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北京开米粉店卖米粉日售2万元
“对不起,我们不接受加盟。”“对,您直接来就成,不需要预约。”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这个上午,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仍是浓浓学生气的张天一的手机几乎每隔几分钟就会响起一次。一会儿态度坚决地对寻求合作者说不,一会儿态度友善地面对慕名前来的食客,这个1990年出生的小伙儿娴熟地扮演着他的两个角色。
此时,距离张天一的第一家“伏牛堂”开业刚刚过去3个月。3个月里,他靠一碗来自家乡湖南常德的牛肉米粉开了两家分店,共计卖出1.43万碗米粉。
和张天一合伙的是早已在深圳有稳定工作的24岁的周全;25岁、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硕士柳啸;同样25岁、放弃了美国高校MBA全额奖学金的宋硕。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几名年轻人把一碗米粉卖得风生水起。目前两个店的日营业额总量开始过万,有了较为可观的利润比例,店员也从最初的四人发展到十多人。
身为“北大法学硕士”的张天一,开始“另类”创业之初也曾经过了艰难的内心斗争,毕竟学了六年的法律,最终工作却是卖米粉,似乎“太浪费”。但是,他想通了。“学习法律对我而言是掌握了一种法律、法学的思维与做事方式”,他说,“就像互联网思维,可以拿它去做互联网,也可以拿它去做金融、房地产、餐饮。这样看来,假设世界上有一种法律人思维,那我拿它来做餐饮,似乎也可以。”
投入15万:仨月开出俩店
早上9点刚过,走进“伏牛堂”位于朝外SOHO一层的第二家分店,一股裹挟着麻辣气息的肉香扑面而来。厨房里,守在咕咕冒泡的一大锅米粉前,张天一熟练地掌握着火候。米粉盛碗、再浇上泛着红油的肉汁,一碗碗米粉刚一上桌,伴随着“嗦嗦”的吃粉声,店内的四五桌客人自然地拿这种辛辣的食物当着早餐。
店内没有专职的服务员,张天一和他的创业伙伴们同时充当着厨子、服务员、收银员。这间和他们位于环球中心第一家店相比宽敞近一倍的店面在6月25日刚刚开业,而从得知有店面出租到开起店来,整个筹备过程也不到10天。
上周四,刚刚在北大拿到了自己的硕士毕业证书,告别学生身份的张天一笑称这像极了他的做事风格,“想到了就做!”在他看来,这样的念头支撑了他的整个创业经历。
去年年底,和无数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张天一同样面临着找工作的困境。进律所、考公务员……看着此前师兄师姐提供的就业选择,他有些困惑,“后来想明白了也挺简单,我不喜欢那样的生活。”
上学时就曾经和同学一起捣鼓过一个地下作坊式的小餐馆,自称是个“吃货”的张天一想到了自己家乡的味道。在湖南常德,有句话和老北京的`“吃了吗”一样流行,“走,嗦碗粉去!”对不少湖南人来说,一天三顿吃米粉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
“北京的湖南人可不少!”通过在老乡会、社区论坛、微博、微信上做调研,张天一发现这是个不容小觑的市场。为了能拿到最正宗的常德米粉配方,半个月的时间,他走街串巷吃遍了常德几乎所有的米粉店,费尽唇舌,终于在一家夫妻档米粉店学到了最正宗的牛肉粉。随后的数个昼夜里,他尝试着用烧瓶和天平,来把配方“标准化”。
拉上自己的表弟、研究生同学,张天一和三个伙伴拿出了上学时攒的15万元,在环球中心地下一层租了个30多平方米的铺子,挂上“伏牛堂”的招牌,一碗米粉售价在20元左右,开始了自个儿的牛肉粉生意。
店址不算好找还在地下,最初的生意怎么来?大伙儿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社交网络上,校内网、微博、社区论坛里标签有“湖南”的用户都成了他们的目标,“没什么好主意,我们一一给他们留言、发私信,介绍自己的店。”就这样在刚刚开店的1个星期里,就积攒下了2000名“铁粉”。
6月25日,“伏牛堂”在北京朝外soho开了第二家店,开启了连锁经营的第一步。这一天,离张天一参加北大法学院的毕业典礼还差三天。 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几名年轻人把一碗米粉卖得风生水起。张天一说,形容湖南人性格有句话,叫“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他理解的“霸蛮”就是那种干事特别认死理,干不了也要干的精神特质。
无论店里店外,张天一都喜欢穿一件胸前印有“霸蛮”两字的T恤衫,哪怕是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时,硕士袍下罩着的也是这件“伏牛堂”每位员工都有的工作服。张天一说,形容湖南人性格有句话,叫“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他理解的“霸蛮”就是那种干事特别认死理,干不了也要干的精神特质。
靠着这种“霸蛮”精神,“伏牛堂”用84天的时间卖出了14362碗粉,最多一天卖了600碗米粉,日销售额最高达2万元。这对一个连厨房带收银台和餐位总共才37平米的小店来说,称得上“成绩斐然”。但张天一并不满足,他们已经有了新的目标:到今年年底,新开张的北京朝外soho店,要卖掉10万碗粉,用掉7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