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春节风俗习惯

时间:2024-04-20 07:14:55 春节 我要投稿

春节风俗习惯【合集13篇】

  春节风俗习惯 篇1

  我记忆中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过春节了。按照四川的风俗习惯,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准备了。腊月里人们要挂长长的香肠,鲜鲜的腊肉,真诱人呀!

春节风俗习惯【合集13篇】

  除夕夜的前几天,我们都要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那超市里别提有多热闹啦!年货等商品看得人眼花缭乱,到处张灯结彩,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息。我们要买新衣服,买各种食品,还有年画,对联和鞭炮。

  快到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吃起那香喷喷的年菜,我们就喝饮料,长辈们喝酒,长辈们还要说:“祝你们天天向上……”我们还要给长辈敬酒!除夕晚上还要看春节联欢会,节目太好看了!到了十二点我们就要放五颜六色的烟花,你能看见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夜空闪耀,你能听见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预示着新年的来到!

  大年初一我们要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到长辈家去拜年。我们的长辈会给我们发压岁钱。大年十五是春节的高潮,我们也叫元宵节,那天有会舞狮子、闹元宵、看花灯,真是热闹非凡!盼呀盼,在每年的盼望中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快乐的春节,我也渐渐长大了。

  春节风俗习惯 篇2

  按照我们家乡的习俗,春节就是在除夕那天开始的。到了除夕,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大人们要上街买很多菜和零食回来,还要打扫卫生,而且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对联和红艳艳的“福”字。有一些人家帖的是倒“福”,有一些帖的是正“福”。我就问妈妈:“为什么有一些家是倒“福”呢?”妈妈笑眯眯地说:“倒“福”和正“福”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代表福气来到了。”妈妈又对我说:“除夕要守岁,不到十二点是不能睡的。守岁,就是全家人要在除夕的夜晚用虔诚的心守住平安。”午夜十二点整,家家户户都放起鞭炮和烟花,顿时,整个城镇响声四处,真是震耳欲聋,热闹非凡呀!

  到了正月初一,爷爷.奶奶会煮我们最喜欢吃的东西,比如:龙虾.虾菇.螃蟹.海蛰皮.虾.跳鱼等。吃过了饭,小孩子们都要去给长辈们拜年,拜了年,长辈们会给小孩子们压岁钱,有的孩子会拿钱买玩具,也有的会把钱存起来,将来再买学习用品。拜完了年,大人们就要上寺庙去进香。在我们老家有很多寺庙,每个寺庙都要进香。等大人们进完了香就会带着小孩子去游乐园.公园等。正月初一就这样过了。到了元宵节,是我们家乡最热闹的一天,也是我们小孩子最渴望的。最欢喜的时刻到来了,因为家家户户都摆上了年货,每家都要杀鸡来拜神,桌子上堆满了糖果点心等之类的.东西,小孩子都喜欢吃的,有一些嘴馋的孩子会忍不住偷一个吃呢!让孩子们开心的不止这个,是在公庙上,摆着许多各色的旗子,让人来拿着,干什么呢?

  对了,就是游村,还有醒师,每逢家节,都有机会的,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风俗习惯。春节过后,小孩子们要上学了,大人们也去做平时该做的事了。我真是难忘家乡的春节呀!

  春节风俗习惯 篇3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xx月xx日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方式,询问长辈。

  2、跟爸爸妈妈打理家务,亲自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妈妈早早把我叫起来,叫我和她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庭院的旮旮旯旯彻彻底底地清扫一遍。我很疑惑,问妈妈为啥打扫这般早哩?

