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话剧《银锭桥》观后感

时间:2024-01-06 14:38:08 艺勋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话剧《银锭桥》观后感(通用7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话剧《银锭桥》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话剧《银锭桥》观后感(通用7篇)

  话剧《银锭桥》观后感 1

  10月16日,话剧《银锭桥》在东莞玉兰大剧院首演,同时启动全国巡演之旅,首轮演出21个城市43场。这部京味浓郁的林兆华作品,一经推出便广受期待。秉承“一戏一格”宗旨的林导,这次对《银锭桥》的定位是:生活流。

  这部剧打动人心的不是形式感的炫技,而是世道人心。它老老实实讲述了一个接地气的小故事,主人公是个开饭馆的普通百姓。

  《银锭桥》出场人物不多,泼辣的老板娘、在理想和现实中纠结的女文青、眼里只有钱的房产中介……其中最突出的角色是于五,他辛勤地经营着一间小饭馆,是一个有些窝囊、守旧却很善良的人,在所有人为成功学和大买卖疯狂时,他孤独地剥着蒜,想着小格局里的小买卖。

  倪大红饰演于五,表演收放自如,节奏轻重缓急全在点上。一个好演员,能够镇住场,让荒诞变得厚重,让戏谑变得深沉,他的`表演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是收敛而不是浮夸。

  为了保住自己的祖业二荤铺,于五卷入了一场骗局之中,但他很快就清醒了过来,而且是舞台上唯一清醒的那个。像于五这样踏踏实实把菜做好的普通人,对食物有基本的尊重,让二荤铺保持着信誉,也让自己保持着尊严。心怀自信,不赶时髦,才能不乱方寸。

  这个二荤铺,开在后海一片灯红酒绿里。是时髦时代下的一个古董。二荤铺的人文环境、气氛令人神往。邓云乡在《燕京乡土记》中说,二荤铺“卖的都是家常菜……菜名由伙计在客人面前口头报来”。二荤铺是老北京的乡愁,也是关于尊严、体面生活的乡愁。

  这部剧的北京味儿很浓,不只是因为“不着四六”“掰扯掰扯”这样京味儿浓郁的台词,也不只是因为于五在剧中一段很长的关于真北京的独白,而是因为这部剧继承了京派文学诚实、从容、恰当的审美意识。

  剧有些短,只有90分钟,好像故事没完全说完,戏就结束了,有些匆匆。看访谈看到,林兆华曾亲自改写过一稿“当代和近代穿越”的剧本,剧情将现代的故事和曾经发生在这个小饭馆所在地的历史故事结合在了一起。但他压了两个月,最终还是拿出了编剧最开始写的本子,排出了今天这样一部生活自然流淌的戏。

  为什么?或许是为了生活流,为了不那么戏剧腔,更为一个普通人的精神世界。让看客们笑一把、琢磨一把、感慨一把,这才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话剧《银锭桥》观后感 2

  “怀旧”“忆青春”这样的主题一直是文学影视艺术作品很重要的题材,最近几年更是引人注目,《致青春》、《栀子花开》还有最近很火的《老炮儿》,似乎只有在回忆里大家才能发现珍贵的品质、最真挚的情感,殊不知还有人即使年龄在增长,往昔岁月里单纯质朴的情怀却从未更改!《银锭桥》里的于五就是这样的简单的小人物。

  《银锭桥》京味京腔、独幕场景、简单的人物关系就像是中国画中了了几笔画出的几支残荷,简约却从不简单!兢兢业业的于五就是在发展洪流中反应迟钝的一个小人物,为了保住自己的小饭馆找来发小设计骗局,用一个赝品花瓶坑了邻居朋友的房本和钱,最后被骗的精明的朋友又把赝品花瓶转手卖出,狠狠挣了一笔,小饭馆保住了,朋友也没吃亏,房本物归原主,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却让于五倍受良心的拷问!

  孟甜曾因为不能写自己喜欢的东西苦恼,潘爷因为时代变换失去原有的真实愤然,可当所有的这些失去折换为成倍的金钱补偿,似乎都可以被忽略了,只有于五还在拷问自己,于五的价值观念和剧中其他人物的价值观起了强烈的冲突,这个拷问不仅仅针对于五,反倒是问了我们每一个人。

  于五这个小人物糊涂了,是被大家的变化搞糊涂了,我又何尝不糊涂呢?纷纷扰扰热热闹闹的世界里,是不是所有的旧物件都会被新事物更换,是不是所有的旧品质也能被新思潮感染,朴素的、真实的、简单的情怀都哪儿去了?我似乎成了那个低头剥蒜的于五,我也糊涂了!

