绺长髯,头戴乌纱帽,身着大红袍,手执玉如意,脚蹬金元宝,前置聚宝盆,书“招财进宝”。文财神一说是商朝忠烈之臣比干,他不避生死,屡屡劝谏商纣王勿听妲己妖言,结果被纣王剖腹挖心。由于比干品节高尚,人们相信他手据财权不会肥私,愿意他当财神。

  田兆元说,“当前的财神民俗由于没有过去那样的行会组织、会馆组织的管理,有些唯利是图的倾向,需要引导”。

  专家认为,全社会应该积极正面地传达财神民俗的动机,建立救助财富基金,建立创业财富基金,甚至可以开展财神民俗与财富论坛,把财神民俗提高到新境界。

  城市,习俗的葬礼

  从前讲究一乡一俗,但在共冶一炉的大都市浪潮里面,俗不可耐,俗也不可复得。

  风俗从具体的层面来讲,无非就是婚丧嫁娶和饮食起居的行为特点,古代由于交通条件的制约,以及文化交流的族群界限,不同的地域根据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宗教政治的影响便形成了千差万别的风俗习惯,对于中国这么大疆域的国家而言,风俗的多样性简直就是社会学者做研究的丰富宝藏。

  但是工业文明的浪潮席卷世界之后,没有一寸土地可以在更为强势的文明前幸免,甚至于这成为了甄别进步与落后的标准,而工业时代的一大变迁就是城市化,随着科技进步全球化的的到来,城市化更进一步向着都市化迈进,年轻的有雄心壮志的人们纷纷离乡背井挤进大都市的舞台,在新的生活容器里,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现代的城市无疑是一座大熔炉,这里不像乡村一样通过血缘关系和习俗传统来划分族群,在高速的信息交换中完成沟通需要的新一代人必须学会彼此迁就,只有在、如此才能保障人与人之间的无障碍交流,所谓的流行文化有时便是彼此间的最大共识,于是,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抹去自己身上太多“不合时宜”的东西,然后共同进入一种无差别的状态。

  所以除了说话的口音,你可以很容易区分老北京老上海和老广州,却很难把三地的新人类甄别出来,在相互迁就和适应的过程中,大家都发现祖上的一些风俗习惯渐渐在自己身上消失,在这个风俗消亡的过程中,即使是资源优势明显的本地土著,也和千里之外的异乡人一样,都是弱势群体,于是,城市成了消弭我们差别的厂房,每一天的生活都有对过去的淡忘,慢慢构成了习俗的葬礼。

  可能有功利的提问,这些民风旧俗有什么用?这除了构成我们的身份认同以外,也同时使得我们的生活不那么单调乏味。

  什么叫过年

  春也叫过年。那么什么叫过年呢?现在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什么叫过年。

  按词典释义,过年是在新年我春节进行庆祝活动;度过新年或春节。其实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过年有过小年和过大年之分。

  “过年”和“春节”的发展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以前“过年”和“春节”可是两个概念。古代民间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南北朝,甚至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同时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则称为“春节”。这使得“春节”的地位更加稳固。

  春节放鞭炮的来历

  放鞭炮和点明灯旺火的出发点是一样的。但灯火只有光亮,却没有声音。光亮能够驱鬼避邪,声音更能避邪驱鬼。

  新年之际燃放爆竹,已成为人们代代送旧迎新的一桩盛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爆竹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为束帛气为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今天人们燃放鞭炮,已无驱魔逐鬼之意,全是为了欢庆节日,振奋精神,增添欢乐气氛。爆竹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多种多样,有单响、双响、百子千子鞭炮等;名称也越来越富有诗意,如飞雪迎春、仙女散花、白雪红梅等等。每到除夕之夜、春节降临之零点时,中华大地与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齐放鞭炮,百花齐放,万炮轰鸣,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万家欢乐庆团圆,成了华夏民族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传放鞭炮的来历是从宋代发明火药之后开始的,也有说火药是魏晋时期道士炼丹发明的。魏晋时期纸张昂贵,不可能用纸做鞭炮,很可能是用竹筒填上火药做成的。

  放鞭炮与姜子牙有关。相传姜子牙帮助周武王灭了商封王,就上封神台去封神。一个个功臣都封完了,他老婆马氏却跑来了。姜子牙在渭水钓鱼等待周文王时,老婆就嫌他穷,一跺脚走了。现在打了天下要封神了,她跑来要神位,就没好气地说:封你一个扫帚星,只有三十晚上可以下界,哪儿黑就往哪儿钻。后来,过年放鞭炮就是为了崩扫帚星,让她没处躲藏。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地竹子很多,过年时就烧竹杆竹枝,发出一些声响来。根据古书记载,鞭炮原来叫爆竹,就是烧竹子造响动。有了火药之后,特别是造纸技术提高之后,用纸做炮才时兴起来。特别是成串的小鞭,几乎全是纸和火药做成的,编到一起像一条鞭子,所以才有了鞭炮的说法。在南方还有大年夜摇毛竹的习俗。说是某座山上有一个山角精,它总是骗人吃人。春笋、冬笋弟兄二人,一个勤快懂事,一个好吃懒做。这天冬笋听到外面有人喊他到后山去吃甜番薯,他就信以为真地跑去,结果被山角精抓住了。要不是春笋哥哥在家摇动毛竹,竹叶飞去遮住山角精的眼睛,冬笋就死定了。第二天山角精又喊冬笋,冬笋又受了骗,跑过去就被山角精喷出的毒气毒昏了。这时春笋又摇动毛竹,并且和毛竹一起赶到,才把山角精压住了。

  春笋冬笋便也长在了泥土里。据说现在大年夜时,当地人还让孩子们去摇毛竹,既是为了避邪,也是要让孩子学习毛竹的为人,还要孩子长得像毛竹一样高大挺直。

  春节的传说

  有一年,世上大乱。玉帝得知后,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间的衣食住行。可是,没有神仙肯接旨。

  这时候,南天门外传来一声吆喝:“这差事我干啦!”抬头看时,是光头顶、胖乎乎、笑哈哈的弥勒佛。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他还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请到,香箔纸锞,准备齐全。到了初一,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

  这样又过了几天,到了初五,天刚蒙蒙亮,忽然传来一阵吵闹声。吵闹者是姜太公的老婆(专管茅房、粪土的脏神),正在跟弥勒佛吵架呢。原来,人们请神仙时把她给忘了。弥勒佛只好说:“这样吧!今儿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破五”的来历。

  不想这几声炮响传到天宫,玉帝以为人间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财神去察看。财神来到人间一看,到处都是香箔纸锞,高兴得就忘了回去。

  玉帝等啊等,财神还是没有回来,便亲自到人间察看。他一看,人们啥活都不干,非常生气,召来弥勒佛喝道:“你怎么尽让人们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

  弥勒佛笑嘻嘻地说:“你要我管人们的衣食住行,可并没有叫我让人们干活呀!”玉帝一想,也对,既然已经这么办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开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

  从那以后便留下了旧例,一年有一次春节。

【过年的来历】相关文章:

过年的来历02-06

简述过年的来历12-25

过年舞狮的来历02-06

春节的来历01-24

春节的来历02-03

过年的来历习俗及禁忌01-11

关于中国过年的来历08-16

精选有关过年的来历12-23

过年吃饺子的来历02-06

过年给压岁钱的来历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