  妈妈告诉我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不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在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听妈妈这么一讲,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习俗寄托着人们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妈妈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妈妈,‘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傻孩子,这是因为‘福’到来了。”

  “妈妈,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用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豆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家聚在一起守岁,共同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聚,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家人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在这个激动的时刻,我们边看春晚,边吃东西,谈笑风生。

  4、放爆竹

  第二天一大早,哥哥就去点响了爆竹,“啪”“啪”……声音真响,我赶紧捂住了耳朵。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巴巴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质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5、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穿着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兔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拱手作揖,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

  五、调查结论

  我们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当然不止这么几种,但唯有一个是不变的,它承载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7

  一、调查目的:

  在这新春佳节里希望可以了解到关于春节的一些风俗,和他们的意义,过一个愉快的春节。

  二、调查提纲:

  从网上去查找资料查找资料,看看,城乡的人是怎么过新年的

  三、调查背景:

  在感叹“到底该咋过年”的时候,人们也在寻觅过年的新方式、新体验。狗年春节,城乡老百姓“换位”过年成一景。于是,我决定展开调查。

  四、调查成果:

  赶超市、逛景点,乡下人进城不含糊。春节前夕,在郑州各商业街上,经常可以看见操着乡音、忙着挑选年货的农民工。刘卫民老家在新密市苟堂镇,在郑州一家汽修厂打工。他说,“在外辛苦一年,得带些拿得出手的东西回去。这不,丹尼斯搞促销、打折,就买了DVD、电饭煲、冰箱。让村里人看看,俺在城里混得不错!”这两年,郑州市容市貌改观很大,城区景观焕然一新,从正月初一开始,不少郑州近郊和区县的乡下人纷纷到城区参观游览。不少人来到世纪欢乐园、郑东新区,参观高楼大厦,欣赏霓虹闪烁。农历正月初二,家住荥阳市高山镇的李庆民带着一家人,租了辆昌河面包,把二七广场、碧沙岗公园等景点逛了个够。李庆民说,种地不交农业税,政府还有补贴,儿子打工还往家寄钱,年收入七八千元,这次进城,就是感受城里人的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让劳作一年的放松放松。

  乡下人进城赶时髦,城里人则来到乡下,住农家、品民俗,有滋有味过大年。家住郑州市金水区的张建国说,在城里生活很富足,天天像过年,逢着春节就觉得空空落落。今年,一家三口一合计,乘车回农村老家过年:从农历小年起,杀猪宰羊、制年食、办年货、贴门神、祭祖、走亲戚、演社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不少农村发展城郊型观光农业,“农家乐”式景点让人耳目一新。“城里人过年方式简单,总过不出味。今年携全家回农村过年,就是想陪陪父母、叙叙家常,让子女感受到纯朴的过年风俗,体验到农民的生活,感知新农村和人们新观念的嬗变,接受一次再教育。”家住二七区的马福顺说,在郑州,许多来自农村或在农村有亲戚的城里人,几乎年年都回老家过年。

  春节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长汀客家人认为,春节才算是真正的过年。百节年为首,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春节大约分3个阶段:从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至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为入年界。入年界后积极筹备年料,送年礼、大扫除、洗晒被褥衣物、理发沐浴、添置新衣等。

  蒸岁饭:除夕前一天蒸岁饭,岁饭要供数日,取“岁有余粮”之意。初三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锅。

  过年:除夕(年三十晡)晚上合家团聚饮酒,称“食年酒”,即“过年”。除夕在门前、厅堂贴对联,家庭用具上贴红纸,叫做“封岁”、“上红”。

  守岁:吃完年夜饭,全屋到处灯火通明直至天亮,叫“点岁火”,家中亲人欢聚一堂,共叙天伦,通宵达旦,谓之“守岁”;长辈用红纸做红包给孩子,叫“压岁线”;将红包放在供桌上,称“压岁”。

  开大门:正月初一凌晨,以“通书”为准择吉时,打开大门,口颁“开门大吉,万事如意,脚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辞旧迎新。

  拜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打开大门,择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时前往亲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

  游乐:春节期间传统游乐活动颇为丰富。民间踩船灯、舞龙灯、舞狮灯、踩高跷、迎花灯、打花鼓、演戏、提傀儡等活动遍布城乡,热闹非凡。

  春节风俗习惯 篇4

  春节风俗习惯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3、贴窗花

  过春节,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4、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5、挂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坊中产生《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6、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着灯,围坐在一起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7、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8、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9、吃年糕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10、吃饺子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风俗习惯 篇5

  我记忆中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过春节了。按照四川的风俗习惯,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准备了。腊月里人们要挂长长的香肠,鲜鲜的腊肉,真诱人呀!

