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2-01-17 14:31:5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电影观后感【推荐】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影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观后感【推荐】

电影观后感1

  黑暗的社会

  对比今日的电影,本部电影,画质不算清晰、颜色不算鲜艳,可是黑色的背景反映的也正是那个黑暗的社会。那个黑灰色的背景,似乎让人永远看不见太阳;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似乎让人永远看不到希望。

  本部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是许多拉车夫在茶馆里议论当时的懒散的政府与被压迫的人民。车夫是当时比较底层的职业,也是受到不公平待遇比较多的一个集体。通过他们口中的不满,观众知道当时的政府贪婪、凶残、不公,他们的眼中只有钱和权。这时进来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车夫——老马。他刚坐下,还没坐稳就突然晕倒在地,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凉气。过后,祥子给他买了十个馒头,给老马和他的小孙子吃。可是祥子解决了他们这顿饭,那下一顿呢?这真的是不让穷人活的时代。

  那时的穷人只不过是能过一天是一天,从不会想自己的明天会怎样。

  自私的人心

  在祥子再次准备攒钱买车时,他又一次遭遇了不幸。孙侦探看祥子老实好骗,让祥子拿钱买命,抢到钱后只留下伤心欲绝的祥子。

  在那个时候,杀一个像祥子一样的人,就跟捏死一个臭虫一样。

  人的命在他们眼中就是那样的低贱与卑微。只有让自己乖乖听话,才是普通老百姓的活路。同是生命,为什么要分三六九等?

  祥子的泪水再次不争气地流了下来,他的血汗钱就这样又一次落空。祥子再次经历了不公的打击,他只能回到车厂去和虎妞过日子。

  说到车厂,就不得不提提这位刘四爷。他的自私与狠心活活逼死了自己的女儿。

  虎妞与祥子结婚后,商量着快没钱的时候去找刘四爷认个错搬回去再过好日子。结果,等到虎妞到了车厂,刘四爷买了车厂带着钱去别的地方逍遥去了。可气!直到虎妞难产死后,祥子再怎么讨厌虎妞也绝不告诉他虎妞葬在哪里,因为8他不配知道。就是这样一个自私的人群构成了一个自私的社会,让的人葬身“火海”。

  被泯灭的期待

  祥子经历了两场失败的爱情后,他看不到希望,也丢弃掉自己的努力,坠入无限的黑暗之中。哎,终究是一个不让穷人活的时代!

  祥子只是一个代表,还有的像祥子一样的人在被压迫与苟且的活着。成为了街头上的地痞、乞丐,变成了自己比较不想成为的那种人。比较终走上车夫老马的那条穷困潦倒漫无目的的路。

电影观后感2

  近日,一部由美国好莱坞米高梅电影公司于1944年投资拍摄,讲述中国百姓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黑白电影《DragonSeed》(龙种)走红网络。这 部电影由四次摘得奥斯卡影后桂冠的凯瑟琳·赫本挑大梁主演,片中除了极个别亚洲面孔作为群演出现外,主演都是高鼻梁、深眼窝的外国演员。但这部“穿越”味 十足的电影,在近70年后的今天,还是令众多大众影评网网友大呼亮点很多,甚至将该电影封为“抗日神片”。

  据记者了解,这部《龙种》于1944年7月20日在美国上映,讲述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年轻而勇敢的女民兵小玉带领村民与侵略者展开英勇斗争 的故事。许多网友表示,一开始之所以会打开观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出于好奇: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头戴斗笠、穿着中式布褂在田间插秧耕作,生活环境也是中国乡 间的情景,故事题材还设定为抗日,觉得不可思议。

  看完整部电影后,大家纷纷表示完全超乎了自己的想象,大众影评网某网友感叹:“从布景到服饰妆容都很到位!”而“村野大叔”则说:“那个年代 好莱坞很少能找到华人演员,为了符合剧情需要,高鼻深目的西方演员都被特意化装成接近东方面孔,再搭配整体造型,抓住了那个年代中国普通农民的外貌特 点。”而“蛋塔”则说:“一开始以为是一部恶搞片,结果看完之后觉得此片确实秒杀当今不少国内的抗战片。除了英文对白,很难回过神感觉出这是外国人演绎的 抗日片。”

  此外,剧中灵魂人物女民兵小玉由凯瑟琳·赫本出演,她被公认为美国电影界标志性人物,至今保持四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记录,对于她的演绎,网友 “坡坡”评价说:“赫本对中国村姑小玉的形象刻画入木三分,面对侵略者勇敢抵抗,劝父亲放弃土地和家园全力反抗敌人,甚是精彩。”

