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宁海清明节习俗介绍
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人们祭祖尽孝道之节。宁海人的清明,在本质上与全国各地的清明并无二致,但因为地域习性的不同,宁海人又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清明文化。接下来和小编一起看看宁海清明节习俗介绍吧!
1:加坟、请太公
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7天或者后8天。人们将菁麻糍、纸幡、祭品都放在套篮担里挑上,前往先祖墓前祭扫。在祭扫的过程中,要在坟头上加土,故亦称扫墓为“加坟”。生圹则要插红幡,拜请土地公多加照顾。祭奠过后,同去的人在坟前围坐分吃先人“用”过的食品。根据迷信的说法,这样的食用方式可以使人脚手轻健、永保平安。
当然,这种习俗从古延续至今,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了。现在的人会在扫墓当天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有时远在千里的儿女不一定回家过年,但清明必定赶到,以尽孝道。晚上于自家的门前屋后设礼作祭,谓“请太公”。
2:捣菁麻糍
距清明不过一两天便是寒食节,寒食节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所以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而宁海人便将寒食节与清明结合在了一起,保留吃清明麻糍的习俗。每年的清明前,人们会先到田野采来绵菁、糯米菁等嫩草,煮熟捣糊,再拌入蒸熟的糯米粉中,放在石臼里捣匀,然后擀薄切块,做成清明麻糍。此外,有人还会直接用菁叶、糯米粉拌和揉成团,嵌进馅料,馅料有甜有咸,用蒸笼蒸熟,叫“菁团”。菁麻糍或菁团都是清明节必备的特色食品,也是上坟时的主要供品。
3:踏青
踏青又称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因此,在宁海也一直保留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祭祖
旧时,村中各姓都会集中在宗祠内祭祖。根据留存下来的宗谱看,很多都有祭礼的明确规定,这称为“做众家”。一般宗族都有祀产,村人轮流值祀,按到人头分胙,有分肉、分钱、分麻糍不同类型。
如果坟墓损坏,可以在这一天修理,不用拣日子。现在也有类似的形式,但现在的清明节扫墓活动,更多的是希望借扫墓之际回顾历史,重温历史,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以此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5: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从树木的习性说,这段时间种植的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清明节的意义。
宁海人在清明时还作兴“吃蛳螺”。因这个时节蛳螺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是采食的最佳时令,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
6:放风筝
放风筝宁海人称为“放鹞”。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在白天放鹞,夜间也放。夜里放鹞时,人们会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人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7:插柳
宁波市的清明时节,有将杨柳枝插在房檐瓦下和门户网上的风俗习惯。女性还将柳条插在鬃发上,小孩子要戴柳条编的遮阳帽,寓“思青(亲)”之意,说成“清明节不戴柳,佳人变白头到老”。
此外,柳枝活力很强,插土即活。过去了清明时节,大家还会继续把小朋友头顶戴着的柳枝插到河边或门口房外的田里去,寄予小孩快乐成长的美好心愿。
8:吃蛏子
春风十里蛏子乡,正是蛏子肥美时!清明前后带着泥巴的长街蛏子,体大壳薄、肉质肥壮、味道鲜美。若问蛏宴何处有,且看长街蛏子十八式——蝴蝶蛏、铁板蛏、盐焗蛏、竹筒蛏……各有各的滋味。长街镇拥有800年的养蛏史,先后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宁波市知名水产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等荣誉。
9:春笋烤肉
春雨过后,春笋开始破土而出。寻觅着那一点点冒头的嫩尖,用手一掰,脆嫩的笋就离开了泥土,成为了春天最鲜美的食材。将鲜嫩的春笋洗净,切成块或切成片。切块的加上调料炖2个小时,就是宁海有名的笋;切片的和肉一起炒,就是肉片炒笋,每一道都是经典美味。
10:草子年糕
初春时节,“草子”是田间常见的野菜。说起草子,其实它又叫紫云英,而宁海人似乎更愿意称它为草子,乍暖还寒万物生发之际,一撮乡野小菜,掩映着舒软芬芳的泥土气息。草子炒年糕是宁海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传统美食。草子的鲜嫩配上年糕的软糯,就是宁海人口中“春天的味道”。
【宁海清明节习俗介绍】相关文章:
精选清明节的习俗介绍01-17
清明节习俗的介绍01-17
清明节习俗介绍01-20
台湾清明节习俗的介绍01-13
清明节的习俗详细介绍01-16
清明节的有趣习俗介绍01-15
推荐清明节的习俗介绍01-15
南京清明节习俗介绍01-16
介绍清明节习俗的文章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