  除夕夜的前几天,我们都要与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那超市里别提有多热闹啦!年货等商品看得人眼花缭乱,到处张灯结彩,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息。我们要买新衣服,买各种食品,还有年画,对联与鞭炮。

  快到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吃起那香喷喷的年菜,我们就喝饮料,长辈们喝酒,长辈们还要说:“祝你们天天向上……”我们还要给长辈敬酒!除夕晚上还要看春节联欢会,节目太好看了!到了十二点我们就要放五颜六色的烟花,你能看见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夜空闪耀,你能听见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预示着新年的来到!

  大年初一我们要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到长辈家去拜年。我们的长辈会给我们发压岁钱。大年十五是春节的高潮,我们也叫元宵节,那天有会舞狮子、闹元宵、看花灯,真是热闹非凡!盼呀盼,在每年的盼望中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快乐的春节,我也渐渐长大了。

  春节风俗习惯 篇6

  贴春联、贴‘’福"字。

  春联也叫对联、对子等,它以简介、对偶、工整的文字描绘抒发情感,美好愿望等,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精选春联贴在门上,这样可以烘托节日气氛。除了贴春联还要贴''福"字,福是幸福、福气、福运之意,在墙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燃放烟花鞭炮。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放鞭炮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鞭炮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每逢重大节日、喜事庆典等,如婚嫁、开业、建房等都要燃放鞭炮,以表示庆贺、吉利。

  包饺子、吃饺子。

  过年这天全家人大大小小的都要围在一起吃饺子。远在他乡的亲人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大家围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话说新春,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无比。饺子象征团聚、合欢,过年时吃饺子有招财进宝、吉祥之意。

  扫房子。

  每逢过年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拆洗被褥、窗帘,清洗厨具,打扫环境卫生,扫房子等。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含义,用意是人们以此把以前的穷气、晦气等一些不好的霉运统统除掉,这一习俗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给孩子压岁钱。

  每逢过过年长辈们都会给孩子们一些压岁钱。岁是祟的谐音。据说古时候一个压在枕边的八枚铜钱帮助了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所以随着岁月的`流传至今就变成了压岁钱了。

  过年互访拜年、贺年。

  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三十晚上人们有的熬一宿,有的过年起大早互拜互访。晚辈向长辈叩头拜年,亲朋邻里之间互相道贺: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大吉大利等以示新的一年里人们一帆风顺、身体健康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也有不少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来拜年。

  春节风俗习惯 篇7

  1、杭州春节挂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杭州过年习俗中,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2、杭州春节拜年祝福

  拜年祝福是杭州过年习俗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大年初一,杭州先民开门头一件事就是放炮杖,俗称开门炮,张帖“开门大吉”,然后拜天地神马,拜家堂,拜灶司,拜祖先神像,再然后按辈分家人行拜年礼。

  3、杭州春节的娱乐活动

  老杭州过年习俗的娱乐活动大致有锣鼓、纸鸢、龙灯和花爆。杭州人对各式年锣鼓有自己的说法:只闻其声不闻其词的取名为元宵鼓、招财鼓、雨夹雪和七五三;既闻其声又听其词的叫做十番、风云会和丝弦锣鼓;既无节奏又无言词的杭州人统称为乱劈柴。

  春节风俗习惯 篇8

  妈妈家乡的习俗,很好玩,你想听听吗?那就跟我来吧!