  针对这部大众影评网千万以上网友给予“好评”的老电影,昨日记者电话采访影剧评人李星文,他说:“国内有些抗日题材的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不是说达不到这样的观 众反馈,只是一开始为了抢市场就故意做雷做傻,导致最后被大家吐槽。其实无论是什么人来拍抗日剧,只要抱着对历史敬畏,对艺术尊重的心,就一定能获得观众 认可。”

电影观后感3

  昨晚看了《月球》,看得舒缓又揪心,整部影片格调清淡,只有一个演员,可以算得上是参演人数最少的电影了吧。看开头时都有些瞌睡,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越发觉得头脑清醒。影片与其说是演员的节奏把握能力很强,不如说是导演的功力深厚。全片充斥着科幻的极致色彩,让人佩服编剧的想象力。

  影片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克隆人该如何定位,无论是道义上、伦理上,还是情感上和法理上。从道义而言,每一个山姆都要服役三年之久,他们满怀希望回到地球和家人团聚,却在快要服役期满时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症状,不断咳嗽吐血,其实这是所有克隆人自身无法避免的生理缺陷造成的,这意味着他们“到期”了。一个人像商品一样存在到期即被抛弃的命运,怎一个可悲能够概括。

  从伦理上说,山姆最后拨通了地球那一端期盼已久的亲人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他的女儿,因为制造者人为制造的通信故障,使山姆相信自己的女儿只有几个月大,她同样需要自己的爱——独一无二的父爱。但现实是接电话的女儿已经15岁了,而且她的爸爸——也就是“山姆”的原版也在电话的那一端,这就注定了山姆尴尬的社会定位,他到底算不算女儿的父亲呢?他怀揣了三年的美好感情算是山姆原版的克隆亲情,还是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不值一提呢?是为伦理。

  从情感而言,山姆开着月球工程车出了车祸,按照正常程序,他不该在外空间结束自己的命运,那样就给新生代山姆提供了发现并救活他的可能性。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两个山姆碰面了,他们互相指责对方是克隆人,但可悲的是他们全是克隆人,他们的命运是一样一样的,只是一个即将结束,一个刚刚开始。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面对自己的复制体,你该如何接受,是坦然,是兴奋,是无助,还是绝望呢?

  最后从法律而言,不能被赋予法律人格是克隆人被世界各国所禁止的主要原因。每一个人活着都需要法律人格的确认,都需要有法律主体地位。正是因为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山姆的存在永远只能是一个谎言。不能让山姆与地球取得联系,否则始作俑者的意图就会穿帮,所以山姆程序式地认为,月球信号屏蔽是正常现象,殊不知这是他们的制造者唯一掐断山姆合法地位的技术手段,除此之外再无高明可言。他们要让山姆永远活在希望中,永远活在三年周而复始的永无休止的劳役中,希望只是一种技术手段。

  山姆的问题,不在于他的存在,他的希望,而在于他本不该存在。

  这就是克隆人的答案。

电影观后感4

  星期五下午,我们全校师生来到了实验中学的大礼堂,观看电影。首先第一个片子给我们讲了许许多多的防震知识。如地震来的时候,我们因该拿起书包分两个通道往大操场跑,并且避免小石块砸着自己。如果逃不出去的话,就把这身子躲在桌子底下,或者到窄小的空间里,如果桌子非常的小巧,可以挪动的话,你就蹲在桌子下,边推边走,尽量往空大没有建筑物的地方去,避免被巨大的建筑物砸到。要是自己被压在废墟下时,要尽量的保存体力,并且把脸露出来,能够让自己呼吸新鲜的空气。眼睛要微微闭上,不要让阳光直接照到你的眼睛。如果你的同伴受伤了,你可以捡起一些小树枝,固定在他受伤的地方,并且用绷带紧紧的包裹住……好多知识。

