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各少数民族过春节的风俗

时间:2023-01-30 14:10:49 春节 我要投稿

各少数民族过春节的风俗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源远流长文化里各民族各地区都融入到这喜庆节日中,而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惯创造出了丰富多彩习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各少数民族过春节风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各少数民族过春节的风俗

  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 是用糯米做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秋千有十 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 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节日景象。

  傣 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游戏,春节期间,小伙 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时候,姑娘们就 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腰刀、包头布或拴着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 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最隆重节日 ——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 美好,最吉祥日子。

  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 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妇女,也要象 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 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衣服放在空 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 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 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各式各样木爬犁,在 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媳妇们穿着新做花衣服,三五成群,分 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晚上,人们还自 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 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观众—直尾随着秧 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庆祝活动。所谓“放高 升”就是用整棵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 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高升”。有地区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 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 ,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爱 情了。

  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 南一带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群众 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 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 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藏族人民过藏历年

  春节一过,藏历新年就到了。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大年初一,家家户户煮上肉,打好酥油茶,还把糌粑和红糖捏成供品,并在上面插上几支染了颜色麦穗和青稞穗,表示预祝丰收。人们还互相拜年,亲友见了面互赠哈达,表示祝福和敬意。

  彝族人民的春节

  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壮族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达斡尔族的如何过春节

  内蒙古自治区的达斡尔族,春节前夕,青年们跳着富有民族风格“鲁日格乐舞”通宵达旦。初一清早,青年们双手各自沾满锅灰,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涂抹。据说,这是预祝丰收和吉祥的意思。

  白族人民的春节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广西人壮族人过春节

  广西壮族人民的风俗更有趣,年初一大早,人们各自到邻居家的菜园拔掉两三棵青菜,表示来年要团结互助。这一天,青年男女一起跳“打谷舞”。这个流行的传统舞蹈分四节,包括插秧、车水、割稻和春米,富有农村风味。

  瑶族人如何过春节

  居住在粤、桂、湘一带的瑶族人民过春节,有一项活动叫“耕作戏”。初一,姑娘们穿上了漂亮的花衫,花裙,戴上精致的银饰小伙子也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集会一开始,每三人为一组,一人扮牛,一个扶犁,一个荷锄,表演“耕作戏”,以示喜迎春耕,预兆丰年。

  云南的哈尼族人民的春节

  在春节前几天, 哈尼族妇女们都忙着春粑粑(用糯米作饼)准备过年。而青年男女呢,都忙着上山砍竹子、立秋千架。年初一,男女老少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成群结队地去参加荡秋千比赛。青年男女并乘良机,互相选择自己的意中人。

  侗族人民的春节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布依族人民的春节

  西南边疆的布依族人民,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这一天,男女青年互相串门拜年,并结伙出外游玩,尽兴方归。

  土家族人民的春节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各少数民族过春节的风俗】相关文章:

各少数民族过春节的习俗01-19

少数民族的春节风俗02-06

少数民族的过年风俗03-06

少数民族过年的风俗03-05

少数民族过年风俗03-09

少数民族过年风俗简介03-06

少数民族过年风俗文章02-14

中国少数民族过年风俗02-28

少数民族过年风俗介绍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