  话剧《银锭桥》观后感 3

  《银锭桥》是一部京味浓郁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深度的角色塑造吸引了我。它以北京什刹海前海的银锭桥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活、梦想和现实的故事。

  银锭桥作为故事的核心元素,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个象征。它代表着一种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生活方式。在银锭桥上,我们可以看到老北京的风情,也可以看到现代都市的繁华。这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层次感和深度。

  我特别喜欢剧中的角色塑造。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故事,他们的选择和决定都反映出了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尤其是主角于五,他的坚持和执着,让我深受感动。他虽然是一个开饭馆的.普通人,但他的生活哲学却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总的来说,《银锭桥》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戏剧,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和人性的探讨。它让我对北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话剧《银锭桥》观后感 4

  《银锭桥》是一部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深深地打动了我。

  剧中的银锭桥,仿佛是一个时光机器,将我带到了老北京的世界。我看到了那里的生活、那里的人、那里的梦想和那里的现实。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过去的故事。同时,我也看到了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喧嚣,与老北京的宁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鲜活。

  剧中的角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他们的选择和决定都反映出了他们的'性格和生活哲学。尤其是主角于五,他的善良、执着和坚韧让我深受感动。他的生活虽然平凡,但他的精神世界却非常丰富和深刻。

  总的来说,《银锭桥》是一部非常有情感和深度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戏剧,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和人性的探讨。它让我对北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话剧《银锭桥》观后感 5

  《银锭桥》是一部富有哲理和生活智慧的作品。它以一个古老而充满历史感的地点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活、梦想和现实的故事。

  银锭桥作为一个重要的象征元素,代表着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让我思考了许多问题: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坚守自己的梦想?这些问题在剧中得到了很好的解答。

  剧中的角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他们的选择和决定都反映出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哲学。尤其是主角于五,他的`善良、执着和坚韧让我深受感动。他虽然是一个开饭馆的普通人,但他的生活哲学却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总的来说,《银锭桥》是一部非常有哲理和生活智慧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戏剧,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和人性的探讨。它让我对北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话剧《银锭桥》观后感 6

  随着话剧《银锭桥》的全国巡演,我有幸在东莞玉兰大剧院观赏了这部由林兆华导演的京味儿大作。从大幕拉开的那一刻起,我仿佛踏进了一个久远的老北京时代,被其中的世道人心深深打动。

  银锭桥,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它不仅仅是一座连接两海的古桥,更是剧中主人公于五的人生舞台。于五,一个开饭馆的普通百姓,在所有人为成功学和大买卖疯狂时,他孤独地剥着蒜,想着小格局里的小买卖。他身上所体现的老实、守旧和善良,让人在荒诞的剧情中看到了厚重的人性。

  剧中的北京味儿浓郁,不仅仅是台词和布景的呈现,更在于它所传达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于五在剧中一段关于真北京的独白,让人深感这个古都不仅仅是繁华与现代的交融,更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

  这部剧没有过多的戏剧腔调,而是生活自然流淌的真实写照。它没有刻意追求故事的完整性和高潮,而是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让观众在笑与泪中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

  话剧《银锭桥》观后感 7

  如果说第一次观赏《银锭桥》是一次心灵的震撼,那么再次回味则是一次深入的思考。这部剧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北京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性和生活的`哲理。它让我反思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是否还记得初心,是否还记得那些平凡而真实的美好。

  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他们或许平凡,但他们的故事却充满了生活的色彩和人性的温度。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每一个人心中那份对生活最真挚的追求和执着。

  《银锭桥》所传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和学习的。它告诉我们,生活不在于追求外在的成功和繁华,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真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珍惜那些简单而真实的美好,让生活成为我们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话剧《银锭桥》观后感】相关文章:

话剧策划书12-25

话剧《雷雨》观后感12-03

话剧雷雨观后感12-15

我们的小镇话剧观后感10-18

话剧社团工作总结05-02

话剧社策划书11-13

话剧田梦儿观后感08-06

话剧《干字碑》观后感07-11

大型廉政话剧《钱瑛》观后感12-09

话剧社面试试题汇编07-18