  第二个片子是《寻找微尘》这里讲了一个名叫杨念念的小姑娘,她六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她和母亲相依为命。就在她上大学的那年,一个笔名叫微尘的人给她们娘俩汇来了一万块钱,说是让杨念念好好读大学,以后他还会汇钱过来。结果很不幸,就在念念姐姐读大一的时候,她的母亲病了,的了非常严重的脑瘤。于是念念姐姐,和母亲来到了上海治病。在路上她的母亲又一次晕倒了,经医生抢救,发现她母亲的病情恶化了,需要马上做手术。不过手术费达到十万多。她本来想把微尘汇来的那笔钱加入手术费里。但是她的母亲不愿意。说这是微尘给她上学用的,现在她不上学了,应该把钱还给他。于是念念姐姐就开始了艰难的打工生活。坚强的念念姐姐,面对挫折并没有灰心,她努力的挣钱,为母亲筹集费用。她四处打工,并且干起了很重的活。但她并没有被命运而吓到,她依然坚持着往前走。当时一个电视台的主持人也正在寻找微尘,当杨念念得知他们也要寻找微尘的时候就去找了主持人。告诉了主持人一切,主持人很为她的所作所为感动。于是她倡议全国人民为杨念念捐款。听到这个消息四面八方的人都来献爱心。手术费筹集够了,杨念念的母亲进了手术室。结果在手术中,她的母亲大量出血,并且心跳几乎是0,需要紧急输血,可是血库的血刚用完。他们只得向电视台求助,让他们帮忙寻找一下AB型血。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有许多的好心人来献血,献血室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就这样因为好心人的帮助和医生的高超技术,杨念念的母亲顺利做完了手术。

  这个片子告诉我们,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上将会更美好!!!让我们手拉手心相连共同度过每一个挫折,向胜利前进!!!!

电影观后感5

  今天,我们要阶梯教室看电影,同学们都兴奋不已,个个欢呼雀跃。大家伙排着着整齐的队伍,向目的地――阶梯教室进发。

  一路上,同学们一直议论纷纷,他们在猜想会看什么电影,有的同学说:"可能会看一部感人至深亲子电影。"有的同学说:"可能会看一部武打片,就像《黄飞鸿》那样的。"还有的同学说:"还可能看一部科幻片,就像《哈里。波特与密室》那样的。"但我觉得都不是,我觉得可能会看一部战争期间的红色经典,可能是《地道战》。

  一进阶梯教室,一阵凉风迎面扑来,别提多舒服了。刚才还在议论纷纷的同学们,现在已经自觉地沉默了。大家各自就坐了,一双双眼睛注视荧屏。这时,屏幕上出现了三个大字——《地雷战》。怪了,《地道战》到时听说过,可这《地雷战》就不多听说了,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欣赏了这部红色经典。

  他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在1942年的抗日战争时期的胶东根据地,有一个叫赵家庄的村落,里边住有许多抗日民兵,赵虎是民兵队长,他在地雷的研究上小有所成,运用在了抗日战争上。在离赵家庄不到八里地的地方有一个叫黄村的地方,有一批日本侵略者的军队,他们经常对赵家庄进行烧杀抢掠,而民兵团的力量有限,所以赵家庄又团结了周围的几个村庄共同抗日,中央也派了一个连进行支援,民兵根据自己掌握的地雷知识,用地雷对付日本侵略者,很有效,可渐渐侵略者也长了心眼,用上了探雷器,在地雷战的战略连连受挫的情况下,赵虎开动脑筋对原有的地雷进行了改进,把敌人炸得落花流水。一次,敌人在民兵团部注意的情况下,闯进了村子,抓获了所有村民,民兵不惜一切代价就出了乡亲们。在这之后,民兵团唱了一处空城计,将敌人引入村子,用地雷狂炸,然后进行歼灭。

  我一边看着电影一边在心里想:是什么力量使得人数不过前的民兵团战胜了人数是他们数倍的侵略者呢?哦,我明白了是民兵们一一当时与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刻苦钻研的品质,更重要的是民兵们一条心,拧成了一股绳。是毛主席的领导于民兵的团结一使他们战胜了侵略者。

  通过这部电影,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人多心不齐,则必定一事无成。但如果人少而心齐,经过努力,必定成功。团结就是力量!

  电影结束了,同学们恋恋不舍的离开阶梯教室。

电影观后感6

  片子总的来说是成功的,看《刮痧》容易让人想起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可是又有不小的差别。

  李安的电影更加细腻,文化、情感冲突来的安静一些,而这部《刮痧》的冲突是很强烈的。并且李安的电影一般是描述家庭内部的思想文化冲突来影射中西文化冲突,他的电影中,新一代一般是被西化了的,西方或者说是美国文化的代表不是纯粹的美国人,这可能要追究到李安的家庭情节,把一切的思想的表达融入到家庭冲突之中。而《刮痧》将枪口直指中美文化的极致——“刮痧”。片子的前部分显然要优于后一部分,前部分冲突不断,感人至深;然而后部分,不客气的说是有点“矫情”。这个问题出于:导演急于给影片一个进取的结尾和主题。可是“刮痧”放到国际则不是那么快速、也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片子的最终,主题也没有得到升华,只是他们团圆了,时候呢说这电影后部分矫情则是出于“爬屋顶”一段戏,这种类型的桥段多用于港式小浪漫,但在这个严肃的话题之下则是失败的,导演本想用这段来拽取观众的眼泪,可是这不是港式感情片(相爱的男女主角无奈分开后,在影片最终五分中相遇,亲吻结束)。

