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清明节山东人吃什么

时间:2022-04-11 11:20:44 清明节 我要投稿

清明节山东人吃什么

  在山东人心中,清明节一方面是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的节日,一方面是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的节日,使清明节兼具悲伤与欢乐两种情感氛围。而山东人过清明节的讲究是很多的,大体可分为祭祀、饮食、春游三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山东人吃什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明节山东人吃什么

  扫墓祭祖

  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山东人通常不将清明节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山东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人们要为祖坟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饮食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山东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山东人喜欢在扫墓之余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同时将祭祀用的贡品分食掉以求吉祥。古时女人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出游机会,故女子往往比男子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山东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现在山东一些地方仍有用柳条、松枝在墙壁等处轻轻抽打,边打边说:“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的习俗。

  清明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山东地区主要的游乐活动有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常。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将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山东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山东潍县在明清时盛行“转秋千”。“转秋千”结构之法是,立一圆木巨柱,底端插入可转动的磨盘中,由十几个彪形大汉推之使转。圆木顶端,横绑斜木如花蕊,木上垂索,下拴九个牛索头,以为座板。由九位少女坐其上,荡绳索、玩绝技、耍把戏、演故事,引乐众看客,这其实是中国古代最原始也最地道的民间杂技。 清乾隆年间在潍县任过八年县令的郑板桥,在《怀潍县二首》中,曾经特别回忆到清明节搭起的“转秋千”情景:“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送春归。”清末民初,潍县进士梁文灿又写过一阕《蝶恋花·清明》词,也提到过这种“转秋千”:“三月清明槐火换。茶肆星罗、席地沙滩畔。风送芦弓声一片,纸鸢塞满南河岸。碧玉小家呼女伴。四面秋千、筛得团团转。九朵红云衣按茜,鸦雏金碧松钗颤。”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 的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近年来,在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拓展内容:清明节习俗

  一、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它在春分后半个月,此时春色已浓,阳光明媚,杨柳垂丝,绿草如茵。由于气温渐渐升高,正好是农耕农忙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农谚。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二、清明节习俗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朝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朝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插柳:

  杨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条可以却鬼,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就是这个意思。

  三、清明节的意义

  4月5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古人描绘清明的景象是:“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此情此境,大批民众趁着清明节扫墓,或扶老携幼手捧鲜花到各处公墓奠祭先人。

  在新时代意义中的清明节,除了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子孙对先人的追思外,更重要的是要遵循祖先的教诲及发扬传统文化的美德。清明扫墓祭祖,端午悼念爱国先人,中秋合家团圆,重阳登高,每过一次传统节日,都是活生生的爱国爱家、弘扬民族文化的教育,都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次加强。

  以上就是关于“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清明节习俗”的全部内容,希望给你带来帮助。

【清明节山东人吃什么】相关文章:

清明节吃什么食物10-27

2017清明节吃什么食物01-18

清明节各地习俗吃什么好10-30

元旦吃什么?01-11

中秋吃什么水果12-29

寒露应该吃什么10-10

寒露吃什么蔬菜10-09

寒露吃什么好呢10-09

寒露吃什么水果10-09

寒露吃什么菜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