  过年的'前几天,首先大扫除,然后杀猪、做豆腐、做红薯酒。最后上街买年货。

  到了年三十那天,大家都起地很早,大人们就忙着准备年夜饭,小孩就贴年画,贴对联,然后就开始洗澡,洗完了就开始吃年夜饭了。 到了正月初一的早上,小孩子们拿着袋子去村里拜年,到了人家家们口就大声说:“拜年啦!拜年啦!给您拜年啦!”这时候大人们会拿着早已准备好的糖果、饼干之类的好吃的零食发给小孩们。等到拜完一个村时,小孩子们就会提着满满一大袋好吃的回家。

  这就是我妈妈家乡的习俗。

  春节风俗习惯 篇9

  新年为岁首,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祖先。这一礼仪,有一些地方称之为“拜家堂”,因为祖宗是称为“家亲”而不是称为神的。祭祀祖先一般在家中进行。有一些地方,家家户户在堂屋中悬挂祖先画像,但多数地区是供着祖先的`牌位。除夕子夜前后,开门放鞭炮之前,祭祖的活动便开始了。祖先的牌位前摆好美酒佳肴、时令果品,供列祖列宗享用;点燃香纸蜡烛后,家长率子孙行叩祭礼。在祭祖时,要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逐项禀报家中一年来发生的喜庆事件,大到娶媳、聘女、生儿添丁,小到生活怎样等。

  民俗专家表示,新年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及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繁荣昌盛,诸事顺意,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思想。

  【接神】

  春节风俗习惯 篇10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或称“仲秋节”。

  中秋之夜的月亮最亮,最圆,故把它看成团圆的象征,又称为“团圆节”。 合家团坐,喝酒赏月,出门在外的都尽力设法回家团聚,俗称“团圆节”。家家户户吃月饼,月饼是圆的`象征合家团圆。

  重阳节的习俗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因为九是阳教,所以重和就是重阳。这是中国的传统节目。

  传说东汉年间,汝南人桓景从费长房学道,一天费长房告诉他:“今年九月初九,你家有大灾难,你马上回家,做些彩衣袋,内装,每人一袋,挂在肩上,登高,在山上饮菊花酒,就可以免祸。”桓景听了,便照着办。第二天回家一看,鸡犬都死了。以后,“重九”登高可以免灾得福在民间传开并成风俗。

  “重九”正处于深秋之季,金风送爽,天高云淡,登高望远别有一番情趣。 这一天登高爬山,如登城隍山、玉皇山、宝石山、葛岭初阳台等。认为登高之后运气好,万事如意,节节升高。此俗一直到现在盛行。

  春节风俗习惯 篇11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中,最受重视的莫过于春节、元宵、端午节和中秋节了。这些节日当中,春节又属于重中之重。每年因回家过春节的外出游子、农民工流、学生流交汇在一起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春运”现象。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说的就是人们对春节的重视,反映在心理上就是中国人十分看重与亲人的团圆,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尽管春运期间车票之昂贵,人员之拥挤,人们依然向往挤上过年前的最后一班车。

  我们这里通常意义上的“过年”,不单单是指“春节”那一天,而是从“春节”那一天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过后为止。这期间节日的气氛相当浓厚。因为只有等到过年,才能见到久别的亲人并与之团聚,小孩子则不仅可以尝到许多平时享受不到的美味,可以放开肚皮大饱口福,而且还能得到一笔数目不小的完全归自己支配的压岁钱,那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先说过年的准备阶段。过年最重要的准备是年货,为了让家人和亲朋好友吃好玩好,妇女们通常要准备众多的年货。秋收已过,她们有时间到墟市上买回酿酒的酒曲,用刚刚收获的糯米酿上一缸甜美的米酒,以招待远道归来的亲人和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米酒是用酒娘冲开水的,喝上一口,从口里甜到心里,但又不失酒的香味。除了酿酒外,她们还会用自家养的鸭子制成美味的板鸭,用猪肉制成色香味俱全的香肠,或者将从集体鱼塘中分得的鲢鱼制成腊鱼等等。所有这些肉制品制成后,只要是阳光灿烂的天气,人们就用竹篙将其挂成一排放在太阳下晾晒,直至将其晒得流油为止。家家都是这样,这构成了我们家乡冬天的一道风景线。以上是要在锅里煮熟后用盘子端上饭桌的年货,还有一些则是用米粉加调味料搅和成团,然后捏成更小的不同形状炸熟的果子,墟市上购买的瓜子、蜜饯等等,则是专门用于喝茶聊天时享用的。

