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闽南中秋节习俗介绍

时间:2022-09-09 11:31:43 中秋 我要投稿

闽南中秋节习俗介绍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闽南中秋节习俗介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闽南中秋节习俗介绍

  1、拜月娘

  中秋月圆之时,有的妇女就会带着孩子“拜月娘”。在自家庭院、楼台、花圃等处安排香案,供上柚子、龙眼、月饼诸物,焚香祷祝,称之为“拜月娘”,企盼“月娘妈”给全家人带来平安好运。

  又因龙眼通称“桂圆”,因此也寓意着“蟾宫折桂”,而供品中的柚子还要在柚皮上画鬼脸,祭月后剥皮食柚肉,有祛除邪恶的意思。长辈还特别叮嘱孩子不要用手直指“月娘妈”,不然的话要当心被“月娘妈”割掉耳朵。

  2、蒸番薯芋

  中秋前后是番薯芋成熟的时候,古代泉州人以其为中秋的必食品。原来,地瓜是金黄色的,而芋头是白的,被闽台寓为“包金包银”。

  另外,“芋”在闽南话中和“路”、“护”谐音,方言谚语中有“食米粉芋,有好头路(工作出路)”的说法。此外,芋头往往是一颗“芋母”就能种出一窝的“芋子”,人常言“芋子芋孙”,谐方言音“护子护孙”,因此,中秋团圆时吃芋,还有着庇佑子孙、人丁兴旺大团圆的美好寓意。

  3、祭祀土地公

  在中秋节,一些地方的闽南人还会把“寿金”、“土地公银”挂在田头地尾来祭祀土地公或“田祖”、“园头公”。

  同时,有些村庙多在此时演戏酬谢土地公。如在漳州市,“八月祭土地,穷乡僻壤悉演剧,费甚奢,仿古之秋报”。在漳浦也是如此,“八月中秋日,各坊里祀土神,盖古秋报遗意。城市凡后土祠皆演传奇以娱神;村落间,群以酒肉祀田祖,无虚日”。

  4、鸭母拖车

  中秋之夜,闽南侨乡的孩子们喜欢玩的另一种游戏便是“鸭母拖车”。用瓷土捏成母鸭的形状,在鸭子底部钻上两个小孔,横插上两根竹筷并装上轮子,便可用绳子拉着跑动。

  鸭子腹中装满木炭、锯屑,点燃后拉着跑,屁股后便会飞溅出一串串火花,乐得孩子们追赶跑跳,平添许多节日气氛。

  5、游笋江

  古代泉州人有中秋月夜结伴坐船游笋江的习俗,称为“笋江泛月”。台湾各地中秋夜“士子递为燕饮赏月”,即大家欢聚一起饮酒赏月。《台湾府志》记载台湾过中秋,祀当境土神,春祈而秋报也。

  传说中秋之夜三更时分,月亮照在笋江桥中,每一个桥坎都能映出一轮皓月;而午夜时分,在笋江粼粼清波中,可见水中映出清源和紫帽二山的倒影。于是,人们总是在中秋之夜,踏着皎皎月色,迎着融融江风,步着南音丝竹余韵,三五成群,相约游江,既给中秋佳节一个好心情,又期盼亲眼目睹笋江月奇观。

  6、吃鸭子

  福建闽南人有中秋吃鸭子的习俗,中秋正是鸭子最肥壮的季节。福建人用福建盛产的槟榔芋和鸭子一起烧,叫槟榔芋烧鸭,味道非常好。

  槟榔芋是薯蓣科作物,也叫荔浦芋,主产于广西荔浦、福建等沿海地区,已有上千年历史。目前的广西荔浦县、平乐、恭城和福建的闽南地区为主产区。

  闽南中秋节习俗还有很多,如偷菜偷葱、烧塔仔、牵水藏、听香等,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

  7、偷菜偷葱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

  泉州民谚中有“偷葱嫁好夫,偷菜配好婿”的说法。因此,还没出嫁的姑娘可以在中秋夜象征式的摘别人家的菜,而没有人会去责怪。

  8、烧塔仔、牵水藏

  过去中秋,闽南孩童有烧塔仔的习俗,捡瓦片,叠塔仔,盖到七层就不会再往上高了。扫来树枝树叶放进塔中烧,烧得通红通红的,如今可是很难得一见了。据说,“烧塔仔”的习俗相传源起元朝末年,当时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便相约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从此,“烧塔仔”便成为中秋习俗相沿下来。

  晋江围头,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流传着一种“牵水藏”的习俗。原来,过去出海捕鱼的渔民不幸遇难后,亲人为了超度死者的魂灵,就用一种纸糊的竹笼,放在海水中浸泡,直至3个竹笼都牵引破了,才代表超度仪式已经结束。

  9、听香

  “八月十五,听香吃芋”,其中这“听香”说的就是中秋夜的一个习俗。所谓听香,就是在中秋节夜间到自己铺境内的土地庙或其他庙宇,以自己需要问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祷告,然后手持炉香走到人群喧哗之处,聆听第一句入耳的话,以此句话为依据,如同“测字”一样,具有游戏的意义。