  片子的中我们能够看到导演试图将“刮痧”拓展到一个更大范围的文化差异,例如:管教孩子,中国说的是“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而美国人对于“打孩子”联想到的只是“虐待”或者“犯罪”再不会又“爱”这个字眼;中国人一贯的道德规范之中有一条是“父债子还”,而美国人则是没有这种情节的,所以山姆大叔永远不会明白许大同替父担当“罪名”。这样的拓展是十分有必要的,可是也许是因为片子中的“刮痧”冲突太大,这样的拓展没有到达该有的效果,被什么东西拽住了。

  我有一点很是费解,为什么他们夫妻说话的时候总是用英语,就算是吵架,就算是喝醉了以后。我和我们女朋友此刻都在外省上学,可是我们在一齐的时候总是说方言,两个中国人在一齐老说英语有点怪怪的。

  片子中表演最好的数梁家辉了,我最喜欢的片段是,大同和父亲在机场的告别,还有夫妻一齐喝酒痛哭的片段。也是片子中最感人的地方了。

电影观后感7

  晚上看了《甲午大海战》的预告片,还有关于甲午战争的《军情解码》,重温了那段中华民族的滔天奇耻、旷烁大辱。

  想到那场悲惨的战争,两眼不时地泛着泪花,为牺牲的英雄而感动,为中华的浩劫而伤痛。

  真的很害怕甲午的惨剧会再次上演,虽然如今和平是主流,大街小巷都在看着温馨的家庭剧、爱情剧,但战争阴云却一直未散去。

  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直接原因主要是丁汝昌战术指挥的重大失误,保守而一沉不变的战术在面对与时俱进的日本舰队时,是那么不堪一击。根本原因则是政府的腐朽以及战略思想的落后。

  政府的腐朽自不必提,战略思想的落后却很致命。中国一直信奉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思想,处处摆着礼仪之邦的谦恭姿态,害怕邻居们哪怕一点点的误解。我认为这种思想是极其可悲且愚蠢的,完全是沽名钓誉。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话搁在几百年前的冷兵器时代,那是没有错的。你想先犯我,带领着大军前来攻打,我大关城门坚壁清野,你不一定能奈何我,我则可以从容的组织反击。

  但在热兵器时代,情况就变了。法西斯德国行那不义之举,有几个国家在师出有名后成功反击的?日本的胜利更是源于他们一直信奉着先下手为强的思想。可悲那清政府,在组建北洋海军之后,本可以轻松拿下日本,腐朽的王朝却从未考虑过,以至于养虎为患,终成大祸。而日本,将海军当做谋利的工具,扩张速度何其壮观。

  在21世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思想就是亡国的催命符!

  因为21世纪的海战比之甲午海战更要残酷血腥一万倍!这是个攻击手段远远超过防御手段的年代,一枚导弹就能报废一条军舰,胜负就在于谁准备充分,谁率先发动。战争的结果是其中一方片甲不留,另一方却毫发无损。老美四处撒播战火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相比之,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被偷袭还能有一半的军舰得以返港是何等的幸运,而这种状况不可能出现在21世纪。

  真希望天朝能硬一把啊,把那个阻碍中国发展的绊脚石狠狠的砸碎,小日本得以自傲的不就是联合舰队那四十几条驱逐舰吗?咱们百枚导弹过去,爱国者能拦截几颗?

  这个时代,当是“人欲犯我,我先犯人,且致其于死地”!

