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守望者》观后感

时间:2021-01-29 10:53:2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守望者》观后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守望者》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守望者》观后感

《守望者》观后感1

  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无法忘却的岁月,太多的敏感、偏执、荒唐、颓废、甜蜜与欢乐,使日子变得寂寞又温暖。站在一望无际的碧绿色麦田中,我想起了一个曾经的坏孩子——霍尔顿。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我上了大学以后,因为适应不了当时的新环境,心情相当烦躁,所以决定透过看书来平复自己的心情,听过不少人说这本书不错,所以就看了。

  霍尔顿读书的地方叫潘西,一个私立的贵族学校。在这之前他还上过艾尔敦·希尔斯学校。那儿有一个非常势力的校长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见到开了汽车来接孩子的家长就跑来跑去和他们握手,要是学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朴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们握一下手,然后假惺惺一笑,接着就和别的父母去讲话。青春的日子里,快乐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着我们敏感的神经,我们总是会因为这点或那点而不满或愤怒。霍尔顿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于是选择了逃离,戴着自己的猎人帽拎着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临走前,他想要再见见自己的妹妹菲苾。于是托人送去一张便条,约在博物馆旁边。过了好一会儿,菲苾终于来了,她拖着霍尔顿在胡敦读书时用的旧箱子装满了行李决心与哥哥一同离开。霍尔顿没办法,只好放弃了去西部。青春就是这样,充满了叛逆霸道却一心想要离开,最后在种种的牵绊下放弃了目的。

  文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诶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我们可能很难相信这句话出自一个老师之口,但的的确确是这样,那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势力的伪君子,他们认为为了苟延残喘地活着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为了某种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连孩子们读书,也是为了日后能买辆凯迪拉克之类的东西。霍尔顿曾经同妹妹说,他想要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拥有过类似的理想,只是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长大。长大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成为所谓的“成熟男人”,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是种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绝大多数人会为了生活背叛心灵。

  最后霍尔顿生了场大病进了医院,至于后来的事,无人知晓。于是留在书中的霍尔顿再也没有长大,我想他依然是那个天真的,单纯的“坏”孩子。

  成长,永远都是一个话题,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总想着长大,真的长大了,看到了太多的不是,有总希望自己可以变成一个小朋友。坦白说,在我看来,很多人以为自己年龄、身体上的长大就是真的长大了,可是,他们的心智却还停留在小朋友阶段,每当遇到困难就会退缩,总希望躲到大人的后面去,让他们解决一切。曾经,我也是这样。也许是岁月正推着我向前,不管我愿不愿意,我的生活都在不断的往前,我开始接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会伪装自己,不管是笑靥还是泪水都不愿轻易表露人前,我不知道这算不算长大,我只是知道,我不喜欢这样。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还有一群好朋友,在她们面前,我可以毫无保留做自己,可以高兴了就笑,生气了就打人,难过了就哭,我知道她们不会拿我这些行为当笑话看,也知道在我有困难的时候,她们是真的会伸出援手。这就够了。朋友不需要多,有几个真心的就够了。有这群朋友和疼爱我的家人,成长这条路再难走,我都可以走下去。

《守望者》观后感2

  《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的是一个名叫霍尔顿的十六岁少年被学校开除后,不愿马上让父母得知这事,于是在纽约游荡了三天的故事。这三天里,他目睹了世俗的.丑陋与虚伪,在旅馆里,有相互喷水、喷酒的变态男女,不讲信用、敲诈勒索的妓女和电梯工;在看电影和和咖啡的过程中,他发现昔日要好的朋友萨丽变得假情假义;甚至后面他发现连自己昔日最尊敬的老师也似乎变成了同性恋。这一切让他无法承受,在极度愤怒与焦虑中,他的身体越来越差,精神也越来越恍惚,以至于最后生了场大病。虽然他被许多学校开除过,而且也不想再上学,但是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迎接他的又将是那些有着破烂制度的学校和学校里那些虚伪的学生与老师。

  在大多数人眼中,主人公霍尔顿或是精神上有点小问题,因为他憎恶世间几乎所有的一切,他的理想和想法也经常令别人无法理解,比如他讨厌和电影有关的一切,他把哥哥D.B视为虚伪,因为D.B去了好莱坞写剧本;他老是纠结于冬天结冰后,原本的鸭子跑去了哪里,正因为的士司机不愿回答这问题,他就不愿再打的士,走路回到旅馆;最后他甚至和他妹妹菲比写信说自己马上要搭车去西部没有人的森林里,搭建自己的小木屋,装成又聋又哑的人,娶一个也是聋哑的妻子,自给自足地过日子!