  中秋这一天人多,秋高气爽,人声鼎沸,在月圆之时听香,据说比较灵验,所以很多人会选择中秋夜去听香,比元宵节时听香更热闹,尤其是那些求姻缘、健康、财运、生子等,热衷听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0、中秋博饼

  中秋博饼是厦门地区特有的饼文化外延的一种民俗活动。是在中秋节时用于娱乐的一种游戏,用六粒骰子投掷结果组合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传统的奖品为大小不同的月饼,专有名为会饼,相传这种游戏可以预测人未来一年内的运气。

  “博”并不是赌博的“博”,而是博一个好兆头。而所谓中秋会饼以“会”计算,一般一“会”以四五人为宜。“会”饼模仿科举制,设状元饼一个、对堂(榜眼)饼二个、三红(探花)饼四个、四进(进士)饼八个、二举(举人)饼16个、一秀(秀才)饼32个,象征古代四级科举考试。

  11、放孔明灯

  在闽南地区,有的地方还有放孔明灯与皓月争辉的习俗。当地的年轻人在中秋之前,就会以竹篾为骨,绵纸为面,糊一个圆筒状或长柱体状、底下漏空、有篾条十字架的'孔明灯。

  到了中秋之夜,在孔明灯底部的十字架上,当地人放上一团沾有火油或煤油的棉团,点燃后放飞孔明灯,以祈求上天赐福。同时,他们也以谁的孔明灯飞得高、飞得远,来决定相互之间的胜负。

  中秋节传统习俗介绍

  1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2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3抛帕招亲

  山东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

  是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

  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4燃宝塔灯

  明清时期,民间还有在中秋之夜燃灯的习俗。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

  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

  5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

  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

  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6中秋博饼

  在福建厦门,每逢中秋佳节临近,夜色阑珊中的厦门,大街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耳叮当声。

  厦门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这一风俗的形成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据传是300多年前,郑成功屯兵厦门,每到8月15日月圆之时,满怀反清复明之豪气的将士们,难免有思乡思亲之情。为排解和宽慰士兵佳节思念家乡亲人之苦,郑成功的部下洪旭发明了一种博饼游戏,让士兵赏月博饼。郑成功亲自批准从农历13至18,前后6夜,军中按单双日轮流赏月博饼。这独特的游戏,后逐渐在民间流传和改进,成为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早年,博状元饼,多为亲友或结拜兄弟姐妹间大家出钱,购买一二会月饼,共同博之,谁得“状元”,来年中秋节要赠送一会给大家博。其中有人生男孩的要送两会。

  这样,年年有增无减,会饼越来越多,只好再分开两独立组。一般家庭由长辈主持,每年买一二会,全家围成一圈博之。

  7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

  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

  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8祭月、烧香斗

  上海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所谓香斗,也有称为斗香的,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装饰。上海中秋节烧香斗的场面,向以南园为最盛。此外,城里城外许多大桥的桥堍都点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9老北京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六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老北京人除春节以外的第二大节日,在北京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据《大金礼集》卷32“休假”条记载元旦、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是金朝的法定假日,各级官员都有一至三天的休假。中秋节在北京又称八月节,经明朝的发展,在清代乾隆间形成高潮,因乾隆属兔,又是八月十三的生日。皇帝生日在清代叫“万岁节”,乾隆当了六十年皇帝,每年均要庆贺生日,许多中秋习俗是在乾隆年间形成,一直沿袭至民国,丰富多彩。祭月

  老北京民间视月为神,把月亮称为月神、月姑、月宫娘娘、太阴星君或称月光神为嫦娥,因此有系列祭月活动。《燕京岁月时记》中说:“京师谓神像为神马儿,不敢斥言神也。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玉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璧辉煌,市肆问多卖之者。长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色,或黄色,向月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拜月方式很多,有的供月光马,有的不供月光马,但都面对月出的方向摆好供桌。供桌上讲究“五供三不摆”:一供福;月饼代表大团圆,苹果代表“平安就是福”;二供禄:供桌上要摆上香炉、腊扦和花瓶,腊扦上放红色蜡烛,下面压敬神钱粮(黄钱、元宝、千张);三供寿:摆放大桃和石榴取意“桃献千年寿,榴开百子图”;四供喜:摆放切成花瓣型的西瓜和九节藕,寓意“花好月圆,喜事连连”;五供财:把鲜栗子和枣放在柿子四周,寓意“早早利市”。三不摆,拜月时一不摆“自来白”;二不摆“梨”,因梨的谐音是“离”,中秋人们期盼的是团圆;三不摆是花瓶里不插花,一般供花是插给玉兔吃的毛豆枝和象征娑罗树的鸡冠花,希望玉兔能捣仙药给人以长寿。由于受皇帝每年秋分亥时到“夕月坛”祭月是也含二十八星宿的影响,民间祭月有的也有其内容。

【闽南中秋节习俗介绍】相关文章:

闽南中秋节特色习俗有哪些01-13

闽南的中秋习俗有哪些08-27

闽南中元节的习俗07-29

中秋节习俗介绍01-19

中秋节的习俗介绍01-14

中秋节的来历及习俗介绍01-07

中秋节习俗的相关介绍01-18

古代中秋节的经典习俗介绍01-18

中秋节客家习俗介绍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