电影观后感8

  星期六爸爸带我去看《金刚川》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影片,该片以战士、敌人、防空炮台和桥上四个视角讲述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个工兵桥修好又被炸毁,再度修好,始终屹立不倒,令敌人费解的战争奇迹。

  《金刚川》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据一名人物原型爆料,这次战役是他最难忘的战役,战士们连续七次修复三十七米长的大桥,用血肉之躯筑起金刚川上的水路通道,保障了部队和物资输送的通行。这个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的末期,当时为了争取谈判主动权,志愿军发动最后一次大型战役,金刚川这条河是本次战役中重要的军事通道,而唯一的桥梁岩里桥却被敌方损毁。为了抢占军事先机,我军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抢修战斗,却一次又一次的被敌人炸毁。敌方轰炸机在两个多小时内向桥梁扔下数以千计的炸弹,而我方不惧牺牲,一次又一次的修复战略通道,直至战斗胜利。

  看完电影后,我激动不已,热血沸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了更多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我用爸爸的手机查了抗美援朝的资料。1950年10月19日,中国志愿军跨过鸭绿江,25日开始了抗美援朝的战争。当时我们的新中国成立后没多久,百废待兴,工业力量薄弱,无法制造先进的武器。因此,在抗美援朝的整个过程中,先进的武器都属于对手,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炮弹都得数着用。但最终,战争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武器敌不过勇气、强权敌不过正义,经过无数志愿军战士的努力,最终我们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为什么我们能够以弱胜强?为什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能够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我想一位主动加入抗美援朝志愿军队伍的老兵说的话就是最好的答案,他说:“我不是不需要幸福,我不是天生愿意打仗,可是敌人要剥夺我们的幸福,我不能有别的选择。”

  我想如果把视线放到今天,侵略者想要入侵我们的国家,剥夺我们的幸福,无数的解放军战士和无数的叔叔阿姨们,一定会像志愿军战士们一样,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保卫我们的国家。

  最后,我要向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致敬!学习他们为了保卫祖国而不畏牺牲的精神!

电影观后感9

  片名用“佰”而不是“百”,是在提醒我,“八佰”不只是数字,而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他们是英雄,也是人,是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爱与恨。

  舍生取义

  日军开始拼命挖四行仓库墙洞,企图安装炸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年仅21岁的陈树生直接抱着炸弹从楼上义无反顾地跳下去,给母亲留下“舍身取义,儿所愿也”八个字。而其他战士不但没被敌军的枪炮吓倒,而是一个个绑好炸药,排着队,依次报出自己的名字、籍贯,毫不犹豫。战士们逐个跳下去,用自爆来阻止敌军攻击,无人畏惧。而仅仅一河之隔,如天堂般的租界,老百姓望着对岸如地狱般的残忍恐怖的战场,咬牙切齿着,义愤填膺。

  算计三逃

  老算盘,账房的会计,凌乱的头发配上圆眼镜,眼神总是闪躲着。怯懦卑微中藏着最显著的特点“算计”,千方百计地想逃出去。第一次意外发现一匹白马,而马受惊冲出去,念头落空;第二次顺水道游进苏州河,日军试图进入楼中,犹豫之后选择大喊示警;第三次吸取教训,换了军服,被战友发现,为保命跪地求饶,暴露了他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性,成功逃进租界。

  蜕变觉醒

  端午第一次遭遇日军,被吓得惊慌失措,眼神里充满恐惧,浑身颤粟,队伍被打散,便逃进四行仓库。意外发现出口通往租界,被误认为是英雄,又回去尝试做一个真正配得上群众欢呼呐喊的英雄。短短几天,一次次面对死亡,第一次面对亲人被敌军杀害,第一次杀敌军,第一次中弹。护旗促成他最后的蜕变,挺身而出,忘了恐惧,举枪击回日军飞机。战胜恐惧的本能,心中只有责任与使命,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已中弹。

  端午的觉醒代表着“八百壮士”身后的普通中国人的觉醒,结尾一双双伸出围栏,施以救援的手,带给我们足够震撼,激起每个国人爱国热诚。

  我们从电影中一个个小人物的成长中,反思战争的残酷。每一个有血有肉的战士的成长都足够震撼我们的心灵。新时代青少年作为强国的建设者,我们要铭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坚定志向,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电影观后感10

  总觉得这是一部以西方手法拍摄的电影。影片中随处可见的“矫情”、“个人主义”、“敏感”、“歇斯底里”(许大同在听证会上的爆发、妻子狂打游戏、影片最后许大同爬高楼等等)无不是好莱坞电影的代表元素。用西方的电影元素讲述一个扞卫“中华文化”的命题本身就很滑稽,就像影片中唐人街的老中医用英文把“气”翻译为某个中文意思是一个和“气”毫无关系的词语,让人发笑。

  也有可能影片的作者想用西方的价值系统和词语重新对其以“刮痧”借代的中华文化进行解释,但是我怀疑他是不是能表达清楚。反正我是看不明白的,当检方的律师转述许大同小说的细节的时候,谁会想到“一拳打碎脑袋,脑浆遍地”是许大同用英文描写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主角孙悟空呢?当然,也有可能,影片的作者也是反对这种“解构”手法的。不过,我不明白,当许大同口口声声为中华文化辩护的时候,影片的作者的立场又在哪里呢?反对?或者说他自己也从来没有想清楚过。