  作者通过描述一个男孩在纽约三天的故事想要表达什么呢?这还得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刚刚赢得了二战的胜利,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在这样的时期,"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它象征着最"假模假式"的一切,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没有人在意别人的感受。所以我认为虽然本文的主人公被别人认为精神有点问题,但其实这正是作者的用意所在,他通过这样一个奇特男孩的敏感的眼睛来揭露当时美国社会虚伪、丑陋的风气:在校中学生吸烟、酗酒,女生也不例外;校外人员更是生活糜烂,夜生活逐渐变成了人们发泄的方式。在现代工业文明及后工业文明里,技术挤压着人的原始生活空间,提高了人的感官的自由系数,却降低了人的精神的自由系数。人迷失了自我,泯灭了自我,向着"非人"的异化状态沦落。当时的人们都没有发现社会存在这么大的问题,恰恰是被人们认为精神有些问题的主人公所发现,这从某种程度上加强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力度。整篇文章似乎和标题没有什么联系,只是在快到结尾时主人公和妹妹菲比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其实也从中也很容易看出作者的用意所在了,现在的美国社会风气是一团糟没错,但是新一代人必须得加以保护,他们不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使目前的情况延续下去,而是应该由他们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变当时虚伪、丑陋的社会形态。

《守望者》观后感3

  这是一部少年成长的黑色喜剧。全书讲述了霍尔顿从被潘西中学开除到回家之间几天中的经历。在这看似平凡琐碎的内容背后,却是深刻冷峻的心理剖析,和对美国社会的严肃审视。

  霍尔顿是典型的叛逆青年。他的反叛,十分彻底:第一层,是对父母和学校的反抗,反抗陈腐的教条、反抗严苛的规矩、反抗肉麻的期望;第二层,是对同学和陌生人的反抗——他厌恶“愚蠢”的阿克莱、虚荣的三姐妹、虚伪的斯特拉德莱塔、狡诈的老毛里斯、老态龙钟的老师们、老萨丽……;第三层,是最根本的,他反抗这个社会。

  这种看似荒谬的反抗在他这里是很有依据的。霍尔顿的洞察力高于成人所估计的,他的判断力也是敏锐的。社会的黑暗、虚伪、丑恶——哪怕只有分毫——在他眼中也无处遁形。然而,这无法改变两个事实:一,是他心智仍然是幼稚的——他冲动、胆怯、气量狭小,他不敢反击邪恶,他也不会像一个成人一样心平气和地漠视污渍,在和斯特拉德莱塔、老毛里斯的较量中,他从来只有落败的份;二,他自身也充满了他所厌恶的德行——这点他或多或少地意识到——因而他并不需要也没有条件去指责甚至制裁他人。

  这种基于认识社会、判断是非的反抗,是少年心理的重要特点。从长远看来,这是可喜的。这说明一个有原则的人格正在形成。但是这种人格的形成需要师长的引导、社会的容许、学校的栽培、知识的灌输。在书中,塞林格借安多里尼先生的口道出了他的观点“只要你想学,肯学,有耐心学……你将发现对人的行为感到惶惑、恐惧甚至恶心的,你并不是第一个……受过教育的和有学问的人如果有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他们留给后世的记录比起那帮光有聪明才智的人来,确实要宝贵的多。”对青少年来讲,不妨与他们所认为的虚伪、卑劣暂作妥协,学会包容和坚忍,吸收知识、锤炼心灵,进而成为一个真正能拨云见日的人。

  《麦田里的守望者》更深层的意义是拷问了社会——正如前面所说,霍尔顿的抵触和厌恶并不是空穴来风。相反,一个没有牵挂、未受污染而具有清醒头脑的青年人,更容易发现社会的卑鄙之处。世俗主义者会跳出来为社会的龌龊辩护,说出一百条理由——这是现实,这是无奈,这是进步的代价……但这并不能掩饰街角巷陌、高楼华厦里的丑恶。资本家投资的学校里、公众筹建的教堂里、大师完成的著作里从来都是充满了正义和理想。但与此相对立,教育界崇尚形式、市井街头充满无耻、艺术界陷入腐败……塞林格分别借助学校、旅馆、夜总会描绘了出来。