  等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家里称“过小年”,说是灶神回天宫奏报述职的日子,所以这天要煮很多好吃的食物,使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回来是天庭将会降福人间,故有“上天奏善事,回宫降吉祥”之说。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把家中一切器具,包括台凳桌椅、橱柜等统统搬出来清洗,然后将房里屋外的'灰尘、蛛网打扫地一干二净,把整个家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过年前两天,每家会派代表到附近的墟市上购买最后的年货,比如爆竹、蜡烛、香和对联、门神画等等,当然,如果哪家有擅长书法的人,对联就直接由他负责了。对联和门神画是在春节那天贴的,都是图个红火喜庆。

  最重要是就是春节那一天了,准备了那么久,终于等到“过年”了,过年的重头戏是年夜饭。在下午的四五点钟,便不断有人家开始燃放鞭炮吃年夜饭了。爆竹噼噼啪啪的声音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热闹喜庆的气氛。不一会儿五颜六色的烟花和轰轰的爆竹便竟相燃放。和其他地方一样,全家团团坐在桌上,品尝着那些美味可口的菜肴,大家举杯说出自己对于家人的良好的祝愿。所不同的是这里不是和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那样过年吃饺子,而只煮一桌丰盛的饭菜罢了,而且不会吃光,那意味着“年年有余”。在开饭之前,必须把筷子放在摆好的饭碗上,每个碗倒上几滴茶,由家中年纪最小的人叫:太公太婆、爷爷奶奶回家过年(被叫的人应该都是已经故去了的),然后将各个碗中的茶到掉,请家里年纪最大的坐上席后,大家才能动筷子。这些过程虽然看上去有些麻烦,可却是寓示着对祖先的尊敬,对长辈的孝顺,它不自觉地给我们提供了教我们和小孩如何做人的一个舞台。在有说有笑的过程中,大家享受着最丰盛的年夜饭。过后,大人照例要给老人和小孩发压岁钱,并要求小孩将压岁钱放在枕头下,以企求岁岁平安。

  大年初一,是祭祀“观音”的日子。这一天全家人都只能吃素食,比如豆腐、白菜、萝卜之类,而且每餐都要将素菜吃光,寓示着新的一年庄稼长势喜人,不要到农田中拔杂草。吃完早餐,那些少男少女们往往准备进城逛街购买衣帽鞋袜之类,而善男信女则前往当地的佛寺烧香拜佛求签,所以,这一天的行人也是相当之多,导致交通堵塞现象频频发生。可是人们决不会在这一天去走亲戚,向亲戚拜年。初二“喝汤”,其实并不是喝汤,只是烧些米线,煮些清水蛋来吃。原来各家各户都会准备一碗米线,上面放上两个剥了壳的清水蛋,送往本家族中有上了年纪的老人的家庭中,实为敬老,因为米线意为长寿,剥了壳的鸡蛋意为脱壳重生。老人一般只会接受米线和其中一个鸡蛋,另一个蛋回敬给主人。如果双方都有老人,双方就会互送。从初二开始,人们便可以向亲戚朋友拜年了。特别是年前出嫁的闺女,是一定要在初二这天回娘家的。而且须在娘家呆上个把礼拜,那些兄弟哥嫂叔伯们会按一定顺序请新婚夫妇到自家吃一顿,那叫“请饭”,这时,也是新郎熟悉娘家亲人的好机会。一般人拜年可以一直持续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