  我十分怀疑许大同“扞卫者”的身份,我在想,当他用英文对妻子、儿子说“我爱你”的时候,当他用“一拳打碎脑袋,脑浆遍地”描述孙悟空时,各自对应的是“中华文化”的哪一种情感?或者说根本与文化无关?就像与赵燕被打案一样,不过是骇人听闻。

  影片的作者所讲的故事根本不能算作一种“文化冲突”,因为我觉得真正的'文化冲突是不需要证据的,就像教皇理所当然的觉得中国教民不应该祭祖,而康熙也同样理所当然的觉得中国人当然得祭祖。许大同的美国同事用自身的刮痧经历最后说服法官“不是伤害”,表明这个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的“事件”,不过是一场误会。

  影片中唯一的值得注意的是法官和那个作为检方证人的许大同的女邻居,当她喋喋不休的发表对“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宗教”般的感情时,是法官而不是“中华文化扞卫者”许大同阻止了她,而且不是用“宗教”般的手段。确实,法官只能判断世俗争议,文明的冲突不在他的受理范围。

  至于影片的作者的最终意图,最有可能是在亨廷顿和一些中国人喧嚷“文化冲突”的时代,以实践的方式对各种文明进行甄别、选择,从而完成文明的融合,开出文明的新时代。

电影观后感11

  1.《勇敢的心》,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只是因为很少看到男女主角都悲剧的死掉,然而,当男主角华莱士刑前绝望凄厉的一声高呼"自由"响起时,才真正被他感动,这个男人终究用他的生命守护了苏格兰与他家族以及他的爱人。

  2.《钢琴家》,开始并不喜欢这部电影,总觉得斯皮尔曼太过懦弱,甚至为了生存不敢轻易触碰那家钢琴,然而,当看到最后斯皮尔曼忘情的弹奏起琴曲时,才真正被他对艺术的执着感动,可惜的是那位颇解琴意的德军警官最终身死,倒有些遗憾。

  3.《上尉的曼陀铃》,尼古拉斯·凯奇一向是我很喜欢的演员,从《风语者》到《火柴人》再到《恶灵骑士》《国家宝藏》,都是经典,然而我最爱的还是《上尉的曼陀铃》,其实,打动我的只有一句话,就是尼古拉斯·凯奇在行军时看到女主角是,叫的口号:"3点钟方向,向美女致敬。"

  4.《黑客帝国》,纠结,仅用这两个字就可以形容黑客帝国,当我把黑客帝国三部曲看完后在回忆其中内容,终于被沃卓斯基兄弟给征服了,不过,貌似哥哥现在已经变性,新作《极速赛车》更是有些恶心,大感失望。

  5.《阿甘正传》,想来几乎只要提到老美的电影,阿甘正传永远都不会缺席,阿甘这个弱智儿给美国乃至世界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始终不能忘记,阿甘的经典名言:"妈妈说过…"。

  6.《沉默的羔羊》,初看之时,吓了一大跳,但慢慢回忆起来,有感觉不错。很难想象一个人可以把吃人做得如此优雅,《沉默的羔羊》的前传《红龙》并没看完,不过还是很好奇汉尼拔如何从一个性格内向的小男孩蜕变为优雅而极富绅士风度的吃人医学博士。

  7.《壮志凌云》,汤姆·汉克斯这位帅哥的众多电影中,最喜欢的还是这部他的成名作,剧情不算离奇,然而青春热血异乎寻常,尤其音乐,很棒,那首《带走我的呼吸》,至今也应该算是奥斯卡名曲

  8.《天堂电影院》,是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三部作品的第一部,却是我最近才看的一部电影,比起《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天堂电影院》丝毫不显青涩,从主人公萨尔瓦多穿越于尘封的记忆中,将过去的一切联系起来,尤其是那句"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经典不过如此

电影观后感12

  “我发誓,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的命运”。

  “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行,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

  “学森学森,学问像森林”。

  这些感人、朴实、震撼人心灵的话语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观影人。这就是观看《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之后,给人留下的印象。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电影以人物传记形式记录了钱学森先生一生的丰功伟绩,场面宏伟壮观、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钱学森先生身上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上进心”为之震撼,值得我们学习,有了这样的“三心”,无论是研究导弹还是去种苹果都会是顶尖的人才,正所谓“行则将至,做则必成”。