  资本主义社会趋向成熟时,社会陷入一个微妙的畸变期。文化空前普及却不成熟,物质空前富裕却不均衡,政治完成民主化进程但细节仍有待改进。《麦田里的守望者》就诞生在这样的时期。繁华的纽约下,是数不清的罪恶和不公。塞林格用霍尔顿的口,咒骂了无数声“混账”。他真实的目标,正是50年代的美国。那个美国,没有明显的缺点,但在繁华富足之下,是数不清漏洞和瑕疵。自然,这是社会转型的必由之路。因此,塞林格安排霍尔顿回到中学,他也希望美国回到最早的费城的誓言。

《守望者》观后感4

  刚看完电影《守望者》,挺有感触的。有别于各类超级英雄题材的电影,这部电影反之是刻画英雄与时代矛盾之间相当到位的一部影片。

  对于超级英雄这类电影,我想漫威和DC两公司已经推出了很多影片满足大家对英雄的崇拜和喜爱,但大多数地刻画多数在于英雄的超能力或者科技装备上,或者更多的是在影片的特效之下,而这部《守望者》把片中每个英雄的人性弱点披露得入木三分。

  本片片长200多分钟,整体上看了一遍过后便明白导演在整个构思上可谓是花足了功夫,我虽然没看过原著,但区别于很多追求英雄能力和特效的朋友,我更喜欢里面对于英雄这两个字地解答。如果追求过把视觉瘾的朋友,也许这部片子并不会给你带来惊喜,反而更多会让你觉得反感片中冗长的剧情。

  那我就来简短地评论一下自己的观后感。本片的主要线索应该是关于“罗夏日记”而开始,然后也是根据“罗夏日记”来结束,起到串起数位英雄联系这样的一个故事结构。背景是美苏冷战,片中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记录罗夏从探究谁杀死昔日好友,直到最终发现原来是昔日同伴为了维护“和平”而引发一系列罪恶的行为,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剧透了。

  本片一大亮点是穿插其中的“黑船”动画,可以说这个动画对本片的阐述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看完之后联系本片的动画寓意大概就是:“所谓的“和平”其实是我们对于未知的恐惧和黑暗,然后心生恶魔和假想敌,不断武装自己,然后杀戮和暴力,最后真正堕成恶魔时才发现为时已晚。其实“和平”亦不过是假象而已,片中反派为了所谓“和平”杀害了数百万人类,从而遏制了美苏两国核武器战争,其实这本来就是矛盾和伦理之争的问题,也就是这样的故事,牵扯了罗夏和各位英雄在这个背景下的抉择。片中罗夏这个角色,我认为是真正对于英雄两个字的诠释,在我看来,英雄是时代创造,为了拯救时代而产生,那么真正的英雄应该是像罗夏这样不屈服和妥协,不受欲望美色干扰,孤独,为了目标无惧生死的人。但却正是这样的英雄,却与大时代格格不入,最后死在为了维护“和平”的同伴手里,很明显,罗夏当然也是为了维护和平和正义而生,但讽刺地在于被同样为了维护“和平”的同伴所杀,这或许就是“时代造英雄的同时就决定了他注定要被时代所杀!”,这就像片中所说的一样:“这就是个玩笑!”,这照应了本片开头,过渡,结尾都出现的美国经典笑脸图,无非都是想表达,罗夏从一开始到结局,都是一个笑话,但并非导演真是寓意如此,而是暗讽了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一个笑话,但间接地坚守了关于“守望者”宝贵的精神,可见导演用心良苦。

  反观当今世界,人们难道不是因为内心对于未知的恐惧从而制造核导弹等大量的毁灭性武器来维护我们现在所谓的“和平”,战争和牺牲,不断争取政权,血流成河已经是历史到现在都不断重演的戏幕,可以说反复无常,“和平”两字是矛盾的,没有不建立在牺牲之上的“和平”,人心才是罪恶之源。所以“守望者”究竟守望何物我想已经无处可寻,所有产生的英雄,也会被“和平”杀死,他们死在“和平”前的动荡和风暴,死在“和平”后安逸的生活中,我想这就是英雄和时代之间永远无法找到永恒的地方,所以所谓英雄,只不过是一个笑话。

  在本片结尾处,人们在所谓的“和平”里生活,然而罗夏日记在一个报社的篓子里出现,这本罗夏记录所有真像的本子是最后一个镜头。看到这里,我们都明白真像最终都会呈现,如果真像揭露了对于当局不利的情况,难道真像就不是一个笑话吗?(完)

【《守望者》观后感】相关文章:

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生命的守望者01-12

过年观后感04-27

科普观后感04-26

海洋观后感04-25

足球观后感04-24

《过年》观后感04-24

《秘密》观后感04-24

梅花观后感04-23

夜袭观后感04-23

心术观后感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