  过年这一段时间是个人们互相交流的时期,最重要的表现在于“礼”的往来。在亲戚家做客,一般是只吃两顿,一顿叫“喝汤”,一顿是中餐。前者是主人为刚刚远到而来的客人洗尘的,他们端上美酒和下酒的几个小菜,让客人先垫垫底。大家一边品尝着美味,一边讲述工作和家庭的情况,这样在闲聊中不知不觉就减轻了客人在路途的疲劳。不一会儿,主人撤下小菜的盘子,端上十几个家里的拿手的好菜,开始真正的中餐。临走时,他们又回送一些自制或是买来的果子、花生之类,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感情。到了正月十五,家家团团圆圆闹完元宵,节日气氛就已渐渐淡下来了,因为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为了拼得更好的生活,还要通过辛勤的劳动。经过一个“春节”的休息,人们疲惫的身心得到调养,这使得他们更有精力去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应该说,我们家乡的春节不仅是亲情、友情的展现,而且是增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润滑剂,更是教育后代尊老爱幼,善待他人,拼搏进取的一个途径。通过春节,将身处异地的亲朋好友聚集起来,互相倾诉一年来的得与失,共同分享一份快乐,分担一份别人的苦难,使人们内心不感到孤独!

  春节风俗习惯 篇12

  说起过年,我就有说不出的激动,回想过年时的欢乐,我就兴奋地手舞足蹈。 大年初一的前一天晚上,烟花爆竹不断,我想象自己就是那些在空中飞舞的烟花爆竹,为人们增添美丽,欢度新春。

  随着爆竹的声响,我渐渐地起床了,换上新衣新裤,吃着奶奶做的实心汤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吃完早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挨家挨户地去拜年,这个春节习俗一直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因为可以收到许多的压岁钱。据说,给小朋友包压岁钱,还有一段传说呢。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过年时,也有许多的美食代表着不同的新年祝福。火锅:红红火火,年糕:步步高升,酒酿:甜甜蜜蜜,鸡翅鸭翅:展翅高飞,饺子:元宝,黄金糕:金砖,汤圆:团团圆圆,八宝饭:聚宝盆,鱼:年年有余。每一道美食,都有一个美好的新年祝福,在此,我祝愿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团团圆圆,甜甜蜜蜜,成绩顶呱呱!

  春节风俗习惯 篇13

  1、传统的信宜人办年,一定会包粽子,俗称年晚包古粽,发达又兴隆!无论读书、立业还是做生意,谁人不想发达兴隆?

  2、吃团圆饭菜式劏熟鸡(剦鸡),熟鸡除香口好外,还代表盛熟,在农村意味着谷熟丰盛。肥得流油的炸扣肉也是不可少的,意味着过肥年,一定要有鲤鱼(利余),吃团圆饭要有剩余,表示年年有丰余的意思。

  3、旧时“除夕”之夜是要守岁的,家里每间房子都要点上灯,现是电灯,谓之长命灯,有的人家会连点三晚,一家人团坐在一起直到“交年”等燃放爆竹。

  4、炮仗代表火红兴旺,点长炮是家家户户不可少的,富有人家常常斗长炮,谁家燃放爆竹时间越长,表示兴旺越长久!

  5、给孩子们压岁钱,是“交年”每个父母都做的第一件事情,压岁钱一般放在孩子们的床头或席底,而且要压到正月十五。

  6、春节早晨,信宜人有吃糖水的习惯,愚意新年甜蜜的开始,糖水的做法大约类似元宵,多是用糯米粉包糖芝麻。放红枣、百合煲糖水后,再煮糯糖园。传统的信宜人正月十五并不是吃元宵,而是包籺,这与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中原习俗迂回。

  7、春节不杀牲的习俗在部分农村存在,这主要与一些老人信佛有关。

  8、春节小朋友们就给长辈拜年,做长辈的就要给孩子“贺岁钱”,又叫“利是”,人们这天见面总要互相“恭喜”。不说不吉利的说话,说不吉利的说话,是碰上霉头了,会霉到年尾的。

  9、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一般常见民俗是不扫地,以免扫走了财气,古人称之为“不洒扫庭院,取蓄藏也”。

  10、正月初一拜家长,正月初二访亲友,初三之前不远门,开年多在初四后,初五接福算盘响,正月十五年例闹得忙,这是信宜旧图地区的习俗。

【春节风俗习惯】相关文章:

春节的风俗习惯03-15

春节风俗习惯01-24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10-17

信宜春节风俗习惯03-13

河南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03-22

广州的风俗习惯09-01

彝族风俗习惯09-26

壮族风俗习惯08-09

满族风俗习惯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