  集团在20xx年确立了建成600亿建工的目标任务,这是在集团领导班子打造品质建工取得重要成果的大背景下,放眼长远前景,审时度势后作出的基本判定,是新一届党委迎难而上的勇气担当和主动作为的发展自信的集中体现,更是建工人在追逐百年企业梦想道路上必将迎来的崭新局面。“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魏董事长在工作会报告中不但系统地回顾了过去,还对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集团面临的内外发展形势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做出“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趋势向好”的基本判断。

  在集团的快速发展中,除了资本、设备、技术、市场、营业收入、盈利能力、企业的文化、制度、组织、协同、体制机制等方面,还需要每一位建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付出,为集团发展壮大添砖加瓦。学习钱学森先生的爱国爱企情怀,学习钱学森先生的爱岗敬业,学习钱学森先生的勤奋笃学,时时将“责任心、事业心、上进心”牢记心头,敢于担当、勇于责任,在建工发展中当标兵、做模范;在建工全面振兴中当先锋、做表率、创佳绩,为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集团打造品质建工的号角已经吹响,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就,企业的长远追求已进入新境界,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全体建工人期待着下一个辉煌壮丽的建工故事,历史期待着我们这一代建工人用智慧和汗水浇筑成功的丰碑。

电影观后感13

  最近,我看了《紧急救援》这部电影。电影中讲述了一个救援队屡次救人于危难之中的事迹。

  第一次是在海上,一个石油基地着火了,队长高谦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救着两名伤员爬到了塔顶,成功通过直升机安全返回。

  第二次险情发生在河中,地震使一座山发生了塌方,一辆车落入河中,车主还在里面。救援队的高谦又挺身而出,跳进车里,却发现车主被卡住了。眼看高谦快不行了,队友白洋及时跳了进来,协助高谦,极度危险中完成了逃生。

  第三次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一架从澳大利亚来的飞机遇到恶劣天气,迫降在了大海上,机上人员大多数昏迷。当时高谦还在带孩子参观“飞机展”,接到一级事故通知,毫不犹豫地飞奔现场。救援队在极短的时间内,先后救出了五六十个轻伤和重伤者。正在高谦救飞行员的时候,机头断开了。队友赵呈一看情况不妙,纵身跳进机头。三人随机头一起慢慢下沉。高谦和赵呈轮流使用仅剩的一点点氧气。赵呈为了高谦更好地完成工作,选择放弃氧气牺牲自己,让高谦全力救出了飞行员。

  最后一次更加惊险,也更加感人。一艘海上巨轮起火,高谦和他的团队实施救援,所有人都救出来了,唯独高谦还在里面。高谦知道自己很难出来,就用仅剩的力气在对讲机里说:“宇凌,聪聪(高谦的儿子)还在医院里动手术治疗眼睛,你回去可不要跟他说我这个样子,就说我完成任务会去接他的。”之后,任凭方宇凌怎么呼叫,都没人回应了。就在这揪心的时刻,生命的奇迹靠着顽强的意志力被创造出来。高谦梦见聪聪在给他唱歌,猛地惊醒,他拼尽全力,从卡住他的钢管下挣脱,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游出了杂乱破损的轮仓,浮出水面,打开了救生灯,被方宇凌驾直升机救起。后来,聪聪的眼疾也被治好了,父子经历危险后再次团聚,一家人继续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影片中有人问过高谦,你一次次救人时有没有想过会死在哪里?高谦回答:“想过,想过无数次。但让我们为生命拼搏到最后一口气的,就是勇气。”高谦还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我是一个特勤员,危险就是我的战场。”结尾时,高谦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几句话是多么让人感动呀!

  我要向大义勇为的英雄们致敬!感谢他们克服内心的恐惧,坚守在充满的岗位上,每一次尽职尽责,每一次多救一条生命,就是多救一个家庭。我也要像英雄们学习,做一个勇敢的人。(揭婧云)

电影观后感14

  看完《八佰》这部电影,战争的炮火、硝烟和血腥以及爱国战士们熊熊燃烧的爱国之情,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佰》主要讲述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国民党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率420余人,奉命坚守上海闸北,留守四行仓库。实际人数四百二十余人的队伍为壮声势而对外号称八百人,这便是片名《八佰》的来源。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八百壮士”孤军奋战,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获令撤往英租界的动人故事。

  《八佰》中的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却一半天堂,一半地狱。当河的这边战争打响,血雨腥风之时,河的那边却还在打麻将,玩乐,连物资也不舍得捐赠。甚至还有人荒唐地寻问着:“有人买望远镜吗?可以把对面看得清楚一些。”由此我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当时的中国人麻木不仁,软弱,没有一丝反抗意识,以至于令人心寒和后怕。这与如今校园欺凌,车祸等事故发生之时,不少人袖手旁观,凑热闹却不伸出援手有什么区别呢?

  但幸运的是当时的中华民族最终还是清醒了起来,团结了起来,反抗了起来。从最初的漠不关心,到后来举起了枪向敌人射击,河两岸的人民终于联合了起来,一同守护祖国疆土,着实令人感动。如今的我们也应向前辈们学习,勇于出手,敢于帮助。

  另一个让我感到震撼的场面是机枪连排队跳楼去炸厚钢板的场面。一个个的烈士报上名字和家乡,义无反顾地冲在最前线,以血肉之躯去博取一丝胜利的希望,怎不令人泪下呢?当好不容易炸开一个口的钢板阵正缓缓愈合之时,大家紧张着,盼望着,一名战士毅然站在楼边,随着一声带着浓浓陕西腔的“娘,孩儿不孝了!”后为国捐躯,这是多么大的决心和信念啊!这段直接将整段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感动的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深思,每一个烈士,不仅是国家的希望,更是家庭的支柱,一位位烈士身后,便是一个个家庭,向烈士致敬,向烈士家庭致敬。

  影片结束,电影画面一幕幕闪过,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庆幸自己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庆幸自己生在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庆幸自己被那么多人保护着。此时,我们正当少年,满怀希望,满腔热血,寄托着先祖们强国和平的希望,砥砺前行吧,纵使荆天棘地,也不负此行!

  烈士已故,战魂不灭,各尽其责,共护和平。

电影观后感15

  走出影院,我还沉浸在电影《战马》的剧情中,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它本非战马。它只是英格兰德文郡一户农家的牲口。它是一匹好马,有矫健的身姿,自由的天性,它和小主人阿尔伯特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不久,战争爆发了,战火逐渐波及这个小镇,它应征入伍,从此流转战场,成为一匹战马。第一场战役,它的军官不幸阵亡,它沦落到德军手里。在那里它和一匹大黑马成为了好朋友。它们曾暂时远离战火,住进一个小女孩家里,得到悉心照顾。但不久又重新被拉回军营,去拉辎重,在险恶的战火中颠沛流离。大黑马终于倒下,再也没有起来,战马痛苦欲绝,在战火中不停地狂奔冲突,最终被防线铁丝紧紧缠住,困在其中奄奄一息。夜幕下,硝烟渐散,战场难得片刻宁静,两边的士兵都发现了它。他们放下了枪,试探着向对方领地接近,最后通力合作,解救了战马。不是通过武力而是抛硬币决定,战马归属了英军。战争最终结束了,奇迹发生,它竟然与参了军的阿尔伯特重逢。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农场。

  战马身陷铁丝网的一幕令我难以忘怀。马本是力量、自由与美的化身,然而战争却一点点地将它拖入泥潭几乎毁灭,实在令人痛心!马是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呢?农场的生活尽管贫穷,但和平宁静,无论是人是马还是作物,自有大自然在安排每个生命的生长。然而战火却无情地剥夺了生命的权利,眼看战马难逃厄运,幸而交战的双方同时作出了停火的决定。当两边的士兵默契地解救战马时,我的内心被触动了,这是多么和谐的一幕!没有炮火,没有枪声,硝烟散去,雾霭如纱轻柔地覆盖在受伤的大地上,人的本性自然流露——听从内心的召唤,爱惜生命。既然马的生命能唤醒良知,那么人呢?

  影片中战马与阿尔伯特之间的情谊带给我们无限的温馨!他们是同伴,他们更是亲人,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没有因为战争让彼此分开而淡忘。他们最终能重逢,一定是承诺给了他们坚定的信念,他们曾约定要回到农场。这种超越寻常的情谊,让我想起课文《老人与海鸥》,更让我坚信人与动物之间那份心灵的默契,因为我们都是自然之子。

  感谢《战马》,它带给我人性本善、友情至上的感动!让我感觉世界真的很美好!

【电影观后感【推荐】】相关文章:

电影超越观后感03-20

电影搜索观后感03-19

电影观后感【热】03-15

电影《袁隆平》观后感03-11

电影刮痧观后感03-10

电影1921观后感03-03

1921电影观后感02-22

《1921》电影观后感02-21

电影《1921》观后感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